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說課稿錦集7篇

才智咖 人氣:3.97K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說課稿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說課稿錦集7篇

國小說課稿 篇1

1. 教材內容

本節教材重點圍繞節日展開,圍繞人們經常如何度過節日展開話題。本課時要求學生能掌握四個節日National Day, Halloween, Christmas, Spring Festival 及句型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 …? I… .並能自由交流如何度過假日。在本課中did引導的一般疑問句及回答也是新知之一。因為在前面第三單元己出現了be 動詞的過去式,所以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這方面比較容易掌握。

2.教材的地位

本節課所選的教學內容是牛津國小英語6A Unit 6。本單元教學圍繞節日展開。在詢問節日這部分,學生已有了前面第三單元的知識鋪墊,比較易於深入與擴充套件。這樣的安排,既體現了教材循序漸進、由難到易的編排意思,又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水平。關於人們如何度過節日這一話題,特別是西方的節日,。則需要學生課後及時收集資料。在實際教學中,本課採用舊話題先教新句型,再用句型引新知的方式展開,這樣既便於學生接受掌握,也體現了教學內容之間的連貫性。

國小說課稿 篇2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我是星子縣第一國小的教師——孫敏,這次在老師們的幫助下,我初次嘗試了三年級上學期第四單元第一個主題《我是誰》一課的教學。根據新課程要求,我設計了本課的教案。整個教案,我是按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的: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

一、說教材

《我是誰》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的角色與責任》中的第一課。它讓學生去體驗在不同場合下的角色變化,觀察、思考不同的角色應有不同的社會表現和應承擔的不同責任,為後面瞭解自己應對家庭、集體、社會承擔不同的責任做好了鋪墊。

學生情況分析:當前我們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長包辦太多,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相對較弱,他們不是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家庭、學校、社會中承擔的不同角色,更不清楚自己由於角色不同所應承擔的責任。而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是一個人社會性發展的基礎,需要在國小階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礎。本課側重於幫助學生增強角色意識,初步瞭解角色的責任。

為此,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在不同環境中體驗不同角色。

2、情感目標:通過觀察對比,認識不同角色對人不同的要求和所應承擔的不同責任,從而願意在現實生活中的當好自己的角色。

3、能力目標:讓學生初步瞭解調查報告的撰寫格式,通過課下社會調查,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以及與人合作交往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體驗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不同角色;通過觀察對比,認識不同角色對人的不同要求和所承擔的不同責任。

二、說教法

我採用主要採用問題匯入,創設情景,互動教學,角色表演等教學形式,使整堂課動靜結合,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

三、說學法

學生的通過觀察照片、圖片,師生對話,小組討論,角色表演等學習方法,使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增強角色意識,瞭解角色責任。

四、說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教師自己的照片及各種不同場景的照片錄象;製作多媒體課件;佈置學生課前觀察不同場景;調查報告表格。

在組織本課教學活動時,我設計了五個活動過程,分別為:談話匯入,引入課題;結合自己,說“我是誰”;觀察周圍,他們是誰;創設情景,扮演角色;課後延伸,課外調查。

活動一談話匯入引入課題

在這一活動中,以老師不同角色轉換為例,向學生提問:當我站在講臺上,我是誰;當我回家為女兒梳頭時,我又是誰。一連串的提問很好地引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通過對老師在不同環境中角色變化的觀察,初步感受不同角色的含義。這一環節中,輔以老師在不同場合的照片,以引導通過有目的的觀察而明白——一個人在生活中會扮演不同的角色。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都角色定位有個粗淺的認識,也為下面“說自己”的教學活動做好了鋪墊。

活動二結合自己說“我是誰”

