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國小說課稿彙總6篇

才智咖 人氣:3.24W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國小說課稿彙總6篇

國小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秋天的收穫》選自人教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金色的秋天”。本單元總體目標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初步瞭解季節變化的特點,人和自然的關係,知道愛惜勞動成果。進一步瞭解出行安全,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為,樂於幫助別人,尊敬老人。發展表現美的興趣和能力。培養學生觀察、探究大自然的興趣。《秋天的收穫》是本單元的第二個主題,主要以“收穫的季節”、“小小豐收會”兩個環節來具體介紹秋天的收穫以及人們豐收的喜悅心情。其中“收穫的季節”旨在引發孩子們去觀察自己生活的地方,秋天收穫些什麼,欣賞豐收的景象,並實際參與一些秋收活動,體驗收穫的喜悅,感受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培養學生珍惜勞動成果、尊敬勞動者的情感。“小小豐收會”主要是引導大家蒐集當地秋天收穫的東西,舉辦豐收會,從而觀察瞭解當地秋天的主要土特產。在蒐集展品的過程中,學生又會加深對自己家鄉主要物產的認識。

二.說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特點以及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1)認知目標:通過各種感觀,觀察認識幾種秋天成熟的果實。(2)能力目標:增強勞動意識和技能,發展表現美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和創新的能力。(3)情感目標:觀察並參與秋天的收穫,體驗豐收的喜悅,願意與別人分享快樂。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尊敬付出勞動的人。

三.說重點、難點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品德與生活》是一門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由此不難看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通過活動讓學生認識幾種秋天成熟的果實,感受秋天的豐收,體驗豐收的喜悅,從而熱愛秋天,熱愛、尊敬付出勞動帶來豐收的人們,懂得珍惜勞動成果,並內化為品德,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

四.說教學準備

要想很好的達成教學目標,必須要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工作。因此,在課前我佈置學生結合看電視或隨家長去郊遊、採摘等,瞭解秋天的收穫;蒐集一些愛惜糧食的詩歌或諺語;準備一些秋季的果實和做水果拼盤的工具。我則準備了有關秋天收穫的場面,農民勞作的場面等視訊資料的CAI課件。

五.說教法

制定了教學目標,做了充分的教學準備工作後,關鍵問題就是要選擇合適的教法和學法來達成教學目標,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和《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二年級兒童好動愛玩的特殊性,我預設的基本教法是:活動式、啟發式、合作探究等等。我選擇這些基本教法的理由是從課程性質和兒童特性而決定的。《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品德與生活是一門綜合性活動型課程,具有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三個基本特徵。本課程的性質強調活動,所以我設計的基本教法是注重活動、強調活動,讓兒童充分參與各種活動。而且深入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因此在各種活動中,讓兒童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用自己的心靈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通過兒童的觀察、蒐集資料、討論合作、親身經歷體驗、動手操作從中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他們知道本課是生活的再現,繼而熱愛生活。這些生活知識的獲得與思想品德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是他們在各種活動中感悟出來的,不是由教師硬性的傳授給他們的。新課程條件下,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是主體,一切活動都是為了學生的學服務。根據這些理念,所以我預設了上述基本教法。

六.說學法

關於學法,新課程理念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在很多情況下,教法與學法是緊緊地交織在一起的。本節課的教學,我主要從這三個方面體現學生的學習活動,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觀察力等等,並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學習給予必要的具體指導。

七.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說教學過程,根據本課內容,我以組織學生活動的形式設計了以下流程:兒歌引入,分享收穫→動口動手,展示收穫→瞭解種植過程,珍惜收穫。由分享收穫而醞釀情緒,由展示收穫而抒發感情,由珍惜收穫而內化品德。現在就具體地來說一說每一項活動的設計。

活動一:兒歌引入,分享收穫。

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興趣是兒童參與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所以上課伊始,我先用一首讚美秋天的兒歌匯入:

秋天到,秋天到,農民伯伯秋收忙。收來蘋果紅,收來香蕉香,收來稻子黃,收來串串葡萄亮。秋天像個魔術師,變出果糧香又香。

這首兒歌節奏鮮明,朗朗上口,充滿童趣,用它匯入可以活躍氣氛,調動學生情趣,為“分享收穫”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這時我自然而然的延續兒歌提問:“秋天這位魔術師讓你看到了什麼?你做了些什麼?”由此引入“分享收穫”的活動。一問激起千層浪,有了課前觀察的鋪墊,此時的課堂就會成為同學們自我發表的天地,同學們將自己觀察、收看或調查、訪問、親身實踐的情況和感受進行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多樣,比如:模仿農民開著收割機賓士在豐收的田野裡,編排節目,模仿果樹和採摘者,表演採摘時的喜悅,用照片介紹自己參加採摘或去郊遊的感受,這時我再適時播放多媒體課件,在熱情洋溢的音樂聲中,課件將同學們帶入了真實的生活世界,面對此情此景,同學們情緒高漲。

活動二:動口動手,展示收穫

看著課件上的豐收景象,同學們自然地想到了抽屜裡自己準備的收穫物,於是“小小豐收會”正式拉開了帷幕。整個豐收會我把它分為幾個小活動:首先是“說一說”,請每個學生在小組內介紹自己帶來的收穫物的名稱、特點等,檢驗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由於現代農業技術的發達,反季節蔬菜、水果很多,為了更好的落實認知目標“認識幾種秋天成熟的果實”,我特意安排了第二個小活動“辨一辨”,通過課件辨析哪些是秋天收穫的果實,把它請進豐收會,這種方式形象直觀、明白易懂。為了讓學生初步學習用分類的方法進行簡單的探究活動,我安排的第三個小活動是“分一分”。請學生看畫面,豐收展就要開始了,收穫物太多了,不能全堆在一起,咱們給它們分分類吧。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按自己的標準來把收穫物放到不同的地方。由於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生活經驗各不相同,自然分類的標準也不盡相同:按顏色、大小、形狀、軟硬、光滑粗糙分類,總之無論他們如何分,我會充分尊重他們的意願,並選取其中一種比較有代表性的分法(比如按糧食類、水果類、乾果類、蔬菜類),用卡片標出擺放地點,讓學生先判斷自己所帶收穫物的“家”應該在哪,然後擺放在相應位置。第四個活動是“轉一轉”。讓學生們分組參觀豐收展,在展會上轉一轉,感知各種收穫物的形狀、顏色、氣味等,再次感受豐收的喜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有一種強烈的需求,總想自己是發現者、探索者,他們期望自己獲得成功,期待體會創造的快樂。”因此我在豐收展後又安排了一個做水果拼盤的活動。小組合作,洗淨手和水果後,削皮切塊或去殼,每組做一個水果拼盤,比一比誰的拼盤有創意,水果色彩搭配得當,這一舉有三得,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小組合作能力和動手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與其“直白”式的說教,收效甚微,不如讓學生親自去實踐,在他們品嚐著各自得意的作品時,熱愛秋天之情也將伴隨著香甜的水果味從口裡沁入到心中。

活動三:瞭解種植過程,珍惜收穫

生活在城市中的兒童,一般很難理解農民伯伯勞動的艱辛和糧食來之不易的道理。那麼如何徹底摒棄灌輸式教學和形式主義教學的條框,追求德育無痕。在生活的大背景下對品德教學實施無痕教育呢?教師必須和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溝通,一種平等的探討,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學習活動中抓住契機,運用情境感受,強化實踐體驗,在不露痕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德行。

由於時間關係,有些小組的水果拼盤肯定沒有吃完,以此為教育契機,問問同學們沒有吃完怎麼辦,將關注點引導到“豐收果實是怎麼得來的”這個問題上,並同時出示教材中兒歌的前半部分,引發學生思考,進入活動三。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利用課件展示農民種植收穫物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勞動的辛苦,這時再補充出示兒歌的後半部分,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朗讀。為了及時鞏固學生剛剛生髮的情感,接著組織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愛惜糧食的詩歌和諺語,比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為艱” 、《鋤禾》等。最後讓整節課在《鋤禾》的朗讀聲中結束。相信此時的朗讀已不再是單純的朗讀,而是學生道德情感的抒發——熱愛勞動、尊敬勞動人民、珍惜勞動成果,這樣既落實了德育教學內容,又突破了教學重點和難點。

八、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圍繞“收穫”點明瞭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既要學會分享,又要懂得珍惜。

