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中化學說課稿集錦10篇

才智咖 人氣:3.17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中化學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國中化學說課稿集錦10篇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1

一、教學理念:

化學作為一門學科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絡,社會的發展促使化學不斷的發展,化學的發展又推動著人類社會前進的腳步。因而,要積極挖掘生活中的化學,讓學生體會化學與生產生活的關係,進而產生研究的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本課充分體現了這一點,通過學生猜想、親自動手實驗、觀察、最終得出結論。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親身經歷了知識的發生過程,使學生的創造力得到了培養。而且本節課通過多媒體的輔助增大了課堂容量,整個教學過程以最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和個性形成為目標。

二、教材分析:

(一)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人教版四年制國中化學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是本章本冊以至國中化學的重點內容,氧氣是學生在國中化學學習中系統地認識具體物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開始,也是通過實驗驗證氣體性質的開始,為今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本節教材分三部分:氧氣的物理性質、氧氣的化學性質和氧氣的用途。這三部分應以氧氣的性質為中心,尤其的它化學性質,因為物質的性質決定了物質的用途。本節課我採用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的順序,使學生逐步學會掌握物質(單質和化合物)概念的一個系統模式。為以後探索別的物質如氫氣、二氧化碳等做鋪墊,從而使學生掌握認識物質性質的程式。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氧氣物理性質和一些主要用途,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並瞭解有關的實驗現象及操作步驟。理解化合反應、氧化反應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通過氧氣化學性質的探究性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使他們逐步學會通過實驗來研究物質極其變化規律的科學方法。進而使學生感悟和理解氧氣的性質。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討論,初步學會運用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資訊進行加工,並用化學語言進行表述。通過對氧氣用途的瞭解,進一步感受化學與人類生產生活密切相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氧氣化學性質的實驗,增強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師生關係。通過氧氣化學性質的探究性實驗,使學生獲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態度。

(三)、重點和難點:

重點:1、氧氣的化學性質2、化合反應、氧化反應概念的建立。

難點:通過實驗來探究氧氣化學性質及對實驗現象的準確描述。

(四)、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三 、教學方法:

由於本節課在教材中地位的重要性,在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取了邊實驗,邊觀察,邊探究的方法,組織學生親自動手實驗讓學生親歷知識的發現過程,教師參與到學生當中,指導、答疑,師生之間不停的進行"資訊"交流,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盡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做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四、說學法:

本節課是通過實驗探究來獲取新知識,為了實驗能順利的進行,在課前指導學生進行必要的預習,課堂上利用學生分組實驗和小組討論,使學生在溝通中創新,在交流中發展,在合作中獲得新知。在實驗中真正體會了進而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能更好的掌握知識的本質和獲取知識的方法。

五、教學流程:

(一)聯絡生活實際、匯入新課:

化學這一學科的特點就決定了化學與生活實際是密切相關的。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理念,我採用了"神舟五號"升空的電腦動畫演示來引入課題。讓學生通過生動直觀的動畫演示,充分體會到"神舟五號"升空時的壯觀和對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瞭解。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時機。讓學生表達此時的想法和心情,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很快能融入本節課的學習和研究中。同時教師根據學生的想法和所提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是什麼產生了如此大的推動力,使巨大的火箭能夠飛向太空呢?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本課,真正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能讓學生體會到化學與生產、生活實際聯絡密切。從而為學習本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逐層深入、講述新課

氧氣的用途不僅體現在科技上,生活中它的用途更為廣泛,在這兒我調整了課本順序,由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根據自己生活的積累談談氧氣有那些用途?學生展開討論,

得出結論:(多媒體展示氧氣的用途圖片)教師適時的設疑,是什麼性質決定氧氣有如此重要的用途呢?(學生思考)進入本節課的研究中。

1、氧氣的物理性質

:研究物理性質通常從那幾個方面出發?學生回答,教師通過展示一瓶氧氣讓學生進行觀察,提出問題:(1)在通常情況下氧氣的色、態、味?(2)氧氣和空氣的密度值,你從中得到什麼結論?(3)魚兒在水中能自由生活,為什麼?市場上賣魚的,為什麼過一段時間要向池裡舀一些水或通一會空氣?(4)如果條件改變氧氣的狀態發生變化,固態氧、液態氧是什麼顏色?學生進行思考,再通過觀看氧氣的物理性質(三態變化的圖片)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通過思考分析、討論,學生能歸納出氧氣的物理性質。

2、氧氣的化學性質:

這部分內容既是本節重點又是難點,這部分我主要採用探究性實驗學習的模式進行教學。由於學生剛開始學習化學,學習物質的性質,剛開始接觸化學實驗,所以,講課時我注意引導學生想到(或觀察到),這些物質在空氣(或純氧)中預熱(或點燃)前並不跟氧氣發生反應;點燃後再觀察它在空氣中能否持續燃燒,以及燃燒時的現象;繼而觀察它們在純氧中燃燒現象,最後才是對生成物的檢驗。以上這一系列有目的的思維性觀察,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訓練學生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的有效之路。在教學中注意啟發,並有程式地教給學生操作實驗的技巧、注意事項、燃燒現象的語言描述及文字表達式。

木炭、石蠟在空氣中燃燒學生比較熟悉,為了更好的理解氧氣的化學性質,我對教材順序進行了調整,將、放在一起,採用學生分組實驗的方法進行:提出問題(1)(2)再提供給學生儀器和藥品,並用多媒體展示問題及注意實驗注意事項。學生實驗、觀察、彙報現象、得出結論。然後我再通過播放木炭、蠟燭在氧氣中燃燒實驗的圖片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識。使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並填入表格中。學生分組實驗可激發學生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溝通中創新,在交流中發展,在合作中獲得新知。

硫在氧氣中燃燒和鐵絲在氧氣中燃燒這兩個實驗有它的特殊性(硫點燃的時候汙染空氣,鐵絲不容易被點燃),因此我採用師生合作的方法完成,學生彙報現象是再播放燃燒時的圖片,使實驗再次呈現,加深學生的記憶。

:硫在氧氣中燃燒

我採用教師先演示學生觀察,然後提出問題的方法(多媒體展示):

問題: (1)、(2) :鐵在氧氣中燃燒

問題:(多媒體展示)

(1)鐵絲在空氣中能燃燒嗎?如果給它提供足夠的氧氣,能燃燒嗎?怎麼樣才能讓它燃燒起來?

(2)將鐵絲繞成螺旋狀並系一根火柴會怎樣?集氣瓶底放少量的水和細紗起什麼作用?

