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幼兒園說課稿大班範文集合7篇

才智咖 人氣:1.2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說課稿大班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幼兒園說課稿大班範文集合7篇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1

設計理念:

繪本是用圖畫和文字共同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是圖文的合奏。它是透過圖畫與文字這兩種媒介在兩個不同的層面上交織、互動來講述故事的一門藝術,符合兒童早期閱讀的特點和習慣。好的繪本,不僅繪畫精美、構圖、色彩能使閱讀者在視覺上引起愉悅,而且每張圖畫都有豐富的內涵,圖與圖之間能呈現獨特的敘事關係。《一顆超級頑固的牙》,意在透過言簡意賅的文字和生動精緻的圖畫,把孩子帶進美好的故事情節中,使孩子的情感受到陶冶,藝術審美能力不斷髮展,而這種能力的提升絕不是單單憑藉文字閱讀所能替代的。

繪本分析:

我園有幼兒繪本閱讀的研究課題,幼兒繪本閱讀是我園的一個特色,選擇這樣一個教學活動,也能充實到我園的園本課程中。

換牙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經歷,牙齒小精靈、牙仙子也是很多孩子都聽過的故事,在東西方文化中都曾出現。作者夏洛特·米德爾頓用飽滿的藍寶石色、黃褐色、草綠色作畫,賦予這個傳統故事以新的生命。她的漫畫風格融合了孩子般的筆觸,文字與畫面配合巧妙,俏皮可愛地描繪一個溫馨而風趣的故事。主人公塔比莎的一顆牙齒鬆了。她想盡一切辦法要讓它掉下來:跳舞、請烏龜幫忙用繩子拉、用捕蠅草、在蹦床上蹦高,甚至把使勁嚼過的泡泡糖粘在牙齒上,可是她的牙齒就是不動。塔比莎非常沮喪,覺得牙齒小精靈肯定不會來了,可是,結果真是出人意料。

學情分析:

《綱要》中指出要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尋找教學活動,而我們班的孩子正處於換牙的階段中,孩子們常常會為自己換牙了高興、興奮,但有些孩子總有很多的擔心,心情忐忑:牙齒掉的時候疼不疼?吃東西把它咬掉了怎麼辦?……等等這樣那樣的擔憂。針對幼兒這一非常時期,結合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選擇了這樣一節繪本活動,旨在讓孩子在看看、說說的過程中找到自己與主人公的共鳴,瞭解一些關於換牙時期的注意事項,懂得乳牙可以自然脫落,不用刻意的去弄掉。

對於大班上學期的孩子來說,認字不多,要讀懂一本書還需要老師家長的幫助。孩子們有一定的想象力,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但是還不能細緻地觀察,充分的想象,有效地表達。因此,在師幼閱讀的過程中注重指導幼兒細緻地觀察,邊讀邊想,在一個個情境中引導幼兒猜測主人公的想法,進行語言表達訓練和想象思維訓練,感受繪本的情趣。

說活動目標:

活動的目標是活動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確立了以下三個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知道換牙時乳牙會自然脫落,不用去刻意弄掉。

2.能仔細觀察並用語言大膽表述對故事內容的理解。

3.體驗塔比莎掉牙過程中的各種心情,由有趣的故事情節中知道換牙時應持的態度。

根據目標我把“能仔細觀察並用語言大膽表述對故事內容的理解”作為活動的重點,而把難點確定為“知道換牙時應持的態度”。

說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主要是:PPT課件《一顆超級頑固的牙齒》;

人手一本繪本《一顆超級頑固的牙齒》;

經驗準備主要是:知道乳牙和恆牙;知道捕蠅草的一些簡單知識

說教法:

1.多媒體課件法:我將這個繪本掃描成一幅幅漂亮的圖片,並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展示給幼兒看。

2.提問法:此教學方法在幼兒觀察圖片過程中,教師引導其將觀察到的圖片內容來進行講述。教師用有效的提問幫助幼兒來理解畫面內容,幫助幼兒對畫面內容進行講述,以此來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集體討論法:針對問題,組織幼兒進行集體討論。在交流的過程中既能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將自己獲得的經驗與同伴交流分享。

說學法:

1.觀察法:幼兒在自己閱讀過程中仔細觀察繪本的畫面,理解故事內容。

2.多通道參與法: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看一看、猜一猜、聽一聽、說一說,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對繪本產生興趣。

3.表演體驗法:在活動中引導幼兒模仿主人公塔比莎演一演想要弄掉牙齒的方法。

說活動過程:

1.開始部分,談話匯入。

談話匯入,讓幼兒融入換牙的話題,進而引起興趣。

2.逐頁閱讀,理解內容

(1)匯入故事

教師結合PPT講述故事,讓幼兒跟著老師的腳步一起走進故事。

(2)幼兒自主閱讀前半部分,教師梳理故事內容。

(3)回憶塔比莎的方法

主意一:扭

出示圖畫。配合音樂,插入動作,讓孩子活動身體,增加活動的趣味性。

主意二:拴

出示圖畫,重點理解:拴。幼兒通過交流討論得出結論。出示:可是,烏龜走了兩步就睡著了!小結:結果,牙齒依然沒有掉,真是一顆頑固的牙。(點題)

主意三:蹦

出示圖畫文字。指導看塔比莎的腳丫,為什麼只能看到塔比莎的腳丫?塔比莎這是在哪呢?請小朋友模仿塔比莎的辦法用力地蹦。出示:可是,牙齒連動都沒有動!真是一顆頑固的牙!

主意四:捕

結合捕蠅草知識,開闊幼兒的眼界。

主意五:粘

引導孩子帶著問題看書,出示圖文。總結出這可真是一顆超級頑固的牙(結合PPT)

(4)小組探討,說說你的方法

塔比莎用了扭、拴、蹦、捕、粘的辦法都沒有讓這顆超級頑固的牙掉下來,塔比莎不高興了,一點兒也笑不出了。小組討論一下,讓孩子展開聯想,自由發揮。

(5)幼兒自主閱讀後半部分,揭示故事結尾

請幼兒閱讀故事後半部分,讓幼兒談談最後牙齒掉了嗎?是怎麼掉的?(特殊的噴嚏)

3.完整欣賞,交談解惑

師幼共同完整欣賞故事,為幼兒解惑。最後,老師這邊還有一封塔比莎寫給小朋友們的信,讓我們一起去來看看吧!(牙齒掉落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順其自然就好了,這意味著自己已經長大,要更懂事,更聽話,更能幹了)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2

每個幼兒心裡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於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講到5-6歲的幼兒樂於收集美的物品或向別人介紹所發現的美的事物,為此,我選擇了《開啟的窗戶》這樣一次活動,讓幼兒把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美,自由表現出來。

一、說目標

這次活動我預設了兩個目標:

1、運用已有的活動經驗,用“近大遠小”的方法畫出窗外的景物

2、培養幼兒從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的能力

二、說準備

為了豐富幼兒的經驗知識,我為幼兒準備了許多圖片,供他們欣賞,從中發現美、感受美。

三、說過程

1、先讓幼兒看看活動室窗外的景色,認識到這是春季,發現春天的特點,接著出示幾幅不同的圖畫,讓幼兒從中發現美。

2、讓幼兒討論自己想通過視窗表現什麼,重點提示幼兒怎樣表現景物“遠小近大”的方法。

3、教師重點指導幼兒作畫的層次處理。

4、鼓勵幼兒積極講述自己繪畫的內容,發展口語表達能力。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3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大班科學“莖輸送水”,是明天出版社出版的《山東省幼兒園教育活動教材》上冊主題網路教育“奇妙的植物”中的一個活動。

一、說教材

植物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路邊有茂密的大樹,院子裡有綠油油的草坪,公園裡有五顏六色的花,這些植物為什麼生長的如此茂盛,在進行主題活動“奇妙的植物”時很多孩子曾向我提出疑問,於是,我用“莖輸送水”這節活動來為幼兒解開這個謎團,此活動材料來源於生活,正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活動來源於幼兒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大班幼兒對事物表面特徵的觀察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本活動通過有趣的實驗,激發幼兒探索植物的莖輸送水和養料的奧祕,針對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和幼兒學習科學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探索植物的莖吸收水分和養料的奧祕,滿足其好奇心

