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扶促鋪就小康之路 雲梯關下銘刻不朽豐碑

才智咖 人氣:1.09W

地處三市五縣交界之處的響水縣黃圩鎮,曾經是一個窮得出了名的地方。過去有民謠稱:“小小張黃六,直通華東局”。這裡的“黃”即指黃圩,貧困程度可見一斑。全鎮原有24個行政村,14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1719人,耕地面積56603畝。1994年底,黃圩鎮財政收入9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65元,國內生產總值4580萬元,全鎮瓦房率不足30%,一半以上的農戶住著低矮破漏的草房,全鎮90%的村民飲用汙染嚴重的溝塘河水,肝炎、腸道傳染疾病發病率較高,農民以玉米、山芋等粗雜糧為主食,生活相當貧苦。

十年扶促鋪就小康之路 雲梯關下銘刻不朽豐碑

由於經濟落後,財力匱乏,黃圩鎮基礎設施及教育發展極為落後,全鎮沒有一條象樣的路,晴天車子一過,黃塵滾滾,後車觀前車,黑車轉眼成了黃車;雨天土路則成了泥漿路,車子進得去出不來。全鎮25所中國小教學設施極其簡陋,近一半校舍為危房,許多適齡兒童迫於家境貧困而輟學。

1995年省國信集團進駐黃圩開展扶促工作。十年來,在黃圩先後派駐8名廳處、級扶貧幹部,累計在黃圩投入扶促資金近1000萬元,辦實事200多件,領導現場辦公100多人次。十年來,在扶促隊的大力支援下,在全鎮幹群的共同努力下,黃圩鎮的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據統計,截止20xx年11月,黃圩鎮已經完成財政收入6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284元,國內生產總值18641萬元。

理思路深情繪藍圖

“晴天白蒼蒼,雨天水汪汪”,面對黃圩這片貧瘠的土地,面對黃圩3萬多幹群滿懷希望的目光,1995年,由省國信集團組成的駐黃圩進行掛鉤幫扶的工作隊員明確表態,“不脫貧不脫鉤,不達小康不撤兵”,他們來到黃圩剛放下行裡,就一頭扎進鄉村、走村串戶,訪貧問苦,調查瞭解農民現狀,及時掌握農民最迫切需要的是什麼,理清扶貧工作思路,制定詳實的扶貧工作計劃。在工作重點上,堅持扶貧與扶志相結合,通過請本地先進典型現身說法,組織到外地參觀學習等形式,組織基層幹部和群眾代表到先進地區參觀學習,幫助幹群換腦子、理路子、出點子,從而激發幹群致力致富的內在活力;在資金投向上,堅持效益優行、擇優扶持,不搞“天女撒花”,無論是鄉鎮主導產業還是一般產業,不論是社會事業專案,還是經濟發展專案,只要當地幹群自身有積極性,專案有效益,有市場的,就盡力幫扶;在資金使用上,堅持無償資金有償使用,除了對改水、鋪路、草危房改造等社會公共事業專案採取無償投入外,對經濟發展專案大多采取抵押擔保貸款的形式投入。實踐證明,無償資金有償使用的資金使用方法,不僅可以將扶貧資金用於再投放,擴大扶持面,提高資金利用率,又減少部分村、戶過於依賴扶持的現象;在激勵機制上,堅持有獎扶持,專案補貼,對困難村、戶自身積極發展致富專案的實施“獎勵+補貼”的辦法,多上專案的多獎多補,少上或不上的,少獎少補或不獎不補,對講信譽守信用的村、戶,逐步提高獎勵額度和補貼比例。這種用市場經濟理念進行幫扶的方式,極大的增強了群眾自力更生脫貧致富的意識,加快了脫貧致富的步伐。通過兩年的扶貧,基本實現了村村脫貧的目標。

1998年根據已取得的成功經驗,圍繞三年達小康的目標,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將扶貧工作重點轉移到為民辦實事上。他們在深入調查研究和多次論證後,認為要讓黃圩人民徹底擺脫貧困,必須採取強根固本的方法,決定通過實施基礎設施工程、希望工程、安居工程、甘泉工程來構築黃圩村通道路、教育、草危房改造、降氟改水的主骨架,使黃圩經濟再次實現歷史的大跨越,開創了經濟發展的嶄新局面。

辦實事情暖百姓心

實施“基礎設施工程”,夯實了脫貧致富基礎。農業生產設施的落後,是導致農業生產乃至經濟發展落後的重要原因。幾年來,省國信集團駐黃圩扶促工作隊,堅持把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拉動經濟增長,推動小康程序的'基礎性工作。在水利建設中,認真貫徹“防洪保安為主,洪澇旱漬兼治”的方針,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在防洪保安工程、農業節水工程、中低產田改造工程、村通公路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績。1998年至20xx年先後投入幫扶資金300多萬元,完成改造中低產田2.4萬畝,新建防滲渠14.9千米,新建、維修涵洞411座、電灌站76座,農橋27座,配套建築物280座,節水灌溉面積0.8萬畝,從根本上改善了農業基本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和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促進了黃圩鎮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加快了脫貧致富的步伐。

