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國中歷史說課稿3篇

才智咖 人氣:1.55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中歷史說課稿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國中歷史說課稿3篇

國中歷史說課稿 篇1

我說課的題目是《科舉制的創立》。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過渡語: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將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科舉制的創立》是人教版國中歷史7年級下冊第4課的教學內容,包括科舉制的誕生、科舉制的完善、科舉制的影響三個子目的內容。本課主要講述了科舉制度的確立、健全和完善,以及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本課上承隋唐時期政治經濟繁榮情況,下啟輝煌的隋唐文化,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講授的時候要重點講述科舉制完善的過程及影響。

二、說學情

過渡語:要想上好一堂歷史課,不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還要對學情有深入的把握。

七年級學生剛剛接觸歷史,知識層次,理解能力都不強。但是他們對歷史充滿興趣,對歷史知識有無限的探索慾望。因此在授課過程中要提供大量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順應學生的特點,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語:新課程標準是制定教學目標的出發點和依據,根據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科舉制誕生的原因;列舉科舉制創立與發展的史實;全面理解科舉制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通過歸納科舉制創立和完善的過程,提高歸納、整合能力;

通過小組討論,分析科舉制的影響,認識科舉制的創立在當時社會的進步性,提高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科舉制的學習,認識到科舉制的誕生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四、說重難點

過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科舉制創立與發展的史實。

【難點】

理解科舉制的影響。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教學方法的選擇。

在本課,我主要採取的教學方法有談話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組討論法等。通過啟發式的教學,使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傳授知識、思想教育和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語:接下來,我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和難點,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環節一:匯入新課

過渡語:眾所周知,一堂歷史課如果有好的開頭,就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使他們心懷期待地投入新的學習內容中去。為此我採用生活例項法匯入新課:

我會提問學生在生活中所見到的考試有哪些?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而提問中國古代的考試製度是什麼時候確定的?順勢匯入新課。

【設計意圖】採用生活例項匯入,從生活入手,拉近了大家日常生活和歷史的距離,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興趣。

環節二:新課教學

1、科舉制的誕生

針對這一部分的內容,我主要採取了啟發式談話法的教學方法。根據教學目標,結合課本內容,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的依據是什麼?給統治帶來了哪些不利的影響?學生通過這些問題的回答,可以得出:科舉制設立的原因是九品中正制不能選拔出優秀的人才,而且不利於中央集權。

接下來我會出示相關史料,繼續啟發學生思考:面對這種弊端,隋文帝進行了哪些改革?在隋文帝的基礎之上,隋煬帝又採取了哪些措施選拔人才?

學生通過思考可以回答出:隋文帝開始通過分科考試選拔人才,隋煬帝時期設定進士科,標誌著科舉制的正式誕生。

【設計意圖】通過啟發式談話法循序漸進的引出問題的答案,有利於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思考和探索,培養了學生的理性思維。

2、科舉制的完善

這一部分是本課的重點內容,但是線索比較清晰,內容也比為簡單。因此可以結合史料,採用提綱挈領的方法,讓學生去自主探究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分別採取了哪些措施去完善科舉制,從而對知識點進行梳理歸納總結。學生很容易可以總結出:

唐太宗:擴大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武則天:開創武舉和殿試;

唐玄宗: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的優點,一方面能方便記憶,另一方面能夠容易發現知識點之間的聯絡與區別,簡單而實用。

3、科舉制的影響

科舉制的影響是本課的難點知識,本知識點理論性較強。因此在教學方法上,我主要採取史料分析與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方法進行。

我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相關史料,然後讓學生以歷史學習小組為單位來討論科舉制的影響,之後派代表發言,最後我會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作適當的總結點撥。讓學生明白科舉制的積極影響是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也促進文學藝術的發展;消極影響是科舉制發展到後期禁錮了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並引導學生形成一種辯證看待問題的歷史思維。

【設計意圖】通過合作探究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深層思維,從而掌握這一難點知識。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課堂小結的目的是強化認識,鞏固知識,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知識。因此在小結環節我採用了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知識內容的方式來加深同學們對本課知識的認識與理解,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同時完成本課教學目標。

2、作業:我會佈置開放性作業,請同學們回去思考,學習本課後,你對現在學校的考試製度和考試形式有什麼想法嗎?你如何看待考試作弊現象?

