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數學說課稿國中範文集合十篇

才智咖 人氣:1.21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說課稿國中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數學說課稿國中範文集合十篇

數學說課稿國中 篇1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操作,引導學生推匯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能運用公式解答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 過程與方法目標:激發學生參與整個課堂教學活動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的分析、觀察和概括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和極限思想。

二、教學重點

正確計算圓的面積

三、教學難點

圓面積公式的推導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圓片

五、教學設計

(一)複習舊知,匯入新課

1. 前面我們學習了圓、圓的周長。如果圓的半徑用r表示,周長怎樣表示?( 2πr)周長的一半怎樣表示?(πr)

2. 課件:出示一塊圓形的桌布。如果要給這塊桌布的邊縫上花邊,是求什麼?(圓形桌布的周長)

3.課件:出示一塊圓形的鏡框。如果要鏡框配一塊玻璃,至少需要多大?是求什麼?(圓的面積) 誰能指出這個圓的面積?誰能概括一下什麼是圓的面積?請同學們用手摸出學具圓的面積。

4. 提問:如果圓的半徑是2分米,你能猜猜這塊玻璃到底有多大?(同學們紛紛地猜測,有的學生可能說這個圓面小於所在的正方形面積)

這塊圓形玻璃有多大,就是要求圓形的面積,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怎樣計算圓的面積。(板書課題:圓的面積)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 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過程。

(1)以前我們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請同學們回想一下,這些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匯出來的?(學生回答,師用課件演示)

(2)通過回憶這三種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你發現了什麼?(發現這三種平面圖形都是轉化為學過的圖形來推匯出它們的面積計算公式)

(3)能不能把圓轉化為學過的圖形來推匯出它的面積計算公式呢?

那麼同學們想一想,圓可能轉化為什麼平面圖形來計算呢?

2. 推導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1)拿出已準備好的學具,說說你把圓剪拼成了什麼圖形?

(2)學生小組討論。

看拼成的長方形與圓有什麼聯絡?

學生彙報討論結果。教師評價。

(3)課件演示:請看大螢幕,把圓分成16等份,拼成了近似平行四邊形,再分成32等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邊形,再分成64等份,拼成近似長方形,你發現什麼?(如果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就會越細,拼成的圖形就會越接近於長方形)

(4)你能根據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匯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嗎?小組討論一下。

生邊答師邊演示課件。

生答:因為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與圓的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周長的一半,寬相當於半徑。

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所以圓的面積=周長的一半×半徑

S=πr × r

S=πr2

師小結公式 S=πr2,讓學生小組內說說圓的面積是怎樣推匯出來的?

(5)讀公式並理解記憶。

(6)要求圓的面積必須知道什麼?(半徑)

3. 利用公式計算。

(1)用新的方法算一算:剛才的玻璃到底有多大?看誰剛才猜得較接近。(學生計算並彙報)

(2)出示例3,學生嘗試練習,反饋評價。

提問:如果這道題告訴的不是圓的半徑,而是直徑,該怎樣解答?不計算,誰知道結果是多少嗎?

(三)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 求下面各圓的面積,只列式不計算。(CAI課件出示)

2. 測量一個圓形實物的直徑,計算它的周長及面積。

3. 課件演示: 用一根繩子把羊栓在木樁上,演示羊邊吃草邊走的情景。(生看完提問題並計算)(羊吃到草的最大面積即最大圓面積是多少?)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自己運用了什麼方法,學到了哪些知識?師生共同回顧。

(五)佈置作業

1. 第97頁的第3題和第4題。

2.找出身邊的圓,同桌合作量一量半徑,算一算面積(完成實驗報告單)

測量物 直徑(釐米) 半徑(釐米) 面積(平方釐米)

六、板書設計:

圓的面積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圓的面積=周長的一半×半徑

S=πr×r

S=πr2

數學說課稿國中 篇2

各位評委: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分式的乘除法(第1課時)》,選用是人教版的教材。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這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等五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 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是八年級數學第十六章第二節第一課時的內容,是國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分式基本性質、分式的約分和因式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分式的乘除法;另一方面,又為學習分式加減法和分式方程等知識奠定了基礎。因此,這節課在整個的國中數學的學習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這節課內容特點,考慮到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對教材的地位與作用的分析,我制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並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則,能進行簡單的分式乘除法運算,能解決一些與分式乘除有關的實際問題。

2.技能目標:經歷從分數的乘除法運算到分式的乘除法運算的過程,培養學生類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對從特殊到一般數學的思想認識。

3.情感目標:教學中讓學生在主動探究,合作交流中滲透類比轉化的思想,使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

(三)教學重難點

本著課程標準,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運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則進行運算。

教學難點:分子、分母為多項式的分式乘除運算。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說學情

1.學生已經學習分式基本性質、分式的約分和因式分解,通過與分數的乘除法類比,促進知識的正遷移。

2.八年級的學生接受能力、思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變化和提高,自學能力較強,通過類比學習加快知識的學習。

