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語言說課稿:愛唱歌的小麻雀

才智咖 人氣:1.06W

作為一名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班語言說課稿:愛唱歌的小麻雀,歡迎大家分享。

小班語言說課稿:愛唱歌的小麻雀

小班語言說課稿:愛唱歌的小麻雀1

一、說教材分析

1、首先從作品的寫作特點出發:“愛唱歌的小麻雀”這個故事主要圍繞“愛唱歌的小麻雀不能唱歌”這一主要線索展開情節。其篇幅短小、情節生動有趣、角色對話簡單重複,較符合小班幼兒的語言發展水平與需求。小班階段正是幼兒的語言從模糊期向清晰期的過渡,孩子特別樂於模仿別人說話,同時這個階段的孩子,具備了在成人的引導下完整重複一些較簡單句子的能力。

2、其次從作品所包含的寓意來說:這個故事通過讓幼兒感受小動物們之間的關愛之情來激發他們萌發同伴之間的關愛之情,起從而逐漸延伸為自己內化的行為,懂得日常生活中要關愛同伴,知道自己說話、做事不能影響別人的道理。小班幼兒年齡小,理解能力較弱,所以對於一些抽象的概念和道理,他們往往很難理解和接受,把抽象的道理寓於富有童趣的故事中,可以幫助幼兒把抽象的道理具象化,便於幼兒理解和接受,符合幼兒的心理髮展特點和認知特點。

3、從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我班部分幼兒的常規淡薄,規則意識差,用餐、午睡、集體活動時有些孩子總是控制不了自己,會影響到別人。因此,我們也希望能通過這個活動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常規,讓幼兒逐步懂得說話、做事不能影響別人。

二、說目標

《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理念,結合我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方面。

目標:

1、喜歡和老師一起看圖書,理解故事內容,樂意學說故事中的角色對話。

2、感受小動物之間的關愛之情,懂得說話、做事不能影響別人。

活動重點:本次活動的重點是引導幼兒喜歡和老師一起看圖書,能理解故事的內容,樂意學說角色對話,能在活動中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活動中我用電子圖書來吸引全體幼兒的注意力,讓孩子樂於和老師一起看圖書,並在邊看邊講的過程中理解故事內容,分層逐步學說對話,並在完整欣賞的時候進一步學說對話,同時配合延伸活動進一步鞏固對話練習。

活動難點:本次活動的難點是讓幼兒感受小動物之間的關愛之情,懂得說話、做事不能影響別人的道理。通過這一活動,孩子們在老師的逐步引導下能明白這一道理,但是由於孩子的自制力差,他們很難一下子就延伸為自己的內化行為,所以只有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不斷提醒與督促才能逐步實現。

三、說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自制電子圖書(集體看圖書時用)

故事錄音、人手一本故事書(完整欣賞、邊聽邊看邊講時用)

經驗準備:幼兒有和老師一起看圖書的經驗

孩子們有學說角色對話的經驗

四、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

“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是為了教而教,而是採取恰當的教學手法!根據幼兒認知水平和教材的自身的特點,在這節課中我運用了一下教法:

情景教學法:情景教學有利於集中幼兒的注意力,提高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活動通過利用“愛唱歌的小麻雀不能唱歌”這一懸念,鼓勵幼兒大膽猜測故事情節發展,學習角色對話。

多媒體演示法:我們人說比較多,因此採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讓電子圖書呈現在每個幼兒的視線範圍內。

討論交流法:《綱要》指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因此本次活動我採用了討論交流法給幼兒提供一個較寬鬆的語言環境。

2、說學法

本次活動我主要引導幼兒用多通道體驗法,用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讓幼兒在看看、聽聽、猜猜、說說的輕鬆氣氛中掌握重點和難點。同時還採用討論交流法,讓幼兒在師生互動中、在生生互動中進行語言的交流、思維的碰撞,以調動幼兒運用語言的積極性,滿足幼兒表達、交流的需求。

五、說教學過程

本次活動主要分為四個環節:

1、設定懸念,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2、師生共同閱讀,理解故事內容,學說角色對話

