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平均分》說課稿

才智咖 人氣:1.76W

一、說教材

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平均分》說課稿

(一)教學內容

1、內容

教科書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表內除法(一)”的第一課時《平均分(1)》,教材第7頁至9頁例1、例2的教學內容。

2、地位

平均分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後學習分數的基礎,是較關鍵的數學概念。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理解“平均分”。

3、編排的特點

(1)在對比與活動中突出平均分的含義。

例1中通過創設“分一分”的活動情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通過不同的分物情況,使學生在對比中獲得對“平均分”的直觀認識。再通過小結進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同時關注分的結果。

教材在主題圖的設計中,即突出體現了學生對平均分物過程的參與性,又注意引導學生關注平均分的結果。

例2則呈現了在生活中兩種平均分物的情況之一:等分,教材即重視平均分的過程與方法,又突出平均分的結果。

(3)注重用數學語言描述平均分,實現“多元表徵”的統一。

讓學生邊擺邊說平均分的過程,可以不斷加深平均分在學生腦海中相應表象,從而為建立除法概念打下基礎。

教材在例題和多個練習的設計中,都在:“分一分”“擺一擺”或“圈一圈”的活動後,增加了“填一填”的活動,目的是讓學生用語言描述平均分的過程。這樣編排,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為用語言敘述除法算式的含義和運用除法運算的意義解決問題、說明選擇演算法的依據都作了充足的準備。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操作中理解“平均分”的含義,能進行平均分。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一分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用數學語言表述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感受“平均分”與實際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思想:滲透除法與乘法的關係。

(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義、方法。

難點:掌握平均分(等分)的方法。

二、說設計理念

新課標指出: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二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機會很多,所以已粗淺的接觸了此類知識,腦海中已有淺略的表象,但卻無系統的理念體系,這節課的目的就幫助學生把提煉和昇華理論知識。

三、說教學法

(一)創設情境:創設參觀科技園學生分食物的活動情境,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數學,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二)引導觀察:由小精靈帶領大家來觀察,卡通人物更具有兒童情趣,學生更樂於參與活動。多讓學生說一說,訓練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的能力。

(三)操作活動:用手中的學具,來親自動手分一分,同桌之間再相互交流分法。在活動中探究平均分的方法,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四)解決問題:通過動手操作、交流探究和學生演示等活動,最後解決“平均分”的問題,得出結果,並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分的結果。

(五)積澱經驗:課堂回顧,總結本課的活動經驗和知識點,為今後學習除法做好準備。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主要設計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建立“平均分”概念。這個環節主要從以下五個步驟進行:

1、提供主題圖動畫素材,通過觀察,建立平均分的表象,提升語言表述能力。通過課件出示主題圖動畫情境,引導學生觀察並把圖中小朋友分東西的場景進行描述,尤其是對“分橘子”、“分糖果”的情景進行猜想:小朋友手裡拿的橘子、糖果應該放在哪一堆裡?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主題情境的原因是孩子們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具有濃厚的興趣,這與他們的生活聯絡較為緊密,在觀察分食品的場景中,那種要求分的公平、一樣多的分配方案是出自孩子們內心需求的,因此,會很自然的產生每份分得同樣多的要求,通過這一環節,讓他們初步體驗“每份分得同樣多”。】

2、情境匯入,實際操作。利用各種學具代替實物,按照小精靈的要求將這些“實物”進行分配,然後集體交流,彙報分的過程及方法。

【設計意圖:這個過程是相對開放的,學生利用學具代替實物,按照3個人來分,會出現每人分得同樣多,也會出現每人分得不同樣多,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充分展示孩子們在解決問題時的策略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實現經驗互補,這個環節使進一步體驗“每份分得同樣多”。】

3、對比分的結果,特殊中認識“平均分”。利用實物動畫操作演示,選取平均分和沒有平均分的小組進行對比,並交流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

【設計意圖:經過平均分和沒有平均分的對比,讓學生再次體驗每份分得同樣多的過程和分法,建立深刻的“平均分“表象——每份分得同樣多”。】

4、討論小結,確立“平均分”的含義。從學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由此揭示這種公平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和交流,引導一部分學生能比較清楚地說出平均分的過程和方法。】

5、聯絡生活,感悟概念。請你開動腦筋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中遇到過平均分嗎?

【設計意圖:讓學生說說自己對平均分的親身體驗,學更容易將生活經驗轉化為學習經驗,有利於學習經驗的遷移,對平均分的實際意義理解更深。】

(二)動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這個環節主要從以下三個步驟進行:

1、讀懂題意,理解“平均分”(教學例2)。讀題後,你知道了什麼?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獲取數學資訊,引發思考:可以怎樣平均分?

【設計意圖:通過讀題,將數學活動與語言文字相結合,尋找問題中的“關鍵詞”,加深對文字含義的理解。這對於學困生的學習很有幫助。】

2、實際操作,應用“平均分”。先讓學生自己試著分一分,再邊分邊跟大家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

【設計意圖:利用學具,動手操作完成“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的任務,並在全班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結果,使學生在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口交流中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含義,探究平均分之一“等分”的方法。在不同分法的交流中,對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和最優化解題策略有

進一步的體驗。】

3、交流分法,提升對“平均分”的認識。說一說你的平均分物的方法,討論:結果是怎樣的?提出結論:不論怎樣平均分,分的結果都相同,只要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設計意圖:結合分後的直觀圖和語言表述,再次強調平均分的含義。】

(三)應用新知,理解“平均分”。

這個環節從以下三個步驟進行:

1、辨析練習。完成“做一做”,根據學生差異,可以讓學生先進行操作,再讓學生交流分的方法和結果。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根據“平均分“的概念判斷“哪種分法對”,讓學生在運用“平均分”概念進行判斷的練習活動中,滲透份數、每份數,鞏固對“平均分”的認識。】

2、基本練習。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幾盒?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再進行交流,並規範表述:把多少平均分,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多少?

【設計意圖:這裡重有通過“連線”的方法展現平均分的過程,並與後面所要學習的包含情況所採取的“圈一圈”的方式進行區分。練習後,同樣設有語言表述的環節,體現對語言表述能力培養的連續性。】

3、深化練習,滲透乘法與除法的關係。看圖完成填空,讓說一說平均分的過程、方法和結果。

【設計意圖:這裡的楓葉都是分好的,安排了讓學生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片楓葉的內容,學生可以一片一片地數,也可以用加法或乘法計算,對乘法與除法的關係作了很好的滲透。完成後,讓學生根據楓葉圖,把平均分的結果完整的說一說,並通過動作與語言的結合,進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為除法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礎。】

(四)課堂回顧,昇華“平均分”。

今天你有什麼收穫?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吧!讓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知識,談談自己的收穫和存在的問題,教師讓

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平均分的現象,彙報給同學、老師和爸爸媽媽。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自己的活動、操作和情感體驗等方面來總結今天的學習活動,昇華對“平均分”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