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學國際貿易學論文開題報告範文

才智咖 人氣:1.85W

開題報告是確定了課題研究方向後,課題負責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的報請上級批准的選題計劃,以下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國際貿易學論文開題報告範文,歡迎閱讀參考。

北京交通大學國際貿易學論文開題報告範文

論文題目:中韓製造業產業內貿易水平及影響因素研究

 一、選題背景

隨著國際分工日益深入和不斷髮展,國際貿易的形式近年來發生了很大變化。從1986到1996年間,美國、英國、日本等8個已開發國家,韓國、巴西、墨西哥等3個新興工業化國家以及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3個開發中國家的製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平均值提高明顯,分別由54.69,45.24和40.20上升至65.33,56.21和54.80。產業內貿易指數提高的同時,伴隨著產業間貿易的減少。產業內貿易正逐漸取代產業間貿易而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形式,這也是國際貿易發展的必然趨勢。中韓兩國自1992年建交以來,經貿關係日益密切,而近幾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韓之間產業結構差異逐漸縮小,導致兩國雙邊貿易特徵發生變化,除整體規模不斷擴大外,製造業貿易增長強勁,已佔據中韓貨物貿易的絕大份額。同時,兩國的產業內貿易,尤其是製造業的產業內貿易所佔比重也大幅提升。秦燈群和金哲鬆(2005)通過實證分析方法,對中韓兩國間的產業內貿易進行了測算,得出了中韓貿易的主要形式為產業內貿易。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以及韓國開始步入後工業化階段,產業內貿易已經成為了中國與韓國雙邊貿易的重要貿易模式,而製造業在其中又佔據了極大的比重。產業內貿易又可進一步細分為垂直型產業內貿易(VerticalIntra-industryTrade,VIIT)與水平型產業內貿易(HorizontalIntra-industryTrade,HIIT)。具體到中韓製造業的各細分行業究竟是垂直產業內貿易,還是水平產業內貿易,本文將進入深入的探討。此外,大部分研究發現影響產業內貿易的因素主要包括各國人均收入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地理區位和一體化程度、產品差異化、規模經濟、國際直接投資和市場結構等。張巨集和叢靜(2006)通過實證研究得出,韓國對華直接投資是促進產業內貿易發展的關鍵因素,而中韓兩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和規模不經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韓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本文將在己有文獻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兩國具體情況選取多個因素,就其對兩國造業產業內貿易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本文的總目標是確定兩國製造業產業內貿易水平,並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它通過以下具體目標來實現:(1)運用G-L指數法對中韓製造業及其細分行業產業內貿易指數進行計算分析。(2)選取製造業中具有代表性的行業,並運用GHM分析法對其產業內貿易結構進行計算分析,確定其產業內貿易的型別。(3)選取韓國對中國直接投資(FDI)、規模經濟(IS)、技術進步(TP)、貿易開放度(0P)、貿易失衡度(TB)五個因素實證分析其對兩國製造業產業內貿易程度(GL指數)的影響。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韓產業結構差異逐步縮小,產業內貿易對於中韓兩國貿易增長的貢獻也越來越大,產業內貿易已經成為促進中韓雙邊貿易發展最直接的、最有力的牽引力,而在所有產業中製造業產業內貿易尤為突出。通過G-L指數法和GHM分析法確定中韓製造業產業內貿易發展態勢和貿易結構,並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宄對於我們瞭解兩國間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動趨勢、分工模式的轉變以及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差異的變化具有重要的意義,並將為推進中國與韓國產業內貿易的進一步發展,以及促進中國經濟水平的整體提升和中韓兩國經濟的協調發展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與現實指導。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論

