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數學說課稿國小模板錦集十篇

才智咖 人氣:2.96W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說課稿國小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數學說課稿國小模板錦集十篇

數學說課稿國小 篇1

一、教材簡析

1、教學基礎

《猜生日》是北師大版第五冊第七單元的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已初步瞭解年、月、日的有關知識,會判斷大月、小月及第幾季度、會看日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創設了過生日的情境,通過猜生日這一活動,讓學生運用大月、小月等有關知識判斷,推算出某一個人的生日,為以後一天的時間、24時計時法,形成有關時間的知識系統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結合具體活動,推算出某一個人的生日,從數學角度看待與時間有關的問題。

②能力目標:在合作交流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勇於提出自己觀點,及認真傾聽別人意見的能力。

③情感目標:體會數學與生活聯絡,培養學生尊敬長輩關心他人的情感。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結合具體活動,推算出某人的生日。

教學難點:對推算方法的理解、掌握。

二、教學過程

㈠故事激趣,匯入課題。

把學生熟悉的小紅帽故事編出繼集,7月1日,放暑假了,小紅帽要去外婆家為外婆過生日,再過一星期就是外婆的生日了,創設情境複習大月、小月,季度等有關知識,激發學生的信心與興趣。最後同事實匯出課題“外婆的生日是哪一天呢”?我們一起來“猜生日”。

㈡創設情境,自主探索。

1、猜猜外婆的生日——“再過一星期就是外婆的生日了。”

學生自主探索。回答,師板書出學生的推導過程。

①一星期有7天。1+7=8,所以是7月8日。

②一天一天的數。(師和學生一起邊翻日曆邊齊數。)

2、猜熊奶奶的生日。

創設情境:熊奶奶也來為外婆祝賀生日,小紅帽問熊奶奶的生日,熊奶奶說:“我的生日是上個月的最後一天。”

學生思考:“上個月的最後一天是幾月幾日。”生答師板書。

7月的上個月是6月,6月的最後一天6月30日。

3、猜小帽的生日。

調皮的小紅帽要考考大家,她要大家猜猜他的生日,“今天是7月8日再過30天就是我的生日了。”

用小組討論的形式來解決。

生回答出幾種推算的方法,師板書出來。

①7月是大月,7月8日中有31天,用8日減去一天,給30天,湊成31天,8日少了一天成了7日,就是8月7日。( )

②在日曆上一天一天的數。數過30天,就到了8月7日。

③8+30=38 38-31=7 得出8月7日。( )

④7月8日再過23天,滿31天,30-23=7,剩下的7天就是8月份的,得出8月7日。

最後引導學生說說哪種方法,最簡便,並總結:抓住了7月是大月有31天,( )先湊出31天,剩下的7天,就是8月份的了。

4、猜老師的生日,“老師的生日在一年中的倒數第3天。

讓學生猜出老師的生日,寫在卡片上,並寫上一句祝福的話。

學生出現兩種答案:12月28日,12月29日。

師引導學生倒數:31、30、29,得出正確答案是12月29日,並引導學生得出倒數第3天是指導經過了兩天,到了第3天,應該用31-2=29。而不能用31-3=28。

㈢拓展運用,解決問題

1、合作探究,互猜生日。[+ _ xxJXSJ. +}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把自己的生日編成一句話,讓別人也來猜一猜。

2、思考:豆豆12週歲,只過了3個生日為什麼?

3、課後小結:師生談話。

㈣佈置作業

回家後,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來玩猜生日的遊戲,比比看,誰猜得又對又快。

三、教學方法選擇

㈠精心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猜生日》這節課,教材中只有3句話“我的生日在這個月的最後一天”、“再過30天就是我的生日了”,“我的生日在一年中的倒數第三天”。看似簡單,其實可挖掘的內容很多,為了讓孩子有高昂的學習興趣旺盛的求知慾,我構思了“小紅帽”的續編故事,用現代教學手段,電腦課件呈現,把教育內容溶於其中,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教學內容有層次的逐步展開,寓教教於樂,不斷的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

