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常見心理問題及對策

才智咖 人氣:5.74K

(一)國小生常見心理問題的對策

小孩常見心理問題及對策

對自己充滿信心的人容易形成積極樂觀的情緒和百折不撓的意志,敢於面對新的問題和挑戰;而缺乏自信心的人容易沮喪、灰心,在困難面前猶豫不決、甚至逃避。

培養學生從根本上樹立自信心,作為老師,首先自己要具備一定的素質。學生的信心與教師的關心、尊重和愛是離不開的。在培養學生自信心的過程中,教師要充滿愛心,要用真誠的心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想法和感受,時刻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以最大的耐心和愛心對待學生的不足,並以多種途徑進行引導,促進其不斷地進步。只有教師充滿愛心,並且把這種對學生的發自內心的愛潤物無聲的播撒到平時的教學中,並且輔以一定的方法,才能從根本上樹立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素質。

那麼應該如何來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呢?

一、環境造就人的心靈

要想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地發展,使孩子充滿自信心,溫馨、和諧、典雅的外部育人環境是至關重要的。正如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萊伯特所說:“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便學會譴責;如果孩子生活在敵視中,他便學會好鬥;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懼中,他便會憂心忡忡;而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便學會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人歡迎的環境中,他便學會鍾愛別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學會相信自己周圍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誼中,他便會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中。”為此,學校為學生營造了幽雅、整潔、富有教育性的校園環境。教室中也注意了文化氛圍的建設,既保持了良好的教室衛生,還在牆壁四周張貼名人名言和一些學生的優秀作業、書法作品等,並充分利用黑板報進行宣傳激勵,對學生進行薰陶感染,如在班裡的牆壁上總是有幾塊固定不變的專欄,這些專欄的最前面,是班裡優秀學生的大照片,顯而易見,他們是班裡的驕傲,是同學們學習的榜樣。但在這些優秀學生專欄的旁邊,也會及時出現一些在各項活動中為班級取得榮譽的學生的照片。使他們不斷揚起自信的風帆。

二、表揚代替批評

1.表揚的魅力。

林肯說過:“每個人都喜歡讚美”。我國當代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書中也指出:“小孩子尤其喜歡聽好話。”心理學研究表明,對人們的良好思想和行為做出肯定的評價,能使人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受到鼓舞,激起更大的自信心,學生尤其如此。當學生受到表揚時,他會感到老師和同學都很器重他,愛護他。一些後進生正是通過老師適當的表揚,燃起了自信的火花,從感情上信賴老師,接近集體,產生積極向上的願望。

2.發現閃光點

在學習上每個學生的智商相差不大,學生成功的關鍵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困難阻礙,如果簡單粗暴的指責,就會使學生喪失學習自信心,後果不堪設想。在這種情況下,認真地發現他們的閃光點,運用激勵教育,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3.多給學生成功的機會。

挫折雖然會使人失去信心,但另闢積極的途徑卻可使它轉化。蘇霍姆林斯基對四年級以下的學生從不打不及格分數,而讓他們重新做失分的題目,讓他們在進步中得到好成績,並從中發現自己的力量。成功體驗對於提高一個人的自信心來說非常重要。

教師要在教學中,活動中不斷地虛擬成功的機會讓自卑的學生不知不覺地參與當中來享受成功的快樂,獲取足夠的'自信心,如果學生在創設的機遇中沒有把事情做好,老師就加以指責,甚至挖苦、諷刺,這不僅會使學生失去信心,而且會跟你對立。

三、適當的挫折教育

在當今的一些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存在著兩種不同形式但本質相同的現象,一種是家庭中為數不少的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代替包辦一切,對孩子惟命是從,這種教育的後果只能使孩子變得懶惰、軟弱、任性固執、嬌氣,遇到事情束手無策,向家長求救;而另一種現象在學校表現尤為突出,在班裡有幾位學生,因為學習紀律等各項活動表現都不錯,老師和同學對他們另眼相看,“三好學生”、“優秀少先隊員”等榮譽總是光顧他們,他們看到的是別人的笑臉,聽到的是老師家長的讚揚。久而久之,他們變得傲氣十足,目中無人,一點小小的挫折也經受不住,聽到一點批評就忍受不了,想到的是“老師是不是故意給我鬧難看,這點小事值得說嗎?”