共同討論後,教師演示,通過觀察學生可以得出現象和結論

總結結論:反應條件(點燃)和物質濃度對化學反應有影響

氧氣的化學性質,由學生根據物質在空氣、氧氣中燃燒的現象的比較,小組討論,學生能夠得出: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在點燃或加熱條件下能與許多物質發生反應,同時放出大量的熱。,使學生懂得: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用途又體現性質的辨證關係。

最後通過對氧氣化學性質的四個文字表達式對比分析,讓學生歸納出國中階段要有氧參加的反應就是氧化反應。在通過碳、硫、磷、鐵與氧氣反應的特點——多變一,得出化合反應的概念。進而強調它是化學反應的基本型別之一。從而,使學生從邏輯上分清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是從兩個不同的側面描述反應型別的方法。經過討論,再歸納概念,學生容易接受,突破了難點。

(三)鞏固練習:根據本節課的重難點我設計了鞏固練習,培養學生對新知識的運用鞏固能力。由於多媒體的採用,增加了課堂的容量,使學生能夠充分的檢驗本節課的收穫和掌握的程度,並能夠得到訓練和強化,使知識和技能也能夠得到發展。

(四)反思與體會:由學生先談對本節課的認識體會和收穫,並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獲得了哪些方面的發展。對本節課還存在哪些疑惑,思考。學生相互補充。師生共同評價。教師點撥昇華。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課標是以海洋資源為明線,知識構建為暗線,但始終貫穿了一條方法線:即混合物的分離方法。

本節課是對前面課時所學原理的應用,利用溶解度、溶解度曲線、結晶等知識的生長點,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粗鹽提純的原理,也將第一節《海洋化學資源》、第二節《海水“晒鹽”》的知識建構體系更加系統化;同時,本節所學知識和研究方法將為本單元的探究活動“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的學習做好準備,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另外,本實驗也對溶解、過濾操作起到很好的複習鞏固作用,幫助學生總結學習過的混合物的分離方法的同時並提升出一般思路,將以觀念為本的教學體現出來。

二、說學情

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對海水晒鹽的方法已經有所瞭解,同時,學生已經瞭解了蒸發、過濾等分離混合物的原理,這些都為本節課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所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不僅做到資源共享,而且做到智慧共享,不斷完善孩子們的想法,並滲透從混合物中提純和分離物質的思想和方法。

三、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通過分析海水晒鹽的方法及海水中的離子,瞭解粗鹽的成分,通過了解粗鹽不能直接利用到生產生活當中,使學生理解粗鹽提純的意義。

2、通過去除粗鹽中雜質問題的解決,歸納出混合物分離的方法並提升總結出分離混合物的一般思路,由於學生提煉整合知識的水平不高,我認為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3、根據生活經驗和本節學習,學生能彼此交流食鹽的用途。重點體現了“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通過比較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化學式知道體現了元素的守恆觀,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建立化學的學科觀念。

四、說設計理念

1.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

2.遵循知識的發展規律

3.以問題情景驅動科學探究活動

五、說教法學法

教法:主要是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等活動過程,師生雙方相互配合,相互瞭解,這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體驗學習化學的快樂,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學法:(1)實驗探究法。從探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2)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分組討論實驗方案,使學生在交流中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

六、說教學過程

我主要設計了四個環節:一創設情境激情匯入;二學習之旅,這裡又分為三部分:一是發現之旅二是探索之旅三是應用之旅。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三構建知識網路,交流收穫,這是本節課的難點內容;四課後延伸,反饋練習。通過解決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情匯入】

這節課的內容與食鹽有關,如何做到教師善導,學生易入?我讓學生從回憶海水晒鹽的原理開始,目的之一是讓學生明確“蒸發”這種分離混合物的的原理。其二是讓學生明確此法得到的鹽是含有雜質的粗鹽。而粗鹽在生產生活中的利用價值不高,由此使學生明確“粗鹽提純”的意義。知道本節課的主要學習任務。

【第二環節:學習之旅】”

這節課的主要任務是將粗鹽提純為精鹽。要解決這個任務我將學生始終置身於情境中,將學習的過程變為一個旅程,我設定了三個板塊:發現之旅、探索之旅、應用之旅。

板塊一:發現之旅

要除去粗鹽中的雜質首先必須知道雜質是什麼?所以,我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晒鹽的方法”及“海水中的離子”的有關圖片,使學生明確粗鹽中既有不溶性的泥沙又有可溶性氯化鈣、氯化鎂、硫酸鈉等雜質。此活動的另一個目的是培養學生通過識圖獲得資訊的能力。明確探索之旅的任務。

板塊二:探索之旅

任務一、除去不溶性的泥沙。

要完成此任務,我先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討論出實驗方案,然後交流方案,交流的過程中主要思考以下問題1、除去粗鹽中不溶性雜質的實驗步驟是什麼?2、除去泥沙的操作是什麼?你的依據是什麼?據此,使學生明確“過濾”分離混合物的原理。接下來再讓學生思考過濾需要哪些儀器?操作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然後讓學生構思出裝置圖。以此完成了舊知識的複習。為後面到實驗室中去做好準備。3、過濾後的液體為什麼用蒸發結晶而不用降溫結晶?據此,加深對“蒸發”這種分離混合物的理解。並啟發學生思考:蒸發過程中需要哪些儀器?注意哪些問題?最後和學生一起總結從海水中得到粗鹽,是第一次結晶,而從粗鹽中得到食鹽是第二次結晶,這種提純粗鹽的方法就是重結晶法。並用圖片呈現重結晶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目的讓學生認識到化學與社會發展的密切關係。

任務二、除去粗鹽中的可溶性雜質。

這裡我讓學生先自讀課本68頁多識一點,然後討論以下問題:

1、加入的試劑有哪些?作用分別是什麼? 為什麼是過量的?

2、除去粗鹽中的可溶性雜質的方法是什麼?

3、能否將氯化鋇換成硝酸鋇?為什麼?

完成以上三個問題的討論交流後讓學生寫出反應過程中涉及到的反應方程式。再思考總結化學方法除雜質的原則,然後再結合前面兩個板塊的研究總結出混合物分離提純的思想和方法。使思想得到昇華。

板塊三、應用之旅

食鹽的用途。

首先讓學生思考製得的食鹽有什麼用途?學生暢所欲言,再此我再以資訊衝浪的形式給學生加以補充氯化鈉對身體的作用,以及工業用途和農業用途等,在此我特意讓學生寫出幾種物質的化學式,讓學生分析體現了怎樣的化學觀念?個別學生如果沒分析出來,我就讓他們看看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元素種類,符合質量守恆定律,體現了元素的守恆觀。

為了解教學目標達成情況,設計了一組富有梯度的習題,用到了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並且採用競賽搶答的形式來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最後讓學生進行思維碰撞交流收穫,構建出本節課的知識框架。重點是讓學生明白化學是一門認識物質,改造物質,應用物質的學科。

作業的設計的目的是通過解決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3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生活中常見的鹽(第二課時)》。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設計及教學策略等方面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

