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幼兒園說課稿範文彙編9篇

才智咖 人氣:2.53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實用的幼兒園說課稿範文彙編9篇

幼兒園說課稿 篇1

設計意圖:

生活中幼兒,經常能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標誌。讓幼兒通過找一找,認一認,畫一畫等了解標誌的外形及含義,從而發展幼兒的想想力、創造力,滿足幼兒興趣及好奇。活動綜合了社會、藝術、語言等領域的內容,運用了多種手段,從而達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活動目標:

1、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興,認識常用的標誌,引導幼兒用完整、流暢的語言講述對各種標誌理解的含義。

2、在認識常用標誌的基礎上,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或合作創造,設計標誌。發展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動手能力。

活動準備:

為順利完成以上教學目標,在活動準備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幼兒知識經驗準備;請家長帶領幼兒到公共場所及其他地方找各種標誌,並想辦法通過查詢、查資料等辦法理解標誌的意圖。(可通過照圖片、圖示、網上等辦法收集各種圖示)。

2、教具、學具準備:為體現學具、教具是幼兒學習的教科書,在本次活動中,要求幼兒,家長,教師共同收集常用標誌的資料作補充。同時為幼兒提供各色彩紙、彩筆筆等製作用品等。

教具的提供主要有:各種標誌的卡片,有代表性的錄影片斷,如:禁令標誌:禁止通行、禁止進入、禁止鳴喇叭、禁止停車、、警告標誌:注意危險、交叉路口、鐵路道口、、軍人的標誌、電視臺得標誌等

3、心理環境準備:為幼兒在自然的環境下學習,在幼兒園牆壁上設定一塊展覽版,把幼兒找到的標誌拿到幼兒園放在展覽版上進行展示。

活動難點:

認識常用標誌,理解各種標誌的含意。

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總體設計思路:以《新綱要》為指導,借鑑建構主義理論和多元智慧理論及做中學思想。從“尋找標誌――認識常用標誌,理解各種標誌的含意――標誌小遊戲――討論設計圖示――製作圖示――”五大塊,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從感知到體驗到創造,使原有的經驗與新經驗之間建立有機的聯絡。讓幼兒在互動式、開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動中,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學習。從中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感知力、想像力、創造力。

各環節的具體教法、學法及時間分配如下:

第一環節:帶來幼兒觀看展覽版,“請小朋友看看展覽版上都是什麼”?將幼兒引到“標誌的世界”。目的將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到該活動中來,此環節在1分鐘以內。

第二環節:運用多種感官認識常用標誌,理解各種標誌的含義,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相互談發現。這部分是重點,需8鐘左右。

建構主義理論提示我們,在教學中,要幫助孩子利用情景、協商對話等環境要素,發揮孩子的主動性、積極性、為此,我讓孩子在“標誌”情景中,與標誌零距離接觸,通過看、摸、聽認識常用標誌,理解各種標誌的含義。“你認識哪些標誌?它有什麼含義?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好朋友”。教師、幼兒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形成合作學習機制。

第三個環節:標誌小遊戲,加強對標誌認識的環節,需4左右分鐘,教師準備各種標誌的圖片,讓幼兒快速認出是什麼標誌?是什麼意思,看看誰的反應快。這環節是難點。

在遊戲中幼兒對常見標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並保持了濃厚的持續探究的願望,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

第四個環節:過渡環節,需1分鐘,討論設計圖示,請幼兒想一想,我們幼兒園什麼地方需要掛上標誌?設計什麼樣的標誌?同時把幼兒引到坐位上。

幼兒園說課稿 篇2

一、 活動來源:

由於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各種車輛越來越多,而馬路成為了一個非常不安全的地方。斑馬線作為可以讓行人在預定時間內安全通過的通道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於幼兒這一弱勢群體,他們缺乏一定的自我保護能力,對其灌輸正確的交通知識就顯得極為重要。我準備在這節課上教導幼兒如何安全的過馬路,樹立起幼兒過馬路的安全意識,幫助幼兒遵守交通規則,養成正確的交通安全習慣。

二、設計意圖:

小班孩子由於年齡特點,對於保護自己,珍惜生命的意識是極其缺乏的。

《幼兒教育綱要》指出:要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學習和生活活動,滿足幼兒各方面發展的需要,要讓幼兒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知識,學習保護自己。不少家長特別是爺爺奶奶來接幼兒的話,幼兒一出幼兒園就跑開了,過馬路也不肯拉著大人。為了讓幼兒感悟到生命的珍貴,萌發保護自己的安全意識,減少幼兒身心受到意外傷害的可能性。讓幼兒在有安全意識的基礎上,時時提醒自己或他人注意交通安全。為此開展了系列交通安全教育的活動。

三、重難點:

幼兒能瞭解斑馬線,並理解它對安全的重要性。

增強幼兒安全意識和規則意識。

制定重難點的依據是:幼兒在情感及認知方面的特點,即小班幼兒理解水平有限,對理解隱含在故事中的寓意有一定的困難。

四、活動目標:

1.認識斑馬線的作用,瞭解斑馬線在交通安全中的重要性。

2.知道過馬路要走斑馬線,做個遵守交通規則的好孩子。

五、目標分析:

1.由於現在社會道路安全的不穩定,幼兒能夠安全暢通的通過馬路成為了非常重要的一環。我們不僅需要讓幼兒理解斑馬線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讓幼兒明白安全的重要性。養成遵守交通規則,安全自己和他人的良好習慣。

2.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準則: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動中,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並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

六、說課流程:

1.匯入:

由故事<馬路上的斑馬線>匯入。

①。向幼兒講述森林裡的小動物是如何過馬路的。(是通過斑馬先生把他們一個個都背過去的。)

②。提問幼兒為什麼斑馬先生能夠把他們都背過馬路而車子能夠輕易的發現。

③。講述小猴子想出把馬路刷成斑馬先生的花紋的樣子,就能避免斑馬先生每天早上的忙碌,也能讓過往的車輛看清楚是否有小動物正在過馬路。

2.內容:

①。向幼兒出示現實生活中馬路上斑馬線的圖片。

②。問幼兒有沒有見過斑馬線、哪些地方有斑馬線、他們過馬路的時候是走什麼地方。

③。與幼兒討論為什麼要走斑馬線。斑馬線有什麼作用。

④。講解斑馬線的重要性,教導幼兒過斑馬線時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規則。

3.延伸:

與幼兒一起做<過馬路>的遊戲。要求幼兒遵守交通規則,注意訊號燈,過馬路時走斑馬線。

七、 使用方法:

1. 直觀演示法:運用直圖片教具進行示範,引導幼兒瞭解斑馬線。

2. 講述法:通過生動地講述故事,來激發幼兒的情感共識,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3. 提問法:提問是教師引導幼兒觀察事物,要求幼兒再現已掌握的知識,啟發幼兒積極思維的手段。提問在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運用瞭解釋性提問(如:為什麼斑馬先生過馬路就容易被發現?)。在提問問題時,針對不同能力層次的幼兒,比較容易的問題可讓水平比較差的幼兒回答,需要幼兒描述的問題就請能力較強的幼兒回答,像總結、歸納性的問題請能力最強的幼兒來回答,使每個幼兒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4. 討論法:是指讓幼兒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互相合作,共同探討問題答案的方法。如:請小朋友們共同討論:斑馬線對我們小朋友的安全有什麼作用?

八、 使用方法的作用:

能激發幼兒對故事的求知慾。能使幼兒更好的理解故事的內容和想要表達的注意點。刺激了幼兒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能讓幼兒更好的表達自我的想法,為幼兒提供了講述的空間。

九、教案:

①、由故事匯入

1.今天有小動物到我們班級來,他們要給我們說個好聽的故事。故事的名字是《馬路上的斑馬線》。

1)講述故事"有一群快樂的……主動放慢了速度"

2)小動物們是怎麼過馬路的?(坐在斑馬叔叔的背上,讓斑馬叔叔馱著過馬路)

3)可是斑馬叔叔每天這麼背小動物過馬路,他多累啊,你們有沒有好辦法?(幼兒想辦法)

4)你們想了很多好辦法,小動物們也想到好辦法了,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辦法。

2.講述故事"聰明的小猴子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就一點也不害怕了"

1)小猴子想了個什麼辦法?(在馬路上塗上跟斑馬身上一樣的白色條紋,畫斑馬線)教師出示斑馬線圖片。告訴幼兒馬路中間人行橫道上的一條條白線,就叫斑馬線。

2)為什麼要叫斑馬線?出示斑馬圖片。

3)現在小動物們有了斑馬線,他們是怎麼過馬路的?(看看旁邊有沒有車,再走斑馬線)

3.現在小動物們找到好辦法了,在馬路上畫上斑馬線,過馬路再也不怕了。

②、討論:斑馬線的作用

1.你們有沒有看到過斑馬線?

2.哪些地方有斑馬線?

3.你過馬路的時候是走哪裡的?(斑馬線)

4.為什麼要走斑馬線?斑馬線到底有什麼用?

5.小結:過馬路要走斑馬線,斑馬線是專門為行人準備的,來來往往的車輛看見我們從斑馬線上過馬路,都自覺地放慢了速度,這樣我們可以放心地過馬路了。

③、遊戲:過馬路。

遊戲規則:要遵守交通規則,注意訊號燈,過馬路要走斑馬線。

附:

馬路上的斑馬線

有一群快樂的小夥伴,每天早上他們都要穿過小路,去幼兒園。後來,汽車、摩托車多了起來,小路不夠寬了。大家一起動手,修了一條寬寬的'馬路。早上,小夥伴們走到寬寬的馬路邊,看著來來往往的車輛,嚇得不敢過馬路。這時,一匹斑馬出來晨跑,路過這兒,說:"我來幫你們!"斑馬叔叔讓小夥伴們都爬上他的背。斑馬叔叔馱著小夥伴們踏上馬路。真奇怪,來來往往的車輛立刻發現了他們,主動放慢了速度。樹上的一隻猴子看見了這一切。晚上,聰明的小猴子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用白漆在動物過馬路的地方塗上跟斑馬身上一樣的白色條紋。