2、幫助幼兒簡單瞭解植物的莖能儲存、輸送水分和養料

這兩個目標蘊含了激發幼兒的人生興趣和探究慾望,體現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 根據《綱要》中科學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幼兒的已有經驗水平,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是“激發幼兒探究植物的莖吸收水分和養料的奧祕,滿足其好奇心”,難點是:“瞭解植物的莖能儲存、輸送水分和養料”。

我通過幾組有趣的實驗及啟發性提問,讓幼兒在有趣的情境中主動探究,從而形象直觀的瞭解植物莖能儲存、輸送水分和養料,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使活動的難點得以有效的突破。

結合本次活動目標,我做了兩方面的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有酷暑天萎蔫的樹木,雨後旺盛起來的經驗

2、物質準備:兩盆萎蔫的草本植物,去根芹菜若干,水盆,紅藍顏料,白色花朵(玫瑰火康乃馨 )剪刀,杯子,橡皮筋

二、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我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外,還採用集體教學,分組教學和個別教學相結合的組織形式和適宜的方法,具體的方法有:實驗法,觀察法,啟發提問法,這些方法的應用,克服了教師傳統的說教形式,在活動中,我力求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用啟發,引導的方式,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讓幼兒親自動手操作,在快樂中獲得知識,習得經驗,同時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創造力和樂於探索的科學習慣 。

本次活動打算在自然角用2天的時間完成活動目標。

三、 說學法

本活動引導幼兒通過實驗法、操作法,歸納法等來獲得知識,活動前我為幼兒提供實驗材料,放在自然角,通過啟發性提問“你知道植物是怎麼喝水的嗎?”激發幼兒的探究慾望。“那就讓我們一起做個實驗吧”幼兒最喜歡自己動手,這時候他們一定會躍躍欲試,期待著實驗,幼兒做完實驗後,隔段時間去觀察並作記錄,最後,用歸納法得出實驗結論,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時間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培養樂於探究的科學習慣。

四、說活動程式

(一)、創設情境,激發幼兒探究慾望,給幼兒2盆萎蔫的花

問題:1、這兩盆花為什麼萎蔫了?

2、你有什麼辦法讓花重新旺盛起來?

這一環節,提出開放性的問題,讓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自由討論,出謀劃策,解決問題,並將討論得出的解決方案付諸行動,幼兒會拭目以待,結果會怎麼呢?活動一開始就調動了幼兒探究的積極性。

(二)、一小時後觀察結果,並討論原因

問題:哪盆花最先旺盛起來?為什麼?幼兒討論後得出結論,:將水澆在花盆裡的那盆花最先旺盛起來,將水澆在葉子生的花不如前一盆花旺盛,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我們來做實驗。

(三)、實驗

1、芹菜實驗

將芹菜的莖剪短一些,葉子摘掉一些,(目的是讓實驗效果跟明顯,便於幼兒理解),把橡皮筋套在被子上,再裝進一些水,並滴進一些紅墨水,將芹菜插在被子裡,並調整橡皮筋到水面位置作記號。第二天觀察:1、水面和橡皮筋的位置是否一樣,(水面低於橡皮筋)

芹菜的莖有什麼變化(變紅了)

2、兩色花實驗

老師將花朵的莖剪開,兩個杯子各放進一些水,分別滴進紅藍墨水,將花朵剪開的莖分別插入不同的杯子。

第二天觀察:1、看看花朵有什麼變化(植物的莖將兩種顏色的墨水往上吸)2、白花怎麼樣了?(變成紅色和藍色了)

這一環節,給幼兒分組,每組幼兒同時進行兩組實驗給每個幼兒參驗的機會,體現了《綱要》中科學領域指導思想:儘量創造條件讓每個幼兒實際參加探索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索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四)、討論試驗結果

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結論:植物的莖能吸收並輸送水分和養料

這一環節。鼓勵幼兒根據已有經驗及實驗大膽想象、思考,使幼兒的發散思維得以擴充套件,在交流中探索出植物的莖能吸收並輸送水分和養料。

(五)、討論植物的莖還有哪些功能?

問題:仙人掌在酷暑天好幾天不用澆水,為什麼死不了?結論:植物的莖還有儲存水分和養料的作用.這一環節,提出更為開放性的問題。啟發幼兒思考,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五、說活動延伸

幼兒和家長共同收集各種變態莖的植物,放在自然角為下節活動“變態莖”作準備。活動暫時結束了,但幼兒的探索慾望和認識興趣卻在延伸,並將更多的關於奇妙的植物的內容滲透在多種活動中,使幼兒獲得更多有益的知識經驗,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展。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4

一、 說教材

在日常生活中,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方式,他們活潑,對此非常感興趣,綱要中指出: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接受能力想吻合,以引導幼兒向最近發展區發展。大班幼兒的認識水平在不斷提高,且處於語言迅猛發展時期,但對數量詞的掌握、理解還有一定的困難,為了順應幼兒的發展需要,我想通過幼兒最喜歡的遊戲,讓幼兒在掌握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數量詞,充分體現玩中學,學中樂。

發展語言的關鍵是創設能使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同時,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根據綱要中的語言領域目標要求及本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於:

1、通過語言智力遊戲提高幼兒對學習數量詞的興趣。

2、提高幼兒在活動中快速傾聽和應答的能力。

3、引導幼兒練習正確使用數量詞。

這三個目標蘊涵了語言能力的培養,知識經驗的獲得,體現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放在“通過語言智力遊戲,提高幼兒對學習數量詞的興趣上,”從第一、四環節的逐步深入,將知識進行遷移,將重點逐漸攻破,活動將難點定在“正確使用數量詞,”從以下幾點突破:

1、讓幼兒參觀“物品展覽館”,討論圖片上物品名稱。

2、做遊戲“玩轉盤”“造火車”

為了完成本次活動目標,我做了以下幾方面的準備:

(一)、環境創設與區域活動相結合

為了讓幼兒不再被動接受教師傳遞的資訊,而轉為主動吸收,我整合了區域活動,根據教育目標,有機滲透教育內容,使幼兒獲得更多更有益的知識經驗,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發發展,因此,我在區域中準備了:美工區:投放白紙、彩筆。閱讀區:投放數量不等的物品名稱的圖片。

(二)、知識經驗準備:利用各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豐富詞彙和生活經驗。

(三)、物質準備:

1、老師、幼兒、家長共同蒐集各種物品名稱圖片佈置一個“物品展覽館”

2、轉盤,上面貼有各種數量不等的物品名稱圖片

3、各種數量不等的物品名稱圖片反貼在黑板上。

這些準備,一是豐富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幼兒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便於幼兒在和同伴討論中大膽、自主、快樂的交流,二是能在活動中突破難點,便於幼兒理解。

二 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教師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外,還挖掘此遊戲的活動價值,採用遊戲組織教學,運用了觀察法、遊戲法、討論法等,對於這些方法的運用,我變以往教師說教的傳統形式為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用啟發引導的方式,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並以遊戲的方式貫穿活動始終,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習得經驗,真正體現玩中學、學中樂。

在活動過程中,我滲透了多元智慧理念,將各領域知識有機整合在一起,如:在語言領域中滲透社會領域內容,感受遊戲的快樂,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在玩轉盤和造火車遊戲中讓幼兒感受數量的概念,在音樂遊戲開火車中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

三、 說學法

幼兒是學習的主人,以幼兒為主體,創設適宜的環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本次活動採用遊戲操作法、觀察法、討論法,讓幼兒在看看、說說、聽聽的過程中學習更多的數量詞。

四、 說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景,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6分種)

帶幼兒參觀“物品展覽館”,啟發幼兒相互討論,圖片上都有什麼?