【設計意圖】開放式的作業設計,更能夠提高大家的歷史學習興趣,讓同學們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歷史課堂的學習中來。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本著簡潔、直觀、清晰的原則,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國中歷史說課稿 篇2

一、說教學理念與目標

(一)有關教學理念結合

結合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本節課我力求用新課程理念來統領全課,本著促進學生髮展的基本原則,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力求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舊模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方式的轉變,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合作探究,獨立思考,團結協作,努力培養學生收集資料,分析、整合歷史資料並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評價中,採取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注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全程評價,充分發揮歷史教學評價的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二)有關教學目標

新課程改革將目標指向學生髮展的方向,指向以能力和個性為核心的發展。依據《歷史課程標準》,結合本課的內容和授課學生的具體情況,本課教學目標分為以下三點:1、知識與能力;2、過程與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知識與能力的目標中,要求使學生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西域都護的設定、絲綢之路開通後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實;能夠正確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初步掌握識別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能夠正確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關於過程與方法的目標,要求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通過收集歷史資料並處理展示的過程,學習從多種途徑獲取歷史資料並分析、整合歷史資訊的方法,並初步掌握探究學習的方法。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課堂程序中自始至終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昇華,通過對張騫克服困難、不辱使命等內容的學習,培養不畏艱難險阻、勇於開拓的精神和堅強意志;通過絲綢之路開通後東西方頻繁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事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的橋樑作用;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合作意識。

二、說教學內容和過程

(一)有關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中國古代史內容。即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大一統的秦漢帝國”主題下的第四課,在學習了本單元秦漢時期大一統的國家形成和發展的背景下,迎來了中國古代民族關係發展史上第一個高峰。本課將在瞭解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關係的基礎上,學習張騫出使西域及絲綢之路,同時使學生進一步感知秦漢時期的大一統是全國性的多民族統一,各族間相互聯絡、相互依存、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各民族充分發揮其創造性,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秦漢大一統文明,從而加深對本單元主題的深入理解,併為學習下一單元奠定基礎。從長遠的角度看,這節課對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掌握學法,對學習整個中國古代史乃至世界歷史都有深遠的影響。所以本課的教學地位重要、意義重大。

(二)有關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學情,從促進學生髮展的角度出發,我將本課教學重點定為絲綢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因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對民族關係的發展和中西方的交往產生了深遠影響,絲綢之路成為當時和以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成為東西方交流的橋樑。從學生角度出發,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說,剛剛接觸歷史課,對於類似的探究性問題的學習一方面不是很感興趣,另一方面自身的分析、總結能力有限,所以,更應該在此方面加強鍛鍊。

本課的教學難點為張騫出使西域。首先,西域的一部分地區現已屬於國外,另一部分屬於我國西北地區,學生的地理概念陌生,而且,地名多且生疏,讀音書寫難度大。同時,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七年級學生分析、總結時也不容易把握準確。所以,將這部分內容定為本課難點。

(三)有關教學安排

為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結合新課標理念,本節課我設計了四個步驟的教學過程。即: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播放電視劇《大漢天子》中與匈奴戰爭的片段,並提問質疑,匯入新課。用視訊片段匯入

,符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學習興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團結協作探求新知”。課前將學生分組並佈置每組的探究問題,組織學生查閱有關本課的各方面資料。在第一目“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關係”的學習中,由各組派代表講述查詢到的相關歷史故事。在學習“張騫通西域”這一目中,由學生依據地圖,介紹張騫出使西域的情況,並組織學生表演歷史劇《西域歸來》,從而加深對張騫不畏艱難險阻、勇於開拓精神的認識並幫助分析張騫通西域的意義。“絲綢之路”這一目主要通過描繪路線圖、展示收集到的西域物品及討論絲綢之路的作用等活動來完成學習。這一環節的教學也突顯了以活動為中心,圍繞活動開展學習,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突破了重、難點內容。三、“智力闖關小結反饋”,本環節將本課的一些基礎知識製作成競賽題的形式,進行小組搶答、競賽,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做一評價。四、“深度遷移拓展昇華”,最後將本課主題與現今社會相連,讓學生充當小導遊,帶領大家重走絲綢之路,瞭解今天絲綢之路上的風貌,從而達到知識內化、感受深化,能力強化。本課各環節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學生參與了整個教學過程,並在一種輕鬆愉悅的環境中學習了歷史。