自信心是成功的力量源泉,它能給人以積極進取的勇氣,激勵人發揮最大的潛能。從小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可以幫助其樂觀地面對生活,勇於承受生活中的挫折,樂於向困難挑戰。

(二)國小生的橡皮綜合症

橡皮是一種很常見的文具。所謂“橡皮綜合症”,是指現代國小生的一種壞毛病。有這種毛病的國小生,喜歡不停地使用橡皮擦,直至將作業本擦破為止。還有的孩子離開了橡皮就無法做作業。據瞭解,這一被心理學專家稱為“橡皮綜合徵”的現象在國小低年級學生中比較普遍。

心理醫生認為,橡皮綜合徵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種獨生子女的不良心理行為,是學習習慣不良的表現。與國小生心理壓力太大有關。患有此症的孩子智力沒有問題,有些孩子還很聰明,但往往精力過剩、坐立不安、做事分神、經常寫錯別字。如“手拉手”寫成“毛拉毛”,拼音中“P”寫成“q”,家長、老師指出後,一下子又改不了,需要多次用橡皮擦掉重寫。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頑固的壞習慣。

這種“橡皮綜合徵”其實是國小生心理焦慮的反映,其原因是國小生心理壓力太大。尤其在城市,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導致孩子學業負擔過重。上海市的一項調查表明,幾乎百分之百的家長認為,最高興的事情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好,而最惱火的事情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差。現在的一些家長只有當孩子在做功課時,才最放心。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家長總是一頓訓斥。有時還要拿別的孩子的優點來比自己孩子的缺點,在孩子的心理壓力上加碼。久而久之,孩子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異常心理。

另一方面,現在的家長在生活上對孩子呵護有加,為孩子儘可能創造最好的生活條件,孩子的任何要求都很容易得到滿足。在舒適、方便的環境中,孩子的某些生理、心理功能退化。如缺乏獨立生活能力,自立意識差,依賴性大,做事被動、膽怯,顯得十分幼稚,甚至出現心理倒退現象,情緒波動大,易走極端等。“橡皮綜合徵”僅僅是他們心理問題的一種表象。

對“橡皮綜合症”,關鍵是預防。家長在平時要注意不要給孩子施加太多的壓力,對孩子成績不理想時,不應該大罵,而應該與孩子一道找出原因。如果孩子的“橡皮綜合症”已經發展到比較嚴重的地步,應該尋求心理醫生的治療,同時家長對孩子也要多加鼓勵,這樣才能有效緩解這種症狀。

(三)孩子好動貪玩家長該怎麼辦?

在諮詢中,很多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很好動,總懷疑孩子是“多動症”,看著孩子總是坐不住,靜不下心來,心裡很擔憂。其實在知心老師接觸的很多孩子當中,孩子好動其實是很正常。為何出於這樣的理論呢?主要是現在的孩子普遍好動,相對以前的孩子來說,明顯的活潑和可愛。只要不是太過於多動,一般是正常的。

如何去判斷好動的孩子是否屬於多動症?

(一)好動貪玩的孩子有興趣愛好,但遇到自己喜歡的事物,就注意力很集中的。但是具有多動症傾向的兒童幾乎沒有興趣愛好,無論對待任何事情幾乎不能注意力集中,坐不住,靜不下來。最簡單的方法判斷,一般的孩子都是喜歡看動畫片 玩遊戲,平時很貪玩的孩子,一看見自己喜歡的動畫片,就認認真真的觀看,大人在旁邊干擾他,他還討厭你,完全的沉入欣賞動畫片之中。這說明孩子不是多動症,因為多動症的孩子幾乎無法認真做任何事情,都是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

(二)貪玩的兒童做事經常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並有計劃及安排,比如回家後先看動畫片,然後做作業,雖然他看電視很認真,但只要動畫片播完,他還是會有意識想做作業,但有時對學習興趣的孩子不想做作業,但家長督促,他還是會做作業的。而多動症的孩子卻無此特點,他們的行動常是衝動式,雜亂的。他們看動畫片好動,做作業好動。

(三)頑皮兒童在嚴肅的、陌生的環境中,有自我控制能力,能遵守紀律不再胡亂吵鬧;比如我曾經接待一位好動孩子的諮詢,他的媽媽帶他到我的諮詢中心,他對於這個陌生的環境,加上我又是嚴肅的男老師,所以他表現的很乖,安靜的很,但是後來幾天後,他熟悉了這個環境和老師,就調皮了。而多動症兒童則沒有自我控制能力,經常在一些陌生和嚴肅的場合做出越軌的事情來。他到陌生的地方去,不是不會安靜下來的。

(四)好玩的孩子喜歡玩耍,好奇心強,頭腦靈活,反映快,做事很快速,大家覺得好玩的孩子聰明。但是少數具有多動症傾向的孩子動作反應遲鈍、動作不靈活。比如扣鈕釦、繫鞋帶動作緩饅,跑步常摔跤,寫字、用剪刀動作慢;頑皮的孩子卻沒有這些運動缺陷。

好動的孩子由於好動,對於單調的學習沒有興趣,坐不住,靜不下心,老師是不喜歡的,經常向家長告狀,家長就為孩子感到擔憂,畢竟影晌學習,一般的好玩的孩子學習成績還是可以的,但就是老師認為他做小動作,如果改掉這些毛病,學習就大有進步。其實兒童的時期是接受能力最強的時期,好奇心很強,貪玩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在玩耍中逐漸獲得新知識,他們漸漸聰明起來,這也就是說,好動、頑皮是兒童的特點。

