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數學說課稿國小范文彙總七篇

才智咖 人氣:1.68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說課稿國小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數學說課稿國小范文彙總七篇

數學說課稿國小 篇1

哪個小組願意拿著自己的學具到前面進行拼擺?

3、學生彙報,反饋交流。

(1)不能:正五邊形,正八邊形

你是怎樣判斷出正五邊形、正八邊形不能密鋪的?(總有空隙)

(課件)

(2)能密鋪的圖形:正三角形,正六邊形

A 正三角形:為什麼能密鋪?

(從轉化的角度思考;學生還可能會從角去思考,圍一個點成周角,可以密鋪;從定義出發去判斷)

B 正六邊形:

那正六邊形是這樣嗎?一起來看一看。

4、小結:只用一種完全一樣的圖形進行密鋪,都可以是什麼圖形?

(二)探索任意三邊形、四邊形密鋪的情況:

1、過渡:除了正三角形,還有什麼三角形?

四邊形中有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還有什麼四邊形?(梯形)

2、猜一猜:這些圖形能密鋪嗎?根據什麼來判斷的?

3、驗證。先讀要求,拿出第二個信封

(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任意梯形)

4、反饋:主要轉化的方法

5、總結:只要是三角形、四邊形、正六邊形都能密鋪。

(三)兩種圖形的密鋪:

1、正八邊形、正五邊形呢?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是:延伸課堂,拓展學生的思維,教師要在學生爭論後進行小結)

小結:生活中有很多時候是用兩種甚至兩種以上的圖形進行密鋪。

課件展示:正五邊形和菱形、正八邊形和正方形、多種圖形密鋪

三、綜合運用欣賞與設計

1、密鋪的歷史背景。

1619年——數學家奇柏,第一個利用正多邊形鋪嵌平面。

1891年——蘇聯物理學家費德洛夫發現了十七種不同的鋪嵌平面的對稱圖案。

1924年——數學家波利亞和尼格利重新發現這個事實。

最富趣味的是荷蘭藝術家埃舍爾,他到西班牙旅行參觀時,對一種名為阿罕拉的建築物有很深的印象,這是一種十三世紀皇宮建築物,其牆身、地板和天花板由摩爾人建造,而且鋪了種類繁多、美侖美奐的馬賽克圖案。Escher用數日的時間複製了這些圖案,並得到了啟發,創造了各種並不侷限於幾何圖案的密鋪圖案,這些圖案包括人、青蛙、魚、鳥、蜥蜴,甚至是他憑空想象的物體。他創作的藝術作品,結合數學與藝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讓人對數學產生了另一種看法。

欣賞埃舍爾的藝術世界:

2、動手創作。(小小設計師)

看了大藝術家的作品,你現在是不是也有了創作的衝動?

下面,請你選一種或幾種完全一樣的圖形進行密鋪,可以自己設計顏色,比一比,誰的設計更美觀、更新穎。

(交流,展示)

四、總結:談收穫體會

我們今天只是研究了一些規則圖形的簡單的密鋪。生活中還有各種各樣的密鋪現象。同學們可以到生活中去觀察,也可以上網瀏覽。

數學說課稿國小 篇2

背景分析:

本課內容以人教版一年級上冊20以內的數的加法和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整十數加整十數為基礎,學習口算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這既是前面學習的口算的拓展,又是以後學習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基礎。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計算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數感;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求相同意義量的和等問題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學情分析:

學生已具備了學習本節課內容的基礎:整十數加一位數,10以內的加法和20以內的加法以及剛學習的整十數加整十數。學生能夠自主解決本節課的新問題。只是學生由於個體的差異性,所用的時間長短與方法會有所不同,需要老師的點撥與引導,同時大多數學生很難認識到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相加這一算理層面上來。

目標分析:

1. 學生創設的生活情景中,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整十數的計算方法,加深對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相加的認識。

2. 學習後學生能正確地計算兩位數加一位數、整十數,不斷提高計算能力。

3. 不斷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4. 培養學生認真聽、積極探究與合作的習慣。

預設理念:

創造有意義的數學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課標提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過程是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應積極改革,大膽創新。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創設有意義的數學學習活動如小兔採蘑菇,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空間。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發現資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合作交流、弄清算理、演算法,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尊重學生的自我表現和個性思維,鼓勵學生創新。這樣的數學活動長期堅持,一定會使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並獲取數學活動經驗。為增強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培養運用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乃至終身學習、發展打下基礎。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二課時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中的內容,包括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兩位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有兩個例題,共用3節課完成。本節課是第一節,主要讓學生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教材把加一位數與整十數對比集中編排,其目的是讓學生加深對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直接加減的算理認識,為後面學習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打基礎。

教材的設計遵循了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先讓學生在計算問題的情境中,動手操作、動腦想、討論交流探討不同的計算方法,再讓學生運用獲得的方法進行口算,體現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有利於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練習設計注意專項與綜合訓練相結合,注意變換形式,突出正確率。這些都是我們教學中值得借鑑的。

預設過程:

一、 對口令遊戲,鞏固舊知。

師:大家喜歡做遊戲嗎?下面請大家跟老師一起做一個對口令的遊戲,看誰反應快,說得對。

1. 5個十是,5個一是,5個是和5個一是。

2. 20+30 20+3 50+30 50+3

二、 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1. 師:老師給大家講一個小兔採蘑菇的故事。兔姐妹倆住在小河邊,一場大雨,河水衝跨了她們的小屋。豬大哥知道了,幫助她們修好了一間既結實又寬敞的房子。兔姐妹倆為了感謝豬大哥的幫助,在一個雨過天晴的星期天,姐妹倆決定上山去採蘑菇送給豬大哥。她們走啊走啊,終於採到了很多蘑菇,兔姐姐採了35個,她還準備採;兔妹妹採了30個,她已提不動了。請大家看圖,你能提出什麼問題?用什麼方法解決?

2. 學生獨立思考後,提出問題,說出解決方法。

3. 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選擇有兩位數加一位數,兩位數加整十數的問題板書:(1)兔姐姐一共可以採多少個?(2)兔姐妹倆已經採了多少個?讓學生說說兩個算式35+3,35+30的口算有什麼不同?

4. 學生分組討論演算法。

5. 集中彙報,並引導學生理解算理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相加。

數學說課稿國小 篇3

《圓的面積》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六年級的教材。圓是國小階段最後的一個平面圖形,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認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認識,不論是學習內容的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是學習上的一次飛躍。

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滲透了曲線圖形與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來說,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因此,通過對圓有關知識學習,不僅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也為以後學習圓柱,圓錐和繪製簡單的統計圖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 要使學生明確圓面積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圓面積公式的推導及應用。

2. 通過學生操作,發現推導圓面積的公式。

3. 結合知識的教學,滲透轉化極限的數學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圓面積概念的建立,公式的推導及應用。

教學難點:轉化和極限兩種數學思想的滲透。

【教學設計】

考慮到本節課是幾何前後知識的重要紐帶,教學內容相對抽象,學生的年齡特點,導致抽象邏輯思維較差,還是以形象直觀思維為主,所以使用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手段,變抽象為直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幫助學生理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本課使用多媒體,設計時主要想突破以下幾個問題:

一. 明確概念:

圓的面積是在圓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周長和麵積是圓的兩個基本概念,學生必須明確區分。首先利用課件演示畫圓,讓學生直觀感知,畫圓留下的軌跡是條封閉的曲線。其次,演示填充顏色,並分離,讓學生給它們分別起個名字,紅色封閉的曲線長度是圓的周長,藍色的是曲線圍成的圓面,它的大小叫圓的面積。通過比較鑑別,並結合學生親身體驗,讓學生摸一摸手中圓形紙片的面積和周長,進一步理解概念的內涵,從而順利揭題《圓的面積》。

二. 以舊促新

明確了概念,認識圓的面積之後,自然是想到該如何計算圖的面積?公式是什麼?怎麼發現和推導圓的面積公式?這些都是擺在學生面前的一系列現實的問題。此時的學生可能一片茫然,也可能會有驚人的發現,不管怎樣都要鼓勵學生大膽的猜測,設想,說出他們預設的方案?你打算怎樣計算圓的面積?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反映隨機處理,估計大部分學生會不得要領,即使知道,也可以讓大家共同經歷一下公式的發現之路。此時,由於學生的年齡小,不能和以前的平面圖形建立聯絡,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以前學過哪些平面圖形?讓學生迅速回憶,調動原有的知識儲備,為新知的“再創造”做好知識的準備。

