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中化學說課稿集合10篇

才智咖 人氣:1.22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中化學說課稿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國中化學說課稿集合10篇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1

一 說教材

1、教材的內容地位及其作用

“硫酸”來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學室編著的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教科書《化學》第一冊第六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內容主要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濃硫酸的性質,涉及到濃硫酸的吸水性、脫水性、氧化性;第二部分為硫酸根離子的檢驗,涉及到碳酸鋇和硫酸鋇的區別。硫酸作為三大強酸之一,是高中化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每年會考、大學聯考的重要考點。硫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是極其廣泛的,學習好該節課是十分有必要的。教材的編排注重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絡,本節是在學習和了解有關硫酸的基本性質和氧化還原概念、物質的結構、元素週期律等基礎上編排的。因此通過本節的學習可以加深和鞏固這些知識,銅和濃硫酸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硫汙染物為下一節的環境保護作出了鋪墊。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濃硫酸的性質和怎樣檢驗硫酸根離子。

(2)能力目標:通過實驗培養學生觀察探究能力,通過本節的學習讓學生設計幾種辨別濃硫酸與稀硫酸的方法。

(3)情感目標:通過一些具體事例,讓學生學有所用,更加的熱愛科學從而更加認真的學習科學。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 教學重點:濃硫酸的反應和根據實驗分析濃硫酸的氧化性和硫酸根離子的檢驗

(2) 教學難點:用氧化還原的概念解釋濃硫酸的氧化性,由巨集觀現象轉入微觀分析

二、學生現狀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物件是高一的學生,他們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探究意識,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將會帶著問題去上課。在國中時他們已經學了硫酸的基本性質,對濃硫酸的特性和稀硫酸的性質有了一定的瞭解。在高中他們學了氧化還原反應、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為此這節課是對以往知識的鞏固應用和進一步的闡述和完善。

三、說教法和學法

教學的方法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採取的手段,它要求符合學科特點符合教材的內容和目的。

本節課堅持體現“以學生為主”和“教與學的統一”的原則。結合課本採用實驗演示和課件展示的方法。體現以下特點:

1、 採用多媒體獨特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思維情景。利用多媒體教學使得教學容量更大,速度更快而且效果更好。比如本節課採取一則實際材料匯入,由學生找出其中的關鍵字並說明體現了硫酸的哪些性質。如果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則須教師

讀材料或發放材料,顯得浪費時間和資源。

2、 通過演示實驗的教學方法,並且利用實物投影,將實驗加以放大,使得實驗更加清晰地展現給每個學生。通過實驗探究濃硫酸的的特性引出該節的重點和難點,因此作好實驗演示是十分重要的,要儘可能地使實驗直觀清晰,利於學生觀察,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而後對實驗的現象進行討論,分析概括總結,難點得以突破。

3、 結合本節內容,採用探索分析討論的教學法。通過給學生提出問題,共同討論,解決問題,層層推進,使學生沿著由易到難,由表及裡的認識規律來思考,推理判斷和概括總結的程式進行學習。如濃硫酸和銅反應的實驗時,學生觀察到反應後試管的溶液顯藍色,品紅溶液褪色等現象。可由學生大膽猜測藍色的溶液是什麼呢 ?為什麼品紅會褪色呢?然後通過分析可知藍色溶液是硫酸銅,使品紅溶液褪色的是因為生成了二氧化硫氣體。然後可由學生自己寫出化學方程式。這樣學生的心裡就會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又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將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實驗、課本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教學過程如下:

1、 由一則實際材料匯入新課,簡潔明瞭。由於剛上課學生的注意力還不是很集中,這樣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激起動機。用幻燈片播放一則實際材料,請學生找由關體現硫酸性質的關鍵字,積極思考,運用已學過的知識來說明材料中體現了哪些濃硫酸的性質。藉此複習已學過的知識。

2、 歸納硫酸的物理性質:展示一瓶純硫酸,並提問大家仔細觀察有哪些特徵。結合課本,探究出硫酸的物理特性。

3、 演示實驗,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歸納總結濃硫酸的性質。實驗一:往三支試管裡分別加入紙片、蔗糖、木屑,滴加幾滴濃硫酸請學生觀察實驗並回答問題得出濃硫酸具有脫水性,引出重點。實驗二:濃硫酸和銅的反應,觀察實驗,分析討論,寫出化學方程式。通過啟示的方法:反應中的物質化合價發生了怎樣變化呢,引出濃硫酸氧化性的難點。回憶並利用氧化還原的概念進行解釋突破難點。指導學生舉一反三,寫出碳和濃硫酸的反應方程式。

