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培訓心得體會合集五篇

才智咖 人氣:2.23W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師德培訓心得體會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師德培訓心得體會合集五篇

師德培訓心得體會 篇1

“師愛為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通過師德師風培訓後,我深深的體會到:作為一位教師,不僅僅是在課堂上教好書,給學生講講道理那麼簡單,而是要從社會,學校,班級,甚至每個學生的實際出發,讓他們掌握科學知識、養成健全人格,為國家、為社會培養負責任,有用的人才。因此,加強師德建設工作是時代的需要,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隊伍建設的總樞紐,也是搞好師德師風建設,決定教師隊伍建設成敗與否的關鍵。教師的職責決定了教師必須具備高尚的師德,什麼是師德?師德,是教師工作的精髓, “師愛為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是其內涵。

第一,高尚的師德必須對學生充滿愛。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

記得北師大林崇德教授曾說過,“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教師對學生的愛,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只講付出不求回報、無私的、沒有血緣關係的愛,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極其神聖純真的。這種聖潔的愛是教師教書育人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真實感情,就會“親其師、敬其師”,從而“信其道”,從而達到真正教育的目的。在工作過程中我也曾經感嘆,為什麼有些學生不能體會出我對他的愛呢,有時反而對我的愛充滿警惕和不屑。通過培訓我真正的認識到,原來我的感情還是沒有到位,甚至有點急於求成,其實愛貫穿在我平時的一點一滴,一言一行,相信學生一定會領會到的。

第二,作為教師必須對某一學科具有的豐富的知識、精通的業務、嚴謹的治學、創新的教學,這也是師德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具備堅實的基礎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和較高的學術水平,能使學生產生一種信賴感,進而轉化為一種很強的人格力量,去激勵、鞭策學生。在今後的工作中,作為一位青年教師,一定要認真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準。

第三,高尚的師德就是教師必須嚴格以“以德為本,身正為範”要求自己。

在平時工作中,要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潔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為學生樹立起楷模的形象。

通過這次的師德培訓,我深知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對學生要有慈母般的愛心,且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知識,這樣的認識和體會一定會使我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有更大的提高。做到與時代同步,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這付教書育人的重擔。

師德培訓心得體會 篇2

有人說,一個學生就是一首詩,一個心靈就是一個世界。愛學生就是要對每一個學生髮自內心的真愛,愛得深,愛得嚴。感動著他們的感動,痛苦著他們的痛苦,收穫著他們的收穫,成功著他們的成功,在學生心靈的沃土根植美好和夢想。

我的學校的校舍依田而建, 10個教師,6個班級,100多個個學生,一幢老教學樓,顯得非常侷促,真乃“雞子殼裡擺道場”。——這就是我工作的地方?這就是我磨鍊成長的地方?這就是我施展抱負、放飛理想的地方?……

課堂上一開始我是處於懵懵懂懂的狀態,只知道教著一本書,不知道為什麼教這本書。對英語的思考,也僅僅停留在怎麼樣把一節課上完,而不去考慮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接受。在熱心同事的幫助下,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課堂,究竟我所做的哪些事,是對學生髮展有幫助的。我開始用起了功。晚上,我一般都會翻閱一些雜誌,看到和本冊課文有關的,就抄錄相關資料或課堂實錄。漸漸地,我的課堂有了生氣。課堂上,我盡力做到不搞瑣碎的提問,不搞枯燥的練習,努力讓孩子在課堂張揚靈動的個性,閃爍創造的火花,響起愉快的笑聲。我始終以“讓學生學得快樂、學得紮實、學得靈活”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儘量善待每一位學生,善待學生的每一次提問,善待學生的每一次“靈光一閃”的創造與感悟。

在日常的課堂實踐中我發現,在教育這一行業中,不單要有愛心、耐心,更多的是要有創新和不斷的求知、探索精神。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你在上面畫什麼,那就是什麼,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將影響到孩子一生的發展。