數學說課稿國小 篇4

各位評委: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分數的意義》。

首先我將對教材進行一些簡要的分析:

《分數的意義》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把一個物體、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幾份,用幾分之一、幾分之幾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又學習了把若干個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用幾分之一或幾分之幾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抽象出單位1的概念,概括分數的意義,認識分數的單位。為進一步探索分數的基本性質,學習分數四則運算以及運用分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奠定了基礎。

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題,例1要求學生用分數表示每個圖中塗色部分,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感受被平均分的物件是非常廣泛的,從而抽象出“單位1”的概念以及概括分數的意義並認識分數的單位。“試一試”和“練一練”要求學生說明每個分數的分數單位以及該分數含有多少個這樣的分數單位,使學生在理解分數意義的同時,不斷鞏固對分數單位的認識。練習六的1-5題主要是加深對“單位1”的理解,進而理解分數的意義。

根據上述

教材內容與結構的分析,考慮到五年級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以及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 讓學生初步理解單位“1”和分數單位的含義,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2、 讓學生在經歷分數意義的抽象、概括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數感,培養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

3、 讓學生在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養成獨立思考,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習慣,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培養對數學的積極情感。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與教材,結合學生的基礎,我確立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分數的意義

難點:認識分數單位以及對單位1的理解

接著我將談談本節課的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我將採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觀察以及用分數表示塗色部分的過程中,體會分數的意義,在小組交流中,抽象出單位1的含義以及概括出分數的意義,進而認識分數的單位,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使得他們能夠積極自主地,充滿自信的學習數學。

為了掌握這部分內容,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過動手寫一寫,動腦想一想,抽象概括出分數的意義,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最後我將說說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這部分我將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一、複習回顧,啟用記憶

首先,通過談話問學生“把一個蛋糕分成2半,每半表示多少?”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能很快回答是1/2,然後通過媒體呈現例1

的幾幅圖,讓學生用分數表示圖中的塗色部分,並引導學生小組間相互說一說每個分數各表示什麼,在小組內交流且學生彙報所填寫的分數,預設學生在填寫最後一幅圖的分數時,出現“2/3、2/6、1/3”,這時肯定1/3這個答案是正確的。

二、自主探究,概括新知

這一環節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一) 合作交流,理解單位“1”

先讓學生觀察思考這幾個分數,小組間交流這些分數分別是把什麼平均分後得到的?再全班交流,預設學生能認識到這裡分別是把一個物體、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一些物體組成的整體平均分的,這時向學生明確一個物體、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一些物體組成的整體都可以用自然數1表示,把它叫做“單位1”,接著要求學生根據對單位1的理解,同桌間相互說說這幾個分數分別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表示這樣的幾份,再指生回答。

(二) 概括分數意義,認識分數單位

先讓學生說一說把什麼看作單位1,再交流這幾個分數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表示這樣的幾份,對於第一個物體預設學生能說出把這個餅看作單位1,3/4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3份。中間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學生能仿照第一個物體較容易的.說出,對於最後一個由許多物體組成的整體,向學生明確是把這若干個物體組成的整體看作單位1,然後把單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這樣的1份,根據上述對4個分數的討論,引導學生小組交流,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再組織全班交流,根據學生的交流結果適時總結分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揭示本節課的課題並板書——分數的意義。全班齊讀分數的意義。接著讓學生試著說一說練習六的第3題各分數表示的意義,並仿照第(1)中的格式相互間說一說,第(3)小題,通過畫直觀的鐘面圖,讓學生認識到一節課的時間與1小時的關係。在對分數的意義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上,向學生說明什麼是分數單位,接著讓學生結合例1完成試一試中的問題,小組裡相互說說每個分數的分數單位,再說一說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期間要幫助那些對分數單位不是很理解的學生。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在探究分數意義的過程中,體會對單位1的理解以及認識分數的單位,感受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內化知識,解決問題

為了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我安排瞭如下的練習:

練一練是要求學生用分數表示塗色部分且說出每個分數單位是什麼以及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使學生在例1基礎上鞏固了對分數單位的認識。

