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說課稿國中模板集錦5篇

才智咖 人氣:7.33K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國中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說課稿國中模板集錦5篇

說課稿國中 篇1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羅斯福新政》(此處應有板書)。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過程、說板書等幾個方面加以展開。

首先,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1929年到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時期,美國首當其衝,陷入極為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危機中。羅斯福總統利用國家干預手段,提出了一系列緩解危機的經濟和社會改革措施,史稱“羅斯福新政”。本課第一個子目“臨危受命”承上啟下,說明了羅斯福上臺的歷史背景,第二個子目“實施新政”講述了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第三個子目“擺脫危機困境”主要講述了羅斯福新政的影響。三個子目層層遞進,邏輯分明。我在處理教材時將格外注意知識的系統化呈現。

俗話說:“知人,才能善教;善教,必先知人。”教學活動是圍繞學生展開的,因此要對學情進行分析。高一的學生經過國中的歷史課程學習,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學習方法,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慾旺盛,參與積極性高,但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需要老師在教學中予以點撥、引導。

根據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設定了以下三維目標:1、知識與能力目標:簡述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特點及其主要影響;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創設情境和合作探究,初步形成論從史出的史學意識;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辯證地看待資本主義國家的改革和內部調整,感悟羅斯福銳意改革的勇氣和膽識。

根據我的教學目標,提煉出本節課的重難點:重點,羅斯福新政的內容、特點及影響。難點,歸納分析羅斯福新政的“新”。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達到良好的課堂效果,本節課我採用的是情境教學法、史料教學法以及小組討論法。

下面重點談談我的教學過程

在匯入環節,我準備了羅斯福在總統就職典禮上的演講,用羅斯福總統淵博的知識、出眾的口才、親和的形象和克服危機的堅定信心把學生緊緊地吸引到課堂上來,開啟他們的思維和想象力。

在演講激情澎湃的餘韻中,我會向學生丟擲本節課的第一個重點問題:假如你是羅斯福總統的內閣成員之一,你會採取什麼措施幫助美國渡過這場危機?這裡我設定了小組討論,並請學生根據大螢幕上呈現的四個情境分別進行討論:

情境一:據統計,到1933年初,美國銀行倒閉事件已經上升到5500家,有900萬儲戶失去了自己的存款,就在羅斯福總統宣誓就職的前一天,全國32個州的銀行關閉,人們手拿支票,卻無法兌換。

引導學生從金融方面進行分析。

情境二:大危機中,境況最慘的是農民,農民負債累累,農產品價格降到歷史最低點,豬肉五分錢一斤等。

情境三:1933年的《工業復興法》

情境四:田納西水利工程的水壩圖片

根據我在PPT上所設定的,以及學生們對課文資訊的蒐集和提取,他們能夠總結出羅斯福新政金融、農業、工業以及公共工程四個方面的措施。(此處應有板書)

接下來我會請學生們再次換位思考,假如你生活在當時的美國,作為一個普通民眾,你能感受到新政後有什麼變化?學生們可能會說出“農產品價格上升了”、“失業人數減少了”等直觀的感受,緊緊抓住學生們的這一感受,我會丟擲本節課的重點問題:羅斯福新政產生了哪些影響?引導學生從美國國內以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進行分析。(此處應該有板書)

我們常說“羅斯福新政”,那麼羅斯福新政到底“新”在哪裡呢?引導學生從國家干預、社會福利等方面進行分析,新政“新”在國家干預的新模式。

以上環節環環相扣,通過歷史情境的設定,帶著學生們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障礙,來到了當時當地的美國,體會新政的具體措施及其帶來的影響,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打開了他們的思維和想象力。

講到這裡,本節課也接近尾聲,我會與學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學習的內容,並佈置本節課的拓展延伸作業,***總統在上臺之後也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改善美國的經濟狀況,請根據本節課所學,試著分析***總統上臺了採取了哪幾方面的措施,這些措施又產生了什麼影響。

這樣的作業佈置,既鞏固了本節課所學,又能夠以史為鑑,學為今用。

說課稿國中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四節內容.。本節內容是對以前所學內容的延伸擴充套件,是高中物理理學部分的一個重點。進一步介紹向量運算普遍遵守的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這是向量運算的工具,同樣是高中物理的基石。

