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語文說課稿國中模板8篇

才智咖 人氣:1.45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說課稿國中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的語文說課稿國中模板8篇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1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語文組5號考生。下面我將與各位分享一下《愛蓮說》的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愛蓮說》是人教版國中語文八年級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文章,本單元是文言文單元。本文以“菊之愛”“牡丹之愛”襯托“蓮之愛”,層層深入地寫來,其中涵蓋了大量社會現象,文雖短而意蘊無窮,這種寫法也很值得品味。

二、說學情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我所面對的學生是這樣的,文言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對於學生理解文章有所不利,這些都需要教師加以適時引導。

三、說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因此,基於教材和學情,我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充分領略作者的情懷,認識這種情懷產生的社會背景。

2.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品味關鍵詞語,把握詞中描繪的意象,瞭解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提高鑑賞古文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感受其高雅脫俗的情懷。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誦讀,品味關鍵詞語,把握詞中描繪的意象,瞭解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提高鑑賞古文的能力。學習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感受其高雅脫俗的情懷,則為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採用品讀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法。

那麼接下來我將著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基於此,我將展示蓮花的,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進而匯入本課。通過這樣的匯入,引起學生對於文章的極大興趣。

(二)誦讀訓練,初步感知

這一環節我設定了以下環節1.教師播放音訊,並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2.指名學生閱讀全文,並翻譯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誦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加強誦讀習慣的培養,對領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語言,增強文章語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課伊始我將從指導誦讀入手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首先我會進行示範朗讀,然後通過自讀、齊讀、指名讀、競賽讀等各種手段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進行朗讀。通過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大致把握文章內容,為下面深入研讀做好鋪墊。

(三)合作學習,重點感悟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與學的過程就是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問題可能是不被瞭解的現象,可能是前後認知的矛盾,還可能是需要挑戰的困境。為此,在這一環節,我將出示這樣幾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放手給學生,學生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我將設定小組討論討論下列問題:1.“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既然各種各樣的花都很可愛,為什麼作者獨獨喜愛蓮花呢?2.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蓮花的?3.開頭作者為什麼寫了菊花和牡丹?

這樣一個問題鏈,環環相扣,引導學生深入文字,理解作者獨愛蓮的原因,明確作者描寫蓮不同角度,即生長環境、體態、風度。最後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寫陶淵明獨愛菊,正是讚頌他不苟同於世俗的高潔品質,用菊花來襯托蓮花,也是用陶淵明來襯托他自己。通過這一環節,學生對文章的思路、結構以及主旨都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

(四)拓展延伸,發散思維(可省略)

我們常說要走進文字,也要走出文字。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用“蓮花”寄寓了自己的志趣,你喜歡什麼植物?請談談你喜歡它的原因或者它寄託了你怎樣的思想感情,實現感知向能力的遷移。

(五)小結作業,鞏固提高

課堂小結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我會著重引導學生思考本課學習的象徵意義和襯托的手法,通過小結,瞭解學生對於本堂課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

課後作業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容的對話。我希望通過作業的佈置,強化學生對本文的理解,並能夠實現知識的遷移。基於此,我設計了開放式的作業:寫一篇小短文,表達對某種植物的喜愛以及它寄託了你怎樣的思想感情。

六、說板書設計

這堂課的板書設計,主要由講解的重要內容構成,直觀簡潔,結構清晰,突出了本堂課的教學重點。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如有不當之處,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鞠躬擦黑板)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2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陳太丘與友期》處於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五單元的第25課,語文第一冊聯絡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讓語文世界與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語文素養這一巨集觀的全新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文學素養作為語文素養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學生形成審美情操、健全人格、創新精神都起著極大的作用。本課作為古文閱讀在第一冊語文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我確定的教學目標(三維目標)是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詞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過程與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獲取情感體驗。情感與態度:學習古人懂禮知義的優秀品格。教學重難點: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物件分析】

國中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本文是學生接觸的第四篇古文,由於我班學生基礎差,如何教學,促進學生學好本文,培養學生懂禮守信的好品質,是老師思考的重點。

【說課型定位】

新課程標準在關於古文學習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注意語言品味,語感的形成,情感薰陶的基礎上突出文體色彩,應以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說教法】

閱讀法:讀時品味人物語言,體會人物表達情感。

探究法:交流讀時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內容。

評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評價。

【說學法】

朗讀法:反覆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內容,熟讀背誦。

合作法:交流自己對這篇課文所探究的點,進而形成開放式話題。

【說教學流程】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媒體使用活動目的匯入導語引人。展示課題。渲染氣氛,促使學生思考。

整體感知範讀,引導學生勾畫重點詞語。

1、聽朗讀。

2、自主學習課文。

3、朗讀。

4、掌握重點字詞。

5、初步疏通文意。

6、複述課文。

7、表演課文。

(1)出示教學目標。

(2)多媒體顯示需要重點掌握的字詞。

(3)多媒體顯示補充省略部分的意見,並作強調。生自主讀文,獨立解決問題,師引導討論解決,並總結解決字詞的方法。生複述課文,其他學生評價,老師指導點撥,統一意見,加強對課文的理解。

