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語文說課稿國中模板集合十篇

才智咖 人氣:8.19K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說課稿國中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的語文說課稿國中模板集合十篇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1

一、說教材

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收集了他的三首詩,這就是我本課的說課內容----《杜甫詩三首》。這三首詩都是歷來膾炙人口的名篇,學習本課學生對詩歌的形式特點會有進一步的瞭解,也對我國古代詩詞名篇多了一分認識。學生還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時期的創作思想,並接受詩人人道主義精神的陶染。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促使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知識和能力目標:

1、掌握古詩的主要內容,理解詩意。

2、深入體會古詩詞的韻律,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查閱資料,瞭解作者、作品。

2、通過設疑、點撥、討論,寫作等方式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體會詩人蘊含於詩句中的豪情壯志,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的思想感情,把握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進入意境,體會詩人情感。

三、說教法學法

埃德加·富爾曾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葉老也說:“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

我力求做到:創設情境→網路互動→知識內化→拓展深化

讓學生達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個性展示→即興創作

四、說教學程式

第一課時-----《望嶽》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1、多媒體顯示: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瘡痍,詩中聖哲。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

2、走近杜甫,背景介紹(由學生展示有關文字資料)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收集資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讀全詩

學生對照註解,自讀自悟,展示圖片,創設情境氛圍,讓學生領略到詩人蘊含於景物中的凌雲壯志、萬丈豪情。

〈二〉網路互動,自主探究

1、向學生們推薦網站,引導學生自主瀏覽。

2、聽配樂朗讀,再次把學生帶進詩的情境中。

3、合作探究:

你們能談談對《望嶽》的瞭解嗎?(讓學生帶著問題再次走進課本,小組合作探究。)

4、師生共同配樂朗讀。

〈三〉知識內化,個性展示

1、這一環節我出示古箏、笛子、琵琶這三種樂器(多媒體顯示),讓學生從中選出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種樂器來配合這首詩。並說出:為什麼你要選這種樂器?來一個個性大展示。(讓學生之間互相評價,學生的思維得到縱情放飛,最後教師作綜合點評,這樣學生的自信心和表現欲都得以高漲,使課堂氣氛燃起熊熊之火。)

2、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朗誦興趣,我又組織全班同學分組競賽朗讀。

(至此,課堂教學達到高潮,學生真正做到了在誦讀中感悟,在感悟中誦讀。)

〈四〉拓展深化,即興創作

情景作文,模仿青年杜甫的口吻,把《望嶽》改寫成一篇敘事寫景的散文,在悠揚的笛聲中學生文思泉湧。

回顧本堂課的教學,我主要讓學生在情境感悟中體味詩人的酣暢豪情;在網路互動中重獲立體的語文世界;在自主探究中構建自己的詩歌鑑賞;在反覆誦讀中展示學生的個性與才華,從而營造出一種開放性的課堂教學,使自己努力成為一名新課改的實踐者和執行者。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2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是七年級(上)第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個單元以人生為主題編選課文。五篇課文都是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從不同角度,用不同題材回答了“怎樣走好人生之路”這個問題。《在山的那邊》用象徵手法說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無數座山,要不怕艱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說明的是面對一個似乎無法解決的困難該怎麼辦。《生命,生命》表達了作者對生命價值及其意義的嚴肅思考。《紫藤蘿瀑布》由藤蘿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長河是沒有止境的,人生應該豁達樂觀、積極進取。《童趣》說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蟲蚊、叢草等趣事,有一種物外之趣。閱讀五篇文章,不但對同學們正確認識人生,走好人生之路有一定的幫助,而且可以引發學生對有關人生問題的一些思考。

《走一步,再走一步》記敘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險和在父親的幫助下一步一步戰勝困難脫險的經歷,告訴我們:困難和危險並不可怕,只要我們堅定信心、不怕它,將它分解為一個一個的小困難,從眼前腳下做起,就能個個擊破、戰勝它的道理。文章通過一個故事生髮出人生感悟,引出一個富有哲理的道理,給人以啟發和教益。

二、學生分析

對一個剛剛跨入國中大門的同學來說,國中生活的開始,意味著另一段人生旅程的開始,他們是帶著父母親友的期望,在他們殷切的目光中走進國中校園的,因而在他們的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設計與規劃。他們有理想,有目標,有幹勁,但由於缺乏必要的經驗,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差,因而一遇到困難,或手腳失措,不知該咋辦;或怨天尤人,哀嘆命運不公;或乾脆打退堂鼓,畏懼退縮。總之,他們大都不敢面對困難,正視困難,積極思考,從而找到解決困難的辦法。故對學生進行正視困難並積極克服困難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學目標

根據前面對教材、學生的分析,我從三維方面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積累生動的詞語和優美、深刻的語句。引導學生學習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培養學生在朗讀中初步讀出語氣的能力及其複述課文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在反覆朗讀、整體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對生活的意義。

a) 情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細細品味文章所蘊涵的深刻道理,增強學生正視困難積極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教學重難點:學習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理解“我”在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對生活的意義。

四、教學方法分析

a) 教法

我講這篇課文主要使用講讀法。通過這種方法使學生在老師的講解分析中,在對朗讀的指導中增強感悟、加深理解、引發思考。

b) 學法

反覆朗讀培養語感;學會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分析的方法;聯絡生活實際並有所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培養。

五、教學流程

(一)匯入新課

通過講述發生在1945年1月,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上,一個上尉飛行員在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情況下,駕駛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出色完成偵察任務的故事匯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自然而然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整體感悟,熟悉內容

學生自讀課文,準備複述。

1. 自讀以前,提問:複述這個故事要注意哪些問題呢?待學生明確因為這篇文章是記敘文,所以我們應該講清楚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以後,學生再讀課文就能有意識地記住一些相關內容。

2. 複述前,提問:複述的重點應放在哪兒呢?讓學生明白,本文敘事有詳有略,詳略得當。

3. 學生們在四人小組中相互複述 。

4. 指名學生面對全班複述,並進行評價。

5. 設定這一教學環節,其目的主要是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為下一教學環節作好鋪墊。同時培養學生複述課文的能力。

(三)研讀理解,培養能力。

提出相關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學習。我打算提出如下一些問題:

1. 在攀爬懸崖的整個過程中,“我”總共哭過幾次?哭的作用完全相同嗎?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

2. 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寫“我”在攀爬時複雜的心理狀態的語句並加以分析。引導學生學習抓住關鍵的詞句進行分析的方法。

3. 在“我”爬下懸崖的過程中,父親是怎樣指導的?“我”的信心有什麼變化呢?為下一環節對主旨的領悟打下基礎。

4. 這段爬懸崖的經歷雖然已過去很多年,但對於“我”來說是難以忘懷的,因為“我”從中獲得了“永遠忘不了的經驗”。這“經驗”指的是什麼?進一步領會主旨。

因為七年級的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不是很強,故老師的“導”顯得猶為重要,而以何種方式作為切入點就比較關鍵了。我之所以設計問題1,就是因為我覺得此問題可以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引發學生迅速進入課文內容,深入思考。同時在此過程中加強對朗讀的指導。告訴學生朗讀不但要做到字正腔圓,讀音準確,而且要做到停頓恰當,讀出語氣語調,注意抑揚頓挫。

(四)聯絡生活實際,拓展延伸

作者的經驗僅僅針對爬山而言嗎?聯絡生活實際,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從中得到的啟示。設定這一教學環節主要是使學生理解“我”在攀爬懸崖的過程中悟出的道理它對生活的意義,讓他們受到啟發和教益。

(五)質疑問難

學生再讀課文,發現並提出問題,相互討論解決。設定這一教學環節意在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合作精神。

(六)反思總結,談收穫。

(七)結束語

師送學生一首詩──《一步》:一步走不完長征路/長征卻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頂/一步卻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請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後提出希望。

