關於制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因素及對策研究

才智咖 人氣:2.57W

摘 要: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西方已經歷經百年曆史,但在國內高校推行仍處於起步階段,尚存在教育意識薄弱、缺乏系統性、服務機構不完善等問題。基於此,提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轉變觀念,健全各項保障機制;完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建立諮詢指導機構,完善服務體系等措施。

關於制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因素及對策研究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策

我國正處於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邁進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過程中,高校的人才培養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在社會人才競爭日趨激烈、就業壓力增大的時期,系統化、體系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保障人力資源合理流動,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2007年,在教育部下發《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教高廳[2007]7號)檔案後,各高校相繼系統地開展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教學及系列實踐活動,並不斷探索教育改革路徑及教育教學模式,在普及規劃理念、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西方已經歷經百年曆史,但在國內高校推行仍處於起步階段,尚存在教育意識薄弱,缺乏系統性,服務機構不完善等問題。基於此,本文提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轉變觀念,健全各項保障機制;完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建立諮詢指導機構,完善服務體系。

一、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大學教育中的作用

1.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社會和諧穩定的保障因素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高等教育承擔著為社會培養社會意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歷史使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客觀需要。對於國家而言,在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的過程中,需要生涯規劃教育來促進每個個體的進步,使個體自身價值的實現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相一致,通過個體的進步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需要人盡其能、盡其責,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有效地分配社會人力資源,倡導人盡其才,使青年理性地評價自己,正確定位,提高就業市場配置的成功率,促進大學生和諧就業,獲得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使社會更加穩定和有序。

2.生涯規劃教育可以塑造學校的辦學品牌,實現學校的辦學願景

高校的任務是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才,教育教學質量是高校的生命線。在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的形勢下,就業成為衡量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尺,這種考驗不僅體現在就業率,也體現在畢業生的職業發展方面,體現在社會對畢業生的綜合評價。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提升學生內在素養,構建學生核心素質,體現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

3.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提升高校的就業水平

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有效培養學生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健康的擇業心態,使學生實現客觀的自我認知,理性看待自身潛能,確立人生方向,引導大學生適應社會和企業的需要,努力實現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從而有效地促進大學生就業及高校的就業工作。此外,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還可以豐富高校就業指導的理論與實踐體系。就業指導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它需要更多科學理論的`指導,積極有效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提升就業指導科學化、系統化的有效手段,它可以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積累新的實踐和理論經驗,從而更好地服務於教學。

二、制約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因素分析

1.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意識薄弱

當前,就業難已經成為高校面臨的一個重要難題。為了達到和追求高的就業率,各高校採取多種措施,想盡辦法提升就業率。在一味關注就業率的同時,部分高校並不關注大學生就業的質量和學生真正的職業需求,這就出現了一種學生不適應社會、企業的需求而頻繁跳槽的現象。甚至出現部分學生因迫於一些壓力而盲目簽訂就業合同後毀約的不正常現象,這說明高校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方面的缺失。許多高校沒有充分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關乎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成效和人才培養質量及就業質量的高低,沒有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放在一定的高度去思考和落實,從而造成了高校無論在教育硬體設施上還是軟體的配備上都較為不足。也有高校認為這種課程的教育可有可無,即使部分高校用心地做了也會由於多種原因使這種教育流於形式,並沒有起到其應有的效果。

2.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缺乏系統性

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現階段,高校的就業指導在一定程度上有重理論研究輕實踐操作的傾向。職業生涯規劃方面,過分依賴國外的已有理論,沒有結合本國國情進行特色的創新與改進,職業指導的研究缺乏深度和廣度。課程設定不規範,內容零散,教育形式單一,同時,職業輔導隨意性大,缺乏專業有效的後續跟蹤管理。

3.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機構不完善

職業生涯規劃理念缺失,部分高校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為短期行為,在教育內容及形式方面過於功利化。機構缺失,缺乏本土化、科學規範的職業測試工具。職業生涯規劃的專門諮詢機構在國內高校也並不多見,學生遇到政策諮詢、心理輔導、職業道路選擇等方面的問題時,沒有通暢的交流溝通渠道[1]。缺乏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實踐平臺的構建。目前大學生缺乏有效的實踐經歷成為應聘失敗的主要因素,因沒有專業的實踐經歷,學生在校期間甚是迷茫,不清楚市場的需求,不知道理論的用處,更不瞭解自身職業素養、專業知識與崗位需求是否匹配,畢業找工作時手足無措,不是盲目就業就是盲目跳槽,這對學生自身及企業長遠發展很是不利。

三、促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策略

1.轉變觀念,建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保障機制

高校應轉變思想,建立健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保障機制。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中,各高校要形成由校領導牽頭,學工部門、就業指導教研室和教務處等部門具體分工實施,輔導員、校內外專家和專業教師共同參與的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工作格局。二是加大經費支援,增加確保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硬體支援、專業人員的培訓進修工作以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實踐基地建設。三是整合多方化教育資源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推動者不僅僅限於學校的專兼職教師,還應該包括相關政府部門、社會各個行業服務機構、企業等部門。因此,學校要開啟視野,至少要學會利用和開發好社會資源,加強與政府有關部門、人才市場、用人單位、第三方職業生涯服務機構以及校友的溝通與聯絡,充分整合和調動可利用的資源,形成合力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 2.構建“理論加實踐,四年不斷線”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

一是細化全程化教育。我國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起步較晚,課程多在大學階段才開設,所以更應提倡教學和指導的全過程,建立全員參與、全程導航、全方位滲透的完整科學的系統教育體系。一年級為大學生職業規劃的探索期,重在適應生活,進行初步的職業規劃。二年級為大學生職業規劃的定向期,重在方向決策,引導學生在就業、升學及創業領域進行初步定位。三年級注重提升專業知識的運用及職業素養的強化和提升,重在進行職業適應,落實職業規劃。四年級為大學生職業規劃的分化期,重在反饋職業認知,確立職業選擇。高校要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本校學生的教材或自編教材。二是要加大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後續管理力度,定期對學生的規劃情況進行督查和指導,促使學生付諸於實際行動並認真評估,針對學生存在的生涯問題及時進行解疑答惑。

3.建立諮詢指導機構,完善服務體系

一是打造諮詢平臺。在個性化指導方面,可以建立大學生職業諮詢室,就大學生就業等職業方面問題,進行個別諮詢。其內容包括自我測評、職業資訊、就業政策、擇業心理、求職技巧等各個方面,對不同學生的特殊問題進行探討、協商和建議,對於共性化方面,要針對共性問題通過團體輔導、團體活動等體驗式方式進行。二是推進職業測評的專業化。職業測評具有預測、診斷、探測和評估等功效,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其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傾向性,還可以評定其個性特徵和動機需求水平,並提供其潛力、不足及發展建議的指導[2]。通過測評結果,學生對自身會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在完善自我方面會起到指導作用,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目前現狀進行有針對性的引領、指導和諮詢。三是構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社會實踐平臺。當前社會就業形勢嚴峻,在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同時,我們不僅要積極引導學生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使其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還要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做法,廣泛徵集社會資源,積極為學生開闢和建立更多更好的實踐基地,以密切學生與實踐基地的聯絡,從而使實踐基地穩定化、長期化[3]。學生根據自身職業目標崗位參加職場體驗和實踐,能夠培養其職業意識與素養,縮短其在社會的適應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