如果家裡有個好動的孩子怎麼辦呢?首先要從觀念來改變自己:

(一)大多好動的孩子只是好奇心很強,對什麼事感興趣,思維敏捷,頭腦靈活,這樣的孩子在長大後,大多是比較不錯的,根據教育專家調查,現在的成功人士和政治家,在小時侯大多也是比較淘氣的,性格活潑,敢想敢做,好勝心強。所以家長對於孩子的好動、活潑應視為好現象,對孩子的未來充滿信心,並且正確引導,不能厭煩阻止,否則將會影晌兒童智力及心理的正常發展。每一個家長,對於頑皮兒童,不要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畢竟兒童的心理特徵,不像大人一樣。

(二)根據專家調查,在認為好動的100個孩子當中,只有5%的孩子轉化為“多動症”,也就是說,只有5%的孩子具有“多動症”傾向,需要到醫院去診治,但大多的孩子是屬於好奇心強,很外向性的。現在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好動,就是“多動症”就去買藥吃,其實醫生很喜歡你的到來,你就沒病,也會說成有“多動症”,其藥幾百元一盒,醫生的回扣大大的賺,雖然家長看見孩子好些,很安定了,可是這是藥物的效能,但畢竟對孩子具有副作用,俗話說:“是藥三分毒”,吃了鎮定藥,對孩子是有負面影晌。

(三)孩子好動,與性格、生理因素有關,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說明性格給人的影晌。性格與遺傳有關,孩子從父母的身上肯定會遺傳一些特點,比如有些孩子好動,就是其父母的性格為外項,也開朗和好動,生理因素主要是現在的孩子都是剖腹產,早產等,孩子普遍好動起來。

好動的孩子最直接的影晌就是上課坐不住,好動,老師最不喜歡,家長最擔心,好動的孩子肯定就是注意力不集中,這句話是錯誤的,因為注意力其實跟好動和安靜其實沒有太多關聯的,好動的學生坐不住,安靜的學生愛走神和發呆,也就是說安靜的學生,其注意力不集中也很多,主要是女生為主,她看著黑板,但大腦就幻想去,造成學習效率很低,成績不好。

孩子好動,首先父母要有正確態度,樹立良好的教育態度,儘量的鼓勵和肯定孩子,其次,讓孩子制定規章制度,讓孩子遵守制定,培養責任感。最後採用書法 下棋等方式來讓孩子靜心。

(四)疏導孩子的報復心理

國小階段,孩子在與同學相處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矛盾,當孩子吃虧的時候,很容易產生對同學的報復心理。正所謂“好漢不吃眼前虧”,當孩子受到欺負的時候,雖然不能即時予以反擊,但他們會懷恨在心,計算著什麼時候施以報復。這種心理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家長要及時予以化解。

報復心是在社會交往中欲以攻擊方式對那些曾給自己帶來挫折、不愉快的人發洩怨恨、不滿的一種情緒體驗。

報復心理對孩子來說是有害無益的。在國小階段,學生之間的一些矛盾、爭端,事實上都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孩子懷有報復心,不但會對報復物件造成傷害,同時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是有害的。有報復心理的人,神經經常處於亢奮狀態,容易誤解別人的意思。對別人懷有一種戒備和防範心理。發展下去,心胸會越來越狹窄,社交面縮小,很難與人相處,內心非常痛苦。

孩子出現報復心理,家長該怎麼辦呢?心理專家建議,家長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努力:

1、引導孩子學會寬容。可以讓孩子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即別人可能的動機可能是善良的,但只是由於方法不當或者能力有限而給你帶來了傷害,這時你就應該寬容對待。

2、教會孩子換位思考。教會孩子在面對類似的事情時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角度,想象自己置身對方的境遇之中會怎麼辦。例如,孩子和班幹部之間容易發生一些磨擦。孩子可能會認為,你班幹部有什麼了不起,憑什麼管我,由此誘發報復心理。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換位思考,把自己假設成班幹部,看到違犯紀律、有損班集體的事應該不應該管呢?通過這樣的心理換位,孩子也許就能理解對方的許多苦衷,正確看待他人給自己帶來的挫折或不愉快,從而消除報復心理。

3、告訴孩子報復的危害性。家長可以這樣告訴孩子:當你從報復行為中體會到一時的“解恨”和給報復物件造成危害時,自己會不會得到對方更大的反報復?會不會受到老師同學的譴責?會不會觸犯刑律?須知,欲加害於他人的人,最終多半是害了自己。

報復心理容易導致孩子心胸狹窄,因此家長要及時化解孩子的報復心理。要讓孩子知道,人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摩擦和矛盾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雙方都多一些寬容,那麼對雙方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TAGS:小孩 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