此環節中,教師為幼兒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援、鼓勵、吸引幼兒與同伴之間交流,體驗交流的樂趣,在交流中獲得新的知識。

(二)、遊戲:玩轉盤 (8分鐘)

轉盤上是一些圖片、上面分別畫著數量不等的蘋果、書本、眼鏡、尺子、樹、電視機等物品,幼兒自己將轉盤的指標轉起來,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彩色的雨》是一首優美動聽、充滿童真童趣的散文,它運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描寫了娃娃心中彩色的雨。散文中形象的把小雨點比喻成亮晶晶的象一粒粒透明的珠子,那黃色的、藍色的雨衣,象一片片彩色的雲,那綠色的、紫色的傘兒象一朵朵彩色的花,那一雙雙紅雨鞋象一艘艘小紅船,這些生動的比喻構成了一組組排比句,增添了散文的韻律美。同時,散文中把構成彩色的雨的雨衣、傘兒、紅雨鞋在雨中的動態都描繪的有聲有色,作品不僅畫面感強,想象豐富,而且語言凝練,韻律和諧,有較強的音樂性,即樂意躺幼兒欣賞彩色的雨的美麗景色,又可以讓幼兒欣賞散文的意境美、語言美,在這同時又能激發幼兒動手製作彩色的雨的強烈願望,因此這篇《彩色的雨》適合大班幼兒進行教學。

2,幼兒情況分析

我班幼兒口語表達能力較好,表達事物連貫、具體、口語化,進入大班以來已學會了一些散文,如《雲彩和風兒》、《叮咚叮咚的琴聲》等,對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有了一定的瞭解,學習散文有一定基礎,但由於幼兒年齡小,生活經驗貧乏,對事物的理解能力較弱,尤其對散文中的精練的語句所表達的畫面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因此讓幼兒學會用散文中的優美語句來回答問題,更好的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培養幼兒的藝術思維。同時,我班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較強,在藝術方面的發展比較協調,為突出幼兒的動手能力也書記了動手操作的內容,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思維力會恰當運用各種材料製作“彩色的雨”,展現雨中即景來符合散文優美的意境,因此我設計了這節綜合教育活動課。

3,重點、難點

熟悉散文內容,感受散文中的優美語句,感受比喻、排比的生動韻律,深入理解散文的語言,尤其是將雨衣、雨傘、雨鞋比喻成自然界事物的表現手法,培養幼兒的藝術思維能力。

4,教學目標

1,幫助幼兒學習的散文,感受散文中的優美語句,體驗散文的優美意境。

2,幫助幼兒深入理解散文的語言,尤其是將雨衣、雨傘、雨鞋比喻為自然界事物的表現手法,培養幼兒的藝術思維。

3,通過講講、做做的活動,會恰當的運用各種草料製作“彩色的雨”,展現雨中即景,體驗同伴相互合作的快樂。

5,教學準備

1、教具;《彩色的雨》圖片一幅,錄音機。

2、學具:油畫棒、紅豆、綠豆、黃豆、掛曆紙、皺紋紙、臘光紙、火柴棒、膠水、剪刀等。

二、說設計

1,教法

我採用直觀教學法、提問談話法、討論法、動手操作法來進行教學,通過直觀教學法視聽結合欣賞,讓幼兒更好的掌握散文的內容,通過談話法,幫助幼兒理解散文中的比喻、排比的優美語句,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通過討論法讓幼兒自由發揮想象力和思維力更好的體會作品的意境,通過動手操作法,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和相互合作精神。

2,學法

根據“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教學原則,我通過“晴天、雷雨”的天氣變化來到如課題;“視聽結合——整體感知”;“啟發引導——分段理解”;“激發願望——大膽製作”的學法,讓幼兒聽聽、看看、講講、議議、做做,讓幼兒能輕鬆的獲得知識,達到教學目的。

3,教學程式

1,匯入活動:師生律動出場;請幼兒欣賞散文,初步理解作品的意境。

2,幼兒欣賞散文,教師提問。

3,欣賞散文,感受散文中的優美意境和有趣的比喻。

4,教師提問,引導幼兒用散文中的優美的句子來回答。

5,再次完整的欣賞一遍散文,體驗散文的優美意境。

6,幼兒動手操作,會恰當的運用各種材料製作彩色的雨景圖,體驗合作的快樂。

4,活動結束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6

分析與思考:

所謂工具,指的是人類在生產勞動時所使用的器具。它具有針對性使用物件或範圍的特點,是人類在勞動實踐中的智慧結晶。工具廣泛存在於生活及各行各業中。人的一生都離不開工具的使用。對於大班幼兒來說,他的生活周圍也充滿各種各樣的工具。他見過也已經使用過不同的工具併成功地完成各種任務。但是,所有這一切經驗都含糊地存在他的頭腦中。正因為工具太常見,反而容易讓人熟視無睹了。如何把這些經驗從他的腦海中喚醒,進行概念上的明晰並激起他再一次的興趣和好奇就是成功開展學習活動的關鍵。

再者,《勞動者的工具》這個內容非常廣泛,大到人類發明的交通工具、通訊工具,小到一根秀花針。工具不僅代表著一件具體的器具物品,更凸顯住深層的精神內涵。如何從這個浩瀚的工具海洋裡汲取適合大班幼兒認知和探索的學習內容併產生情感上的觸動和共鳴是本次活動的根本。

大班幼兒所擁有的經驗和技能使他樂於自我發現和探索,他們不滿足於知識的傳授而更願意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更多的經驗和知識。同時,他也能夠通過同伴間的合作完成更艱難和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享受成功的滿足。《勞動者的工具》所顯現的內容是完全靜態的成品。大班幼兒會滿足於這樣的學習方式嗎?怎樣讓靜態的東西動起來,成為孩子樂於探索,能夠發現的新材料呢?正確選擇跟學習材料適合和匹配的教學方法,讓枯燥的認知活動成為快樂的事,是成功開展本次活動的精髓。

思路定位:

1.選擇幼兒熟知的、同時具有安全操作性日常生活工具作為本次科學活動的探索和認知物件。引導幼兒用“陌生”的眼光去重新審視熟悉的材料,激發好奇心和活動的興趣,

2.讓靜態的材料“動”起來。將認知的重點從被動接受轉移到主動發現探索上。通過幼兒的親歷親為去發現工具的特點,並通過與同伴的交流探討建構成新的內需的知識。

3.在與同伴的合作中常識使用工具並獲得成功的體驗。通過操作和實踐來驗證自身的發現,同時也進一步瞭解工具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具體教案與環節分析:

活動目標:

1.運用多種感官探索和發現工具的祕密,積極探討交流自己的發現和見解。

2.嘗試和同伴合作使用某一工具完成任務,體驗合作的.快樂和嘗試的成功。

3.初步瞭解工具與人類生活的關係,激發自豪感。

活動準備:

1.安全工具:小刀、小鏟、螺絲刀、剪刀、夾子、小推車等若干。

2.輔助材料:水果、大積木塊、黃豆、布袋、布、玩具點心、大嘴娃娃

活動流程:

引題激發興趣→自由探索和發現工具的祕密→拓展經驗→小組合作嘗試使用工具

活動環節:

(一)引題,激發興趣

1.教師講述故事《小熊造房子》,引發幼兒思考。

輔助問題:“有了木頭、釘子,小熊就能造房子了嗎?”

“它還需要什麼可以幫它又快又方便地造房子?”

2.談話理解工具的概念

講解:工具就是一些可以幫助我們更好、更快、更順利地做好一件事情的物品。

(簡單的提問,有懸念的小故事,將枯燥的內容巧妙地隱身其中。通過小朋友自己的思考和探討,將日常的常見工具呼喚出來,在喚起生活經驗的同時,言簡意賅的講解幫助幼兒迅速明晰和梳理已有的模糊概念。全新的審視目光激發了內心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

(二)自由探索和發現工具的祕密

1.明確探索目的

輔助語:“工具為什麼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做事情呢?”

“它的祕密在哪裡?”