例如我們班裡的一個小朋友,由於是一年級新生,每天上學,總是鬧情緒,哭的厲害,也不願意接受老師和小朋友的幫助,不愛護班裡的物品,讓我們老師很是頭痛,後來,我們就自己編了一個小故事,利用休息的時間給孩子們講了這個故事,還做了小頭飾,讓孩子們分角色扮演故事裡的小動物,讓那個哭鬧厲害的孩子扮演故事裡哭鬧厲害的小動物,讓她投入到故事情境中,並且在其他活動中,都主動調動這個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這個孩子開始願意和老師談心、交流了,願意和老師、小朋友打招呼、再見了,並且願意學習老師的樣子幫助其他小朋友了。可見,任何一個人都能夠改變,只是需要有人給予引導、鼓勵和關愛,尤其是孩子,只要我們把握住孩子的積極性、興趣點,給予適當的引導,我們的孩子就可以得到提高、進步。因為我相信,課堂——應該是老師和學生共同實現夢想的天堂。

我常常叩問自己:你給了孩子怎樣的教育?你給了孩子們什麼樣的課堂?你以怎樣的方式在影響著他們?你是否帶著他們走好了人生的第一步?

作為教育工作者自身能做的,就是在校園裡發動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實現力所能及的微改變。也許大多數人不可能改變中國的教育,但是大家可以改變自己的課堂,可以給學生提供不一樣的東西,無數的微改變就有可能真正地促進教育內在的變化。我們要緊跟時代變化,不斷創新,探索學習,只有這樣,你所帶的孩子才不會輸給別人,才能夠更快地適應社會。同時,每個孩子的個體差異不同,所以作為和孩子們朝夕相處的我們,還要及時發現孩子們各自的亮點,培養孩子從小熱愛集體,團結合作,用愛心幫助有困難的人,做一個“愛心小天使”,讓每個孩子都自信滿滿地邁出人生的第一步。

眼中有學生,讓每一個孩子本真幸福地成長,成為最好的自己。發現並弘揚每個生命的潛在力量,給每個孩子提供個性伸展的優質教育。教學要回歸“先學後教、少教多學、以學定教”的原點,以引學為主;課堂細心呵護每個孩子的童真,以樂學為主;課堂可提供個性化多元化的選擇,以適合為主;教育需幫助學生形成道德判斷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以實踐為主。活動善彰顯學生的個性,啟用學生的特質密碼,以體驗為主。眼中有學生,以正能量引領學校追求孩子充滿“愛與自由”。教師眼中有學生,以尊重與愛為底色,守望學生成長。

師德培訓心得體會 篇3

踐行為人師表,爭做人民滿意好教師。這幾天的師德培訓,使我對教師的職責、師德的內涵又加深了一層認識,對教育教學又有了更深的瞭解。從走出大學校門到現在,一直以為“在其位,謀其政”把自己的教學工作搞好就是很好的完成了任務。聽了三位師德教育講師團成員的先進事蹟報告會後,我深深體會到:做為一名教師,不僅僅是在課堂上教好書,給學生講講道理那麼簡單,而是要從社會,學校,班級,甚至每個學生的實際出發,讓他們掌握科學知識、養成健全人格。同時,我們要幸福地做老師才能給孩子帶來幸福。

第一、要賞識自己的學生,給學生信心:

要經常鼓勵學生“你能行”。我們都說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教師對學生的愛,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只講付出不求回報、無私的、沒有血緣關係的愛,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真實感情,就會“親其師、敬其師”,從而“信其道”,從而達到真正教育的目的。林志輝校長講的搗蛋王搗成班長、全家桶、關頭班等真實的案例向我們證明了教師是學生成長的環境。

第二、要學會蹲下來看學生:

老師要努力適應自己的學生,要用孩子的觀點看孩子,這樣就會拉平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要從每個學生的具體性格特點出發,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找準教育的切入點,這樣就會體諒、容忍、欣賞學生,發現學生的可愛之處,從而使師生在情感和心靈上達到融為一體的境界。這就是講師團成員鄭小俠老師說的做孩子真實的榜樣。因為教育的精髓在重“範”,做孩子鮮活的榜樣,花更多的時間跟孩子們在一起。

第三、作為教師必須對某一學科具有的豐富的知識、精通的業務、嚴謹的治學、創新的教學,這也是師德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為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的保障。

偉人說過: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就會發生。所以,何不做幸福的老師,幸福地做老師,好好體會做老師的幸福呢?