總之,這節課以活動為主,這些活動來源於生活,立足於生活,指導於生活,以學生為本,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之中,去感受,去體驗,去創造,在活動中掌握知識,培養情感,內化品德。

國小說課稿 篇2

教學內容:

《垂直與平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了直線、線段、射線的性質、學習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在“空間與圖形”的領域中,垂直與平行是學生以後認識平行四邊形、梯形以及長方體、正方體等幾何形體的'基礎,也為培養學生空間觀念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載體。通過“想一想、畫一畫、分一分、悟一悟、辨一辨、找一找、數一數、折一折、擺一擺、玩一玩”的過程,力圖在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學習思考數學的方法,用洋溢的激情調動學生自己去合作、去自學、去判斷,去分析,去表達,使學生在課堂中,親身體驗,感知,理解與構建平行與垂直的概念,體會數學源於生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數學活動使學生初步理解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位置關係,瞭解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概念;認識垂線、垂足;認識平行線。

2、思維與發展目標:使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平行線的過程,培養空間觀念。

3、情感與態度目標:在數學活動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真實存在,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教學難點:正確理解“在同一平面內”“永不相交”等概念的本質屬性。

設計理念:

《標準》強調“空間與圖形”的學習過程要注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探究、創造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氛圍是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目標之一。而空間觀念是從現實生活中積累的並在經驗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在教學中,我努力樹立科學的教學思想,給學生創造自主探索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在探究中感悟、在探究中發展。本課教學主要通過觀察、想象、討論、操作、交流等活動,幫助學生積累幾何事實,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在教學中,我努力體現:

1.創設生活情境,用“數學生活化”的魅力感染學生;

2.以分類為主線,通過學生自主探索,探究同一平面內兩直線間的位置關係;

3.在知識探究的過程中完成自主探究意識與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

教學過程:根據新課程的教學理念,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本課時我從以下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猜想、畫圖,感知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

1、先複習引入今天這節課老師請來了一個老朋友,他是一條直線,那麼直線有什麼特點呢?

2、想象活動(想象紙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

3、在紙上畫出想象中的兩條直線

這一環節中,我開門見山,直接引出在同一個平面上兩條直線,並請學生把想象中的兩條直線畫在白紙上,一來是強調同一個平面,二來為分類打下伏筆。

二、觀察、分類,初步瞭解平行與垂直的特徵

在學生畫直線的過程中逐步進入第二個環節……先組織學生展示作品

1、彙報展示:邀請學生把畫好作品張貼在黑板上,教師可以有目的地進行選擇,同時讓學生觀察,有不同現象的也可以展示,讓學生明白了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位置關係有多種情況,拓展了學生空間思維。

2、彙報交流:展示結束後,再次引導學生觀察,以四人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交流和彙報,小組彙報分類情況可能有:

a.分為兩類:交叉的一類,不交叉的一類;

b.分為三類:交叉的一類,快要交叉的一類,不交叉的一類;

c.分為四類:交叉的一類,快要交叉的一類,不交叉一類,交叉成直角的一類。當學生在彙報過程中出現“交叉”一詞時,教師隨即解釋:也就是說兩條線碰一塊兒了。在數學上我們把交叉稱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發引學生往深處想,激發學生自主探究。針對學生出現的各種不同方法,再次組織學生討論,“到底哪種分法比較合理呢”把探究的問題又拋向學生,由學生自己爭辯,最後達成共識——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只有兩種情況—相交和不相交。尤其是對於那些看起來不相交實際上相交的這些情況,這是教學的難點。該如何突破?首先讓學生想一想直線有什麼特點,引導學生理解雖然畫的兩條直線看起來沒相交,但延長後相交。讓學生們試著畫一畫,然而教師課件演示,把抽象變形象,消除了學生心中的疑團,從而牢固地建立起相交的概念。

三、認識、歸納,理解平行與垂直的含義:瞭解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後,就要進一步組織學生認識兩種特殊的關係,“垂直”和平行。

1、認識“垂直”:引導學生觀察相交,發現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相交能形成四個角,先讓學生猜一猜這四個角是什麼角,以猜想——驗證的激趣方式,來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我想學生基本上會認為是直角,於是教師引導學生想辦法證明,用量角器或三角形來量,這時教師因勢利導,我們把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相交成四個直角的,這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叫互相垂直,相交點叫垂足,這時的直線叫垂線,但是我們不能說某一條直線是垂線,因為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相交成四個直角,我們把這種現象叫互相垂直,有了垂直,才有垂線。我們只能說某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直線的垂線。

