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範文

才智咖 人氣:2.38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物理《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物理《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範文

高中物理《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1

說教材:

《牛頓第三定律》是司南版必修1第六章“力與運動”第3節的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本章主要研究力與運動的關係,是高中物理的基礎,所以本章內容教學的好壞關係到高中物理教學的成敗,因此本章的教學尤其重要。本節的主要教學內容有:

1、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2、牛頓第三定律。

3、相互作用力與平衡力的區別。

本節講述研究物體間相互作用的牛頓第三定律,揭示了力作用的相互性。結合教材的內容和特點,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從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培養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頓第三定律,能用該定律解釋生活中的有關問題。

3、能區分一對平衡力與一對作用力、反作用力。

過程與方法

學習研究物理現象,總結規律的方法。培養學生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並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本節的重點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牛頓第三定律。教學的難點是: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一對平衡力與一對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區別。

說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學生對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有了一定的認識,教師指導學生探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係,指導學生分析、歸納實驗現象,總結出牛頓第三定律。教師通過例項來引導學生對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並利用實物或作圖法進行分析,進一步的區別一對平衡力與一對作用力、反作用力。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講授法、實驗探究法、歸納總結並結合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合理提問、評價,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

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在學習了牛頓第一、第二定律的基礎上,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來引導學生探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係,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實驗探究,分析、總結實驗結論。總結出牛頓第三定律。並通過例項講解,使學生理解牛頓第三定律。巧用提問、評價啟用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在輕鬆、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

說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式:

1、匯入新課:

教師舉生活中的例項,學生覺得很簡單,這時教師把例子轉化為物理模型,進行受力分析。定性的說明力是物體間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時把學生的思維帶入課堂。

2、新課教學

教師複習:力的概念,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並舉例說明。那麼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那麼桌面會對手有力的作用嗎?引導學生作圖分析,教師引出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提出問題: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有著怎樣的關係?提供實驗儀器:兩個彈簧測力計。學生進行分組設計實驗,討論、歸納總結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在學生對牛頓第三定律的形成過程有了體驗後,教師給出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用一些概念辨析的題目來幫助學生理解牛頓第三定律。從中,學生有疑難點是: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的區別。這是教師通過舉例,作圖分析,詳細講解來區別,並列表對比分析。

相同點及不同點

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等大、反向、共線作用在兩個相互作用的物體上一定是同性質的力同時產生、消滅力的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一對平衡力同一物體力的性質不一定相同不一定同時產生、消滅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抵消

教師總結本節的內容,再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最後佈置作業。

結束語

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以學生為中心”,以物理實驗為基礎,積極倡導學生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老師,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高中物理《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2

(一)說課題目:

高中物理必修I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第5節牛頓第三定律

(二)課時分配:

“牛頓第三定律”是必修1力學模組部分二級主題牛頓運動定律的核心內容,屬於一節規律探究課。根據學習任務及教學實際,計劃用1課時來完成本節內容。

(三)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牛頓第三定律在課程標準中的要求屬於“理解”知識層次。

牛頓第三定律是在學完牛頓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礎上學習的。而對第三定律所揭示的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它與第一、第二定律不同的地方在於,第一、二定律揭示了一個物體受力與運動的關係,第三定律從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上揭示了兩個物體受力與運動的關係,在生產與生活中使物體運動獲得動力的源泉。牛頓第三定律比第一、第二定律的應用更廣泛,它不僅在慣性參考系中成立,非慣性系下也能夠使用。在巨集觀領域內能夠使用,在微觀領域內也能夠使用。只是該定律在建立的過程中,牛頓是在絕對時空觀下,力的超距作用不需要任何介質傳遞時得出的。在十九世紀物理學建立了場的理論後,人們才發現電磁相互作用中力的推遲作用效果,至此認識到相互作用在高速下牛頓第三定律有侷限性。但對學生來說,只要求知道第三定律的適應範圍更廣泛就可以了,至於高速運動條件下的力的推遲效應,學生知道就可以。

2、重點與難點:

基於以上分析,本節教學設計使學生理解牛頓第三定律,重點應該放在,體會力作用的相互性,從相互作用力的相互依賴性(同生同滅同變化,無先後主次之分)、同種作用性質、作用在兩個物體上不決定作用效果來認識兩個力的大小關係。如何認識牛頓第三定律中所描述的力的相互作用的關係“總是”特徵,體會“運動狀態”、作用物體間“物質狀態”的不影響性,應是本節學習內容的難點所在。

(四)說教學方法

1、學情分析

對力的作用的是相互的,學生在國中力的概念學習中就已經形成了初步正確的認識,而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界定不很清楚,同時生活中常常出現對力的認識存在所謂的“主動力”和“被動力”。只是學生認為定義“作用力”、“反作用力”不能隨意,應該將“主動力”叫作用力,“被動力”叫做反作用力。基於這種認識,教學設計中設計了“拔河比賽”實驗探究,讓學生體會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中不存在“主動力和被動力”之說。並在比賽中改變比賽條件,使學生認識相互作用力並不決定物體的運動狀態變化(力的作用效果),對牛頓第三定律靜態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學生很容易從實驗中得出。但對動態條件下,特別是加速運動或減速運動條件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否仍然滿足牛頓第三定律。對氣態和液態條件下牛頓第三定律還成立嗎?學生是不能確定的,設計學生實驗來驗證顯然有一定困難。因此教學過程採用資料感測器用計算機顯示動態下相互作用力的關係,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對液體、氣體中的牛頓第三定律採用演示實驗使學生體會這種作用。

2、教法及學法指導:

實驗探究。對比方法。觀察例項分析法。

3、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互助。

(五)說教學過程

包括體例設計、策略、內容及時間分配等,突出教學特色。

1、本節教學結構:

①認識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②探尋其關係。

③牛頓第三定律應用。

2、教學策略:

①引入:為什麼要學?(3分鐘)

②拔河比賽實驗(5分鐘):認識裡沒有主動與被動、相互作用力不決定作用效果。

③規律探究(20分鐘):自主探究,等大反向。引導探究總是嗎?

④規律辨析與應用(10分鐘):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請你來當法官。視訊1、2動力的獲得。

(六)說教學總結

知識:學科內容-“總是”指什麼?

情感昇華:學識、做人、科學。

(七)說板書

一版三分,突出中心。

(八)說教學過程中的反思

1、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1)精巧引入。

(2)拔河比賽設計,意義深刻。

(3)自主探究學生主體。

(4)演示實驗知識拓展。

(5)應用辨析:課堂延伸。

2、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課堂教學前鬆後緊,個別教學設計體現不足。

3、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

將自己與學生放在共同學習者的角度,尊重學生,學習氛圍民主,互動。

4、對學生課堂反饋的反思

(1)學生真正體會到科學規律總結需要勇氣和膽量。

(2)我們不僅學到知識,更體味到科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