第二天,來來往往的車輛看見小動物們拉著手從斑馬線上過馬路,都自覺地放慢了速度。這下好了,大家要過馬路時先看清來往車輛,再通過斑馬線,就一點兒也不害怕了。

幼兒園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大班幼兒思維處於抽象邏輯的萌芽發展階段,在認識事物方面不僅能夠感知事物的特點,而且能夠進行初步的判斷和推理。《幼兒園指導綱要》提出:數學教育必須要讓幼兒能夠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學數學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數量、形、時間等現象產生興趣,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中和遊戲中出現的某些簡單問題。由此可見,生活化、遊戲化、情景化已經成為構建數學課程最基本的原則。我就選擇本次活動《形色對應合成》,提高幼兒數學活動的興趣,發展幼兒觀察事物的能力和思維凝集力。

二、目標分析

幼兒園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密切聯絡幼兒生活。所以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嚮導的作用。根據教材的需要和本班幼兒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發展的動態來制定。活動目標分為三個:

1、引導幼兒進一步學習形狀與顏色的合成。

2、培養幼兒將兩種事物特徵對應,整合在一起的思維能力。

3、鍛鍊幼兒的觀察力及記憶能力。

三、重、難點

一個活動中最能體現目標的部分辨識活動的重難點部分,抓住重難點就能使整個活動的程序有波瀾疊起的功效。

本活動的重點:引導幼兒進一步學習形狀與顏色的合成。

難點:將兩種事物特徵對應、整合在一起的思維能力。

通過情境表演,操作遊戲來激勵幼兒思維與記憶能力,讓幼兒在操作中理解整合的綜合判斷能力。

四、活動準備:

為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教育於遊戲之中,充分的課前準備為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可能性。幼兒的學習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相互作用獲得發展的,為此我準備以下的材料:

1、衣服、帽子:紅、黃、藍三種顏色每人一份。

2、教師自制表格,磁性教具:紅黃藍顏色卡、“√”,幾何泡棉、自制紅、黃、藍三種顏色的盒子。

3、幼兒學具:幾何泡棉;幼兒操作紙與蠟筆;和一段柔和的音樂。

五、教學方法:

在整個教育活動中,教師以引導者、支持者、參與者的角色出現、圍繞教學目標,一步一步滲透教學中的各個環節,讓幼兒在寬鬆自由活動氣氛中學習,獲得有益經驗。

在活動中我運用了操作法、觀察法、情境法,讓幼兒看一看、想一想、動一動、說一說、做一做中完成教學目標。

六、教學過程

一)、教師創設情境:

“從前有個國王最喜歡穿新衣服的,可惜有一次被騙了,光著身子去逛街,大家都取笑他……”

1、形色配對遊戲--設計漂亮的衣服送國王。

2、教師給幼兒發衣服學具。

3、請幼兒相互說說自己手中所拿了什麼東西。

4、聽音樂找到和自己手上所拿衣服一模一樣的小朋友。

二)、出示情境掛圖:

1、出示掛圖:

“今天國王又穿了一件他喜歡的衣服,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穿得是什麼?”

“國王的試衣室擺滿了許多漂亮的衣服,你們看!”

2、引導幼兒整體觀察掛圖:

1)“看國王身上穿的新衣服是那一套?皇冠是哪一頂?”

2)請幼兒觀察衣架上那兩套上衣和褲子是一樣的,分別是什麼顏色的?

二、布題:

互動(一)

1、出示圖一:上衣、褲子、紅、黃、藍三色的方格與箭頭。

“請小朋友上衣在紅色方格有√,就在箭頭下個方格里貼上紅色上衣。”

2、教師引導幼兒觀察並操作:

1)、引導幼兒認識√卡,並知道√在這裡表示意思。告訴幼兒√在哪就表示需要找出××顏色的××衣服。

2)教師出示左邊的掛圖,請幼兒找出正確的答案放在方框裡。

3)教師在出示另一邊的掛圖,請幼兒找出答案放在方框裡。

4)教師小結:“小朋友真棒,知道√放在那就是要選什麼的。”

互動(二)

1、教師出示泡棉拼圖,讓幼兒觀察並提問:

2、請幼兒看一看泡棉都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

3、教師引導幼兒根據幼兒的實際水平,多次練習。

三)、評價練習

1、請幼兒開啟幼兒用書,教師引導幼兒先做示範。

2、幼兒做評價練習,教師巡迴指導。

七、教學效果預測:

本節課利用情境故事匯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與探索慾望。課堂氣氛一定很活躍,幼兒的參與性也會很高,而重點部分的教學採取動手手操作實踐,幼兒人手一套教具,從能動手動腦,練習次數多,密度高,有利於幼兒熟悉地掌握兩種物體的形色合成對應,保證了數學效果。老師由淺入深的引導與情景化的語言講述,將會給幼兒帶來熱衷探究的熱情與動力。設定的層次分明易懂,層層緊扣、層層深入的過程,使幼兒的思維與記憶力得到相應的發展。可以說本活動的教學環環相扣,清晰有序,一定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謝謝大家!我的說課完了。

幼兒園說課稿 篇4

一、設計意圖:

託班幼兒的思維正處於直覺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過度的時期,他們情感外露,不穩定,帶有很大的情緒性。他們喜歡遊戲,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遊戲中認識自我,適應環境,瞭解未知,形成經驗。我班幼兒在經過一學期的幼兒園生活中,他們的動作有了較大的進展。他們基本掌握了走跑、跳,爬等動作技能,並在各種各樣的體育遊戲中已經發展起了運動能力,學習更為複雜的動作技能。為幼兒認識世界開拓廣闊的天地,但是他們的動作仍然不夠協調和平穩,大肌肉群比控制手指小肌肉發育更早些。託班孩子的遊戲必須有非常強的情景性,因此此時的孩子對遊戲自主活動能力很弱,以來於承認印發的假想情景中,這就需要老師創設一定的情景。我選擇的《小雞當心》這次體育活動,主要是通過情景貫穿其中進行遊戲,幼兒在扮演自己喜歡的小雞的同時,練習越過障礙,發展跨越動作和反應能力,幼兒始終保持活潑,愉快的積極情緒,真正做到玩中學,學中樂。

二:教學目標的

制定:練習越過障礙,發展跨越動作和反應能力。皮亞傑指出:在前運算時期(幼兒時期)要發展智慧,關鍵是讓幼兒做各種各樣的遊戲,從娛樂中學,從玩耍中學,小動物是幼兒最親密的朋友,幼兒對小動物的叫聲極感興趣,並好模仿動物的動作,因此對本次活動產生強烈的興趣成了遊戲的基礎。本次活動涉及到“小雞越過障礙,也就是跨過欄杆進菜園,因此發展幼兒的跨越動作是本次活動的新授動作,既是本次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我將在活動中以鼓勵,個別示範,提醒強調,兒歌等各種方法來突破此難點。

三、活動準備:

為了引起幼兒的興趣,調動不錯的幼兒活動的積極性,結合本次活動的情景貫穿,我適當地使用了一些能活動的教具,本次活動我作了以下準備:

1、椅子和皮筋搭成的菜園。

2、狐狸頭飾一個。小雞頭飾若干。

3、各種菜(青菜、蘿蔔等,畫好塑封,為人數的3—4倍。)

四、活動流程:

本次活動我共分為三部分來進行:

1、小雞真快樂。幼兒扮演小雞,在ji媽媽的帶領下,邊念兒歌邊模仿動作。小雞小雞嘰嘰嘰,會找蟲子會吃米,跑到東、跑到西,開開心心做遊戲。《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活動一開始,我就以ji媽媽的身份,融入到孩子當中,參與到其中,讓每個幼兒扮演小雞,模仿小雞的動作,使幼兒對活動產生興趣,為下一個環節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2、小雞種菜。

(1)媽媽帶小雞到菜園:“欄杆有點高,你們能跨過去嗎?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地方跨進去試一試,再跨出來。A請個別幼兒示範,ji媽媽用兒歌提醒小雞:“小腳小腳抬得高,小欄杆呀別碰到”B集體練習。本環節是重點點所在,通過老師的不斷提醒及示範,再加上練習來突破。

(2)菜園裡現在空空的,什麼也偶,我們來種菜吃,種什麼菜呢?到每邊四個筐裡挑自己喜歡的菜,跨進欄杆,種到菜園裡,提醒幼兒進出欄杆時別碰到。

3、小雞和狐狸。ji媽媽:不好了,狐狸來了,我們快到菜園裡躲起來。狐狸在欄杆外轉一圈:欄杆這麼高,小雞一定不會躲在菜園裡。看了又看,然後離開。受感知經驗的制約,託班幼兒對遊戲的自主選擇能力比較差,經常需要承認通過表情、語言動作等,吸引幼兒的注意,使其對教師預成不錯的的或隨機生成的遊戲活動感興趣。這裡也是活動的高潮,我為孩子創設有準備的環境,通過適宜的玩具、寬鬆的氛圍有計劃地激發幼兒參與遊戲的願望。根據幼兒的已有經驗和發展需要,運用誇張的語言、表情、動作,誘導幼兒進入遊戲情景中。主要運用了引導法和吸引法。小雞繼續種菜,遊戲2—3次。

4、天黑了,小雞回家。

幼兒園說課稿 篇5

一、背景:

生活是孩子探索的源泉,作為老師應該善於把握住身邊一切能引起幼兒興趣的事物、情景,啟發孩子們去探索,去研究。

二、實錄:

看到孩子差不多都吃好飯了,時間也蠻早的,於是,我叫孩子各自找好朋友,到樓下去散步。孩子們聽到我的話都趕緊去找朋友拉手了。

來到戶外,孩子們就象是飛出籠子的小鳥一般唧唧喳喳的說個不停。“李老師,地上冒煙啦!”王馨怡興奮地指著冒煙的操場對我說。“哦,這是怎麼了呀?”我故意裝出了一副疑惑的表情,並向孩子們提出了質疑。王孜馬上提:“這是有人在抽菸,隨便亂扔,所以地上就冒煙了。”“可是這裡都沒有人呀。”我們班的張皓立刻反駁了王孜的說法。這時王馨怡驚呼到:“我知道了,肯定是地下著火了,所以就冒煙了”。“不對,不對,是有人在抽菸!”一些孩子提出異議。至此,我班的幼兒也有了兩種不同的聲音。

“老師,這到底是什麼啦?”幼兒把問題拋向了我,雖然我知道這是水蒸氣,可是我一時也不知道怎樣去回答他們比較好,一下告訴他們答案嗎?於是我頓了頓。這時,孩子也不等我回答,又爭論開了,有的幼兒說“這就是哪裡飄過來的煙吧。”有的幼兒說:“是食堂裡的阿姨在燒開水,水開了所以就冒出來許多煙了。”……可是繞來繞去就是得不到能夠完全說服對方的理由。為了證實孩子的想法我就帶著孩子們來到食堂去看看,結果證明孩子們錯了,食堂裡沒有在燒水。孩子們一個個垂頭喪氣的從食堂裡走出來,這時正好彭老師在操場上,我乘機讓彭老師來解決孩子們的疑問。彭老師把“水蒸氣”的原理簡單的告訴了孩子們,至此問題總算解決了,雖然不一定每個孩子都能夠理解“水蒸氣”的原理,但是獲得了一個探索的機會,對他們來說,這是最大的收穫。

三、反思:

近段時間,天氣一直在下雨,每天地面上都是溼溼的,難得今天出太陽,地上的水分在太陽的照射下變成了水蒸氣飄到天空中。對這一自然景象,幼兒們產生了較濃厚的興趣。其中一些幼兒的意見比較單一:是別的地方飄來的。而有的幼兒明顯是進了一步,他們有的已經有了比較正確的經驗,不過還是有部分的幼兒的經驗儲備和大部分幼兒比較接近,但是又有些不同:能夠說出證明自己觀點的一些小理由。可見幼兒的知識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步積累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的知識也不斷豐富。

孩子的探索精神是需要老師有意識的培養的,在未去食堂前,我故意設疑,把孩子的“胃口”釣了起來,孩子的興趣也果然集中在了“煙”上。之後在他們激烈但是沒有結果的討論中,我運用層層說理以及讓他們自己親自觀察,並結合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幼兒開動了腦筋,也培養了他們的好問、探索的精神。因為我們相信只有疑問的人才是有創造性的人。我們現在的社會提倡的就是培養創造性的人才,充分利用大自然給予我們的機會,努力使孩子們擺脫“見慣不怪”的思維模式。

幼兒園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甜蜜的約定》是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內容,故事充滿童趣,幼兒易於接受併產生濃厚的興趣。以故事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活動,不僅能使幼兒增長知識,明白事理,而且還能發展幼兒的聽說能力。故事《甜蜜的約定》通過“小葵”與“媽媽”之間的對話,使即將上國小的幼兒懂得要做好上國小的準備,不能貪玩;並且要愛惜文具,好好學習;理解長輩對自己的愛。故事貼近幼兒生活,能夠引起幼兒強烈的情緒體驗。符合綱要中提出的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要求。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確定瞭如下三維目標:

認知目標:知道故事的主要內容,理解畫面的意義

能力目標:通過幼兒間的交流與討論,發展口語表達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情感目標:能夠對國小生活充滿美好的嚮往,懂得長輩對自己的關心和愛

根據以上對教材及活動目標的分析,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重難點如下:

重點:理解故事內容,並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敘述故事

難點:發展幼兒口語表達能力

二、說學情

在活動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更要對幼兒的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把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將對幼兒情況進行簡要分析:

大班幼兒最顯著的特徵是好問好學,而且對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漸增強,能通過手、口、動作、表情進行表現、表達與創造。同時,大班幼兒記憶的特徵仍然是以無意記憶為主,有意記憶逐漸發展。在教學中,應注重發展幼兒的理解力,促進幼兒意義記憶的發展,減輕機械記憶的負擔。因此,本次活動採用多種方法相結合的形式,通過真實有意義的活動,引導幼兒主動學習,獲得完整的經驗,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

三、說方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本次活動充分體現教師與幼兒的互動主體性,採取互相尊重、協商、交流、共同建構的方式,促進幼兒學習與成長。因此,在本次教學活動中我主要採用視聽講做相結合的方法,輔之以討論法、提問法等來進行教學。視聽講做結合法的四個方面有機結合,在講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幼兒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

