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字經》有感彙編15篇

才智咖 人氣:7.96K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三字經》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三字經》有感彙編15篇

讀《三字經》有感1

上學前背《三字經》時,其中很多話句的意思我都不懂,現在上學了,經過爸爸的講解,我能理解書中的一些含義,特別是關於古人學習方面的內容:“昔中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披勤編,削竹筒,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樑,錐刺骨,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這六段的意思是這樣的,大聖人孔子曾經把七歲的項橐當作老師,古代聖賢尚且能入此勤奮的學習;宋朝趙普讀了一輩子的《論語》,做了宰相之後,扔勤奮學習;漢朝路溫舒把借來的書抄寫在用蒲草編的席子上;公孫私削竹片來抄書,他沒錢買書,卻如此勤奮;孫普怕晚上讀書打瞌睡,把頭髮系在房樑上,蘇秦學習睏倦時沒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他們都有老師,但能自覺學習;晉朝車胤晚上捉螢火蟲當作燈光看書,孫康依靠雪的反光看書,他們雖然貧窮,卻沒有因為點不起燈就停止學習,漢朝朱買臣一邊砍柴一邊讀書,隋朝李密一邊放牛一邊讀書,他們儘管勞累,卻不放棄學習。

讀懂了這幾段後,我非常感動,古人沒有我們現在這樣的優越條件,坐在明亮的教室裡,有辛勤的老師教導我們,書本都是新的,爸爸媽媽給我們買了漂亮的書包、文具,這麼好的學習條件,是古人所沒有的,如果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沒有刻苦、努力的學習就辜負了父母、老師對我們的期望。我們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嗎,將來成為國家的棟樑,就必須從現在做起,好好學習,認真讀書,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

讀《三字經》有感2

《三字經》是一本好書,因為她教會我很多知識,告訴了我很多名人故事,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讓我意識到:浩瀚宇宙,奇幻莫測。星辰鬥轉,風雲突變,山川升降,江河氾濫,花木生息,鳥獸遷徙,無不紛繁多變。人,作為萬物之靈,只有不斷探索學習,追尋那因果關係,理清那內在緣由,才能遵循事物發展規律,有效地改造世界,才能讓世界更加和諧美好。

“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此十義,人所同。”又叫我懂得: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君臣,這叫五倫。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愛,弟恭,朋誼,友信,君敬,臣忠,稱為十義。若能做到,社會就安定,家庭也快樂了。我們中國人歷來重視禮儀規範,講究長幼有序,朋友同事交往,重情義講信用。像“桃園三結義”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交口稱頌。同學間,如不講信用,說話不算數,有誰樂意常來互往呢?

“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又使我知道:晉代孫敬和戰國蘇秦,他們沒有老師督促卻能自覺勤學苦練;晉朝車胤與孫康,他們雖然家境貧寒卻從不停止學習;漢代朱買臣及隋朝李密,他們身體儘管很勞累卻依舊發憤苦讀終成有用之材。這一個個歷史人物,怎不令我敬佩?如不好學上進,有何顏面見爹孃?我要學習,要無愧於自己!

諸如此類的“三字經”還有很多很多,當你開啟扉頁,我想你也會愛不釋手,被其中描述的人物故事所吸引入迷,被其中蘊含的豐富情感所感動流淚,被其中綻放的精神花園所留連忘返……不信,就試試!

讀《三字經》有感3

《三字經》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兒童啟蒙讀物,距今有七百多年的歷史,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大都採用韻文的方式,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組,像一首詩一樣,背誦起來像唱兒歌。別看它篇幅短小,卻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大人孩子讀來都受益匪淺。

《三字經》列舉了大量典故、故事,向我們闡述了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導尊敬師長,寬厚待人的;有頌揚勤勞節儉,清正廉潔白;有勸誡謹慎持身,悔過改錯的;有愛國愛民,弘揚正氣的;有激勵立志勤學,發憤圖強的……這些內容包含了我們生活的諸多方面。

“頭懸樑,錐刺骨。”這是《三字經》中激勵人勤奮學習,發憤圖強的典故。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孟子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

“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一位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我們現在的許多孩子家境優越,整天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卻不知知恩圖報,孝敬父母,有的還對父母大吵大鬧,整天這個不滿意,那個不順心,不是把心思用在學習,而是好逸惡勞,學習不努力,喜歡趕時髦,比吃穿。可以說,父母為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我們應該讓孩子們學會愛自己的父母,只有愛自己的父母才能愛他人,愛集體,將來長大才會愛社會,愛祖國。