幸福是一種感覺,它不取決於人們的生活狀態,而取決於人的心態。感覺幸福的時候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美好。

今天老是不寫作業的那幾個孩子中有2個孩子完成作業了,這是一種幸福。

今天沒有一個孩子跌倒碰傷,這是一種幸福。

今天跟孩子們一起閱讀了,這是一種幸福。

今天有個孩子跟我說媽媽二胎了,這是一種幸福。

幸福就在平時的細節中,幸福就是一種心態。努力做一名幸福的老師。

師德培訓心得體會 篇4

已經工作二十年,每當暑假總是要參加師德培訓,每次培訓中也總會安排我們1—2天的業務專題培訓。今年的師德培訓也是同樣安排了兩天的業務專題培訓,第二天是學校體育組自己組織當前體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討論,我們嘉綠苑國小體育組討論激烈,期間也談到業務培訓的內容,就如第一天集中文新國小的`一天學習,當然受益匪淺。但當重新審視昨天的業務培訓之場景:有老師聽得認真極至;有的看到長久不見的老朋友也就聊開了;同樣也有不少老師可能對學習的內容並非感到興趣,於是也就開始“呼呼”;我一向來都有認真學習的好習慣,所以也做了不少筆記。在今天的討論結束,我再翻開筆記本回顧時,突然覺得有了一點啟示。

一、集中培訓帶來的好處

集中培訓是學科業務培訓的主要方式,一般來說可以讓同在一個區域內的體育老師,能全面瞭解區域內體育教育現狀,及時交流教學中的疑難問題,聽從教教育行政部門或教研員所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或是區域內體育教育教學新動態等。如這次岑老師對我們全區體育教師提出的新要求,及當年在實施省編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單元教學計劃制訂等問題,如求是等兩校的兩位老師為我們所作的省編教材解讀,就是這次暑期業務專題培訓的中心問題,讓全區體育老師有了一個全面的新的瞭解。

二、杯水車薪難解長時之渴

但僅1—2天的超短期業務培訓,能給老師們帶來多大的收穫,我不敢恭維,至少可以說“杯水車薪難解教師們長時之渴”,一個學期下來,一年下來(當然平時也安排一些活動),就憑暑期的這一兩天的培訓就能讓老師們解惑,我們的業務能力得到飛躍?讓我們能要將來的教學中得到更大的幫助?培訓是長期的,短暫只能是“選單式任務佈置”。

三、改變培訓的組織方式

第一天全區200多名教師集中文新國小小禮堂,一起聽講座一起學習,我敢說大家都學了點什麼,認真者記了筆記,不認真的有私下聊天的,也有邊上“呼呼”的,自然也有提早告退的(只是沒統計有多少人如此)。

休息間,區內一位資深教師在談笑間流落:“這樣的培訓到底有多大的效果?”我突然回想起,90年代初入師門,每年暑假全鎮老師不分學科集中師德培訓,其中也有業務專業培訓,剛一年兩年我們聽到的新東西,可這一過就是十年;20xx年新世紀,全面實施新課標,“通識培訓”又是一次又一次,與過去的前十年一樣,開始我們學到的是新知識,可是這個培訓又過了十年。十幾年前在新課程實施之前,強調教學目標的達成,強調目標的制定,後來由於新課標出現,提倡素質教育而把體育教學的技能教學淡化了,以至完成拋棄了技能教學,讓體育課堂教學走向極端,走向誤區。

今天我們再重新回到強調技能之時,老師們卻已經忘記了十年的迂迴,慚愧的是作為老教師的我還是弄不清,為什麼總是這樣一次次地進行全盤否定(或許是我多想)。沒有揚棄的態度去看問題。再回到我剛才談到的區內那位資深S老師的談話,兩天培訓實效到底有多大?何況也不是全體教師都像我一樣認真地學習,以至出現“好友久別長聊”、“乎乎”有之的情景。