六、板書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

爬懸崖的經歷 得到的經驗

我的心理變化 父親的指導

毫無信心

走一步

有了信心

再走一步 在困難面前不應畏懼卻步,

信心大增 而要冷靜分析,化解困難。

每次走一小步 將大困難化小,一個一個

巨大的成就 解決,就能戰勝困難。

設計意圖:

簡明扼要,抓住課文精要,便於學生記憶,一目瞭然。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簡析。(本說課內容在學科知識體系中所處地位和作用)

莫懷戚的《散步》這篇課文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文章記敘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細節”,滲透著濃郁溫馨的親情。表達一個大主題——互敬互愛、珍愛親情、珍惜生命。第五單元的學習要求是要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運用,並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所以,教學這篇《散步》,要在學生學習前面課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啟發指導下,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中,學生運用所學方法,繼續鞏固單元要求。

2.教學目標。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標,我確定的三維目標是:

①知識與能力: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揣摩詞句含義,品讀文章清新質樸的語言。

②過程與方法: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閱讀,理解,品味一篇美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用心去發現感情、感受親情並珍愛親情,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

3.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特點、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實際,確定教學重點難點分別為:

重點:

①感受文章濃濃親情,增強學生的家庭責任感。

②透過文章淺顯質樸的語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蘊。

難點:

③理解文章最後一句話所具有的象徵意義(“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4.教學關鍵點:理解文章最後一句話所具有的象徵意義

突破方法:通過多媒體創設情境,喚起學生對家庭生活的溫馨回憶,通過教師配樂朗讀、教師指導朗讀、學生誦讀等環節,使教師、學生、文字三位一體,使整個課堂氤氳在濃濃的親情及和美溫馨的家庭生活氛圍之中。這樣,學生就能沉浸於文字,培養了學生良好朗讀習慣的同時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難點。

通過組織“鮮花獻給可敬的人”這樣一個語文活動,讓學生深入文字,通過對文字作細緻揣摩,感悟文章的語言魅力。然後通過小組討論或班級交流方式,對文字進行深刻體味,品味其蘊涵的深刻的思想情感。

二、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必須遵遁語文的特點;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的提倡和踐行;語文課程還必須容納學生的生活經驗,並有助於學生與課程文字的互動。

根據以上要求,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理念:動情朗讀,探究內涵,體情悟道。

三、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擁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慾,活潑好動,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四、教法學法

七年級學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教學方法:

1.情境匯入法: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營造與文章內容相吻合的濃厚的親情氛圍。

2.誦讀教學法:貫穿朗讀教學指導,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理解親情美,欣賞語言美。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增強直觀性,體現人文性。

4.語文活動式教學法:結合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設計語文活動“鮮花獻給可敬的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活動中提升對文字的感悟能力。

學法指導:

1.圈點勾畫。讓學生勤動筆墨,養成良好習慣。

2.朗讀感悟。抓住關鍵語句反覆朗讀,從中體會思想感情。

在學習時,我認為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渲染親情(約三分鐘)

播放歌曲《讓愛駐我家》,通過優美的旋律和詩化的歌詞,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引發學生對“家”進行認真審視,從而架起文字與生活有效溝通的橋樑。然後請學生自由發言,暢談對“家”的理解。

(二)、朗讀課文,感悟親情(約八分鐘)

1、聽讀課文,初步感受親情。

教師範讀,學生聽讀,整體感知文字,用簡練的語言講述散步過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學生朗讀課文,要求: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聽”和“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自主與文字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過程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字中去,理解文字、品味語言而不要流於形式。)

3、檢查閱讀效果:(螢幕顯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節呢?

C、散步的地點?

D、散步中發生了什麼事情?

E.結果如何?

(問題宜簡單,學習起步階段要儘量讓每個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悅。梳理內容的目的是提醒學生初讀文章時應該關注的要點有哪些,也是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拉近距離,為下一步的學習活動提供一個共同的平臺。)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三)、精讀課文,探究美點(約二十分鐘)

1、用你最喜歡的方式朗讀,從文章中找出你認為寫得最精彩的地方。

2、採用“我最喜歡的是,因為它美在——— ”的句式,談談你喜歡的理由。

(語文學習的要義之一就是學習語言,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要在體會文章人性美的基礎上探尋語言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課堂活動設計

:鮮花獻給可敬的人

多媒體展示:假如你有一束美麗的鮮花,請你把它獻給文中的某個人物,你將獻給誰?請你結合文中描繪人物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的語句,說說你獻花的理由。

(1)學生閱讀可以進行小組間的合作。

(2)交流反饋。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見解,教師點評。

(3)學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可以獻給文中的“我”,因為他孝敬老人,有家庭責任感,在處理家人的分歧時講原則,不寵愛孩子。

②可以獻給文中的“妻子”,因為她賢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③可以獻給文中的母親,母親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愛孫子。

④可以獻給文中的孩子,他聰明活潑,也很懂事。

(4)一個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關愛中消除了,於是他們共同走向了那條開著金色菜花、長著整齊桑樹、閃著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請同學們齊讀文章最後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溫馨幸福。

(四)、拓展閱讀,昇華親情(約八分鐘)

1、多媒體展示作者寫作本文的契機之一,為學生閱讀思考文章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內涵作鋪墊。

我與來西南政法學院進修中國民事訴訟法的美國漢學家柯爾特先生相熟後,常就中西文化的異同進行淺層次交談。出我意料的是他對中國文化的“孝”大加讚賞,說中國人的敬老愛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說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才是人類的文明之舉”,這個,全世界數中國人做得最好。他還同我一起去看過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說這種“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國像一家人在過年的事,在美國是不可想象的”。

2、朗讀理解課文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含義。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通過反覆誦讀這句話,教師適時點撥,使學生明白“母親”代表老一輩,“兒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揹負起贍養老人,撫養下一代的責任。家庭是社會的縮影,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2、多媒體播放中央電視臺的公益廣告《將愛心傳遞下去》,讓學生觀看體會中年人的愛心力量。

(五)、真誠行動,抒發親情(約二分鐘)

家因為有了深深的愛而溫馨,家庭生活因為有了濃濃的親情而美好。回家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腳……幫助父母做點家務,陪父母散散步……

打個電話告訴家人,你很愛他們。

(教材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樑,是已知與未知的中介,學習過程中,認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學習課文又不能侷限於教材。課內外結合,以外促內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

(六)、總結全文,表達祝福。(約二分鐘)

親愛的同學們:家,是一個幸福的搖籃,需要我們用心靈來呵護。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擔子,需要我們每個人用責任來擔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撐起一片愛的天空,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園。老師把下面這副對聯送給大家,讓我們所有的家都永遠充滿愛,永遠洋溢著濃濃的親情。

上聯: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謙讓

下聯:祖孫三代風雨人生相依偎

橫批:相親相愛

(七)、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的原則是既要簡潔、形象、直觀,又要體現教學內容的要點,突出教學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的板書設計為:

散 步

莫懷戚

尊老

母 親

整 個

我 愛 妻子

世 界

兒 子

愛幼

我的課說完了,謝謝大家!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4

各位評委,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春》。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式,板書五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第一、分析教材

1、課文的'地位及作用

《春》是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篇課文。它體現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對於學好本單元其他課文,乃至以後學習寫景抒情散文都大有裨益。

2、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並重的三維教學理念,加上本文作為寫景抒情散文的體裁特點,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把握重要詞語的音,形,意

(2)體會春景中寓含的熱愛自然,春光的感情,奮發向上的精神

(3)欣賞描寫春的優美生動的語言

(4)理解如何抓住景物特點組織安排材料

3教學重點,難點

作為七年級的學生,這是第一次系統的學習寫景抒情散文,學生年齡小,感悟力還不成熟,結合本文的體裁特點,重點設為目標的(2,3,4),難點設為目標的(4)