四、說活動準備

教育是一種環境,幼兒園必須為幼兒創設豐富寬鬆的探索環境,為幼兒的活動配置充足的物質條件,隨時滿足幼兒求知慾和探索欲的需要,正如世界幼教之母蒙臺梭利認為:“一個有準備的環境是關鍵。”因此我做了如下準備:

物質準備:幼兒用書、小卡片、錄音

經驗準備:能較為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知道自己即將進入國小

五、說活動過程

以過上對於教材和學情等方面的分析都是為接下來的活動開展做鋪墊。接下來,我將詳細說說我的活動程。

1、提問思考,引出話題

在活動開始時,與幼兒一起做簡單的律動操,“拍拍手,拍拍手,上拍拍,下拍拍,小手放哪裡?小手放這裡。”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之後我將依次向幼兒提出以下問題:

(1)“小朋友們,你們每年暑假都去哪裡玩呢?有沒有什麼好玩的事情發生啊?”

(2)“今年的暑假就要來臨了,大家有什麼計劃嗎?”待幼兒回答後,告訴幼兒今天要講一個和暑假有關的故事。

2、感知作品,理解內容

經過以上提問環節,開始生動有感情的講述故事的內容。由於大班幼兒能初步理解事物間的內在因果關係。因此在講述結束後,依次向幼兒提出思考性問題如:

(1)“今年暑假小葵為什麼不能去奶奶家呢?”

(2)“小葵不想上學的原因?以及奶奶做了什麼?”

(3)“郵遞員送來的神祕禮物要給誰呢?都有些什麼?”啟發並引導幼兒理解作品內容。

3、播放錄音,加深理解

在故事講述完後,我將播放故事錄音,引導幼兒再次傾聽故事的內容,在幼兒對故事內容有進一步的理解之後,向幼兒出示故事圖片,鼓勵並引導幼兒複述故事內容。之後向幼兒提出思考性問題,“如果你是小葵,你想得到什麼禮物呢?上國小之前,你們都需要做哪些準備呢?”鼓勵幼兒討論交流並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幫助幼兒將故事內容成功的遷移到生活中來。

4、教師小結,鞏固成果

在活動最後引導並幫助幼兒總結故事的主要內容:小葵從幼兒園畢業了,今年暑假要為進入國小做準備,不能去奶奶家玩。小葵收到奶奶的禮物很開心,並且知道自己長大了,要懂得愛惜東西。啟發並引導幼兒明白,自己也即將成為國小生,要向小葵學習。

六、說活動延伸

以上就是我設計的活動過程,好的教育活動不是止於特定的某一次活動,而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因此,活動延伸不可缺少。針對本次活動的內容,我設計的活動延伸是:發給幼兒一張卡片,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制定暑假的計劃,第二天在語言區和小朋友們交流分享。

幼兒園說課稿 篇7

一、設計意圖及教材分析:

現在全球資源日益減少,環境保護也日顯緊迫,保護生態環境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而我們的孩子生活無憂,社會環保意識淡泊,經常做出亂摘花草,隨意攀登樹木等行為,這些看似毫不在意的事情,卻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不得不令我們幼教工作者產生重重的憂患。而《綱要》中也明確指出:教育幼兒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所以對幼兒進行認識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樹,在幼兒生活中隨處可觸,但幼兒對樹的認識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很少有幼兒進一步去理解樹和人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植樹造林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益處。因此,對“樹”的深層次的探究已是一個迫不及待的工作了。所以,我為大班幼兒設計了一堂社會環保課————《植樹造林》。

二、活動目標:

基於這樣一種教育思想,接下來我來說說為本次活動制訂的目標。幼兒教育的任何一個目標都應該為幼兒的終生髮展做準備,社會教育也不例外。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經驗、和需要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目標,分別對幼兒知識、情感、能力方面進行積極的引導。

1、知道樹木是人類、動物的好朋友,瞭解綠化的好處,初步產生環保意識。

2、遷移生活經驗,激發幼兒熱愛和親近大自然的情感。

3、通過看看、說說、聽聽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判斷能力。 我把活動目標作為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三、活動準備:

物質材料是實現活動目標的載體。活動材料應有利於引發、支援幼兒的遊戲和各種探索活動,為了能讓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提供條件,我為活動作了以下準備。

1、各種樹的照片、實物投影儀

2、多媒體課件和CD(山洪爆發、沙塵暴來襲、小動物搬家)

3、植樹工具、小樹苗若干

4、知識準備:和家長一起尋找關於“植樹造林”的資料

四、說教學法:

在教學方法上我並沒有刻意選用什麼方法,正如一位教育名家說的:幼兒是活生生的人,他們天天在變,日日在長,因此,無論用什麼方法,只要能促進幼兒的發展就是最佳的方法,雖說教無定法,但是較必有法,簡單的歸納一下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講解法,活動開始部分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膽的在集體面前闡述自己的知識,能很好的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表現能力。實物投影儀的運用也更能形象直觀的幫助幼兒理解同伴的講解內容,能使幼兒更清楚觀察和交流,使幼兒產生學習的興趣。