三、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標改革的目標,新課標要求把過去單純的老師講,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為師生互動式教學。師生互動式教學以教學大綱為依據,滲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師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結合這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這節課我採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師生互動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突破難點:分式的乘除法運算,在例題的引導分析時,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本課教學難點:分子、分母為多項式的分式乘除運算。讓學生在練習題中鞏固難點,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二)說學法

從認知狀況來說,學生在此之前對分數乘除法運算比較熟悉,加上對本章第一節分式及其性質學習,抓住國中生具有豐富的想象能力和活躍的思維能力,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這些心理特徵,因此,我認為這節課適合採用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數學學習方式。一方面運用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引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由於分式的乘除法法則與分數的乘除法法則類似,以類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則,易於學生理解、接受,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分式的乘除運算,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但讓學生"學會"還要讓學生"會學"

四、說教學過程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接下來,我再具體談談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安排:

(一)提出問題,引入課題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樣,好的引入能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因此我用實際出發提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問題1求容積的高是 ,(引出分式乘法的學習需要)。

問題2求大拖拉機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機的工作效率的倍,(引出分式除法的學習需要)。

從實際出發,引出分式的乘除的實在存在意義,讓學生感知學習分式的乘法和除法的實際需要,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

(二)類比聯想,探究新知

從學生熟悉的分數的乘除法出發,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解後總結概括:

(1)式是什麼運算?依據是什麼?

(2)式又是什麼運算?依據是什麼?能說出具體內容嗎?(如果有困難教師應給於引導)

(學生應該能說出依據的是:分數的乘法和除法法則)教師加以肯定,並指出與分數的乘除法法則類似,引導學生類比分數的乘除法則,猜想出分式的乘除法則。

【分式的乘除法法則 】

乘法法則: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積作為積的分子,分母的積作為積的分母。

除法法則:分式除以分式, 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顛倒位置後,與被除式相乘。

用式子表示為:

設計意圖:由於分式的乘除法法則與分數的乘除法法則類似,故以類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則,易於學生理解、接受,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新理念。

(三)例題分析,應用新知

師生活動:教師參與並指導,學生獨立思考,並嘗試完成例題。

P11的例1,在例題分析過程中,為了突出重點,應多次回顧分式的乘除法法則,使學生耳熟能詳。P11例2是分子、分母為多單項式的分式乘除法則的運用,為了突破這節課的難點我採取板演的形式,和學生一起詳細分析,提醒學生關注易錯易漏的環節,學會解題的方法。

(四)練習鞏固,培養能力

P13練習第2題的(1)(3)(4)與第3題的(2)

師生活動:教師 出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解答,並讓學生板演或投影展示學生的解題過程。

通過這一環節,主要是為了通過課堂跟蹤反饋,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進一步熟練解題的思路,也遵循了鞏固與發展相結合的原則。讓學生板演,一是為了暴露問題,二是為了規範解題格式和結果。

(五)課堂小結,回扣目標

引導學生自主進行課堂小結: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2.在知識應用過程中需要注意什麼?

3.你有什麼收穫呢?

師生活動:學生反思,提出疑問,集體交流。

設計意圖:學習結果讓學生作為反饋,讓他們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在交流中與全班同學分享,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記憶。

(六)佈置作業

教科書習題6.2 第1、2(必做) 練習冊P (選做),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這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選做題是對這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鞏固提高。

五、說板書設計

在這節課中我將採用提綱式的板書設計,因為提綱式-條理清楚、從屬關係分明,給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於學生對教材內容和知識體系的理解和記憶。

數學說課稿國中 篇3

一、說教材

本課時是華師大版八年級(上)數學第14章第二節內容,是在掌握勾股定理的基礎上對勾股定理的應用之一。 勾股定理是我國古數學的一項偉大成就。勾股定理為我們提供了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間的數量關係,它的逆定理為我們提供了判斷三角形是否屬於直角三角形的依據,也是判定兩條直線是否互相垂直的一個重要方法,這些成果被廣泛應用於數學和實際生活的各個方面。教材在編寫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實際分析,使學生獲得較為直觀的印象,通過聯絡和比較,瞭解勾股定理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據此,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和方法目標:通過對一些典型題目的思考,練習,能正確熟練地進行勾股定理有關計算,深入對勾股定理的理解。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對一些題目的探討,以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3、情感與態度目標: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定理的美。

教學重點:勾股定理的應用。

教學難點:勾股定理的正確使用。

教學關鍵:在現實情境中捕抓直角三角形,確定好直角三角形之後,再應用勾股定理。

二、說教法和學法

1、以自學輔導為主,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運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習慾望和興趣,組織學生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

2、切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討論,操作,歸納理解定理,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演示實物,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分析,證明,使學生獲得新知的成功感受,從而激發學生鑽研新知的慾望。

三、教學程式

本節內容的教學主要體現在學生的動手,動腦方面,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心理,教學程式設定如下:

一、回顧問:

勾股定理的內容是什麼?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今天我們來學習這個定理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二、新授課例

1、如圖所示,有一個圓柱,它的高AB等於4釐米,底面周長等於20釐米,在圓柱下底面的A點有一隻螞蟻,它想吃到上底面與A點相對的C點處的食物,沿圓柱側面爬行的最短路線是多少?(課本P57圖14.2.1)

①學生取出自制圓柱,,嘗試從A點到C點沿圓柱側面畫出幾條路線。思考:那條路線最短?