第二、分析教法

1、主要採用問題導引式,啟發式。這是由於七年級學生對於欣賞美文還缺乏一定的思路,需要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完成鑑賞。

2、採用多媒體等電教手段,擴大教學容量。這種方式的採用,既可以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熱情,又可以使學生對美好的春光有直接的視覺效果,增強感染力。

第三、分析學法

朗讀法,討論法。課程標準提出:"要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注意情感體驗,培養合作探究的精神",作為寫景抒情散文有些意蘊是不可言傳的,所以這兩種方法是切實可行的,可以使學生處於主動積極的思維情感活動中,利於加深理解。

第四、教學步驟

1。檢查預習,補充相關知識。對於低年級的學生要打牢字詞基礎,加強對字詞,特別是有些多音,多義字的檢測。提問學生課外收集的作者情況,培養學生課外查詢資料的習慣,教師可以進行補充。

2、學生自由朗讀或默讀全文,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1)在作者筆下,描繪了春天的哪些景物你最喜歡哪幅圖畫

(2)文中洋溢著一分什麼樣的感情你從哪些語句中可以感受到

這兩個問題有利於學生對全文的理解,也較容易,可以通過學生自主活動,討論補充把握較好。教師應把發言權腳給學生。

3。在提問回答以上問題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自選喜歡的段落,指出喜歡的理由,並做有感情的朗讀。這一題是緊扣課文重點中對優美生動語言的欣賞而設計的,同時又充分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在學生表達自我感受的同時,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引導學生對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的體會。如:"鑽""趕趟兒"等詞,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通過幾個學生對不同片段的各抒己見,使學生對本文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有了較為透徹的理解。對於能夠激發學生共鳴的段落,組織學生齊讀,增加語感。

4、引導學生體會本文如何緊扣"春"組織材料的。以(4)(5)節為例,使學生認識它們如何條理清晰的組織材料的,這樣可以突出重點,以點帶面,提高課堂效率,重在培養學生分析能力,戒面面俱到。

5、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時進行閱讀反思:本文之所以這麼生動,富有感染力,哪些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鑑。這是為下一階段的寫作鋪墊,有了上面的分析,學生通過簡單的交流可以不難認識到:這主要是由於修飾語,疊詞,修辭手法等的運用。

6、要求學生模仿課文,寫一段語言優美生動的寫景片段。題材自選,題目自選,著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然後相互交流,評價,教師給以不同程度的肯定,以激勵為主,使學生做到以讀促寫,使學生在自我表現滿足中結束本課學習。

7、作業佈置:以第六節為例,緊扣本文重點出題。作到少而精,富有啟發性,難度恰當。

第五、板書設計:(略)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5

一、說教材

茅以升是中國著名的橋樑專家。對於《中國石拱橋》一文,他曾這樣說道:“石拱橋是我國傳統的橋樑三大基本形式之一。石拱橋這一體系,又是多種多樣的。本文所寫的這兩座橋,乃是千萬座石拱橋中傑出的代表之作。幾千年來,石拱橋遍佈祖國山河大地,隨著經濟文化的日益發達而長足發展,它們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為祖國贏得榮譽。”“它是一份可珍貴的遺產,顯示著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卓越才能。”

傳統橋樑的三大基本形式是:樑橋、拱橋、吊橋,而拱橋尤為常見。

寫說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徵。《中國石拱橋》一文從不同的角度說明石拱橋的特徵。先採用概括說明“石拱橋在世界橋樑史上出現得比較早。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能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發揮作用。”從“久、美、堅”三個方面說明了中國石拱橋一般特點。然後又介紹了趙州橋、盧溝橋,採用具體說明方法來揭示石拱橋的共同特點,還著重說明兩座橋的各自的特點。趙州橋是獨拱石橋,“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這個創造性設計,不但節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漲的時候,還可以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衝擊。同時拱上加拱,橋身也更美觀”。“拱上加拱”是趙州橋獨有的特點,“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也是趙州橋最突出的特點。盧溝橋是聯拱石橋,它的自身獨有特點是“每個柱頭上都雕刻著不同姿態的獅子”,可謂“石獅百態”。

《中國石拱橋》是按照總——分——總的順序來說明的。先總說特點,接著以趙州橋和盧溝橋為例具體說明歷史悠久、結構堅固、形式優美的共同特點,所舉例子具備了被說明事物的共同特徵,即共性寓於個性之中。然後分說了兩橋樑各自獨有的特點,最後總說我國石拱橋取得的光輝成就的原因,以及社會主義時期不同石拱橋的發展。

這篇說明文主要的說明方法是舉例子。舉例子要有代表性,所謂代表性即要具備被說明事物的共同特點,第二要具備該事物的自身獨有的特點,趙州橋和盧溝橋就具有非常突出的代表性。這篇說明文另一個重要說明方法是列數字,運用數字說明是準確說明事物的方法之一。根據需要,有時需要用確切的數字,如“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五十點八二米,兩端寬九點六米,中部略窄,寬九米。”有時要用約數,趙州橋“修建於公元62019年左右,到現在已經一千三百多年了,還保持著原來的雄姿”。石拱橋“能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

本篇文章是人教版第八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閱讀課文,作為八年級學生接觸說明文的首篇,一定要作好說明文入門的指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單元教學要求、課文特點和八年級學生開始學習說明文的實際情況,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抓住事物的特徵,理清說明順序。

2.比較趙州橋和盧溝橋的異同,說明選材的代表性。

3.舉例說明語言的準確性。

4.運用已有的橋樑知識,通過想象設計未來的橋樑。

教學重點:掌握說明事物要抓住說明事物的特點。

教學難點:選取代表性事例說明事物特點;圈畫關鍵性語句說明事物特點。

三、說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讀課文,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給本文標題新增一些修飾性或限制性詞語,即是什麼什麼樣的中國石拱橋。這種以課本內容為依據的修飾的新增格式如下:《_的中國石拱橋》。學生可以填寫“古老的”“世界著名的”“成就輝煌的”“造型奇特的”等等詞語,並說出一定理由,從而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

此外,為了說明中國石拱橋的特點,辯析趙州橋和盧溝橋特點上的異同,教師可認真組織問題進行教學,促進學生思考、討論和歸納總結。

《中國石拱橋》作為八年級學生學習說明文的入門之篇,必須讓學生初步掌握從“抓住特點”角度去分析說明性文字。讓學生學會扣住說明物件——中國石拱橋,抓住關鍵性語句,篩選重要資訊的方法。學習這篇文章,可以制定若干個教學目標,為了實施目標,需相應地採用演示、投影、講解、談話、討論等諸方法,藉以引起和推動學生的注意和思考。

四、說課前準備:

1.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抄在小黑板上。

2.準備趙州橋及該橋二十八道拱圈剖面圖和盧溝橋的教學幻燈片。

3.教師自制一個簡易的橋樑演示模型。

4.為每個學生印一份茅以升的《橋樑遠景圖》節錄閱讀材料。

五、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簡要介紹作者:

我們常常用橋樑來比喻友誼,因為是友誼就像橋一樣把兩個人連了起來。可見橋是在沒有路的地方搭起來的路。根據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會,我國就有了獨木橋和數根圓木排拼而成的木樑橋。河北趙縣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第一座採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橋,歐洲在趙州橋建成七百年後才採用弓形拱的。我們的祖先的聰明才智值得我們每一位同學學習。

(二)檢查預習

1.給加點的字注音:洨河 張 勻稱

2.解詞:惟妙惟肖 絕倫 古樸 奇觀

(三)展示教學目標

(四)閱讀全文,對課文進行整體把握。

1.(教師板書題目,先寫石拱橋然後在這三個字前再加上“中國”二字),提問:本文題目是:《中國石拱橋》,文章是從第幾段寫中國石拱橋的?它和前邊的段落之間是怎樣的說明順序?