2.自由挑選工具,探索和發現工具的用途及祕密

3.集體交流探討

圍繞中心話題:“我發現XX是用來幹XX的。”

“它的祕密是XXX。”

“使用它的好處是XXXXX。”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發現工具的祕密”這一充滿挑戰性的任務強烈地激發了幼兒無限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他們簡直迫不及待要大展身手。原來已熟悉的操作材料重新變得陌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正好為他的成功探索提供了必要的基礎。他們會想盡辦法運用各種可以運用調動的器官,去探索、去發現,並樂此不疲。每一個細小的成功和發現可以激勵他更深入再一次的探索。認知在過程中慢慢得以積累和形成。充分的嘗試達到經驗的概括。

因地制宜的工具材料,讓孩子真切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工具就是人自己發明創造的。通過幼兒的操作,材料揭示出的有關特性和事物間的關係,正是我們所期望幼兒獲得的,也為下一個環節做了很好的知識積累。

讓孩子自由選擇工具是根據大班幼兒的特點決定的。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和選擇探索的材料是幼兒主動學習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條件,不僅有利於幼兒運用原有經驗,澄清自己想法,按自己的方式方法獲得有益的經驗,還有利於他們產生一種想法進行發現的要求,一種前進的動力,這種熱情會讓他們專心致志地投入研究和探索。

集體的探討交流促進語言和思維的發展,幫助幼兒在與同伴的觀點交融、碰撞中豐富和建構新的知識經驗,完善自己的想法,獲得成功體驗。)

(三)拓展經驗

1.引導思考:工具從哪裡來?

瞭解工具是人類的智慧結晶。

2.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還見過或用過什麼工具?

(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的啟蒙教具,他的知識主要是經驗性的知識。通過自身的探索,幼兒獲得了大量的豐富具體的實際經驗,在這裡,通過老師巧妙的鋪路搭橋,用幾個小小的問題就幫他們歸納、概括最終理解、內化對工具的認知。引導幼兒從眼前的幾件具體工具拓展到整個工具海洋,逐步將經驗遷移和拓展,通過回憶、思考在脫離實物的狀況下驗證自己的知識使經驗真正得以內化。)

(四)小組合作嘗試使用工具。

1.提供材料,明確任務目標

工具任務:

小刀水果拼盤

小推車運送大積木塊(上下坡)

小鏟將黃豆裝袋

螺絲刀組裝小木盒

剪刀剪布片

夾子喂娃娃吃點心

2.小組成員商量分工共同完成任務

3.集體探討,說說自己是怎樣完成任務的,工具幫了什麼忙?

總結:工具的用處真大呀!工具是在勞動時發明的,我們只要會動腦筋,也可以發明有用的工具!

(通過剛才的探索、討論,幼兒發現了許多工具的優點。但這只是表面上的發現,要驗證工具的真正本領,讓孩子心服口服,真正認識工具為勞動帶來的便利,最好的辦法就是“用事實說話。”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親身的體驗才能使經驗真正的內化。

孩子是主動學習者。他們要主動讀探索、研究和發現才能主動建構知識經驗。教師要儘量創造條件讓他們實際參加探究活動,引導幼兒在多的過程中真實感受,才能真正體驗發現的樂趣,成功的快樂!

活動內容的生活化,讓孩子體驗和感受到這就是我想要知道、想要解決的問題,更能激發起自豪感和成功感。

小組合作探究共同的主題和內容,不僅有助於他們的合作能力發展,也為孩子們提供了更多的相互交流和協作機會。在這過程中,他們會在過程中不斷思考,會控制自身,會主動協商,會發現和認識別人的長處和價值,獲得更多的新資訊、新經驗。每一個孩子都會通過集體的、成功的探索獲得新的經驗,都在自身的基礎上有了更大的進步和提高!)

教材分析:

勞動者的工具在小朋友的周圍無處不在,有食堂工作人員的飯勺,保育員阿姨的拖把,花園裡花匠的修花剪刀,有農民的鋤頭,還有工人的榔頭等等,多得不能再多,而大班孩子已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此內容完全符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通過此課時的學習,定會讓孩子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有新的提升。

說目標

根據綱要的目標、教材本身的特點以及大班孩子的特點,我將目標設定如下:

1.知識目標:初步感知不同的勞動者都有一套自己特有的工具,認識一些常用的工具。

2.技能目標:學習常用工具的一些簡單使用方法。

3.情感目標:引導幼兒珍惜勞動成果,初步培養對勞動者的崇敬之情。

根據孩子已有的經驗水平,我將目標1設定為重點,目標2設定為難點。

說準備:

(一)知識準備:

1.事先豐富概念:勞動者(知道勞動者不單單是農民,工人、醫生、科學家等都是勞動者)

2.幼兒事先進行一些觀察部分勞動者的工作情況。

(二)物質準備:

1.實物工具人手一份以上,部分大件的工具用圖片代替。

2.錄影帶一份,攝像機等多媒體的工具。

3.幼兒自帶一些常用的小工具。

說教學法:

《綱要》裡提出:創設寬鬆的環境,讓每一幼兒都能參與實際探究活動,感受嘗試的樂趣,感受發現的喜悅。我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中自主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而我始終只是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結合自主探索法、觀察法、討論法等進行教學。克服傳統的說教形式,幼兒始終是活動的主體,在具體的操作中學習知識和技能,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參與法、討論法、觀察法等等進行學習。

說活動過程:

(一)帶孩子到食堂、花園裡、教室裡、附近的模具廠觀察。(教師將過程攝下來)

引導孩子帶著問題去觀察,食堂的工作人員,花匠,保育員阿姨、模具廠的叔叔他們都是用哪些工具進行勞動的?

(幼兒的思維是直觀形象的,由於受思維的限制,幼兒是通過自身的感知、積累一定的感性經驗,才能進行科學活動,因此我選擇的內容都是圍繞在幼兒周圍,符合幼兒的生活經驗,是幼兒熟悉的、感興趣的,所以幼兒很快就進入了課題,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為以下的重難點的突破奠定了基礎。)

(二)通過談話、觀看錄影,認識一些常用的工具。

(這個環節主要目的是落實重點,為難點的突破奠定基礎)

1.你剛才看見誰在使用什麼工具?(提問具有針對性,目的非常明確)

2.幼兒每說出一種工具,就出示相應的鏡頭,學習相關的詞語,認識相關的工具。

3.我們小朋友也帶來了一些工具,請你說說,你帶來的工具叫什麼,幹什麼用的?是誰用的?

(充分利用家庭這一重要的資源,讓幼兒從家中攜帶各類工具,一方面是幼兒熟悉感興趣的,另一方面涉及的面會更廣)

4.這些工具是誰用的?給工具進行一些簡單的分類。

(在這個過程中,我鼓勵幼兒用完整的句子大膽講述,大膽地與同伴交流經驗,分享快樂,分享彼此的經驗,在說中學,聽中學,以幼兒為主體,幼兒才是學習的真正的主人,落實了目標1即活動的重點。)

(三)學習使用常用工具的一些簡單方法。

1.我們認識了這麼多的工具,那這些工具是怎麼使用的呢?幼兒自主探索。

(幼兒是通過自身與物質世界的相互作用建構知識,學習科學的,我為孩子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體現了《綱要》中的精神:儘可能創造條件,讓每一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的機會,感受參與的過程和結果,體驗發現的樂趣。)

2.探索以後進行交流,對於較難的、不常見的工具,教師在集體面前示範、講解。

3.播放錄影,播放其他勞工者使用工具的情況,如:科學家、醫生、清潔工人等等。

(一方面可以拓寬幼兒的視野,另一方面能給孩子更直觀更真實的體驗,使孩子潛在地知道每個勞動者都有自己特有的勞動工具,知道他們的使用方法是怎樣的?從而昇華了重點和難點。)

(四)感受勞動者的不容易,知道珍惜勞動成果。

剛才我們在參觀、和看錄影的時候,那些工作的人都是怎麼樣的?那我們平時應該怎麼做呢?

(具體聯絡到了幼兒的實際生活,如要愛護桌椅,珍惜飯粒等等,通過層層的提問,讓幼兒知道勞動者的不易,應該珍惜勞動成果,從而達到了目標3。最後的提問,幼兒又迴歸到了生活,所謂科學來源於幼兒的生活,也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延伸活動:

(延伸活動不是一個活動的結束而是另一個活動的開始)

1.這些工具是誰發明的呢?如果你是科學家,你想發明怎麼樣的工具呢?

