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說課稿大班音樂範文合集7篇

才智咖 人氣:1.49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說課稿大班音樂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音樂範文合集7篇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音樂 篇1

【設計意圖】

一個音樂活動如何吸引孩子,如何體現孩子的參與性和創造性,這是我們經常思考的問題。設計這一音樂活動,意在讓孩子在輕鬆自然的狀態下感受不同的聲音效果。活動以故事為線索,循序漸進地開展,發展幼兒對聲音的感受力與想像力。

【活動目標】

1.嘗試用不同的樂器表現不同的聲音,促進幼兒對圖形記譜形式的基本理解。

2.通過對動作的體驗,幫助孩子瞭解不同的聲音效果。

【活動準備】

1.樂器:大鼓、手鼓、響板、木琴;手偶:灰老鼠、藍老鼠、小貓、大狗熊、馬。

2.畫有一些藍色腳印的圖形記譜,製作圖形譜的材料:大圓點、小圓點、折線、波浪線。

3.音樂:《哈巴涅拉舞曲》《快快告訴你》

【活動過程】

(一)播放歌曲《快點告訴你》,拉開《動畫城》節目的序幕。

1.播放歌曲《快點告訴你》,幼兒隨音樂入場“小朋友們,咱們去動畫城吧!”

教師:動畫城節目要開始了,今天播放什麼動畫片呢?請小朋友們仔細聽,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故事。

2.故事導人:

(帶手偶)教師有表情地講述故事:有一隻灰老鼠住在橋底,一天,它在橋下等它的客人。等著等著,突然它聽到橋上有“咚咚、咚咚”的聲音(雙手有節奏地拍膝蓋I××l××l,模仿大狗熊走路的聲音),“哦,原來是一個大狗熊從橋上經過,他不是我的客人。”過了一會兒,灰老鼠聽到一個很輕的聲音(雙手在地板上輕輕拍打,模仿小貓的腳步聲),“噢,是一隻貓,它可不是我的朋友。”又等了一會兒,灰老鼠聽見“滴答、滴答”的聲音(搓手模仿馬跑的聲音),“這隻馬也不是來看我的。”灰老鼠繼續等,這時候它聽到了“吱吱、吱吱”的聲音(用指尖在地板上輕輕地敲,模仿老鼠的腳步聲),“嗯,我的朋友來了。”(教師出示另一隻藍老鼠手偶。)

(二)感受聲音與動作的關係。

師:故事裡有誰?誰第一個過橋?誰走路輕?誰又過橋了?誰是灰老鼠的朋友?請幼兒用手、腳和聲音表現。

教師再講一遍故事:我們再來欣賞一遍故事,同時請小朋友分別扮演大狗熊、小貓、馬、小老鼠,用手、腳和聲音模仿他們從橋上經過的情形,引導幼兒用動作表現故事情節。

(三)續講故事。

師:故事還沒結束,咱們繼續聽下去。

灰老鼠問藍老鼠在路上看見了什麼,藍老鼠說:“我看見有人在橋上灑了油漆,所有過路的都留下了藍色的腳印,有胖子的、小貓的、球的,還有我的藍腳印,我把這些腳印畫下來了。”

1.引導幼兒看“大橋上的藍腳印”圖,理解圖形記譜的形式。

教師拿出一幅“大橋上的藍腳印”圖,讓孩子們描述,說說都有誰的腳印。

●●●●●●●●●●●●

○○○○○○○○○○○○

﹏﹏﹏﹏﹏﹏﹏﹏﹏﹏﹏﹏

/\/\/\/\/\/\

2.教師:我們給腳印配上好聽的音樂,請樂器朋友來幫忙吧!