明確:文章從第③自然段開始寫中國石拱橋的。前兩段寫的是石拱橋,它們之間的說明順序是由一般到特殊。

2.作者寫石拱橋用了①、②兩個自然段,這兩個自然段的內容側重點有什麼不同?

明確:第①自然段側重寫外形美觀,第②自然段側重寫結構堅固。

3.將橋的模型展示給學生,並分別放置100克砝碼讓學生體會上述兩點。

明確:橋樑呈弧形的叫拱橋;橋樑和河面幾乎平行的叫樑橋。

4.作者寫中國石拱橋舉了兩個例子,它們和第③自然段的順序是怎樣安排的?

明確:概括──具體

5.請將第③自然段分層次,並概括中國石拱橋的特點。

明確:分四層意思。中國石拱橋的特點:歷史悠久、分佈廣、形式多樣、有許多驚人的傑作。

6.看書,對照趙州橋和盧溝橋的說明,看介紹的大致順序是否一樣呢?作者為什麼要選這兩座橋?

(學生讀書,教師打出幻燈:趙州橋、盧溝橋)

明確:大致順序一樣。介紹兩橋時都交待了地理位置,修建時間、橋的長、寬、結構、藝術價值及對橋的評價。從外觀看,趙州橋是獨拱,盧溝橋是聯拱,只寫一座不能反映出中國石拱橋的全部,選兩橋,說明選材具有代表性。

7.作者對這兩座橋說明的側重點不完全相同,各詳寫什麼?

明確:趙州橋詳寫了結構,盧溝橋詳寫了價值,即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8.作者寫趙州橋結構時怎樣安排順序的?具體說說看。

明確:“總──分”寫法,作者先總寫趙州橋的特點,然後分(一)、(二)、(三)、(四)作了具體介紹。學生解說:略。

9.盧溝橋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體現在什麼地方?

明確:藝術價值,石刻獅子。歷史價值,抗日戰爭在這裡爆發。

10.教師總結:以上通過介紹趙州橋、盧溝橋,進一步說明了中國石拱橋的特點。

11.下面進一步分析中國石拱橋取得成就的原因。

明確:原因有三,著重說明三者順序不能顛倒及原因。

12.研讀課文,體會說明文語言的平實準確,完成第三個教學目標。

明確:有些詞語十分確切肯定,如列舉的時間、資料,有些詞語則表示一種估計。無論哪種,目的只有一個:說明準確;依據只有一個:符合實際。指導學生完成練習四。然後由學生再從課文中找出其他例證來說明之,以強化理解。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五,明確:注意詞句順序,合理周密。

13、學習本文的表達方式

說明文主要採用說明的方式,但說明文裡常常含有記敘成分;找出本文裡的記敘成分,明確表達方式的作用。

明確:表達方式的運用服務於寫作目的。本文旨在給人有關中國石拱橋的知識,因此以說明為主。為敘述歷史意義和發展情況,交叉運用記敘方式。說明為主,穿插記敘,就是本文的特點。

14.完成教學目標四。讓學生想象未來的橋會是什麼樣的?(發閱讀材料)

15.總結、佈置作業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親愛的各位同行,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朱自清的《背影》。這次說課我主要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加以闡述。

首先談談教材

《背影》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的一篇講讀課文。該單元的訓練重點是以 “愛”為中心話題,每篇文章都從不同角度去讚美人性中的美,培養學生對真善美的領會和鑑別能力,陶冶他們的情操。而《背影》正是一篇能體現這些訓練重點的極好例子。《背影》一文通過描寫父親的“背影”來歌頌父親,把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之情展現得淋漓盡致。本文從不同的角度去讚美愛,能夠使學生在其中深刻的體會這種相憐相愛的感情。 結合本單元的訓練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把教學目標定為三個方面: 首先,知識和能力目標:瞭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理解並積累生字、詞。

其次,過程和方法目標:整體感知課文,體會關鍵語句的含意和表達作用、品讀文章樸實的語言風格。

最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領會本文表現的父子間的濃濃親情,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說過:“教育不是一種告知與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學生主動性建設的過程。”新課標也明確指出:“要貫徹啟發原則,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動腦、動口、動手,培養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據此,我主要採用了以下教法:

以語言品味為主,採用啟發點撥法,來完成本課教學。

為解決本文重點,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針對教師對關鍵語句的提問,學生自主合作,共同研究作答。

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採用多媒體教學。

八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在閱讀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去充分感知語言教材,主要運用了以下學法:

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

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指導學生根據間接經驗學習感受生活。

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給:“請您毫不猶豫地在每一堂課上擠出時間,讓學生掌握新教材吧,那樣將得到百倍的補償。”為了讓教法和學法充分運用,實現教學目標,教學程式我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一)激情匯入,誘發興趣

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出示背影的圖片,看與思相結合,“同學們,咱們的父親在自己生活中扮演的是一個怎樣的角色?”從而進入了學生自由談,進入了課文,接著順勢而導,“今天,我們要來認識名人朱自清的父親,看他在兒子眼中有著怎樣的形象”這樣順利的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二)指導方法,輕鬆預習

在上新課之前,我要求學生自己運用網路,蒐集作者的生平資料和寫作背景,藉助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參看註釋,通讀全文,初步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這樣不僅鍛鍊了學生正確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也幫助他們養成主動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三)討論交流,重在激勵

首先,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雖然到了國中,但對生字詞的瞭解仍然是最基礎的。 接著,再檢查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情況,之後,在要求學生運用三分鐘的時間,分小組討論交流預習的情況,這時教師參與其中,但不是直接告訴答案,而是重在激勵喚醒。討論結束後,把不能解決的問題提交全班討論,分步處理。對於不涉及文章重點的問題引導學生當堂不為解答,對於能引領全文中心的問題,不急於強解,留到下一集中閱讀環節重點突破。

(四)直奔重點,集中理解

這一環節我設計為兩步進行,第一步播放課文錄音,讓學生很好的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為自己的朗讀打好基礎。聽完錄音後,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自由朗讀。

第二步,通過一系列問題的提出,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引導學生對文章重點進行分析理解。 我將全班學生按照組別分為四大組,每組自由選擇一個問題進行深入的研討,討論結束後,在由教師的帶領下進行全班的相互交流和總結。這四個問題分別是:

問題一:體味文中父親送“我”上車前後的幾句話,它們表達了父親怎麼的思想感情?

問題二、通過車站送別表現了父子間什麼樣的感情?

問題三、文中幾次提到了背影,又分別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提到的?

問題四、父愛如山,父愛似海。作為愛的承受者朱自清,面對如此博大精深的父愛他會想些什麼呢?請揣摩一下作者的內心世界,站在作者的角度,將“我看到了一個_______的背影”補充完整,並說明理由。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地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實踐”所以,一方面我讓學生自己讀課文,鼓勵學生自主選擇教學內容,真正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而師生共同探討重點句段,有利於解決重難點,也體現了互動性。

(五)品析內化,拓展延伸

既然是內化,就要對文章加以吸收,既然是延伸,就要拓展到我們的課堂之外,我設計瞭如下兩個方面:

1、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的第一題,幫助學生加強對全文的理解。

2、小練筆。父母的愛也很偉大,值得我們去感恩。讓我們為他們做點事,在父母疲倦時端上一杯熱茶,在餐桌上給他們夾一次菜,在他們工作之餘給他們捶捶背、揉揉肩用心觀察他們的反應,用筆記下你們的感受,並整理成一篇日記.這樣使學生的學習不僅僅在課堂上,還要在家中,使學生體會父母的不易,珍惜父母的愛,學會感恩,也完成我們教學上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7

一、說課的萬能模式

(一)自我介紹

姓名、單位(現從事工作)、課題。

(二)說課內容

1.說教材

(1)對教材的分析和處理

①本課內容所選教材;

②本節內容所處地位,與前後知識的內在聯絡如何?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學習了哪部分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對哪些知識的運用,又是後面學習哪些知識的基礎?