這一環節,首先丟擲問題“想想自己在生活中還是誰”,當他們說到校園生活中的幾個場景時,我出示相應的圖片(李潔和蔡悅同學在品德與生活課上為同學們表演口風琴二重奏,瞧他們真棒;在慶“六一”文藝演出中,查笑奕在為同學們做精彩的演出;在運動會上,陣陣吶喊聲中,同學們個個都使出了渾身力氣;在學校的粉筆畫比賽中,同學們就像小畫家一般)。當學生說到書中的幾個場景時,我再出示書中相應的圖片,與課本結合,直觀的讓學生通過觀察畫面,使他們初步認識到角色在不同場合下的變化。思路還可以擴充套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電影院、公園裡、旅遊景點、書店、圖書館、運動場等,(鄒雨晨小朋友乘公共汽車上學,過馬路走斑馬線,在商店買文具)使學生認識到:我們國小生在學校是學生;在商場購物時是顧客;在公共汽車上是乘客;回到家裡是孩子。在這一活動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說和小組交流,體驗、探究到了角色的變化,教學內容和形式貼近兒童生活。

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能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得出自己不同環境中角色的變化,初步的感受到角色的責任。

活動三觀察周圍他們是誰

我首先出示生活中靚靚小朋友媽媽工作和生活的片段,(靚靚小朋友的媽媽是一名律師事務所的工作人員,上班時她對待工作兢兢業業,下班一回到家,就忙裡忙外,這不,正忙著給靚靚準備可口的午餐呢)幫助學生直觀的感受她的不同角色。再請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說說自己的父母有哪些角色。接著為學生出示書中兩位小朋友爸爸媽媽的圖片。通過體驗他人和父母角色的變化,再得出他們角色多樣性,更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了讓學生明確角色與場景的變化是緊密相連的,讓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不同的場所,對角色有哪些不同的要求,如何才能當好自己的角色。

這一環節的設計,遵了“迴歸兒童經驗和生活”的原則,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

活動四創設情景扮演角色

我為學生準備兩種場景的照片,併為每個小組設計兩種角色身份,再選出代表,根據角色特徵進行表演,讓其他組的同學猜猜這位同學扮演的是什麼角色。誰先說出來誰獲勝。請獲勝小組介紹自己是如何判斷人物身份的,從而讓學生初步感受到,角色總是同相應的場景和責任相聯絡的。這種直觀的教學法,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很好的激發了學生強烈參與課堂活動的願望與興趣,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表演中體驗不同的角色,領會不同角色的不同責任。水到渠成地得出“我們每一個人都應在社會中擔任好自己的角色”這個結論。

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讓他們在開放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進一步認識到自己和身邊的人在不同環境中有不同的角色。

活動五課後延伸課外調查

再一次將學生引入社會,到商店裡看一看,顧客和售貨員是怎麼做的,街上看一看,行人、乘客、司機、售票員是怎麼做的,他們當好自己的角色嗎?使學生真切的認識到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有自己的位置,都可以為社會做貢獻,從而認識到自己的價值。

最後指導學生了解調查報告的撰寫格式,佈置學生課後調查,填寫調查報告。

以上是我本課教學內容的設計與安排,希望得到各位領導和同仁的幫助,給我指出缺點和不足,能使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逐漸成熟起來。

國小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叫巴瑞,來自淮河東路國小,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小數的產生和意義》。首先我說說本課的教材分析。

一、說教材分析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屬於“數與代數”的知識領域,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並能靈活運用三年級已學過的“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內容的學習既是前面知識的延伸,也是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

二、說學情分析

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學過“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本節課是學生系統學習小數的第一課時。

三、說學習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與內容的分析,按照新課程標準中4-6學段數與代數中的要求:進一步認識小數,我設計瞭如下學習目標:

1、通過課件演示和聯絡實際,探索並理解小數的產生和意義。

2、通過實踐操作,小組合作,學生理解並準確掌握小數的計數單位和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

根據以上學習目標我預設:理解和掌握小數的意義將成為本節課的學習重點;理解小數的計數單位以及他們之間的.進率將成為本節課的學習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為了突破學習重難點,本節課我將採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五:說評價設計

根據學生的敘述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通過課本做一做和基礎練習題,對目標1進行評價。通過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與探索過程中表現狀況和提升練習對目標2進行評價。

六、說學習流程

為了能更好地凸顯“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高效完成學習目標,並結合本班學生特點,設計如下學習環節:

1、結合生活設疑 激發情趣匯入

為了跳出陳舊的數學課單純講知傳道的框架,學生體會到數學生活的快樂,在新課開始通過“估一估、測一測”的遊戲匯入,讓學生通過在估測再測量90釐米長的紅綵帶的遊戲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當我讓學生用米作單位說出它的長度時,學生心理產生了矛盾,因為測量結果不夠1米,無法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我引出在生活中也有許多得不到整數結果的例子,這時人們便用分數和小數來表示,於是,小數便產生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同時板書:小數的產生和意義。

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遊戲,自然引出本節課所要研究的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慾望,並使學生不知不覺走入對新課的思考。

2、探究小數的意義。

在教學中我力求引導學生在測量、觀察等操作的基礎上,從直觀的1米平均分成10份,讓學生用分別用整數、分數、小數來表示其中的一份,三份,七份,通過觀察分數的相同點及小數間的相同點,總結出分母是十的分數可以寫成一位小數。接著在認識一位小數的基礎上,學生通過測量綵帶及數學課本的長度並按要求完成表格,從而得出結論:分母是一百的分數可以寫成兩位小數。然後讓學生想象一下:0.001米、0.051米,這些小數是幾位小數?用分數表示分別是多少米?由此得知:分母是一千 的分數可以寫成三位小數。最後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得出結果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可以用小數來表示。

學生的認知是由淺入深的,通過小組討論,動手實踐,他們已經理解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意義,同時完成學習目標一:通過教具演示和聯絡實際,探索並理解小數的產生和意義。

3、理解小數的計數單位及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

當學生成功解決一個問題後我會趁熱打鐵,組織學生探究小數的計數單位,及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我是這樣做的:課件出示:0.8裡面有()個十分之一;0.6裡面有()個十分之一;0.07裡有()個百分之一;0.09裡有()個百分之一。通過學生的回答,我引導孩子,像0.8,0.6這樣的小數,我們可以看成有多少個十分之一組成的,因此我們可以說一位小數的技術單位是十分之一,記作0.1。像0.07,0.09這樣的小數,我們可以看成有多少個百分之一組成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兩位小數的計數單位是百分之一,記作0.01;同學們想一想:三位小數的計數單位是多少?四位小數呢?通過課件演示:1/10米里面有()個1/100米,1/100米里面有()個1/1000米,從而認識到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10。請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小數的計數單位是什麼;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10,而是通過闖智慧關的遊戲方式讓學生從解決問題中發現、歸納出來。我認為這樣能促使學生進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的探索,以練習的形式探索出小數的計數單位、以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和創新意識。完成學習目標二:2、通過實踐操作,小組合作,學生理解並準確掌握小數的計數單位和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

4、分層運用新知,逐步理解內化。

對於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內化的效果。我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如下幾道練習題:

(1)基礎練習 (通過這個練習,鞏固新知。)

(2)提升練習 (連線題體現學習知識的靈活性。)

(3)發散練習 (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雖然題量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 課堂小結

“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是什麼?你有什麼收穫?”來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加以梳理總結。

七、板書設計:

這是我的板書設計,力求體現知識性、簡潔性,既突出了本節課的重心,又凸顯了清晰的課堂結構。

八 、教學效果預測

本節課利用遊戲匯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一定會十分活躍。而重點部分的教學採取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實踐,可以使學生互相督促,全員參與,保證了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深入淺出的引導和充滿激勵的語言,將會給學生不斷探究的動力和熱情;而層次分明難易適度的練習題,也使新知得到鞏固和應用。可以說本課的教學環環相扣,清晰有序,一定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以上是我對《小數的產生和意義》一課的說課,不妥之處,敬請各位領導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國小說課稿 篇4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粵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三個活動主題《挑戰自我》的第一課時。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知道意志品質與成材的關係。

2、瞭解培養意志品質的方式方法。

3、知道一些成功人士克服困難的事蹟,能夠主動向他們學習。

4、樹立遠大志向,鍛鍊良好的意志品質。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解什麼是挑戰,如何向自我挑戰。難點:學生能否把課堂中所學到的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本課我設計了五個環節,下面就本課的教學設計,和大家共同交流一下。