㈡注重體驗,激勵自主探索。

我採用了談話方法進行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經驗的豐富性和差異性。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主探索設計了小組活動,讓學生通過交流探討。使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在小組學習中互補互學。進一步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交流中,使學生體會演算法的多樣化,並讓學生選擇最優化算化,滲透最優化的思想。

㈢讓學生體會數學的生活化。

生日與生活密切聯絡,通過猜故事人物的生日,猜老師的生日,同學之間的互猜生日等活動,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感受到數學知識,源於生活還可以運用於活的樂趣,體會數學的生活化,最後,我佈置實踐作業,讓學生回家與家長玩猜生日的遊戲,進一步突顯數學的生活化,讓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達到課雖盡,趣猶在的良好效果。

四、板書設計

(外婆的頭像): (熊奶奶頭像):

7月1日 7月8日 7月6月 6月30日

(小紅帽頭像): (老師頭像): 12月29日

7月8日 8月7日 31-2=29

數學說課稿國小 篇2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讓文化成為學生數學成長的不竭源泉》。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圓的認識》的第一課時,下面我從教學思考、教學設計這兩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我的教學思考

“圓的認識”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它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也是後繼學習圓的周長、面積、扇形、圓柱、圓錐的基礎。

教材的編排思路是先借助實物揭示出“圓”,讓學生感受到圓與現實的密切聯絡,再引導學生藉助“實物”、“圓規”等多種方式畫圓,初步感受圓的特徵,並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幫助學生認識直徑、半徑、圓心等概念,同時掌握圓的基本特徵。這樣的編排,學生對於圓的相關概念及特徵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師的明確指引和調控之下,學生相對獨立的探索空間不夠,而與此同時,學生對於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也無從感受、體驗,對於圓在歷史、文化、數學發展過程中與人類結下的不解之緣感受不深。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對本課的教學思路進行重新調整:一方面,通過拓展空間,將學生進一步置身於探索者、發現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在認識完圓的一些基本概念後,自主展開對於圓的特徵的發現,並在交流對話中完善相應的認知結構;另一方面,我又藉助媒體,將自然、社會、歷史、數學等各個領域中的“圓”有效整合進本課教學,充分放大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圖形背後所散發的獨特魅力,讓數學課堂厚重些、開闊些、美麗些……

二、基於以上的思考,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 在嘗試畫圓的過程中領悟畫圓的方法,會正確使用圓規畫圓,能結合自學、交流、探索等活動,準確理解“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

2、 引導學生經歷探索、發現、創造、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過程,並在這一過程中深刻把握圓的特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數學交流能力。

3、 使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認識世界、解釋生活,逐步形成“數學地思維”的習慣。

4、 使學生初步體會圓的神奇及其所包蘊的美學價值。

由於教材並沒有給圓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主要是通過直觀演示,動手操作使學生感知並瞭解圓的基本特徵,因此“感知並瞭解圓的基本特徵和用圓規畫圓”就成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認識圓的特徵的過程中,主要是依靠感知來理解其中許多的概念,因此“認識圓的特徵,畫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圓”是本節課的難點。

數學說課稿國小 篇3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蘇教版國小數學第四冊52至53頁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100以內的退位減法、兩位數減一位數和兩位數減整十數以及兩位數減兩位數的不退位減法筆算的基礎上學習的。它是以後學習多位數減法的重要基礎。

二、說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初步掌握三位數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2、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情景的創設,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同時讓學生在自主探索演算法的基礎上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說教學重、難點:

說教學重點: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筆算三位數不退位減的算理,能正確用豎式計算,並驗算。

說教學難點:理解三位數減三位數不退位減法的算理。

四、說教法。

針對本節課抽象性較強,算理比較複雜,而二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相對較弱的特點,教學時應採用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興趣,引導探究新知。教師主要採用:情境教學法、嘗試教學法、講授法、直觀演示法、練習法等,並使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為一體。

首先出示舊知,以回憶只是為目的,引起大家的注意,之後出示大家熟悉的動畫片人物。

數學說課稿國小 篇4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84-87頁。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已充分認識三角形的特徵及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通過對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讓學生能夠正確理解並掌握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學會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同時加深對三角形與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之間內在聯絡的理解。