分析質疑提出問題。

1、小組討論。

2、集體朗讀課文,培養文言語感。

3、指導背誦課文。

(1)出示問題。

(2)多媒體出示無標點的原文。在學生再三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背誦課文。指導學生掌握背誦古文的技巧。

合作探究

1、老師參與小組討論引導學生質疑。

2、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點撥。

(1)學生討論,提出可探討性的問題。

(2)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討論,老師點撥。

(3)請學生談談從這則故事裡學到了什麼?歸納出示問題。學生提出問題,老師參與討論,以便掌握情況;老師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歸類。老師應引導學生積極爭辯,不一定要求統一對問題的認識。

拓展訓練

1、完成表格。

2、閱讀《世說新語》裡另一個故事,你從中學習到了什麼?多媒體出示拓展訓練。鞏固學生對重點字詞的掌握,同時適當的擴大知識量,檢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

【設計說明】

這堂課的設計,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充分利用學生學過的知識,將“禮”、“信”和《論語》聯絡起來,體現了文章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學生對“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認識。做到深入淺出。從而使課堂教學內容,就不會因為只解決一篇短小的文章顯得單薄。

2、去掉文章的標點符號,還古文之原貌,請學生朗讀。這一設計使學生更多的認識了古文,而且對培養學生的語感有很好的效果。學生的反應較好,較新鮮。

3、對於課文的研討,設計由學生自己討論出問題,再討論解決問題,突出體現了兩個交流: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文字的交流,強調了學生對文字的體驗,符合課改的要求;而老師參與討論,並適時點撥、引導、小結,體現了師生交流,由於學生是在沒有框架的情況下發問、研討,這就對起引導作用的老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學生課本劇的表演,使學生對本文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充分發揮學生的小組合作和學生的主體性。

5、花較短的時間,請學生談談學習的感受,進入文字,再從文字中走出,高於文字。這一設計,看似簡單,卻在整個課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沒有了老師最後“力盡聲色”、略顯乏味的小結,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爭先恐後的發言。使整個課堂凸現“學生為主體”這一特點。

6、作業的設計,講究了課內、課外的銜接,講究由淺到深,講究運用、積累知識。

【板書設計】

對話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捨去

陳太丘與友期對話的過程:友人發怒,元方對答

對話的結果:友人慚引,元方不顧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3

教學目標

1、交流自己的讀書體會,在交流中豐富自己的知識。

2、總結讀小說的方法。

3、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讀書的快樂,激發學生繼續閱讀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交流中體會到讀書的快樂,激發學生繼續閱讀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最近我們讀了《簡愛》。下面我們來看看大家對這本書瞭解了多少。通過閱讀和結合自己蒐集的資料,請學生介紹夏洛蒂勃朗特和《簡愛》。

《簡愛》故事簡介:簡愛父母早亡寄居在舅舅家,舅舅病逝後,舅母把她送進孤兒院,來到桑恩費爾德,當男主人公羅徹司特先生家的家庭教師,羅徹先生脾氣古怪,經過幾次接觸,簡愛愛上了他。在他們舉行婚禮時,梅森闖進來指出古堡頂樓小屋裡的瘋女人是羅徹司特先生的妻子,簡愛不願作為情婦,離開了桑恩費爾德。來到一個偏遠的地方在牧師的幫助下找到了一個鄉村教師的職業。在牧師向簡愛提出結婚時,她想起了羅徹司特先生。當趕回桑恩費爾德時古堡已成廢墟。簡愛趕往羅徹司特先生住的芬丁,撲到了羅徹司特先生的懷裡……

在文學史上,有許多的經典名著將要永垂不朽,但能夠像《簡愛》這樣深深地進入人們的靈魂,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影響了他們一生的作品並不很多。今天我們就再來讀讀《簡愛》。

二、邊讀邊聊,汲取營養

1、說說人物:在這部小說中,你最喜歡或討厭哪些人物,為什麼?

2、閱讀小說中的片段,品味小說中娓娓道來的內心獨白和色彩斑斕的景物描寫,以及懸念的巧妙設計和氣氛的渲染。

3、明白主題:小說告訴我們,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嚴加愛,小說的結局給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這樣一種生活。雖然這樣的結局過於完美,甚至這種圓滿本身標誌著浮淺,但是我們依然尊重作者對這種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嚴加愛,畢竟在當今社會,要將人的價值=尊嚴+愛這道公式付之實現常常離不開金錢的幫助。人們都瘋狂地似乎為了金錢和地位而淹沒愛情。在窮與富之間選擇富,在愛與不愛之間選擇不愛。很少有人會像簡愛這樣為愛情為人格拋棄所有,而且義無反顧。

4、小結:通過交流我們知道,《簡愛》所展現給我們的正是一種化繁為簡,是一種返樸歸真,是一種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覺,是一種不計得失的簡化的感情,它猶如一杯冰水,淨化每一個讀者的心靈,同時引起讀者,特別是女性讀者的共鳴。

三、延伸討論

有很多讀者對於《簡愛》有自己的見解,你同意他們的觀點嗎?