2、“認識平行”知道了垂直,我們再來研究平行線。首先用展示一組平行線,給學生有一個初步印象,通過提問:為什麼不相交?發動學生用直尺量一量平行線兩端距離,再讓學生找一找身邊的或生活中的垂直平行的例子,既鞏固了新知,又向學生滲透了數學來源於生活的思想。

四、鞏固、運用,深化對垂直與平行的理解:為了進一步強化了新知,同時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我從以下幾個層次設計練習的教學

1、 判斷下面的兩條直線哪些是垂直,哪些是平行?這一題主要是讓學生明確垂直和平行的概念,

2、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垂直與平行的現象,你能舉幾個例子嗎?(學生舉例後教師可適當新增一兩個沒想到的例子。為了聯絡生活,所以在第二個層次中……目的是使數學生活化,從學生的身邊發現數學知識。找到垂直與平行的現象。

3.最後出示幾何圖形,讓學生看看幾何圖形中有沒有垂直和平行的現象?

國小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我說的這節課是花城版教材第一冊第十三課歌曲《詠鵝》,本單元的歌曲是以吟唱古詩詞,感受詩詞韻律美的音樂,《詠鵝》這首歌曲是根據唐代詩人駱賓王七歲時寫的名詩篇創作的歌曲,全曲為四二拍,歌曲為五聲宮調式,旋律流暢,為規律的四句式結構。它描寫了兒童眼中鵝的可愛形象,詩歌充滿童趣,教材選擇天真、活潑童趣,歌曲生動的體現出“鵝的生動形象”——悠閒自在。這首歌曲從學生興趣學習的基礎出發,利用孩子們喜愛動物的天性,培養和挖掘他們心靈中美好的情感。通過聽、唱動物音樂豐富學生們情感世界。

2、說教學目標

①情感目標——通過學習歌曲“詠鵝”體會“鵝”的悠閒自在的形象,讓學生體會古詩新唱的韻味。

②認知目標——學過學唱歌曲,運用柯達伊手勢教學法視唱旋律節奏練習,從音樂的基本要素入手積累經驗。

③能力目標——通過為歌曲學唱、創編律動動作,培養學生自信、自然、有表情的演唱及主動參與表演。在音樂聽覺感知基礎上認讀樂譜。

二、說教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及一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好動、模仿力強的身心特點。我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唱遊法:通過遊戲更加能活躍課堂的氣象,激發學生的學唱熱情。

2、情境教學法:通過具體生動的形象引起學生的內心共鳴,從而用歌唱、動作等把它表現出來。

3、演示法:展示圖片、課件、示範性範唱,使學生獲得直觀、具體、生動、真實的感性知識。

4、律動教學法:通過聽覺、視覺和身體知覺去感受音樂。

5、柯達伊手勢教學法:通過手勢形象作用來提示學生髮音,還可以通過手勢變換及高低不同,幫助學生直觀區別不同音高,形成正確的音準概念。

三、說學法

根據國小低年級學生好動、好奇的特點及教材的內容,在學習中,我注意去引導和激勵學生通過音樂遊戲、律動、聽唱、表演等一系列活動,使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及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四、說教學重難點

1、能夠通過演唱及律動,讓學生感受動“鵝”的音樂形象——悠閒自在。

2、聽辨大、小提琴的音色。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分為:

1、組織教學,遊戲匯入激發興趣。

2、創設情境,節奏讀詞。

3、新歌教唱,旋律教學。

4、律動創編教學。

5、聽辨大提琴、小提琴音色。

6、拓展延伸。

國小說課稿 篇4

一、 說教材

1、教材簡析:《小稻秧脫險記》一課是一篇科普性童話故事。這篇課文寓農業常識於生動的故事之中。全文采用擬人化的手法形象的寫出了雜草對稻秧生長的危害及噴灑除草劑對保護稻秧所起的作用。全文充滿童趣將科學知識寓於童話故事中,生動的語言,有個性的對話,有趣的情節都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供了很好的憑藉,更潛移默化的培養了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

