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國中物理說課稿範文9篇

才智咖 人氣:1.68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中物理說課稿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實用的國中物理說課稿範文9篇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動能和勢能》選自人教版國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十一章第三節,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功》的基礎上展開的,是前面知識的延伸,又為後面學習《機械能及其轉化》奠定基礎。為了更好的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過渡句)一切為了學生,為學生設計教學。因此要切實做好學情分析,理解學生。

二、說學情

本年級的學生在上節課已經學習了《功》的知識,所以可以通過做功引入能量的概念。本節課與實際生活聯絡較大,本班學生在平時善於觀察生活中的現象,能夠把生活中的現象與課本學習的知識進行聯絡,所以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比較容易。

(過渡句)在教學中應以知識與技能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把前面兩者充分體現在過程與方法中。因此,我將三維目標進行整合,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初步認識動能和勢能,並且通過實驗瞭解動能和勢能受哪些因素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探究物體的動能受哪些因素影響的實驗,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實驗探究加強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增加了對物理學科的喜愛。

(過渡句)明確了教學目標,本課的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我的教學重難點是: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初步認識動能和勢能以及它們受哪些因素影響。

【難點】

對質量相同,速度越大,動能越大;速度相同,質量越大,動能越大的理解。

五、教學方法

(過渡句)教師必須是課堂師生互動的引導者,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選擇必要的學習策略,創造豐富的教學情景。在教學方法上我將採用:講授法、實驗探究法、談話法、練習題法。

(過渡句)下面主要談談對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

六、教學過程

首先是匯入環節:

在這個環節中,我將在多媒體上展示一些圖片如:湍急的流水能推動水車,拉開的彈弓能將彈丸射出,並指出:流水、彈弓都做了功,便能推動水車,將彈丸射出。這時候我將引導學生思考,它們都具有能量,而這個能量叫什麼?有什麼特性?由此引出今天的課題——動能和勢能(板書)

【設計意圖】我之所以採用這種舉生活例項的方法,是因為本節課的知識點都是離生活很近的例子,這樣的例子能夠引起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並且能夠將例子與本節課知識很好的結合,不顯突兀。

接下來是新課講授環節,也是教學過程的核心。

首先是第一個知識點的講解,我會問學生類似匯入的問題:草地上運動的足球、高速公路上行駛的汽車,它們身上具有什麼能量?我將在學生的答案基礎上總結: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動能。(板書)那麼動能和哪些因素有關呢?

這就是我要進行下一個知識點講授——探究物體動能和哪些因素有關:

按照教材中的實驗裝置上進行兩次實驗演示:(1)讓同一鋼球A分別從不同的高度由靜止開始滾下,鋼球運動到水平面的快慢一樣嗎?哪次木塊B被撞得遠?(2)改變鋼球的質量,讓不同的鋼球從同一高度由靜止開始滾下,哪個鋼球把木塊B撞得更遠?

接下來,我會請學生和同桌之間進行5分鐘的小組討論,通過以上兩次實驗說明物體的動能和哪些因素有關?學生給我的反饋是:質量相同的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大,它的動能越大;運動速度相同的物體,質量越大,它的動能越大。(板書)

【設計意圖】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國中學生好表達,設定小組討論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集思廣益、同時學生之間可以互相借鑑分析問題的思路,這為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有裨益,同時可以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講完動能,自然到了勢能的講解,我是這樣操作的:展示打樁機在工作的視訊,這個過程中說明高處的重錘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勢能。(板書)接著介紹重力勢能的影響因素是什麼?並由學生回答:物體的質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勢能越大。(板書)

那麼接著就要講另一種勢能——彈性勢能。我會展示圖片:發生形變的網球拍和拉彎的弓,同時提問:它們具有什麼能量?根據重力勢能的學習和遷移學生回答:彈性勢能。(板書)追問:彈性勢能受什麼因素影響?學生會回答: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彈性勢能越大。(板書)

在講完以上兩個知識點後我會說明: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是常見的兩種勢能。

新課講授完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節:

在這個環節中,我會給出四個題目,分別讓學生來判斷它們都具有什麼型別的能量:1、在水平公路上行駛的汽車;2、懸掛在天花板上的吊燈;3、在空中飛行的飛機;4、發生形變的網球拍。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的目的在於檢驗學生是否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並且通過這個題目也能將本節課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相結合,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最後是小結作業環節:

在小結時,我將請學生來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這樣能加深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和系統化。

在作業環節,我會給學生布置這樣一個任務:請用物理知識解釋:為什麼要對機動車的最高行駛速度進行限制?為什麼在同樣的道路上,對不同車型設定不一樣的最高行駛速度?

七、板書設計

(過渡句)最後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注重直觀系統的設計,知識點由易到難的排布,重難點突出,能夠讓學生一目瞭然抓住本節課的核心。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教材中摩擦力的測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識的具體應用,“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知識的具體應用,通過學習本節教材的知識,提高了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一節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認知目標:知道摩擦力的種類,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摩擦力的大小,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知道摩擦在實際中的意義以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自然科學的價值,體驗知識來源於實踐而又作用於實踐的辯證關係。

3、重點、難點的確定

重點: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難點:摩擦產生的原因和滑動摩擦力的方向。教材對滾動摩擦沒有單獨講述,而是作為減小摩擦的方法來講,這在國中還是適當的。

二、教法和學法

施教之功,貴在引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引導轉化作用就是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簡單的把“啟發式教學”看作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要運用啟發式教學的思想去指導教學。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課我打算採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方法。

三、教學程式的設計

依據本節教材編排的順序,依據學生的認識規律,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程式和相應的具體操作:

(一)創設情境,實驗引入:

今天上課之前,我帶了幾個小玻璃球準備和同學們一起進行科學研究。但在來學校的路上,小玻璃球變髒了。老師給他們洗乾淨了。現在,請兩個同學把玻璃球請出來。(請兩個同學上臺20秒夾球)

提出問題:玻璃球為什麼不好夾?——學生討論回答

你認為摩擦力是一種什麼樣的力?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摩擦力。

(二)新課學習

1、認識什麼叫摩擦。

先請同學們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來做幾個動手實驗。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進而引入摩擦力的定義及種類。並進一步指出,在靜摩擦、滑動摩擦、滾動摩擦中,滑動摩擦是國中學習的重點,自動匯入到本節第二個環節“影響滑動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學習。

(三)關於第二個環節的學習,我打算請學生上講臺來完成書本上138頁的“影響滑動摩擦大小的因素”實驗。

一個學生上臺實驗過程中,其它學生仔細觀察,如發現臺上學生操作有誤,即可舉手取而代之。這樣做有幾點好處:

其一、臺上學生得到了動手的機會;

其二、臺下的學生在整個過程中也由於有了驅動力,就不僅僅只是看“熱鬧”,而轉為聚精會神看“門道”了,這樣即使他們沒有上臺,但對這個實驗也絕對印象深刻;

其三、實驗是同學動手做的,而不是老師包辦的,故而實驗結論更有說服力;

其四、實驗裝置只須一套,對實驗器材簡陋的部分學校,這個方案應該是可取的。

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起著從旁引導的作用。一開始提出問題:如果要測一個力,大家首先會想到什麼測量工具?(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是測什麼力的?(拉力);如果想讓彈簧測力計上的示數等於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該讓木塊在長木板上做怎樣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這裡運用了什麼知識?(二力平衡知識)。這時再讓學生仔細閱讀書上的這一實驗,然後再點一位同學上臺操作實驗。完成書本138至139的實驗後,再讓同學開動腦筋想想:如果想通過實驗知道滾動摩擦和滑動摩擦誰大誰小,可以怎樣來設計一個實驗,誰想到誰就上臺來操作,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四)第三個環節是“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我打算由身邊事例進而總結得出理論。

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壓力;(2)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減小摩擦的方法:(1)減小壓力;(2)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3)用滾動代替滑動;(4)使接觸面脫離。

接著順帶提問:我們觀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車、汽車、火車都裝有輪子,這是採用什麼方法來減小摩擦?而現在有一種新型交通工具——磁懸浮列車,它是沒有輪子的,但它的時速可達到500公里以上,是當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運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麼途徑來減小摩擦的呢?

(五)以分組搶答形式完成一些課堂反饋題:

1.體操運動員在比賽之前,雙手為什麼先要擦上鎂粉?而當他想要做迴環動作時,雙手又不能抓得太緊,為什麼?

2.某鄉親想清除黃豆中的砂粒,他把黃豆放在傾斜的桌面上,黃豆就順著斜面滾下桌面,而砂粒都留在桌面上,這主要是由於

A.砂粒比黃豆密度大B.砂粒比黃豆體積小C.砂粒受到的滑動摩擦比黃豆受到的滾動摩擦大D.砂粒受到的滑動摩擦比黃豆受到的滾動摩擦小

3.一輛重100牛頓的小車,使它沿水平地面作勻速直線運動,需用推力10牛頓,這小車受到地面對它的摩擦力為

4.下列事例各是哪種型別的摩擦:

用黑板擦擦黑板時的摩擦

人走路時,鞋底與地面的摩擦

行駛中的汽車輪子與地面的摩擦

(六)請一位同學朗讀下面小文章,加深對摩擦力的認識。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電功率的定義、物理意義、單位;

第二,電功率和電壓,電流的關係,電功率計算;

第三,理解和區分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電功率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學習了電功之後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電學知識的進一步學習掌握。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電功率的研究為了解用電器的效能和安全用電、測小燈泡的電功率等知識奠定了基礎。電功率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電功率的定義、物理意義、單位.。

2.理解電功率和電壓,電流的關係,並能進行簡單計算。.

3.能理解和區分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讓學生體會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觀察用電器上的銘牌讓學生體會物理與生產,生活的緊密聯絡。

2、通過實驗探究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培養學生尊重事實、探求真理的科學態度。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電功率知識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絡,所以正確建立電功率概念,並會用電功率公式進行簡單的分析與計算;正確理解“額定功率”,會區分“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同時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電功率知識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絡,也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國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動手實驗,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視訊、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邊講邊練及時鞏固。通過動手實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教室電能表的轉盤,有時慢悠悠,有時急匆匆,這是為什麼呢?接著引導學生觀察在只開三盞電棒時電能表指示燈1分鐘閃動的次數和教室所有電棒都開時電能表指示燈1分鐘閃動的次數。

教師提出問題:兩次的“次數 ”是否相同?這說明什麼?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可以回答出:不同,這說明電流做功快慢不同。依次引入新課。這裡滲透了比較的科學方法並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目標導學:

一、出示目標,學生閱讀:

1.知道電功率的定義、物理意義、單位.。

2.理解電功率和電壓,電流的關係,並能進行簡單計算。

3.能理解和區分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4.通過實驗體會用電器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

學生閱讀“目標”後,不僅明白了本節課要解決哪些問題,同時對本節課的重難點也有了一定的認識。

二、出示提綱,學生結合提綱獨立自學課本72---73頁內容。

(一)、電功率基礎知識:

1、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理意義:電功率是表示電流做功_____________ 的物理量。

3、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

4、單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換算:1kW = ________W ; 1w = _______= _________。

(二)、電功率計算:

家用普通手電筒的電壓是3V,電流是50mA,它的電功率是多少?

(三)、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

額定電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額定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際電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際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燈泡上標有“PZ220----60”字樣,其中220表示_____;60表示_______。

學生展示自學成果,師生共同評價:

1、學生在黑板上展示;

2、學生用紅色粉筆圈出展示的錯誤並改正;

3、教師點評。

在這裡我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和展示空間”旨在培養學生的自學歸納能力、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能力,看似平淡,實則對學生今後的學習將起到積極作用。

(三)、質疑釋難:

1、教師提出問題:燈泡在不同電壓下發光的亮度是一樣的嗎?其電功率是不變的嗎?

2、學生觀看視訊材料。

3、請同學們利用自己桌上的實驗器材做實驗,體會小燈泡發光亮度與功率的關係。

4、用電器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的關係(在學生觀看視訊材料和進行實驗的基礎上,自己完成):

U實= U額P額___P實燈泡發光_____

U實> U額P額___P實燈泡發光_____

U實

這是本節課的高潮所在。教師提出問題後先讓同學們觀看一段燈泡亮度與燈泡電功率關係的“視訊”,初步體會燈泡亮度與功率的關係。然後再讓同學們動手“分組實驗”再次感性體會燈泡亮度與功率的關係,既激發了同學們的求知慾又培養了同學們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驗能力。

(四)拓展延伸:

學生通過觀察和分組實驗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用電器正常工作的條件應是什麼?.用電器的工作情況是什麼決定的?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解決,對同學們在今後的日常生活中能正確使用用電器做出了科學指導。

電功率知識的綜合性強,根據用電器額定電壓和額定功率求電阻、在給出實際電壓(或實際電流)的基礎上求實際功率、在已知電功和電功率基礎上求通電時間等都是在考查同學們在解決物理實際問題時能否“依靠公式”展開思維。所以,我以課本例題為依託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小明用一個標有“PZ220---1100”字樣的電爐燒水。若此時家中的實際電壓為200V。這個電爐的電阻是多少?此時該電爐的電功率是多少?1.8KWh電能可以供它正常工作多長時間?