②如圖,將圓柱側面剪開展成一個長方形,從A點到C點的最短路線是什麼?你畫得對嗎?

③螞蟻從A點出發,想吃到C點處的食物,它沿圓柱側面爬行的最短路線是什麼?

思路點撥:引導學生在自制的圓柱側面上尋找最短路線;提醒學生將圓柱側面展開成長方形,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發現“兩點之間的所有線中,線段最短”。 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興趣高漲,氣氛異常的活躍,他們發現螞蟻從A點往上爬到B點後順著直徑爬向C點爬行的路線是最短的!我也意外的發現了這種爬法是正確的,但是課本上是順著側面往上爬的,我就告訴學生:“課本中的圓柱體是沒有上蓋的”。只有這樣課本上的解答才算是完全正確的。例2.(課本P58圖14.2.3)

思路點撥:廠門的寬度是足夠的,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觀察當卡車位於廠門正中間時其高度是否小於CH,點D在離廠門中線0.8米處,且CD⊥AB, 與地面交於H,尋找出Rt△OCD,運用勾股定理求出2.3m,CD= = =0.6,CH=0.6+2.3=2.9>2.5可見卡車能順利通過 。詳細解題過程看課本 引導學生完成P58做一做。

三、課堂小練

1、課本P58練習第1,2題。

2、探究: 一門框的尺寸如圖所示,一塊長3米,寬2.2米的薄木板是否能從門框內通過?為什麼?

四、小結

直角三角形在實際生活中有更為廣泛的應用希望同學們能緊緊抓住直角三角形的性質,學透勾股定理的具體應用,那樣就能很輕鬆的解決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五、佈置作業

課本P60習題14.2第1,2,3題。

數學說課稿國中 篇4

一、說教材:

(一)、教材內容:

本節課在國中數學中起著比較重要的作用,準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從感性到理性形成一個飛躍。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關於數學目標設計的基本理念,在分析課標和教材的基礎上,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劃分為以下四個方面: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具體說來:

(1)、知識與技能:掌握中點四邊形的形狀,熟悉特殊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技能。

(2)、數學思考:如何從問題出發,有效組織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合作學習,通過綜合法的證明過程,體會證明的有關思維方法。

(3)、解決問題:通過一題多變,建立思考情境,形成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模式,培養理性說理能力。

(4)、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師生活動以及互動性多媒體教學軟體的使用,培養學生的自覺性、積極性,使學生髮現數學中所蘊涵的美,並激發他們向深層的未知世界不斷探索的學習熱情。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對本學段這部分知識的建議,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讓學生理解中點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或為矩形、菱形、正方形。難點是探索出中點四邊形為特殊平行四邊形的決定因素。

(四)、教具準備:

為了使學生能上好這節課,我製作了多媒體課件及演示教具,並對學生可能提出的疑問做了多方面設定。

二、說教學方法:

根據學生以往的學習經驗,及九年級學生思維的感官性,所以本節課安排由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去探索中點圖的特徵。也為使課堂生動、有趣、高效,準備將整節課以觀察、思考、討論貫穿於整個教學環節之中,並準備通過實驗觀察,啟發式教學法和師生互動式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教學中,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利於最優化的達到教學目的。

教學過程中注意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培養學生“多觀察、動腦筋、大膽猜、勤鑽研”的研討式學習模式,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為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適當補充練習題進行教學,重在引起學生對新知的鞏固和掌握。

三、說學生學法:

(1)知識掌握上:在學生學習任意四邊形中點圖的基礎上,再加上九年級學生理解力強,所以本課安排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去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條件不存在太大的問題。

(2)知識障礙上:今天的新知,學生不易靈活應用,容易造成應用中的混淆現象,所以教學中靈活結合學生練習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簡單明瞭、深入的分析講解。

(3)思維特徵上:根據九年級學生,不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表揚等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準備靈活抓住學生這一生理、心理特點,一方面實際操作、另一方面課件演示,儘量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積極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4)心理特徵上:老師抓住學生對數學課感興趣這一有利因素,引導學生認識到數學的科學性和應用性,學好數學有利於其他學科的學習以及學科知識的滲透性。

四、說教學程式設計:

教學設計應為教學目標展開,因此,我根據課改精神以及九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徵、學生學習水平。在確立了教學目標以後,將本節課的設計思路確立為以下幾個環節: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學生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從舊知入手,創設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後開門見山,給出課題,並引導學生探索的方法,從而使學生對本課形成整體觀念。這樣匯入新課既為後面突破難點節省了時間,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引發了學生的求知慾,使他們帶著濃厚的興趣進入新課的學習。