本課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下冊,第十一單元《生活中常見的鹽》的第二課時,通過上節課教學,學生知道了生活中常見的鹽及主要用途,瞭解了碳酸根離子的檢驗方法及鹽的某些化學性質,在此基礎上,這節課主要探究學習複分解反應及發生的條件。從《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化學學科自身特點可以看出:複分解反應是非常重要的知識內容,它要求學生掌握複分解反應的概念、條件及酸鹼鹽的溶解性;學會判斷複分解反應型別;正確書寫複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

本課學習前學生已知道常見酸、鹼、鹽的化學性質和化合、分解、置換反應,但對酸、鹼、鹽之間的反應型別不能做出判斷,從而產生疑問,因此,本課學習複分解反應,會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感到似曾相識,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會緩解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緊張情緒,使學生保持輕鬆、良好的心態。而教材內容的整體安排又體現了複分解反應知識的層次性、系統性,滲透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理念,符合國中學生的認知規律。

複分解反應作為化學用語中的“高層建築”,既需要前面基礎知識:元素符號、化合價及化學式書寫等基本化學用語的輔助,也需要酸鹼鹽溶解性和複分解反應條件的支撐。所以,熟練準確的書寫複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無論是對國中化學知識的學習還是今後化學的繼續學習,都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提升學生化學學習的綜合素養也將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 說目標

依據課標、教材內容,從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理解複分解反應,能根據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判斷一些常見酸、鹼、鹽之間的反應能否發生。

2、初步學會正確書寫複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資訊,能用文字和化學語言表述有關的資訊。

2、學會運用分類、比較等方法對實驗所得資訊進行歸納,概括出反應規律,形成“複分解反應的概念”,通過複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體會“複分解反應的條件”、“酸鹼鹽的溶解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通過對複分解反應的學習,增強了對基礎知識的系統掌握和靈活應用能力,初步形成較系統的知識網路,感受到知識之間相互聯絡的重要性,深刻體會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三、說學情

《化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化學教學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化學學習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這一要求,本課題的教學過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關注:

(1)關注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

本課題所需的知識基礎,如:鹽的組成特點及常見鹽的化學性質、酸鹼鹽的溶解性等,學生已經具備。但從學生學習過程中反映的情況看,還存在如下幾個問題:基礎不紮實、知識不繫統、應用不靈活,再加上我校學生基礎相對比較薄弱,這些因素都直接制約著學生今後化學學習的提高與發展。因此,本課教學,應採取鞏固完善、系統提高、循序漸進的方式,使學生在回憶、比較、歸納等過程中形成有關複分解反應內容的學習思路和方法。

(2)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技巧

形象感悟和系統歸納是學好本課題的重要方法。教學中,採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提高對知識的理解感悟;採用不同的習題練習方式,從不同角度對複分解反應的概念及發生條件進行鞏固,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系統歸納與綜合應用能力,開闊學生的學習思路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系統建構能力。

(3)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群體提高

本課題所需的知識是將已學的內容進行歸納、延伸,所以,對基礎知識應讓基礎較差的學生交流回答,並給予相應的肯定評價,提高他們化學學習的自信心;對具有一定綜合難度的問題,讓基礎相對較好的學生進行討論、交流,鼓勵他們勤于思考、敢於質疑,形成善於爭鳴的學習氛圍,積極引導他們合作交流、合作探究。使各類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都能有所收穫、提高和發展。

四、說教學過程

1、課題引入

展示“生活中常見的鹽”教學圖片,引出鹽的組成特點及化學性質,分析歸納熟悉的酸與鹽、鹼與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特點,引出複分解反應的概念。

2、直觀形象,突破重難點

九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了一些理解感悟能力,為了能將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在教學過程中採用不同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學習器官,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感悟度。通過flash動畫,動態展示覆分解反應概念中“相互交換成分”是如何進行的,從“視覺和聽覺”角度加強對複分解反應實質的理解,突破教學難點,提高學生複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準確書寫能力。因此,我設計了兩個環節來突破重難點:

環節一,重點突破:理解複分解反應的本質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在學生熟練書寫常見酸與鹽、鹼與鹽化學方程式的基礎上,播放flash動畫,動態演示覆分解反應概念中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從“視覺和聽覺”角度加強對複分解反應實質的理解,突破教學難點,提高學生複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準確書寫能力。

環節二,難點突破:學生結合已有的學習體會歸納出酸與鹽、Na2CO3與Ca(OH)2、酸與鹼發生的反應屬於複分解反應,通過合作探究實驗:NaOH能與CuSO4或FeCl3 反應、NaCl與AgNO3、Na2SO4與BaCl2都能發生反應,並且都屬於複分解反應,有這些已知反應的生成物特點,歸納出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播放flash動畫,從微觀角度形象、動態地演示覆分解反應發生所具備的條件,加深學生對複分解反應能否發生條件的判斷,突破教學難點。

3、歸納總結

通過書寫常見鹽的化學方程式與置換反應的特點的比較,總結複分解反應的概念,歸納出複分解反應型別。

4、實驗探究

通過CuSO4與NaOH、FeCL3與NaOH、AgNO3與NaCl、Na2SO4與BaCl2實驗探究,觀察現象,分析、得出結論,鹼與鹽、鹽與鹽發生反應有沉澱生成,對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有了感性認識,將感性認識轉化成理論知識,突破難點。同時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必須要“尊重客觀事實”、“化學知識以實驗為基礎”的道理,提高學生複分解反應發生條件的認識。

5、拓展提高

通過教學設計中的具體練習,在鞏固複分解反應相關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對知識系統與綜合應用的能力,提高複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準確書寫能力。

習題的設計由易到難,體現了複分解反應知識的層次性和系統性,符合國中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滲透化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絡,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化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五、本課教學設計對我的啟示

我認為教學設計的過程就是教師——教材——學生三者之間對話的過程,不但是對學生教育的過程,也是師生相互教育的過程,更是教師自我教育反省的過程,在此才能發現自己的“弱點”,努力挖掘自己的“亮點”。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人教版國中化學九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酸和鹼的反應,第一部分內容:中和反應。是在學生學習常見的酸和鹼的一些性子後,又把酸和鹼的反響單獨列為一節,這就闡明白:一是評釋中和反響的重要性,二是由酸鹼中和反響的產品引出鹽,切合由淺到深的瞭解紀律。課本通過學生的運動與探究引入中和反響,爾後又通過交換與討論的方法瞭解中和反響在一樣尋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的作用。親暱了化學講義知識與天然生活的接洽,同時又富厚了學生的將來生活。

2、教學目標:依據新課程理念,結合教材特點,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有: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酸和鹼之間發生的中和反應

②瞭解酸鹼性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的影響,以及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①會用實驗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

②會用分析,歸納的方法對有關資訊加工處理

③會用觀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理論聯絡實際,關注社會實際問題的意識

②進一步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是:酸鹼之間的中和反應

難點是:中和反應的探究過程

二、說學情:

我校的學生大多數是十四、五歲的孩子,對事物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學習過程中,厭倦教師的單獨說教灌輸,希望教師在教學中,創設便於他們自主學習的環境,給他們發表自己見解和表現才華的機會,因此,喜歡教師通過引導探究法傳授知識。