出示大鼓、手鼓、響板、木琴,請小朋友幫助老師確定大狗熊、小貓咪、馬和藍老鼠分別適用哪些樂器來表現。

3.鼓勵幼兒嘗試用不同的樂器給動作伴奏。

4.幼兒選擇合適的樂器,聽老師指揮,看圖譜,並用樂器模仿胖子、小貓、球和小老鼠從橋上經過的聲音。

將幼兒分成兩組,一組用樂器表現胖子、小貓、球和小老鼠從橋上經過的聲音,另一組用動作表現大狗熊、小貓、馬和小老鼠從橋上經過的聲音,交換遊戲。

(四)創作“橋上的音樂”。

請小朋友結合圖譜欣賞創作的“橋上的音樂” ——《哈巴涅拉舞曲》。聽老師的指揮,結合自己凳下的樂器扮演角色,看圖譜用各種樂器嘗試演奏這段“大橋上的音樂”《哈巴涅拉舞曲》。

(五)遊戲:音樂和動作。

通過遊戲《找老鼠》,一起去找橋下的灰老鼠,請幼兒運用動作表演,完整的表現音樂《哈巴涅拉舞曲》,感受音樂所帶來的喜悅,結束出場。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音樂 篇2

設計意圖:

音樂是人類社會精神生活的基本組成部分,對幼兒實施音樂教育是促使幼兒和諧發展、健康成長的一種重要手段。節奏和旋律是構成音樂的基本要求,培養和訓練幼兒的節奏感是幼兒園音樂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幼兒學習音樂基本技能、技巧的基礎。節奏被稱作音樂的骨骼,是音樂情緒和風格的重要表現手段。培養幼兒的節奏感,是使幼兒能體驗感受節奏在音樂藝術中的情緒,感受節奏美,並能準確地再現節奏的能力。

幼兒對於節奏的接觸,往往通過老師的正規的教學活動來學習和了解。本班幼兒在幾個節奏活動後,已能初步看懂教師寫的節奏譜,能初步掌握了四分和八分音符,但自編自創節奏的能力還不夠,可能是真正感受節奏還不夠。其實,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充滿節奏,如下雨的嘩啦聲,動物的叫聲,走路的篤聲,拍球的咚咚聲等。我從讓幼兒來感知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節奏這一點作為突破口,讓幼兒來發現和理解節奏,同時教師還準備了許多生活中幼兒常見的物品,如杯子,筷子,飲料瓶等,讓幼兒運用手中的工具輔助,來表現節奏,使學習活動更讓幼兒感到親切和有趣,真實,可行,更讓幼兒有參與的興趣,表現的慾望。

整個活動過程的設計可以從感受節奏----表現節奏------運用節奏三個大版塊來區分。

1、感受節奏過程其實也是活動的重點,目的在於讓幼兒感受生活中蘊藏的各種節奏,並鼓勵幼兒創造性的用身體動作表現節奏。在感受節奏的過程中,教師用錄音和道具的輔助,讓幼兒來充分運用感官感知幾種常見的節奏(四分和八分及休止符相結合),如狗汪汪汪,腳步踢踏踢踏聲,母雞咯咯咯咯噠的叫聲,並鼓勵他們用肢體動作和口語表達的方式將感知的節奏表現出來。教師還加了了個小遊戲,讓幾個幼兒自由結合,幾個人合作來創造新節奏,同時也讓臺下的幼兒鞏固對節奏的理解和掌握。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也增進了幼兒間的合作能力。這裡,教師用集體學習的教學方式,以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積累經驗,取長補短,在同伴的提示和幫助下,讓自己取得進步。

2、表現創編節奏環節,也是本活動的難點。就是讓幼兒選用生活中常見的物體自由表現各種節奏。嘗試用節奏樂器以外的新物品來表現節奏,給幼兒新的嘗試經歷,豐富了他們的學習經驗,體會節奏樂的學習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環境,樂器的影響,隨時都可以進行。教師採用自由分散和集體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前者的自由分散學習,給了幼兒無限的自由空間,可以自由探索用各種物體表現節奏,而且可以自己創編簡單的節奏,讓幼兒在寬鬆自由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的去創造性的表現美。但當幼兒探索到一定時間後,需要幼兒集體討論,比較,分享個人的經驗。

3、運用節奏環節,則是讓幼兒學以致用,遷移經驗,為學過的歌曲來選配恰當的節奏型伴奏。這也讓幼兒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獲得了最大的滿足感。教師並不注重他演奏的節奏是不是最恰當的,而在乎他是不是開開心心的去完成伴奏,體驗到了音樂活動的快樂。

活動最大的特色在於:

1、學具和教具都來源與幼兒的生活,用最平常的物品來完成教學,使學習活動更生活化,日常化。

2、沒有讓幼兒一味地去強調技能技巧的掌握,,而注重幼兒自己去發現和自由表現節奏,支援幼兒的每一個創作,給幼兒提供充分去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教師扮演支持者和引導者的角色。

