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英語論文提綱格式

才智咖 人氣:1.46W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大家都跟論文打過交道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的科學研究能力。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商務英語論文提綱格式,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商務英語論文提綱格式

一、論文寫作目的:

畢業論文是商務英語專業教學計劃的最後一個環節,也是對學生2年半學期各門課程學習效果的檢查.其主要目的是:

1、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寫作能力及運用商務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檢查學生對所學專業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並將論文成績作為學生能否畢業的主要依據之一。

3、訓練學生蒐集運用資料的技能,同時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增強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論文寫作要求

1、以英文/漢語完成論文寫作。

2、字數要求不低於3000個單詞或字,統一採用A4(210x297mm)頁面影印紙單面列印.其中上邊距2.8cm,下面距2.5cm,左邊距2.5cm,右邊距2.5cm,頁首1.6cm頁尾1.5cm裝訂線0.5cm.字間距為標準,行間距為1.25倍行距.頁首內統一為:用5號宋體。

商務英語論文題目

商務英語談判書面文字的批評性話語分析

真實的聽力材料在中國高職院校英語課堂的使用研究

ESP理論對商務漢語的啟示

從目的論角度分析英漢會計術語誤譯

合作原則在傳遞積極和消極資訊英語商務信函中的應用

從功能對等理論看英語商務合同中長句的翻譯

英語商務信函中模糊語的順應性分析

高職商務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

2009MT專業碩士案例分析及實踐報告

從人際功能視角分析英文索賠信函中的情態

基於需求分析的高職商務英語專業課程設定研究

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的商務英語翻譯研究

從跨文化視角論商務口譯中的文化差異及其策略

基於任務的合作學習模式在職院商務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韓禮德情態語系統培訓與商務英語寫作成績的歸因調查

互動式教學法對不同性格型別英語學習者閱讀焦慮影響的研究

商務英語索賠信函的人際意義研究

合作學習模式在商務漢語教學中的嘗試

商務英語論文

一、商務英語翻譯的特點

1.商務英語詞彙具有較強的專業性

由於商務英語涉及到各個領域,又具有不同的語言環境,使商務英語翻譯需要對專業詞彙進行精準的運用,在翻譯工作中涉及到大量的商務英語專用詞彙、具有商務英語含義的普通詞彙和商務新詞縮略詞等。商務英語的專業詞彙量較大,且都帶有詞義比較專一的特點。例如:free on board (離岸價格),shipment tracking(貨物跟蹤) 等,這就要求翻譯人員要掌握大量的專業詞彙和民族、地理環境、風土人情、歷史習俗等方面的文化差異,要掌握和了解平時較熟悉的詞語在特定商務活動中的特定含義,儘量減少在商務英語翻譯工作中出現的錯誤。例如:代表流行的、通俗的、受歡迎的含義的popular一詞,在商務英語的語言環境下,就應該翻譯成“暢銷”一詞更為適合。

2.商務英語語句簡潔得體

在國際商務貿易交流活動中是非常講究時間和效率的,雙方的合作交流活動在注重商務禮儀的前提下,商務英語翻譯必須要做到簡潔得體、能夠熟練準確地表達人們要表達的內容,準確無誤地接收到對方表達的正確意思,並簡潔地用語言和文字表述出來。為了較為準確地、簡潔地表述所要陳述的內容,在國際商務貿易交流活動中經常使用被動語態和祈使句、非謂語動詞、情態動詞等。

3.商務英語術語意義具體完整

由於世界各國存在語言、民族、地理環境、風土人情、歷史習俗等方面的文化差異,在國際貿易的商務交流活動中,要求商務英語翻譯要能夠準確熟練地掌握和運用專業術語,最大限度地保證商務活動翻譯內容的準確性,要結合不同地區的民族、地理環境、風土人情、歷史習俗等方面的文化差異,要把專業術語的意義表述得具體完整,使聽者能夠準確無誤地接受到對方所表述的完整意思,確保商務活動公平、快捷、有序的開展。

二、商務英語翻譯存在的主要問題

1.受文化差異影響導致語用精確性較差

由於受各國文化差異的影響,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語言表達習慣和詞彙體系都是不同的,漢語和英語在語言表達習慣和詞彙體系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在國際貿易的商務活動中,雙方交流人員在邀請、稱呼、問候等環節的語言交流都存在差異。例如,當你成功地幫助了一個人或完成一項艱鉅的任務,對方向你表示感謝時,中國人經常回答“不用謝”或“不客氣”,但在西方的英語中卻使用“you are welcome”來回答。中國作為古老的文明國家,人們受古代傳統的文化影響較深,在語言交流時,經常表現出謙虛、委婉,經常使用一些模糊性詞語來表達要說的意思,這就造成了在國際貿易的商務活動中由於語用精確性較差,直接影響到我們所要表達的真實意思。