三、說教法:

一位教育家說過:“科學知識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去掌握它們;一個好的老師是教人發現真理,而不是奉送真理。”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引導者。為此,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學生的年齡特徵及本校的學生情況,我這節課的主要教學方法是引導探究法,其模式為:創設情境——自主探究——歸納總結——聯絡生活。同時配合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拓寬學生視野,增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這樣,不但使學生始終處幹主動的學習狀態中,而且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

四、說學法:

新課程理念提倡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為了實現教學目標,依據本課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從以下方法進行學習:1、實驗探究法。從探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2、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3、自主學習法。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五、說教學過程:

1、創設問題情景,引入課題

同學們想看魔術嗎(激起學生的興趣),接著教師播放課件:

①向盛有無色溶液的燒杯中,滴入幾滴無色的溶液,燒杯溶液變紅。

②再向變紅溶液燒杯中滴入無色溶液,邊滴邊用玻璃棒攪拌,當燒杯溶液剛好變成無色時停止。

驚奇的顏色變化,會引起學生髮出疑問;有了這“奇”“疑”的問題情境,我就自然地提出了:你們想知道這個奧妙嗎?要想揭開這個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學習:第三節酸和鹼反應——中和反應。

2、引導實驗,自主探究

前面同學們已學過酸、鹼各自具有一些化學性質,那酸與鹼之間會發生化學反應嗎?要正確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應用事實說話,請同學們進行活動與探究(P193)。接著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

3、歸納總結

①氫氧化鈉是鹼,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顯示紅色,隨著鹽酸的加入紅色逐漸消失變成無色,所以此時的溶液不是鹼性溶液,說明有新的物質生成,進一步說明了酸和鹼發生了化學反應。(藉助FLASH動畫展示氫氧化鈉與鹽酸的反應過程),其他的酸和鹼也能發生類似的反應:Ca(OH)2+2HCL=Ca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②課件展示酸與鹼的反應方程式,請同學們總結反應的特點,反應都生成了水和另外一種化合物(鹽),這類化學反應叫中和反應。

4、聯絡生活:

理解了中和反應的概念,下面我們看幾則資料。

課件展示:(讓學生真正理解在人類的現實生活和未來生活中處處離不開化學)

①改變土壤的酸鹼性

根據土壤情況,可以利用中和反應,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鹼性物質,以調節土壤的酸鹼性,利於植物生長。例如近年來由於空氣汙染造成酸雨,導致一些地方的土壤變成酸性,不利於作物的生長,於是人們將適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酸性。

②處理工廠的廢水

工廠生產過程中的汙水,需要進行一系列的處理。例如:硫酸廠的汙水中含有硫酸等雜質,可以用熟石灰進行中和處理。

③用於醫藥

人的胃液裡含有適量鹽酸,可以幫助消化,但是如果飲食過量時,胃會分泌出大量胃酸,反而造成消化不良。在這情況下,可以遵醫囑服用某些含有鹼性物質的藥物,以中和過多的胃酸。

教師引導:這些資料說明了什麼?(中和反應用途很廣)

5、交流與討論(P194)

6、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中和反響,簡樸認識了中和反響的原理,會寫一些中和反響的化學方程式,並認識了中和反響在生活和生產中的重要作用。

7、課外作業:查資料,生活、生產中哪方面用了中和反響。

8、板書計劃

第三節酸和鹼的反應

一、中和反應

1、中和反應:酸與鹼作用生鹼鹽和水的反應

2、中和反應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有廣泛的應用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5

一、對教材的分析及教學目標的確立

1、教學內容:高中化學第一冊(必修)第五章第四節《化學鍵》第一課時包括:

①化學鍵,

②離子鍵,

③共價鍵,

④極性鍵和非極性鍵。

2、教材所處的地位: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原子結構、元素週期律和元素週期表後學習化學鍵知識。本節內容是在原子結構的基礎上對分子結構知識——化學鍵的學習,學習這些知識有利於對物質結構理論有一個較為系統完整的認識。同時對下節教學——電子式的學習提供基礎,下節課重點解決的問題就是用電子式表示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過程,學生首先要知道化學鍵的概念。學習化學鍵知識對於今後學習氮族元素、鎂鋁等章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關於離子鍵的內容——複習國中學過的活潑的金屬鈉跟活潑的非金屬單質氯氣起反應生成離子化合物氯化鈉的過程。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課堂討論的形式對這段知識進行復習,同時予以拓寬加深,然後在此基礎上提出離子鍵的概念;第二部分是關於共價鍵的內容——跟離子化合物一樣,複習國中學過的氯氣和氫氣起反應形成共價化合物氯化氫的過程基礎上提出共價鍵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紹非極性鍵和極性鍵,它是對共價鍵知識的加深,學生學習了共價鍵之後,必然要考慮成鍵原子之間對共用電子對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電子對在成鍵原子間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學生的疑問,引出了非極性鍵和極性鍵的概念。

4、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目標:理解離子鍵和共價鍵的概念;瞭解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條件;瞭解化學鍵的概念和化學反應的本質。

(2)能力目標:對立統一論思想:陰、陽離子構成了離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兩個方面。

(3)情感目標:通過觀察鈉跟氯氣起反應、氯氣和氫氣的演示實驗,從巨集觀上體驗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學變化,激發學生探究化學反應的本質的好奇心;通過課件演示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過程,是學生深入理解化學反應的微觀本質——舊鍵的斷裂和新鍵的形成,培養學生對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離子鍵和共價鍵的概念。

難點:化學鍵的概念,化學反應的本質。

確立依據:化學鍵存在於微觀結構中,我們無法進行觀察,只能通過CAI演示,使學生去了解形成過程。這部分內容屬於化學基本概念,這在大學聯考試題中也屬於重點,所以很有必要去突破這部分內容。

三、教材處理

內容調整:這節課先講解化學鍵相關的知識,把用電子式表示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內容放到下一課時去學習。

四、教學方法

3W教學法(What:是什麼,Why:為什麼,How:怎樣做)。

五、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

(一)、引入:請學生回憶鈉和氯氣反應、氫氣和氯氣的反應實驗現象。接著播放上述兩個實驗的錄象,讓學生加深實驗現象。過渡,讓學生思考這兩個反應的微觀實質是什麼?引出這節課的教學內容。

(二)、新課教學:

(1)、離子鍵:演示NaCl的形成過程引出概念,分析成鍵原因、特點,粒子間的相互作用。再來分析哪些原子之間會明顯以離子鍵結合?在週期表中處於什麼位置?