3、尊重每個幼兒的創造和想法,讓他們獲得了滿足感和成功感。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音樂 篇3

教材分析:《水仙花圓舞曲》是一首四三拍節奏的樂曲,輕快、俏皮,又不失優雅,具有圓舞曲的典型特點。第一、二次活動時,幼兒學習了樂曲的身體樂譜動作組合,並對樂曲進行了配器和演奏練習。以往的打擊樂活動一般都是重點放在配器和演奏上,幼兒指揮練習很少。我設計的這個活動內容主要是指導幼兒學習指揮。活動重點是指導幼兒學習指揮和看指揮演奏樂曲;難點是讓幼兒在指揮和演奏時都能盡力表現出樂曲的特殊情趣。本次活動為第三課時,根據幼兒的已有經驗和我對樂曲的理解,我設定了以下兩個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嘗試學習樂曲的指揮動作。

2、要求幼兒在進行指揮和演奏時,都能盡力表現樂曲特殊的情趣。

活動準備:

1、一幅用來幫助幼兒學習指揮用的假想樂隊排列圖。(馬蹄形排列,左側為三角鐵,中間為鈴鼓,右側為響木)

2、幼兒圍坐成“雙馬蹄形”,每個幼兒椅子下面放一種樂器。(分別為三角鐵、響木、鈴鼓)

3、錄音機和音樂磁帶。

活動過程:第一個環節,直接入題:“上次我們學習了打擊樂《水仙花圓舞曲》,現在請小朋友看圖譜,一起來演奏一遍。”這個圖譜是上次活動中幫幼兒學習分聲部演奏的圖譜,由節奏型和相匹配的樂器組成。

第二個環節,重點指導幼兒學習樂曲演奏的指揮動作。首先,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如:“今天,老師要請小朋友來當小指揮,你們有沒有信心!”之後,向幼兒出示由各種樂器組成的樂隊排列圖,與幼兒討論指揮方法。引導幼兒考慮:“什麼手勢來表示所有的樂器一起演奏,什麼手勢表示只有左側的三角鐵演奏。”請個別幼兒示範後,總結出較好的指揮手勢。如,雙手從頭上方向下向外劃表示樂器齊奏等。接下來,同樣方法討論空拍怎麼指揮,怎麼表示準備,怎麼表示結束等。下面請幼兒和老師一起聽音樂看圖練習指揮動作,為讓幼兒更清楚的記憶指揮動作,這時老師要背對幼兒,用與幼兒相同的動作方向給幼兒提示和示範。練習幾遍後,請全體幼兒看圖再次練習指揮動作,體驗指揮的樂趣。

第三個環節,請幼兒練習指揮樂隊演奏。首先請出一位自願當小指揮的幼兒到前面,其餘幼兒取出椅子下面的樂器,隨音樂開始演奏。演奏完後和幼兒討論:“小指揮怎樣才能讓演奏的人很高興、很投入、很認真的演奏呢?”和幼兒一起總結出:“小指揮要看著演奏的小朋友的眼睛,用自己的表情、眼睛提示演奏的小朋友,並且演奏的人要認真看指揮,才能演奏的`準確、好聽。” 接下來,老師指揮大家演奏,給幼兒一個良好的示範。然後再請全體幼兒看假想圖進行演奏練習。

最後一個環節,利用舉行音樂會的形式,激發幼兒的演奏興趣。如:“大一班小樂隊要開始演出了,哪個小朋友來給我們當小指揮?”將幼兒的演奏和指揮熱情推向高潮。邀請2――3個幼兒分別當指揮,其餘幼兒演奏樂器。

整個教學過程中,為讓幼兒感受並表現出樂曲的輕快俏皮的特點,老師始終用眼神體態等感染幼兒,讓幼兒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動中,激發他們的活動熱情。通過學習指揮和演奏,幼兒也學習瞭如何與人溝通、與人合作,以及如何在情感上、行為上與人相協調。此外,活動中還注意發揮了幼兒的主體性,鼓勵幼兒自己去解決問題,如讓幼兒討論各種指揮動作等。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音樂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摘草莓》是一首活潑、抒情的兒童歌曲,以流暢跳蕩的旋律、輕盈靈活的節奏和生動細膩的歌詞,刻畫了小姑娘的可愛形象。第二聲部中間的襯詞“呦喂”力度由弱到強,節奏由鬆到緊,又拉寬,這既是對小姑娘美好心靈的讚美,也是小姑娘心裡活動的表露。這首歌曲我們和小朋友已經學習過,所以本次活動把學習第二聲部作為難點也是重點學習的部分。