2、動手操作探究規律:

在大屏上映出做一做的內容,是利用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得出結論,並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開展觀察、分析、交流、總結等活動,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並歸納問題。

因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突破這一難點,準備安排十五分種的時間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得出結論。其間,我準備參與其中,並及時給個別學生加以引導,突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地位。在學生探索的基礎上,老師提出讓學生欣賞自己的作品,電腦顯示老師的作品,設計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明確答案,體會數學語言的嚴密性。另外,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特別強調先獨立完成,再合作交流,從而體現合作是在自主的基礎上進行的理念。

3、加深理解形成技能:我們教學要激發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主動探索,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我先結合“我會填”讓學生學會初步應用新知,再結合“動腦做”請同學在動手操作的基礎上,自動形成討論組,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實際操作。並引導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思維中動手。再結合“學習了,會用嗎?”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的嚴密性,從而為突破難點打下堅實的基礎。

4、練習應用感受新知:為提高對重點內容的理解和應用,在因材施教,

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的基礎上,特設計了一個全班的分組遊戲,以達到本節課的高潮,遊戲內容備有四套有梯次的套餐題,並且每一部分的出題都圍繞著教學目的而展開。A套題著眼於基礎知識的練習和鞏固,使絕大部分學生都能領悟和理解。教學中,無須浪費更多時間,學生自行解決即可。B套題則多知識點交叉。必要時,老師要適時給以點播。C套題目的是讓同學們都動手動腦。D套題則培養解題技能。安排這一內容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做對的基礎上體味成功感,從而提高學習數學的信心。而競賽後教師的點評更使學生認識到合作學習給大家帶來的好處。

5、拓展延伸解決問題:通過一個探索性的作業,引導學生課下探究,進一步體會數學,感受數學。

五、說教學評價:

在教學中充分考慮到老師的神態、語言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影響。同時從不同角度或側面瞭解學生的跟課情況,以便及時調整教學過程,從而保證教與學的統一。我在這節課的設計中十分注意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揮,學生在進行操作、展示的過程中,及時給以評價,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從而體驗數學,感受數學,形成對數學的正確認識,並得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陶冶與昇華。

本節課的設計思路基本這樣,具體操作可能會有些疏漏,懇請各位領導、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數學說課稿國中 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華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下冊第十章《統計初步認識》中,第三節的內容。主要讓學生認識資料統計中三個基本統計量,是一堂概念課,也是學生學會分析資料,作出決策的基礎。本節課的內容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能直接指導學生的生活實踐。

(二)教學的目標和要求

知識目標:理解平均數、眾數與中位數的含義,掌握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計算方法,明確平均數、中位數肯定有,眾數卻不一定有的事實;

能力目標:會計算一組資料的平均數,會確定一組較簡單的資料的眾數與中位數,培養獨立思考,勇於創新,小組協作的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事物的多面性與學會全面分析問題的必要性,滲透誠實、上進道德觀念,培養吃苦創新精神。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三個基本統計量的概念以及其計算和確定方法;

教學難點:平均數的計算,中位數眾數的確定。

二、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使用多媒體教學平臺;概念教學中,主要以生活例項為背景,從具體的事實上抽象出三個統計量的概念,通過三個統計量的計算與確定的練習幫助學生理解並鞏固概念;在教學活動中主要是以問題的方式啟發學生,以生動有趣的例項吸引與激勵學生;在整個過程中採用情境教學法。

同時,注重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自學協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主要以學生“探究自學”“小組討論”“相互學習”的學習方式而進行。

三、教學過程的分析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3分鐘)引入採用“故事法”引入——《從四十名到第十名》。通過這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使學生充分體驗到全面瞭解並分析資料的必要性。如何能對資料全面瞭解分析?今天我們將學習從三個不同側面反映一組資料的三個統計量——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通過生動的故事,也是集中學生注意力的一種有效方式。

(二)自學輔導,建構新知(11分鐘)

提出概念:(3分鐘)

在學生還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節的中時,對故事的情節設問:主人公的成績在哪一檔次?中等成績約是多少?哪一檔分數的人最多?學生一一作答。在此基礎上,老師把平時生活中的說法(如:中等成績)規範化並抽象出統計中的基本概念(如:中位數)。

這樣可以使新的概念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上,便於理解和記憶。自學輔導:(8分鐘)

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結合教材,必須想辦法求出故事中的三個統計量,並找出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的計算方法。(小組討論、教師輔導)。

因為新教材的編寫比較適合學生閱讀,這一節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絡較多,學生多有體驗,要讓學生理解並沒有太大的困難。這樣也可以充分發揮學生主觀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與小組協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學生資源”,使他們互相幫助,體驗在集體中的成長與發展。鞏固整理:(20分鐘)