2.詞彙的翻譯缺乏準確性

由於受東西方文化較大差異的.影響,一些英語在翻譯成漢語時很難表達出英語的完整含義,而一些漢語在翻譯成英語時也出現了很難表達出漢語的完整意思,造成了詞彙在翻譯時缺乏準確性的這一現實問題。例如,英語“desk copy”一詞,原始的完整的意思是“向作者贈送樣書,表示感謝”,而翻譯成中文後,就直譯成“贈書”,沒能完全表達出該詞彙的完整意思。在國際貿易的商務英語翻譯中,還經常會遇到中英文都有的單詞,但由於歷史文化的不同,詞語在表達意思上卻存在較大的差別,給翻譯工作造成較大的困難。例如,“龍”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它代表著權力、力量和吉祥,古代皇帝被稱之為“真龍天子”,中華民族被稱之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把“龍”譯成英語就是“dragon”,而“dragon”在英語中表示恐怖的妖怪和怪物,是貶義詞。

3.句式的翻譯經常出現偏差和錯位

中華民族是東方文化的代表,東方文化非常注重形象思維,而西方國家則比較注重抽象思維,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直接造成了英語句式翻譯會經常出現偏差和錯位。英語句式的邏輯性較強,重視句式的完整性,使用的人稱非常少,在客觀事物的描述上非常重視,這就使我們在商務英語翻譯時會經常看到大量的被動句式。漢語語句的特點是資訊表達的完整性,講究悟性和意會,對語法的應用較少。由於英語和漢語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商務英語翻譯時,句式的翻譯經常會出現偏差和錯位,大大增加了商務英語翻譯的難度。

三、商務英語翻譯的有效對策

1.注重培養商務英語翻譯跨文化翻譯的意識

由於世界各國存在語言、民族、地理環境、風土人情、歷史習俗等方面的文化差異,有些我們瞭解掌握,有些我們並不瞭解,這就造成了由於跨文化因素的影響,使我們要表達的意思在另一種文化背景下翻譯出來的結果卻完全不同,造成了相互的矛盾,使商業活動無法正常地開展,制約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因此,只有正確瞭解和充分掌握交際雙方的歷史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瞭解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才能把要表達的意思完整地翻譯出來。只有注重培養商務英語翻譯跨文化翻譯的意識,才能較好地解決商務英語翻譯中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問題,實現商務英語翻譯的準確性,有效地促進我國國際貿易的健康、快速發展,最終實現我國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迴圈。

2.加強商務英語翻譯的規範和一致性

商務英語翻譯大多數涉及到的都是一些文書和專業性較強的檔案等,這就需要句式、語用、詞彙等的忠實完整和簡潔得體,必須確保翻譯內容的準確性和真實性,翻譯者在翻譯時必須遵循忠實於原文、行文規範一致、語體相當和靈活轉化等原則。加強商務英語翻譯的規範和一致性,可以使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忠實於原文,準確地將原文的意思用譯文語言簡潔地表述出來,並符合商務文書的語言規範和行文規範,使讀者能夠準確理解原文的意思。

3.有效提升專業術語的駕馭能力

商務英語翻譯的專業性強,與普通英語翻譯有著較大的區別。商務英語翻譯在熟練掌握常用詞的基礎上,必須還要熟練掌握自己涉及到的相關領域的數量可觀的專業詞彙,具有非常強的專業性,涉及的領域較廣。為了準確地翻譯各種檔案,翻譯者必須還要掌握相關國家、民族的歷史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等。商務英語翻譯還要熟練掌握和運用商務英語翻譯的技巧和商務英語的語言特點等,避免出現專業術語普通化,失去了專業術語要表達的真實含義。因此,要想提高商務英語的翻譯質量,翻譯者必須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瞭解和掌握世界各國的歷史文化差異和民族風俗等,增強跨文化意識,才能增加翻譯的準確性,才能有效提升專業術語的駕馭能力。

4.重視商務英語翻譯中的跨文化元素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融合發展已經是我國經濟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隨著我國和世界各國經濟交往的增多,商務英語方面的外來詞彙也越來越多,我國的詞語推廣到世界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重視商務英語翻譯中的跨文化元素,可以有效地使中西文化進行很好的交流和融合。例如,我國知名品牌天津“狗不理”包子,在走向世界時選用了“Go Believe”作為英文商標,成功地在全世界進行了推廣,“Go Believe”在發音上不僅和“狗不理”高度契合,並且使西方國家的民眾可以產生值得信賴的感覺。又如,世界著名的服裝品牌“Gold lion”打入我國市場時,巧妙地採用了譯音的手法,抓住了中國人追求奢華和圖吉利的心理,將其直譯為“金獅”,譯音成“金利來”,成功地佔領了中國市場,受到廣大中國消費者的喜愛。

參考文獻:

[1]張志華.跨文化視角下商務英語翻譯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8):146-147.

[2]劉洪武.淺談商務英語詞彙的特點及其翻譯[J].中國商界,2010(10):272.

[3]周念.商務英語翻譯中錯譯的主要原因探究[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111-113.

[4]蘆文輝.商務英語翻譯中出現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呂梁學院學報,2016(3):31-33.

[5]劉春環.商務英語的語言特點及翻譯[J].文教資料,2006(6):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