力的合成是解決力學問題的基礎和工具。因此這節課在物理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關重要。

2、重點與難點

重點:

1.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貫穿本章始末,所以這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重點。

2.對 “力的合成”所遵循法則的研究,需要運用以前所學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因此這個知識點也是本節課的。

難點:“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和運用對學生的遷移知識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這個知識點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目標

A、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從力作用的等效性角度說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3).運用作圖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識求共點力的合力;

(4).指明合力大小和分力的關係

B、過程與方法目標

(1).說出等效思想的價值。

(2).評價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所用到的探究方法,應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物理問題。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列舉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應用到力的合成的現象,並建構起簡單的物理模型加以分析。

三、學情分析

任教班級學生是高一學生,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學生在國中已經學過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在高中已學習位移、加速度等向量,學習了力的圖示和三種基本性質力,這些都對本節內容起了良好的鋪墊作用。

四、教學方法

高一學生具有一定抽象思維,但也需要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我採用探究實驗法為主進行教學,同時輔以啟發式教學,並輔之以電教多媒體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讓學生親自去體驗、去探究、去得出結論,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四、教學過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真實情境匯入新課。學源於思,思源於疑,由書上兩個小孩提水為什麼會和一個大人提水產生相同的效果的漫畫,引出合力與分力的概念。讓學生思考、列舉生活中和教學中遇到的利用等效替代來解決問題的例子,加深對等效替代思想的理解。再通過設問:在提水的`例子中大人用的力與小孩用的力在大小和方向上有著怎樣的關係呢?引出下一個環節:探究活動

2、探究活動:

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讓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合理猜想,可能會有學生猜想合力一定大於分力,合力等於分力之和等。為打破學生對‘合成就是求和’的思維定勢,這時教師適時的進行實驗演示:用彈簧測力計拉鉤碼,模擬大人、小孩提水桶的例子,使學生認識到合力與分力不是簡單的代數和的關係,似乎還和夾角有關,如何探究他們之間的關係呢?進入下一個活動環節“設計實驗,進行實驗”

如何進行實驗?學生面對器材可能會覺得無從下手。

此時教師首先演示互相垂直的兩力的合成,為學生的探究作鋪墊。然後讓學生討論

A實驗的目的是什麼B怎樣保證合力與分力等效

C力的大小怎樣知道D力的方向怎樣確定

對四個問題的討論,使學生對探究的各個環節印象開始清晰起來。

學生分組實驗,互相合作,記錄角度合力,分力,及分力方向等。教師巡視解惑。

3、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學生探究之後,請每一組同學在白紙上作出分力和合力的圖示,以分力為鄰邊做出平行四邊形,畫出分力所夾的對角線,看看合力與對角線是否重合,彙報結果,教師補充總結。得出結論:平行四邊形定則 (播放動畫)加深理解。

4、例題分析,強化主題

1、例題:運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互成角度的兩個力的合力。

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豎直向上,用作圖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教師要引導學生規範作圖,得出合力,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作圖習慣

2、閱讀課本63頁兩圖,強調: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只適用於共點力

5、課堂互動

帶同們玩一個遊戲,準備一根繩子,兩邊分別站著四五位同學,同學們分別往兩邊拉,教師在繩子的中間輕輕往自己這邊一拉,兩邊的同學都被我給拉過來了,讓同學們建構起簡單的物理模型,並加以分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讓同學們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6、佈置作業

為了讓學生真正掌握平行四邊形定則,減輕學生的負擔,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時間,作業量控制在一般學生15分鐘的時間,因此,作業為課後第二題和自作合力隨著分力的方向變化而變化的演示教具。

說課稿國中 篇3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山西出版社國中第二冊第二章第五節的內容,本節是圍繞上一節圖表的生成中圖2-5-6統計圖表的相關設定和轉換展開的,是對前一節《圖表的生成》的進一步學習,對圖表的生成學習的具體充實,同時也為後面較難的電子表格成功與交流操作奠定了基礎。

二、說學情

知識和能力方面:本節課的教學物件為八年級學生,我任教的學生們都來自農村,學生家中的電腦擁有量不等,學生基礎參差不齊,所以在教學中我採取分層教學和小組合作教學,基礎好的可以放手讓他們自學,基礎差的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在其他同學或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任務。