一、第一環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都說興趣是第一老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取了觀看挑戰賽的實況錄影來匯入新課,使學生對本課產生濃厚的興趣,明白什麼是“挑戰”,進而為以下的教學內容做好鋪墊。

二、當學生進入狀態後,我開始了第二環節“體驗挑戰”

在這一環節裡,學生對“挑戰”一詞已有所理解。這時通過《舒爾特表格》,兩次書寫數字的位置,讓學生親身體驗挑戰,從而認識到,挑戰自我就是在困難面前要戰勝自己怯懦、緊張的心理,掌握一定的規律和方法,才能夠成功。

三、為了進一步明理,我又設計了第三環節“名人故事

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先進入“故事園”去了解《海倫·凱勒》,感受海倫·凱勒的意志和成就。通過感染我選擇《千手觀音》這個舞蹈。首先,這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舞蹈;另一方面,通過對這群聾啞人幕後排練的故事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情感,樹立遠大理想,向這些成功人士學習。

四、成果展示

以上幾個環節設計,都是讓學生明理。當學生已充分理解挑戰自我的含義,就要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導向。

這裡我設計了讓那些挑戰成功,有所成績的學生來展示自己的成果,介紹自我挑戰的過程,給其他同學以鼓舞。畢竟每個人的成功都不是靠一時的運氣得來的,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

然而在生活和學習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有些困難是學生難以克服的,怎麼辦?這就需要學生想辦法來克服困難,而克服困難的過程就是挑戰自我的過程。這裡我設計讓學生把沒有解決的困難寫在紙上,並寫出解決的辦法,為了鼓勵學生,我還將驗收學生的成果,並進行展示。然後讓學生看課本中“挑戰自我”人物風雲榜,感受意志堅強的偉大。

五、我設計的最後一環節就是“記憶名人名言

這兩句名言對學生今後的行為都有一定的導向作用,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記憶下來,也是對學生進行又一次的挑戰自我訓練。最後,本課在輕鬆愉悅的歌聲中結束。

以上就是我設計本堂課的主要內容及設計意圖,在本節課中,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還請各位領導、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國小說課稿 篇5

一: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與上節課“表面積”完全不同,空間觀念由二維上升為三維,這是一個極大的發展。

本節課是“計算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基礎”,知道“一個物體中含有的體積單位數就是它的體積”,就能自然理解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公式的與推導。

二:教材的內容

本節課包含兩個教學內容,一是體積概念,二是體積單位,未含容積單位。目的是確保重點、分散難點、打好基礎、作好鋪墊。

因此,教學環節有三:一是建立體積的概念;

二是建立體積單位的概念;

三是回顧總結。

三:設計的意圖

物體、空間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對於國小生來說,我們只能作描述性的解釋和引導,藉助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建立表象,從而對“物體”、“空間”這一概念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其實,學生對“物體”、“空間”並不是完全陌生,他們只是“茶壺裡倒餃子――不易出、詞不達意”,無法用規範、嚴謹的語言來表述一個概念,通過數學課這一“媒介”,讓他們學會規範表達、詞能達意。

因此,在此教學環節中,我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觸覺等感官;採用判斷、想象、聯想、體驗、舉例、媒體展示等教學方法,從而揭示“體積概念”。

在“建立體積單位的概念”這一環節中,通過看一看、講一講、擺一擺、猜一猜等教學過程,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建立單位體積大小的概念;最後讓學生從教學活動中知道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是看它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四: 練習的設計:

1、比較物體的體積

練習的目的是:突出矛盾、引發思考、引出體積單位。

2、猜一猜圖形的體積

練習的目的是:學習體積單位,是為了能知道物體的體積,可以用體積單位去測量物體的體積;

這樣,體積與體積單位的教學內容就能通過一組練習使它們融為一體,能使學生清晰地知道,這節課學習了什麼、這些知識有什麼作用,更為下節課教學作了一個鋪墊。

國小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英語》第七冊第十七課第二部分的內容。主要講在不同的季節穿不同的衣服。教材中主要訓練學生對衣服類詞與季節相連結。學習生活中的自然常識。並要求學生實記sandals T-shirt mittens umbrella boots 等衣服類詞。並練習學會應用put on ,take off ,same ,different等詞。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要求學生實記衣服類詞,並學會運用put on take off 等詞造句子,熟記same different 等詞的意思及運用。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四基能力。強化學生的應試能力。