數學說課稿國中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學數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在國中數學中佔有重要地位。通過一元二次方程的學習,可以對已學過實數、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識加以鞏固,同時又是今後學習可化為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高元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式等知識的基礎。此外,學習一元二次方程對其它學科有重要意義。本節課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通過豐富的例項,讓學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並通過觀察歸納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的要求、本節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及已有的知識經驗,本節課的三維目標主要體現在:

知識與能力目標: 要求學生會根據具體問題列出一元二次方程,體會方程的模型思想,培養學生歸納、分析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回顧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自己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數學建模的分析、思考過程,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體會做數學的快樂,培養用數學的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要運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首先必須瞭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而概念的教學又要從大量的例項出發。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是:由實際問題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國中數學說課稿精選國中數學說課稿精選。鑑於學生比較缺乏社會生活經歷,處理資訊的能力也較弱,因此把由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方程確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法、學法

因為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及相關概念,所以本節課我主要採用啟發式、類比法教學。教學中力求體現“問題情景———數學模型—————概念歸納”的模式。但是由於學生將實踐問題轉化為數學方程的能力有限,所以,本節課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指導學生通過直觀形象的觀察與演示,從具體的問題情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建立數學方程,從而突破難點。同時學生在現實的生活情景中,經歷數學建模,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進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有效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教學過程設計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因為數學來源與生活,所以以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為素材創設情景,易於被學生接受、感知。通過微機演示課本中的例項,並應用微機對其進行分析,充分顯示微機演示中的生動性、靈活性,把圖形的靜變成動,增強直觀性;同時幫助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提煉出數學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和抽象能力。情景分析中學生自然會想到用方程來解決問題,但所列的方程不是以前學過的,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順利地進入新課。

國中數學說課稿三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直線、射線、線段和角的有關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平面內兩條直線相交形成4個角的位置和數量關係,為今後學習幾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證明幾何題提供了一個示範作用,本節對於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推動作用,所以本節課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已經有的知識基礎,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對頂角和鄰補角的概念,能從圖中辨別對頂角和鄰補角。

(2)掌握“對頂角相等的性質”。

(3)理解對頂角相等的說理過程。

2、過程與方法

經歷質疑,猜想,歸納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轉化,說理能力和數學語言規範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合作精神,讓學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樂趣,增強學習興趣;在解題中感受生活中數學的存在,體驗數學中充滿著探索和創造。

(三)重點,難點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本節課的重難點為:

重點:鄰補角和對頂角的概念及對頂角相等的性質。

難點:寫出規範的推理過程和對對頂角相等的探索。

二、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了直觀的教具演示和多媒體。增大了教學的直觀性,讓學生觀察、比較、歸納、總結,使學生經歷了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認識過程。

三、學法指導

讓學生學會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學會從具體的例項中抽象出一般規律。從中提高他們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能力,並養成動手、動腦、動口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數學說課稿國中 篇7

尊敬的各位領導、評委、老師。你們好!

我有機會能參加這次青年教師優質課比賽,倍感榮幸。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三章第一節分式的基本性質。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教法學法、教學流程這六部分來說: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式是繼整式之後對代數式的進一步研究。與整式一樣,分式也是表示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係的一種工具,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常用模型之一。

分式的基本性質是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三章第一節分式的重點內容之一。它是在國小學習了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分式變形的依據,也是進一步學習分式的約分、通分以及分式的四則混合運算的基礎,學生掌握本節內容是學好本章及以後學習方程、函式的問題的關鍵,所以本節內容要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國小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們採用類比的方法由數到式的轉化(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加以延伸),學習分式的基本性質。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對本教材的要求及自身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確定了本節的教學目標:

1.通過類比、探索分式的基本性質,初步掌握類比的思想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2.理解並熟練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質,靈活運用“性質”進行分式的變形。

3.通過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合作的快樂和成功,培養與他人交流的能力,增強合作交流的的意識。

四、教學重點、難點

從教學目標出發理解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質是學習整個分式運算的關鍵,從學情分析出發,學生在化簡分式時容易忽略了分母的存在,因此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並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質及應用。

難點:靈活運用分式的基本性質,進行分式的化簡、變形。

五、教法與學法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1.教法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根據課標的要求及對教材和目標分析,本節內容主要採用問題引導探索的教學方法。學生在教師營造的環境裡,經歷從數的基本性質到分式基本性質的探索過程,讓學生在觀察、類比、猜想、嘗試的思維活動中,發現性質、理解性質,並通過應用此性質進行不同形式的練習,讓學生得到更深刻的體會,實現教學目標。逐步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質 。

2.學法

不同的教法,就有與之對應的不同學法。採用問題引導探究的教學法,就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經過小組討論分析、解決問題。其目的是讓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知識的基礎上,經歷觀察,歸納,類比和猜測的數學思維的過程。

六、教學流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從遊戲匯入、問題探究、初試一把、緊緊相接、緊緊相擁、齊花開放、迸出火花.