生理和心理方面:八年級的學生對於電子表格中圖表的生成編輯興趣非常濃厚,但是青少年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學中我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教學中為學生留出自由發揮的空間,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會設定圖表的座標軸格式。

2、會通過圖表工具欄上的圖表轉置按鈕改變圖表的呈現方式。

3、能靈活運用圖表型別呈現圖表,並會從中提取有價值的資訊。

過程與方法目標:

對學過的教學內容能給教師很好地資訊反饋;在已有操作基礎上能主動參與學習,進行學習探究;在遇到困難時,能積極尋求幫助,提倡合作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進一步增強學生加強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意識,由此激發學生努力學好資訊科技的決心,增加學習的興趣。

四、說重點、難點

重點:對建立好的圖表進行編輯:移動圖表位置、調整圖表大小、圖表型別轉換。

難點:靈活運用圖表型別呈現圖表,並會從中提取有價值的資訊。

五、說教學過程

合理的組織課堂教學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教學設計應從教學的重點、難點出發,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遵照以上特點,我把教學過程設計為如下環節:

(一)創設情境,直接匯入

(二)自主學習,探索新知

環節一:閱讀課本76頁按照操作提示完成實踐2:設定圖2-5-6中的座標軸格式,瞭解電子表格中的分類軸,操作提示見課本76頁圖2-5-7設定座標軸格式。

在操作過程中如果遇到困難,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解決:

(1)問老師

(2)和鄰座同學商量

(3)小組討論互相幫助

環節二:閱讀課本76頁-77頁按照操作提示完成實踐3:改變圖2-5-6中圖表的呈現方式,操作提示見課本77頁的文字說明,最後完成圖表見圖2-5-8圖表轉換,小組交流能從圖表中獲得哪些資訊。

環節三:閱讀課本77頁-78頁按照操作提示完成實踐4:靈活運用圖表型別,將圖2-5-1中的資料用折線圖表達,並小組交流討論,分析圖表,從中提取有價值的資訊。

(三) 展示點撥。(演練結合)

1、教師抽查3-5組的學生在多媒體上展示自己的練習情況,反饋本節的教學得失。

2、教師要對學生的練習情況進行客觀的評價,並對學生在練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提出改進建議。

(四) 躍躍欲式,提升自我。

1、自學課本78頁表2-5-1幾種圖表的用途和使用特點。

2、小組交流討論完成“議一議”。

3、完成“試一試”利用所學知識,分析資料變化情況。

(五) 歸納總結,梳理知識

我讓學生回顧並說出本節課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通過回顧,學生對自己所學與書本上的知識點一一對照,從中體驗到通過努力取得成功的喜悅。同時將前面所學的零散知識彙總,使學生所掌握的感性知識上升為理性知識。

六、說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設計主要是根據我校學生的知識、技能水平,內容沒有進一步拓展,但課本知識都貫徹到了,時間稍微有點緊張,環節還應該更緊湊一點。

新課程強調尊重、讚賞,我在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同時,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有展示自我的機會,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和喜悅。本堂課學生的興趣非常的高,在完成相關任務時,積極主動,同學之間友好互助。學生在展示作品時,不但鍛鍊了語言組織及語言表達能力,而且通過交流,分享成果,拓展了思路,使認識和情感得到昇華,促進了學生完整、和諧的個性發展。

說課稿國中 篇4

各位評委早上好!我說課的課題是《重力》,原標題是《重力 力的示意圖》。我計劃將本節課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講力的作用效果,三要素,示意圖。第二課時講重力。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重力》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首先是教材的作用和地位。《重力》是(蘇科版)八年級物理第八章第二節的教學內容,在學習重力力之前,已經學習了力的概念,測量等,本節課再學習常見的,具體的一種力——重力,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重力”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力,在力學學習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如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基礎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一節課

2.教學目標

根據重力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應達到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重力是由於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瞭解重心。

②瞭解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會用公式G=mg計算重力或質量。

③瞭解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參與探究活動,學習擬定簡單的科學計劃,能收集實驗資訊。

②通過分析實驗資料,學習資訊處理的方法,有初步的資訊處理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觀察和實驗,使學生樹立以觀察和實驗的方法來研究物理問題的思想,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