練習六的第1題要求學生先讀一讀各個分數,再說一說每個分數的分數單位,體會並知道一個分數的分母是幾,它的分數單位就是幾分之一。第2題讓學生根據2/3塗一塗,由於被看作1的桃的數量不同,每次需要塗的桃的個數也不同,有利於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特別是對單位1的理解。

練習六的4-5

題作為課堂作業。第4題要告訴學生0到1這一段表示單位1,通過用直線上的點表示分數,使學生更加清楚地理解分數的意義,把握分數與整數的關係,第5題讓學生在比較中更加透徹地理解分數。

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不僅加深了對單位1的理解,進而內化了分數的意義且進一步認識了分數的單位,也為後面學習用分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作了準備。

四、課堂總結,全面昇華

課結束前,讓學生說一說本節課的收穫有哪些。

通過總結,既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加深了印象,又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

以上就是我本節課的說課內容。謝謝各位評委!

數學說課稿國小 篇5

開場白: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我是面試國小數學教師的8號考生,今天我說課題目是《倍數與因數》,下面我將從說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這幾個方面進行,下面開始我的說課。

一、首先,說教材

《倍數與因數》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3章第1課的內容,主要是講述倍數與因數的含義以及相互依存的關係。該教學內容是在學生熟練掌握乘除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將為今後進一步學習2、3、5倍數的特徵以及質數合數的問題奠定了基礎,因此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確立瞭如下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會判斷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瞭解倍數與因數是相互依存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經歷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學習過程,培養合作能力以及創新意識。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在探究倍數與因數關係過程中,感受相互依存的關係,培養學生樂於探索與交流的情感品質。

通過對教材和教學目標的分析,本課的教學重點我認為是理解並掌握理解和掌握倍數與因數的含義。教學難點是理解倍數和因數是相互依存的關係、會找7的倍數。

二、說學情

奧蘇伯爾認為: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據此進行教學。”因此,在教學之始,關注學生的基本情況很重要。五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思維已經開始由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但推理能力還有待提高,因此我會緊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

三、說教法學法

基於對教學內容、學情的分析和新課改的要求,本課我主要採取以講授法為主,輔助以啟發式教學法,討論交流法,練習法等來展開教學,從而達到培養能力,養成良好習慣的目的。科學的學習方法十分重要,它是開啟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的“橋樑”。本節課我對學生採用自主探索,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他們合作交流,自主歸納數學規律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本次說課的核心環節,所以我將著重介紹一下教學過程。

環節一、談話匯入,激發求知慾

在上課之初,我會播放國慶70週年閱兵的視訊,讓學生們一起再次為祖國媽媽慶生,感受祖國的強大,同時祝福祖國媽媽繁榮昌盛。接著螢幕放大閱兵的兩個方陣,請學生們算一算各有多少人?學生不難給出算式為94=36(人),57=35(人),順勢詢問算式中數字之間的關係,進而引出新課。

通過視訊匯入,一方面增加學生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更好的完成本課的教學。

環節二、誘導啟發,發現新知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以下2個學習活動

活動一:辨析倍數與因數的關係

首先,通過匯入的問題,讓學生們觀察算式94=36,講解這裡的36是9和4的倍數,9和4是36的因數。然後讓學生們根據57=35,思考“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倍數,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因數”。學生們會有35是倍數,5和7是因數的錯誤回答。部分學生會質疑這樣的表述到底35是誰的倍數,5和7是誰的因數。進而師生共同探究發現正確表述:35是5和7的倍數,5和7是35的因數。順勢強調不能單獨說誰是倍數,誰是因數,同時指明我們只在自然數(0除外)範圍內研究倍數和因數。在整個過程中肯定學生們的發現,並給與正面的評價。

其次引導學生根據大螢幕中的算式253=75,205=100,再來說一說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倍數,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因數。學生們會準確的回答出75是25和3的倍數,25和3是75的因數。100是20和5的倍數,20和5是100的因數。師生共同總結我們在表述倍數與因數關係時一定要注意,由於因數與倍數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應該說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對於學生們積極參與課堂,認真思考問題,向學生們投入更多的讚美語言。