列寧說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三字經中的榜樣比比皆是,只要向他們學習,相信我們的孩子都會有所作為!女兒學校給俺佈置的作業。胡亂湊得。

讀《三字經》有感4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啟蒙教育讀本,大家對它也十分熟悉,“人之初,性本善”,耳邊彷彿迴盪著幾百年前,私塾裡的學童正咿咿呀呀的誦讀聲,我情不自禁地拿起書,有滋有味地看起來。

讀到“玉不琢,不成器”這句話時,我彷彿看到了一塊剛掘出的碧玉,經過工匠長年累月地精雕細琢,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玉器。人也是這樣,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磨鍊、學習,持之以恆,才能成功。可我有時候也不能堅持到底,有些計劃實行兩個星期就以失敗告終。有一次,我計劃每次寫完作業就要檢查,提高正確率。開始時我還認認真真從頭到結尾看一遍,檢查出些小問題。三四天後,

就沒有耐心了,草草地瞟一眼,看兩下,就做別的事去了。湊巧“屋漏又逢連夜雨”,有幾天作業特別多,我一寫完連看也不想看了,熱情從沸點降到冰點,後來幾天又偷懶,隔兩天檢查一次,最後還是沒能持之以恆。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人的一生能有幾個明天呢?懶惰是我們學習中最大的敵人,我們一定要戰勝它,並要持之以恆,不斷地超越自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三字經》裡面還有許多精彩詞句值得我們深思。每天讀一讀,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不斷地鞭策自己,讓我們離成功更時一步!

《三字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千百年來,家喻戶曉。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為世人所公認,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典並不斷流傳。

讀《三字經》有感5

今天,老師要我們去買《三字經》,我想這《三字經》有什麼好看的,竟然要買,那就去書店看看。 放學了,我到了書店找到《三字經》看了看,著才知道,原來《三字經》這麼好,這麼多令人學習的知識文化。我拿起這本書,去付錢付完錢後,我飛快地跑回家,津津有味地看起《三字經》來。

每天放學回家,學完作業,不看好看的動畫片而是看知識豐富的《三字經》反正一看空就看《三字經》,看完了又看我要看到我能背得很熟的時候。

其中我最喜歡看香九齡能溫席,因為黃香九歲失去母親,一直都是和父親相依為命,幫父親幹很多家務,夏天黃香用扇子把床扇涼了,才讓父親入睡,冬天,黃香同自己的身子把床睡暖和了,才在讓父親入睡。黃興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也要向他一樣孝順父母,幫父母做家務,以優秀的成績來報答他們。

同時這也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要小聲和父母說話,不能大叫大嚷,也不能為了一件小事而影響父母,要做一個懂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也讓我明白了要多讀書,少玩電腦,看電視,要努力學習,這樣才能,懂得更多的知識。

讀《三字經》有感6

《三字經》中蘊含著古代人民的智慧,它讓後人感悟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中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為一件玉器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合適什麼是不合適。而“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說:孩子小時應特別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日記大全

《三字經》中還有有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一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於後天的成長過程中,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三字經》教育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要養成優良的品質,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才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才能把祖國建設的更加富強。

《三字經》讓我們明白做人的道理、學習的重要!

讀《三字經》有感7

成功多半在於勤奮。凡是勤奮好學的人,學問都會與日俱增:如若懶惰嬉戲,則一事無成。這是我讀完《三字經》中“勤有功,戲無益” 後明白的道理。

開始我還疑惑,何紹基為什麼會得到“大書法家”的稱號呢?原來何紹基立下誓言,堅持“百字練”。他每天都會堅持練一百個字。這需要大的毅力和志向啊!當我讀到“它描了又寫,寫了又摩。玉版紙屑了一刀有一刀,松香墨溶了一塊有一塊”時,我驚歎了,何紹基的成就是靠勤學苦練得來的呀!

何紹基的認真勤奮讓我慚愧。我一點也不勤奮,一遇到難題就置之不

理。從此,我決心向何紹基一樣,勤奮學習,去收穫自己的未來。

老師說“勤奮是智慧的朋友”,因為好多名人靠的勤奮得以成功。媽媽說“勤奮是致富的根源”,因為我家靠的勤勞得以致富。我也想說“勤奮是學習的助手”。

“勤有功,戲無益”。我現在要把這句話當做我的座右銘,它會激勵著我一致努力。

讀《三字經》有感8

自婚後,春節大多在山東度過,今年也不例外。對於孔孟之鄉的儒家文化之根深蒂固深有感觸,隨便走到哪家,即便農家村落,孔子的書也是會有的,其中最多的就是《論語》和《三字經》了。雖然是資訊科技教師,但我並不認為現在越來越多的網路閱讀是件好事,我覺得有些東西只要看過就可以了,而有些東西必須滿滿的細讀,甚至用一生的時間去品味。《論語》是我放在床頭的書籍,《三字經》以前看得較少,寒假中乘著沒有酒醉的時候看了兩遍,看過之後認為,作為教師,應該是必讀書籍之一。