數學說課稿國中 篇8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八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一節《矩形》第一課時。下面我分設計理念與思路、教材分析、學生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設計、板書設計等六個方面說一下這節課。

一、設計理念與思路:

新課標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目標,積極倡導他們親身經歷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在教育方式上,也要體現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隸。在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喚起學生成長的渴望;幫助學生尋找、蒐集和利用學習資源,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髮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實際意義,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故此本課從生活中的數學(做窗框)入手,充分展示“觀察、操作-猜想、探索-說理”的認識過程,使學生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學習說理,體現直觀與簡單推理的融合基礎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形成。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平行四邊形與特殊平行作業(矩形、菱形和正方形)之間第一課時,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章內容的一個重點。同時,矩形又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應用最廣泛的一種幾何圖形,使學生體會到幾何知識來源於實際又作用於實際的辨證關係。在研究幾個圖形之間的從屬關係時也涉及了辨證思維和認識論的一些觀點,這對於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滲透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都有一定的作用。

三、學生分析:

學生在國小學習過長方形的簡單知識,有了這樣的基礎,再加上八年級學生思維活躍,興趣廣泛,獲取資訊渠道多,對新事物的追求與敏感,他們完全有能力通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藉助老師恰當的點撥,來學好矩形的性質。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上要敢於放手,讓學生去想,去說,去做,去表達,去自我評價,去體會成功的喜悅。面對問題,讓學生大膽實踐,使學生在實踐中發現真知,從而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更加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促進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態度和正確的人生觀。

四、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掌握矩形的概念和性質,理解矩形與平行四邊形的區別與聯絡.

2、會初步運用矩形的概念和性質來解決有關問題.

3、滲透運動聯絡、從量變到質變的觀點.

能力目標:使學生能應用矩形定義、性質等知識,解決有關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引入,使學生加深對矩形概念的理解,並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矩形的性質。

教學難點:矩形的性質的靈活運用、學生的書寫。

五、教學過程設計:

1、情境創設:讓學生從生活中的數學引入(做窗框)入手,引導學生注重觀察生活,從而進一步研究矩形的.性質進入學習情境。

2、探索活動:活動一操作-觀察-探索

活動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讓學生了解做窗框的過程,即從中包含的數學知識,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第二層次:引導學生探索四邊形ABCD的特點。學生通過進一步探究可以發現平行四邊形ABCD中有一個角是直角,這樣就為引入矩形的概念做好鋪墊。

第三層次:概括得出矩形概念。在第二層次的基礎上概括得出矩形概念,同時,要啟發學生注意:矩形的概念有兩方面的涵義,它既是矩形的一條性質,又是矩形的一種判定方法。

活動二探索矩形的性質

活動分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讓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的矩形,使學生直觀初步認識矩形,及矩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第二層次:讓學生通過量課堂課本封面來了解矩形的性質,複習平行四邊形的性質,並使學生理解矩形與平行四邊形的特殊與一般的辨證關係,矩形具備一般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從而讓學生敘述矩形具備的一般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第三層次:引導學生思考,促使學生理解,由於矩形比一般平行四邊形多一個特殊條件:有一個角是直角,因此矩形具有一些特殊性質,探索它的特殊性質要從它的特殊處有一個角是直角入手。引導學生觀察:改變平行四邊形形狀,它的邊、角、對角線有怎樣的變化?當一個角為直角時,它的四個角有什麼特點?兩條對角線有怎樣的特殊關係?這一層次旨在利用四邊形的不穩定性,藉助直觀,引導學生通過合情推理去探索、發現結論。同時在演示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體會到知識發生的過程,滲透了量變到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第四層次:在第三層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矩形的角、對角線的性質進行說理,同時發展學生有條理地表達能力。

3、例題講解:

講解課本例1。本例設計的目的直接應用矩形的有關性質;同時為總結矩形中具有的一些特殊圖形(四個等腰三角形)做鋪墊。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和書寫能力。

4、課堂練習:例題講解完畢後,通過問題鏈來歸納總結矩形的相關特點:由OA=OB=OC=OD可知圖中有幾個等腰三角形?這些三角形全等嗎?面積相等嗎?幾個直角三角形?研究矩形的軸對稱性。有關矩形的問題往往轉化為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的問題解決。

5、課堂小結: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教師補充昇華:矩形的性質

6、知識拓展

1、培養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和積極思考的習慣,同時為下一節課創設問題情境,(引入課中問題中另一種解決辦法)

2、通過生活知識引導學生探究數學,應用數學,培養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門框窗框為什麼要做成矩形的?)