(2)、共價鍵:通過演示HCl的形成過程引出概念,分析其成鍵原因、特點,粒子間的相互作用。同樣來分析哪些原子之間會明顯以共價鍵結合?根據原子吸引電子能力不同共價鍵分為非極性共價鍵和極性共價鍵。

(3)、離子鍵和共價鍵的比較:從概念、成鍵粒子、粒子間作用、形成條件等方面去比較二者。

(4)化學鍵:由演示甲烷各原子間的相互作用,引出化學鍵的概念。強調:存在與分子內或晶體內,分子間不存在;必須是相鄰的原子或陰、陽離子間。

(5)、化學反應的微觀實質:通過對NaCl、HCl形成的討論,得出化學反應的微觀實質,及反應條件和反應熱的原因。

六、課堂小結:

離子鍵、共價鍵、化學鍵的概念,化學反應的本質。

七、佈置作業:

課後習題一,鞏固本節所學內容。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6

1問好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6號考生,我說課的題目是《製取氧氣》。下面開始我的說課。

2總括語

為了處理好教育學的關係,突出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我不僅要做到精講精練,還有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開拓學生思維。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由被動學習,轉變為積極的探索發現式學習,本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六個環節加以設計和說明。

3教材分析

教材是進行教學評判的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首先,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課,主要介紹了製取氧氣的方法,為後面製取二氧化碳的實驗學習打下基礎。

4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水平,制定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實驗室製取氧氣的方法和原理,知道二氧化錳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這也是本節課的重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實驗,逐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生感受到實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從而產生對化學學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5學情分析

合理把握好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節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九年級的學生正處於心理斷乳期,有較強的好勝心,因此我會通過小組PK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便於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6教學教法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傳授到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夠快速提升學習效率。本節課我將採用的教法為講授法,實驗法等。引導學生使用自主學習法和合作探究法來進行學習。

7教學過程

充分的學情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合理制定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而教學活動的精彩開展則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環節。本節課我將從以下4個環節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匯入

良好的匯入就像磁石一樣牢牢地吸引住學生的目光,能夠讓學生快速地融入到課堂中。本節課我將以試講的方式來進行匯入:同學們好,上課。在上課之前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多媒體上的這個視訊,我們看看視訊中講了什麼樣的內容呢?視訊播放結束了,哪位同學願意說一說他都看到了什麼呢?好,就請最後一排靠牆的男同學來回答一下吧。請坐,他告訴我們呢,看到了潛水運動員和登山愛好者都在使用氧氣罐來維持正常呼吸。觀察得很認真。同學們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呼吸離不開氧氣,它非常重要,那同學們知道如何製取這麼重要的氣體嗎?老師看到大家的臉上充滿了疑惑,沒關係,我們一起來走進化學實驗室,開始今天的學習吧。

通過這樣的方式匯入,可以將生活和學習相聯絡,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新授

其次我會給學生三分鐘的時間,自主閱讀教材。並找出製取氧氣的方法,學生給出的答案是加熱高錳酸鉀製氧氣,分解過氧化氫製氧氣和加熱氯酸鉀製氧氣。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專注力。接下來,我會先進行實驗的演示,把少量高錳酸鉀裝入試管中,並在試管口放一團棉花,用帶有導管的塞子,塞緊試管加熱試管,用排水法收集氧氣。並引導學生回答出放棉花的作用,是為了防止加熱時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通過我的演示可以減少學生在後面親自動手實驗時出現不必要的錯誤,也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觀察能力。接著我會將全班分為10個小組,前後桌4人為一小組,學生在組內進行親手操作。與此同時我會走下講臺,及時的指導學生順利完成實驗,提醒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注意安全,學生可以通過親手操作感受到化學的神奇和實驗成功的喜悅。緊接著我會進行過氧化氫製氧氣的實驗。拿兩個試管,一個只有過氧化氫溶液,另一個在裡面加入了二氧化錳,分別用帶有的木條放到試管口,學生通過觀察不難發現,木條在接觸到放有二氧化錳的試管處迅速熄滅,知道用這種方法可以檢驗氧氣是否集滿。我也會補充相關內容,如二氧化錳可以加這個化學反應,它叫做催化劑。學生通過實驗對比和記錄,從而歸納出實驗的步驟,並能夠深刻理解催化劑的作用。最後我會提出一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在工業中是否可以使用這種辦法來製取氧氣?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相聯絡。

小結

在課堂快要結束時,我會通過提問學生的方式,來總結本堂課的知識,起到鞏固的作用。

作業

作業環節,我會請學生查閱,是否所有的催化劑都能夠加快化學反應,下節課分享。

8板書設計

最後是我的板書設計,好的板書可以激發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我的板書簡單明瞭,直觀易懂,是一節課內容的濃縮,我會在黑板中央的正上方寫上本節課的題目,黑板正中央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黑板右下方寫上本節課的作業,這樣的板書清晰地展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以及教學邏輯,可以讓同學們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考官的耐心傾聽。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酸的通性》是在學生學習稀硫酸、稀鹽酸後對一類物質化學性質的概括,而且是學生第一次概括一類物質的化學性質,它對學生今後學習“鹼的通性”、 “鹽的化學性質”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於培養學生從諸事物的個性中概括出共性並達到認識事物的能力,使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比較、歸納能力。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㈠知識目標:

1、 瞭解酸的涵義。

2、 瞭解酸的通性(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3、 瞭解金屬活動性順序(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及其意義。

㈡能力目標:

1、 使學生逐步懂得從個別到一般的認識事物規律的過程(即從現象到本質)。

2、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㈢情意目標:

1、 使學生初步認識一般規律有其侷限性。

二、教法學法設計

為了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對教法和學法作如下設計:

1、貫徹“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在教學中採用問題和演示實驗為教學情境,配以講授、討論、歸納、對比等方法的綜合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通過提問、思考、議論(討論)、講解、練習等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動口、動腦,引導學生分析、討論、釋疑,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解釋一些簡單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是特殊的認識過程,只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才能如期完成教學目標。因此,教學過程是學生認知過程和情意活動的有機結合。結合本課的實際,對教學過程作如下的設計:

㈠總體思路:

⑴匯入→⑵回憶已學知識→⑶歸納酸的通性→⑷分析變化的本質→⑸酸的通性的本質→⑹酸的涵義→⑺鞏固練習及遷移(編有酸與金屬不能發生反應的題目)→⑻質疑→⑼金屬與酸反應→⑽金屬活動性順序→⑾本質→⑿鞏固遷移

1、 以資訊加工理論為基礎的設計思想

本課的總體設計思想是根據基於現代認知(資訊加工)理論的學習和記憶基本模式構建的。

資訊加工理論的內部過程及以此為基礎構建的學習過程可描述如下:

資訊加工理論的內部過程 學習過程(學習事件)

①接受器接受刺激 ①引起注意,確保刺激被接受

②通過感覺登記器登記資訊 ②告知學習目標,建立適當的預期

③選擇性知覺資訊,以便在STM中儲存 ③提示從LTM中提取先前學習的內容

④通過複述在STM中保持資訊 ④以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現材料,確保選擇性知覺