交通閉塞,道路不暢也是阻礙黃圩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要致富,先修路,為了徹底改變黃圩鎮交通落後的面貌,駐黃圩扶促工作隊員深入鄉村,走進農戶,調查情況,瞭解哪條路需修,哪條路要建,據此而形成的一份份申請報告、專案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專案建議書,接連不斷地送到後方單位領導的手中,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扶貧修路資金源源不斷地匯到黃圩,這些扶貧款,款款情深,流淌著幫扶單位對老區的一片深情,黃圩鎮三萬多幹群將感激化為熱情,在全鎮掀起了男女老少齊上陣,千軍萬軍修路忙的“大會戰”,通過兩年的努力,黃圩鎮全鎮24個村徹底改變了過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交通落後的狀況。據統計,1998年至今,省國信集團先後為黃圩投入資金60多萬元,為黃圩鎮鋪設砂石路60公里,混凝土路面47公里,從根本上改善了黃圩鎮落後的交通狀況。

實施“希望工程”,為黃圩的明天鋪起了希望之路。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黃圩要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程序,必須培養和造就一批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人才。由於種種原因,黃圩中國小教育設施年久失修,破爛不堪,中國小校舍60%已成為危房,這不僅影響到農村孩子的學習,還嚴重威脅著廣大師生的生命安全,“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扶貧隊員迅速將這一情況向後方單位領導作了彙報,作為在黃圩定點幫扶的省國信集團上至領導下至員工,時刻牽掛著黃圩,公司專門拔出資金用於黃圩鎮改造中國小校舍,為中國小添置辦公裝置,從根本上改善辦學條件。總經理趙國楨、副總理徐祖堅、蔣旭升等主要領導多次親臨黃圩視察中國小危房改造工作。在公司領導的重視和工作隊員的努力下,省國信集團先後為黃圩投入扶貧資金180萬元,興建了黃圩中學教學樓和操場、報廊等附屬設施,興建了灣圩國小教學樓、改造了龍馬、大拐、高莊、仇堆等5所國小,同時,國信集團還向黃圩中國小捐贈累計價值50萬元的電化教育裝置及其教學用具,極大地改善了鄉村教育條件。

因家庭貧困而失學,是貧困地區兒童所面臨的最殘酷的一件事。工作組成員在協調資金改善黃圩辦學條件的同時,還十分重視結對幫扶工作。公司副總理蔣旭升、戴平分別於1999年、20xx年開始與黃圩鎮雙套村三組李春雲的兩個女兒劉妍、劉晗結對幫扶,幾年來分別先後為兩姐妹捐款2萬多元,為兩姐妹順利完成學業提供了保證。今年兩姐妹分別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江蘇資訊工程學院、響水縣一中。

決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困而失學,這是省國信集團工作隊員的心聲。進駐黃圩幾年來,國信集團幹部職工自發組織先後為黃圩失學兒童捐款捐物15次,累計捐款近80萬元,先後資助特困生733人,使全鎮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

實施“安居工程”,幫助貧困戶圓了瓦房夢。草危房改造是一項安民工程、溫暖工程。省委、省政府對此高度重視,1997年向全省發出了“不把草危房帶入21世紀”的號召,這號召所形成的衝擊波,很快惠及到黃圩這片廣袤的田野。這是20世紀末掃除貧困地區草危房一場最後戰役,這是貧困地區農民告別草危房的最後時刻。省國信集團駐黃圩扶貧工作隊員們,視貧困戶為自己的親人,深入農戶家中,瞭解情況,體察民情,時刻把草危房改造掛在心上。1998年開始,省國信集團先後投入扶促資金90多萬元資助650戶特困戶完成了草改瓦,為黃圩達小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這些貧困人口圓了半個世紀的瓦房夢。

實施“甘泉工程”,讓群眾吃上乾淨衛生的自來水。人畜共飲一塘水,是1995年以前黃圩3萬多群眾無法擺脫的困境,肝炎、腸道傳染病發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吃水問題一直是擺在黃圩鎮3萬多幹群面前的急待解決的頭等大事。1996年省國信集團駐黃圩工作在副總經理徐祖堅的帶領下,深入農家調查研究後,制定改水方案,落實改水措施,1996年至20xx年,僅五年時間,投入幫扶資金65萬元,幫助黃圩鎮打井6眼,使全鎮3萬多群眾飲上了乾淨衛生的自來水,從而徹底解決了黃圩群眾吃水難問題,使全鎮自來水覆蓋率達98.8%,使黃圩在全縣率先完成農村改水任務。