(五)反饋檢測:

1、電流在___________________叫電功率,它是反映電流做功_________的物理量,在國際單位制中它的單位是_________。

2、關於電功和電功率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電流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 B、電流做同樣多的功,用的時間越長,功率越大.

C、電流做功時間越短,功率越大、 D、在相同時間內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通過學生對這兩道題的訓練,可以看出學生對電功率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使教師的教學做到心中有數。

3、小明利用電能表和秒錶測量某用電器的電功率,當電路中只有這個用電器工作時,測得15min內消耗的電能為0.3kWh,則這個由電器可能是( )

A、電視機 B、白熾燈

C、電冰箱 D、空調器

這道題的設計既考查了同學們對電功率公式的掌握情況同時也體現了“物理與生活是密切聯絡”的新課程理念。

教後反思:

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知道電功率的概念,會進行簡單的電功率計算,並通過實驗讓學生體會用電器工作情況與其電功率的關係。本節課我是按我校“五步導學”的模式設計的。這節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以及物理課堂應以著力培養學生觀察和實驗能力為目的”的新課程理念。從教學流程看,本節課“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生的積極性始終被充分調動。尤其是在體會用電器工作情況與電功率關係時,同學們的積極性很高,課堂出現了一個高潮。但是,由於本節課容量大,教師留給學生的時間略顯得不足。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4

20xxx年10月19日,我在八年級10班聽了王**老師的《光的反射》一課.

王老師先由生活中看見不發光的物體為例,啟發學生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光線如何傳播,從而引入本節課內容---光的反射。這一引入是從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出發,思考現象背後的物理本質,使學生明確光不是物體發出的,但是我們卻能看到物體說明物體上有光進入人的眼睛,從而抽象出光線反射的模型。緊接著,王老師讓學生上臺展示課前自主學習的成果,用海綿和小棒模擬了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入射角,反射角的關係,這一模擬實驗的好處在於可以使學生全方位,立體地構建反射模型,更好的理解三線共面以及法線的作用和意義。

在驗證光的反射規律實驗中,王老師先對顯示光路,實驗操作順序觀察物件等進行了指導,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多動手嘗試尋找規律,並分組進行拓展實驗的探究,實現了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王老師語言富有親和力,問題設定合理,比如探究三線共面,當將擋板翻折時,看不到反射光線,就問,“反射光線是否消失了?”“如果沒有消失,那麼怎樣才能再次找到反射光線?”一個個小臺階的設定,使學生能很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獲得成就感,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本節課的亮點當屬三個拓展性實驗:平移,轉動平面鏡觀察反射光線的變化,以及探究如何運用兩塊平面鏡獲得平行光線。這三個實驗大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個人認為獲取平行光的兩種方法可以對應數學中證明平行的兩種方法,把數學和物理相結合。從後來的評課來看,對這一塊的處理,不同老師有不同的做法。湯老師認為拓展實驗應該與實際運用相結合,比如平移鏡面可以用來測量液麵上升下降的高度,平行光可以用來製作潛望鏡等;殷老師認為拓展探究可以從現象出發,運用現有的潛望鏡模型,用鐳射筆演示現象,讓學生猜想潛望鏡內部結構,並用實驗進行探究驗證,這樣的做法將好過讓學生去製造平行光這樣的“任務式探究”,讓學生為用而學,學以致用,使他們產生“我要學物理,我要做探究實驗”的強烈願望,並且也能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由現象抽象思維得出物理概念和原理,切實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

從評價來看,王老師這節課上的是相當成功的,我不禁要思考成功的原因。捫心自問,這節課要是由我自己來上的話,肯定不會如此精彩。而王老師的課也是經過了反覆思考,試上和改進,花費了大量的心血,在磨課聽課的過程中,大量吸取別人的意見進行改進,逐漸提高了自身的心理素質和教學能力,才能在區級的公開課上鎮定自若,胸有成竹,展現出自身的風采,為學校爭得榮譽。因此,我在後續的教學工作中也應該多聽課,多交流,反覆備課,在不同的班級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促進自身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要說是_________版_____年級物理_____(上或下)冊第_____章第_____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內容。

首先說一下我對本節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知識基礎上引入一節_______________課(概念課、規律課或實驗探究課),本節內容同時又是學生學習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後續知識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章教材中起著承前啟後重要作用。

通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__________知識,瞭解研究物理問題__________方法(如:控制變數法、轉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實驗法、類比法等),初步學會運用_____知識解決_____問題方法,培養學生__________能力。

2.教學目標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現有認知水平,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為本節課知識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讀圖分析能力,收集處理資訊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對科學家生平介紹,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勇於探索真理精神,激發學習積極性;或者是通過學習什麼知識,培養學生什麼意識和品質等)

3.教學重點,難點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和本節教材實際,並結合學生實際,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節課重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對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識,限於學生認知水平,可能無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師合理引導,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為本節課難點。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學法)

1.教法選擇:

教法一:現代素質教學理論強調:學生學習行為是由動機引起,學習動機對於學生學習可以發揮明顯推動作用。要有效地進行長期有意義學習,動機是必不可少。本課採用演示實驗,巧設物理情景引發動機,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由學生分組實驗,激發動機,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最後再通過例題深化動機,培養學生創造性。

教法二:為貫徹生本教育,落實以生為本、以學定教教育理念,結合教材實際,本節課準備採取啟發誘導、點撥釋疑、合作學習,兵教兵教學方法。

2.學法指導:

作為教師來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其能力是物理教學落腳點。因此這節課採用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合作探究尋求方法兵幫兵學習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凸現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收集資料提取資訊能力。

三、教學程式及設想

1.複習舊知、匯入新課(2分鐘)

為了順利得出本節_____________概念(或規律),同時讓學生掌握研究物理問題基本方法,採用類比法設計複習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密度、壓強、功率引入要類比速度)

為更好落實“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新課程理念,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問題,匯入本節新課時,採取故事匯入(或生活現象匯入或演示實驗匯入)方式,讓學生產生強烈問題意識,使學生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現象是……或演示實驗是……)

2.任務驅動、自主預習及展示(5分鐘)