7、佈置作業:課本P134T1、2、3、4;作業本(2)P33

六、板書設計:

矩形的性質(一)、定義:(二)、矩形的性質(三)、例題

七、反思:

本節課的容量決定學生板書時間太少。

數學說課稿國中 篇9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這節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初級中學教材北師大版七年級第二章第一節《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課時,勾股定理是幾何中幾個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邊的數量關係。它在數學的發展中起過重要的作用,在現時世界中也有著廣泛的作用。學生通過對勾股定理的學習,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對直角三角形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勾股定理,並能運用勾股定理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索及驗證勾股定理的過程,瞭解利用拼圖驗證勾股定理的方法,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意識、主動探究的習慣,感受數形結合和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愛國熱情,讓學生體驗自己努力得到結論的成就感,體驗數學充滿探索和創造,體驗數學的美感,從而瞭解數學,喜歡數學。

(三)教學重點

經歷探索及驗證勾股定理的過程,並能用它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用面積法(拼圖法)發現勾股定理。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辦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動手實驗,讓學生在實驗中探索、在探索中領悟、在領悟中理解。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觀察、歸納、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們在國小已學習了一些幾何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包括割補、拼接),但運用面積法和割補思想來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還不夠。

另外,學生普遍學習積極性較高,課堂活動參與較主動,但合作交流的能力還有待加強.

教法分析:

結合七年級學生和本節教材的特點,在教學中採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拓展鞏固”的模式, 選擇引導探索法。

把教學過程轉化為學生親身觀察,大膽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歸納總結的過程。

學法分析: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採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討式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圖片欣賞勾股定理數形圖

1955年希臘發行美麗的勾股樹

20xx年國際數學的一枚紀念郵票

大會會標

設計意圖:通過圖形欣賞,感受數學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價值。

(2)某樓房三樓失火,消防隊員趕來救火,瞭解到每層樓高3米,消防隊員取來6。5米長的雲梯,如果梯子的底部離牆基的距離是2。5米,請問消防隊員能否進入三樓滅火?

設計意圖:以實際問題為切入點引入新課,反映了數學來源於實際生活,產生於人的需要,也體現了知識的發生過程,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一個“數學化”的過程,從而引出下面的環節。

(二)實驗操作模型構建

1、等腰直角三角形(數格子)

2、一般直角三角形(割補)

問題一:對於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積有何關係?

設計意圖:這樣做利於學生參與探索,利於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問題二:對於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積也有這個關係嗎?(割補法是本節的難點,組織學生合作交流)

設計意圖:不僅有利於突破難點,而且為歸納結論打下基礎,讓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無形中得到提高。

通過以上實驗歸納總結勾股定理。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歸納出勾股定理的雛形,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時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體驗了從特殊—— 一般的認知規律。

(三)迴歸生活應用新知

讓學生解決開頭情景中的問題,前呼後應,增強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增加學以致用的樂趣和信心。

(四)知識拓展鞏固深化

基礎題,情境題,探索題。

設計意圖:給出一組題目,分三個梯度,由淺入深層層練習,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知識的運用得到昇華。

基礎題: 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邊長為3,斜邊為5,另一直角邊長為X,你可以根據條件提出多少個數學問題?你能解決所提出的問題嗎?

設計意圖:這道題立足於雙基.通過學生自己創設情境 ,鍛鍊了發散思維。

情境題:小明媽媽買了一部29英寸(74釐米)的電視機。小明量了電視機的屏幕後,發現螢幕只有58釐米長和46釐米寬,他覺得一定是售貨員搞錯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嗎?

設計意圖:增加學生的生活常識,也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

探索題: 做一個長,寬,高分別為50釐米,40釐米,30釐米的木箱,一根長為70釐米的木棒能否放入,為什麼?試用今天學過的知識說明。

設計意圖:探索題的難度相對大了些,但教師利用教學模型和學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空間想象能力。

(五)感悟收穫佈置作業

這節課你的收穫是什麼?

作業:

1、課本習題2.1

2、蒐集有關勾股定理證明的資料。

四、板書設計

探索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分別為a,b,斜邊為c,那麼

設計說明:

1、探索定理採用面積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和諧、寬鬆的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形結合及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2、讓學生人人蔘與,注重對學生活動的評價,一是學生在活動中的投入程度;二是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思維水平、表達水平。

圖文蒐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鐵樹老師面試輔導,喜馬拉雅app—主播—教師面試大雜燴

數學說課稿國中 篇10

國中數學圓說課稿

一、 說教材: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它是幾何初步知識內容,既是一節起始課,也是後繼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的基礎。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的認識和麵積計算,以及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知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知識,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教材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說,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因此,通過對圓的認識,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今後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本人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動,觀察、體會圓的特徵,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與半徑之間的關係。瞭解、掌握多種畫圓的方法,並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過程與方法:通過想象與驗證、觀察與分析、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圓的各點分佈均勻性和廣泛的對稱性,同時獲得思維的進一步發展與提升。

3、情感態度價值觀:結合具體的情境,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並能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

三、說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圓上”的概念,歸納圓的特徵。

教學準備:

學生:剪刀、白紙若干張、彩筆、圓規、直尺、圓形物體一個

教師:課件、圓規、直尺、圓形紙片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在本節課中要注重學生的學習行為方式的改變、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從欣賞圓、發現圓開始,深深吸引學生,課堂教學中,要注意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領學生經歷了一次“研究與發現”的完整過程。教給學生學法:情境中欣賞圓的魅力——合作中探究圓的特徵——介紹中體驗圓的數學文化——實踐中感受圓的數學價值,大膽放手,把一切探究的機會交給學生。學生不僅學得輕鬆活潑,而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五、說教學過程

對本節課的教學,我精心設計了二個主要環節。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我們以前都和哪些平面圖形做了朋友?這些圖形都是用什麼線圍成的?簡單說出這些圖形的特徵。

(二)、突出主體、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圓

首先我會讓學生舉舉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的?”學生可能會說出:硬幣、光碟、路標、鐘面、車輪等,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的。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同時,我會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圓形圖片,讓學生感受到圓就在我們身邊。

接著,我會出示的兩組圖形,第一組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第二組就是圓形,通過對比,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組圖形是由線段首尾連線所圍成的,而圓是由曲線所圍成的,形成正確表象——圓是一種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通過課件展示圓的畫面及各部分的名稱,同時根據課件圖片讓學生分析圓上,圓內,圓外和圓心各指什麼?我在適時講解加深學生的理解

2、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徵

活動一:小組合作探究

(1)以四人為一小組,一起動手摺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你發現了什麼?並在小組內交流。

(2)把你們的發現,準備與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1)找圓心

首先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對摺後開啟,用筆和直尺把摺痕畫出來,並在圓形紙的其他位置上重複上面的摺紙活動二、三次。操作後,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親手操作後,發現所有的摺痕都會相交於一點。這些摺痕的交點,正好在圓的正中心,我們數學上把這一點叫作圓心,用字母“O”來表示。(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直觀操作,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動作化”,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並有意設定一些認知衝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2) 認識半徑、直徑

連線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

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直徑一般用字母d表示。在這裡因為有半徑的知識做基礎,我會嘗試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探討直徑的知識,

活動二:一起動手

1.請同學們在圓紙片上畫出半徑,10秒鐘,看能畫出多少條?直徑呢?

2.請同學們用直尺量一量畫出的半徑有多少釐米?你發現了什麼?直徑呢?

3.請分四人小組討論在同一個圓裡,半徑有什麼特徵?直徑有什麼特徵?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通過測量和比較,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裡半徑和直徑之間的關係,讓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半徑是直徑的一半、直徑是半徑的2倍關係。得出d = 2r與r = d/2的字母公式,並在練習中通過填表強調了圓內半徑與直徑的對應關係,還要求學生在圓內一些線段中,找出半徑和直徑。(設計意圖:合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動眼,自主探索知識的形成與發展,並及時鞏固學習成果。)

口答:

3、掌握畫圓方法

在教學畫圓的過程中,我同樣會放手讓同學們大膽的動腦,動手探索不同的畫圓方法。我會在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在向外延伸.我會向學生提問:剛才同學們畫圓都用到了什麼方法和工具啊?和大家交流借鑑一下經驗好嗎?學生會說出不同的方法和工具.如硬幣.線 ,筆,圓規等.此時我會裝做很著急的樣子向學生問:老師想畫一個8釐米的圓可不可以用一元錢的硬幣呢?為什麼啊?生:學生會從大小不符合等方面來說明不行.此時我又會說那我要是想畫一個6釐米的圓又該怎麼辦呢?為什麼啊?生:可能會比較困難.(我在適時從大小符合以及方便等方面慢慢匯出學生說出用圓規畫圓).接下來我在小結得出畫大小不同的圓,我們通常用圓規來畫。並播放課件圓規確定半徑的方法以及圓規畫圓的方法的過程.(並得出結論用圓規畫圓可以畫出大小不同的圓,也可以得到我們想要的圓.再次論證得出半徑越大,圓就越大,半徑越小,圓就越小.

最後,我根據以上所學的內容,為學生準備了兩道習題.來加深所學的知識,一是讓同學們1、用圓規畫出半徑是2釐米的一個圓,並用字母O、r、d分別標出它的圓心、半徑、和直徑。2、畫出直徑是4釐米的一個圓。

實際應用:學校田徑運動會即將舉行,你有辦法幫學校在操場上畫出一個半徑為10米的圓嗎? 我會適時加以鞏固,在所學知識基礎上史料連線,有關圓的知識,名言等,通過課件展示使學生體會圓所蘊涵的歷史和文化積澱,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激情以及在以後的數學學習中,更加用心.圓與生活又有很大的聯絡.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到成功的快樂。學數學,用數學,數學無處不在.

鞏固練習

1、填空。

(通過這道題讓學生回顧了本節課所學內容,檢驗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

2、判斷,並說為什麼。

(這些題進一步加深對圓的認識,並培養學生分析、推理和判斷能力。)

板書設計:

圓的認識

圖略

圓心O 半徑r 直徑d

d=2r或r=d/2

圓規畫圓:定半徑、定圓心、旋轉一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