活動二:找尋7的倍數

首先,在學生們可以根據給出算式順利表示出倍數與因數關係後,讓學生們思考“螢幕上哪些數是7的倍數”,獨立思考後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小組彙報的結果會有:7=71,14=72,77=711,所以7、14、77是7的倍數,表明這是利用本節課的倍數與因數關係去解決問題。還有14÷7=2,14是7的2倍,17÷7=2......3,17不是7的倍數等答案。指出這是利用除法去解決的,可以整除的都是7的倍數。順勢帶領學生總結其實在倍數與因數的關係中,如果商是整數且沒餘數的情況下,我們也可以說被除數是除數和商的倍數,除數和商是被除數的因數。

在這些活動中,把學生置於學習的主體地位,鼓勵,引導學生培養他們的獨立學習的能力,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創新意識。

環節三、實踐練習,鞏固新知

我設計了課後試一試的練習鞏固所學知識,旨在培養學生進一步明確倍數與因數的含義,進而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倍數與因數相互依存的關係。

環節四、引發反思,全課小節

通過讓學生回顧新知,談收穫,給學生再次交流的機會,讓學生互相提醒,進一步突出本節課的知識要點。師生共同完成課堂評價。

環節五:佈置作業,課後提高

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為更好的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作業我將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課後練習;選做題是找找生活中的運用。

二、說板書設設計

黑板上呈現的就是我的板書設計,我的設計以提綱式的板書為主,這樣可以很直觀、很清晰、更明瞭的整課內容展示出來,一目瞭然,便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感謝各位評委老師的耐心傾聽,現在,我可以擦掉我的板書了嗎?

數學說課稿國小 篇6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是……版數學教材……年級……(上、下)冊(……)第……章第……節。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部分,因此,在……中,佔據……的地位。

數學思想方法分析:作為一名數學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向學生:……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

2能力訓練目標:……

3創新素質目標:……

4個性品質目標:……

三、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突出重點

難點:……通過……突破難點

關鍵:……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基於本節課的特點:……,應著重採用……的教學方法。即:……

五、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今天我將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 今天我將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

1、理論:……

2、實踐:……

3、能力:……

最後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程式及設想

1、由……引入:

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地沉思,期待尋找理由和證明過程。

在實際情況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對於本題:……

2、由例項得出本課新的知識點是:……

3、講解例題。

我們在講解例題時,不僅在於怎樣解,更在於為什麼這樣解,而及時對解題方法和規律進行概括,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題中:

4、能力訓練。

課後練習……

使學生能鞏固羨慕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

5、總結結論,強化認識。

知識性內容的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漸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6、變式延伸,進行重構。

重視課本例題,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例題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7、板書。

8、佈置作業。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結束語:說課是教師面對同行和其它聽眾口頭講述具體課題的教學設想及其根據的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以上,我僅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式上說明了“教什麼”和“怎麼教”,闡明瞭“為什麼這樣教”。說課對我們大家仍是新事物,今後我也將進一步說好課並希望各位專家領導對本堂說課提出寶貴意見。

數學說課稿國小 篇7

一、說教材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表內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認識裡面的內容。表內除法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後學習除法的基礎,它是較難理解的數學概念。而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學習的基礎的基礎,對除法學習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教材設計了各種情境,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在編排時從分東西引入,展示兩種不同的方法,把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稱為平均分。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緊接著向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充分參與平均分各種實物,通過看一看、擺一擺、分一分、說一說這些活動,讓學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學生由多次經歷的“平均分”的過程,找出平均分的方法,並在頭腦中由感性思維而形成抽象思維,為學生認識除法打好基礎。建立表象——動作思維——抽象思維, 這是一個根據國小生年齡特點而設定的螺旋式的知識上升的過程。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學生動手操作知道“平均分”的含義能按要求對物體進行平均分,初步瞭解平均分的方法;

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與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讓學生通過觀察,動手操作,體驗“平均分”的含義。懂得從不同角度進行平均分,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性,靈活性。

情感發展目標:

通過小組的擺,分,觀察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培養學生(大多獨生子女)的平等意識。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知道“平均分”的含義,瞭解平均分的方法

難點: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為認識除法打好基礎。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自主探索、情境演示法、嘗試指導法。

學法:小組學習、合作交流。

五、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小紅花

學具:小棒

六、說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1、從生活實際出發,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如動手操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努力實現三維目標;

3、立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4、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情境和氛圍。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採取了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如創設故事情境、實踐操作情境等。

5、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結合班情、學情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課就根據學生的需要對教材的例題、練習都作了處理。

(二)教學設計的過程

第一流程:創設情境 引入課題

低年級的孩子喜歡生動有趣的故事,因此我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說:“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分東西。比如:老師給我們分本子;分蛋糕。現在我們一起來聽聽猴子媽媽給猴子兄弟倆分桃的故事。想不想聽?”