二)情景體驗法:另外,我運用了CD和多媒體,讓幼兒從反面深刻地體驗到植樹造林讓人們受益非淺,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必定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事實勝於雄辯”,殘酷的現實情景再現,具有很大的說服力,是本次教學活動的一個靚點。

三)動手操作法:在幼兒的思維達到最高潮時,讓幼兒親自動手種植小樹苗也是幼兒情感的一種宣洩,為本次活動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五、教學流程

本次活動我把它分成三個部分,但這三個部分卻是有機的聯絡在一起的,層層深入、環環相扣。

(一)活動開始部分

1、活動前我將幼兒收集的照片、圖片把教室佈置成一個博覽會,一開始由我帶領幼兒參觀並作簡單的講解,並提問:你認識哪些樹?是怎麼樣的?它們長在哪裡?目的在於在幼兒好奇心的驅動下儲存大量的感性表象,但又給幼兒留有餘地,可以讓幼兒在自己的發展水平上、在不同層次上思考,同時幼兒在相互討論、相互交流中積累知識經驗,體現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2、介紹樹,幼兒觀察後請幼兒將自己認識的樹的圖片、照片拿過來放到實物投影儀上,請幼兒講解自己的知識,和同伴分享經驗,發展了幼兒的表闡述能力,提供給幼兒大膽表現的機會。其餘幼兒在通過耐心傾聽同伴的講解直接獲取資訊,在和同伴的知識碰撞的同時積累經驗。

(二)第二部分,觀看CD和多媒體課件

多媒體的運用的優勢在於視聽結合,聲圖並茂,把教師難以講解說清、無法直接感知的、抽象難懂的知識,跨越時間、空間的界限生動的告訴幼兒,更聚說服力。幼兒從感知到理解,多媒體的運用恰倒好處,並自然合理地突破本次活動的難點,突出重點。

1、播放沙塵暴侵襲的片段,畫面中人們頭裹紗巾在風沙中艱難地行走、司機因看不清道路發生車禍、交通堵塞。

2、播放山洪爆發,水土流失,家離失所的場面,同齡兒童因此失學。

3、小動物搬家

通過觀看,幼兒在情感上引起了共鳴,加上教師適當的提問,更加有助於幼兒的知識經驗的彙總。“為什麼小動物會搬家?”“為什麼會山洪爆發?”這些問題的巧妙安排都使幼兒想到因為沒有樹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三)討論

抓住這一思維我立即展開了下一個環節的教學,發展幼兒的擴散性思維,遷移幼兒新獲得的知識經驗。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拋向幼兒:“你認為植樹造林有什麼用呢?”通過集體商討、小組討論、個別提問、教師巡迴指導等多種形式讓幼兒的知識在這裡作一個大彙總,也是對本次活動的檢查,在討論的同時發展了幼兒的交往能力和間接獲取資訊的能力。然後教師以簡筆畫的形式快速的勾勒出幼兒的想法:防塵防沙、固土、淨化空氣、減少噪音、治理汙水美化環境,保持生態平衡等。最後讓幼兒判斷一組圖片:亂砍伐樹木、攀登樹木、在樹枝上懸掛物品、搖晃樹木、給小樹苗澆水、拔草、鬆土,為小樹苗加上防護攔等讓幼兒正確的判斷這些行為的真偽,發展幼兒判斷是非的能力。

六、活動延伸:

根據幼兒愛玩愛動的特點,我採用動靜結合的方法,利用課後延伸時間帶領幼兒到園內的種植園地去植樹,隨機滲透3月12日是植樹節。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結束本次活動,此時,也真正的體現了教育的延續性、實效性,形成良好的社會主人翁意識,為幼兒的一生髮展做好了準備。

幼兒園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吹泡泡是幼兒熟悉又喜愛的遊戲,吹泡泡不僅有趣,而且新奇。特別是在太陽底下吹泡泡,吹出來的泡泡顏色豐富多彩。我選擇並設計適合小班幼兒學習特點,貼近小班幼兒生活的“泡泡畫”活動,旨在讓幼兒在蘸蘸、吹吹、按按的過程中,學會用吹泡泡的方法作畫的技能,充分體驗美術活動的快樂。根據《綱要》藝術領域“在支援、鼓勵幼兒積極參加各種藝術活動並大膽表現的同時,幫助他們提高表現的技能和能力”的要求,結合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於:

1、知識目標:鞏固對紅、橙、綠三種常見顏色的認識,感受色彩的美。2、技能目標:大膽選色,學習用吹泡泡的方法作畫。3、情感目標:體驗與同伴合作活動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活動重點:學習用吹泡泡的方法作畫,注意衛生,體驗活動的快樂。活動的難點:學會用吹泡泡的方法作畫的技巧。活動的準備:(詳見活動設計的準備)。充分有效的活動準備是美術活動成功的前提。本活動準備既關注幼兒已有經驗的積累與參與,如在活動前讓幼兒玩玩吹泡泡的遊戲,也注重教具的實用性與作畫工具的合理性。如選用的吹泡泡的工具,是特別長的吸管──這是因為我認為這樣可使幼兒避免吸入泡泡水,使用更安全。畫紙是每組一張,這樣可以避免幼兒間的畫紙被擋住,而且更能讓幼兒在活動操作中大膽地操作,不用擔心會吹出紙外。

