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懷才不遇的故事

才智咖 人氣:1.9W

作為我國著名的浪漫主義是啊人,李白為什麼就是懷才不遇呢?本站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李白懷才不遇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李白懷才不遇的故事

一句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誇張的筆墨寫出了歷史上不可逾越的險阻,著力刻畫蜀道的高危難行了。冠絕中國詩壇的千古奇才有著極高的政治抱負,但李白在政治上卻失意重重,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倒也映襯得恰如其分。

家境富裕、接受了良好教育的李白自幼便顯示出了在詩文創作上的超凡才華,在當時,李白的詩才就受到人們的普遍讚譽與追捧。《蜀道難》這首詩,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是他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象,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並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

李白生活在政治相對比較開明的唐朝初年,以詩人的身份走進皇宮,受到了唐玄宗超乎規格的特殊接待,《草堂集》記錄了唐玄宗見李白的情形。唐玄宗坐著轎子的,從轎子上下來,親自步行到李白跟前來接見他。這是很隆重的禮遇。李白成為皇帝的嘉賓,被唐玄宗任命為翰林待詔,在宮廷中的翰林院供職。李白走進長安當做實現自己治國安邦理想的機會,當做一次大展巨集圖的機會。

然而,李白所擔任的,並不是真正具有政治內涵,和政治意義的翰林學士。他擔任的是一個陪著皇上,進行詩文娛樂的翰林待詔,也就是說李白手裡這支筆不是用來起草詔書的。而是用來寫詩文,用來潤色鴻業,是用來佐佑王化的。是用來陪皇上散心的,沒有什麼政治責任。這是一支散心的筆,不是一支走向政治前途的筆。嚴格的意義上來講,李白從事的跟政治不搭界。雖然跟皇上的關係很密切。但他根本是個沒有品級的官,他連個官都不是,是一個詩文待詔,待詔裡邊最優秀的人,能發展成為翰林學士,但是數量很少,他們可能有時候幫皇上起草一點一般性的文書,翰林待詔就是陪皇上玩的。說雅一點就是陪著皇帝進行詩文欣賞,詩文創作的這麼一個御用文人。李白跑到了一個自己陌生的環境裡邊。在長安待了一年多,卻反而倍感懷才不遇。無法幫助他實現政治抱負。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的李白,在長安並沒有得到唐玄宗的重視,一直處在以詩文侍奉皇帝的御用文人尷尬地位。懷才不遇的李白在長安待了一年多,就離開了。或許是李白政治上的懷才不遇,才使李白“四壁雲山開醉眼,一樓風月話詩仙”

懷才不遇的原因

從上面可以看出李白是有著偉大縱橫家政治才能的人,但為何他的才能不能施展?鬱鬱而終呢?

李白的思想深受儒道影響,儒家主張積極入世,“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而道家主張歸向自然以求行精神自由的隱逸之志,驅使李白直向山林,因此李白既想見於世又不願意喪失人格的獨立,既要保持人格的獨立以不肯真的棄世歸隱,因此一生始終處於既非仕亦非隱的特殊地位。為什麼說特殊?中國曆代詩人,或仕,或隱,或先仕後隱,或先隱後仕,或仕隱交錯,或亦仕亦隱,總不出這麼幾種情況,每種情況都能舉出若干例證。可以,像李白這樣始終念念不忘於仕,又不忘於隱,實則既非仕亦非隱的詩人,恐怕再也舉不出第二位了。處境之尷尬,他自己不是沒有意識到:“仙官兩無從,人間久摧殘,“他在辭別朝廷十年之後講這兩句肺腑話,實可視為其一生經歷的概括。不是入世與出世的矛盾,而是入世與出世都沒有出路。他是那樣高傲自負,“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呤留別》),故不為世所容;而熱烈用世之心又使他難寂寞,“跡謝雲臺閣,心隨天馬轅”,世外桃源或仙山瓊閣畢竟都不是棲身之所,這種由主客觀雙重矛盾所引起的痛苦,既貫穿他的整個一生,李白的“仙官兩無從”的雙重痛苦,雙重矛盾的性格決定了他不可能在仕途上一帆風順。

在隋未浩大的農民起義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權的唐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不得不在初期採取了一些比較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經濟措施,這樣就造成了社會的繁榮。元寶以前一百二十多年的唐代社會,基本上是處於和平安定的狀態的,階級矛盾也有了暫時的相對緩和,但統治階級的一切措施,無非是為了本階級的利益,到了社會安定繁榮的時侯,他們就會失去初年那種“開明”的精神,不斷加重對農民的.剝削,階級矛盾就會隨著尖銳起來。歷代王朝都不例外,到了天寶年間,階級矛盾已經非常尖銳。這些矛盾表現在土地上,制度上,地主階級佔有大量土地,但課役和地租的負擔卻完全在農民身上。其次,官府、地主、商人還乘農民的窮困,一齊向農民施放高利貸,農民為生活所迫,出賣自己的土地,土地兼併也就漸漸嚴重起來.此外,階級矛盾尖銳還表現在兵役問題上,唐代是對外用兵相當頻繁的一個朝代,這裡必須把唐初的基本上的自衛性質的戰爭,同後來的侵略戰爭區別開來

唐初政治是比較開明的:“上日,諸至公無私,故能服天下,朕與卿輩日所衣食,皆取諸民者也,故設官分職,以為民也,當擇賢才而用之。“但當李白參加政治活動的時候,統治階級已經腐化,已經是李林甫,楊國忠當權,皇親貴宦當權的黑暗時代了,當時的政治情況也可以從一些史料中看出點眉目:‘林甫恃其早達,輿馬被子服,頗極鮮華。自不學無術,僅能聽從上的詔令,有才名於時者,甚忌之。“林甫善刺上意,時帝春秋高,聽斷稍怠,厭繩檢,重接對大臣,及得林甫,任之不疑。林甫善養君欲,自是帝深君燕適,沉蠱衽席、、、、、、附離都雖小人,且為引重。同時相若九齡、李適之皆被貶,至楊慎矜、張琮、廬幼臨、柳升等緣坐數百人,並相繼、、、、、、諫官皆持祿養資,無敢正言者。”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不願同流合汙的正直的人是沒有出路的。李白的懷才不遇就是這樣造成的。

李白是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大詩人,他有著縱橫家的雄才偉略,卻不幸遇到一個由盛轉衰的朝代,未逢聖主,奸臣當道,其性格又是那樣的遺世獨立,不肯同流合汙,其才能又怎能施展呢,最後只鬱鬱而終,嗚呼唉哉,我心悲痛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