教師一邊講故事,一邊演示課件。(從前有座山,山上住著猴媽媽和她的兩個雙胞胎孩子。有一天,猴媽媽到山那邊摘了6個紅紅的桃子,她一進門,就給了猴哥1個,把剩下的5個全給了猴弟弟。猴哥一看,可不高興了:“媽媽!媽媽!你偏心!你不公平!”猴媽媽笑了笑,從猴弟弟那兒又分給他一個,可猴哥還是不滿意,說:“媽媽!媽媽!你還是不偏心!”猴媽媽看了看,說:“好好好!從弟弟那再分給你一個。”猴哥看著自己眼前的3個桃子,高興地笑了,說:“媽媽!現在這樣分才公平!”

聽完故事,學生思考:為什麼猴哥說現在這樣分就公平了?由學生回答找到答案——同樣多。

“對,同樣多,也就是平均分。我們今天就一起去研究研究“平均分”好嗎?”

師板書,“小小研究員們,你們準備好了嗎?表現好老師可要發獎品哦!”

(設計意圖:這樣用故事引入,既會引發他們的興趣,又讓他們明白數學與生活有聯絡,使他們願意參與到數學的學習活動中來。用上小小研究員的稱呼,更能激發學生的成就感。)

第二流程:建立表象 理解新知

1、創設情境

師:“小朋友們,你們喜歡春天嗎?”

師:“春天到了,陽光明媚,花兒開了,草兒綠了,到處都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瞧,二(1)班小朋友明天要去春遊了!”

師出示課件,請小朋友觀察他們買了哪些食品。(①許多的礦泉水、麵包、橘子、糖果等食品②把這些食品兩個兩個的分一類或三個三個的分一類。)

2、觀察食品的分法(任意分——平均分)

提問:看了大螢幕,你們想說什麼?(如:麵包每份都是2個也就是每份的數量相同。可讓學生自由地說)

3、建立平均分的表象

根據學生的回答,由麵包或礦泉水再次引出平均分。

師板書: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學生讀,找出關鍵詞。

師:“你還能從圖中找出哪些東西是平均分的?”

判斷練習,分得同樣多的打“√”,不是同樣多的打“×”。

(設計意圖:本節注重讓學生在春遊的情境中自主發現平均分,完整地敘述平均分,在學生意識中形成一個平均分的表象。在進行敘述平均分的過程中,運用這樣的語言:你認為他說的怎樣,誰能比它說的更好?讓學生互相評價,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第三流程:實踐操作 提升新知

把全班學生分成每4個人一組的學習小組,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給予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自主探索研究。

1、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幾根?

小組彙報分法。(1個1個地分;2個2個地分…小組合作時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教師在彙報交流時,進行分法的優化)

2、把15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幾根?

通過小組合作平均分,在經歷平均分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會用簡潔而完整的話敘述平均分的結果。

3、把16根小棒平均分,有幾種分法?

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彙報交流後,做課件中的填空練習。

這是一道開放創新的綜合練習,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平均分知識靈活創新地解決實際問題,併為下節課包含除作準備;同時,能在最後的結果中發現“被除數不變,除數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規律。

(設計意圖:實踐操作,讓學生在分東西的時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通過讓學生說分的過程,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再次操作,通過分實物,觀察,交流,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全過程,體現分法多樣化。 )

第四流程:評價總結 深化應用

1、學生總結(教師一邊補充一邊展示課件)。

2、師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

師:“今天這節課,小朋友表現得非常棒,老師要獎給你們每組12多小紅花。來!小朋友掌聲表揚一下自己!”

師:“請你們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以最快的速度分好小紅花!”

3、思想教育

師:“嗯!小朋友們確實表現不錯!那,還記得老師剛開始講了個什麼故事嗎?”

“那,老師有一個問題,要是你是我們故事中的猴哥哥,你會怎麼做呢?”

(設計意圖:向學生滲透思想教育,生活中並不是處處都要平均分,小朋友們要互相禮讓。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能互相謙讓,我們的周圍、我們的世界才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