所以在此,我非常敬佩我們岑老師所做出“第二天體育組討論教學問題”的舉措。這是一種新的小嚐試,儘管無法調控其討論的真正效果,必竟這是一種新的培訓模式。

四、分層教學在業務培訓中的應用

“分層教學”是針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的課堂教學。而對於這樣一個龐大的體育教師隊伍來說,分層也是一種嘗試。S老師說:這麼多老師擠在一起能學到什麼?像我們這樣的老教師,像這樣的培訓可能還是不夠一點。S老師所說的與我所想的還是比較接近,業務培訓要有所不同。

第一層次:3—5年新教師,基礎的課堂教學,所要的是如何規範課堂教學,他們最需要的是入門為師;

第二層次:區內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骨幹教師,他們所需要的不僅僅是一般的“通識培訓”,他們有一些非常好的自學能力與研修習慣,他們或許更想得到的是較“高階”理論+實踐的引領;

第三層次:區內一批年齡比較大的老教師,他們有很好的經驗,只是沒有總結的習慣,或是受累於社會、家庭等生活的困擾,他們的能力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因為他們是體育界的前輩,技能教學是他們的特長,如果能與另一批中青年教師形成一股合力,那麼體育教師這個團隊將是一股不取之不竭的溫泉。

師德培訓心得體會 篇5

教師是教育過程中的主導力量。教師道德品質不僅是教師自身的行為規範,而且還是作用於學生的教育手段。其高尚與否,關係到到素質教育能否得以正確順利地實施。通過這三天師德的學習,我對師德的含義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

教師必須有高尚的品德。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是培養、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質將直接影響下一代的成長。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既要把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響學生、感化學生,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長髮展。因而教師必須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純潔美好的心靈。在工作中,教師要安貧樂教,甘於奉獻。必須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將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實踐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說的“捧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新的世紀,新的形勢向我們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作為教師應做好充分準備,轉變理念 ,迎接挑戰。我們己經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網路時代,今天的知識就是明天的經濟。這就給培養人才的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要進一步注重對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要進一步接受以人為本的理念,進一步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以教育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方面轉變等等。尤其要注重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並做到兩個轉變,一是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二是由技能型向藝術型的轉變。在“和諧、互動、探索、創新”的基本教學模式中不斷鑽研摸索,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迎接 “課改”。 過去有句形象的話,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而在今天僅有一桶水的觀念是不夠的,要有一缸水,一江水,常新的水。教師除了在自己所教專業方面要做到“知得深”外,還要對其它學科和領域的知識“知得廣”。大家都知道,二十一世紀是一個資訊化的時代,我們的學生要學會學習。而我們,再也不能只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現,而應教學相長,在學會工作的同時,也要學會學習,加強自己各方面的素質,不斷地給自己增添燃料,儲備能量,使自己不斷完善,充實自我,必須形成終身教育的觀念,只有這樣,才能自信地面對學生。葉聖陶說過,他並不稱讚某老師講課時有怎樣的最高藝術,"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一堂課究竟怎麼上?”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顯然,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是不利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的。比如常見的語文閱讀教學,教師過多的講解、分析和說明常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從教學觀念上來看,教師仍然把自己作為教學的中心,擔心學生讀不懂課文,於是就包辦代替,結果適得其反。在21世紀的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科學的思考方法將比簡單的傳授知識更重要,方法可以使學生受用終身,也可以使學生在某種程度上超過教師。"在本世紀,傳統的師生關係將發生變化。教師將更多的在思維方式與知識的導向性上給學生以指點。教育不能再象以往那樣,只會知乎者也,再也不是灌輸,不是表演,是以學生髮展為本,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審美,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教育 。

我喜歡這樣一首小詩:“有一首歌最為動人/那就是師德/有一種人生最為美麗/那就是教師/有一種風景最為雋永/那就是師魂/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我們擁有同一顆火熱的太陽/我們擁有同一片廣博的天空/在同一片天空下/我們用愛撒播著希望……”

“用愛撒播希望,用真誠對待學生”便成了我無言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