2.農民為什麼要用到這些工具,而廚師為什麼要用這些工具,他們能交換嗎?為什麼?

(如此開放性的提問,促進幼兒擴散性思維的發展,引發了幼兒的創造的慾望,進一步激發了幼兒學習科學的興趣。)

以上的活動設計環環想扣,循序漸進,即關注了幼兒原有的生活經驗,又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關注新經驗的獲得,整個設計體現了以下幾個特色:

1.幼兒園的課程是全面的、啟蒙的,各領域的內容要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在孩子的心裡是沒有學科的界限,因此在整個活動中,我融入了語言,如讓孩子用完整的句子講述,在講述的過程中提高了傾聽能力等,又融入了分類等內容,全面的促進孩子的發展。

2.利用了現代化的工具及媒體的介入,給予孩子更直觀、更科學的經驗,即驗證了幼兒操作的結果,又能給孩子科學的知識。

3.教師引導的關鍵是提出有質量的問題,所有問題的提出,我都是根據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和重難點的突破而展開。教師只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孩子才是學習的真正的主人。

(二)冬天的動物

一、說教材

動物是孩子們樂於觀察的物件,各種動物的不同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常會引發孩子們的探索興趣。冬天到了,人們穿上了厚厚的冬裝,動物們不怕冷嗎?它們是怎樣過冬的呢?在進行主題活動的過程中,幼兒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我以"動物過冬"為切入點,激發幼兒對動物的探索慾望,加深幼兒愛護動物的積極情感。

大班幼兒對動物的特徵、生活習性等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根據大班幼兒發展水平和幼兒學習科學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瞭解動物不同於人類的過冬方式,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的關係。

2.激發幼兒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滿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兒愛護動物的積極情感。

根據《綱要》中科學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幼兒教育已有經驗水平,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難點是"讓幼兒瞭解動物的過冬方式以及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的關係"。

我利用多媒體教學及啟發性提問,讓幼兒主動探究,從而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使活動的難點得以有效的突破。

結合本次活動目標,我做了以下準備:

1.幼兒已有過冬的經驗。

2.和家長一起收集動物過冬的圖書、資料。

3.動物過冬的課件。

4.操作卡四張,動物圖片若干,自制拼圖四份。

二、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我採用了電教法、討論法、觀察法、啟發提問法、操作法等,這些方法的應用,克服了教師傳統的說教形式,充分尊重幼兒,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讓幼兒在快樂中習得經驗,同時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和樂於探索的習慣。

三、說活動過程

1. 激發幼兒興趣,談話匯入活動。

小朋友們,"現在是什麼季節?你感覺怎樣?"(冬季,天氣很冷)

冬天到了,人們是怎樣過冬的?(穿上厚厚的棉衣、棉鞋)還有呢?(安裝取暖裝置、開空調)除了剛才說的,我們還可以怎樣就不覺得冷呢?(跳繩、跑步、拍球、)。小朋友們想出了這麼多的過冬方法,真聰明。

我們可以通過做運動等方式抵禦寒冷,那麼動物朋友是如何度過寒冷的冬天呢?

2.運用多種策略,瞭解動物過冬的方式。

通過"猜一猜""看一看""記一記"的方法,讓幼兒自主學習,滿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慾,達成第一個教育目標。

(1)"猜一猜"。根據幼兒的猜測,出示ppt兩種動物,總結講述動物的過冬方式。

(2)"看一看"。播放課件,教師講述故事,讓幼兒瞭解動物們其他的過冬方式。

(3)"記一記"。幼兒合作完成"動物怎樣過冬"的記錄表。

幼兒思維離不開具體的事物形象,藉助多媒體的形、色、景等多種優勢,直觀形象的幫助了幼兒瞭解動物的過冬方式,激發了幼兒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從而也瞭解了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的關係。

3. 分享記錄

看"動物怎樣過冬"記錄表,教師和幼兒共同回顧小動物過冬的方式。正如新《綱要》所指出:"語言教育應該滲透在所有的活動中"。本環節通過操作卡的出現,不僅能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積極性,而且加深對動物不同過冬方式的瞭解,進一步明確了教育目標。

比如:冬眠過冬:蛇、烏龜、青蛙、熊(刺蝟);遷移過冬:大雁、小燕子(丹頂鶴);加厚皮毛或羽毛過冬:鹿、老虎、兔子、(雞、鴨、貓、狗、小兔子、狐狸);儲存食物過冬:螞蟻、蜜蜂、(松鼠);躲藏過冬的有:蒼蠅、蚊子;讓卵過冬的有:螳螂、蝗蟲

四、遊戲互動:我來演演小動物

1.學一學:教師出示操作卡,幼兒自主創編動作來表現其過冬的方式。

2.幼兒手持動物圖片,找到動物過冬方式相似的夥伴後,送他們到過冬的地方。

這樣的遊戲,不但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也體現了幼兒合作的精神,而且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知識。

五、活動延伸

1.益智遊戲《拼圖》:幼兒自由結伴拼出動物圖片後,送其到相應的過冬地方,通過這一環節拓展幼兒思維。

2.在圖書角投放動物過冬的圖書,供幼兒查閱,支援並推動幼兒繼續探索動物的過冬方式。

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三)會跳舞的罐寶寶

說課內容

一、設計意圖

我班幼兒年齡普遍在3―4歲左右,思維呈現出直覺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發展,由於小手肌肉組織發育還不夠完善,因此,活動性較弱。利用幼兒對周圍的聲音感到新鮮好玩的現象,設計此活動,發展幼兒的聽覺、觀察力、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二、說教材

1.本活動的目標是啟蒙教育,主要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2.活動過程有趣、形象,利用擬人的方法,抓住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充分調動幼兒主動參與和操作的積極性。

3.分組活動、綜合活動使每個幼兒都有參與的機會,而難易適中、動靜交替促使不同水平的幼兒在上自信心的發展,獲得成就感。

三、說教法

1.操作法:為了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我採用了操作法,在適當的要求下,發展幼兒動手能力與觀察力,體會探究的樂趣。

2.遊戲法:“遊戲”是低齡幼兒活動的最佳方法,教師在遊戲中輔以形象生動的教具、有趣活潑的語言,會使幼兒興致勃勃,從而寓教寓樂。

活動準備:前期知識經驗的準備──幼兒會聽一些獨特的聲音。教具遊戲的準備──沙子、小石子、小鐵片、黃豆、卡通空八寶粥罐若干;舞曲音樂。幼兒活動準備──按人數將幼兒分成3―4組。

四、說學法

1.通過可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讓幼兒大膽放手操作,以此體會操作的快樂。

2.在有趣的遊戲情景中,讓幼兒去探索,從而發展幼兒的聽覺力、注意力、觀察力。

五、說教學程式

首先,通過認識新朋友──漂亮可愛的罐寶寶,引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其次,通過操作活動“喂寶寶”嘗試自己製作響罐。這樣的設計,幼兒沒有心理壓力和負擔,使每位幼兒都有了動手機會和表現,在猜想活動中,鼓勵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去猜測、去思考,激發他們探究的熱情;最後,在戶外活動中,深化主題,愉快的結束活動,使幼兒意猶未盡的渴望再次的活動。

活動內容

活動目的:

1.辨別幾種不同的聲音,使幼兒對聲音產生探究的慾望。

2.培養幼兒的操作興趣、發展觀察力、注意力以及對科學活動的喜愛。

活動重點: 知道不同的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

活動難點:將相同聲音的響罐配對。

活動準備:

1.裝飾成各種卡通娃娃的空八寶粥罐子、盤裝沙子、黃豆、小石子、小鐵片等若干。

2.按人數將幼兒分成3―4組。

3.錄音機、舞曲音樂磁帶。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直觀教具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1.出示罐寶寶──介紹給幼兒的新朋友。

2.出示並認識罐寶寶的“食物”──沙子、黃豆、小石子、小鐵片。

二、基本部分:操作活動引發幼兒探究。

1.喂一喂──指導幼兒隨意給每個罐寶寶喂一樣食物並提醒幼兒蓋嚴蓋子。

2.跳一跳──引導幼兒上下左右搖一搖罐寶寶,讓他們自由地跳起來。

3.找一找──啟發幼兒相互猜測罐寶寶吃的是什麼,並將相同聲音的罐寶寶配對成舞伴,在舞曲中快樂地舞蹈。(幼兒亦可共同跳舞)