⑤為在LTM中儲存對資訊進行意義編碼 ⑤以適當的語義編碼指導學習

⑥將LTM中的資訊提取到STM中 ⑥引出反應,包括反應生成

⑦反應生成並進入效應器 ⑦提供學習結果的反饋

⑧學習結果學習者的環境中 ⑧評估作業,包括提供學習結果反饋機會

⑨通過執行策略對過程實行控制 ⑨安排多種練習以幫助將來的提取和遷移

根據本課實際——教學重點(酸的'通性、金屬活動性順序)、難點(金屬活動性順序)安排兩次上述的學習過程(學習事件)以此達到課堂教學重點突出。即⑴—⑺為第一次學習過程,重點落實酸的通性;⑺—⑿為第二次學習過程,重點突破金屬活動性順序。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是九年級化學第七章的內容,二氧化碳作為國中化學"三氣"之一,安排在學習了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之後,有循序漸進的重要作用。前面和後面幾節的碳的化合物反應的產物裡雖然也涉及到二氧化碳,但在化學實驗中需要的二氧化碳氣體要用本節所介紹的簡便方法,學生學習了氧氣、氫氣的實驗室製法後,對於氣體的製取原理、裝置、收集比較熟悉,通過比較,探究,鞏固國中化學"三氣"的製法,培養學生應用科學知識的能力。

《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是在學習了實驗室製取氧氣和氫氣後的又一種氣體的實驗室製法,因而可以引導學生回顧氧氣和氫氣的實驗室製法,比較實驗室製取氧氣和氫氣的化學原理,實驗裝置原理,操作原理和檢驗方法,進一步瞭解實驗室內製取氣體的方法和設計思路,運用以上思路和方法研討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培養學生運用由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本課的結尾,利用碳酸鈉跟鹽酸在化學反應中能急劇產生大量二氧化碳的性質,進行泡沫滅火器原理的教學。基於以上指導思想,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1、使學生初步掌握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藥品、原理、實驗裝置、收集方法。2、簡單介紹泡沫滅火器的原理,使學生對滅火和滅火器有一定的認識。

能力:通過研討設計實驗的思路,進一步提高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

思想教育:通過實驗室製取氫氣、氧氣、二氧化碳裝置的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點,滲透對比的方法以及物質的性質決定製法的思想方法。

重點: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原理、裝置原理、操作原理。

難點:從實驗室製取氣體的設計思路出發,學習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

二、學生情況分析:

1、學生已經學過了氧氣和氫氣的實驗室製法,對於氣體的製法和收集有一定的基礎,較為熟悉,懂得氣體的收集方法與物理性質有關,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學習後,前面所學的知識可能有遺忘,和氧氣、氫氣一樣,學生懂得要製取某種物質,必須用含有該元素的其他物質通過化學變化或物理變化來實現,如何製取二氧化碳,學生可能會很快想到木炭的燃燒,除了看書之外可能不會想到用大理石和鹽酸反應來製取。學生對於滅火器的原理也是隻有模糊的認識。

2、根據學生情況和目標要求,通過比較,可以用學生想出來的辦法來製取二氧化碳,如煅燒石灰石的副產品,菜農在菜棚裡燃燒木炭,但是在實驗室的條件下製取純淨的二氧化碳必須要用課本上所講的簡便方法。本節的難點就是對二氧化碳的原理的理解。

3、為了突破難點,完成本節目標要求,教學時應在對氧氣和氫氣的實驗室製法的歸納和總結出氣體實驗室製法的設計思路和方法,這些思路和方法主要包括

(1)先要了解在實驗室的條件下,可以用什麼藥品,通過什麼化學反應來製取這種氣體。

(2)根據反應物的狀態、反應所需條件和生成氣體的性質來設計實驗裝置。

(3)需要通過什麼實驗來驗證製得的氣體就是所要製取的氣體?

當學生明確以上對實驗室製取氣體方法的學習順序後,就可以根據教材的順序,討論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原理,分析製取的裝置,演示製取二氧化碳的實驗了。

4、學法指導:要求學生做好複習(對氧氣和氫氣的實驗室製法的原理、裝置與製取方法、驗純、驗滿方法做好複習),另外要預習本節內容,做好課後的家庭小實驗。

三、教學方法:

本節教學方法是採用"單元目標引導探索法",以本節教學目標為導向,以實驗引導探索為方向,採用討論、邊講邊實驗等方式來研討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思維等能力。

本節教學程式是通過學生分析氧氣和氫氣的實驗室製法,引導學生歸納和總結出氣體實驗室製法的設計思路和方法,並運用以上思路和方法研討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實驗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理解和鞏固化學知識,培養學生觀察現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因此,在講授本節內容中,運用"實驗引導探索法",將演示實驗設計成探索式的試驗,做到一個問題的提出,由學生做實驗,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歸納出結論的探索法教學。

例如,在研究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原理時,指導學生做兩個補充實驗。

①將石灰石分別放入盛稀鹽酸或稀硫酸的試管中,觀察現象。

②將石灰石和碳酸鈉分別放入盛有稀鹽酸的兩隻試管中,觀察現象。

通過實驗,學生能正確地歸納出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原理。在講授"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一課時,始終是貫徹:啟發設疑———實驗探索———分析歸納———鞏固開拓的課堂教學程式。"鞏固開拓"是課堂教學的最後程式,佔用時間約為10至15分鐘,在這段時間裡要抓住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取的反應原理、實驗裝置和製取方法的教學重點和從實驗室製取氣體的設計思路出發,設計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的教學難點,安排練習,使知識條理化和系統化,注重學生的反饋,做好補償教學,使學生達成學習目標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達到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

教學設計程式:

溫故引新:複習氫氣、氧氣的實驗室製法並列表比較。設計意圖:鞏固舊知識,通過比較、討論,總結制取氣體的思路與途徑。

演示探究:大理石與鹽酸、稀硫酸,碳酸鈉與鹽酸反應,寫出化學方程式。設計意圖:通過比較確定可以用於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反應,突出難點。

討論方案:大理石與鹽酸反應。設計意圖:明確為什麼實驗室裡要採用大理石與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突出難點重點。

理論分析:固體與液體反應,不加熱,確定發生裝置。二氧化碳能溶於水,密度比空氣大,確定收集方法。設計意圖:讓學生能應用所學的知識進行理論分析,培養學生的能力。

討論方案:從原料、反應原理、裝置、收集進行討論。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突出重點。

實驗驗證:實驗7—8。設計意圖:驗證討論的可行性。

理論昇華:歸納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方法。設計意圖:對本課進行小結。

鞏固知識:課後習題1、2、3。設計意圖: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學生即時應用能力。

演示實驗:實驗7—9,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展示滅火器,介紹使用方法。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滅火器的原理,介紹滅火常識,消防教育。

課外鞏固:101頁家庭小實驗,習題4、5。設計意圖:鞏固本節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和實驗探索能力。

甩下包袱:煤氣中毒是怎麼回事?煤氣有什麼特點?預習第五章。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做好預習,為下一節做準備。