3.教學重點和難點

由於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過實驗來研究的,其研究問題的方法對今後進一步學習有指導意義,所以列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而知識的應用——重垂線,則為本課的教學難點,這是因為對剛開始學習力學知識的八年級學生來說,缺乏理論聯絡實際的經驗。

二、說教法

根據本節課感性材料豐富的教材特點和八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引導發現法、直觀演示法和講解法。

引導發現法屬於啟發式教學,本課將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和發現物理規律。直觀演示法就是通過插圖、實驗、多媒體等直觀教學手段,使物理情景具體化、形象化,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知識由具體感知向抽象思維的轉化。這兩種教學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確的講解,嚴密的推理,力求達到“教”與“學”的優化組合。 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符合素質教育對學生的要求。

三、說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法指導是當前教學方法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注意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的內容特徵,我主要是指導學生如何主動去觀察思考、動手實驗、初步掌握研究常見力的學習方法。

四、說教具及裝置

1、選擇教具依據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豐富的教學用具及裝置選取得當有利於提升訓練的密度及廣度,能使教學過程從抽象到形象。進行課堂演示實驗並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提供了大量的教學資訊,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瞭解和掌握重力和質量的關係。還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為此,我選擇以下的教具及裝置:

2、教具:彈簧測力計、鉤碼、圖片等一些器材。

裝置:多媒體

五、說教學過程

由於八年級學生是第一次利用力的基礎知識來研究常見的力,所以本節課將根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按照教材的編排,設計如下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3分鐘)

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牛頓在蘋果樹下思考,蘋果下落)普通的現象,偉大的問題,(飛流直下的瀑布、高臺跳水的運動員、踢出去的足球落向地面等)。教師接著問:產生這種現象是由於什麼原因呢?(引入新課,板書課題。)由於學生在國小自然課上已有物體受地球吸引的認識,學生會比較容易說出吸引等詞。

(這樣引入可以激發學生想要學習重力的願望)

(二)新課教學

1、什麼是“重力”(5分鐘)

進一步從力的作用效果啟發引導學生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蘋果向下落?蘋果的運動狀態改變了沒有?改變了?為什麼?受力了。所受的力是誰給的?地球。地球對他附近的物體由於吸引的作用而產生的力。總結得出重力的概念: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重力。(因為插圖直觀、形象,容易調動學生的興趣。)學生知道了重力的概念後教師接著讓學生充分例舉他們熟悉的重力現象,使他們意識到地球周圍的一切物體時時刻刻都受到重力的作用。接著以下落的蘋果為例,分析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及重力的三要素。並按重力的方向、大小、作用點的順序組織教學。

2、重力的“方向”(8分鐘)

這也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內容。教學時先做演示實驗 ,用細線把物體懸掛起來,靜止時讓學生觀察線的方向是豎直方向。然後剪斷細線,同時讓學生觀察:物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什麼方向下落?這樣又一次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為了讓學生正確瞭解“豎直向下”,避免與“垂直向下”相混淆,我做如下的演示:把一小球用細線懸掛在水平放置的鐵架臺上,觀察細線的方向。然後再把鐵架臺底座一側抬起(模擬在不平地面的情況),在抬起過程中再次觀察細線的方向。提出問題:兩種情況下觀察的方向是否一致?與當地地面情況是否有關?是否與當地地面一定垂直?學生經過分析得出:重力方向不一定始終垂直於地面,教師這時可指出:但它垂直於水平面,我們觀察到的這個方向與重力的方向是一致的,稱為“豎直向下”

對於重力方向的應用這部分內容,由於學生缺乏這方面的感性認識,在瞭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學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重垂線在生活中的應用,增強感性認識。再讓一位學生利用重垂線進行操作,檢查窗臺、桌面是否水平?其他同學分析其工作原理。循序漸進學生易於瞭解。

3、重力的“大小”(10分鐘)

這部分內容我想設計為學生探究性實驗。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使學生有機會參與課堂教學,自主地進行物理規律的探索,體現自主性原則;二是再次練習使用彈簧秤測量力的大小,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引導學生體會探究性實驗的過程: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論證,得出結論。

本節課中讓學生用彈簧測力計測量不同數量鉤碼的重力,並把資料記錄下表,由學生分析資料、總結實驗結果。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對實驗資訊的收集及用比值分析處理資料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處理資訊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學生實驗將資料填入書上的表格中,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質量增大幾倍,重力也相應增大了近似的倍數,即(結論):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

