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簡介

才智咖 人氣:3.08W

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孔子的故事簡介,歡迎大家閱讀。

孔子的故事簡介

孔子(前551一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是宋國貴族。少“貧且賤”,及長,做過“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聚徒講學,從事政治活動。50歲,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後又周遊宋、衛、陳、蔡、齊、楚等國,前後達1 3年。自稱:“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終不見用。68歲時返魯。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並把魯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相傳先後弟子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餘人。其學以仁為核心,認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即所謂“忠恕”之道。又以孝悌為仁之本,以為“仁”的執行要以“禮”為規範,他說: “克己復禮為仁。” “仁”以維護貴族等級秩序為目的,但也表現了對一般人的重視。在世界觀上,相信有人格意義的“天”:“獲罪於天,無所禱也”,但又把天看成自然之物;重視祭祀,但又懷疑鬼神的存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相信天命,強調“知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但又重視人為,在生活和學習上取積極態度。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方面,承認“生而知之”、“惟上智與下愚不移”,但強調“學而時習之”,提倡“不知為不知”的求實態度。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命題。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並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但鄙視“學稼”、“學圃”。在美學上,主張“依於仁,遊於藝”、“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強調美與善的統一。提出詩可以“興”、“觀”、“群”、“怨”。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張,認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在維護貴族統治的基礎上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並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論點。自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2000餘年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極大。封建統治者一直把他奉為聖人。現存《論語》一書,記有孔子的談話以及孔子與門人的問答,是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

教子故事

孔子有一個兒子,出生時正逢魯昭公賜給孔子一條大鯉魚,孔子感到很光榮,便給兒子取名孔鯉,字伯魚,以示紀念。伯魚是孔子唯一的兒子,但是孔子並不溺愛他,從小就教導他、督促他要勤奮學習。

有一天,孔子把伯魚叫到身邊,問他說:“《詩經》中的《周南》、《召南》這兩部分你學過了嗎?如果不學這兩部分,就如同面抵牆壁時走路,根本邁不開步子一樣啊!”伯魚連連稱是。

有一天,孔子一個人站在庭院之中,伯魚從孔子旁邊快步走過,孔子忙叫住他問:“你學了《詩》嗎?”伯魚回答說:“沒有。”孔子就教導他說:“不學《詩》,你就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別人就無法明白你的意思。”伯魚退下去後就遵照父親所說的話,開始專心學習《詩》了。

又有一天,孔子又獨自一人站在庭院中,伯魚又快步從旁走過,

孔子又問他說:“伯魚,你學《禮》嗎?”伯魚回答說:“沒有學。”孔子便對他說:“不學習《禮》,你就無法在社會中立足啊! ”伯魚退下去後又去認真學習《禮》。

孔子認為,不學禮便無法在社會上生存,更談不上為社會、國家盡力了。孔子要求兒子懂禮貌、遵紀守法,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對人對家對社會都應當有愛心,與人為善,和睦相處,而且應當重義輕利,不要斤斤計較。在家孝敬父母、勤儉持家,在外謙虛誠實,遵守公德。這樣,禮義統領天下,社會才會穩定,國家才能興旺。

教子點拔

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他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他特別謙虛, “不恥下問,對學生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這樣的話;他熱愛學生,尊重學生,愛學生就像愛自己的兒子一樣;他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無私無隱,對待學生從無親疏厚薄、遠近好惡之分,真正體現了“一視同仁”的平等精神。

孔子對兒子的教育採用了點撥的方法。點撥法就是家長通過稍加指點、提示、引導,立即使孩子明白道理,從而產生自覺行為的方法。此法主要用於引導孩子的學習,適用於那些基礎好、悟性好、自覺性強的孩子。

點撥法重在提示、引導,而不是灌輸,這就要求我們的家長在運用此法時注意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要切實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把握孩子的基礎,做到心中有數。

二是家長必須要有較高的水平,也就是說要能夠成為孩子的老師

三是“點”要點在點子上,不能亂點,所“點”必須切實利於孩子的進步。如果所指點的知識或問題過高、過於深奧,孩子有可望而不可及之感,那也等於對牛彈琴。

四是“撥”要簡明、扼要,解決實際問題,花最少的精力、最少的時間,就能解決孩子的疑難,使孩子明白道理,從而產生自覺的行動,達到教育的目的。

TAGS: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