四、板書設計

第四節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

列表小結氫氣、氧氣的實驗室製法:

氧氣(O2)氫氣(H2)

反應原理2KMnO4 K2MnO4+MnO2+O2↑Zn+2HCl=ZnCl2+H2↑

Zn+H2SO4(稀)=ZnSO4+H2↑

適用範圍固—固反應需加熱製取氣固—液反應,不需加熱製取氣體(氣體難溶於水或酸)

收集方法排水法(因為O2氣不易溶於水)

向上排空氣法(O2密度比空氣略大)排水法(因為H2難溶於水)

向下排氣法(H2密度比空氣小)

檢驗方法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內,木條著火,證明是氧氣點燃氣體能燃燒,且生成物只有水,證明為氫氣。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9

一、說教學總體設計理念

本節課著重體現化學學習內容的現實性,同學們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培養學生對化學的應用意識。

二、說教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燒和滅火》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上冊第七單元第一節的內容。在生活中,同學們熟悉燃燒的現象;在第一單元《物質的變化和性質》的學習中,同學們認識了燃燒的本質——有新物質生成的化學變化。本課題是對之前所學過“燃燒”的意義進行深入瞭解並且應用於實際之中。對高中將學習的“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可以起到鋪墊的作用。是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座橋樑。

2、教學目標分析

A.知識與技能:

(1)認識燃燒的條件、滅火的原理和方法

(2)瞭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3)會運用相關的知識解釋和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相關問題

B.過程與方法:

通過活動與探究,學習對於通過實驗得出事實進行分析而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合作交流意識和探索精神

(2)激發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社會的責任感

(3)使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認識事物,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3、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難點:對著火點的理解

疑點:著火點是否可以降低

三、說教法

1.引導探究法:這節課的主要教學方法是引導探究法。中學課程標準提出科學課程應當通過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和方法,還應當通過學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動來實現教育目標。引導探究法能很好的體現《標準》中的思想,它不僅重視知識的獲得,而且還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其模式為:創設情境——自主探究——歸納總結——聯絡生活。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利用多媒體技術既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又能將探究的方案,討論的情景提前準備好,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動手、思考、討論。

四、說學情

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式往往因地、因校、因師生條件不同而異。我校是湖南省高階示範性中學,學生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實驗的動手能力強,討論的思維活躍。同學們非常適應和喜歡教師通過引導探究法傳授新知識。

我校學生對課外知識有濃厚興趣,我將教材的內容略為拓展,增加了火災自救常識。使教學內容和社會生活相互滲透。真正做到化學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絡。在上完這節課後,我們學校還組織過學生進行火災逃生的演習。不僅使學生掌握一門逃生的技能,而且加深了大家的防火意識。這次活動還在我省電視臺新聞中報道,得到了社會的肯定和好評。

五、說學法

1.實驗探究法:通過實驗探究出滅火的原理,從探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

3.自主學習法:對於較簡單的內容,同學們通過閱讀教材、聯絡生活自主學習。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適應了素質教育的要求。

六、說教學程式設計過程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入新課

1.提出問題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燃燒,燃盡了茹毛飲血的歷史;燃燒,點燃了現代社會的輝煌。生活中處處離不開燃燒。請同學們談談生活中那些地方有燃燒的現象。

2.演示小魔術“燒不壞的手帕”

[生] 回答提出的問題

[師] 演示小魔術,設問“為什麼手帕燒不壞”。匯入對燃燒條件的探究。

從生活中發現化學,體會到化學無處不在;從小魔術引入課題,體會到化學的神奇。很好的激活了課堂,激發了同學們的求知慾。

燃燒條件的探究

1.探究實驗

步驟一:如下圖

步驟二:將薄銅片上的紅磷與小石頭分別放在酒精燈上加熱

2.根據實驗探究得出燃燒的條件

(1)可燃物

(2)與氧氣(或空氣)接觸

(3)達到燃燒時所需的最低溫度

三者必須同時滿足。

3.引導得出著火點的定義

[生] 1.全班分為六個小組,按照投影的步驟完成“燃燒的條件”實驗。

2.根據實驗現象一起討論燃燒的條件。

[師] 積極參與到同學們的實驗探究中,指導同學們安全、正確的完成實驗。引導同學們得出正確的結論。提示步驟1能得說明什麼。步驟2又能得說明什麼。兩者相結合得出正確的燃燒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生] 八分鐘後每個小組派代表交流討論的結果,大家一起評出最佳的結果。

[師] 鼓勵同學們的積極的動手和思考問題。提出探究時出現的小問題。避免再犯。

[生] 根據燃燒的條件,思考小魔術中的手帕為什麼燒不壞。

[師] 小魔術大解密

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索,在活動中體驗,在嘗試中感悟,從而激發了同學們對探究的熱情。

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幫助、相互交流使學生學會分享、學會合作、學會創新,感受合作帶來的成功與喜悅。

探究內容在教材的演示實驗中略有改進。增加了對不可燃物的探究。更加有利於同學們得出燃燒的條件。

根據所學的內容,解釋魔術的奧祕,同學們初嘗掌握新知識的喜悅。

燃燒的條件的應用

1.演示實驗“白磷在水中燃燒”。裝置如下圖:

2.有關煤爐的討論

(1)如果不繼續往爐子裡添柴火,爐火還能繼續燃燒麼?為什麼?

(2)如果把爐門關得嚴嚴的、一點氣也不通,爐火還能繼續燃燒麼?為什麼?

(3)如果把爐里正在燃燒的柴夾出來,柴還能繼續燃燒麼?為什麼?

3.利用燃燒的條件,思考怎樣燃燒會更旺呢?可舉出具體的例項。

[師] 瞭解了燃燒的條件後,思考怎樣能使剛才實驗中水裡的白磷燃燒呢?

[生] 積極思考回答問題

[師] 演示實驗“白磷在水下燃燒”。

[生] 根據燃燒的條件討論後回答第2題和第三題。

1.改進演示實驗優點:向水中通入氧氣,硬紙片不能很好的固定白磷,白磷四處遊動,不能和氧氣很好的接觸。可以用一個螺帽代替硬紙片,白磷能和氧氣很好的接觸。並且能清楚的觀察到燃燒的現象。

2.從化學走向生活。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加深對燃燒條件的理解。

3.在新知識的運用中形成發展的知識結構。培養了同學們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

滅火的原理和方法的探究

1.實驗探究

用盡可能多的方法將燃著的蠟燭熄滅。並思考為什麼該方法有效。

2.根據實驗探究得出滅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絕氧氣(或空氣)

(3)使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

三者任滿足其一。

[師] 燃燒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方便。但控制不當將演變成無情的火災。同學們例舉生活中的燃燒時,有人就提到了火災。

[多媒體展示] 衡陽11.3特大火災。有20名消防隊員壯烈犧牲,11名消防隊員光榮負傷,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消防官兵撲救火災傷亡最慘重的一次。

[師] 我們應掌握有效的滅火方式,將火災的損失降到最低。滅火的方法有哪些,其原理是什麼?