3、自助閱讀,完整欣賞,情感遷移

4、延伸活動

環節一、教師以觀察封面匯入活動,主要採用情景激趣法,設定懸念,引導幼兒大膽想象愛唱歌的小麻雀為什麼不能唱歌,激發幼兒看圖書的慾望。

環節二、是本次活動的重點部分。我將通過師生共同閱讀電子圖書的形式,讓幼兒在看看、聽聽、猜猜、說說的過程中理解故事內容,學說角色對話。在學說對話的部分,我設計了層層遞進的方法,先讓幼兒自由猜測貓頭鷹與小麻雀的對話,引出故事中的對話並引導幼兒在老師的帶領下集體完整學說對話,然後引導幼兒集體猜測、學說啄木鳥與小麻雀之間的對話,最後讓個別幼兒來分角色猜測、學習小猴子與小麻雀之間的.對話,採用了集體教學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及教師逐步退位等教學方法,幫助幼兒有效學習角色對話,初步完成教學重點。

在這一環節中,小松鼠與小麻雀之間的對話是引出故事寓意的關鍵,所以,這裡我們讓幼兒重點觀察最後一幅圖,讓幼兒在看看、聽聽、說說的過程中初步感受小動物之間的關愛之情,為突破活動重點作鋪墊。

環節三、此環節既是活動重點的補充,又是活動部分。在這一環節中我為幼兒人手準備了一本故事書,讓幼兒邊看、邊聽、邊講,進一步學說角色對話,老師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從幼兒的翻書過程瞭解孩子地故事內容的理解與否。在完整欣賞後我將主要採用提問的方法幫助幼兒來進一步瞭解故事的深層寓意。如:用“你喜歡小麻雀嗎?為什麼?”這樣的問題讓幼兒進一步感受小動物間的關愛之情。同時再順勢提升,“你覺得什麼時候也不能大聲說話”,讓幼兒通過討論懂得自己日常生活中說話、做事不能影響別人。

環節四、我主要設計了兩方面的延伸,一是區域遊戲的延伸,在閱讀區、表演區投放圖書、頭飾等,讓幼兒進一步學說對話;另外一方面是結合日常生活對幼兒進行教育,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小麻雀不影響別人,因為我們知道孩子們不可能通過這一集體活動就能真正明白故事所寓含的道理,能學會說話、做事不影響別人,所以我們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僅一步引導,才能讓幼兒把這種關愛之情延伸為自己的內化行為。

六、說活動反思

1、內容的選擇適合小班幼兒。情節簡單,對話重複,使幼兒在一問一答的對話形式中初步體會關愛的情感。

2、在學說故事中的對話時,尊重幼兒學習特點,引導幼兒從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轉換,採用個別、部分、全體等回答形式發展幼兒語言能力。

3、以《綱要》為依據,讓幼兒在情境中學習故事、理解故事、並學說故事中的簡單對話,為幼兒創設了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學習環境,為幼兒語言的發展,及培養注意傾聽的習慣打下更好的基礎。

小班語言說課稿:愛唱歌的小麻雀2

一、說教材分析:

童話是富有濃郁幻想的虛構故事。它以現實生活為基礎,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把故事中的事物描繪的有思想、有感情,能像人一樣說話,富有生命力,並編制生動的情節來反映生活。童話的語言通俗易懂,情節簡單,符合幼兒的心理狀態和認識水平,富有教育意義,易於幼兒接受。《愛唱歌的小麻雀》它是一篇充滿關愛之情的溫馨小故事,故事圍繞“愛唱歌的小麻雀卻不能唱歌”的主線,以小小的懸念吸引著孩子,通過簡單重複的對話,使孩子慢慢獲得一份情感的愉悅,從而延伸為內化的行為,讓幼兒通過活動理解要關心別人,個人的行為不要影響別人,培養幼兒初步的關心意識。

二、說活動目標:

《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理念,結合我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學說故事中簡單的對話。

2、在情感體驗中,感受小動物間的關愛之情。

三、說重、難點:

我原來把活動的重、難定在一起為:能大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思,聲音響亮。這樣難點沒有突出,現在我把難點定為:能體驗到動物之間的關愛之情。

四、說活動準備:

原來我只是物質準備為:

1、麻雀媽媽胸飾一個、大樹一顆。故事中的角色圖片:小麻雀、貓頭鷹、猴子、蝴蝶、小松鼠、小花狗。

2、錄音機、錄音帶。

現在我增加了經驗準備為:瞭解小動物的本領。

五、說教學過程:

第一、角色遊戲法,抓住小班孩子的心裡特徵,用角色遊戲讓幼兒進入活動:

“小朋友們,我來扮演‘麻雀媽媽’,你們當我的‘麻雀寶寶’好不好?”幼兒回答。教師:“現在媽媽可想聽你們唱歌了,你們唱歌給媽媽聽吧。”激發全體幼兒參與學習的慾望,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幼兒的注意力集中了起來,為實現本次活動的重點做好鋪墊。

第二、情景教學法,引導幼兒學習故事中的對話。

當幼兒唱得正高興時,放錄音:“上面的小麻雀,請你不要唱了。”同時教師和幼兒停止歌聲。我故意說“是誰在說話?為什麼不讓我們唱了呀?”並出示貓頭鷹,引導幼兒主動發問:“貓頭鷹,是你不讓我們唱的麼?”我以貓頭鷹的口吻說:“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教師:“下面的朋友是誰呀?設定懸念吸引孩子,鼓勵幼兒猜想、模仿學說對話。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鼓勵幼兒用較完整的語言說出角色間的對話,讓幼兒在情景中學習故事、理解故事。為幼兒創設了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也讓幼兒更好的體驗這種環境所帶來的語言交流樂趣,從而為幼兒的語言發展、注意傾聽打下更好的基礎。

然而當看到小花狗在睡覺時我放低音量說:“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孩子大都說:“拿棒打醒小狗。”這讓我感到很意外,直接把答案給了孩子。其實,這不是意外,孩子是很現實的,他們的生活中有過這樣的“經驗”。這說明我對教材的把握不夠透徹,準備的不充分,缺乏活動前的經驗準備。當孩子說:“拿棒打醒小狗。”我應與孩子展開討論如:為什要打小狗,小狗每天晚上為我們做什麼,使孩子懂得小狗晚上為我們看家剛剛才睡著,好辛苦,我們不能吵醒它。真正領悟到關愛之情。同時也完成了第二個情感目標。

三、完整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啟發提問法:在幼兒欣賞了完整的作品後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學說故事中的對話進一步理解故事的情節。“故事中都有誰呀?”“小麻雀是怎麼問它們?(按故事中順序逐個問)”“是誰不讓小麻雀唱歌了?它為什麼不讓小麻雀唱歌了?”“小麻雀是怎麼做的?”“你們喜歡這隻小麻雀麼?為什麼?”

通過完整欣賞培養幼兒注意傾聽打下更好的基礎,幼兒由此逐步得出故事的含義:雖然小麻雀很喜歡唱歌,但看見小狗在睡覺時就不在唱了,而是安靜的等著等著。孩子們就會覺得小麻雀多麼了不起。將這一情感教育貫穿到整個故事的情節中,是解決重點以及重建後的難點突破最關鍵的一個環節。

四、結束部分:遷移故事。

我依據幼兒的生活環境引導幼兒說說“你們覺得在什麼時候也不應該大聲講話?”

本想引導幼兒思考、討論,進而得出與幼兒實際生活相關的答案。但我發現孩子對故事的理解與實際生活有脫節,原因一是小班幼兒的生活知識經驗不足。二是他們實話實說。把這一環節滲透到前一個環節“小狗睡覺時我們該怎麼辦”後就引發孩子討論“你覺得還有在什麼時候也不應該大聲講話?”運用“乘熱打鐵”的方法能促進幼兒的發散思維。而不是回過頭來“硬邦邦”地把這種知識強教給孩子。

反思性說課還是第一次,接下來就會有第二、第三……在一次次的磨練中我們的課堂教學質量肯定是:反思+說課=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