學生閱讀課本px頁~py頁,獨立完成下發學案上自主預習題。為最大限度培養學生最基本自學能力、提取資訊能力,結合教材實際和已確定目標,本節課設計預習題如下:

問題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浮力》一節預習題可設計為:1、浸在液體中物體,當它所受浮力大於重力時,物體_______;當它所受浮力小於所受重力時,物體_______;當它所受浮力與所受重力相等時,物體_______在液體中,或_______在液麵上。2、一個 50g雞蛋懸浮在鹽水中不動時,受到浮力是_______N.(g=10N/kg)3、採用_______辦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現代化得輪船,也保持著這種古老辦法。4、排水量是1000t輪船在河水中航行,滿載時船及所裝貨物共重_______N,受到河水浮力是_______N.船從河水中駛入海水中,它受到重力大小_______,它受到浮力_______,它排開水體積_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5、潛水艇靠改變_______實現上浮和下沉?6、氣球和飛艇能漂浮在空中,氣球和飛艇裡充是_______。)

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後,教師採取投影學生學案、學生補充完善學案方式順利完成此環節。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鐘)

同學們針對學案中設計探究問題,分小組先討論解決後再上黑板分別進行板演,為展示交流做準備。然後本小組講解,其餘小組聆聽並發現其不足之處,加以完善。此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注意歸納思路、滲透學科理念。

本環節設計合作探究題和處理方法為:

(以《浮力》一節為例:

問題(一):把體積相等、質量不等三個小球a、b、c放入同種液體中,靜止後位置如圖所示,它們所受浮力分別為Fa、Fb、Fc,則這三個力大小關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球密度最大。

問題(二):將同一鐵塊分別放入水和水銀中,比較鐵塊受到浮力大小,下列說法中正確是_______(ρ=13.6×103 kg/m3)

A.在水銀中受到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浮力大

C.在兩種液體中受到浮力一樣大 D.不知道鐵塊形狀,無法確定

問題(一):學生自學時,能夠判斷出三個球受到浮力大小關係,而在解決三個球密度問題時,找不到問題切入點。

教師點撥:根據前面學過質量、體積和密度關係,在這裡三個球密度沒法比較,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他們都在同一種液體中,只是處於不同狀態,所以我們可以試著與液體密度相聯絡,找出問題解決辦法,即物體重力和液體浮力關係入手,進而找到密度關係。

問題(二):學生在分析物體在液體中最終所處狀態時,根據生活中木塊、鐵塊、水關係,進而去理解其他物體,找不到解決這類問題規律。

教師點撥:在這個問題中,從力和運動關係入手,當物體受到力是平衡力時,這時物體就處於靜止狀態,如果物體受到力不平衡時,物體將處於運動狀態,向力大那個方向運動。在這裡我們只要比較物體受到浮力和物體重力大小關係(或實心物體密度和液體密度大小關係),就可以判斷出物體將處於狀態。

4.課堂小結,構建體系(5分鐘)

對應本節課目標,讓學生敘述這節課收穫,包括知識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收穫,然後師生共同構建本節課知識體系,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整體把握,也有機體現了學科知識建構思想。構建體系時以螢幕投影方式完成。

5.當堂檢測、鞏固昇華(10分鐘)

學生獨立完成學案上檢測題後,教師投影答案,對出錯和疑問較多地方,通過兵教兵和師教兵方式解決。

6.學後反思(3分鐘)

學生針對所學內容和本節目標,在學案上自己構建本節知識樹。

四、板書設計

最後說一下本節課板書設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電功率》是新版物理九年級第十八章第二節的內容,是繼電流、電阻、電壓、電能之後學生學習的又一個電學基本概念。本節內容,既是對電能知識學習的深化和具體化,又為本章第三節實驗"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的學習作理論上的準備,而且它是生活中用電器銘牌上一個重要的指標,在生產和生活實際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對學生今後體驗生活意義重大。本節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過了部分的電學知識,電流和電路,電阻及其影響因素,掌握了一些解決電學問題的基本方法(如控制變數法),具有一定了的電學基礎,學生感性思維能力較強,同時通過對前面功率的學習,也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單本節內容學生理解起來也相對較難。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電功率定義、公式、單位,會用電功率公式P=w/t進行簡單的計算的,能初步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電功率問題。

2.過程和方法:觀察體驗電能表鋁盤轉動快慢跟用電器電功率的關係,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細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使學生懂得科學就在我們身邊;關心日常生活中各種用電器功率的大小,形成節約用電的意識和習慣。

四、教學準備

電風扇(有銘牌),電吹風,學校用的電子計時器,空調機的銘牌圖片、燈泡。

五、教法分析

教學流程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合作探究,學習新知→例題講解,鞏固體驗→學生總結,體驗心得→佈置作業,鞏固提高

教法學法

教法:談話法、講解法

學法:觀察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本環節教學大約5分鐘)

引導學生觀察演示實驗,鼓勵學生髮現問題。

讓學生觀察演示實驗電能錶轉動的快慢情況,發現電能表上的鋁盤轉動有時急匆匆,有時慢悠悠。細心的同學可能會發現,在使用一隻普通燈泡時,鋁盤轉的慢,而使用大功率燈泡時,鋁盤轉得快!讓學生交流,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用演示實驗引起學生的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鑄就良好的開端。)

第二環節:合作探究,學習新知(本環節教學大約25分鐘)

活動一:自主討論,認識定義

1、通過看課本討論和引導學生得出電功率的定義和公式及單位進率:

板書:電功率是表示用電器消耗電能快慢的物理量。

啟發:如何來比較不同用電器做功的快慢呢?(應引導學生得出:可以讓時間相等,看消耗電能是多少的;或者讓其消耗電能相等,看所用時間的多少;只要說出大體意思即可,關鍵是讓學生真正理解使用控制變數法。)

得出:電功率大小等於用電器在1秒時間內所消耗的電能。(類比於功率的定義)

2、提問:如何計算電功率的大小?

學生分小組討論,歸納總結,各小組推薦同學回答,由學生匯出電功率的計算公式。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歸納能力。)

活動二:解決問題。

板書: 消耗功率100W中的100就是電功率是100W,它的意義是此燈

泡在1s內消耗的電能是100J.學生回答25W的意義。

談話:正是因為100W的燈泡比25W的燈泡在相同的時間內消耗的電能多,所以轉化為內能(光能)的能量也就多,這就是為什麼100W的燈泡比25W的燈泡亮的原因。

(設計意圖:使學生感受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活動三:閱讀資料,理解概念

讓學生看書本上92頁的小資料,並觀察教師帶來的用電器上的銘牌,請學生讀出某個用電器的功率,並回答:①各家用電器的電功率相同嗎?②誰的電功率最小?③誰的電功率最大?引匯出單位 千瓦(KW)指出 1kW=103W

(設計意圖:從現象中認識意義,討論問題環環緊扣,層層深入。初學者常常會認為電功率大的用電器消耗的電能一定多,這樣設計可讓學生在糾正錯誤中深刻理解電功率的概念。併為下面千瓦時學習做鋪墊。)

活動四:單位比較,明確概念

<討論>:(1)功率為1千瓦的電熱水壺,正常工作1小時,它消耗的電能是多少?