3.情感目標:學生了解不同的季節穿不同的衣服,瞭解自然常識知識,學會自理。

三. 說教學重難點:教學中新授衣服類詞。實記put on take off same different 等詞。

四. 說教學難點:片語put on take off same different等的運用。

五. 說教學方法:

在教學法中,我運用了問題匯入法。對教學內容進行歸納總結並引入新知。這樣有利於學生的融會貫通。自然過度。

我運用瞭解析法,對問相同與不同穿上與脫下進行了解析,便於學生理解。另外,在講解這四個詞中我還運用了示範法。學生模仿法。有利於學生掌握這四個詞。

我運用了卡片貼上法,將衣服類詞貼上在不同的季節裡面。運用此法具有直觀性。使學生一目瞭然。

我運用了練習法及時的複習鞏固所學知識。

六.說教學工具:運用了卡片 小黑板 學生用書 及教師用書。

七.說教學過程:

1、問題複習舊知

問學生關於季節與天氣的話題並書寫與黑板上,目的是讓學生串聯所學知識。鞏固舊知,引進新知。同時考察學生的掌握情況。

2.新授知識

1、解釋單詞same 與 different (目的:運用講解法與比較法學習這兩個詞,有助於學生理解這兩詞。)

2.解析片語put on 、 take off (運用穿脫圍巾,帽子並讓學生時試一試,當場表演示範)(目的:使學生親身體會一下這兩個詞的意思,並學會運用。運用此法

3.貼上衣服類詞到相應的季節下(目的:讓學生親自動手試一試,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與日常生活實際相聯絡的能力。)

4.自讀課文,讓學生修改所貼上的衣服。(目的:確定一下自己的設計是否正確。在不同的季節穿的衣服是否與課文提示的衣服相同。並做到及時修改。)

5.再讀衣服類詞。(目的:讓學生增加記憶,實記這些新學單詞。)

6.讓學生說練習。(目的:培養學生的讀說能力,並練習穿上與脫下兩個片語與衣服的聯絡,較形象生動。)分頁標題#e#

7.讓學生做相關的練習。(目的:複習鞏固新知,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

八.說教學設計 :

利用表格形式進行新舊知識連線。增加學生對新舊知識認識與比較。

九.說教學作業:

做活動手冊和課課練(目的:複習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對所講知識的理解。)使學生更加清楚明顯的詞的意思。

國小說課稿 篇7

分數的認識是數概念的一次拓展,在數學基礎理論中,分數的形式定義相當抽象,現有的國小數學教材中對分數的理解僅突出它在現實生活中測量與均分的含義。以下是國小認識分數說課稿,歡迎閱讀。

一、說教材

1、說課的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國小數學課本第五冊第七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一教時認識分數及93頁做一做。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無論在意義上、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差異。學生初次學習分數會感到困難。分數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但物體和圖形的一半卻是學生所熟悉的,因此,本節課主要從學生所熟悉並感興趣的現實經驗出發,並通過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理解一些簡單的分數的具體含義,讓學生體會到分數來源於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況下才能產生分數,給學生建立初步的分數概念,為進一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初步的基礎。

3、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幾分之一,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

(2)、能直觀地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3)、溝通生活和數學的聯絡,感知生活中的數學。

4、教學內容的編排特點:

(1)、教材以遊樂園的形式,呈現了本單元的基本學習內容,體現了在玩中認識數學以及人與生活、自然的有機聯絡。

(2)、認識幾分之一通過兩個學生分月餅的情境引入分數,使學生知道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塊月餅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寫作 。利用遷移推想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3)、學生通過動手摺出之分幾一、創設學習情境,重視教學知識的操作性,讓學生充分感知分數,並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5、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和認識幾分之一是教學重點;感知分數的意義和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是教學難點;教學的關鍵是提供學生儘可能多的材料,通過學生折、玩、塗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分數的意義和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重視學生的思維發展。