[生]1.分為六個探究小組進行實驗探究。

2.完成教師所給的表格

[師] 積極參與到同學們的實驗探究中,發現他們的問題,給予適當的提示,讓整個探究過程順利進行。

[生] 8分鐘後,派一個代表交流討論結果。其他同學可以補充和完善。

[師] 鼓勵各組的實驗方法。歸納總結出正確的滅火原理。

以衡陽特大火災過渡到燃燒有利還有弊。使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認識事物,學會一分為二的看待事物。

給定實驗目的,請同學們自主設計實驗。開放式的探究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實驗能力。

分組合作,進一步加深了同學們的合作精神,培養了大家的默契,為以後的探究學習打下基礎。

滅火的原理和方法的應用

1.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形應該怎樣滅火,其原理是什麼?

(1)炒菜的鍋起火了;

(2)做實驗時,不慎碰倒酒精燈,酒精在桌上燃燒起來;

(3)由於電線老化,短路起火;

(4)鄰居吸菸,不慎引燃被子發生火災;

(5)森林在打雷閃電時起火。

2.油田起火,採用降低其著火點的方法將其熄滅是否可行。為什麼?(本課疑點)

3.瞭解幾種常見的滅火器的滅火原理和滅火範圍(見教材127頁)。分組做“人人都當消防員”的實驗。

[生] 根據滅火的原理完成第一題、第二題。

[師] “著火點是否可以降低”是本節課的疑點。可將著火點比喻成鐵、銅等物質的密度。不同的物質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質固有的物理性質,不能隨便降低。

[生]1.自學瞭解幾種常見的滅火器

2.分組做簡易滅火器滅火的實驗(如圖),人人都當消防員。

1.將理論用於實際,鞏固滅火的原理。情感上認識火災是可以控制的,掌握有效的滅火方法能防止發生火災。激發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社會的責任感。

2.以提問的形式提出本節課的疑點。形象的比喻使同學們更容易接受著火點不能降低。

3.根據教材步驟,自主完成滅火實驗。學生感到學有所用的喜悅。

掌握易燃易爆安全知識

1.瞭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2.認識一些與燃燒和爆炸有關的圖示

[師] 火災無情,滅火不如防火。

[生] 1.瞭解爆炸威力後,積極主動的自學“易燃易爆安全知識”。

2.認識圖7-12的圖標表含義

3.聯絡生活,思考應當在哪些地方張貼這些圖示。

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導學生更關心生活,關注消防安全。

火災自救常識

看影片學習“遇到火災如何自救”

[生] 認真看影片。遇到火災,學會自救。

學會一門自救常識,激發同學們對化學學習的熱情。

總結

總結本課的重點

1.燃燒的條件

2.滅火的原理和方法

[生] 一起回顧兩個重點的內容。

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總結本課的重點。同學對本課的重點由短時記憶過渡到有效的長時記憶。

作業

電影院、學校、幼兒園、網咖等地是人口密度較大的場所,一旦發生火災損失慘重,請任選一地,根據其特點,設計預防火災的方案或考察該場所的預防火災的方案。(包括萬一發生火災時需要採取的滅火和自救措施)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10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號考生,我說課的題目是《分子和原子》第1課時的內容。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屬於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題1的內容。本節課從學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經驗出發,運用巨集觀現象幫助理解微觀的原理,反過來,微觀的原理也可用於解釋這些巨集觀現象。將探究活動聚焦於“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這一核心問題。本節課對於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說學情

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已經認識了物質發生的不少奇妙變化,並且有了“物質之間為什麼會發生變化”“物質到底由什麼構成”等疑問。這些問題正是本課題的切入點,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對初學化學的中學生來說,分子、原子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著的微觀粒子的確非常抽象,因此在本節課的授課中應該注意形象直觀,幫助學生建立微粒的觀點。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能說出分子的三條性質。

2、能夠運用微粒的觀點解釋生活中某些常見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運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日常現象,學習日常現象與課本理論相結合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資料、音像資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質,提高對奇妙的化學世界的探索興趣,認識到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子的性質。

【難點】運用分子的性質特點,解決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五、說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情境創設法、講授法

六、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包括了四個環節:匯入新課、新課講授、鞏固提升、小結作業。我將會這樣展開我的教學:

環節一:新課匯入

在這一環節中,我會結合實際創設問題情景:在學習氧氣的性質時,做過硫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雖然實驗是在實驗臺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聞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氣味。不僅如此,生活中還存在很多類似的現象,由此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提起學習本節課內容的興致。

環節二:新課講授

1、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

在這裡我會向學生演示品紅在水中擴散的實驗,他們通過觀察品紅分子在水中運動的現象和特點,會得出物質是由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猜想。接著我會肯定他們的猜想,提出物質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並且會通過出示苯分子、矽原子圖片,說明肉眼不能直接觀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類已經能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直接觀察到分子、原子,使學生感受到科學進步可以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

接下來我將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微觀粒子及其運動特點。

2、分子的性質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首先通過1滴水中分子數目的介紹讓學生意識到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2)分子間有間隔

接著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構成的物質,那麼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總體積是否等於100ml,請學生觀看視訊並解釋原因。之後通過分析實驗現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間是存在空隙的。我會通過具體的例項讓學生來分析固體、液體、氣體分子之間的空隙大小關係,通過物質熱脹冷縮的現象判斷物質分子間的間隔與溫度有關。

接下來是分子的第三個性質,我會通過演示實驗來引導學生。

(3)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著,運動的快慢與溫度有關。

首先根據生活中衣服晒乾、酒精蒸發等現象提問學生“分子還具有什麼性質”引發學生猜想,接下來我會通過氨分子擴散現象來檢驗學生的猜想。

由於氨分子擴散現象需要的時間較長,所以我會採用視訊播放的形式來進行。通過實驗現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結論:分子在不斷運動。並且利用這一結論解釋品紅在水中擴散、水蒸發、桂花飄香等現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生活中的化學,感受化學的奇妙。

接下來補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幾分鐘菜就可以變鹹,醃蘿蔔需要很多天,引發學生思考:分子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最終得到分子運動快慢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的結論。

環節三:鞏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例項讓學生用本節課學過的知識來解釋,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會實踐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瞭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相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環節四:小結作業

化學學習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心學生學習的過程。課程最後,我會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穫有哪些,可以回答學到了哪些知識,也可以回答學習的感受。

最後佈置作業:預習下一節內容並思考,從分子的角度來說,水的蒸發和水的分解兩種變化有什麼不同。為下節課的知識做好鋪墊。

七、說板書設計

最後說一下我的板書,根據我的板書設計學生很明顯能看出來本節課的知識內容有哪些,並且我將其提綱挈領地反映在板書裡,便於學生抓住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