(2)如果P用千瓦作單位,t用小時作單位,則W的單位是什麼?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推導能力,理順各單位的關係,有利於知識的掌握。並且明確所求的是W電能!)

引導得出:"千瓦時" 的來歷

活動五:自主學習,教師引導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P.95的電功率的測量。教師歸納總結

第三環節:典例剖析,歸納總結 (本環節教學大約7分鐘) 板書典型例題,學生分析剖析,教師分析講解並總結。

第四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提高(本環節教學大約3分鐘)

在完成第四個環節的教學後,本節課的新課教學任務基本完成。學生可以根據小習題練習檢查本節課的收穫,體驗學習的快樂。之後老師動員學生收集家裡的電冰箱、 電熨斗、 電視機、 電風扇、 微波爐、 洗衣機等用電器的銘牌,瞭解它們的額定電壓和額定功率(STS活動),再一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七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重力”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的知識對學習壓力、支援力、浮力等知識的學習非常重要,又是學習壓強、功的基礎。“重力”是“力學”中的基礎,在力學學習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本節課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來”四部分內容構成,分別從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兩條線來認識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2、教材處理

在授課中本人認為把“重力的由來”由最後學習內容調整為首先進行學習再學習重力的概念比較符合知識的認知邏輯順序。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學生對重力的現象比較熟悉,有一定的認識基礎。農場孩子,純樸上進,通過半年的物理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他們缺乏一定的探索問題的能力。

根據20xx版物理課程標準對重力學習要求,學生的情況以及教學內容我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為: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萬有引力而產生的。

2、瞭解重力的作用效果,會由質量計算重力大小。

3、認識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

1、瞭解牛頓關於“地球吸引月球”的理論思想,知道萬有引力的存在。

2、通過實驗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認識並掌握求重力的公式。

3、通過“重錘實驗”“找重心實驗”理解並感受重力的方向與作用點---重心。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實驗認識“質量”與“重力”關係。

2、通過對重力產生的原因的探究,瞭解牛頓的貢獻,激發學生向科學家學習的意識,樹立探索太空奧祕的理想和信念。

根據教學目標和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

重點:掌握重力的“三要素”;能進行重力大小的計算。

難點:重力的方向;重心的含義。 為更好完成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採用直觀演示法、引導發現法、讀書自學和講解法等,多種方法配合使用,運用多媒體直觀展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加上教師講解,將達到“教”與“學”的優化組合。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1、選擇教具依據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物理課程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學用具及裝置選取得當有利於使教學過程從抽象到形象。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質量的關係。還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從而達到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為此,我選擇以下的教具及裝置:

2、教具:下落物體視訊、多媒體課件、鐵架臺、彈簧測力計、重錘線、鉤碼、三角板、座標紙、鉛筆、細線、橡皮

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採取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我設計以下教學過程: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教學

1、導學內容:

播放視訊: 石往山下滾,水往低處流,雨從空中下落,月球圍繞地球轉,拋物下落。演示繫繩橡皮圓周運動,撒手後運動情況。

問題:以上現象發生的原因是什麼?什麼是萬有引力?誰發現萬有引

力?什麼是重力,用什麼表示?物體只要在什麼附近就會受到重力?

2、學生活動:

學生觀看視訊,引發思考;閱讀教材,p9導讀與p12重力由來,回答問題。

3、設計意圖:

從生活情境中尋求規律,形成理論,樹立探索太空的理想,激發向科學家學習意識,讓學生自然進入課題。

(二)實驗探究,尋求規律

1、導學內容:

托起不同的鉤碼,感受它對手的壓力,提出問題,猜想質量與重力之間有何聯絡?分組實驗,用測力計和鉤碼探究質量與重力之間遵循什麼規律,總結結論。設計,填寫表格。

以m為橫軸,G為縱軸建立平面直角座標系,描點繪影象,計算G/m,小結g=9.8N/kg.總結重力公式。

2、學生活動:

學生感受後回答,質量大的鉤碼對手的壓力越大,說明重力越大。學生分組實驗,利用測力計測量相應鉤碼重力,利用直尺鉛筆描點、作圖,分析規律;填入表格並計算比值,總結G = mg 。(一次函式型別)

3、設計意圖:

通過實踐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學生學會正確的探究規律、方法、步驟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導學生建立理論來源於實踐,規律就在身邊的認識,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分析歸納,理解應用

1、導學內容:

P11,先閱讀後例題解析,分析小結整理過程;重力的方向;解決用什麼工具確定豎直向下的方向?平面是否水平?我國與美國重力的方向是同向嗎?有何規律?p12,重心,質量分佈均勻,形狀規則物體重心在哪裡?

2、學生活動:

學生即時解答例題,板書解析;學生閱讀重力方向與重心部分內容,回答問題,學生小組討論重力的方向應用及規律。學生尋找規則物體重心。

3、設計意圖:

熟悉公式,規範解題步驟;理解力與重力關係,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學生閱讀學習能力,體驗物理來源於生活,從物理走向社會。

(四)課堂訓練 鞏固新知

1、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確的?

A.物體被丟擲後總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的結果

B.籃球拍到地板上有彈起,是重力作用的結果

C.地球上各地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飛船離開地球很遠後,可認為不受地球的重力了。

2、關於物體重心,下述正確的是?

A.物體上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都作用在物體的重心上

B.一個均勻鐵環,它沒有重心

C.籃球打足氣後,它的重心也在球心處

D.向一個杯子中慢慢地加水,杯子和水的重心會越來越高。

3、某同學用彈簧秤稱一盒牛奶,示數如圖,則這盒牛奶

的質量有多大?(g=10N/kg)

4、某同學的“體重”(質量)為50kg,則他的重力是多少牛頓?當他乘坐飛船,離地球較遠時,質量是多少千克?(地面附近g=10N/kg)

設計意圖:檢測從基礎鞏固、能力提高、發展思維三個層次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強化訓練。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五)課堂小結 感悟新知

關於重力

(一)重力產生的原因——萬有引力

(二)重力大小G=mg,g=10N/kg

(三)重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方向豎直向下,作用點是重心

設計意圖:讓學生談收穫,通過課堂小結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情況,教師根據情況再進行小結。

(六)課下作業 鞏固昇華:

p14,動手動腦學物理 1----5.