2、本次活動的目標為

(1)運用氣息的控制,較有彈性的演唱歌曲,表現出歌曲輕快、歡悅的情緒。

(2)遷移兩個聲部念歌詞的經驗,並在圖譜和老師的幫助下演唱兩個聲部。

(3)知道在兩個聲部的演唱中,必須邊聽邊唱才能保持美好的聲音效果。

3、教學重難點:

(1)重點:歌曲演唱表現出輕快、歡躍的情緒來。能較好地表現力度與速度的變化。

(2)難點:在圖譜老師的幫助下演唱兩個聲部。

二、說課前準備

1、幼兒已經學會歌曲摘草莓,因為只有熟練地掌握第一聲部的歌曲演唱,才能更好地進行兩聲部的合作演唱。

2、圖譜兩份,給幼兒更直觀的視覺幫助。

三、說活動過程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我準備按照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教學活動。

一、發聲練習

1、師生問好

2、發聲練習:小鈴鐺(將幼兒的聲音開啟來,為唱歌活動做好準備。)

二、複習歌曲

1、幼兒自由演唱

2、教師範唱

3、幼兒用輕柔的聲音演唱歌曲。

(通過對比發現用輕柔的聲音演唱歌曲要好聽一點。並進行嘗試用輕柔的聲音演唱。)

三、練習兩個聲部演唱。

1、幼兒用聲音為歌曲伴奏,老師範唱第二聲部的歌詞小姑娘在上山摘草莓的時候會發出什麼聲音呢?(啦等幼兒說什麼就讓他們用什麼詞來伴奏)那請你用啦來為歌曲伴奏,在聲音伴奏時聲音也要輕柔,還要請你用手摸好自己的肚子,要感受到肚子在一鼓一鼓。

(掌握歌唱活動中氣息的運用。)

2、幼兒練習運用氣息的控制,較有彈性的演唱歌曲旋律。

3、還可以用什麼聲音來伴奏,喲,注意你的氣息摸好肚子。這是老師有意識地配上第二聲部的歌詞。

(老師運用無意識教學讓幼兒學唱二聲部歌曲。)

4、剛才你在演唱的時候聽見老師在唱什麼,什麼時候唱的?

5、出示第二聲部的圖譜看看圖上有什麼?畫圈的地方表示什麼?(空拍)除了用剛才的聲音,可以用什麼動作來表示空拍,我們一起來把這個圖譜上的內容唱一下。提醒幼兒用輕柔的聲音演唱。

6、教師和幼兒合作演唱幼兒先用聲音伴唱,教師唱第二部分的內容。

下面我們一起來進行合作,你們還是用剛才的聲音來為歌曲伴奏,我就唱這一個部分的內容,你們可要注意力集中,唱好你們自己的伴奏。

7、交換,我來為你們伴奏,你們來唱這部分的內容。

8、現在我們要將第一部分的內容也唱出來了,再配上第二部分的內容,聽聽老師是怎樣唱的,現在我請周老師和我合作一下。

9、小結:像有兩個部分的內容,有的人唱一部分,另外的人唱另外一部分這種演唱方式就叫做合唱。

(運用多種手段和方法讓幼兒掌握二聲部的演唱方法。)

10、你們也想來試一試合唱這首歌嗎。

那你們先唱第一部分,我唱第二部分,注意用輕柔的聲音來演唱,還有注意不要被別人的聲音吸引過去。

11、交換老師唱第一聲部,你們唱第二聲部。

12、現在老師不唱了要你們自己來唱了,在演唱的時候你可以看老師的指揮。

13、交換演唱內容多次練習。

(在多次練習的基礎上鞏固二聲部的演唱方法。)

四、討論用什麼辦法才能使歌聲好聽知道在唱歌時要一邊唱歌,一邊聽別人的聲音,和別人的聲音和諧一致就好聽了。

(通過討論瞭解怎樣才能使歌聲更好聽,豐富幼兒的演唱技能)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音樂 篇5