1975年,格魯貝爾和勞埃德(Grubel和Lloyd)出版了《產業內貿易:異質產品國際貿易的理論及測度》一書,在書中,他們不但從理論上對產業內貿易進行了研宄,還提出了被學者廣泛應用的Gmbel-Lloyd產業內貿易測算指數(G-L指數)。此外他們還指出,對於同一產業應該分同質產品和非同質產品兩種情況進行分析。由此引出了後來對水平性產業內貿易(HorizontalIIT,簡稱HIIT)和垂直性產業內貿易(VerticalIIT,簡稱VIIT)的分類。隨後,阿奎諾(Aquino,1978)認為,G-L指數法的主要缺陷在於沒有完全消除貿易失衡帶來的計量誤差。它只考慮了總的貿易順差或逆差對計算的影響,沒有考慮到每一個產業的順差或逆差對總的產業內貿易水平的影響的不同。為此,他提出了“阿奎諾矯正指數”。但是,阿奎諾矯正指數並沒有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同。韓國學者李準曄、金洪起(2002)在研究中韓產業內貿易時,考慮到中韓兩國存在的貿易不平衡可能造成G-L指數向下偏倚的現象,對G-L指數進行了調整,在分母中減去了貿易不均衡量,並以此來計算中韓產業內貿易指數,得出了相對較滿意的結果。杜莉(2006)用G-L指數、修正後的G-L指數及Aquino指數對中美高技術產品進行了測算,發現中美高技術產品產業內貿易仍處於較低水平。但是他們沒有對垂直型產業內貿易和水平產業內貿易的.界定做出明確的說明和測算。王雲飛(2005)在運用調整後的G-L指數法對中國與14個主要貿易伙伴的產業內貿易進行測算的同時,採用了Greenaway(1995)提出的利用進出口單位價格比來區分垂直產業內貿易和水平產業內貿易的方法來界定中國與各國的產業內貿易結構,方法簡單實用。通過測算得出:中國目前以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為主,而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比重較低。崔曰明和陳付愉(2008)在對中日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研宄時,採用了更為詳細的擴大的國際收支服務分類,並對服務業各細分行業的G-L指數進行加權平均後得出整個服務業的產業內貿易指數,但是他未能考慮到中日兩國之間可能存在的貿易不平衡現象,也未能對產業內貿易結構做出深入的研究,只是通過G-L指數來界定垂直和水平產業內貿易,缺乏一定的可信度。李季(2010)在對中韓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發展趨勢進行研究時,同樣釆用修正後的G-L指數對兩國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進行了測算,並以馮塔裡、弗洛依登貝格和佩裡第(FontagnS,Freudenberg&Peridy,1997)的方法為劃分標準,將中韓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劃分為垂直型產內貿易(HIIT)和水平型產業內貿易(VIIT),同時對其進行了測算,並得出中韓機電產品貿易以產業內貿易為主,且其產業內貿易以垂直型為主,而中國在這種垂直型產業內貿易體系中整體居於貿易劣勢地位。

影響產業內貿易的因素一般可以分為國家特徵因素和產業特徵因素兩類。其中國家特徵影響因素主要包括GDP、貿易成本、資源稟賦等,產業特徵因素主要包括外商直接投資、規模經濟、產品差異以及市場結構等。有關規模經濟對產業內貿易的影響,很多學者對其進行了實證研究,但是由於研究物件不同得出的結論卻有所差別。Kmgman(1979)與Lancaster(1980)在其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模型研究中,強調了市場規模與產業內貿易的正相關關係。Flay和Kierzkows-ki(1987)將需求因素加進其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模型後,也認為市場規模會促進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的發展。趙志剛(2003)在對中國產業內貿易確定變數進行迴歸分析時發現,我國製造業產業內貿易發展與市場規模差異和人均收入等因素有關,其它解釋變數對產業內貿易的影響通常不太明顯。陳雙喜、王嘉(2010),李嵌、王孟孟、黃慶波(2013)分比對中日和中澳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研究時發現,規模經濟對兩國產業內貿易影響較大。而徐規諱(2001)通過時間序列對中國整體產業內貿易發展進行迴歸分析後,認為規模經濟對中國產業內貿易影響不大,說明中國的許多企業可能還沒達到規模經濟收益遞增階段。同樣,馬劍飛、硃紅嘉和許羅丹(2002)在研究中國產業內貿易時,發現產品多樣化與產業內貿易正相關,規模經濟因素對中國產業內貿易沒有顯著影響。但是他們在實證研究中所使用的產業內貿易指數是未經修正過的,這樣就可能因為存在貿易不平衡而產生偏差。關於FDI對產業內貿易影響的文獻也有很多。FukaoK,IshidoH和ItoK(2003)通過建立包括FDI在內的模型研究了東亞區內垂直差異化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及其影響因素,同時還用電子機械產品的相關資料進行了驗證,分析結果證明了他們關於跨國公司海外生產與差異化產品產業內貿易密切相關、直接投資對差異化產品產業內貿易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的假說。KhaUfali(:i995)利用1986-1990年東盟國家間貿易資料,分析了東盟國家間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對外直接投資對東盟國家間產業內貿易起到了較強地促進作用。侈家棟、劉鉤霆(2006),趙放、李季(2010)研究得出,中日產業內貿易以製成品貿易為主,尤其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製成品,日本對華FDI促進了中日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周茂榮、呂婕(2010),趙放、李季(2011)測算了中美產業內貿易旳G-L指數,研究發現中美產業內貿易以垂直型為主,中國處於劣勢地位,兩國的要素稟賦差異是這一模式的基礎,FDI和跨國公司促進了兩國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張巨集、叢靜(2006)指出,韓國對華直接投資是促進中韓產業內貿易發展的關鍵因素。而張婧(2012)在對中韓服務業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研究時發現,FDI對其影響顯著且是負向作用。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文共分五部分,結構安排如下:第一章,引言。主要對論題所要研究的問題和意義進行了說明,並對相關產業內貿易文獻進行了綜述,說明了本文與己有文獻的差異。第二章,產業內貿易理論概述。對產業內貿易的概念進行了界定,並敘述了產業內貿易的分類及形成機制。第三章,中韓製造業產業內貿易現狀及效應分析。在敘述近年來中韓製造業貿易發展的基礎上,運用G-L指數和調整的G-L指數測算製造業整體產業內貿易水平,並選取多個製造業產品運用GHM指數確定其產業內貿易的結構型別,最後對測算結果和產業內貿易的效應進行分析。第四章,中韓製造業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實證研究。本章分析了韓國對中國直接投資(FDI)、規模經濟(IS)、技術進步(TP)、貿易開放度(OP)、貿易不平衡程度(TB)等因素對中韓製造業產業內貿易的影響,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計量模型,選取相應的指標實證檢驗這些因素對產業內貿易指數的影響。第五章,結論和建議。在前幾章研宄的基礎上,本章對中韓產業內貿易的型別及其與影響因素的關係給出了結論,並有針對性的提出了政策建議。在本章的結尾,筆者闡述了本文的創新之處與不足之處。

