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數學課《因式分解》說課稿

才智咖 人氣:2.7W

我說課的題目是選自華東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第十四章第四節,因式分解,這是國中數學傳統的經典,在新課標的理念下,重新理解它深刻的內涵。

國中數學課《因式分解》說課稿

為此,我設定說課程式是:

一、重新審視因式分解的教育價值

二、教材處理的設想

三、教學總體設計

四、教學過程概述

(一)重新審視因式分解的教育價值

傳統的因式分解,是數學的工具使學生熟練掌握一些因式分解技能技巧,本來十分簡單的問題演繹得十分複雜(如填數法,拆項法,湊和法,十字相乘法)

新課程把因式分解作為培養學生逆向思維,全面思考,靈活解決矛盾的載體。為此,淡化理論。簡化難題,緊緊掌握最基本的教學方法(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即可。這是新課程體現教育價值最明顯的變化。為此,在學生思維方法和對世上的事,要正,反兩方面認識上下功夫,是這節課的重要所在。

通過整式乘法與因式分解互為逆向變換,使學生澄清這種逆是反過來的變換,不是逆運算—是教學的難點(逆運算,是在一個算式中,以兩種形式不同實質不變的兩種運算,而因式分解是一種恆等變換的兩種說法)

為實現本節課的教育價值,在教學目標的確定上,重點考慮我的學生理解能力弱,善於模仿,滿足於一知半解,我確定:

1、知識的能力目標:理解因式分解的意義,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編因式分解題目的能力

2、方法與過程目標:採用自學自練的方法,逐見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學會兩分法看問題,體驗知識發生過程就是學生思維發展的全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情境教學,使學生在參與中激發學習情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思維變化,鼓勵成功全面體現學生的價值觀,使學生滿腔熱忱,科學積極的態度,投入本節課的學習

(二)教材處理設想

我以我是教學資源的開發者的身份,重新組織教學內容,增加教學情境的創設,明確目的與動機,用實際問題是學生體驗到這節內容的價值(見教學過程)

(三)教學總體設計

教學總體框架:教師設計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展開思考→通過揭示因式分解的概念學習因式分解的`意義→學生實踐探索,發現提取公因式和公式法→熟練運用這種方法解題,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通過學生的編題活動,培養學生思維創造性。

教學的主體是概念與方法20分鐘訓練上主題部分由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

(四)教學過程概述

教學環節一:創設情境:“去過本溪嗎?”“本溪的著名礦產是什麼?”〈鐵礦〉本溪歪頭山的鐵礦石,每噸含鐵75%,採礦工人第一天採礦石203噸,那麼,第一天礦石含鐵多少?(75%×203)第二天採礦石198噸含鐵(75%×198)第三天採礦216噸,含鐵(75%×216)現將這三天採礦石的含鐵量總數用代數式表示:75%×203+75%×198+75%×216,還可表示:75%(203+198+216),若果用a表示75%,用x、y、z表示三天的採礦數就有ax+ay+az=a(x+y+z)

通過此例,揭示因式分解的概念:把一個多項式化成幾個整式積的形式,就是因式分解,結合ax+ay+az=a(x+y+z)揭示,這種方法叫提取公因式法“正好相反”通過討論,認識到整式乘法與因式分解不是逆運算,而是互逆變換,從而突破了教學難點,實現了教學的第一目標

教學環節二:思維在探索中展開:教學中,抓住“反過來”讓學生從思維的逆向考慮,如何分解因式,這裡在學生完成

a(x+y+z)=ax+ay+az的基礎上,再完成

ax+ay+az=a(x+y+z)

a2—b2=(a+b)(a—b)

a2+2ab+b2=(a+b)(a+b)

(制課件)

整式乘法因式分解

原型單項式與多項式、多項式與多項式相乘單項式與單項式、單項式與多項式、多項式與多項式相加

結果多項式因式乘積

範圍都能完成不能完成:3ab+5ac+7mn

在學生的實踐過程中,認識到多項式的因式分解是有條件限制的,不是所有的多項式都能因式分解。因此,會觀察,判斷,十分重要。

教學環節三:思維在展開教學中定勢:本節課重點,掌握1、提取公因式法2、公式法對於這一新知識點,學生感到陌生,必須先使他們頭腦中牢記,這就是先形成的思維定式

例如,公式法中,平方差公式a2—b2=(a+b)(a—b)

如—a2+25b216x2—4/9y2

特點:1兩項式2平方3異號

教學環節四:思維在編題中創新:學生在認識整式乘法與因式分解的關係後,就不難編出很多因式分解的題目來(要求編題中,簡單,明瞭,易解)

總之,教學的著眼點,不是熟練技能,而是發展思維,使學生在學習情感,態度的價值觀上發生深刻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