三、說教法、學法指導

(一)有關教法

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本課的教學中我遵循“導而不牽”、“活而有序”等教學思想。教學中體現了由重“教”到重“學”,重結果到重過程的轉變。結合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和七年級學生的特點,採取探究式教學法以及歷史情境教學法、討論法。這些教學方法的運用,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動中成長的理念,並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及探究學習的能力。

(二)有關學法指導

本節課不僅重視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不僅授之以魚而且授之以漁,不僅學會而且會學。針對七年級學生重形象思維、知識體系鬆散和求知慾強等身心特徵,結合本課的重點、難點,這節課的教學形式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能力為中心。學生參與了整個教學過程,幾乎所有的教學內容都是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完成。在本課中我力求教會學生以下方法:

1、分組合作法:按小組合理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務,培養協作精神,在學習過程中,互相學習,增進友誼,同時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收集、整理資料:課前將學生合理分組,佈置本組要收集的資料內容,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書籍、網路等多種途徑查詢、收集相關的資料並進行整合,提煉出有價值的資訊,從而鍛鍊和提高學生收集、整理資訊的能力。

3、成果展示法: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果,可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

(四)有關教學媒體

這節課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其中有電視劇的視訊片段、有動畫的歷史地圖及歷史圖片等資料,其目的在於將多媒體形象直觀的優勢與本課教學內容相結合,且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使學生樂於學習。藉助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幫助學生學習較複雜的張騫通西域及絲綢之路路線圖。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採用了提綱式板書,以本課講授內容的內在邏輯關係為線索,體現了本課的知識結構,板書層次分明,內容系統,便於學生提綱挈領地掌握知識。

四、說教學評價

新課程評價應該把學生作為評價主體,在評價過程中,學生不是一系列評價的消極應付者,而應該是主動參與者。課堂上多邊互動的評價能使學生學會自我評價,並能引導學生在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的共同作用下前進。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多元化評價方法瞭解學生學習情況及教師教學情況。在課堂訓練中,學生完成的任務是具有基礎性、開放性、綜合性、探究性的。在體現任務的基礎性、開放性時,主要採用自評、互評;體現綜合性、探究性時則以師評為主。這樣使學生在課堂中能進行有效的合作、平等的交流。在評價時,我注意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還通過“學生歷史學習觀察檢測表”(見附表),瞭解學生在課前及課堂上如何參與活動,在小組討論中如何與他人合作交流,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進行評價。自始至終我尊重學生理解和體驗的差異,注重運用激勵性的語言,有效地控制課堂評價過程使學生體驗成功與進步,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激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不斷創新的慾望,促進每個學生的協調發展。

同時,對於教師自身的教學評價,在整個教學活動中,通過教師對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等情況的觀察,獲取反饋資訊,迅速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和適當的調整。

國中歷史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的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

對於本節課的設計,我的核心思想是如何科學、藝術地處理好學生、教師與教材三者之間的關係,將課堂真正的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樂學;讓自己與學生共同學習、探究;讓教材成為我和學生溝通的橋樑,合作的依託。

本課的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1、南北重歸統一;2、大運河的開通。

根據新課改的理念和學習的需要,我對教學內容做了一些調整和拓展,以三個“一”為教學主線:

一個政權──隋朝的建立

一個局面──隋初經濟的繁榮;

一個創舉──隋朝大運河的開通;

引導學生比較、分析,總結歷史規律,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情況和大綱要求,對本課我設定如下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識目標: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能力目標:通過引導學生對“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及其作用”這一問題的思考,培養學生根據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提問相關的地理知識和匯入框中的故事匯入;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及課下收集的資料,講“胭脂井”的傳說;通過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經濟繁榮的表現及原因;學習“大運河的開通”這一內容時,充分利用各種資料和資訊,結合動態示意圖,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把握這一重點知識。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使社會經濟發展、繁榮的前提和重要保障;隋朝大運河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又一重大貢獻,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教育學生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珍惜統一、安定、團結的環境。

三個目標在整堂課中始終是一個整體,有機結合,在教法、學法中我會進一步談到。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這個內容我準備設定幾個可操作性的問題,然後引導學生從書中獲取資訊,然後進行思考和討論,教師適當的進行詳細講解,是這個問題由難轉易。