四、後續活動,深化效果

《簡愛》是一本十分耐讀的好書。它還有許多值得向大家推薦讓大家學習的地方。

1、小說形象的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徵。

2、小說始終洋溢著濃郁真摯、豐富細膩的情感。

所以,請大家繼續閱讀此書,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思索書中的思想精髓,體會蘊涵的人生智慧,揣摩第一人稱敘述的語言。並且在讀後,將你讀到的印象最深的情節講給你的父母、朋友、同學聽聽。

五、意猶未盡,特別推薦

有人說,小說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裡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的多的東西。也有人說,小說是一座獨特的橋樑,通過它,可以從簡單走向複雜,又可以從單純走向豐富,在這座橋上來回走幾遍,我們既看見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現象,又發現了生活的內在意義。小說很美,美在簡潔,美在內涵,美在語句。

六、作業:繼續閱讀《簡愛》

1、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如果是自己的書,可以在書上圈圈劃劃,也可以在書上記下自己的感想和體會。如果是借來的書,就要在自己的讀書筆記本上做好記錄,也可以自制讀書卡片,抄寫精彩的語句,採用多種方式留下自己讀書的痕跡

2、指定讀書計劃,堅持每天必讀,根據自己的情況劃定時間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把本書讀完。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4

一、說教材

(一) 教材簡析

朱自清先生的紀實性散文《背影》是表達人倫至愛的名篇,它在樸素自然的風格中,在平實的述說中表現了中國式的父子之情,蘊涵著豐富的中華民族文化底蘊。

課文突出地刻畫父親的“背影”,著力表現深沉的父愛,在禍不單行、陰雲籠罩、哀愁焦慮的日子,父愛顯得異乎尋常的感人。文章構思選材和敘事描寫都恰到好處,樸素的語言傳遞著動人的情感。學習這篇文章,除了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外,更要領會文章的寫作手法,從而為散文寫作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對現代文閱讀教學的總目標中要求:“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與趣味的薰陶。”課標要求從三個維度把握教學目標,本文教學我確定為:

1、知識和能力:理清文章結構層次,理解背影的線索作用;學會在閱讀中抓住關鍵語句,體會其在語言環境中的涵義。

2、過程和方法:加強朗讀指導,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凸顯語文的開放性。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文中所表現的父子深情,引領學生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和交流,培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三)教學重難點

1、說教學重點

根據課標中 “能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等方面的要求,我確定本文教學重點為: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深情; ②揣摩“車站買橘”一段中關鍵詞句的含義,體會其意蘊; ③把握四次背影、四次流淚的刻畫與分析,感悟父子情深。

2、說教學難點:

①理解文中父親的背影的內在含義;

②抓住人物的特徵展示人物內心的寫作方法。

二、說教學方法

我認為,語文教學要通過閱讀來完成教師、學生、文字和生活之間的對話。語文教學不應忽視人文性,要注重對課文的整體理解和審美鑑賞,避免對文字的曲解、肢解和牽強附會的解讀。根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課前播放龔玥的歌曲《父親》,激情匯入;藉助短片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加深印象;精讀段落“車站買橘”一節,插入電視散文視訊片段,調動學生多重感官;欣賞現代詩歌《父親》朗讀結課,進行拓展延伸;

2、朗讀激情法:在聽課文朗讀的基礎上,加強情感朗讀指導,通過教師範讀、學生試讀、輪讀、變換角色朗讀等方式,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把握文章思想內容;

3、閱讀指導法:採用略讀和精讀相結合。略讀讓學生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粗略感知所敘之事,所抒之情;精讀主要是對一些精彩片段、精彩語句的誦讀,目的在於培養語感,加深領悟和理解。

三、說學法指導

新課標指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認為,課堂教學要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會學生通過讀文質疑、篩選問題、討論交流來積累知識、總結方法,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化創新。為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指導:

1、自主學習法:讓學生查詢有關課文的資料,並通過預習,自行解決疑難字詞,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並閱讀朱自清的名篇,增加課外積累。

2、討論交流法:對一些疑難和探究性的問題,或個別暢談,或小組討論,或師生補充,充分調動學生思維,提高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3、情感體驗法:引導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進家庭,體驗親情的偉大,充分理解父母對兒女的真誠無私的愛。

四、說教學設計

本課擬用兩課時教學,教學以朗讀、討論為主要形式、以感悟父子情深為核心。第一課時主要進行情景體驗、朗讀訓練、初讀感知;第二課時主要是重點文段的精讀、關鍵語句的品味、文章主題的提煉和情感價值觀的體驗。總體教學流程如下:

(一)情景匯入

巧妙的導語能營造適良好的課堂氣氛,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我採用多媒體播放龔玥的歌曲《父親》,要求學生邊聽邊結合自己的生活思考、聯想,聽完之後隨意談談自己的感想。教師簡要點評後引入課題。

這樣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順利進入課文情境中,為更好地理解“父子至愛”蓄足了勢。

(二)走近作者

學生介紹有關朱自清的資料,並播放關於視訊短片,結合課文最後一段中父親信中的那句話,瞭解作者、作品和寫作背景。

(三)整體感知

1、聽課文配樂朗讀,讓學生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調和朗讀技巧。並將自己認為優美、感人的句子勾畫出來。

