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清明習俗及清明節的來歷

才智咖 人氣:2.85W

民俗具有很強的穩定性,一經形成就會世代相傳。其特殊內涵和方式,會成百上千年地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但習俗也會隨時代而變遷,有的會逐漸消失,有的則會出現變化。以下是本站小編蒐羅的黃梅清明習俗及清明節的來歷,供參考。

黃梅清明習俗及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既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這個節氣在農曆的三月上旬,陽曆4月4日至6日之間,此時春光明媚,草木吐綠,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農諺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

黃梅與全國一樣,也將清明節作為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上墳祭祖的日子。在黃梅一帶,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或者為祖墳立碑,亦或移墳遷葬,撒豆子與花生、煮麵條與拋發餅,供祭拜者搶食,以示渡子渡孫。有的地方不燒紙錢,而將紅綠黃等各色紙裁剪後緾繞於竹條或木條,謂之清明條,將其插在親人墳墓上,並酹酒祭之,以示哀思;現代的清明花即源於此。“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頭頭含情奉吾祖;氷冷酒,一點、兩點、三點,點點入土昇仙臺”,“思祖德修己德唯德有得; 敘宗功立新功無功不公”,流傳於黃梅民間的這兩副對聯,就反映了這一主題。

唐詩云:“一年好景在清明”。當此時節,雜花生樹,鶯飛草長,楊柳飄絲,惠風和暢。人們踏青祭掃陵墓,緬懷先輩,所以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古時的踏青,即現在的春遊,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清明節掃墓緣何而起,有以下三種說法:

其一,源於清明風。漢代劉安所著《淮南子》中寫道:“春分後加十五日,指乙,則清明風至”。古人把黃道附近一週天平分為十二次,太陽執行到某次就為某節氣。春分後十五日,太陽到達黃經十五度,即“指乙”,是為清明風起。早在春秋時代成書的《國語》上說,一年中共有八風,其中清明風屬巽(讀徇),即陽氣上升,萬物至此時“齊而巽”。在八風中,唯獨清明風被定為“三月節”。後來的“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也說:“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歲時百問》中解釋:“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其二,紀念介子推。春秋時,幫助晉文公重耳復國的.大臣介子推功成身退,隱居綿山。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做官,文公於清明前夕焚山燒林。不料介子推寧願抱樹焚身,也不出山。相傳他留下血詩一首,其中有“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之句。文公讀罷此遺詩,傷心之至,決定把綿山封給他,稱為“介山”,還規定每年到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即清明前三天)都要禁火三日,不吃煙火食,而食冷食,“以志吾過,且旌善人”,至清明日方可舉火,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歷。從此,清明節前夕有“寒食節”,而寒食活動延續到清明日。正如杜甫《小寒食》詩云:“佳辰強飲食猶寒”。於是,寒食節與清明節並稱,都成了祭祀掃墓,懷念先輩的節日。

 其三,民俗積習而成。今人羅啟榮、陽仁煊在《中國年節》一書中提出,清明節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節氣,二是指節日。在二十四節氣中,俗演為節日的只有清明。馬巨集智在《年節趣話》中也說:“清明和寒食是兩個不同的節日,清明,既是節日又是節氣”,“在遙遠的周代已經流行了”。另有研究者考證,清明,起初表示天清地明之意。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商朝末年,紂王亂國,周武王起兵伐紂,牧野一戰,大敗商師,平治天下。《詩經》上歌頌道:“牧野洋洋,檀車煌煌……肆伐大商,會朝清明”。《毛書傳釋》:“不崇朝而天下清明”。為此,周朝在制訂歷律,確定二十四節氣時,將三月節命名為“清明”,標誌天地清朗明淨,既明物侯,又揚政績,屆時焚火慶祝,春耕開始。當時,清明與寒食是兩個不同的節日。

到了秦代,始皇出寢起居於墓側。後來漢承秦制,洛陽諸陵以晦(七年級),望(十五),二十四節氣,伏、社、臘之日上飯。就是說,每逢七年級,十五以及二十四個節氣等日子,都要到陵墓上祭奠,禮儀繁褥,勞民傷財。唐明皇開元二十年(公元七三二年)宣佈一道聖旨:“寒食上墳,禮經無文,近世相傳,已成習俗,應該允許,使之永為常式。”從此廢止了其他時氣的上墳習俗,而只在寒食上墳。

由於寒食與清明相近,清明又是歷來“上飯”之日,所以寒食、清明統稱為拜掃節日。正如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一詩所描繪的:“鳥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因掃墓上飯,一般得踏青野郊,清明時節適值春暖花開,柳絲正綠,所以逐步形成了“踏青”、“折柳”等風俗,又稱“探春”、“尋春”。宋代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更是反映了當時春遊的盛況。明、清承襲唐宋民俗。民國初年又把清明節定為插柳、植樹節。這樣代代相傳,民俗成風,“清明”才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載資料卡片第63期總1006頁及《文匯報》]

清明節人們多吟詩作賦,不像春節之時寫春聯、貼春聯為尚,故相對來說清明節對聯並不多見。現遴選四副流傳於黃梅、九江、湖口、宿松、太湖一帶的有關清明的對聯以供欣賞:

 春風已解千層雪

後輩難忘先祖恩

上聯講春風解雪,暗指時到清明,因農諺雲:清明斷雪,穀雨斷霜;下聯暗指掃墓祭拜先祖,傳承先祖美德。

燕子來時春社

梨花落後清明

春社,祭名,祭祀土地,以祈豐收。周代用甲日,後世多於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舉行。清明既為春季第五個節氣,距春社日自然不遠。燕子歸來,梨花凋落,即為此時的物候。上聯用“春社”,為祭地之日,下聯用“清明”,為祭祖之時,兩者相對十分妥帖。上聯用“來時”,下聯用“落後”,來燕固有去日,梨花猶能重開,又將自然界的迴圈變化巧妙勾勒出來。著色清淺,意蘊幽遠,對舉工整,實為妙對。

三月光陰槐火換

二分訊息杏花知

清明為三月節,前一日或二日為寒食節。寒食節有禁火的習俗(其來歷前面已交待),至清明時才另起“新火”。槐火,即用槐木取火。古時隨季節變化,燃燒不同的木柴以防時疫。據漢代大學者鄭玄研究,槐火為冬天所用。故而此聯說“槐火換”,即以清明的“新火”替換。二分,一般指春分與秋分,此處指春分。春分乃清明前一個節氣。杏花開時,約在春分前後,此聯賦予杏花思想感情,以為它知曉春分的音訊。數目對數目,片語對片語,且平仄相調,對仗工穩。

相逢馬上紛桃雨

喜見樹前鬧杏花

聯中用唐人岑參《逢入京使》詩句“相逢馬上無紙筆,憑君一語報平安”,又用宋人宋祁《玉樓春》詞句:“紅杏枝頭春意鬧”。後者歷來為人讚賞,近人王國維曾有評語:“一‘鬧’字而境界全出”。由於其形容春意盎然如此之妙,以致“紅杏鬧春”幾乎成為春聯的家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