③對學生知識能力方面的培養有什麼作用?對學生將來的學習又有什麼影響?

(2)教學重點與難點的確立

①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

②學生的實際和社會實際;

③教材的邏輯結構和教學體系。

2.說教法與學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設計,貴在創新。

(1)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2)學生認識活動的規律和學生實際水平狀況;

(3)教師實際水平。

目的:掌握知識,培養能力,開發潛能。

為什麼要採用這種教學方法?在具體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運用這種方法?預計達到什麼效果?選擇教學手段,如多媒體:目的性、實用性、可操作性、新穎性。

3.說教學程式(說教學設計)

說教學程式包括:新課程匯入,新課講解,評價教學效果,鞏固新課。

(1)匯入

故事、歌曲、名言、明知故問(換位思考)。用什麼方法匯入?有什麼好處?能有什麼效果?

(2)講解

①教師通過什麼方式提出哪些問題?如何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教師起到什麼作用?學生參與哪些內容?學生獨立完成什麼?

②在新課講解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達到什麼目標?學生在學習時可能會出現哪幾種思維定勢須克服?如果學生沒有按教師的思路去做,有什麼補救措施?

③如何使學生真正變成學習的主人,讓學生不僅學會,而且會學。這是教學的關鍵,也是教學的精華。

(3)評價教學效果(反饋)

評價教學效果包括提問和課堂練習。練習要有針對性、系統性。

(4)歸納總結

重在把本課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系統中,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絡,還可提出一些帶思考性的問題。

4.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設計,要根據教學的思想、學習的思路、教材意圖,對原教材的順序進行調整、重新組合,產生一種暗示效應,使資訊得到濃縮。

優秀的板書設計,不是文字與線條的簡單結合,而是教材中的重要內容通過教師有目的的構思按一定規則畫出的圖形,是老師心血的結晶,它要求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特點,講究藝術構思,做到形式多樣化、內容系列化、表達情境化,同時它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實際,遵循板書的基本原則,具有明確的目的性、鮮明的針對性、高度的概括性、周密的計劃性、適當的靈活性、佈局的美觀性、內容的科學性、形式的直觀性。這樣,才能給學生以清晰、順暢、整潔、明快的感受。

二、說課的個性化策略

(一)理論運用策略

說課與授課不同,它不僅要講“教什麼”、“怎麼教”,更重要的是說明“為什麼”,這是說課的質量所在。理論運用策略在說課過程中體現在教師設計的各個環節需要理論的支撐,教學實踐需用理論來指導。但應試者應注意不能孤立地“談”教育教學理論,而要把說理論與說教學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且這個“結合”,應當自然,具有某種必然的邏輯聯絡,不要為說理論而說理論,而要使理論為教學實踐服務,成為實施教學實踐的科學依據,以達到增進說課效果之目的。首先,作為一名教師,必須學習和鑽研學科課程標準,說課中必須重視“說”課程標準:一要說課程標準對本節課內容的基本要求;二要說課程標準中規 2

定的對學生的學科能力要求;三要說本節課內容應該貫徹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哪些教學原則,可以採用課程標準中要求的哪些教學方法(課程改革特別注重啟發式“教”和探究式“學”)。其次,還要把握好理論“深淺”程度。“淺”了,僅僅點到,貼標籤似的,固然不好;“深”了,不管需要不需要或有無直接聯絡,把可以搬出來的理論依據統統搬出來,也未必就好。總之,在說課中做到理論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而且做到結合得自然、合理、科學,這是對說課的最基本的要求。

1.突出學科教學理念

從說課的內涵來看,教學理念在說課中佔有突出的地位,可以說是整個說課的靈魂。雖然備課也需要理念的支撐,但是這時的理念常常是潛在的。上課時教師不必向學生講教學理論或理念,而說課則要求教師把教學理念擺在首位,併發揮其指導功能和支撐作用。沒有現代教育理念的說課,便沒有了分量、力度和光彩。現在大家都承認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但把它落實在具體的教學中卻很難,總讓人感覺教師是主角,一切都是在教師的安排和設計之中,幾乎聽不到教師對教學過程或教學效果的預測,幾乎聽不到教師對學生諸如原認知、能力、技能、態度等更為詳盡的分析。即使很多教師在說課的開頭有對學生的分析(或“想當然”的分析),但在後面的策略、方法、評價卻很難確認具體的“說”法。大家承認“以學生為主體”,可在具體的教學中還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說課不能說是成功的說課,因為它缺乏現代教育理念。

2.詮釋學科教學思想

從說課的表現形式來看,說課不是教案的複述,也不是上課的預演,而是教學設計的精彩說明。教學設計更加突出地表達授課教師在對教學任務和學情的瞭解和掌握情況下,對教學過程的組織和策略運用的教學思想方法,注重的是對教育理論的詮釋。教師在說課中必須清晰、完整地表達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思路。因此不含教育理論的“教學設計”不能稱為教學設計,不含教學理論的“說課”不能稱為說課。

(二)程式設計策略

按照一定程式科學地排列各項說課內容,這是說課的脊樑。從說課順序安排是否合理往往可以看出一名教師是否具有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縝密細緻的思維風格和雄厚紮實的業務功底。當然說課內容的順序安排是沒有固定模式的,但最起碼要讓聽者明白你此堂課的目標、內容、理念以及策略、方法與手段,做到邏輯嚴密、層次清楚、順理成章、思路明晰。要求內容有詳有略,不要面面俱到,重點內容重點說,難點突破詳細說,理論依據合理說,以不損害說課內容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為前提。說課在設計程式時可從下面幾個層面展開。

1.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背景分析包括學生起點分析、學習目標分析、教學任務分析和描述教學環境。教學總是在一定的起點上進行的,學習需要是指學生的學習現狀與教學目標(或標準)之間的差距,是教學的起點。學生原來具有的知識、技能、態度等是學生學習的起點。由於知識的前後聯絡緊密,學科中蘊含著不同的思想方法,學生個體的學習起點不一樣,學習態度、學習習慣也不盡相同。教師要分析學生知識準備狀態,瞭解他們對新的學習所具備的相關的知識 3

掌握情況。關注在學習中所具備的認知加工和元認識能力,預先判斷學生學習的參與程度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便於發現問題以確定在教學活動中解決該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學習目標分析應從教學目標開始,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下的教學目標,是反映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產生的行為變化的最低表現水準或學習水平。因此,目標的陳述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行為的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以教師為目標的行為主體;目標應該圍繞“學生在學習之後,能幹些什麼,具備哪些素養”等內容,必須描述所期望的現行的教學成果,而不是很遠的未來。對於目標的陳述應該具體化,使其具有可觀察性、可操作性、指向性和可評價性。

教學任務分析應把握“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不僅應該瞭解和掌握學科的概念、原理和思想方法,還應該對於知識的發生和發展有更多的瞭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不再是一種接受式的學習,還應該有創造性的學習,學習過程也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另一方面,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發展、問題解決能力也是學習任務的一部分。因此,不僅應該分析教學內容,還應該關注情感發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同的教學環境下的教學策略也有所不同,因為這是一個教學設計必不可少的因素。從教室的選擇到師生關係以及學生的學習心理和教師的教學心理狀態,都是教學環境的組成部分。師生關係是教學環境中的一種軟環境,新課程理念下的師生關係,已從過去的“教師是絕對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學是在一種更為平等、民主、合作的環境下進行的,說課應該關注到這種軟環境的營造。

