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孩子出國留學, 家長到底要做些什麼?

才智咖 人氣:1.76W

有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輸出國之一。隨著低齡留學生的不斷增多,中國的留學市場正越來越火。然而,相對於以往的留學潮,如今的家長和孩子少了一些盲目,多了幾分理性。不少家庭意識到留學是一場冒險,在做這個決定之前,一般都會經過更長時間的考慮,也會花更多精力來做準備。

送孩子出國留學, 家長到底要做些什麼?

本版連續兩週策劃的《父母該不該送孩子出國留學》,引起了廣泛關注,真實的故事獲得很多讀者的共鳴,也讓他們對留學現象有了更多的瞭解和思考。帶著他們提出的問題,南方日報記者又採訪了一些經驗豐富的“過來人”,以及教育專家和留學機構的相關人士,他們為正準備或正經歷出國留學的家長和孩子提出了不少建議。

不得不知道

送孩子出國那些“殘酷”的“可能”

“孩子在美國作弊、吸毒、打架、被開除了怎麼辦?父母的缺位對孩子成長影響不可低估,若把握不好,孩子就像一根斷線的風箏,最終落在哪裡,完全是個未知數。正在申請留學的家長,或是準備近幾年送子留學的家長,你一定、必須、絕對需要知道這些"殘酷"的"可能"!”留學諮詢平臺finding school持續在組織“精品家長培訓班”,光看這些聳動的宣傳語,似乎會以為他們在斬斷家長送孩子出國留學的念想。其實,他們想提醒家長在把孩子送出去之前要做好一切心理準備,不要只是寄予一個“孩子在異國他鄉會變得更好”的願望。這種願望確實是很有可能實現的,但是也有可能出現另外一些情況。

比如說:聖誕節,留學在外的孩子回來了,全家那個歡天喜地啊!你會想到嗎?此時學校的一個電話,將把你推向冰窟。你被告知孩子新學期不用去學校了,原因是孩子沉迷於電子遊戲,導致成績不符合學校要求;你恐怕也不會想到吧?每年5月份,本該與學校續簽合同續繳學費了,而此時,學校卻告訴你,他們不想和你續簽合同了!你在中國聽說過霸王條款,但你還沒做好準備,美國學校和你的合同,可只是一年一簽的……這些案例可能只是少數,作為準備送孩子出去的家長,不得不全面瞭解並做好心理準備。

第一個準備就是,你要認真地問問自己:為什麼要送孩子出國?留學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在一篇流傳很廣的文章中,作者的回答道出很多留學生的心聲:最重要的不是英語、不是文憑,對我而言就兩樣東西:一是把我放到任何地方我都能生存下去的能力;二是名車豪宅也動搖不了我願意每天坐公車去追求簡單夢想的平淡心態。他認為,出國唸書真的不僅僅是上課唸書。當然國外的教育環境也是一個很大的震撼,對於沒有接觸過的人而言,可以大大開拓視野,可以隨時作出一個頭腦風暴,可以作出有建設性的質疑。更重要的是,留學給你還有一個好東西叫做“逆境教育”。接受挫折不是去接受這個世界的黑暗或者不平等,最重要的是學會自己挑戰生活。

不得不準備

過來人經驗很重要,最好去當地考察

如今去國外讀高中、國中的“低齡化留學”越來越多,這更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來做好準備。一位叫做雲紅的媽媽經過兩年艱苦緊張的努力,已經把女兒送到了美國排名前50的一所私立百年老校。早在女兒10歲時,雲紅夫婦就確定了送女兒出國讀書的方向,所以女兒從小上的就是英語幼兒園,後來直升外語學校,從七年級開始就直接開始衝託福,八年級開始衝小SAT,九年級開學就申請美國高中。整個過程雲紅一切都親力親為,郵件反覆溝通,而且多數是在深夜。沒辦法,誰叫大洋彼岸有時差呢?就這樣她一路收集了大量素材和經驗:比如說,大機構未必好,因為他們服務不細,每個人手裡有好幾個案子;而過來人的經驗很重要,所以有美糕黨(美高)Q群一定要加;在女兒考託福和小SAT期間,讓她增長見識很重要,所以她在七年級暑假就給女兒安排了去美國中學為期一個月的夏令營(是直接與當地學生一起上,而不是遊學團)。為了讓女兒確認到底是去英國還是去美國,她又為女兒安排了八年級暑假的英國學院之旅(順便遊了歐洲),一路上所有跟當地人交往和問路等事宜一律由女兒包辦。

啟德教育的彭芃告訴記者,除了在出國之前做好各種準備,去了之後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未成年留學,很重要的一點是要選擇好一個合適的寄宿家庭。這個家庭未必很有錢,或者社會地位很高,但是一定要有愛,讓孩子能夠充分地瞭解並融入他們的家庭,成為一個家庭成員,而不僅是一個寄人籬下的房客。至於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他認為這個倒不成問題,因為有時候孩子在國內讀書,雙方因為各種原因也未必能很好地溝通。到了國外,孩子會想家,也會在情感上更需要和依賴父母,那麼藉助視訊、電話這些發達的通訊手段,經常的交流是可以實現的。

他強調,監管機制很重要。家長要及時收集反饋資訊,這些資訊不能僅限於孩子主動彙報,因為孩子往往會報喜不報憂,所以家長還應該有一個能獲取客觀資訊的渠道,瞭解孩子的發展歷程。

不得不忍受

誰發明了留學這麼寂寞的事兒?

教育專家提醒我們,年齡越小的孩子,對情感支援系統要求越高。未成年人過早離開父母,情感支援系統會變得非常脆弱,容易產生心理問題。首先,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應當明確不管是留學還是在本國學習,都是為孩子尋求發展,而不是功利性地搞面子工程,或與他人盲目攀比。其次,家長在送孩子出國前要對孩子的實際能力做客觀分析,是否真的適宜在國外生活,不是每一個青少年或未成年人都適合出國留學。出國留學的學生需要健康的心理、自我管理的能力。國外的學習非常寬鬆,實踐安排都靠自己管理,而且國外性開放理念也對年幼的孩子是個考驗。另外,尊重孩子這點很重要,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小而替他做所有的決定,否則會影響整個留學的過程和效果。甚至有的家長還提出:“無論如何,在拿不定主意時,作為家長都不需要推一把,而應該拉一把—"爸爸媽媽還捨不得你離家"是多麼有愛的挽留,利用這樣的時間多陪伴,建立良好的溝通習慣,都是最有價值的付出。”

而孩子出國之後會有這樣的心理,想著國內的朋友父母都在身邊,自己一個人在外面,新鮮勁過了之後,寂寞的心情便會出現,進而還會產生對父母的責怪。豆瓣網有個小組就叫做“誰發明了留學這麼寂寞的事兒”,介紹語是:“如果你也在異國他鄉,那你就肯定懂得。”這個時候需要的孩子自己調整情緒,多想想父母的辛苦,理解他們的苦心,和家裡人多溝通,雙方面進行解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家長們的心理準備可能比孩子更重要,因為比留學更寂寞的其實是“孩子去留學了”。一方面,父母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防止內心空虛難熬,思念成疾。另一方面還要幫助孩子調整心態,鼓勵他們去面對新的環境,適應新的生活,做孩子心目中最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