2、學生默讀,思考: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重點抓住什麼在寫?學生歸納出課文主要寫了父親為“我”送行,車站買橘一事,重點寫了父親的“背影”,從而把握住了文章脈絡。

3、再讀全文,討論:課文幾次寫了父親的“背影”?哪一次留給作者的印象最為深刻?各用一個短語概括出來,並用“我看到了一個_______的背影”的句式進行評價。

4、讓學生自由談談文章中最感動自己的地方,並闡述理由。 通過這一環節的學習,訓練學生的感知能力和聽讀能力,學習批註法,為下一環節的深入研析做好鋪墊。

(四)精讀研析

主要抓住幾個關鍵點展開研讀:

1、品析“四次背影”

“望父買橘”這個片段是本文的精妙之筆,屬細節描寫,它將父愛表現得淋漓盡致。我通過播放有關電視散文片斷,引導學生觀察、聯想,深入討論,細細品味幾個要點:①父親衣著的三個“布”字與“我”的“紫毛大衣”;②父親過鐵道、爬月臺細節中的動詞品味;③父親買橘與家境的慘淡對比,回過頭去閱讀第二、三段,揣摩把“背影”放在一個特定環境中寫的用意。

學生反覆朗讀課文,圈點評註,交流討論逐一解決。

2、品析“四次流淚”

這樣引入思考:如果說,文章中父親對兒子的愛是通過父親的外在形體“背影”這一特定意象表現出來的,那麼,作者感念父親的內心活動又是通過什麼體現的呢?教師引導學生再讀全文後,指出這種內在的情感是通過“我”的“四次流淚”體現出來的。

讓學生找出反映作者“淚如泉湧”動情的句子,並說說作者動情的原因,用“______的眼淚”進行概括,瞭解作者的情感變化。

上述設計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深入文字,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樸實的語言背後的深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和歸納能力、表達能力。

3、父親形象分析

引導學生思考:讀罷此文,假如你就是作者,請談談你眼中的父親形象。提示:可以抓住父親在課文中說的五句話,並體會它所含的意思,並結合文章對父親的動作、衣著等敘寫展開分析。體會文章刻畫人物個性的方法,加深對主題的理解。

4、小結,歸納主題

學生自主舉手發言。在學生歸納的基礎上,教師小結:本文構思巧妙,選取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特徵的瞬間——“背影”作為文章的觸發點,用淡淡哀愁的筆調,寫出了一對“慈父”和“孝子”形象,父親的“背影”和作者的“眼淚”都凝聚著一片誠摯感人的愛,讀來讓人動容。 以上回歸文字的環節,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鼓勵學生作出個性的反應,不刻意追求標準答案。教師主要起引領作用。

(五)拓展延伸

設計了五個課內外任務:

1、說一說:請學生敘述父母最讓感動的一件事或一個片段。比如一次送別、一次談話、一份特殊的禮物、一個微笑、一個眼神

2、悟一悟:有聲文學欣賞現代詩歌《父親》,進行簡要的賞析。

3、寫一寫:要求學生在課外練筆本上為父母寫一首小詩。

4、做一做:假如父親節和母親節即將來臨,請為父母製作一張賀卡,並進行展示、互評。

5、讀一讀:推薦課外閱讀同類美文《父親的花園》和《默讀父親》,和朱自清的詩歌散文集。

這一環節的設計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即培養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體現對人的終極關懷。同時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最後,教師用優美的語言結課。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課是語文版國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第三單元第九課。本單元是繼前兩個單元的敘事、寫人的記敘文之後的一個寫景散文單元。

本課是本單元的開篇,正如俗話說的好:一年之計在於春。有了《春》的優美開篇,才有接下來《濟南的冬天》的溫情敘述,竹鄉的美麗富饒、樹林和草原獨特的夏日風光。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此課設計為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認知性朗讀,目的是讀準字音,疏通字詞。還有感知性朗讀,目的是瞭解課文內容,對課文有一個整體感知。下面是我對第二課時的設計詳細說明。

2、教學目標

本單元的目標就是要善於從美的事物中發現美,並用美的語言表現美。而《春》是寫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優美的語言引導人們去欣賞大地回春的動人景象,並感受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春》在選材上,謀篇上緊緊扣住了春天的特徵,而且在語言的技巧上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據此,我設計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A、掌握課文寫景方法:①抓住江南春天特點來描寫景物;②分層次寫出春景畫面。

B、理解文中準確而生動的詞語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

C、準確把握作者的感情脈絡,經過朗讀訓練,要使同學們能讀出作者在文中要表達的感情。

○2能力目標

引導同學們掌握學習寫景散文的方法並運用於寫作中。

○3情感目標

深刻理解作者通過細緻生動的描繪,來表現自己熱愛自然,熱愛生活,追求未來,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和為建設人類美好的春天而發奮努力的崇高理想。

[說明]確定以上的三個目標是要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並重的教學理念。

3、重點、難點:

根據七年級同學們的學情分析,他們雖已經學習過抒情散文,但具體的學習全篇都是寫景的抒情散文還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導同學們懂得寫景散文的寫法要求。所以知識目標1、2設為重點,引導同學們自主合作來探究文章的語言特色是文章教學中的難點。要解決好難點,一是要指導同學們反覆朗讀課文,二是教師要有重點地選擇例項幫助同學們領會。