二、說教法

設計這節課主導思想是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讓學生在折一折、塗一塗、玩一玩中探索分數的意義,親自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新課標》中提出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三、說學法

1、通過直觀形象的圖形、實物中認識平均分、進而感知分數的意義。

2、進行比較、動手實踐中學習數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

四、本節課教學設計主要分四個環節進行:

1、活動引入,體會平均分。

2、主動探索,感悟新知。(從面到點)

(1)認識幾分之一:平均分分母的意義幾分之一的意義揭示課題。

(2)認識1/2 :不同的圖形用相同的分數表示。

3、利用學生資源(動手操作)比較分數的大小。

4、在生活中找分數,讓學生體驗分數來源與生活。

教學程式設計

一、匯入:(新課標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所以我在設計本節課時,從學生最熟悉的分蘋果出發,讓學生感知平均分)

1、創設情境,聰聰和明明分6個蘋果,怎麼分?

生1:

2、師:這兩種分法哪種最特別?為什麼?(特出平均分)板書

3、如果兩個蘋果分給2個人,怎麼分?

生:每人一個

4、出示一個蘋果,分給倆人,能平均分嗎?怎麼分?

5、學生以圓為例動手操作,折出一樣大,也就是平均分。(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

二、教學幾分之一(大量感知把一樣東西平均分成幾份,取其中的一份的基礎上再揭示分數,目的:傳授程度減少,讓學生自主探究)

1、請選擇信封裡你喜歡的圖形,折一折,分一分,你有哪些不同的分法。並把其中的一份塗上顏色。(生動手操作,師巡視瞭解情況)

2、反饋:(把學生的作品貼在黑板上,並給它們編號。1/2有3個,1/3、1/4、1/8、1/6、1/16、1/32各一個,不平均分的2個)

師:這些圖形是不是平均分的?為什麼?今天我們先來研究能平均分。

師:為什麼認為這些是平均分的? (每一份分得一樣多,就是平均分)

3、觀察一下這些平均分的分法有什麼不一樣? (1)(平均分的份數不同)

(2)把( )平均分成( )

4、(根據第3問靈活提問,全部或有選擇的)讓學生說說圖的意思。(如:把正方形平均分成n份,塗出了其中的一份)

5、師:(拿出一個圖形)這個圖形整個用1來表示,那麼這個圖形平均分成了2份,這一份用什麼數來表示?(如果生說不出師自己說)認識1/2、1/3、1/4(在此插入書寫方法)在圖形下板書各種幾分之一,教讀法

6、師:為什麼這一份用1/2,那一分卻用1/4呢?

生:平均分的份數不一樣,它平均分成2份,它平均分成4份

7、揭題:象這些1/2、1/3、1/8我們都叫它為分數(板書:分數)

8、舉例:1/4就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正方形的1/4。

空白部分還有幾個1/4?

8、練習:(判斷題)

三、教學1/2(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1、(師把學生作品用1/2表示的圖往下拉)我們來看這幾個作品,都用分數1/2表示,圖形不同,為什麼都能用相同的分數1/2表示呢?

小結:(能用1/2表示的這些圖的共同點)把( )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2、師:空白部分用哪個數來表示呢?為什麼?

3、(再次強調意義)1/2表示什麼?2表示什麼?1表示什麼?

選擇一個分數說一說意義

四、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1、(拿出1/2和1/32的兩個同樣圖形)我們來看這兩個圖形,塗色部分用1/2表示,那個塗色部分用1/32表示的是這一塊,(可以剪下比一比)哪個大?為什麼呀?

(1/2表示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平均分成32份的一份大)

板書:1/2>1/32

2、猜想:1/2、1/8和1/32的大小

板書:1/2>1/8>1/32

3、自由選擇兩個分數比一比大小,你發現了什麼?(分的份數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4、說一個更小的分數。

五、生活中的分數(分數就在我們身邊)看到這些東西你聯想到幾分之一?

A、用什麼分數表示想到幾分之一?

B、拓展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