2.教學展開分析

教學展開分析就是展示整節課中教學過程設計的思路,關注的是課中的“教-學”活動的結構,以及為目標達成所採用的方法手段(包括教學媒體選擇、運用)和措施,要體現出教師自覺的、有意向的和高效的教學行為。課堂教學行為是教學內容、師生行為和教學策略這三部分的有機結合。教學策略是教學目標落實的保證,也是課堂教學得以進行的前提。教學策略首先要求創設適合於學生認知差異的教學組織形式和使用適合認知差異的教學手段,通過教師提供的良好的教學環境和措施來完成個體的認知建構,同時必須針對不同的課型和認識過程進行選擇。教師如何引發學生的動機、如何展開教學內容、如何安排教學程式以及採取何種練習與強化反饋來達到目標學習結果。

(三)情感策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決定人的活動效率的重要心理因素。情感反映著人對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係,對說課活動具有積極的情感,可激發教師說課活力,活躍自己的思維,使教師精神煥發,朝氣蓬勃,從而提高說課水準。在說課中適當地運用情感,能調動聽課者和評課者的情緒和思想,讓人受到感染,產生共鳴效應。因此,教師說課時要準確表達情感。

1.說課要有激情

4

激情是一種迅速強烈地爆發而時間短暫的情感。教師由於職業特點,具備冷靜的理智、堅強的意志,如果能把對學科的態度轉化為激情,合理地加以運用,就能克服困難,攻克難關,爆發出無窮的力量和巨大的創造性,成為說課活動的巨大動力。

2.說課要有良好的心境

心境是一種微弱平靜而持續的情緒狀態。在心境產生的全部時間裡,它能影響人的整個行動表現。在現實生活中,心境的作用是很明顯的,積極向上、良好平和心境可使人振奮,能把人的智慧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說課要求說課人具有穩定的情緒,不急不躁,在說課中樹立起堅定的信心,相信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才能一定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說課人必須有良好的心境,否則,無論準備得多麼充分,也有可能發揮失常。

3.說課要有熱情

熱情是一種強有力的穩定而深刻的情感,它可以左右整個人的身心,決定一個人思想行動的基本方向,成為巨大推動力。巴甫洛夫指出:科學是需要人的高度緊張性和很大熱情的。說課是一種新型教學研究活動,要求教師既要有深厚的專業文化知識,又要有較好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更要有較強的理論聯絡實際的應用能力和研究能力。說課的難度大,應試者對此經驗還不豐富,必然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要想較好地解決說課時遇到的問題,沒有熱情是無法做到的,熱情是參與說課活動必不可少的一種情感因素。 一、說課的內容

教師面試中說課的內容一般說來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說課標

說課標就是要把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三維目標)作為本課題教學的指導思想和教學依據,從課程論的高度駕馭教材和指導教學設計。

說課標,要重點說明課程標準對有關課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操作等的原則性要求,從而為自己的教學設計尋找到有力的依據。

說課標,可以結合到說教材中去進行。

(二)說教材

教材是課程的載體。能否準確而深刻地理解教材,高屋建瓴地駕馭教材,合乎實際地處理教材,科學合理地組織教材,是備好課、上好課的前提,也是說課的首要環節。 說教材的要求有:

1.說清楚本節教材在本單元甚至本冊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弄清教材的編排意圖或知識結構體系。

2.說明如何依據教材內容(並結合課程標準和學生)來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或任務。教學目標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加以說明。

3.說明如何精選教材內容,併合理地擴充套件或加深教材內容,即搞清各個知識點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絡。

4.說明如何確定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5

5.說明教材處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討的問題。

(三)說學法

現代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僅是學到了什麼,更主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轉換角色,基於這一轉變,說課者就必須說明如何根據教學內容、圍繞教學目標指導學生學習,教給學生什麼樣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哪些能力,怎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等。 面試中具體要說清兩大問題:

1.針對本節教材特點及教學目的,學生宜採用怎樣的學習方法來學習它,這種學法的特點怎樣,如何在課堂上操作。

2.在本節課中,教師要做怎樣的學法指導,怎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達到會學,怎樣在教學過程中恰到好處地融進學法指導。

(四)說教法

說教法,應說出“怎麼教”的辦法以及“為什麼這樣教”的根據,具體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要說出本節課所採用的最基本或最主要的教法及其所依據的教學原理或原則。

2.要說出本節課所選擇的一組教學方法、手段,對它們的優化組合及其依據。無論以哪種教法為主,都是結合學校的裝置條件以及教師本人的特長而定的。要注意實效,不要生搬硬套某一種教學方法,要注意多種方法的有機結合,提倡教學方法的百花齊放。

3.要說明教師的教法與學生應採用的學法之間的聯絡。

4.要重點說突出重點、化解難點的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說教學過程是說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通過這一過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說課者獨具匠心的教學安排,它反映著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個性與風格。也只有通過對教學過程設計的闡述,才能看到其教學安排是否合理、科學,是否具有藝術性。說教學過程要求做到:

1.說出教學全程的總體結構設計,即起始—過程—收束的內容安排。說教學程式要把教學過程所設計的基本環節說清楚。但具體內容只須概括介紹,只要聽講人能聽清楚“教的是什麼”、“怎樣教的”就行了。不必像根據教案給學生上課那樣講。

2.在介紹教學過程時不僅要講教學內容的安排,還要講清“為什麼這樣教”的理論依據(包括課程標準依據、教學法依據、教育學和心理學依據等)。

3.重點說明教材展開的邏輯順序、主要環節、過渡銜接及時間安排。

4.說明如何針對課型特點及教學法要求,在不同教學階段師與生、教與學、講與練是怎樣協調統一的。

5.要對教學過程作出動態性預測,考慮到可能發生的變化及其調整對策。

以上五個方面,只是為說課內容提供一個大致的範圍,並不意味著面試中說課都要面面俱到,逐項說來,應該突出重點,抓住關鍵,以便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有效的陳述,該展開的內容充分地展開,該說透的道理儘量去說透,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面試中說課的要求

6

(一)突出“說”字

說課不等於備課,不能照教案讀;說課不等於講課,不能視聽課物件為學生去說;說課不等於背課,不能按教案隻字不漏地背;說課不等於讀課,不能拿事先寫好的說課稿去讀。說課時,要抓住一節課的基本環節去說,說思路、說方法、說過程、說內容、說學生,緊緊圍繞一個“說”字,突出說課特點,完成說課程序。

(二)把握“說”的方法

說課的方法很多,應該因人制宜,因教材施說。可以說物、說理、說實驗、說演變、說本質、說事實、說規律、正面說、反面說,但一定要沿著教學思路這一主線說,以防跑野馬。

(三)語氣得體、簡練準確

說課時,不但要精神飽滿,而且要充滿激情。要使聽課者首先從表象上感受到說課者對說好課的自信和能力,從而受到感染,引起共鳴。

說課的語言應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語言表達應十分簡練乾脆,避免拘謹,力求有聲有色,靈活多變。前後要連貫緊湊,過渡要流暢自然。

(四)說出特點、說出風格

說課的物件不是學生,而是教師同行。說課時應重點說出如何實施教學過程、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概念、掌握規律的方法,說出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與提高教學效果的途徑。必須做到詳略得當、簡繁適宜、準確把握說度。說得太詳太繁,時間不允許,也沒必要;說得過略過簡,說不出基本內容。那麼,如何把握說度呢?最主要的一點是因地制宜,靈活選擇說法,把課說活,說出該課的特色,把課說得有條有理,說得生動有趣;其次是發揮個人的特長,說出個人的風格,這就把握了說課的度。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8

一、說教材

1、單元及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三單元第四課,屬於“關注自然”單元,我準備用一課時完成本課教學。本單元選取了《春》、《濟南的冬天》等文情並茂的優美詩文,易於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要注重從課文整體的角度進行教學;簡化教學頭緒,強調內容綜合。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要突出詞句理解、文意把握、內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學。