二、說教法與學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師幼互動”,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活動中我運用了1、情景教學法:在活動中,我創設了“小魚吹泡泡”這樣的情景,讓幼兒能夠很快的進入到活動中去。2、觀察法:在活動開始時,請幼兒仔細觀察泡泡水的顏色。通過觀察,使幼兒對顏色進行辨別。3、提問法:對幼兒進行一些啟發式的提問,有助於幼兒對顏色有進一步的認識。活動中孩子們運用了1、多種感官參與法。幼兒在活動中通過看一看、說一說、吹一吹、按一按等多種方法來獲得對泡泡形狀、顏色的知識體驗。2、操作法:幼兒動手操作吹泡泡作畫,在與教材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探索和學習,獲得泡泡畫的技能。操作法對幼兒學習美術具有決定性意義,因而操作是本活動的主要環節。布盧姆提出: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每個幼兒都能達到高水平的學習。因此,在操作中,我想盡量讓幼兒有充足的時間來操作材料,在充足的時間裡積累經驗,以獲得技能。活動也證實了這一點,第一個上來示範吹泡泡的女孩在後來的操作中成功了。

三、說活動程式

總的設計思路是:根據小班幼兒學習的特點和本活動目標要求,設計以“向小魚學習吹泡泡”為中心主題,以教師的示範幼兒練習為教學模式來組織教學。活動流程是:出示範畫匯入→介紹作畫工具(鞏固對顏色的認識)→師幼合作示範(蘸顏料→吹泡泡→按泡泡)→幼兒分組練習→活動評價(展示幼兒的泡泡畫,請爸爸媽媽觀賞)。(具體的活動程式見活動教案)

四、說反思

情景創設的匯入很能吸引起幼兒的注意,興趣的確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幼兒學習的動力,所以在看教師繪畫的時候,幼兒個個全神貫注地聽著。小班幼兒對於吹泡泡很感興趣,用吹泡泡的方法作畫能激發他們對繪畫的興趣,由此發展幼兒的認知能力,積累相關的繪畫經驗,讓幼兒對美術課產生喜愛之情。活動中,以師幼合作的形式來示範泡泡畫的製作,更能激發孩子的操作熱情。可是,活動中我卻犯了一個不該犯的錯誤,居然忘了向孩子們交代操作的要求,比如泡泡水要放在桌子的中間,只能吹,不能吸,還有就是忘了為孩子們準備溼的擦手布了。請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幼兒園說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梯形的認識》是國小數學蘇教版實驗實驗教材第八冊“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第二課時內容。是在幼兒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之上學習梯形的認識的。在整個國小階段屬於最後一類直線型平面圖形,與前面已學的各種圖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絡(可以相互轉化)。所以新課標指出:這一學段的教學,應注重使幼兒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幾何形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變換;注重通過觀察物體、認識方向、製作模型、設計圖案等活動,發展幼兒空間觀念,使幼兒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

二、學情分析:

本課之前,幼兒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本質特徵和平行及平行線間的距離等有關內容,為本課教學作好了一定的知識、技能準備。梯形雖然是幼兒初次接觸的圖形,但在生活實際中,幼兒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只是很難準確的抽象出它的本質屬性,另外對於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瞭解梯形各部分名稱;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質特徵,認識幾種特殊的梯形及其屬性;培養幼兒觀察比較、類比歸納、操作想象等能力,發展幼兒空間觀念,形成一定的創新意識。

2、過程方法目標:聯絡生活實際,通過觀察、分類、比較、操作等方法,引導幼兒進行自主探究活動。

3、情智目標: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幼兒體驗成功,建立自信,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審美情趣,感受數學中的轉化思想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掌握梯形的本質屬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會作梯形的高。

教學難點: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質屬性。

 四、教學方法

本課設計理念為:

●課堂教學首先是情感成長的過程,然後才是知識成長的過程。

●幼兒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要啟用幼兒的原有經驗,激發幼兒學習熱情,讓幼兒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數學學習理應成為幼兒享受教師服務的過程。

基於以上理念,教學中,我遵循“引導探究學習,促進主動發展”的教改思路,力求體現教學中的主動學習原則、最佳動機原則、階段漸進原則及直觀性原則。主要採用瞭如下教學方法:

1、引導幼兒採取“分類、比較、操作”等方式方法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2、組織幼兒開展有意識的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3、適時運用CAI課件和多媒體教學,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手段的優越性。

五、說教學流程:

對照新課程理念、教學目標及學情實際,我嘗試構建一種探索性數學課堂教學的縱向結構模式,主要分為:“初步認識梯形—→操作體驗,瞭解特徵—→操作探究,深化新知—→遊戲活動,拓展新知—→交流評價,總結昇華”五大教學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