三、結束部分:幫罐寶寶到戶外去找更多的食物,找更多的朋友。

延伸活動:將幼兒製作的罐寶寶擺放到“科學操作區”,讓幼兒自由擺弄、玩耍。

四、活動後的反思:

在教學中,幼兒對操作、探究很感興趣,通過操作──遊戲的形式讓幼兒體會了探究的過程和快樂。在活動中,孩子在製作的同時,提高了幼兒的觀察力,動手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注意力、聽覺。他們特別喜歡玩遊戲,因為在遊戲中可以使他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沒有絲毫的壓力。對於個別能力弱的孩子,我採用集體與個別輔導的形式,並在日常生活中給他們提供機會,讓能力弱的孩子不會為此而產生畏懼的心理;對於幼兒的新觀點新發現,我總是鼓勵和尊重幼兒的觀點,並共同分享。如:有的幼兒認為罐寶寶吃飽了可以喝水,我肯定了幼兒的想法,並引導幼兒聽一聽罐寶寶肚裡的水聲,拓展了幼兒的視野與經驗。

這次活動的不足是:師幼互動少了一些,在活動中可以在遊戲中穿插一些幼兒與教師之間的互動,這樣效果會更好。

(四)猜猜它是誰

我們都知道,動物是孩子們的好朋友,不管是可愛的小兔子、小雞、小鴨;善良的小馬、小羊;凶猛的老虎、獅子……孩子們都非常喜歡。特別是小班幼兒對動物更是充滿了好奇,因為那裡有他們認識的和不認識的動物朋友。為了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愛動物的情感,讓幼兒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這些動物,我班進行了主題活動《動物王國》。在活動中,發生了一件事情:

有一天,孩子們在玩抓尾巴的遊戲。這時,劉其昕小朋友抓到一條尾巴說:“老師,看我抓到一條大灰狼的尾巴。”聽到劉其昕的話,有幾個小朋友也參與到其中,紛紛說:“不對,這是小猴子的尾巴。”“這是小兔子的尾巴。”這是孩子對事物的想象,是其創造性的表現,也充分體現出幼兒對動物的喜愛。見他們對尾巴這麼感興趣,我特意找來了一張他們認識的動物尾巴圖片,請他們說說這是誰的尾巴,說什麼的都有,其實這是他們都認識的小馬的尾巴。可是,一旦尾巴和身體分開後,他們就不認識了。

以前在認識動物時都是通過整體進行認識,他們看到一張完整的動物圖片時,能很快說出是什麼動物,但是將動物分割開來變成一小部分時,就不認識了。這說明幼兒對動物的觀察只是整體觀察,並沒有觀察到部分,對動物的整體形象和細節考慮不全面。那麼,如何讓幼兒更細緻、深入地觀察和了解動物的外型特徵,理解部分與整體的關係呢?針對這個問題產生了本次活動。

(一)、教育目標

如今,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注重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的好奇心、求知慾、探索欲和熱愛科學的情感。所以,根據這一要求,我將本次活動目標指定如下:

1、鼓勵幼兒參與科學活動,激發幼兒求知慾及對科學活動的探索精神。

2、能從動物的區域性判斷出是哪種動物,並能合作將動物完整的拼出來。

3、通過活動培養幼兒細緻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初步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

(二)、教材內容方面

根據制定的目標,選擇相應的內容也是置關重要的。確定了活動《猜猜它是誰》,還要結合我班幼兒的具體情況。我根據主題活動《動物王國》裡的內容,結合本次活動,收集相關的遊戲材料,巧妙地將一些幼兒認識的動物設計在遊戲轉盤中,並將這些動物分割成二至四塊成為孩子們喜歡的拼圖,讓幼兒通過這些分割圖推斷出是哪個動物,及在拼圖遊戲中讓幼兒掌握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使幼兒在遊戲中能積極參與科學探索活動,增強求知慾,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提高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本次活動重點是:鼓勵幼兒參與科學活動,激發幼兒求知慾及對科學活動的探索精神。

難點是:理解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

(三)教學方法:

我在設計本次活動中,採用了以下方法:運用觀察法,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索活動,觀察法也是幼兒探索科學的基本方法,能使幼兒運用多種感官直觀、生動、具體地認識事物,提高幼兒感官的綜合活動能力。利用拼圖遊戲,將動物的整體圖片拆開,分成若干片,再讓幼兒拼完整。操作法,提供給幼兒合適的材料,讓幼兒在自己的活動實踐過程中進行探索。教師運用幼兒喜愛的遊戲形式,使幼兒在遊戲中進行科學探索活動。

(四)教學過程

1、開始部分

教師帶領幼兒走進大森林的場景中。引導幼兒觀察大森林的場景:“小朋友,我們現在來到了大森林,大家看看大森林裡漂亮嗎?裡面有什麼?”讓幼兒通過觀察,增強幼兒對本次活動的興趣。激發幼兒的好奇心。通過提問:大森林是誰的家呢?直接匯入課題,給孩子一個已有經驗的回憶,引導幼兒說出自己已經認識的動物名字,加深幼兒對動物的印象,激發幼兒對動物的喜愛之情。並使幼兒瞭解大森林是小動物的家,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感。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為下面內容奠定基礎。

2、遊戲部分

①遊戲:《玩轉盤》

轉盤上是一些幼兒認識的動物的頭部圖片,教師出示大轉盤,請幼兒自己將轉盤的指標轉起來,指標指到哪個動物,並說出動物的名字。該遊戲的難度不大,動物的特徵明顯,易於每一位幼兒的獨立操作,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能針對動物的頭部進行推斷動物名字,初步學習推斷的方法,瞭解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同時,幫助老師瞭解幼兒對動物的認識程度。將枯燥的認知活動轉變成幼兒喜愛的遊戲活動,在遊戲中掌握知識。

②遊戲:《找動物》

請幼兒將老師藏在大森林裡的動物部分圖片找到,這些動物並不是完整的,有的是動物的身體、有的是動物的腳、有的是動物的頭。在找到後,還要推斷出它是誰,然後告訴大家自己找到了什麼動物。通過幼兒的尋找活動,培養幼兒細緻的觀察能力,以及喜愛科學活動的情感。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一位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通過講述自己找到的動物,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③將動物的部分卡片送到小動物的家裡。

教師將動物的完整圖片展示出來,讓幼兒通過自己手中的部分動物卡片找出相應的動物圖片,進行對應擺放,瞭解整體和部分的關係。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動物的認識和了解。

3、結束部分——《拼圖遊戲》:

請找出相同動物圖片的小朋友,合作將動物的部分拼成一個整體的動物。通過操作活動,能觀察到動物的分割部分的特徵,並能相互配合進行拼圖,將動物圖片拼完整。注重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嘗試培養幼兒與同伴之間的合作能力。

延伸活動:《玩拼圖》

在區域活動中,幼兒人手一份動物拼圖,能獨立將拼圖完成。注重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獨立操作能力,提高幼兒對動物的瞭解。

(五)小樹葉找媽媽

各位老師,大家早上好!

