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臘八節的由來和習俗

才智咖 人氣:2.16W

過了臘八就是年,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精心蒐集了關於臘八節的由來和習俗,歡迎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關於臘八節的由來和習俗

  臘八節的由來

臘八節,俗稱“臘八”,舊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與中國古代祭祀有關,漢族傳統節日,民間流傳著吃“臘八粥”,泡臘八蒜(有的地方是“臘八飯”)的風俗,臘八是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蜡”;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臘八節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後來東漢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漸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

“冬不推,臘不軋”是百姓深諳的一句民諺。意思是說,冬至日這天,不能推磨;臘月初八當日,不能上碾軋穀米。其實,傳統意義上的“推年磨”(舊時指為過年準備米麵而推磨),早在十月,各家早已完成。舊時,石磨、石碾屬白虎、青龍之列,民間忌諱在冬至、臘八祭來推磨軋碾,出於星辰信仰。老人們說,磨的上扇為乾,下扇為坤;碾的碾砣為乾,碾盤為坤。乾,又謂之陽,天也;坤又謂之陰,地也。先民們在冬至、臘八、年頭歲尾等重大節日裡,深恐天地交會,又忌諱陰陽磨合,故有此說。

舊時,民間還有“躲臘八”的習俗。臘八節,新媳婦不能呆在婆家。臘月初七下午,新媳婦就得動身,要麼奔著姨家去,要麼去姑姑家。但等臘月初八這天過去,便可返回婆家。這一民俗現象,民間習稱“躲臘八”。究其原由,說法不一。一說,新媳婦為躲避聽到鏟子與鐵鍋的撞擊聲;一說,為了不讓新媳婦看到婆家無米下鍋的窘境。如今,這一習俗在當地已絕跡。

臘八節是農曆臘月裡最重大的一個節日。舊時的百姓對此節日非常重視。可以說,從臘八節開始,許多人家便開始忙年了,打豆腐、殺年豬、宰公雞、打凍兒、蒸餑餑,置辦各種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起來。

  臘八節的習俗

臘八節的`習俗:祭祀

應劭《風俗通》雲:“《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其起源甚早,《禮記·郊特牲》記載:“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史記·補三皇本紀》也說:“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蜡祭,以報天地”。夏代稱臘日祭為“嘉平”, 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漢代改為“臘”。

祭祀的物件凡八:先嗇神神農、司嗇神后稷、農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始創田間廬舍、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溝、昆蟲神。先秦的臘祭日在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南北朝以後逐漸固定在臘月初八。其節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嚐臘八粥,並舉行慶豐家實。同時許多人家自此拉開春節的序慕,忙於殺年豬、打豆腐、膠制風魚臘肉,採購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

臘八節的習俗:吃臘八粥

臘八粥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儲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

過臘八,要喝臘八粥。關於臘八粥的起源,民間還流傳的一個有關臘八粥的故事,倒是頗有生活情趣。相傳很久以前有戶人家,小夥子遊手好閒,媳婦屢勸不聽。到了臘八這天,家裡實在揭不開鍋,飢腸轆轆的年輕人遍搜米缸、面袋,只搜得些許雜糧米粒,下鍋熬了一頓粥喝。最終小夥子悔悟:勤勞才能過上好日子。老人們常在臘八節唸叨給晚輩聽,藉此教育子女勤儉勤勞,同時又祈盼豐衣足食的好年景。這個傳說使臘八節多了幾分警世的意味。

臘月初八清晨,家家戶戶熬臘八粥。臘月初八,適逢隆冬,此時食粥進補,對身體大有裨益。清代李漁在《閒情偶寄》中就有“食之養人,全賴五穀”之論調。普通人家抓些麥粒、小米、大黃米、高粱米、綠豆、豇豆、黃豆等入鍋。殷實人家注重養生,臘八粥裡少不了蓮子、栗子和大棗。後來,粳米、花生等逐漸加入熬臘八粥的食材中。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裡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臘八節的習俗:泡臘八蒜

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據說“臘八蒜”還真有些說法呢。“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近年關了,各家商號在這天要把這一年的收支算出來,可以看出盈虧,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債,都要在這一天算清楚。但是快要過年了,中國人總講個面子和頭彩,總不能殺到人家家裡大喊:“欠債還錢”。於是收債的就會泡上“臘八蒜”送人。欠債的 人收到了自然心裡明白:年關了,一年的債務該清算清算了。“蒜”與“算”同音嘛。在我國北方民間有句老話說:“臘八粥、臘八蒜,放帳的送信兒,欠債的還 錢。”用“臘八蒜”當作催債提示,倒也算是難得的苦心。

而且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裡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臘八節的習俗: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並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一年不會肚子疼。

臘八節的習俗: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晒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晒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臘八節的習俗:臘八面

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麵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道教與臘八節

臘八節來源於上古臘祭,神農氏“始作臘祭,以告上蒼”,遂形成在年終時祭祀農谷,慶祝當年已得收成,祈求來年民豐歲稔。

《禮記》稱“天子大蜡八”“八蜡以祀四方”,在民間逐漸固定以臘月八日為臘祭日,俗稱臘八節,此日喝臘八粥的習俗,亦源於臘祭“合聚萬物而索饗之”所表達的終始交接、豐隆安定的思想感情。

包括臘祭在內的許多上古祭祀在秦漢以後逐漸演化流變,道教繼承了中國傳統的禮儀內容,“三會五臘”更是道教的重要節日。道教五臘日不僅包含了世俗層面的臘祭精神,並在宗教意義上闡釋其特殊含義。《雲笈七箋》記載正月一日為天臘、五月五日為地臘、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十月一日為民歲臘、十二月八日為王侯臘。《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稱五臘日為“五帝攢會之日,此日酆都北陰天帝考校鬼魂,查生人祖考及見世子孫所行善惡,以定罪福”。可見臘八節是道教醮謝祭祀的重要節日,在這一天應在禮敬神明祖先的同時反省自己的言行德性,為善去惡,進於同道。

道教講求仙道貴生,臘八粥亦是養生佳品。在中國,不僅道教重視臘日,儒家所主導的世俗社會,歷代天子也都重視由臘祭演化的代表豐收與交接的年終祭祀。

在此意義上,臘八節溯源上古,演流三教,浸潤民間,是為中國社會各個階層所重視的傳統節日。當今的道教弟子與有志於中華文明的炎黃子孫,殊當在意此類節日,正本清源,弘揚華夏文明,願真風丕闡道化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