本課內容編排的最大特點是突破實踐性、研究性,加強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讓他們通過一系列的操作、研究,逐漸明白所學圖形與已學圖形之間的聯絡,達到將所學圖形(三角形)轉化為已學會計算面積的圖形(平行四邊形),從而找到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根據新的教學理念與教材的編排特點及學生的學習需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引導學生通過對三角形面積計算的探索,準確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並能熟練進行計算。

過程與方法目標: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踐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探索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索意識、合作精神與創新精神;同時使他們獲得積極、成功的情感體驗。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操作來獲得知識,因此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如下:

重點:三角形面積計算方式推導和運用。

難點: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發現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的內在聯絡。

二、說教法、學法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力求突破傳統的以教師講解與示範為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廣泛參與操作實踐,使學生的數學能力與數學情感得到發展。

學具與教具的準備:完全相同的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各兩個。

三、說教學過程

根據這節課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並結合農村國小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1.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圖形的面積計算?(平行四邊形)你還能記住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公式嗎?(S=a×b)那麼,這個公式是怎樣推匯出來的呢?這樣,複習與新知識聯絡緊密的舊知識,喚醒學生對有關知識及其形成過程的記憶,為學習新知識做準備。

2.大家看看胸前的紅領巾,知道紅領巾是什麼形狀的嗎?(三角形)如果叫你們裁一條紅領巾,你知道要用多大的布嗎?(求三角形面積)這節課老師就和你們一起來研究、探索這個問題,你們有興趣嗎?(揭示課題)

(以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來創設問題情境,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的思想,激發了學生內心的求知慾望,明確了探索的目標與方向)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啟發

要解決三角形面積計算問題,我們能不能從已學圖形計算公式中得到一點啟發呢?

2.分組操作交流第一組學具

讓學生先拿出第一組學具(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大家可以拼一拼,看能拼什麼圖形?

(1)以四位同學為一組進行合作探索、操作。

(2)小組展示、交流。(可能展示以下幾種圖形)

問:哪些圖形的面積你會計算?(平行四邊形)

想一想:每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分組討論回答)

3.分組操作交流第二組學具

我讓學生拿出第二組學具(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用上面的方法,能擺出幾種圖形?

(1)分組進行操作

(2)小組交流、展示

(3)啟發:拼成的圖形與三角形有什麼關係?如果拼成平行四邊形的同學,你們觀察一下,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高和三角形的底與高有什麼聯絡。

(4)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然後總結回答。

(5)教師通過多媒體進行旋轉、平移掩飾,讓學生感知。

4.分組操作交流第三組學具

拿出第三組教具(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用同樣方法進行操作,交流。從而總結出: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也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5.引導總結

通過上面的實踐操作,同組之間的同學說說,你發現了什麼?根據你們的發現,你能推匯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嗎?

學生討論回答,自由發言。(學生的敘述可能不夠全面)

根據回答引導總結: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邊形的高等於三角形的高,三角形面積等於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一半。

最後,教師根據學生進行回答總結,得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用字母表示: S = a×h÷2 形成板書。

6.鞏固練習與應用拓展

接下來,我設計了多層的練習題,讓學生進行練習:

(1)完成“做一做”,有助於學生對三種類型的三角形加深印象與理解,知道三角形面積與它的底及高地關係,並熟記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會運用公式計算。

(2)課堂作業:練習十七第1-3題。通過練習,是他們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當堂反饋,提高效果。

(3)在方格紙上設計幾個面積為6平凡釐米但形狀不同的三角形。(可以讓學生在課後完成),靈活地應用知識,使學生明白要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就要找底和高,底和高相等的三角形面積一定相等。

(4)請學生量出流動紅旗的底和高,計算做一面流動紅旗需要多少布?體現數學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絡,使學生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7.全課小結

這節課探究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師:本節課大家通過動手操作,小組相互討論、交流,用“重疊、旋轉、平移”

等數學方法將三角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推匯出了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種“轉化”的數學方法是數學研究的重要手段,相信同學們今後能應用這一數學方法探究和解決更多的數學問題。