比值約是9.8N/Kg,是個定值,用g表示,在粗略計算時,也可取10N/Kg,接著介紹g的值讀法和含義後指出用G表示重力,m表示質量嘗試讓學生按數學關係寫出物理公式表達形式。在得出公式後進行運用:分析例題,書寫演算過程,同時強調解題時應注意的問題(只有m的單位用千克時,計算出的重力G的單位才是N ),培養學生利用重力

公式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介紹:在同一地點g是恆量,如果位置改變,g就不是一個定值了。

4、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5分鐘)

教材對“重心”的概念沒有涉及,但生活中很多現象都可以用重心的知識來解釋。因此,在瞭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後,可適當補充重心的知識。這個內容比較抽象,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這個物理模型,可通過用手托住一把尺子的小實驗引入重心的概念:重心是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同時告知學生當尺子平衡時的重心就在手指的上方。重心在的位置不僅跟物體的形狀有關,而且還跟材料是否均勻有關。向學生出示圓形薄板和方形薄板等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上(演示)。通過這樣的教學處理,學生便對重心的概念有了一個具體的感知,知道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個點上。利用這個重心的平衡特點,還能找出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的物體的重心,至於如何找出不規則物體的重心,在這不做細講。個別基礎好或感興趣的同學可介紹他們通過課後思考題進行探究瞭解。

6、課堂小結(學生說說本節課的收穫)(2分鐘)

通過課堂小結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瞭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

7、課堂檢測與評價(4分鐘)

(通過課堂練習對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測,既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瞭解,同時還可以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在對問題分析、解決,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最後以一個話題討論:“假如沒有重力,世界將是什麼景象?”結束。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他們的思維。(3分鐘)

8、板書設計

第三節 重 力

一、重力的概念:

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重力。(G)

二、重力的三要素

方向:豎直向下

大小:G=mg

作用點:重心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個構想,不足之處還請大家多多指點!

說課稿國中 篇5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二冊《有趣的圖形》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本課的內容是在第一冊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球這四種簡單幾何體的基礎上,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這四種平面圖形,為以後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教材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注重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係。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我制定三點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並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

能力目標: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

情感目標:通過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這四種圖形。

教學難點:體會“面”在“體”上。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立體圖形實物、平面圖形、白紙、彩筆、印泥等。

二.說教法

根據以上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以及一年級國小生好奇好動的特點和本節課的內容特徵,我主要採取以下兩種教法:

(一)、創境、探究法。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教育應該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負擔”。教學中,應巧妙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迫不及待地,要求獲取新知的情感,激發起學生積極思維的動機,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去探究。

(二)、觀察、操作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方式,來親身體驗“從立體到平面”的探究、建模過程,從而達到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學習。

三、說學法

在合理選擇教法的同時,要注重學生學法的指導。使學生不僅學會,還要會學。本節課主要指導學生以下三種學法:

(一)、運用學具發現問題的方法。

在教學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時,充分利用學具長方體、正方體、三稜柱和圓柱,通過“摸、看、描”來認識圖形,幫助學生建立平面圖形的空間觀念,體會面在體上,突破本課難點。

(二)、初步運用猜測———驗證的方法

課的開始教師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猜測,教師沒有作出肯定和否定,學生通過操作,摸一摸,看一看,描一描,經歷了整個驗證過程,,這樣使學生在獲得結論的同時,瞭解一種科學研究的方法。

(三)、小組合作交流法

《課程標準》指出:合作交流是學生學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班內的實際,有意識的將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學生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分組,讓每個學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

四.說教學流程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發展智力、能力以及養成思想品德的主要途徑,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規劃,遵循目標性、整體性、啟發性、主體性等一系列原則進行教學設計。設計了四個主要的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三)、反思明理

(四)、鞏固加深,遷移拓展

下面,我就具體講一下我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匯入新課

(1)教師出示多媒體:a冬天來了,天上下起了漂亮的雪花。圖形王國的小朋友們可高興了,它們堆雪人、打雪仗,好玩的不得了。你們瞧!雪地裡還來了一群小畫家呢!孩子們,你們認識他們嗎?來,我們一起和他們打個招呼吧!b小畫家們在雪地裡跳呀,唱呀,一會兒就畫出了各種美麗的圖形,你們看—— c孩子們,你們認識這些圖形嗎?誰來告訴大家。(在學生認的時候,教師就在黑板上貼上相應的圖形並且讓學生猜一猜這些圖形分別是誰畫的。)

