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築科學的政策體系營造人才機制

才智咖 人氣:1.65W

秦皇島市是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是河北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秦皇島市緊緊圍繞經濟建設中心,認真貫徹 “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和黨管人才的原則,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一以貫之的把人才工作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來抓,有力地促進了人才隊伍建設。到目前,全市人才總量達到20餘萬人,較改革開放初期增加16萬人;人才密度達到11.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4個百分點,為加快全市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援。

構築科學的政策體系營造人才機制

搞活流動機制,千方百計引進人才

近幾年,急需的一些人才引不來,現有的一些有用人才留不住,一直困擾著事業發展。為加速全市人才工作大開發、大發展、大突破格局形成,加大人才政策、人才工作機制建設,我們先後制定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做好人才引進工作和充分發揮各類人才作用的意見》、《關於引進高層次人才的意見》、《關於實行工作寄住證制度的意見》、《關於實施人才柔性流動的工作意見》等配套政策,建立起靈活的人才吸納機制,比如引進人才允許一人一策、一廠一策;引進高層次流動人才,可實行“戶口暫住證”制度,引進後享受市民待遇等等。尤其對非公有制經濟單位,引進人才的.政策更加靈活,適時出臺了《關於對非公有制經濟單位各類人才實行“國有化”待遇的意見》,對非公有制經濟單位引進人才包括現有人才在專家選拔、評定職稱、人員流動等方面,與國有單位的人才同等對待。通過優化和創新人才政策,大大增強了秦皇島對周邊地區乃至全國各地人才的吸引力,短時期內就吸納5000多名外地專業人才,近100名外地本科畢業生辦理了先落戶、後就業手續,500多名專科畢業生被放寬入市條件予以引進,極大地擴充了我市的人才來源。與此同時,通過發揮引智工作優勢,與清華大學建立起人才、技術、專案長期合作關係,到目前先後引進清華大學研究生203名,為我市82家企事業單位開發研究科研專案121項,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清華大學研究生與山橋廠科技人員成功研究開發的“60kg/m鋼軌提速道岔特種斷面翼軌設計”專案,其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我國鐵路提速的主導應用產品,並打入國際市場。此外,把引才工作拓展到國外,累計引進256名外國專家來我市開展多種形式的智力服務,幫助解決一批工農業生產難題。

強化培養機制,多措並舉出人才

加強各類人才的培養,是黨管人才的關鍵所在。秦皇島結合實際,制定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做好乾部培訓教育工作的意見》、《秦皇島市國家公務員培訓教育實施辦法》、《秦皇島市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規定》等配套性檔案,將人才培養工作納入各級各部門考核內容,增強了各級組織做好人才培養工作的責任感和各類人員參加學習教育的積極性,在全社會營造了一個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的良好氛圍。支援和鼓勵各級各部門、各企事業單位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姻”,培養各自所需的實用人才。目前全市已與全國近20所高等院校建立起人才培養合作關係,為機關、企事業單位培養大專以上學歷的專業人才3000多名; 加大專業技術人員培養力度,每年接受培訓的人員達3萬人左右,培訓面達到30%以上。在人才培訓工作中,本著“送得出、回得來、留得住、用得上”的原則,每年有計劃地選送一批優秀農村青年到各類農口院校接受培訓。到目前,全市已培養市級鄉土拔尖人才50名、縣級鄉土拔尖人才500名、鄉級鄉土拔尖人才 5000名,在廣大農村造就了一支具有開放意識、掌握現代科技知識的人才大軍。

創新使用機制,不拘一格用人才

為了將競爭激勵機制引入人才隊伍管理之中,在黨政機關實行了部門領導職務公開選拔、中層領導職務競爭上崗、一般職務公開招考,在機關建立起一種用人必競爭、競爭必擇優的良好用人機制。到目前,全市黨政機關累計900多箇中層領導職位實行了競爭上崗,3700多名機關人員參加競崗,其中265名優秀人才通過公平競爭破格提拔使用,120多名優秀人才經公開選拔進入黨政機關隊伍,32名經考核不合格人員被淘汰出機關隊伍。結合秦皇島實際,制定了《關於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把建立和實施全員聘用制、崗位聘任制、新進人員“凡進必考”作為事業單位的基本用人制度。目前,全市已有16家事業單位實行了聘用制改革,4500餘名工作人員同單位簽訂聘用合同,900餘名未聘人員轉崗分流,邁出事業單位人員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轉變、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由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的堅實一步。對各條戰線、各行各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倡導尊重他們的創造性,實行同黨政人才不同的制度,在選拔使用方面注重形成一種良好導向,使出類拔萃的能夠脫穎而出、業績平平的能有臺階下。目前,全市3000多個企事業單位實行“聘約管理”,9萬多名專業技術人員聘任了相應專業技術職務,130名專業技術人員因考核不合格被解聘專業技術職務。與此同時,著眼於造就一支在科技、科研領域起示範帶頭作用的專家人才隊伍,大力推進專家管理制度創新,打破所有制和個人身份界限,將不同經濟成分中的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納入推薦、選拔專家的物件和範圍,全市已有420名專業技術人員被選拔為市級以上拔尖人才,42名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