四、板書設計

三角形的面積計算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 底×高

三角形的面積 = 底×高÷2

S = a×h÷2

(設計意圖:板書設計簡潔、明瞭,使學生明顯地理解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體現“轉化”的數學思想)

數學說課稿國小 篇5

教材分析:

《動物聚會》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數一數與乘法的第4節。本單元在編寫上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絡實際生活,強調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抽象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從中獲得對乘法意義的感悟,體會乘法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培養學生提出並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教材中的主題圖以學生喜愛的童話形式出現,目的是使學生感到生動有趣,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提出問題,列出乘法算式,體會乘法的簡單應用。

學情分析:

根據前兩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對乘法有了初步認識,並能夠初步用乘法解決問題。由於本班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願意和小夥伴交流合作、思維敏捷和喜歡得到老師的表揚和鼓勵。

所以,結合學生的實際和教學內容,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結合動物聚會的具體情境,發展提出問題與應用數學的意識,會運用乘法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數學思考目標:通過問一問、看一看、說一說、擺一擺、算一算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在解決乘法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體驗與同伴合作、交流的快樂。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乘法的簡單應用。

教學難點:

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

教法與學法: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上我運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給了學生充分的自由,學生通過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手實踐、相互啟發共同探討獲得新知。使學生在寬鬆的學習環境中體驗數學的樂趣。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學具圓片

教學過程:

經過上課實踐,結合網友們的研討和大家的建議,我安排了以下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低年級學生對童話故事非常感興趣,因此一上課我創設了這樣情景:

同學們,你們都聽過白雪公主的故事吧?美麗的白雪公主被英俊的王子救活之後,兩個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可是呀,白雪公主一直想找機會感謝一下七個小矮人對自己的關心和照顧。於是,這一天她來到了森林王國,小動物們為了歡迎白雪公主的到來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動物聚會。(板書課題)同時出示主圖題圖。通過實踐這一環節的設計非常成功,學生們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了過來。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學生通過觀察主題圖,發現了圖中的數學資訊,這個時候為了讓所有學生都能展示自己的問題,我讓他們和同桌說一說然後再彙報,這樣很好的保護了孩子們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然後課件出示這節課我們要重點研究的4個問題:(1)一共有幾隻小鳥?(2)一共有多少個松果?(3)一共有多少個桃子?(4)一共有多少根胡蘿蔔?在這裡我把主題圖中的每捆4根胡蘿蔔改為一捆是3根,一捆是4根,另外一捆是5根的。

然後引導學生解決第一個問題,讓學生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複習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稱並且說出乘法算式的意義。

同學們的回答真棒,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能列出下面三個題的算式。運用鼓勵性語言,學生們很主動的思考問題,積極回答。這時我把學生回答的加、乘兩種方法都進行板書,通過比較讓學生再次感受乘法運算的簡便性。在這裡我把原來的一個小環節刪掉了,就是問題(2)和(3)都可以用36表示,它們的意義有什麼不同?大家研討時覺得和練習中連一連的環節重複,又因為本節課時間不夠充足,所以我決定在這裡把它刪掉,在練習中稍做強調,這樣可以節省一些時間。

最後一個問題一共有多少根胡蘿蔔?,是網友們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由於同樣地問題在前兩課《兒童樂園》出現過一次,我認為同學們都能知道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把加法算式變成乘法算式,可上這節課時班級裡還是有一些孩子不知道怎麼辦。這時,我利用了學生手中的學具圓片,讓學生在小組內用圓片代替胡蘿蔔,分別擺出3個一堆,4個一堆,5個一堆,然後動手擺一擺,擺成每堆相同的數量。學生通過討論和直觀感受一下就明白3+4+5可以變成3個4。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再回歸到主題圖上,只要從5根胡蘿蔔裡拿出1根放到3根裡面,就能列出乘法算式了。