一、設計意圖

音樂欣賞是音樂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對培養幼兒感受音樂、欣賞音樂的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感悟音樂的節奏性是必不可少的。幼兒深入地接觸理解音樂作品,就能較快地提高音樂的鑑賞力和表現力。因此,在這次教學活動中,我選擇用《葡萄牙進行曲》這個節奏感比較強,而且清晰簡明的樂曲。它其中運用了多種樂器伴奏,產生豐富的聽覺感。這也吻合了《綱要》中所說的既符合兒童興趣和現有經驗,又有助於形成符合教育目標的新經驗。同時也能夠調動幼兒積極性和參與性。

二、說目標

《綱要》明確地強調,豐富幼兒的藝術活動的能力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教師的作用在於激發幼兒感知音樂,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體驗自由表現的快樂。結合《綱要》和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制定了以下三個目標。

1.幼兒感受音樂節奏變化並能夠把它具體化。

2.學習嘗試用多種形式來表演不同的節奏。

3.積極參與活動有表演的慾望和興趣。

三、重難點

重難點:而本活動我選取的音樂節奏較輕快。前一部分拉寬的附點結構是讓孩子初步感知這首音樂的大致節奏,第二部分則是通過再一次出現的的小猴子將幼兒們帶入另一種節奏,這樣有梯度的逐次增加難度,最後利用圖譜形式再次感知音樂的節奏性。這就是本活動的重點,讓幼兒完整表現音樂,情趣盎然。所以要通過各種方式反覆去感受這樂曲,這就是本活動的難點。

四、說過程

這次的音樂活動主體大致是分成了三個部分:一是用小朋友們都喜歡在床上跳的想法,通過一隻小猴子在床上開心的跳引出第一種附點節奏,然後大家來學學小猴子的方法;再利用第二隻猴子引出又一種不同的節奏方式;然後是照例出示第三種節奏。這樣依次增加難度,也能逐步引起幼兒想要挑戰的興趣。最後運用手和腳的圖譜再次強化音樂。結束部分是再次回到三隻猴子,並強調安全意識不能在床上亂跳。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音樂 篇6

一、設計意圖: 《捏麵人》這個活動內容是一個說唱歌曲,含有京劇中的韻味。唱起來朗朗上口。很有特色。其中唸白的內容是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是幼兒非常感興趣的人物形象。歌中加上唸白部分體現了教育的開放性原則,幼兒可以根據所想到的即興創編歌詞,使他們既有成功感,又不破壞歌曲的完整性。此外,捏麵人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已經離我們的孩子越來越遠。我想通過這一活動讓孩子萌發對民間藝術的一點熱愛。

二、說活動目標: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發展水平特制定以下目標:

1、按歌曲的不同節奏,學習帶京味的說唱歌曲。

2、根據捏麵人捏出的麵人形象創編歌詞。

3、萌發對民間藝術“捏麵人”的興趣。

三、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帶京味的說唱。

難點:有節奏的朗誦唸白部分並進行創編。

四、說教法、學法: 在本次活動中運用了觀察法、演示法、引導發現法、問答法、遊戲法等方法幫助幼兒學習。

五、說活動過程:

1、首先師生問好,選用歌曲中的西遊記中的人物形象作為發聲練習的素材,使幼兒覺得新鮮有趣,活動的興趣得到激發。

2、第二個環節是有節奏的練習歌曲中的唸白部分,這是歌曲中說的部分,也是比較重點的部分,把這個難點前置,為後面的整體說唱打下基礎。說的內容就和是唐僧師徒四人通過圖片的指引使幼兒可以很輕鬆的說出來。

3、第三部分是學習新歌。

(1)首先是反覆欣賞第一段,讓幼兒瞭解歌曲內容。同時在這首歌曲中它所包含的京味也是比較有特色,特別最後一句,在此我通過反覆的欣賞和幼兒自己說一說、學一學的練習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2)接著完整欣賞歌曲,通過欣賞比較本首歌曲與其他歌曲的不同特點,從而瞭解這是一首說唱形式的歌曲。