《三字經》作為中國古代兒童啟蒙教育讀本之一,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在山東,幾乎每個幼兒園都把背誦《三字經》作為必修課目之一。它把我國古代的許多故事、知識,以三字經文的方式展示給我們,其中有教我們做人的,有教我們做事的,還有教我們學習的等等。

這些故事有著深刻的哲學道理,生動而有教育意義。比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得就是孟母三遷和孟子逃學後孟母剪佈教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不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環境,特別是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又比如“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這段話講得是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敬父親,冬天把被窩捂熱後再請父親睡。

讀書必須懂得“學則智,不學則愚,有不滿則進步”這些道路都是通過 求知無坦途,學問無捷徑而得來的。“親師友,習禮儀”是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要知道尊敬親人,老師和朋友就必須要敏而好學。

“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經過雕琢,就不能成玉器,著說明了一個道理,就是要努力學習,不然長大後就不等成大器。

而古人學習方面的內容更應該將借給我們的孩子。如: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這六段話的意思是這樣的:大聖人孔子曾經把7歲的項橐當作老師,古代聖賢尚且能如此勤奮的學習;宋朝中書令趙普讀了一輩子《論語》,做了宰相之後,仍勤奮學習;漢朝路溫舒把借來的書抄寫在用蒲草編的席子上,公孫弘削竹片用來抄書,他們沒錢買書,卻也如此勤奮;孫晉怕晚上讀書打瞌睡,把頭髮系在房樑上,蘇秦學習睏倦時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他們都沒有老師,但能自覺學習;晉朝車胤晚上用捉來的螢火蟲當作燈看書,孫康依靠雪的`反光看書,他們雖然貧困,卻沒有因為點不起燈停下學習;漢朝朱買臣一邊砍柴一邊讀書,隋朝李密一邊放牛一邊讀書,他們儘管勞累,卻不放棄學習。

《三字經》,深遠而持久地影響著每個中華兒女,中華民族的美德鑄造了它,讓我們繼承這些美德,發揚它吧!

讀《三字經》有感9

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做《錢文忠解讀<三字經>》,這本書分成上、下兩本。

《三字經》這本書我想大家都應該很熟悉了吧,它是古代兒童必須要學的、要讀的一本書,可見它的重要性了吧!

《三字經》被錢文忠分成了三個部分來講,第一個部分講的是教,即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理由、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規律。第二部分講的是史,即歷史,《三字經》從三皇五帝一直講到了清朝。第三個

《三字經》開頭的六個字,我想大家都知道,“人之初,部分講的是學,即勤奮好學的重要性。性本善。”就是這六個字卻有著豐富的內涵,它講的是一個關於人性本質的哲學問題。也就是說,人性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也就有了“性惡論”與“性善論”。

在《三字經》中,講了一個很有趣的學說,那就是五行學說,“曰水火,土木金,此五行,本乎數。”五行分別是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剋。

《三字經》第二部分講的是史,《三字經》有一個很獨特的地方,因為它可以用兩句話講完了三、四個朝代,幾百年,比如“號三國,迄兩晉。宋齊繼,樑陳承”這一句話裡講了三國、兩晉、宋、齊、樑、陳這麼多的朝代,牛吧1

《三字經》第三個部分,講了許多古代人勤奮讀書的例子,也是激勵我們要好好讀書,比如:頭懸樑、錐刺股、映雪、負薪、掛角等等、、、、、、

接著又講了一名才女,名叫蔡文姬,她非常會彈琴,她也寫下了著名的《悲憤詩》。

《三字經》雖人只有幾千字,但它所講的內容是非常值得人們學習的,是一本值得我們看的書。

我喜歡《三字經》。

讀《三字經》有感10

我認真學習了《三字經》,感到受益匪淺,它讓我學到了許多人生道理。

《三字經》中有句話說到: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不學習還不如小動物。做為國小生應該好好學習,古代的人都知道這個道理,我們更應該明白這個道理的重要性,我們要加倍努力學習!

讀《三字經》有感11

《三字經》相信大家都在國小階段讀過或背過,大家都有所瞭解,下面就談談我對它的理解和感悟吧!

