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論文寫作中的常見問題及其對策

才智咖 人氣:1.05W

筆者寫過《教研論文寫作中的常見問題及其對策》一文,發表於《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9年第7期。該文羅列了教研論文寫作中的五種常見問題:“臨時抱佛腳”——積累不夠、 “畫龍未點”睛——擬題不夠、“腳踏西瓜皮”——佈局不夠、“採得百花不釀蜜”——提煉不夠、“初級產品出口”——修改不夠,並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教研論文寫作中的常見問題及其對策

但是,教研論文的具體寫作中,碰到的問題遠不止這些。下面,筆者就自己在與同行的交流中所看到或想到的“問題”再談些想法,就算對《教研論文寫作中的常見問題及其對策》一文的補遺吧。

一、“被人牽著鼻子走”——特色不夠

關於教研論文的寫作,曾有老師問我:“現在比較熱門的話題是什麼?”言下之意是,他也要去湊個熱鬧,撰寫熱門文章了。這在某種角度反映出了我們一些老師在做研究時存在著“被人牽著鼻子走”的問題,特色不夠。

教學研究中其實是無所謂熱還是不熱的。考試研究熱還是不熱?課堂教學熱還是不熱?沒有獨到的見解,恐怕都是舊的;但有自己的獨到的見解,就又都是新的了。熱還是不熱?某種角度看,關鍵是我們有沒有自己的思想或者想法。

因此,要走出這一誤區,除了需要我們關注教學教研的現狀外,更需要我們觀照自己、研究自己,做到三“問”:一問自己已做了什麼?重點是從自己已做的工作中去獲取經驗、吸取教訓。二問自己能做什麼?重點是要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特別是要明確自身的優勢和特長所在。三問自己想做什麼?重點在於給自己明確長期或者短期的目標,並注意圍繞這個目標去實踐、去思考。總而言之,只有圍繞自己在做的工作而撰寫文章,才能走出“被人牽著鼻子走”的窘境,才會是最有特色的文章。

二、“大題大做”和“小題小做”——轉換不夠

所謂“大題大做”和“小題小做”,是指有些老師在撰寫論文的時候,不注意或者不善於轉換,發現大問題就做大文章,碰到小問題就做小文章,結果往往是分析大問題時只能蜻蜒點水,講不透,深度不夠;分析小問題時只能就事論事,找不到內在的聯絡或者規律,導致高度不夠。

要走出轉換不夠的誤區,具體而言,主要是兩點。

一是大題要小做,也即發現一個的較大的問題時,不一定要直接寫這個問題,而是找一個或者幾個比較小的切入點來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以如何命制試題為例,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作必要的轉換,可能會更容易入手。如從題型來看,可以分成選擇題和非選擇題,而選擇題和非選擇內部又有不同的型別,如果針對其中的某一類或某幾類具體的題型來寫,可能更容易一些;從性質來看,有比較經典的好題,也有不太成功的存在問題的試題,如果圍繞某一個或者某幾個成功的或者不成功的試題進行分析,從正面或者反面來討論試題應如何命制,可能也會比較容易寫出如何命題的文章來。

二是小題要大做,也即碰到一個較小的甚至是細節性的問題,可以從橫向或者縱向,對這個問題作深入的分析,把小問題做大。如某節課的教學中自己設計了一個非常不錯的匯入,若想以此為題材寫文章,那就不能僅僅是把這個設計本身寫出來,因為這樣寫得最好,也只是一篇敘事,甚至連案例都算不上,更不要說是不是論文了。那麼如何把這篇小文章做大呢?方向是兩個:橫向看,能不能給這節課再設計幾種不同的匯入,如果給這節課設計了五種甚至八種各具的`特色的匯入,用文字組織起來,可能就是一篇不錯的文章了;縱向看,能不能對自己的這個匯入進行深入分析:自己所設計的這個匯入的特點和優點是什麼?這個設計的成功對自己或者別人有什麼可資借鑑的內容?如果把這個分析清楚了,這個問題也就做大了,文章的質量可能也就上去了。

三、“上錯花橋嫁錯郎”——針對不夠

有的時候,我們投稿的文章未能最終變成鉛字,原因可能並不是文章本身的質量不行,而是投稿的方向不對,投到A刊可以發表的文章卻偏偏投到了B刊,導致最後未被錄用和發表。這真可謂是“上錯花橋嫁錯郎”,造成遺憾。

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們就要加強研究,做到知己知彼。無論是雜誌還是報紙,從服務物件看,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針對學生的,另一類則是針對教師的。因此對我們自己所寫的文章,首先就要考慮是寫給學生看的,還是寫給教師看的,然後有針對性的投稿,才會有的放矢,提高文章的錄用率。即使是完全針對教師的雜誌,每一家也都有自己的特點。我們政治學科的雜誌雖然數量不多,一共只有三家:北京師大的《思想政治課教學》、陝西師大的《中學政治教學參考》和華東師大的《思想政治課研究》。但這三本雜誌的欄目設定及具體定位,都有鮮明的個性特點。我們若準備向這三本雜誌投稿,自然就要先仔細研讀這三本雜誌,知道它們都設有哪些欄目,每個欄目刊發的文章有什麼特點或者要求,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選擇,給自己的文章找一個合適的“婆家”,提高投稿的針對性。

四、 “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溝通不夠

據我所知,我們有的老師是這樣的:寫好了一篇文章,投到了某刊物,然後左等右等,不見錄用;然後再寫、再投、再等……如此迴圈。像這樣的老師,不可謂不用心,也不可謂不重視教研,但從發表的角度看,效果似乎並不理想。這類老師的做法屬於典型的“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只顧埋頭耕地,卻不注意與所投刊物的編輯老師作必要的交流與溝通。殊不知,他所投出去的文章,極有可能與正式發表只有半步之遙,但差之毫釐卻失之千里呢。

要避免此種情況的發生,辦法只有一種,那就是要加強與編輯部的聯絡,主動與編輯老師進行溝通。具體來說,就是一篇文章寄出去一段時間以後,就可與編輯部進行聯絡,瞭解審稿的進展情況,同時及時向編輯老師進行具體闡釋,或者獲取對文章進行修改的機會。曾在與某雜誌的編輯老師探討該雜誌所刊發的一篇文章時,獲得這樣的回答:“《 × × × × × × 》一文作者× × ,雖未謀面,也無任何瓜葛,但是比較執著,總是闡述自己的認識和看法,說自己……對大學聯考試題如何關心重視。再者,文章也不長,經不住對方的軟磨硬泡,就給刊登了。”我想,編輯部老師的這個回答或許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何況,現在通訊這麼發達,聯絡這麼方便,除了電話,不少雜誌和報紙都建有專門的QQ群和雜誌官博,只要我們有心,溝通本應不成問題的。


更多論文寫作請訪問

論文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