2、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學會本課10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紛紛”、“激烈”造句。

(2)、過程和方法目標:培養學生養成獨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朗讀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做到觀點明確,言之有理。

(3)、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從而提高其綜合素養。

3、教學重點:通過對課文的朗讀和內容的表演使學生理解關鍵詞語的意思,知道小稻秧遇到了什麼危險又是怎樣脫險的。

4、教學難點:小稻秧、雜草、噴霧器三者之間關係的理解及表演。

5、課時分配:本篇課文我用兩個課時來完成。第一課時:初步感知,整體把握;教練生字、理解個別字詞的意思。第二課時:抓重點詞句讀中分析、理解、領悟、表演,完成教學目標。

二、說教法

1、情景創設 讀演感悟

情景創設,意在中低年級兒童形象直觀思維與心理狀態,旨在讓他們以積極的情感貫穿課堂始終。只有調動起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才能達到學生愛語文、學語文、學好語文的目的,所以課堂上我創設不同的、最能激起他們興趣的情景讓學生在讀讀演演中感悟課文語言使學生以積極的狀態投入到學習中。

2、小組合作,啟迪智慧

培養小組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新課程基本理念之一,必須落實到平時的學習活動中。各小組合作表演使教師鼓勵學生人人蔘與,各抒己見共同完成表演任務,是各成員間互相接納、認同、啟發和鼓勵。

三、說學法

1、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從讀中感悟道理,分析、體會感情。

2、邊讀邊寫,讀寫結合,提高學習效率。

3、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能力的培養。

四、說教學程式

1、整體感知,複習揭題

教師請學生回憶課文,再次體會小稻秧的境域。接下來, 用幾句話來概括課文大意,根據學生的發言總結上節所學內容。這一環節鞏固了學生所學知識,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為進一步學好課文奠定了基礎。

2、讀演感悟,品讀課文

學習1—2自然段,小稻秧遇險。在這一部分學習時逐步啟發學生思考:“氣勢洶洶”、“蠻不講理”、“一擁而上”、“不由分說”等關鍵詞語的意思,練習讀、指導讀使學生能夠理解其意並藉助表演加深印象,感悟文章。

學習3—4自然段,小稻秧脫險。在這一部分學習時首先讓學生自己思考小稻秧如何才能脫險,而後小組合作、交流、探究得出結論,最後讀演課文,加深印象。

學生是認知發展的主題,教育的本質是喚起學生主題內在的需要、動力,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幫助學生不斷創新自我。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讀一讀、說一說、演一演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中不知不覺的體會出雜草的“氣勢洶洶”、“蠻不講理”,小稻秧的柔弱無助,噴霧器大夫的正義凜然。

3、昇華體驗,綜合實踐

這一環節先總結、回顧全文在給學生留下拓展想象的空間。既能發展學生思維又能在表演交流中使學生情感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昇華,更有利於學生對課文角色的獨特體驗。

五、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之效。我深思歸納總結本課板書為:

18、小稻秧脫險記

遇險:雜草:蠻不講理

小稻秧:紛紛倒下

脫險: 噴霧器:噴灑除草劑

雜草:當場病倒

小稻秧:跳起舞來

國小說課稿 篇5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粵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三個活動主題《挑戰自我》的第一課時。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知道意志品質與成材的關係。

2、瞭解培養意志品質的方式方法。

3、知道一些成功人士克服困難的事蹟,能夠主動向他們學習。

4、樹立遠大志向,鍛鍊良好的意志品質。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解什麼是挑戰,如何向自我挑戰。難點:學生能否把課堂中所學到的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本課我設計了五個環節,下面就本課的教學設計,和大家共同交流一下。

一、第一環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都說興趣是第一老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取了觀看挑戰賽的實況錄影來匯入新課,使學生對本課產生濃厚的興趣,明白什麼是“挑戰”,進而為以下的教學內容做好鋪墊。

二、當學生進入狀態後,我開始了第二環節“體驗挑戰”

在這一環節裡,學生對“挑戰”一詞已有所理解。這時通過《舒爾特表格》,兩次書寫數字的位置,讓學生親身體驗挑戰,從而認識到,挑戰自我就是在困難面前要戰勝自己怯懦、緊張的心理,掌握一定的規律和方法,才能夠成功。