本環節的設計我創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我是這麼想的學生們這段時間學習乘法以來,接觸了很多加數相同的情境,有一些孩子可能會形成思維定勢,特別是一些不仔細觀察的孩子,可能看到第一捆是三根,其餘的就想當然的也是三根。在交流時,他們會在教師的引導下意識到細心觀察的重要性。同時,學生再通過看圖想到用移多補少的方法,這個問題也可以用乘法來解決,這對培養孩子思維的靈活性所起到的幫助時顯而易見的。

最後,通過比較這四道題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總結出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可以用乘法來計算。

三、 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練習時我採用了海的女兒的建議,把闖關遊戲用下面的情境換掉了。

師:同學們,白雪公主來到森林裡很想見到七個小矮人,可是小矮人們為了防止再有像惡毒皇后那樣的壞人來,他們的家安了幾道安全門,快幫幫白雪公主,開啟這些門吧!這樣,不僅銜接的自然,而且做到了情境的完整,學生的積極性還很高漲,又潛移默化的滲透了思想教育。練習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接受很好,個別同學對乘法的意義理解的有些吃力,相信通過不斷的練習,學生會掌握其中的道理。

體會乘法的意義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因此讓學生通過連一連、說一說、擺一擺、算一算的數學活動,給學生搭建一個個想像和發展的平臺,引導學生在深入思考、動手實踐過程中去理解、去發現。從而對乘法的意義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四、 總結延伸、情知共融

讓學生談談收穫,再評價一下自己和他人,學生們談的很好,有的談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有的誇獎了他人,決心要向他學習,還有的談關於這節課學習的乘法。接著同學們說的,我又對本課做了延伸,讓學生找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決的問題,把找到的乘法問題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並告訴小組成員應該解決?試講時這部分時間有些緊張,如果時間再充足些,能讓更多的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最後,給學生留了一項作業,同學們,美麗的白雪公主明天就要回家了,請你把課下找到的乘法問題做為禮物送給白雪公主,好嗎?

通過小結與評價,使學生知識系統化,並得到良好的情感體驗,學生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解決,並與同伴說一說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學數學的樂趣和價值。

數學說課稿國小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毫米的認識”。

一、教材分析

“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從知識方面來講有釐米的認識做基礎,從經驗方面來講,學生經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歷。這時,水到渠成的學習“毫米的認識”,能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二、教材目標

根據國小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釐米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使學生經歷毫米的含義以及1毫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使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

重點是: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釐米=10毫米。

難點是:讓學生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

四、教學準備(為了開展教學活動,我打算做如下教學準備。)

1、電教媒體

2、為每小組準備一張估測記錄單和一把沒有毫米刻度的硬紙版做的尺子。

3、教師準備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幣、一張電話卡等。學生自己準備常用直尺。

五、教學程式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我把本節課的教學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這一階段裡,我按照談話引入、複習舊知—→實踐活動、引起衝突—→現實需要、引入新課這一流程開展活動。

1、談話引入,複習舊知

我抓住這一節課是新學期開始的第一節課這個契機,圍繞“學生身高的變化”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我準備這樣設計談話: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老師有個驚喜的發現,發現大家都長高啦!你知道你現在有多高嗎?請大家估一估,這個同學的身高是多少?然後讓學生進行實際測量。並提問:剛才我們測量的資料中,有幾個學過的長度單位,你能給大家說說這些長度單位嗎?

通過估測學生身高這一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學生對已知長度單位有關知識的回顧和對經驗的總結,架好了學習新知識的橋樑。

2、實踐活動,引起衝突

接著,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剛才通過測量,我們知道了這個同學的身高,那麼測量在生活中還有什麼作用呢?

學生可能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長高了沒有,還有的同學可能會說:測量能知道我們到底要穿多少號的衣服,更有的同學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讓我們知道房子呀、樹木哇都有多高,能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周圍的事物,也能使我們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學生身高測量這一個體事件擴充套件開來,引導學生放眼周圍,通過對生活現象的舉例,使學生對測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測量應用的廣泛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體會到掌握測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後,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並填寫記錄單。

最後,我發給每小組一把特製的沒有毫米刻度的紙尺,要求學生對數學課本的長、寬、厚進行測量。學生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測量的結果。

