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游到了紙上》說課稿

才智咖 人氣:4.07K

這是四年級下冊《魚游到了紙上》說課稿範文!

《魚游到了紙上》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早上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魚游到了紙上》,它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第27課精講課文。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魚游到了紙上》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文章,文中記敘的是作者去玉泉觀魚,認識了一位聾啞青年,發現他畫的魚栩栩如生,圍觀的人都說他畫的魚就像在紙上游動一樣,隨著作者對他認識的不斷深入,一位勤奮專注、畫技高超的殘疾人形象躍然紙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來越濃,寫成了這篇內容生動、具體的文章。

(二)目標確立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我預設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以自學的方式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結合上下文理解“一絲不苟、賞心悅目、融為一體”等詞的意思。2、讓學生從青年做事勤奮、精神專注中受到感染,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的品質;3、學習作者對人物的觀察和描寫方法。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的訓練重點,我預設本課的教學重點為:培養學生學習作者和聾啞青年觀察事物和積累材料的方法;難點為:理解“魚游到了心裡”與“魚游到了紙上”的意思及兩者間的關係。

二、說教法

教法應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全面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設疑匯入法、朗讀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方式,讓學生在充分朗讀、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大膽發表見解,從而讓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生成和昇華。

三、說教學過程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主探究為基礎,教師要幫助學生架設生活和文字的橋樑,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並參與其中,推動學生去深入感受。因此,我的教學過程預設如下五個環節:

(一)設疑匯入,激發興趣

從俗語引入:俗話說得好:“魚離不開水。”可今天呀,這活潑可愛的魚卻遊離了水,游到了紙上。(揭題,板書)對此,你一定會有所看法吧?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談自己心中的疑惑或心中的感受,點燃學生求知慾望的火花,使他們能興趣盎然地主動學習。

(二)初讀全文,整體感知

創設自主讀書的情景,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1、讀前導讀,導自讀方法。“告訴老師,你準備怎樣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營造自學思考的氛圍,給每個學生充分的時間去讀書,讓學生在自己的閱讀實踐中學會讀書。並指導讀書的方法,明白讀書的要求,鼓勵學生潛心讀課文。

2、讀中導讀,導自讀習慣。①導讀正確。指導學生讀準“花港、清澈、魚缸、廠徽”等正確的讀音。②導工具書的運用。讓學生查字典理解“工筆描寫、速寫”的意思。這種習慣的養成就滲透在讀書的過程中。

3、讀後導讀,導自讀感知。讓學生感知聾啞青年的形象,以及周圍的人是怎樣評價他的畫的。

以上教學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自主讀書的習慣,學習用多種方式自讀課文,自己去讀懂課文的大意。

(三)精讀課文,合作探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所以針對三次對青年所作的畫的評價,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表格。(點選課件出示空白表格)然後,我讓學生再讀一讀課文,並劃出這三次評價都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出現的。最後,我採用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合作交流教學手段完成表格,根據學生彙報結果整理如下(點選課件——填滿的表格),這樣“魚游到紙上”出現的次數和情況就一目瞭然了。

“第一次”是女孩驚奇地讚歎。(喲,金魚游到了他的紙上來啦!)在這一環節我主要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女孩驚奇的讚歎,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到青年人“魚畫得逼真。”

“第二次”是作者的`描寫。這一環節我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讀一讀、找一找、劃一劃的方法找出描寫青年人“畫魚畫得專注、逼真”的句子。(點選課件)在這裡我讓學生當文中圍觀的人、老師當記者,用採訪的方式進行口語交際。我設計這樣兩個問題採訪學生:1、看到栩栩如生的金魚畫,你有什麼話想對青年說呢?2、聯絡上下句你能告訴我什麼是工筆描寫?什麼又是速寫?通過這個“記者向圍觀人採訪”的情景主要是引導學生感受青年對美的追求,體會青年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也為解決課文重難點作好鋪墊。

“第三次”是作者與聾啞青年的筆談。對於這一環節我主要通過品詞析句的方法引導學生對重點理解詞語。(點選課件)然後,我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三段文字,採用指名讀、比賽讀、範讀、評價讀等多種形式,讀出聾啞青年全神貫注、物我兩忘的境界,開啟學生情感的閘門,以心感悟文字,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以達到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效果,同時為突破本課的難點,做好情感積澱。

(四)巧作對比,情感昇華

讓學生把課前畫好的金魚畫拿出來,然後我說“今天,我把那位青年的金魚畫也請到課堂上來了”(點選課件出示金魚畫)引導學生進行對比,由此感悟到青年的畫得如此的逼真和他本人的勤於觀察、刻苦練習、堅持不懈是分不開的。

這個環節巧妙地將學生由“畫外人”變為“畫中人”,變被動為主動,有利於加深學生對文字的獨特體悟。讓學生明白“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道理。青年通過反覆的觀察,把金魚的每個部位每個細微的動作都深深刻在心裡,正因為有了魚先游到了心裡這個前提,才有了最終的結果——魚游到了紙上。(板書:心裡——紙上)同時,適時地利用關聯詞“之所以……是因為……”或“只有……才……”來對這兩句加以歸納。然後再以一個問題:文章為什麼不用“魚游到了心裡”為題?使學生對所感悟的內容有個總結,有個提升。

(五)拓展延伸,展示風采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語文實踐能力。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就開始潛移默化地滲透寫作指導,觀魚時的神態描寫,畫魚時的動作描寫,及作者對青年的外貌描寫。這一環節我主要通過挖掘材料空白處,讓學生開啟想象的閘門,揣摩人物內心,產生情感共鳴。我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第6、7、8三個自然段和文中的插圖想象圍觀的人議論的情景,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態、動作等來描寫,並把它寫下來,這樣不僅給學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間,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板書設計

最後是我的板書設計,力求簡單、明瞭,讓學生明確知識結構,體現教學過程與教學目的的有機統一:

27、魚游到了紙上

水裡——心裡——紙上

觀魚——愛魚——畫魚

語文教學是一門永遠充滿遺憾的藝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如有不足之處,懇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