《三字經》是一本歷史悠久的古代名書,是國小階段必備的課本。《三字經》主要告訴我們要尊敬師長,講禮貌,還要有孝心和愛心。其中,對我感悟最深的是: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段話,講的是母親把我生下來,不僅僅是要讓我們吃飽穿暖,更重要的是教育,如果父親沒有教育好我們,那就是父親的失責,同樣,我們一定要自覺學習,以後報答父母。相同,在學校裡,如果老師不把我們管嚴,那也就是老師沒有做好,但我們班的老師可好了,她上課嚴肅,下課就像朋友,感謝可敬的老師,您讓我們在快樂中收穫知識。還有, 玉不琢,不成器。我更喜歡這句話,是比喻一個人就像一塊玉,學習了,等於把這塊玉打磨,進行加工,就成為一個物器。相反,如果不學習,那塊玉等於碰也沒碰過,就是塊普通的石頭,沒有價值。最後:融四歲,能讓梨。這句話是我印象最深的,是說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梨讓給哥哥吃。他這種兄弟情誼,不自私的行為值得我們學習。其實,這種行為也可以用在生活當中,比如:不要為了一點小事而吵架,你爭我搶,而是要懂得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句話是好的。

《三字經》這本書給我的啟發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要認真並快樂地學習。同時,要有一顆感恩的心,來回報父母和老師,這不是在喊口號,我要一步一步用實際行動做好,要做個“沒有我,地球就不轉了的人。”

讀《三字經》有感12

我是從三歲多時開始認識《三字經》的,那時,媽媽常常給我聽《三字經》的錄音,慢慢的我記住了幾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上國小以後,老師又帶領我們一起誦讀《三字經》,在誦讀的過程中,我漸漸明白了許多的故事和道理。

從“昔孟母,擇鄰處”這句中,我更加了解了《孟母三遷》這個故事。

從“香九齡,能溫席”這句中,我知道了尊敬、關愛自己的父母,是孩子應該做的。

從“玉不琢,不成器”這句中,我知道了一塊好玉,不經過雕刻成不了玉器,人也一樣,如果不好好學習,就不會懂得各種知識和道理,所以,以後我會好好學習。

從“幼不學,老何為”這句中,我明白了我們必須從小要好好學習,長大才能有所作為。

從“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這句中,我明白了做晚輩的要尊敬長輩。

從“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這句話中我明白了連動物都知道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才能換取勞動果實,人如果不學習,還不如“動物”呢。

除了這些,還有很多,誦讀《三字經》,教會我該如何對待自己的學習,如何對待自己的長輩,如何去做事,所以,以後我要繼續誦讀《三字經》。

讀《三字經》有感13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翻一翻任何一本國學經典,先哲的智慧無不令我們讚歎、敬仰。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他們心中播下了文學的種子,慢慢地生根、發芽。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的父母就已經讓我開始接觸《三字經》了。那時的我還很懵懂,既不知道“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的意義,也不知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的內涵。只知道它三字一句,讀起來朗朗上口,容易背誦。直到現在,當我再次翻開《三字經》,細細品讀。感受著文化的魅力,沐浴著文化的甘露,我受益匪淺,懂得許多。

讓我感觸最多的是“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這句話的意思是“東漢時有個人叫黃香,在他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寒冷的冬天,黃香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親的被子變得溫暖,好讓父親睡起來時感到暖和。每一個孝敬父母的人,都應該學習和效仿。”看到這裡,我不禁有些慚愧。平常,我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讓我做些小事我也不情願。就拿前幾天來說吧,晚上快要吃飯時,媽媽叫我去拿一下碗筷。我當時看電視看得津津有味,哪裡願意離開呢?媽媽只好自己起身去拿了碗筷。看了黃香的故事,我感覺羞愧萬分,無地自容。我們每每談到父母,都說要孝敬父母。可實際上,一些人還總是讓給父母增加負擔、讓父母操心。與古人相比,真是天壤之別。父母為了我們不辭辛勞,付出了太多太多。黃香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讓我們儘自己的能力孝敬父母。從我們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關心父母。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意思是“戰國時期,孟子的母親曾經三次搬家,為的是給孟子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有一次孟子逃學,孟子的母親就折斷了織布的機杼來教育孟子。”孟子能夠通曉古今、學識淵博,和孟母的嚴格是分不開的,強調了學習環境的重要性。一讀到這裡,我又想起了我的父母:他們不僅給我一個單獨的房間,讓我安靜地學習,還給我買了寫字檯、檯燈,努力改善我的學習環境,可是我總是不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學習總是不認真。讀了這段話後,我才明白父母為了我能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可謂操碎了心。父母對我的期望如此之大,我怎麼能不好好學習呢?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趙中令,讀魯倫。彼既仕,學且勤。”“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古人勤奮好學、無時無刻都渴望知識的精神感染了我,促使我在努力學習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若樑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彼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志。”告訴了我學習的好處無窮,更加堅定了我學習的決心。最後的“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勵。”也警示我們: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穫,事業有成;但只顧貪玩,遊手好閒、不求上進,浪費了大好時光,是沒有任何益處的,將來一定會追悔莫及。