二、說教法與學法

1、自主學習享受美的愉悅,提高審美能力,應多讀少講,以讀代講為主。

過去,不知多少人讀過《春》,讀了多少年,但讀過後有些人只能隱隱約約的記住幾個詞句,而有些人讀過,那一片春色再也無法從記憶中抹去。兩種不同的閱讀結果,主要取決於讀的方法。《春》這樣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師講,同學們聽,那麼同學們永遠無法領略到《春》的意蘊悠長的美。所以,我本著注重創設教學情境,運用直覺領悟和心理體驗的思維方法,帶領同學們進入藝術境界,自己閱讀,讓課堂成為感知美,欣賞美,品味美,探討美的自由空間,提高審美能力,進而初步學會表達美和創造美。

2學法指導: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同學們從課文出發,採用邊看,邊問,邊想,邊讀,邊寫、看:看課文,從中發現問題。問:指出問題;想:思考並回答教師精心設定的問題;讀:讀順,讀流暢,讀出感情;寫:通過本文的學習。教師鼓勵同學們聯絡生活實際,學以致用寫片斷。

三、說教學程式

總的用一句概括:由表及裡,循序漸進。探究合作,構建新課堂。

(一)導語設計,激發美。(1分鐘)

先播放一組春光圖,在優美旋律的中,教師激情匯入:陽光明媚,東風盪漾,綠滿天下的春景,會讓你覺得有無限的生機,無窮的力量。本堂課我們繼續走入朱自清的春,細細賞讀作者的生花妙筆奇在何處。

[說明]此設計幫助同學們回憶春天美好的感受,為課文教學作情感鋪墊。導語通過音樂、圖畫、詩般的語言把同學們引入春天的佳境,引入激發對文質優美,簡潔明快的散文學習興趣。將同學們由課前分散的注意力轉換到集中的,急於求新知的心境上來,主動配合教師學。同時也交代了學習要點。

(二)跳讀課文、理清思路、歸納課文提綱。(2分鐘)

[說明]葉聖陶先生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理清思路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此環節要引導同學們通過把握關鍵語句來提綱挈領,理清思路,,在教學處理上要簡明扼要。這2個環節是3分鐘。

(三)同學們自讀,體會景物特點,體會春色美。(10分鐘)

在七年級階段,同學們往往只能直覺意會美而不能言傳美,所以我準備讓同學們自讀課文,找出文中所描寫的景物及其特點,理解春究竟是怎樣美的,作者是如何構思的,講究層次的。

此時教師作示範如:山朗潤,水漲,太陽紅,小草鑽,要求同學們輕聲讀,邊讀,邊想,邊用筆勾畫,自讀,自悟,自得,自問。然後小組互動學習,分析,整理、所得及所問,派代表參與板書,儘可能讓每個同學們都有表達的機會。視同學們的實際情況,教師也可設一些質疑,等到同學們討論地差不多的時候用幻燈片出示,作為對同學們思考不足的補充。

○最後由教師總結歸納,讓同學們能夠由點到面,將零散的景物及特點集中。

[說明]設計這一步驟旨在培養同學們獨立閱讀,思考的能力,同時再從獨立轉向合作、探究,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啟發,這樣就形成了多維態勢的交流,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有利於同學們創造思維的培養。讓同學們用心讀,用心賞,讀出美,增強審美能力,每個人都會有收穫,教師的設問與及同學的質疑,落實了教學重點,完成知識目標1。

(四)細讀課文、品味語言美。(10分鐘)

理清思路之後,就要抓住重點品味、理解、賞析作品了,要注重對語言的品味。《春》的語言非常精美,準確生動,樸實鮮活,意味雋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動詞的運用、句式的變化、口語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這一個步驟,要注意突出重點,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體會。

我設計的問題是作者用了哪些優美、貼切的詞、句、比喻來描寫不同的景物?你最喜歡哪些?

在同學們回答差不多時,教師可依據回答情況挑選下面的問題給以點撥、提示。

1、提問法提示

(1)為什麼用兩個盼望著?

(2)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為什麼不說成嫩嫩綠綠的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這句話的前後都描寫花,為什麼中間夾一句動物的描寫?

(4)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為什麼要這樣寫春雨呢?

(5)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應該怎樣理解?

(6)文章的結尾為什麼用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壯的青年來比喻春天?