難點:首先是隋朝初年經濟的繁榮。 因為教材的內容比較簡單,概括性很強,所以適當的補充史料可以使學生分析出原因。

另外對大運河開鑿的目的和作用也是本課的難點之一。七年級的學生對這個問題要是進行辯證全面的分析用一定難度,所以我準備通過提問題、提供史料、傳授方法、適當引導及比較到位的進行總結等途徑來突破這個難點。

二、說學情

經過近一年的歷史學習,七年級的學生初步具備歷史比較、分析的能力,既有對歷史學科的濃厚興趣,也具備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趣味性與學科嚴謹性、科學性相融合。特別是所教的學生,自我表現欲強、思維活躍,通過創設情境能夠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進而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技能。

三、說教法學法

教學方法的設計,依託於面對哪些學生、處理哪段教材。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材,實施的教學方法截然不同。針對外校學生自主、獨立、大膽、思維活躍、愛表現的特點,本節課我採用了辯論、探究、體驗等教學方法,和學生一起以“學”的身份,師生同堂,解讀《繁盛一時的隋朝》。

四、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就具體教學過程說明一下教學目標的實現。

(1)提問注意學科滲透 故事設疑激發興趣

關鍵詞:世界著名運河、隋煬帝看瓊花開運河

一堂課成功與否,開頭抓住學生的心,吊起學生的胃口很關鍵。所以我採用地理知識提問的方法進行隋運河開通的課堂匯入,利用教材匯入框中的隋煬帝看瓊花的故事引出問題調動學生情緒、渲染氣氛,營造歷史課堂獨特的感覺。同時指出,傳說與歷史史實間的區別。

進一步刺激學生情緒、激發興趣,使學生對大運河有一定巨集觀瞭解,輕鬆、有趣、學生很容易接受,而且能夠在一開始就緊緊地抓住學生,提起學習興趣。

(2)啟發思維 培養能力

關鍵詞:圖說歷史 史學辯論 總結規律

地圖是歷史課堂的重要工具之一。通過《隋朝疆域圖》和《隋朝大運河圖》能夠幫助學生輕鬆、明瞭地掌握隋朝統一後疆域和大運河的中心和南北端點,並形成正確的空間地理概念,從而在有效的視覺衝擊下,於不知不覺、輕鬆的狀態中突破本節課的兩個知識點1、南北重歸統一;2、大運河的開通。

所教學生有小組學習與課堂辯論的優良傳統,而且學習的自主性較強,表現欲也很強,因此為突破本課重點: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我採用了層層設疑、史學辯論的方法,設定辯論題:

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

隋朝大運河開通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隋朝大運河開通有何利弊?

通過辯論,構建對比,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鍊學生語言表述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將知識、情感、能力三個目標有機結合,形成一個整體,同時也突破了教學重點。課堂效果非常好。

(3)激發興趣 活躍課堂

關鍵詞:歷史故事講述 歷史小遊戲 辯論 畫圖

歷史小故事的蒐集整理及講述,歷史小遊戲的穿插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也鍛鍊了學生的膽量、語言表達、綜合協調能力、並延伸了課堂教學,將知識、能力、情感目標緊密結合,達到良好的課堂效果。並在課程近半時製造興奮點,提高學習興趣。

辯論:結合教材,以“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和利弊”為辯題,通過回顧、對比、正反雙方的辯論,老師的點撥,從開通大運河的條件和意義等方面突破本課難點。

畫圖:讓學生在看過隋朝大運河的圖片之後,讓學生上臺畫出隋朝大運河的簡單示意圖並標註出幾個重要位置,這樣就使學生能夠圖文並記,既能體驗再次創作的樂趣,鞏固知識的目的也可以達到。

五、課堂反思

關鍵詞:學生主體 快樂課堂

一切的課堂設計圍繞一個主體:學生,一個原則:課堂輕鬆、充滿未知,一個效果:不知不覺、意猶未盡。總體來看,課堂效果比較好,達到了預期目的。但如何根據教材的變化、學生的不同,設計符合課堂教學需要的教學活動,更合理的教學方法,來輔助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讓歷史課堂生動、有趣,讓學生有強烈的探知慾望,是我今後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比如:如果講古代水利工程,如何處理得更加符合七年級學生年齡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