(3)然後變換演唱形式來練習鞏固歌曲。採用了集體演唱、為歌曲編配動作和分角色表演唱等方式,讓幼兒在變化,新鮮有趣的感覺下練唱不覺得枯燥乏味。使課堂氣氛活躍歡快,孩子在輕鬆愉快中學習。

4、最後一個環節是創編歌曲的唸白部分,給幼兒提供了充分想象的空間,培養了幼兒的創編能力和大膽表現的能力。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音樂 篇7

一、說活動教材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它帶給我們豐富的情感,藝術是引人入勝的,它用生動的、美的形式裝點著生活。音樂教育作為引導幼兒感受和表現藝術的重要活動之一,可以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的特點,激發幼兒的共鳴,促進幼兒的發展。

音樂欣賞是一種審美活動,是向幼兒進行音樂教育的重要手段。在音樂欣賞活動中,幼兒是欣賞者,作為欣賞教材的音樂作品是欣賞物件,選擇適合幼兒欣賞水平,有助於發展幼兒欣賞能力的教材是促進幼兒欣賞能力提高的關鍵之一。

我班幼兒已能把自己的經驗與音樂結合,產生聯想,體驗音樂的情緒,而這些發展都以聽為基礎。大班幼兒聽覺分化能力更精細,對力度、速度等音樂要素的感知力逐漸增強,他們的發展方向是從音樂的表面深入其內部,聽便音樂中有趣的變化,發展音樂感受力。

基於以上對幼兒實際水平、年齡特點和發展需要的分析,我選擇了音樂作品《撥絃》。

二、說活動設計思想

該作品為德國作曲家德立勃所作舞劇中的一個片段,原為ABA結構。由於其A段是由小提琴用撥絃的方式演奏的,別具特色,加之旋律活潑,被稱為"撥絃",現在提供給幼兒的就是A段。該段又可分成四個大句,每個大句又可再分為小句,各小句一般都以帶重音的跳音結束。其中的規律是:第一大句的第1、2、3小句有重音結束,第二、四大句的第1、2、4小句有重音結束,第三大句只有兩小句,它的第1小句有重音結束。本段音樂尤其能培養幼兒的聽辨力。

我為該樂曲的欣賞編配了故事和遊戲"聰明孩子和笨老狼",目的在於引發幼兒參與活動的內驅力,萌發其感受和表現音樂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聽辨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性,這些都是我班幼兒所需要的。

三、說活動目標

1、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樂曲跳躍的性質,通過層層遞進式的反覆感知初步把握樂曲中的重音和樂句結構。

(2)啟發幼兒嘗試用個性化的動作或遊戲結果表現對樂曲重音的感知。

(3)在遊戲化的教學情境中,讓幼兒感受音樂活動的快樂。

分析:目標(1)是教學的重難點所在。這是因為:

1、從音樂本身的角度分析,本首樂曲的教學價值就是讓幼兒充分感知樂句中的重音,從而感知整首樂曲的特殊樂句結構,提高聽辨能力。可以說化解了"重音"就化解了幼兒理解樂曲的障礙。

2、從幼兒的發展狀況分析,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要讓幼兒對樂曲有所感知、有所理解、有所想象、有所創造,首要的途徑就是聽,唯一可感知的就是各音樂要素的特徵。雖然幼兒的現有水平已能區分音的重輕,但在本次活動中,要有從所有的跳音中感知帶重音的跳音就有一定的挑戰性。這就必須藉助生動形象、直觀有趣的手段方法來解決。我將運用反覆欣賞感知與圖示相結合、與操作參與相結合的方法,讓幼兒逐步把握樂曲中的重音。

目標(2)的提出是為幼兒更好地、更豐富地表達自己對樂曲中重音的感受,也是藝術活動情感性的要求。

目標(3)具有整合性,因為緊張、興奮而又冷靜的情緒是一種積極情緒,也是活動主題帶給人的情緒,可以讓幼兒感知。

新《綱要》指出:藝術活動是一種情感和創造性活動,所以,教學活動的過程必須注重幼兒藝術感受力和創造力的發展,注重幼兒活動的過程。因此本次活動的設計遵循了兒童學習的心理過程,以聆聽引導模仿,借模仿導致運用,以運用誘發創造。