《秋天》是現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歲時所作。詩不長,僅三節。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畫面感很強。以“秋天”為“經線”,以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諸般景緻為“緯線”,為我們編織了三幅絢麗多彩的秋景圖。它們具有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的特點;表現了詩人對秋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本詩語言流暢、優美,是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學目標的預設

依據本單元本課的特點,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考慮,預設本文教學目標如下:

認知目標:有感情的反覆朗讀並背誦全詩;進行語言積累;

能力目標:把握詩歌意境,感悟詩人思想感情;培養學生解讀、鑑賞詩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自然、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3、教學重、難點的預設

依據以上兩點,我預設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反覆吟誦,感悟詩句含義,體味詩歌清遠、閒靜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是揣摩詩歌的清麗的意象和質樸曉暢、情景交融的特色。

二、說教法

1、教學的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裡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所以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在老師的引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

《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指出:“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而本文是文質兼美的寫景詩歌,適於朗讀,所以講析文章時,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領悟文章描繪的自然美。

2、學情分析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老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而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初步感知課文和聯絡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對語言文字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而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這節課,作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我儘量充分發揮老師的作用,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探究來完成教學的目標。

3、教學方法

根據課文文質兼美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激發興趣法(引秋)、問題導引法(品秋)、討論質疑法(品秋)、誦讀法(誦秋)。

主要以出示秋天的風景圖片、使用相關的課件來輔助教學。

4、說學法

我認為老師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的目標”。而教學是老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我遵循“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採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並在課文賞析後完成課後問題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5、反饋調控措施

根據我所授課班級學生底子薄、認知水平低、自覺性差的現狀,我估計學生可能會在“品秋”“寫秋”環節中出現困難,這時老師可根據當時的情況,就出現困難的環節,以對話的方式談談自己的看法,拉進師生距離,啟發、引導學生髮散思維,更好的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是按“引秋——誦秋——品秋——寫秋”進行教學的。其中我把教學重點突出在“誦秋”環節;在“品秋”環節中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

(一)引秋(2分鐘)

老師給學生們展示秋天的風景圖片,請學生說說看了圖片,想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由此創設情景匯入。(出示課題)

設計意圖:輕鬆的心情利於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進入課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觀察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二)誦秋(8分鐘)

本環節以讀為主,使學生對文中所描繪的“秋”有個總體印象。

初讀課文,劃出文中的生字、詞。

老師範讀,學生劃出朗讀節奏、分辨朗讀語氣、語調。

學生自讀與賽讀,並在學生中互評,老師給予適當的鼓勵。

請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詩節朗讀,也可找出你認為詩中用得好的詞語,做適當的批註,並與同學交流。老師也可找出自己喜歡的詩句、詞語與學生進行交流,對學生加以引導。

設計意圖:這樣就能使學生入景、入情的感知課文內容。使學生在初步掌握朗讀技巧,培養語感的同時,還能夠掌握精讀的方法、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方法和習慣,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注重了對學生智力素養中注意力的培養,使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非智力素質中的興趣與情感得以提升,鍛鍊學生的自信心。同時也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三)品秋(20分鐘)

在此環節中,學生組成小組,主要圍繞老師給出的三個問題討論、質疑,探究全詩。

①找出每節詩的點睛之句。

②詩中刻畫了幾幅圖景,請分別給它們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

(老師根據學生的討論發言,板書。)

③這首詩創造出了一種什麼樣的氛圍?

(歸結出詩文的特點並板書出來。)

設計意圖:本環節以學生討論為主,老師輔助引導為輔,使學生能夠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學目標中的能力目標得以實現。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這實際上也是教給學生一種閱讀的方法,在學生的領悟能力得到鍛鍊的同時,檢測了學生的思維品質,語言的歸納、整合能力,並使之得以提高。把學生對詩的理解上升到了一個高度。

請學生仔細聆聽詩人的深情絮語(老師有感情的朗讀),展開想象的翅膀,看看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了怎樣的畫面,並把它描繪出來。

設計意圖:這是對本課知識掌握情況的反饋。老師可以通過學生描繪的圖景,瞭解到學生對詩文的理解程度,若學生理解有不足之處,老師可以自己頭腦中的圖景加以引導。這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聯想與想象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還使學生感悟到詩的意境美,以突破本課教學的難點。

(四)寫秋(15分鐘)

這個環節著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與情感態度兩方面的語文素養。

1、請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也以“秋天”為題寫一首小詩或畫一幅畫。並給大家展示出來。

設計意圖:根據“閱讀最近發展區”的原理,進行知識的遷移訓練,注重語文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養成一種關注自然、體驗自然和發現美的習慣。也可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思想觀念。體現了教學目標中的能力目標。

2、請同學們一起歌唱秋天(試背)

設計意圖:老師可在學生試背過程中,在此出示與詩文有關的圖片,讓學生邊看圖片邊回憶詩文,進行背誦。這可以使學生智力素質中的記憶力得到鍛鍊,同時也可掌握一種理解記憶的方法。在朗讀以及理解的基礎上背誦,達到了教學目標中的認知目標。

3、佈置作業:①查詢描寫秋天的詩歌、名句。

設計意圖:在積累字詞句篇的同時,鍛鍊了學生篩選、查詢資料的能力。

②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三:比較《秋天》與《秋景》,說說兩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麼異同。

設計意圖:這是對學生本課所學知識的驗收以及培養學生思維方面的拓展與延伸。

(五)、板書

在這節課的授課過程中,我能夠擯棄傳統教學中以老師分析、講授詩歌意境為主的做法,積極嘗試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創設校本例項及校本意境,儘量使課堂充滿活力,把課堂還給孩子,積極努力嘗試調動學生的能動性。讓孩子們在學習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討直至最後能獨立品詩、寫詩或作畫,以突出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同時我認為這也體現了與其他相關學科之間的滲透。讓孩子們通過讀詩來感悟生活,通過聯絡生活,更好的品味詩意,領悟意境,我認為這充分體現出了語文的人文性,為孩子營造了一個“大語文”的氛圍。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9

一、說教材

《長恨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篇,詩中通過李楊的愛情悲劇來表達作者對國家鉅變,以及對美好愛情的深深遺憾。王安憶的《長恨歌》卻是通過一個女人王琦瑤的故事來表達一個城市的傳奇與命運,並寄寓了自己對這種滄桑嬗變的哀傷。

本文《圍爐夜話》,是其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長恨歌》的第一章,給我們展現了故事發生的背景環境。這篇的語言頗有自己的特色:1.純敘述性的語言格調。面對紛繁蕪雜的日常生活,王安憶採取了一種具有概括力的理性敘述,避免造成嘮叨反覆的文字堆砌,顯示了其成熟的文字功力。2. 陌生化語言的智慧。使那些現實生活中為人們習以為常的東西化為一種具有新的意義、新的生命力的語言感覺。

基於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學目標定為了兩大塊:

1.感受小說的語言特色。

2.理解小說中對於日常與歷史的看法,通過日常來表現歷史的寫法。

二、說教法與學法

本課我擬採用的教法是點撥法,引導學生的學法是涵詠法、批註法。

課堂教學中我們一直在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注意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獨自去感悟內容,品味語言是實現任何教學目標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反覆涵詠才能品出其中滋味。批註法是中國最古老的學習方法,但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它能及時記錄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思維火花、點滴感受,促進思維。而點撥法則體現了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

只有把以上兩種學法和一種教法科學地結合融匯起來,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才會通過閱讀悟出來真正屬於學生自己的東西,這樣的教法和學法才是最有效的。

三、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示標

以《長恨歌》這個題目匯入,分別從白居易和王安憶的不同主題出發,明確這兩篇的截然不同。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出示本文的學習目標。

(二)學習過程

1.學生自讀。給定時間八分鐘,邊閱讀,邊做初步的圈點批註。

2.涵詠品味。給時間十五分鐘。

教師大螢幕展示如下兩個問題:

(1)、這屋子裡的人們,總是在重複著這樣的生活,從文中劃出一些細節,分析表現了他們怎樣的生存狀態?又表現了怎樣的內在意義?