五、寫作提綱

致謝5-6

摘要6-7

ABSTRACT7-8

1引言11-18

1.1研究問題和意義11-12

1.1.1研究問題11-12

1.1.2目標和意義12

1.2文獻綜述12-16

1.3研究方法16-17

1.4論文結構安排與主要內容17-18

2產業內貿易理論概述18-22

2.1產業內貿易概念界定18

2.2產業內貿易的形成機制18-22

2.2.1產品異質論19-20

2.2.2規模經濟論20

2.2.3需求相似論20

2.2.4產品生命週期論20-22

3中韓製造業產業內貿易發展狀況及效應分析22-36

3.1中韓製造業貿易發展狀況22-25

3.1.1中韓雙邊貿易變動情況22-23

3.1.2中韓製造業貿易變動情況23-25

3.2中韓製造業產業內貿易測算25-33

3.2.1產業內貿易的測算方法25-27

3.2.2中韓製造業產業內貿易水平測算27-31

3.2.3中韓製造業產業內貿易型別測算31-33

3.3中韓製造業產業內貿易的效應分析33-36

3.3.1中韓製造業產業內貿易對我國的正面效應33-35

3.3.2中韓製造業產業內貿易對我國的負面效應35-36

4中韓製造業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實證研究36-43

4.1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的確定36-38

4.1.1外商直接投資36-37

4.1.2規模經濟37

4.1.3技術進步37

4.1.4貿易開放度37-38

4.1.5貿易失衡38

4.2模型構建和變數含義38-39

4.3模型估計和檢驗39-43

4.3.1單位根檢驗39-40

4.3.2模型估計40

4.3.3殘差檢驗40-41

4.3.4實證研究結果解釋41-43

5結論和建議43-49

5.1主要結論43

5.2政策建議43-47

5.2.1大力引進水平一體化直接投資44-45

5.2.2大力培育規模經濟45-46

5.2.3積極發展對韓出口,縮小對韓貿易逆差46-47

5.2.4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47

5.3本文的創新與不足47-49

參考文獻49-52

 六、目前已經閱讀的主要文獻

[I]a-industrytradeandinter-industryspecializationasconcurrentsourcesofinternationaltradeinmanufactures[J],WeltwirtschaftlichesArchiv,1978,114(2):275-296.

[2]rdE-conomicPapers,1986(38):220233.

[3]rdrenewedeconomicgrowthinLatinAmerica[J]nternationalExecutive,1986,28(3):29-31.

[4]FontagneL,FreudenbergM,epatternsinsidethesinglemarket[M]s:CEPII,1997:143-161.

[5]FukaoK,IshidoH,icalintra-industrytradeandforeigndirectinvestmentinEastAsia[J]naloftheJapaneseandInternationalEconomies,2003,17(4):468-506.

[6]Granger,C.W.J,andNewbold,ometrics,1974(2):111-120.

[7]GreenawayD’HineR,try-specificfactorsandthepatternofhorizontalandverticalintra-industrytradeintheUK[J]wirtschaftlichesarchiv,1994,130(1):77-100.

[8]GrubelHG,LloydPJ,a-industrytrade:thetheoryandmeasurementofinternationaltradeindifferentiatedproducts[M]on:Macmillan,1975:134-163.

[9]HuX,rnationalintra-industrytradeofChina[J],WeltwirtschaftlichesArchiv,1999,135(1):82-101.

[10]a-industrytradeinadevelopingeconomy:thecaseofMalaysia[J]nEconomies,1995,24:3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