(2)學生猜測。對於學生的猜測,教師不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從學生喜歡的童話情景出發,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猜一猜使學生產生急於探索的情感。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體”上

(1)觀察、操作。

教師提出要求:孩子們,要知道你們猜的對不對很簡單,我們只要把這些小畫家們請到我們身邊來,大家親自摸一摸、找一找。

(2)彙報交流

在學生充分活動之後,提問:你在什麼物體上找到了什麼圖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圖形的面,有什麼感覺?(教師引導學生說出“面”的主要特點是平。並及時板書,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平面圖形。“認識圖形”)

這樣設計的目的:通過“摸”的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體會到物體的每個面都是平的。

(3)引導發現

然後,根據學生的發現:長方體畫出的是長方形,正方體畫出的是正方形,三稜柱畫出的是三角形,圓柱體畫出的是圓。(課件演示“面”在“體”上的分離過程)

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觀察發現,這些平面圖形的家都住在立體圖形上。

這樣設計的目的:通過“看”,初步體會面在體上

2、動手操作,合作學習

(1)教師啟發:誰能想出一個好辦法,把這些平面圖形從立體圖形上請出來,留在桌上的白紙上呢?

(2)學生分小組合作完成,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想出各種辦法,並及時給予表揚。

(3)然後,全班彙報,交流不同的方法,這時教師要充分給學生“說”的機會,讓學生陳述操作過程,培養他們語言的條理性,思維的邏輯性。

這樣設計的目的:通過這種“做中學”,讓學生積極參與操作過程,親身體驗面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建立平面圖形的空間觀念,突破本課難點。實現數學學習的親歷性,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實現教與學方式的變革,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課程價值觀。

3、遊戲:我說你想

孩子們,現在我們一起來玩一個“我說你想”的遊戲,老師說一個圖形的名字,請你閉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樣子,一邊想一邊用手指畫一畫。

這樣設計的目的:通過讓學生閉眼想象所學的圖形,培養空間想象力,有效地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說一說

教師談話引入:其實,在我們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這些圖形,現在,我們一起去馬路上看看吧!(出示課件)誰能說一說:這些交通標誌牌是什麼形狀?在學生回答後,教師介紹交通標誌牌的作用,滲透交通安全教育。

教師接著提問:生活中,你還見過 , , , , 嗎?請你們離開座位去找一找、摸一摸,再把發現告訴大家。

這樣設計的目的:將數學課上認識的圖形與生活中的物體融合,加深對這些圖形的認識。藉助生活中的真實情境,引導學生對生活的觀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三)、反思明理

課堂小結我讓學生自己起來總結: “我學會了什麼”“我是怎樣學的?”“我還有哪些不足?”。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反思,在反思中不斷進步。

(四)、鞏固加深,遷移拓展

本節課我設計了趣味練習和開放練習。

1、趣味練習:

摸物體遊戲:教師給每個小組發一個百寶袋,裡面盛有形狀各異的物體。遊戲規則是:每個同學聽教師的口令在自己小組的百寶袋裡摸出指定形狀的物體。摸完後,哪個小組的同學摸的對就為勝,摸的不對就為敗。(比如先用手摸出面都是長方形的物體,再用手摸出兩個面都是圓的物體,最後用手摸出面都是正方形的物體。)

2、開放練習:

用準備好的學具(若干個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拼出你喜歡的圖案,看哪個小組在規定的時間內拼得圖案最多最美。

教師選出幾個有代表性的作品讓學生具體分析它都是由什麼圖形組成。

以上練習的設計,即有鞏固性,又有趣味性,還有創造性,適合不同特點的學生,特別是開放練習,思維空間大,拼法靈活多樣,為學有餘力的同學提供了一個施展創造才能的機會,較好的發展個性,同時體現了“人人學好數學”“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的大眾數學教育思想。

板書設計:

認識圖形

長方形 正方形 圓 三角形

我的板書設計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動態生成的,它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