2、用同義替換法指導同學們品味、咀嚼課文的語言。

①調換詞語。如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改為小草一下子從土裡鑽出來。

②增刪詞語。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為舒活筋骨,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③改變語序。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為遍地的各種各樣的有名字沒名字的野花,散在草叢百像眼睛,像星星。

④改用平實說法。如不錯的句改為不錯的,春風是十分柔和的。

[說明]此環節的設計落實了知識目標B和能力目標。設計的依據是新課程所倡導的:閱讀是同學們的個體行為,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同學們的閱讀實踐,珍視同學們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老師要巧妙設計,創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導同學們積累知識,充分發揮同學們的主體性,給同學們創設心靈的自由,行動的自由、同學們就可以展開聯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裡邀遊。

(五)細處研讀,感悟寫法美。(10分鐘)

引導同學們討論:你認為草、花、風、雨這四段哪段最難寫?(風景難寫)

此環節可引導同學們重點分析春風一段:

如,①特有的性格;②特有的氣味;③特有的音響;④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此環節採用讀、賞、析、說相結合的方式,有利激起同學們學習的興趣,提高審美能力。有利全體同學們的參與,對不同層次的同學們都可以說是由扶到放的過程,這樣也落實了教學重點及難點、

(六)從文學作品和記憶中總結美、尋找美,創造美。(10分鐘)

引導同學們從形式到內容進行總結歸納,主要是要培養自學能力,因為七年級年的同學們還處於自覺的適應階段,通過本文的總結歸納有利今後的自主學習。

讀完《春》,同學們會受到了美的感染和薰陶,請同學們從文學作品或記憶中找出描寫春的優美詞句,並且試著運用它去說一段描述春天的話。

目的是將同學們學語文的目光由課內導向課外,引向豐富多彩的更大空間,使課內外結合,教師可用多媒體投出有關詩詞名句。

(七)分層作業,美的訓練,美的遷移。(2分鐘)

1、寫一段描寫家鄉秋景的文字。

2、通過本文的文字把它變成一幅幅春景畫。

3、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很多,教師可引導同學們廣泛閱讀,開闊視野,拓展思路。

可採用詩文朗誦(如《春之聲》詩文朗誦會)等形式引導同學們搞活動,激發同學們興趣,培養同學們的審美情趣。

[說明]設計第一道主要是學習的遷移、聽、說、讀的最後落腳點是寫,七年級年的同學們寫作水平難以當堂完成,所以放在課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學時間是在秋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寫春季的內容遷移到寫秋景上。第二、三道是選做題,第二題同學們完成之後貼於作業欄上,這樣佈置是根據同學們的多樣性,有利調動一切同學們可調動的因素,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板書設計:

昐春 巨集觀勾勒:山朗潤 水漲 太陽紅 教師示範完成

繪春(微觀描繪)

特點 層次

春草圖 鑽 鮮嫩

春花圖 繁茂 豔麗 樹上-花下-遍地

春風圖 和煦 輕盈 觸覺-嗅覺-聽覺

春雨圖 細密 平和 植物-人

迎春圖 趕趟兒

贊春 新、美、力

此示意圖在教學時由同學們完成。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6

【說教材】

《我的叔叔于勒》選自短篇小說集《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是法國十九世際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善於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擷取有典型意義的片斷,小中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作品構思新穎,描寫生動,人物語言個性化,佈局謀篇獨具匠心。這篇小說講述了菲利普夫婦得知因亂花錢而被他們趕走的弟弟于勒在國外發了大財後,開始熱切地盼望他歸來,可當他們在遊船上邂逅了淪為窮水手的于勒後卻視他為災難,由盼轉為害怕而急於躲避,以至改乘另一條船回家的故事。作者通過菲利普夫婦對親弟弟于勒態度的前後截然不同的變化,批判了勢利、冷酷、只認金錢不認人的醜惡靈魂,也揭露了金錢至上、人情如紙的不良社會現象。

【說教學目標】

在速讀的基礎上精讀,體悟課文運用對比手法有效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

【說教學重點難點】

體悟課文運用對比手法有效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是教學重點。能力的遷移是難點。

【設定原因】

1.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是這篇小說的一大特色。作者通過了菲利普夫婦對於勒態度的前後對比揭示了小說的主題。

2. 把這篇課文設定在八年級上速讀(三)的《“諾曼底”號遇難記》之後,是由於前一課通過先速讀後精讀的方式達成了讓學生通過人物語言把握人物形象的教學要求。而且補充了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變色龍》的閱讀。文中的警官奧楚篾洛夫由於狗主人的變化而多次變色,從而鮮明地刻畫出一個沙皇俄國時期見風使舵、媚上欺下的小官員形象,揭示了當時權勢金錢籠罩下的社會狀況。而這一點與本文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兩文都在人物自身語言的客觀體現和感情流露方面進行了前後對比,給以辛辣諷刺,刻畫了巧言厚顏的“這一個”。這就更有利於學生在學習中理解課文內容與把握其主題思想,也更容易體悟對比手法在刻畫人物方面的有效作用。

【說教學環節】

(一)匯入:

同學們還記得前不久剛學過的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變色龍》嗎?文中的沙俄警官奧楚篾洛夫因狗主人的不同而前後數次變色,形象地刻畫出了一個沙俄時代見風使舵、媚上欺下的小官員形象。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法國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看看文中是否也有如此善變的人呢?

【說明】用《變色龍》引入課文是為了讓學生在第一時間關注課文中主要人物“善變”的這一特點,抓住本文的綱,可以使學生對人物形象、情節結構和語言文字都有全方位的理解,有利於學生整體感知和整體把握課文。

(二)初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1. 默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2. 文中哪些人物也很善變?怎麼變?為什麼變?