三、為了進一步明理,我又設計了第三環節“名人故事

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先進入“故事園”去了解《海倫·凱勒》,感受海倫·凱勒的意志和成就。通過感染我選擇《千手觀音》這個舞蹈。首先,這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舞蹈;另一方面,通過對這群聾啞人幕後排練的故事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情感,樹立遠大理想,向這些成功人士學習。

四、成果展示

以上幾個環節設計,都是讓學生明理。當學生已充分理解挑戰自我的含義,就要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導向。

這裡我設計了讓那些挑戰成功,有所成績的學生來展示自己的成果,介紹自我挑戰的過程,給其他同學以鼓舞。畢竟每個人的成功都不是靠一時的運氣得來的,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

然而在生活和學習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有些困難是學生難以克服的,怎麼辦?這就需要學生想辦法來克服困難,而克服困難的過程就是挑戰自我的過程。這裡我設計讓學生把沒有解決的困難寫在紙上,並寫出解決的辦法,為了鼓勵學生,我還將驗收學生的成果,並進行展示。然後讓學生看課本中“挑戰自我”人物風雲榜,感受意志堅強的偉大。

五、我設計的最後一環節就是“記憶名人名言

這兩句名言對學生今後的行為都有一定的導向作用,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記憶下來,也是對學生進行又一次的挑戰自我訓練。最後,本課在輕鬆愉悅的歌聲中結束。

以上就是我設計本堂課的主要內容及設計意圖,在本節課中,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還請各位領導、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國小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說勤奮》是一篇說明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本文選擇的兩個事例非常典型,一個是古代的,一個是現代的,一個是天資聰穎的人靠勤奮成材的,一個是基礎較差的人靠勤奮成材的,這樣才能把道理說得更深刻,更能令人信服。

二、說教法學法:

1、自主討論法:這篇文章對於四年級孩子來說,理解不存在什麼問題,內容深入淺出,沒有什麼孩子理解的難點。有的學生甚至不太感興趣,所以應該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學。

2、採用變序法課文圍繞“勤奮”,開頭鮮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觀點,中間典型事例加以證明,最後總結全文。但如果按層次學習,學生積極性不夠,易產生疲勞感,隨意我打亂順序。從司馬光和童第周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作為教學的契入點。

3、中心突破法:圍繞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樑這一中心展開教學,所謂“提領一頓,百毛皆順。”

4、我根據《課標》對中年級閱讀教學要求:“能聯絡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詞的意義。這雖然是種要求,但我認為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因此,我把“聯絡上下文理解詞義,抓住關鍵詞體會含義,有感情的朗讀”做為本節課的學習方法。

三、說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懂得勤奮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橋樑,從小養成勤奮的習慣,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懂得"司馬光""童第周"之所以取得輝煌的成就是因為他們刻苦,勤奮。

難點: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

五、說教學準備:

1、收集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事例。

2、多媒體課件。(名人名言)等

六、說教學過程:

(一)、直奔中心,知勤奮。

1、通讀課文,找出中心句,圍繞這句話,作者主要寫了哪兩個人勤奮成長的故事?

(精練匯入,明確中心。)

(二)、合作探究,解勤奮。

1、認真讀一讀第2、3小節。

2、比較司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找找他們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用筆在旁邊圈圈畫畫。)

3、合作完成表格:

司馬光童第周

相同點成功了很勤奮

不同點天資聰明,古代的基礎差,起步晚

4、研讀關鍵詞句,體會勤奮是通向成功的橋樑。

(1)小時侯,每當老師講完課,哥哥、弟弟讀了一會兒書就去玩了,他卻躲在屋裡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2)為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後便繼續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

(通過對關鍵詞語“一遍又一遍”、“滾瓜爛熟”等的理解,體會司馬光的惜時、讀書次數多,然後感情朗讀,通過讀好關鍵詞句來體會司馬光的勤奮。)

(3)每天天剛亮,他就在校園裡讀書。晚上睡覺前,他總是習慣地回顧一下當天的學習內容。

(4)他還十分注意改進學習方法。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於趕了上來,學習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

(抓住“毫不氣餒”、“奮起直追”等詞語,體會童第周的勤奮。)

(三)、迴歸勤奮,課後拓展。

出示名人名言: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