(2)、閱讀全文,你覺得本文的語言有怎樣的特點?哪些句子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前一個是針對第二個教學目標來的,後一個是針對語言特色來的。

要回答好這兩個問題,必須在自己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初讀時的圈點批註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這也是在訓練學生閱讀必須具備的兩個能力篩選資訊的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3.交流提高。給學生五分鐘時間。

針對以上教師設計的問題,或者自己在閱讀中發現而沒有解決的問題,學生們可以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互相解答,互相提高。

此環節為交流階段,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對學生進行組織,但注意不能搶佔學生時間,還是以學生交流為主。

重要的是,教師要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學生共性的問題,或者比較有代表性的問題,記下來,以便於點撥補充。

4.點撥指導。 時間不超過十分鐘。

教師針對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或者回答不完善的問題予以點撥指導,歸納總結。目的是讓學生的疑問變成知識或者能力。

5.課堂練習。五分鐘。

目的是鞏固本節課的內容。可選用本課練習冊上的兩道題。

當堂練,當堂指導。

6.本課小結。兩分鐘。

把這節課的所有內容迴歸到教學目標上。讓學生再次理順思路,明確重點,知曉收穫。

7.作業 :

(1)遷移寫作,讓學生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關注一下上海的文化特色,進行模仿寫作。

(2)練習冊本課練習。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10

一。 大綱對國中閱讀的要求

大綱對國中階段在文學作品方面的閱讀要求主要有:1 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2 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

二。教材分析

《最後一課》是法國作家都德寫的一篇短篇小說。這篇小說選材巧妙,以小見大,選取一所普通國小中最後一堂法語課來反映尖銳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感情。這篇文章在對人物進行心理描寫的同時,成功地把景物描寫、細節描寫、人物行動描寫結合起來塑造人物,而且還運用了烘托、對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細膩地表現出來了。

三。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通過聽讀,瞭解小說的主要情節。這樣,才能更好體味和推敲作品語言的意義和作用。(2)學習本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活動,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寫法。

2 .情感目標: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到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我們通過這課兩個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時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樣非常自然地把培養學生的情感目標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3.發展目標:在學習本文出色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的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引導他們創新寫作。

四。教學重難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在向學生傳播新知識的同時,應考慮到教學物件原有的知識基礎,有針對性確立重難點。對剛上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整體感悟一篇較長的文章有一定的難度,根據這個情況,我確立以下的教學的重點、難點。

1. 小弗朗士在最後一課前後的變化,韓麥爾先生的服飾、語言、神情、動作所表現出來的愛國感情。

2. 《最後一課》的情形與平時上課不一樣的具體表現

難點:文章中重要語句含義的分析和文章中處處照應是本文的難點,在學習的過程中應加以啟發和點撥。

五。教法、學法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就要制定合適的科學的教法、學法。首先要把握兩個原則1、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2、重視素質教育,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其次採取以下的方法:第一,文獻法。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瞭解課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資料,充分預習,掌握生字詞,熟讀課文理清層次。逐步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自學能力。第二,主要採用討論式和對話式,讓學生學會與老師對話與文字對話。第三,為了加大課堂容量,我將使用投影和錄音等多媒體教學手段。

下面是我的具體的教學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將分為三個環節,三個課時來完成。由於本篇是教讀課文,在每個教學環節裡,我都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主導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依據故事情節的發展將文章分為三部分。

第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完成知識的積累。首先談一下我是怎樣匯入新課的:從現實生活入手,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所以我將播放北京申奧成功的宣傳片,讓學生感受申奧成功後全國上下歡慶的景象,引入什麼是愛國主義精神,然後說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愛國主義題材的文章。

第二:檢查預習情況:出示投影,給生詞注音,七年級的學生還處於識字認字過程,這一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

第三:提問學生,瞭解他們課後查閱資料的情況 :作者的情況,故事發生的背景。

完成了以上的知識積累的過程後,將進入第一個教學環節:聽讀——整體感知課文,理請文章思路。

(1) 聽讀課文,感知主要人物。放錄音,讓學生邊聽邊思考:本文主要寫了哪幾個人物?

(2) 默讀全文,討論文章思路

指導學生集中注意力默讀全文,不動脣、不指讀邊讀邊思考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最後讓學生分組討論,並用簡要的語言表達出來。最後老師要明確全文按情節分為三部分:1-6為第一部分、7-23為第二部分、24-29為第三部分。

在這個環節裡,完成了知識目標的第一點。

第二課時:進行第二個教學環節:品讀課文——體味語言,感悟思想。這個環節把學習方法的傳授落實到具體的課文分析中,使學生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

教學要點:小弗郎士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的描寫;教室中異常情景的描寫,小弗郎士心理反應和思想感情變化的描寫。

如何在這一步裡突破重難點呢,我把握的方法是討論,交流對話,給學生搭知識的臺階,引學生思維上路。

首先先讓學生閱讀第一、第二部分,從以下幾個話題入手:1、小弗郎士在上課如中見到、聽到、想到了什麼?文中為什麼不直接從上課寫起?教師在這個話題中需要明確:直接描寫小弗郎士的同時,也間接表現了先生的嚴厲,對下文寫老師態度的變化,突出主題,有烘托作用。不直接從上課寫起,而是著意渲染一種和平的氣氛,跟下文的悲劇氣氛形成鮮明對比。第二個話題是:《最後一課》的情形與平日上課時大不一樣,你能從文中找出不一樣的具體表現嗎?並說說這種不一樣說明了什麼?教師要向學生明確以下幾點:首先是氣氛不一樣、學生不一樣、老師不一樣,這種種不同為最後醫科渲染了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氣氛,為下文蓄足了氣勢。第三個話題是小弗郎士在最後一課上,思想感情發生了明顯變化,你能叢冢找出這種變化的具體表現嗎?並說說變化的的原因嗎?在與學生討論以上話題的時候,要引導學生用筆勾畫出一些重要的句子。通過老師與學生,學生與文字的對話和交流的同時,也對作品進行了品讀,我們突破了重點,把握了小弗郎士這個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課時,繼續第二個環節的主題——品讀課文。但是教學要點是分析韓麥爾先生的形象。在這步裡,我把握的方法是朗讀法和討論法。

讓同學接力讀11-19段,引導同學對下面的問題進行分析:(1)在最後一課裡韓麥爾先生為什麼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皺邊的領結,戴著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2)韓麥爾先生講話,連用了兩個"最後",它們的含義各是什麼?表達了他什麼樣的心情?(3)"小弗郎士每次胎氣頭來,總看見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裡,一動也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象把小教室裡的東西都裝在眼睛裡",讓同學猜想他此刻在想些什麼?(4)他寫出"法蘭西萬歲"這幾個字時,為什麼要使出全身的力量?以上幾個問題分別從韓麥爾先生的服飾、語言、神情、動作進行分析的,解決了這幾個問日,也就突破了重點的第一點。

然後請譯名同學讀第20自然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怎樣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象拿著一把開啟監獄大門的鑰匙"?教師在小結時要指出這裡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

在分析完主要人物形象之後,要對這篇文章的中新思想和寫作特點進行歸納,和進行創新寫作,這是我的第三個教學環節——運用,啟用思想,創新寫作。歸納本文通過典型的環境,如在上學路上,小弗郎士見到了普魯士士兵的操練,廣告牌等等,這些描寫實際上是告訴我們故事的背景,運用語言、表情、動作等的描寫,突出典型任務的性格的寫法。這些在寫作上都要會學習和運用。佈置作文,題目設計為《最後一課》之後,要求學生展開合情的想象,緊承文末的一句話進行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