一、說教材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中班科學課《小樹葉找媽媽》。

1.教材分析:

新《綱要》中科學領域提出了: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的目標。《小樹葉找媽媽》這一活動是在平時到戶外散步的時候,小朋友對樹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結合本季節開展的主題:金色的秋天,我設計了一系列關於樹葉的活動,本次活動就是其中之一。

“從幼兒身邊最熟悉的事物出發”是瑞吉歐教育理念之一,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我們細緻地觀察、傾聽幼兒的言行,及時捕捉他們的興趣點,以及他們的日常生活為基礎,貼近幼兒自身的經驗進行自然而然的引發,層層深入開展活動。我們鼓勵他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從不同角度出發,通過各種手段來發現問題。在擺擺說說的活動中,他們的想象力發展了,會用自己的話語描述對家的認識。

二、說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確立了情感、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動目標為:

1.引導幼兒觀察、對應、和比較,認識樹葉的不同。發展幼兒的比較能力、思維能力,激發幼兒的探索的興趣。

2.教師對幼兒進行保護樹木教育,知道樹木對人類的重要性。

3.激發對周圍事物的關心,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4.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讓幼兒獲得幫助他人的情感體驗。

難點:觀察、對應、和比較,認識樹葉的不同。

在活動中我先讓幼兒觀察樹葉的顏色、大小、形狀等特徵,然後引導幼兒運用觀察、比較、對應的方法幫小樹葉找媽媽,最後通過送小樹葉回家,鞏固對樹葉特徵及名稱的認識。

三、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和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製作電腦多媒體課件;

2.磁帶一盒;

3.物質準備:葉標本三種;楊樹、柳樹、楓樹的掛圖;彩紙若干張。

四、說教法

《綱要》強調幼兒是中心,教育活動應以幼兒的需要、興趣,尤其是幼兒的經驗來進行,學決定教,在活動中我對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個參與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發現、討論、尋找,讓孩子在觀察樹葉時享受探索的快樂、在幫樹葉找媽媽時,享受助人為樂得樂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情境教學法:創設一個自由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本次活動以幼兒喜歡的幫助小樹葉找媽媽為線索,貫穿整個活動。

2.問題設定法:

教師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如:激發興趣的提問:這些樹葉是從那裡來得?激發情感的提問:小樹葉離開了媽媽會怎樣呢?我們可以幫它做些什麼?使幼兒不斷的思考,不斷的進取。

3.操作法: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在與實物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用小樹葉拼貼出美麗的圖畫。

五、說教學程式

(一)激發興趣(拾落葉)

播放音樂,請幼兒想象自己是一片從樹上飄落的葉子,配合音樂模擬葉子飄蕩。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機,活動一開始幼兒小樹葉隨音樂做動作,引起幼兒參與的興趣小朋友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樹葉。

(二)幼兒觀察樹葉(發現樹葉的特徵)

請幼兒找一找自己喜歡的樹葉做朋友並說一說它像什麼。(幼兒自己尋找、想象)

〔在這一環節中是啟發幼兒合理想象。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想象,我們能看到他們大智若愚的稚嫩童趣,一片樹葉可以引發他們不同的想象。例如:“這片樹葉(楊樹葉)像什麼?”“扇子”“它還像什麼?”教師可以再次啟發幼兒的想象,讓他們深入思考,出現各種奇思妙想。〕

(三)自由探索

根據幼兒好奇的特點,請小朋友找一片你喜歡的樹葉和自己做好朋友。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你的好朋友它像什麼?是什麼顏色的?摸上去是什麼感覺?我們可以幫小樹葉做些什麼?它的媽媽是誰?

(四)體會成功的喜悅(課間操)

幫助小樹葉找到媽媽,並於它們一同跳舞。

(五)知識拓展(知道樹的種類、作用)

通過課件的演示讓幼兒瞭解其他樹的種類。組織幼兒互相交流並討論樹木有什麼作用,給人類帶來哪些益處。樹木能給我們帶來這麼多的好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愛護花草樹木,做個保護環境的小衛士。

六、延伸活動(製作葉子畫)

這一環節是在前一環節的基礎上進行選擇性的創造製作,對孩子們來說,這種充滿自信和自主的操作同樣具有想象、創造性的成分,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操作可以使幼兒按目前的心理需要(成功需要、嘗試需要)選擇不同的方式,在已有的基礎上將自己的創造向前推進一步,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體驗成功的喜悅。

(六)風的祕密

教材分析:

自然界中充滿著神奇有趣的科學現象,就拿“風”這一自然現象來說,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們會面,是孩子們從能來到戶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現象。現在正值春天,是孩子們探索風的好季節。我們江南春天的天氣,就如娃娃的臉說變就變。白天的氣溫很高,到了晚上卻會突然颳起大風來,氣溫也驟降。在幼兒園,會聽到大班孩子們在議論:我看見迎春花的花瓣被風吹到了地上;大風把垃圾吹得到處都是,清潔工人又要重新打掃了;今天有點冷,媽媽又給我多穿了衣服 ……從孩子的話中,發現“風”是孩子需要的、感興趣的內容。追隨孩子的經驗和生活,就讓大班孩子圍繞“風”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風的奧祕”的活動。

幼兒情況分析:

大班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而且有些幼兒能初步運用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但孩子有時會對事物現象憑主觀臆斷,缺乏科學性。希望幼兒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大膽探索,培養幼兒對現象能進行客觀描述,以事實為依據得出推理,懂得科學存在於客觀事實,而不是教師的頭腦之中。

說目標:考慮幼兒對風的已有經驗水平和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制訂了以下幼兒最近發展區的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發現風的大小、探究和判斷風的方向,並嘗試製造風。

2、初步瞭解風的利與弊,引導幼兒辨證地看待事物,從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3、在活動中能和同伴能協調配合,會在合作中互相學習。

活動準備:

1、 知識經驗準備:

( 1 )幼兒每日記錄天氣預報,並著重關注風的內容;

( 2 )根據風力的不同,讓幼兒將自己的發現和體驗用圖畫的形式進行記錄;

( 3 )請家長予以配合,和孩子事先一起收集一些關於“風”的資料和知識,。

2、 物質材料的準備:

( 1 )每組一塊分類板

( 2 )吹風機、扇子、墊板、打氣筒、紙板、書、氣球、風車、雞毛、棉花、小紙船等

( 3 )“笑”與“生氣”的臉譜圖各一張。

3、 環境資源的準備:選擇有微風的天氣。

設計思路:

教師在幼兒探索活動中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把孩子引向一個明確的方向”。關於風,幼兒無法真正瞭解它的形成,但是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所見所聞和親身感受來證明風的存在,通過實驗來證明風的大小、判斷風的方向,甚至可以嘗試著用常見的工具製造風,使孩子真正接觸自然,發現自然界的奇妙。在這個活動中,遵循幼兒自主探索的原則,設定開放性的問題,通過幼兒自主地收集資訊(書、網路、實驗或詢問家長),讓幼兒在動眼看、動嘴說、、動耳聽、動手做、動腦想的過程中不斷豐富、擴充套件有關“風”的經驗,並自己想辦法來解決一些問題,使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習得方法。

活動過程:

一、自然匯入,激發興趣( 5 分鐘)

師:過幾天我們就要去出遊了,我知道大家都和關心天氣情況。那麼,誰來向大家來介紹一下這兩天的天氣情況呢?

師:“偏北風 2 ― 3 級”,我們從哪兒可以看出?你怎麼知道有風?(帶領幼兒到戶外觀察、感受)

我的提問可能會使孩子回憶以往的經驗會說“國旗、樹葉……”這時孩子的討論中對風的感受肯定還不充分,適時地帶孩子到戶外去感受風的存在,讓他們自己去發現風來的時候自然界有著各種奇妙的變化:花瓣迎風飛舞,池中的水會泛起波紋,彩旗會迎風招展。

二、感受發現風力( 6 分鐘)

師:你們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感覺到了什麼?(讓幼兒用圖畫形式記錄下來,並向大家說說)

(出示分類板)請幼兒將自己的圖畫記錄進行歸類,要求幼兒之間互相討論後再分類。 幼兒歸類、集體檢查。

在對微風進行探索的基礎上,激發了孩子關注風力變化的積極性。這就自然地生成了以後的探索活動,在中級風、大風到來時,讓他們自發地到戶外去感受,然後將自己的體驗與發現用圖畫、表格的形式記錄並分類。

師:風有風級,不同的風級表示風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三、探索判斷風向( 10 分鐘)

師:天氣預報說今天是北風,這是什麼意思?(北風就是從北邊來)(是風向)

“用什麼方法判斷?” 用這樣的話題引發孩子的小組討論,然後到戶外活動,引導孩子用他們的方法證明風來的方向。如:觀察旗杆上的國旗飄動;讓孩子將羽毛、塑料球放在操場中間,讓它們隨風滾動……讓孩子通過活動,真正明白“風真的從北邊來”。瞭解風是有方向的這一特徵後,鼓勵孩子想辦法把“風向”記錄下來。就方法讓孩子展開討論:可以標漢字,也可以標箭頭,記錄不求精確,只要初步學習使用科學的記錄方式。

四、嘗試製造風的方法( 10 分鐘)

師:(拿出風車)這些風車在活動室能玩嗎?