1995年以來,省國信集團扶促工作隊在按計劃實施安居工程、甘泉工程等幾大工程改善人民生活條件的同時,還結合實際及時調拔資金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遇到的難題。

20xx年8月30日一場暴雨給響水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特大災情牽動著國信集團領導和員工們的心,公司副經理徐祖堅、袁裕法和黃圩工作組長李小石在第一時間水中驅車趕到黃圩,與黃圩人民並肩作戰。公司董事會也在第一時間內作出在扶促資金外為黃圩追加50萬元救災款項、捐贈40萬元救災物資等決定,並在洪水稍退後將救災款物送到災區,及時地幫助黃圩人民渡過難關。

調結構鋪就小康路

傳統單一的種植結構,制約了農民致富。1995年,省國信集團駐黃圩扶促工作隊引導農民面向市場抓“雙增”,大力調整農業結構,變糧棉二元結構為糧、棉、菜、經四元結構,加快發展多種經營,按照“區域化、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思路,因地制宜,在全鎮範圍內形成“南藕、北林、中間桑”的格局,幫扶黃圩鎮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積極興辦農業龍頭企業,集中力量加快主導產品的培植,以農民聯辦、村戶聯辦等多種形式,引導農民創辦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初步形成了工業農業並駕齊驅的強勁發展態勢,促進全鎮農業產業化發展。

林業是黃圩鎮農民增收的一個傳統產業,為了調動農民植樹的積極性,1998年,扶促隊員經過充分調查論證後,從資金、技術、銷售等方面引導原小圩村周禮祥、蔡窯村蔡安龍等農民利用本地木材資源優勢,先後創辦了振亞木業有限公司、朝陽木業等木業加工企業12家,20xx年投入50萬元扶促資金幫助振亞木業有限公司進行技改擴能,使其實現年產木材板皮4000立方米的生產能力,同時,還為黃圩引進總投資350萬元,年可實現銷售收入1500萬元的以傢俱出口日本的金森木業有限公司。木板加工企業的興起,促進了黃圩鎮林業產業化發展,到目前為止,黃圩鎮已成片造林3.12萬畝,四旁植樹350萬株,基本實現了宜林則林的目標。

淺水藕種植也是黃圩鎮農民的傳統產業,九十年代後期,由於當地淺水藕市場飽和,最低時藕價僅有0.2—0.3元/斤,嚴重挫傷了農民種藕的積極性,扶促隊員看在眼裡,急在心裡,20xx年,扶促隊組織黃圩鎮相關人員去寶應、山東等地進行市場調研後認為,要想淺水藕種植這項傳統產業真正成為富民產業,必須在深加工上做文章,以企業興產、以產業富民,20xx年至20xx年,工作隊員與黃圩鎮領導通過努力,先後引進了投資1000萬元左右,年產藕片5000噸左右,年實現銷售收入2500萬元左右的江源食品有限公司、東盛食品有限公司、香荷食品有限公司等3家淺水藕加工企業。20xx年春國信集團又投資50多萬元幫助江源食品有限公司進行二期擴建,擴大其生產規模。淺水藕加工企業的引進,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民賣藕難、藕價低的難題,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藕的積極性,推動了黃圩鎮淺水藕產業化的健康發展,至目前為止,黃圩鎮淺水藕種植面積已達1.5萬畝。

黃圩鎮地處廢黃河故道,栽桑養蠶有著許多有利條件,扶促隊進駐黃圩後,特別是省國信集團扶促隊員進駐黃圩後,一方面,向群眾廣泛宣傳我國加入WTO的有利機遇,積極引導農民擴大桑園栽植面積,走栽桑養蠶的致富之路,另一方面,幫助黃圩引進了浙江客商陳阿興創辦了以蠶繭加工為主的“中興絲業有限公司”,20xx年又從扶貧資金中拿出50萬元幫助中興絲業有限公司完成技術改造,新上兩組自動繅絲生產線,從而使該公司實現年產白廠絲100噸,銷售收入達2500萬元,解決了蠶農銷售難的問題。至目前為止,黃圩鎮栽植桑園1.5萬畝。

木材、淺水藕、蠶繭等加工企業的引進,給黃圩農業結構調整指明瞭方向,至目前,黃圩已初步形成了林業、淺水藕、蠶桑為三大主導產業的農業產業化格局,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十年真情鋪就小康路,雲梯關下銘刻不朽豐碑。十年來,省國信集團為黃圩的發展傾注了滿腔心血,黃圩人民永遠也不會忘記他們,今天的黃圩人,正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鬥志向小康路上大踏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