紙尺上只有釐米的刻度,學生精確測量非常困難。我有意製造這個矛盾,是為了使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現實需要發生矛盾衝突,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米和釐米兩個長度單位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準確的量出物體的長度還必須尋找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從而產生要探索新知識的強烈慾望。這就為下面新知識的探索設定了有利的懸念。

3、現實需要,引入新課

這時我很自然的提出問題:同學們,要想精確知道它的長度,有什麼好辦法嗎?在小組討論內一下。

學生經過一翻思考會提出這樣的設想:我們能不能把1釐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有的學生也可能會直接說出可以用毫米做單位。

這時我就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

你從哪兒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認為釐米作單位太大了,要創造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剛才有同學說用毫米作單位,他說對了。毫米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從而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探究體驗,形成知識(在這個階段,我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瞭如下版塊)

版塊1、認識毫米及毫米和釐米的關係

這一階段,首先讓學生獨立觀察直尺,然後配合學生的彙報我準備採用多媒體進行演示。(這是一個放大的直尺)通過動畫,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釐米的關係,對學生的有意注意進行正確的導向,提高課堂效率,突出了“1釐米等於10毫米”這個教學重點。

版塊2、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我準備組織學生進行如下活動)

(1)讓學生回憶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1毫米。

(2)我藉助1分硬幣、電話卡等讓學生明白這些東西的厚度大約1毫米。

(3)讓學生閉眼想象並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4)讓學生想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寬度、厚度大約1毫米。

(5)用手勢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長度。

(6)說一說,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長度一般用毫米做單位。

(7)完成p3做一做,讓學生體驗測量的過程。

設計這一系列的活動,目的是使學生藉助實物進行類比,幫助學生更好的建立毫米這一長度單位的表象,使學生對毫米的認識逐步深入,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這樣不僅提高了估測的能力,而且還能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又能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服務的思想。

版塊3、小結

我由學生自主小結,暢談這節課的收穫。

第三階段:實踐應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組織學生完成教材第5面練習一的第一題和第二題。

然後,讓學生量數學課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單位)

接著,要求學生估一估課本中的紙多少頁的厚度是1毫米?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驗證一下。

設計這一實踐活動的意圖,是想通過估計、測量、驗證的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毫米的理解,有利於學生毫米長度觀念的形成,不僅培養了學生用毫米做單位進行測量的能力,而且還使學生體驗了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有利於數學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數學書的厚度解決了學生先前遇到的問題,也起到了前後呼應的作用,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最後讓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結束本節課的教學。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我採用“做”數學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課的引入,注重學生活動的開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總的設計思路為:以學生身高的變化為切入點展開教學;接著,在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寬、厚的活動中引起認知衝突;然後讓學生用眼觀察直尺、結合課件認識毫米和釐米的關係;接下來,讓學生在類比聯想中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最後,讓學生在實際測量活動中深化拓展知識。當然這是我預設的教學程式,實際上教學流程還要隨著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而變化。

數學說課稿國小 篇7

一、內容分析: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教材關於幾何初步知識的`安排特點是:從一年級第一冊教材起逐步安排學生能夠接受的幾何初步知識,其中第六冊教材中安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第八冊教材中安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認識,清楚了其特徵及底和高的概念。而本冊(第九冊)教材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在學生掌握上述內容的基礎上安排的。所以若想使學生理解掌握好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必須以長方形的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為基礎,運用遷移和同化理論,使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一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另外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這一內容學習得如何,直接與學習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有著直接的關係。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會運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 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使學生能夠運用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正確計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

教學難點:

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四、教具學具:

1.用Flash對照教材上的插圖製成複合課件為教師的演示教具;

2.剪成一個長為40釐米,寬為30釐米的長方形和底為40釐米,高為30釐米的平行四邊形硬紙片為教師演示教具;

3、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平行四邊形紙片和一把剪刀。

五、教學環節:

根據新課程理念,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我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可以積極的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從而妥善的將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完成好,我安排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 複習遷移

由已知到未知,即由舊知識引入新知識,引導學生進行類推,掌握新概念。這是教學抽象的數學知識的一種重要途徑。"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內容,與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有著密切的聯絡,適合用這一途徑進行教學。

具體做法如下:

1.出示長方形教具:一長方形的長是40釐米,寬是30釐米,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2.出示平行四邊形紙片,提問:這是什麼圖形?什麼叫平行四邊形?誰能指出它的底和高?(底40釐米,高30釐米)

3.比較黑板上長方形與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誰大誰小?