孩子們肯定會疑惑地說“怎麼玩,沒有風!”我就一句話燃燒孩子製造風的熱情:“沒有風不可以製造點兒風啊?”怎樣製造風呢?帶著這個問題,讓孩子自己尋找材料,如吹風機、電風扇、扇子、氣球打氣筒……孩子們可以用紙板、扇子扇,把氣球吹鼓後撒氣……鼓勵孩子用各種方式嘗試製造風。雖然他們沒有真正看到風的形成過程,但是我想這些生動有趣的探索活動對他們今後的成長將具有深遠意義。

活動延伸:( 3 分鐘)

師:小朋友想了很多辦法制造了風,那你們喜歡風嗎?為什麼?(幼兒討論)

課後通過孩子自己不斷地收集資訊與資料,讓孩子逐步發現風能幫人類做許多事情,利用風可以發電、傳播種子等等,但也會給人類帶來危害。我想,瞭解風的利與弊有助於孩子辨證地看待事物,從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7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希望今天我能給大家帶來輕鬆的十分鐘。今天我的說課內容是大班社會活動--《電話禮儀》。

《綱要》社會領域目標明確提出:“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電話是幼兒熟悉並經常使用的通訊工具,正確的接聽、撥打電話是幼兒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和交往規範。大班的幼兒平時已經有多次撥打電話的經驗,同時,隨著幼兒生活範圍的擴大和交往需求的增多,與人通過電話交流溝通已經成為幼兒生活中的一部分。然而,有些幼兒在接聽、撥打電話時常常出現不文明的行為,這不利於幼兒建立起和諧的人際交往關係,也從一定的程度上影響了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因此,幫助幼兒習得電話禮儀,文明與人交往是必要的。本次活動主要通過情境演示、討論、操作等方式幫助幼兒學習正確、文明接打電話的語言和行為,幫助幼兒獲得更多的交往技能,形成良好的禮儀素養和親社會行為,這也是幼兒社會教育的重要部分。

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學活動起著一定的導向作用。

我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確立了情感、認知和能力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我確定的活動目標是:

1.知道並掌握撥打、接聽、轉接電話的禮儀要求。這條目標的設定,主要是從認知的角度,讓幼兒瞭解並掌握打電話的禮貌用語。

2.在活動中感受打電話的樂趣。設定這條目標,主要是從情感的角度,讓幼兒獲得文明打電話的樂趣。

3.在模擬遊戲、討論、操作等活動中鞏固禮貌待人的行為習慣,進一步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判斷力和人際交往的主動性。

設定這條目標,主要是從行為技能上,通過模擬打電話遊戲、圖片操作等活動,鞏固禮貌待人的行為習慣,發展幼兒語言表達等能力。

(我把目標一作為本次活動的重點,讓幼兒在認知上,掌握撥打、接聽、轉接電話的禮儀要求。)為了更好的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和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

1.經驗準備:

(1)幼兒已有打電話的多次經驗。

(2)教師與配班老師事先準備好一段電話禮儀示範表演。

2.材料準備:圖片3種,自制迷宮圖等操作卡2類,筆、橡皮、五角星貼紙若干,電話機2部。

《綱要》強調以幼兒為中心,教育活動應以幼兒的需要,興趣,尤其是幼兒的經驗來進行。為了使活動新穎有趣,我採用以下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

1.討論法討論法是一種體現教學民主、充分調動幼兒思維的好方法,通過互相討論,自由發表,讓幼兒從中獲得正確的社會行為規範2、演示法通過出示情景圖片、情景表演等,直觀、形象的展示給幼兒,提高幼兒學習情趣,啟發幼兒接打電話的文明行為的意識。

3.行為練習法讓幼兒通過不斷的嘗試,操作練習和表演,在活動中自主自覺地學習,鞏固和豐富了幼兒接打電話的知識與經驗。

接下來介紹以下教學過程,我設計的教學過程分為四個環節:

首先,出示電話機,讓幼兒學習撥打電話、接聽電話、轉接電話的禮儀。在對電話禮儀認知的基礎上,利用圖片進行辨析和操作,鞏固並拓展電話禮儀經驗。

環節一:出示電話機,匯入活動,調動幼兒已有經驗環節二:學習打電話的禮儀。

環節三:學習接聽電話、轉接電話的禮儀。

環節四:利用圖片進行辨析和操作,鞏固並拓展電話禮儀經驗。

教學開始,我是這樣設計的:出示電話機引入主題,並提問幼兒:“你給誰打過電話,是怎麼打的?”請幼兒自由表達,並鼓勵幼兒上前嘗試和教師一起玩“打電話”遊戲,(既調動了幼兒的興趣和已有經驗,又給幼兒提供了表現的機會),接著我運用討論法,請幼兒集體討論:“剛才的表演中哪些做法是禮貌的?還有哪些不足?”幼兒可以對問題發表自己的感受和意見,為第二、三環節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第二個環節是學習打電話的禮儀。教學方式演示法,圍繞著“我們什麼時候需要給別人打電話?”的問題,教師出示3張電子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圖片內容分別為:過生日打電話邀請好朋友、生病打電話向老師請假、過新年打電話給遠方的爺爺奶奶。(這三種電話情境與幼兒的生活聯絡緊密,有助於幼兒將習得的基本禮儀在生活中學以致用。)首先,請幼兒自主選擇圖片情境和同伴兩兩合作,進行打電話練習,並請幼兒上臺展示,師幼一起分析、總結三種情境下的基本電話禮儀。

第三個環節是學習接聽電話、轉接電話的禮儀。運用行為練習法的教學方法。教師與配班老師事先準備好一段電話禮儀示範表演請幼兒觀看,(內容:紅紅看書時電話鈴響了,紅紅就拿起話筒:“喂,您好。請問您找誰?”“你好,我找你媽媽,她在家嗎?”紅紅說:“請稍等,我馬上讓媽媽來接。”媽媽來接電話了,說:“你好!……再見。”)讓幼兒回憶錄影內容,並練習學說:“喂,你好”;“請稍等”。組織幼兒與同伴討論:“假如要找的家人不在家該怎麼辦呢?”引導幼兒選用合適的方法轉告他人。這也就成為了本次活動的難點。最後幼兒和教師練習接電話,鞏固剛才所學。

第四個環節是利用圖片進行辨析和操作,鞏固並拓展電話禮儀經驗。此環節我採用讓幼兒辨析和操作訓練的方式拓展和鞏固電話禮儀知識與經驗。首先,出示不同小圖片提出問題:“這些圖片中的小朋友接、打電話時有禮貌嗎?”請幼兒辨析回答。(引導幼兒說出:“當他人休息時不要打幹擾電話;當對方要找家人接電話時,一定要主動轉達,而且不要隨便結束通話電話;特殊電話如119、110、120都不能隨便打。”)接著請幼兒進行操作訓練:看看這些卡片上誰是有禮貌的小朋友?貼上電話禮儀之星獎花;並幫助卡片上的小朋友連上電話線。此環節將電話禮儀知識巧妙融合,不僅新穎有趣,且有助於幼兒自主自覺地學習。

活動延伸

1.日常生活:引導幼兒主動給生病在家的同伴打個電話,送去問候。

2.家園共育:讓家長鼓勵幼兒撥打好朋友電話、主動接聽電話,並使用禮貌用語。

小結:

以上是我對大班幼兒社會教育活動電話禮儀的設計。採用讓幼兒先認知,再練習的設計思路,即讓幼兒先學習撥打、接聽、轉接電話的禮貌用語,然後利用圖片讓幼兒在操作、模擬遊戲等活動中訓練並拓展電話禮儀常識,鞏固禮貌待人的行為習慣,在這一活動中,也進一步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判斷力和人際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