四、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包括教師對樂曲的熟悉,根據樂譜畫出節奏圖譜,節奏圖譜要能幫助幼兒感知,我用傾斜的腳印代表走路的狼,用相反方向的狼頭表示狼回頭看,即帶重音的跳音。為給幼兒更明顯的提示,我對錶示音時值的橫線也作了處理,用綠色表示可以走,紅色表示停止動作,這是一種經驗的遷移,也是對幼兒學習能力的尊重。此外還有音樂磁帶、狼的頭飾、配合故事內容的圖片。

五、活動準備

第一環節是激發興趣,初步感知。我用充滿神祕感的故事為引子,一開始就為幼兒創設本次欣賞活動必須的良好氣氛和樂於傾聽的心情,同時解決音樂跳躍的性質問題,為進一步感知留懸念、作準備。

第二環節是理解內容,感知節奏與重音結束,分三個步驟。第一步,運用配圖的演示將視聽結合,讓幼兒在觀察中找到音樂進行和任務活動之間的規律。這個規律既是故事的懸念的答案,又是遊戲的主要規則,更是音樂節奏的形象化表現,而且它來自於幼兒自己的感知實踐,包含了形象感知、歸納內容等多元智慧的培養。第二步,用形象的狼走和狼停下來回頭看揭示節奏、重音及其特點,以提問:狼走的時候音樂是怎樣的?狼回頭看時音樂是怎樣的?有什麼不同?既而引入重音概念的方式引導並推進幼兒在音樂經驗上的發展,讓幼兒在反覆感知樂句的過程中發現了音的力度不同。第三步,用手指遊戲來感知節奏和重音,這既是對第二環節活動的總結,也是讓幼兒體驗探索發現藝術美的成功和樂趣,還是下面活動的難點分解。整個第二環節解決了句末重音這個難點。

第三環節是初步感知樂曲結構,是部分轉向整體的過程。因為該段樂曲的結構規律不易為幼兒感知,所以只是初步感知。我將用"狼總是走一點兒就回頭看嗎?"自然地把幼兒的思緒和注意轉移到全段樂曲的欣賞上來,並運用反覆感知與圖譜相結合的方法使全曲完整、形象地展現在幼兒面前,讓幼兒感知重音的間隔,瞭解樂句中有的地方沒有句末重音,從而強化幼兒對重音的感知。然後用模聲的方法讓幼兒響應和表現全曲中的重音。

第四環節是充分感知,主要運用遊戲幫助幼兒在動態中感知重音,表現樂曲結構。有了前三環節的鋪墊,幼兒已產生了緊張、興奮而又冷靜的情緒,對句末重音和樂曲結構也有了一定認識,所以有遊戲的基礎,但他們在遊戲中將脫離圖譜的幫助,完全處於活動狀態中,因此,對重音的把握,對情緒的控制都有了新的挑戰。為此,我將安排兩個層次的遊戲幫助幼兒達到自主感知、自主遊戲。第一層次是一般玩法的遊戲,直接按照遊戲方法進行,可以讓幼兒再次感知句末重音,第二個層次是創造性的遊戲,即在幼兒有一定水平的感知力後根據幼兒的反應,適時加入重音處造型、多個幼兒扮演狼等方式,既順合幼兒的心理和活動的創新需要,也使本活動更有生命力。另外,整個遊戲過程教師都將作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參與到其中,發揮師幼互動、優化活動的作用。

延伸活動:繼續讓幼兒玩這個遊戲,深入感知樂曲句末重音和特殊的結構。

六、活動特色

1、縱觀整個活動,始終以情境化的教學、遊戲的方式,引領著幼兒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感知樂曲,體現著愉悅性、發展性。

2、橫向分析各個環節,或給幼兒丟擲問題,讓幼兒自己去發現,或根據幼兒的發展需要層層遞進,讓幼兒在自身原有基礎上進步和發展,體現了創造性和主動性。

3、剖析教學方法和手段,二、三、四環節中的手指遊戲、模聲和兩個層次的遊戲,都使幼兒從看和聽的表面的活動轉向了親身的體驗與感受,體現了操作性。

4、整個活動注重幼兒素質、能力和個性的培養,注重幼兒的主動活動,強調幼兒的活動過程,使幼兒在音樂的審美教育過程中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與探索的樂趣,簡單的技能和審美情趣,在與環境和教師的互動合作過程中,幼兒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思維主動感知、豐富經驗和積極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