中華文化,經歷了無數滄海桑田,挺過了無數風風雨雨。作為新世紀的中華少年,我們有責任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代表——國學經典,讓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文化成為世界的潮流,傲然屹立於世界之巔。

讀《三字經》有感14

"人之初,性本善······"相信所有人都耳熟能詳吧。這就是《三字經》。這本書讓我對中華民族上千年的燦爛文化有了嶄新的認識,為作者如此精湛的才藝而佩服;也信服於古代教師獨特得道的教育方法。

中華民族自古就被稱作"禮儀之邦".古代人民一直就有知書達理、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每個人都應具有這樣的美德,這是最基本的。這些美德在孔融、黃香的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詮釋,我們都應該去學習。雖然這些都是小事,但是能反映出一個的人品德是否高尚,修養是否得體。時代在發展,社會也在隨之發展著,但是腳步卻變得越來越快,絲毫不會停下來休息一會或者放慢腳步,在這快節奏的生活中,便會忽略很多,例如友情甚至親情。尋找那丟失已久的親情是任何一個遺失親情的人所應該做的,這起因便是源於人們內心對親情的渴望。一個完整的大家庭,我們做子女就應該孝敬長輩,不僅僅是孝敬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我們都應該孝敬。這樣一來,這個大家庭便充滿孝敬與感恩,為這個家庭增添了許多樂趣與溫暖。但是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有麼?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是又能有多少呢?!估計扳著手都能點的清。現在許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子女,父母大都數是很寵愛子女的,是的子女都養成了"唯我獨尊"的心理,讓他們懂得孝敬是十分重要的。

《三字經》中也講到讀書。讀書使人明智,有一句話說得好"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許多人多讀書後不都成功了嗎?像歐陽修枕上讀書,馬上讀書,甚至是廁上讀書,使得他成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但是僅僅喜歡讀書也是不夠的,還要讀好書。作者在書中就提到了許多好書。好書能引領你走向光明;反之,壞書則會讓你陷入黑暗。讀好書還是壞書最終取決於自己。

中華民子是個強大而繁榮的民族,我們身為炎黃子孫,就應該對中國的歷史有一定的瞭解!《三字經》僅用簡短的語言講述了各個朝代的興衰。以史為鑑,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錯誤,因為有時一個小錯誤可能會帶來一生的遺憾。

這本書交給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我們要擁有良書,擁有一顆純潔的心靈。用自己最真實的內心去了解與理解別人,更加親近這個世界。

讀《三字經》有感15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寶貴遺產,它短小精悍的詞句,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三字經》三字一句,兩字一韻,讀起來朗朗上口,《三字經》是每個人都應該讀的啟蒙書,是人們的良師益友。

讀了《三字經》讓我知道了:人剛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善良、美好的,也是一樣聰明的,只是由於自己的勤和懶來決定自身的智慧和笨拙。做事不能半途而廢,要知道謙讓,對父母要孝敬。四時節序,迴圈不已,運轉無窮。人生來就有喜、怒、哀、懼、愛、惡、欲七種情感。對自己的長輩要講禮貌,和睦相處,不能以一點點小利益爭鬥。現在,我們要以古人為榜樣,認真學習這些道理。

讀了《三字經》還讓我瞭解了很多名人的故事。其中孟子的故事是在講,孟子的母親第一次把家安在墓地旁,年幼的孟子便學別人堆土築墳;第二次把家遷到屠宰場旁邊,孟子又學別人殺豬;第三次把家遷到學宮旁邊,孟子便開始讀書。

孟子稍大以後,拜子思為老師。有一天他對學習開始感到厭倦,便逃學回家。孟母當即氣憤的把織布機上的線剪斷,責備他:你放棄學習,半途而廢,就像織布機上的線剪斷了一樣,最終一事無成。孟子領悟了母親的教誨,立即回到子思門下,發憤學習,忠實的實現自己的所有決心,終於成為了古代思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小時候的教育對人生很重要,不能半能半途而廢。

我喜歡《三字經》,它讓我知道了很多故事,瞭解了很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