設計意圖:1-3題考查重力公式的應用,訓練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注意公式、運算過程和結果的規範與準確。4、5題考查學生是否知道重力的方向總是豎

設計意圖:簡明扼要呈現本節課重點內容,便於學生系統掌握本節知識。

國中物理溫度說課稿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三章第1節的內容《溫度》。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節的內容有溫度的物理意義、溫度計的原理、結構、攝氏溫度的規定、溫度的寫法和讀法、自然界的一些溫度以及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等。本節內容是本章知識結構的核心,本節的教學首先是圍繞“溫度”和“溫度計”進行的,它不僅是本章的預備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物態變化是圍繞“溫度是否變化”進行的。特別在後面的實驗探究以及人們的生活、生產、氣象測量中,溫度計的使用也將是其中重要的角色。本節課是從物理學的角度使學生認識溫度的有關知識。本節內容知識面寬,但難度不大。因此教學方法易靈活多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2.學情分析

學生對溫度這個詞是非常熟悉的,但對它的含義的理解卻不準確。通過教材的開篇的感受溫水的感覺以及“想想做做”內容,指導學生髮現生活中的對溫度的感覺是靠不住的,引導學生關注溫度的科學內涵,在此基礎上,通過討論交流自制溫度計的過程,讓學生領會溫度計的測溫原理,從而順利進入溫度計的教學過程。

3.教學目標(三維目標)

“有效的學習始於準確的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所以準確、易懂、可行、可測的目標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和任務,從而選擇正確的學習方法進行有效學習。我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同時針對國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溫度計的工作原理

瞭解並記住一些生活環境中常見的溫度值

會用溫度計測量溫度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瞭解溫度計的結構及工作原理

通過學習活動,使學生掌握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重難點放在如何正確使用溫度計以及正確讀出溫度計上的示數,因為平時學生很少接觸溫度計,有些東西還停留在感性認識上,所以,要把它轉換為理性認識,我將主要用小實驗的方法來突破這個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溫度計的工作原理和結構

掌握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教學難點

溫度計的特點及使用方法

5.教學準備

只有準備了充分的教具,才能保證教學以及演示實驗的順利進行,而且實驗又是中學物理教學的基礎。實驗能為學生提供符合認識規律的環境,同時能激發學習的興趣,還是發展學生能力和使學生獲得科學方法的重要途徑。因此我選擇了以下教具:

教師:演示溫度計、燒杯(2只,分別裝熱水、冷水)多媒體裝置等

學生:實驗用的溫度計、燒杯(3只,分別盛熱水、溫水、冷水)、試管、滴管、燒杯(內盛紅墨水)、帶細長玻璃管的橡皮塞、透明吸管

二、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結合課標的要求,在各個環節中都要注意引導學生參與制作和體驗,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培養對生活環境溫度的感知能力,對攝氏溫度的規定只作初步瞭解,重點鍛鍊學生的認讀能力和溫度計的規範使用。教學中體現新課程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作用。能做的一定要讓學生親自去做,讓學生用自己的體驗來說,不能用教師的一味說教代勞,採用教法:實驗、觀察、討論、訓練和講解相結合,啟發式綜合教法。

學法: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能力、性格特點等,依據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在原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的自我構建,自我生成的過程。採用學法:小組討論學習、動手實驗、觀察分析歸納等方法。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以炙熱的鋼水和寒冷的霧凇兩幅圖片,引入溫度的概念:是用來描述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以學生熟知的自然現象引入新課,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物理來源於生活,最終又迴歸到生活當中。隨後引導學生做課本第47頁圖3.1—1“想想做做”,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感覺冷水,熱水,溫水的感覺,交流論證感覺有時並不可靠。

第二環節: 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自制溫度計:八年級學生的直觀形象思維仍佔有一定的地位,部分學生對溫度計有一定的認識,但並不全面。因此,學生通過自制溫度計,然後把自制溫度計先放入熱水中,再放入冷水中(最好使用冰水,這樣使得效果很明顯),讓學生觀察溫度計中的液柱的變化情況。讓學生了解溫度計的構造及工作原理。

通過自制溫度計演示,讓學生體會溫度計的測量原理——液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 第三環節: 內化提高,實際應用

1.以實驗室常用的溫度計為例(預先將溫度計發放下去),觀察溫度計的基本構造(玻璃外殼,液體,玻璃泡,刻度)。溫度計這一小節的內容學生完全有能力自己看懂,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的內容。

2.通過看桌上的溫度計,看書和觀看播放的課件,學生互相總結溫度計的基本構造、量程、分度值、攝氏溫度的讀法、如何規定零度和100攝氏度等知識。並通過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形式加以深化。

3.介紹一些常見的溫度。書上給學生準備了常見的一些溫度計的資料,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4.分組實驗測量冷水和熱水的溫度,教師巡迴指導,注意引導學生先用手估

測一個溫度,再實際用溫度計測量一下,並比較估測的與實際測量的溫度的不同。學生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體會使用溫度計的正確方法(四個會:會認、會放、會讀、會看)。老師相應地設計一些問題以補充知識點。在此環節,我首先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本瞭解在使用溫度計前要注意的問題,然後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動手操作實驗,掌握正確使用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的方法。再配以多媒體,把常見的錯誤集中展現,讓學生印象深刻。

第四環節:深化理解,延展新知

學生對體溫計的使用應該不陌生。為了講清楚溫度計和體溫計的區別,可以設計場景,讓學生分別用體溫計和常用溫度計來測量人的體溫。讓學生自己發現溫度計和體溫計的不同,並從中分析出體溫計的結構特點。

第五環節: 感悟收穫,課堂小結

採取口頭小結的方式總結這節課的內容,強調學生要掌握溫度數值的讀寫及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

第六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為了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加深學生對本節知識點的記憶,我設計了有針對性的練習題。通過練習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第七環節: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第1節 溫度

1.溫度:物體的冷熱程度

單位:攝氏度(℃)

2.攝氏溫度?在一個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攝氏度 沸水的溫度規定為100攝氏度

構造:

會認:量程、分度值、零刻度??3.溫度計??會放:溫度計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在

液體中,不要接觸容器的底或壁?使用方法?