【說明】本環節的作用首先是引導學生通過抓住人物善變的特點來複述課文,既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又明確了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善變的菲利普夫婦而非於勒叔叔。

(三)重點閱讀人物語言。

1. 散讀文中菲利普夫婦的語言,比較其前後內容、語氣的不同。

2. 分角色朗讀,讀出感情。

3. 通過前後截然不同的語言的對比,作者刻畫出了菲利普夫婦怎樣的性格特徵?

4. 小結:作者通過把菲利普夫婦前後截然不同的語言進行對照比較,從而突出地反映了他們的自私、冷酷、勢利、愛慕虛榮、金錢至上的性格特徵。可見,對比手法的運用對於刻畫人物是十分有效的。除了語言對比,還有行為對比、肖像對比等等,也可以是人物與人物間的對比。

【說明】首先,本環節通過採用個人朗讀為主、分角色朗讀為輔的方法,讓學生通過朗讀來感受人物的情感變化。引領學生體會課文通過菲利普夫婦前後截然不同的語言描寫形象地塑造出一對自私、冷酷、勢利、愛慕虛榮、金錢至上的形象人物。體悟語言對比對於人物形象塑造的有效作用。

(四)再讀課文,找出其他運用對比之處,談談其作用。

再次默讀課文,小組討論,選代表發言。

【說明】本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討論來自行找出文中運用對比的地方,並體會其作用。是上一環節的再現,但難度有所提高。在本文中除了運用了人物的語言對比之外,還有人物的行為的對比,也有惜墨如今的環境對比。特別是文中的“我”處處顯露出對叔叔的同情,“我”的善良與富含親情與菲利普夫婦巧妙對比,使善者更善、惡者更惡,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效果。

(五)小說主題的探討。

【說明】人物形象的塑造的背後是作品的主題思想。作者的情節設定、人物塑造、技巧的運用都離不開作者的寫作目的。所以,必須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作品後感知課文主題。

(六)總結:

運用對比手法寫人,在文學作品中很普遍。無論是同一人物的言行對比,還是不同人物的間的`對比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有效手法,它的運用可以使人物形象更鮮明、更突出。同學們如果在閱讀中能注意到這一點將有利於我們把握人物形象,如果在平時作文中也能有意識地運用這一技巧,將會使文章增色不少。

【說明】再次強調對比手法的作用,並明確教學目的。

(七)作業:

課外閱讀契訶夫的《胖子與瘦子》,選擇完成一項作業。

A、通過列表簡略說明瘦子對胖子的稱呼、態度發生了那些變化,並分析其好處。

B、從對比手法的運用方面寫讀書感受。

【說明】這篇文章中作者通過兩位昔日同窗的偶遇後,瘦子得知對方身份前後的不同表現的對比,成功塑造了瘦子阿諛奉承、趨炎附勢的醜惡形象。這一閱讀作業是課堂學習的極好再現,也是能力的遷移。A作業的設定僅要求學生能找出文中的對比之處,並思考其作用。能再次體悟對比手法的運用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有著突出作用。而B作業的設定是文章賞析的嘗試,難度更高一些。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7

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的說課題目是《誡子書》,我將從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樣教來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首先,來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誡子書》是部編版國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課文從不同方面闡釋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有對人物美好品行的禮讚,有對人生經驗的總結和思考,還有關於修身養德的諄諄教誨。學習《誡子書》有利於學生了解修身養德的途徑和重要性,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二、說學情

除了充分了解教材,合理把握學情也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篇課文所面對的七年級學生,他們的言語理解和運用能力發展迅速,具有一定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在課堂中應培養學生利用工具書及書下注釋自主學習、概括文意的能力,並且學生剛剛步入新的校園、新的學習階段,應注重引導學生體會“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深刻內涵,並以此指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三、說教學目標

結合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從新課標“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我設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在知識與能力方面:掌握生字詞,積累文言知識,熟讀全文,梳理文章結構思路。

在過程與方法方面:通過品析文中詞句,瞭解文章大意,理解“靜”的重要性。

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體會作者對兒子的深切教誨,以及文章中蘊含的哲理。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的教學重點是積累文中的重點字詞和文言知識,理解文章內容。教學難點是結合作者生平,體會文章主旨,思考其現實意義。

五、說教學方法

新課標理念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我將在我的教學中採用朗讀法、情景教學法和討論法。

闡述了以上教學依據,我將具體論述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本次說課的重點。

六、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剛開始是學生思維最活躍、精力最充沛的時候,根據學生的心理和學習狀態,我將設計詩詞匯入,把學生帶入古詩文學習的環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慾。對話同學:同學們,你們知道“丞相名垂汗簡青,書檯猶在誰復登”“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等詩句描寫的是哪位歷史人物嗎?千古良相諸葛亮不但是陸游、文天祥筆下的精英忠魂,是後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更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高風亮節言傳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誡子書》,聆聽他對子女、後人的諄諄教誨。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通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瞭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瞭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圖,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形成整體感知。

首先,通過名家範讀、學生自讀並結合書下注釋、利用手中的工具書等方式,疏通文意,瞭解《誡子書》主要內容。

其次,引導學生概括文章內容,體會諸葛亮寫作本文的用意,能夠說出作者通過家書向兒子傳授修身治學的道理。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並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我會這樣開展本堂課的深入研讀:

1.在初步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請學生再次閱讀課文,同時提出問題: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學生基本能夠回答出,本文主要圍繞著“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一句展開論述。

2.順勢我會提出第二個問題,“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與前一句的關係是?