在這裡通過第1、2兩道題的複習,使學生清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並清楚了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及底和高的含義,為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打下了紮實的基礎。通過第3題的練習,產生懸念,引起學生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動機與慾望,教師由此引出新課。

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僅靠肉眼觀察是不夠的,必須科學地計算出它們的面積才能正確比較。長方形的面積我們會求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進入第二個環節。

(二)、 引導發現

在這裡,我化抽象為具體,將書中的插圖整合到一起製成課件,便於學生觀察比較。

首先通過數方格引導學生髮現:當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相等時,它們的面積也相等。

具體做法如下:

1、出示複合Flash課件,從中取出一個小正方形,使學生明確,每一個小方格的邊長都是1釐米,面積是1平方釐米。

2、讓學生觀察圖中出示長方形,讓學生數一數,長、寬及面積各是多少?

3、在圖中出示平行四邊形,讓學生數一數,它的底、高及面積各是多少?(出現不滿一格的都按半格計算)

4、觀察數出的資料,你發現了什麼?

然後藉助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引導學生髮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具體做法如下:

1、引言:用數方格的方法求面積很不方便,因此我們有必要探索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一般方法,你們有信心完成嗎?

2、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紙片,從平行四邊形的頂點向對邊做一條高,然後沿這條高線用剪刀剪開,將剪開後的兩部分拼成一個長方形。

3、出示課件“平行四邊形到長方形的轉化過程,加強學生印象,輔助學生理解,讓學生分組觀察思考:把剪拼後的長方形與原平行四邊形比較。提問:①面積是什麼關係?為什麼?②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是什麼關係?為什麼?

4、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板書)

5、公式用字母表示。這一步驟需要使學生清楚每個字母的含義,並且知道S=a·h也可以寫成S=ah。(板書)

6、引導學生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首先讓學生看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回答:若想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知道哪些條件?然後讓學生比較新課開始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長方形面積的大小,解除懸念。再讓學生獨立思考書中的例題,在教師的扶持下,讓學生在黑板前和黑板下齊做,教師巡視指導,共同訂正。

(三)、鞏固深化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為學生設計了梯度練習,以對所學內容進行鞏固和深化,習題可以根據情況進行增刪。

1、 求下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單位:cm)(給出幾個平行四邊形圖形。)

2、在兩條平行線間畫出兩個平行四邊形試判斷甲和乙誰的面積大?談談你有什麼發現?

3、鋪一塊底20米,高15米的平行四邊形草坪,每平方米草坪售價15元,鋪這塊草坪總共用多少元?

(四)、課堂總結

我總結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清楚: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五)、板書設計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圖略

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

S=a·h或S=ah

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求者,教師的作用是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所以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創設更好的學習情境,實現發現學習。

數學說課稿國小 篇8

一、單元教材要點分析:

教學內容:

本單元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減、乘法和除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包括乘加、乘減、除加和除減及小括號的混合運算,是四則運算方法在實際問題哄的中和應用。本單元教學內容安排是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來探索“先乘除後加減“,以及帶有小括號的回合運算想運算順序,不是以單純學習計演算法則的形式出現的。

單元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 情境,體會四則運算的 意義。

(2)通過購物的活動,初步感受混合運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絡,並能運用有關知識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2)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體會到混合運算要有一定飛順序;在解決問日的過程中發現先乘後加的於一年算順序,以及小括號在運算中的作用,

(3)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能對結果飛合理性進行判斷。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讓學生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關鍵

1 、重點:學生理解和掌握混合運算的順序。

2、難點: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含有兩級運算而沒有括號、需要先算乘、除的混合運算式題;利用混合運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3、關鍵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2 )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引導學生探究運算的順序。

(3)重視學生在計算兩步式題時,逐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