會讀:示數穩定,不能離開液體???會看:視線與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工作原理:液體熱脹冷縮符號t

?構造特點:縮口4.體溫計? ?使用方法:使用前要用力往下甩

四、說教學反思

本節課使用了指導——探索式教學模式。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層層創設情境來不斷引導學生學習,是教學模式從傳統的重結論轉變為重過程,教學目標從傳統的.傳授知識轉變為發展學生的觀察實驗、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教師只

起創設情境、主持,激勵和歸納總結的作用,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說課的內容到此結束,由於本人水平有限,上面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老師多批評,多指正,謝謝大家!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的內容、地位及作用、編寫特點和意圖)

本節內容由怎樣認識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圖、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四部分內容構成,教材引導學生經歷感知力、描述力和分析力的認識過程,讓學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

它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重力、彈力、摩擦力以及壓強、浮力、機械效率的基礎。在這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運動的描述和運動的快慢,教材這樣安排也有利於掌握本節課的內容。

教材體現了讓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認識過程,體現了現代生活與力的聯絡是最為密切的。本節教材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比如人推車、雙手拉彈簧、推門、提水桶、人拉車等現象,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說學情分析

1.認知水平。學生在生活中對力已有一些膚淺的認識,能列舉出生活中與力有關的例子,對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2.學習能力: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具有初步的實驗探究能力,八年級學生的思維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1.知道力是物體對物體的相互作用,能通過生活例項,歸納總結出這一概念,並能解釋有關現象。能正確寫出力的符號和單位。

2.能通過實驗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釋生活中一些力的現象。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圖表示力。

四、說重點、難點及突破

重點、難點: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圖

突破措施:一是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壓彎鋸條、拉長彈簧、用磁鐵吸引鋼珠、手捏橡皮泥等,讓學生體驗力的作用效果,二是用課件出示大量的實際案例,強化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五、說教法與學法

1.實驗探究:充分體現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節課上,讓學生在推、拉、提、壓的動手體驗中思考,獲取知識。

2.學案導學:精心設計導學案,明確學習指令,整過學習過程主要包括四個知識點。精選學習問題,讓學生知道學什麼,怎樣學,學到什麼程度;

3.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加強合作交流,把問題更多的放在小組內得以解決。老師的作用就是提出問題、觀察、傾聽、點撥。

(4.多媒體輔助: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形象、直觀、便捷的作用。)

六、說教學流程

1.課題匯入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和工農業生產中常常提到“力”這個字。如一個人推了別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學們上課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的戰鬥力等。請學生說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學生思考,蒐集有關力的一些說法,由此引出,我們今天要學習物理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力”)

2.要點探究:四個要點

要點一:力的概念

首先提出問題:

請同學們根據下列現象:人推車、拉長彈簧、推土機推土、用水桶提水等,歸納總結這些現象有什麼共同特點?

學生一般能總結出產生“力”有以下共性:①有兩個物體;②有動詞。告訴學生,物理中常把生活中所說的推、拉、提、壓等概括為“作用”,這樣,我們可以說,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針對以上力的概念,老師引導學生且強調:①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單獨存在;②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

注意:這裡的板書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板書,僅憑學生頭腦中有關力的事例,是很難得出力的概念的。

要點二:力的作用效果

設計兩個學生實驗:將橡皮泥捏成各種形狀,拉長壓短彈簧,引導學生歸納得出: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跟蹤練習:請列舉生活中力使物體形狀發生變化的例項。

接下來,讓學生在小組內參照課本第三頁圖7.1——2有關說明,完成實驗,

歸納概括實驗結果的共性特徵——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這裡,要讓學生明確“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包括哪些方面,再做一個跟蹤練習:請列舉生活中力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的例項。

要點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圖

首先提出問題: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結合演示:用力拉彈簧、打檯球,由此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方向有關係。

老師可以繼續演示推門,引導學生觀察總結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作用點有關係。但這個實驗不能讓每個學生體驗,所以,可以給學生提供核桃鉗子,讓學生在扳手不同位置使力,體驗力的作用效果。

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對光線的認識,遷移到力的示意圖的學習。達到會運用抽象的科學方法描述力。明確畫法,規範作圖,使學生達到能識圖,會畫圖。對具體步驟和畫法要提出較規範的要求。在老師示範的基礎上,完成課本第5頁畫力的示意圖2、3題。

要點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完成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學內容,是促進學生對力的概念形成整體認識的重要環節,也是本節課的難點之一。

讓學生親身體驗:學生完成用手拍桌子,用左手拍右手,用手提凳子等體驗,感受手對其他物體施力的同時,手也受到力的作用。

進一步完成圖7.1—5實驗,總結實驗結論: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力時,另一個物體也同時對它施加力的作用,也就是說,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並利用整理、歸納的方法較清晰的反映各例項的共同特徵,從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分析、歸納的難度,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形成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整體認識。

另外,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認識需要鞏固。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利用這一認識去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現象,比如火箭升空、游泳等現象。

3.梳理反思:給學生3分鐘時間,梳理反思剛才學習內容,補充修改導學案,構建知識網路。

4.達標檢測:根據學習目標,設計3個題目,讓學生獨立完成,老師出示答案,學生小組互批。

5.課後延伸:

佈置一個聯絡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和動手實踐的課程理念。

七、說板書設計

學生構建的思維導圖。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槓桿》是國中物理八年級第十二章第一節課。教材第七八章章分別介紹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識,本節從新的角度,在不同層次上研究了這個問題,其內容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擴充套件,也是後面滑輪、輪軸等其他一些簡單機械的基礎。本節課內容包括:什麼是槓桿?槓桿的五要素,研究槓桿的平衡條件,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並畫出力臂,實驗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槓桿是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機械。學生每天都會接觸剪刀、指甲刀、夾子、筷子等物體,但僅僅是會使用,沒有深入地研究這些物體的特點。教材首先通過生活中用撬棍撬石頭,讓學生尋找槓桿的特徵,引導他們用科學抽象的方法建立槓桿的概念,使學生對槓桿有初步的認識,再結合相關圖片熟悉槓桿的幾個名詞。然後通過探究實驗,讓學生尋找槓桿平衡時,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之間的關係,總結出槓桿的平衡條件,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理念。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與《物理新課標》要求和本節教材內容特徵,我確定本節的學習目標如下:

1.知識和技能目標:

(1)認識槓桿,能從常見的工具中辨認出槓桿。

(2)知道有關槓桿的一些名詞術語,知道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3)理解槓桿的平衡條件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在認識什麼是槓桿的過程中,通過教師演示生活中常見的槓桿,使學生在腦海中建立槓桿的概念,培養學生觀察、歸納的能力;