這一句緊接著中心論點,學生閱讀後可以總結,其闡述了靜的價值和作用。

3.然後,針對文章內容提出第三個問題:後文諸葛亮又從哪些方面教育兒子?明確答案如下:

正反兩個方面。正面論說:學、才、志的關係。學習必須寧靜專一,而才幹來源於學習,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不立志就無法學有所成。因此,志是成學的前提和動力,學是成才的基礎和必要條件,而學又要以靜為前提。反面論說:從“淫慢”“險躁”兩個反面來論述“靜”與“儉”的重要性。

4.接著提問《誡子書》最後一句在議論之中加入抒情,表達了諸葛亮的什麼情感?

明確:教導兒子要珍惜時間,表達了諸葛亮對兒子教誨的殷切之心。

5.回顧整篇文章,本課最後一個問題是,組織學生經過小組討論後回答:《誡子書》是從哪些方面展開論述的?這些方面中諸葛亮放在首位的是什麼?為什麼?

學生通過討論後明確:修身、治學、惜時等方面。靜放在首位,學、才、志均是成才的必要條件,但成才之前先要成人,只有道德品質是高尚的才可能治學成才,否則即便有很高的才學也未必能成為一個值得他人尊敬的人。

通過以上環節及問題設定,可以突破教學重難點,實現三維教學目標。

(四)延伸作業

新課標要求語文課具有開放性、探究性。一堂好的語文課堂不僅僅侷限於課堂本身,應當有機拓展,增加知識儲備,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結作業環節設計為:

通過多媒體展示關於諸葛亮的背景資料和影視片段,加深學生對作者的瞭解。請學生課下蒐集有關諸葛亮的民間故事、成語俗語等。

(五)小結作業

請學生思考並總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一句的現實意義以及自己有何影響和借鑑。

最後,我的作業設計為:蒐集有關諸葛亮的民間故事、成語俗語等。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是一篇微型教案,板書應該清晰直觀地展現教學重點,便於學生隨堂梳理文章內容和課後整理筆記。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說課內容,謝謝各位考官!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8

各位評委: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 ,所選用的教材為浙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四個方面加以說明。(或加教學評價)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是國中數學 年級 第 章第 節的內容,是國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 的基礎上,對 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為學習 等知識奠定了基礎,是進一步研究 的工具性內容。鑑於這種認識,我認為,本節課不僅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從心理特徵來說,國中階段的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著迅速發展。但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哎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從認知狀況來說,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 ,對 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於 的理解,(由於其抽象程度較高,)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情分析,結合新課標對本節課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

難點確定為:

二、 教學目標分析

新課標指出,教學目標應包括只是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與態度目標這三個方面,而這三維目標又應是緊密聯絡的一個右擊整體,學生學會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告訴我們,在教學中應以知識與技能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把前面兩者充分體現在過程與方法中。藉此,我將三維目標進行整合,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 (瞭解、理解、熟記、初步掌握、會運用 對 進行 等);

2. 通過 的學習,培養學生 觀察分析、類比歸納的探究 能力,加深對 函式與防城、數形結合、從特殊到一般、類比與轉化、分類討論 等數學思想的認識。

3. 通過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體會數學的合理性和嚴謹性,使學生養成積極思考,獨立思考的好習慣,並且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三、 教學方法分析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言道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採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始終在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設定問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知道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引導分析時,給學生流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四、教學過程分析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學環節:

(1) 複習就知,溫故知新

設計意圖:建構注意主張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出發, 是本節課深入研究 的認知基礎,這樣設計有利於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

(2)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以問題串的形式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使學生對舊知識產生設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通過情境創設,學生已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慾望,產生了強勁的學習動力,此時我把學生帶入下一環節———

(3) 發現問題,探求新知

設計意圖:現代數學教學論指出, 的教學必須在學生自主探索,經驗歸納的基礎上獲得,教學中必須展現思維的過程性,在這裡,通過 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小組交流 等活動,引導學生歸納 .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數學教學論指出, 數學概念(定理等) 要明確其 內涵和外延(條件、結論、應用範圍等) ,通過對 定義 的幾個重要方面的闡述,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優化,知識體系得到完善,使學生的數學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維的難點。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基本把握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此時,他們急於尋找一塊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體驗成功,於是我把學生匯入第 環節。

(5) 強化訓練,鞏固雙基

設計意圖:幾道例題及練習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各有側重,其中例1……例2……,體現新課標提出的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的教學理念。這一環節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內化知識。

(6) 小結歸納,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結歸納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是優化認知結構,完善知識體系的一種有效手段,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從學習的只是、方法、體驗是那個方面進行歸納,我設計了這麼三個問題:

①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②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麼;

③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學習數學的方法?

(7) 佈置作業,提高升華

以作業的鞏固性和發展性為出發點,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鞏固提高。

以上幾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並充分體現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在教師的整體調控下,學生通過動腦思考、層層遞進,對知識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課堂效益達到最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