(2)在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時,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並進行分組實驗的方法,使學生獲得比較全面的探究活動的體驗;

(3)通過探究槓桿平衡條件,學習分析實驗現象,尋找實驗資料之間的規律來對實驗進行分析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展示我國古代的桔槔建築等成果,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在探究“槓桿平衡條件”過程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在探究中培養學生互助合作意識;

(4)通過了解槓桿的應用密切聯絡實際,增強物理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其中教學重點是

(1)知道什麼是槓桿,理解槓桿的平衡條件。

(2)讓學生經歷一次探究槓桿平衡條件全過程,並體會實驗探究在物理學習中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是

(1)怎樣找到槓桿的力臂;對力臂的認識和理解比較抽象,因此是本節內容的難點。

(2)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探究槓桿平衡條件過程中對資料的分析得出結果。

三.學情分析:

在以前學習中,學生學習了力學基本知識以及力在生活中的應用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有力學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一些簡單機械及應用。這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同時又保持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性。把實驗和結論緊密結合起來,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為學生學習槓桿的應用及變形槓桿打下了基礎。。經過觀察、實驗等手段建構物理模型,並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在此之前已經接觸了一些探究過程,可以說對於實驗探究,學生們已經有了一定的思維基礎,但八年級學生知識有限,思路不夠寬,對於問題還不能深入考慮。因此,對於本節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實驗,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操作實驗,難度很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思維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引導學生選擇適當的思維起點,讓學生充分參與物理的教學過程,形成良好的理解思維習慣。所以本節課無論是在培養學生學習方法上,還是鍛鍊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四、說教學設計

(一)、匯入新課——創設問題情境、誘導學習動機、感知教材

以《史記》中有關咸陽宮的記載引入,簡單的介紹咸陽宮的規模,引發學生思考在當時的條件下,我們的祖先是怎樣建設這樣龐大的工程,由此讓學生想到是運用的機械(工具),此時教師出示在中國古代生產生活中用的桔槔及戰爭攻城中運用的投石機,瞭解自古以來勞動人民就懂得機械,使人類文明不斷地進步,然後通過男女生捏粉筆頭比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學生對接下來的新課學習充滿期待。

(二)新課學習

1、認識槓桿

(1)槓桿的概念:

通過觀察一組圖片,結合生活中使用這些工具的體驗,引導學生說說這些工具的共同點,抽象出槓桿的定義。這種處理方式體現了物理知識來源於生活的理念,同時也符合的思維由具體到抽象的發展過程。讓學生舉出生活中槓桿應用的例項,這樣的處理方式有助於發揮學生的潛力,有助於保護和培養學生探究未知事物的興趣,並切實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身邊,物理是有趣有用的

(2)槓桿的五要素

在觀看動畫過程的基礎上,指導學生了解與槓桿有關的幾個名詞。分別是槓桿的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和阻力臂。在瞭解過程中通過看圖讓學生會找出一根槓桿的支點、動力和阻力。

⒊學習畫動力臂和阻力臂

利用多媒體模擬畫動力臂和阻力臂的過程,教會學生作圖。動力臂和阻力臂的畫法是本節的難點,為突破這一難點,教師採用的是直觀教學示範畫圖的方法,讓學生學會畫動力臂和阻力臂。在這裡一定要強調學生正確規範的掌握畫力臂的方法。

2、探究槓桿的平衡的條件

(1)什麼是槓桿的平衡

引導學生從物體的平衡來理解什麼是槓桿的平衡。

(2)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

① 提出問題:通過生活中我們玩的蹺蹺板為例說說如果蹺蹺板要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時候,什麼方法最有效? 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提出問題:槓桿要平衡,動

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要滿足什麼關係?

②、 學生猜想與假設

請同學們結合生活中常見的槓桿例項進行猜想。他們的想法可能不盡相同,但他們一定都認為槓桿平衡會跟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等因素有關,對學生的猜想及時予以鼓勵。並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猜想設計實驗表格並制定計劃設計實驗。

③、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要得到確切地結論,不能只憑猜想,還必須通過實驗來研究,這樣我們就設計實驗討論如何去測量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教師介紹實驗器材。 ④、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教師巡迴指導學生操作實驗,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把測得的實驗資料(即動力F1、阻力F2、動力臂L1、阻力臂L2)填入自己設計的表格中,並分析它們之間的關係

⑤、 分析實驗資料與驗證猜想

各個小組對本組的實驗資料進行分析,可以看到當F1·L1與F2·L2相等或近似相等時,槓桿就處於平衡狀態,這就得出了槓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 ⑥、 評估、交流與合作

學生交流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如沒有豎直向上拉彈簧測力計,會怎樣?掛鉤碼後,還能否調節槓桿平衡?實驗為什麼多次進行?還可以回顧實驗有什麼不妥之處,可以怎樣改進等等。實驗結束後,每個小組把實驗過程和結果寫成實驗報告,並在班上報告實驗結果,進行討論與交流(由於時間關係,可以安排在課後交流)。

五、說教學方法:

對於槓桿的概念,我通過讓學生觀察,親自體驗,結合自己的感受,來自己觀察、思考,抽象概括出這些工具的共同點,從而得出槓桿的概念,並在此基礎上,。分析、探究槓桿平衡條件是這節課的重點,按照研究自然科學的一般步驟, 即一:發現和明確要解決的問題;二:實驗收集資料和資料;三:分析、研究這些資料和資料;四:發現規律性,得出結論。我採用“從引導提出問題---利用撬書包的活動實際體驗---作出你自己的猜想和假設---小組合作設計和完成實驗---分析資料間的規律並得出結論”的程式來組織教學,這樣,讓學生參與和體驗探究的過程,培養了探究能力。

另外,還儘量營造出和諧、自然的課堂氛圍,真正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注重教學評價在課堂中的作用。

六、說學法:

本節課學生可以採取觀察歸納法、實驗探究法、發現學習法及討論法等學習本節內容。觀察歸納法主要用於槓桿概念的建立,實驗探究法用於探究槓桿平衡條件,討論法是學習討論試驗結果,發現學習法是發現生活中的槓桿及學習其內容。 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內容的特徵,引導學生如何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如何去觀察實驗,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讓學生成為反現規律的“發現者”,課堂的主人翁。同時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興趣、動機等培養,通過鼓勵、表揚等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絡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說課,不足指出敬請各位專家、老師們多多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