4、 演示實驗,觀察實驗現象,掌握硫酸根離子的檢驗。學生已知鋇離子可以檢驗硫酸根離子,所以重點放在碳酸鋇和硫酸鋇的區別。在兩支試管裡分別加入硫酸鈉和碳酸鈉滴入氯化鋇觀察實驗現象,再滴加鹽酸,學生可發現碳酸鈉的試管生成沉澱而後沉澱溶解。使學生明白硫酸根的檢驗需加入酸化的氯化鋇以去除碳酸根的影響。

5、 教師進行小節

6、 教師佈置作業,使知識得以應用訓練

7、 板書設計:板書設計力求突出重點,簡潔明瞭。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2

一、說單元教材地位和作用

《我們周圍的空氣》是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本單元包括三個課題,分別是空氣、氧氣和製取氧氣。空氣和氧氣是自然界維持生態平衡的條件,是化工生產的廉價資源,它與人類生活關係最為密切。當前空氣汙染是全世界的三大問題之一,因此本單元內容是歷年會考的重點之一。近年來會考以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氧氣性質實驗、氧氣製取的原理和操作為核心,考查觀察能力、描述能力以及實驗探究能力,還聯絡各地空氣汙染的問題考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空氣的主要成分及主要物理性質和用途

2、認識純淨物與混合物的概念並應用

3、瞭解氧氣的物理性質並通過與許多物質反應認識其化學性質比較活潑

4、瞭解實驗室和工業上製取氧氣的原理的不同;

5、知道實驗室製取氧氣的藥品、原理、裝置、操作、氣體收集及方案選擇;

6、認識化合反應、分解反應、催化劑和催化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 &ldqu;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rdqu;實驗,學會分析實驗結果的誤差原因

2、通過製氧方案的比較、鑑別,學會選擇最佳原料、條件、原理、裝置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當今世界的三大環境問題、空氣的汙染源、嚴重危害及防治,培養熱愛自然關注環境的情感;

2、通過對製取氧氣的實驗的探究,增強學生的探究欲。

三、說重難點

重點:空氣的組成、各成分的用途、氧氣的含量及空氣的汙染與防治。氧氣的化學性質。氧氣的實驗室製法。

難點: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原理、裝置及產生誤差的原因。化合反應與氧化反應的關係。催化劑的概念 。

難點突破: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要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分析從而理解整個實驗的意圖原理,並感悟到化學實驗要得出正確結論必須注意每一個細節的正確。

會考考點和題型

本單元常以選擇題、填空題和綜合應用題等形式出現,多考察氣體的製取及空氣汙染與防治、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性質和用途等作為切入點進行考查。

四、教學方法

用師生互動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方法培養學生自我回憶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講授法多媒體

五、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本節內容的連線性、條理性,教學中儘可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匯入 用謎語激發學生興趣並引入課題《我們周圍的空氣》。

通過幻燈片展示本單元的考點要求。就這三個考點進行講解和分析。

1、以提問的形式簡單的複習了空氣的組成和氧氣含量測定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突破難點。

2、通過(倫敦煙霧事件)回顧空氣的汙染和防止。

3、通過視訊回顧幾種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現象,寫出反應原理,總結出氧氣的物理、化學性質。

4、回顧氧氣的工業製法:分離液態空氣(利用沸點不同)。通個視訊再現氧氣實驗室製法啟發學生思考,製取步驟、注意事項、引出固固裝置和固液裝置,通過對氧氣收集裝置的分析,學會選擇收集裝置。

5、鞏固練習和會考連結可讓學生明白考向,也能讓學生提高自信心。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3

各位領導、專家、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三單元課題1《分子和原子》,我按以下八個程式說課,主要說每個程式的要點。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國中化學的重要知識,也是學生在學習化學過程中遇到的攔路虎。它是在學習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及混合物、純淨物的基礎之上,由巨集觀世界轉向微觀世界的開端。

本節課不僅能帶領學生走入神奇的微觀世界,學會從微觀的角度認識事物,探究物質構成的奧祕,還能為學生們進一步學習原子的結構、元素、以及認識化學反應的實質等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2、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能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和實驗現象。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通過觀察生活、實驗探究等方法獲取資訊。

(2)學習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對實驗所得資訊進行加工。

(3)充分發揮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增強學生對微觀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慾,從探究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2)逐步提高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學生在實驗的探究、討論中學會與別人交流、合作,增強協作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建立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表象,體會它與巨集觀物體運動的不同點。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己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探索物質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實驗是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最好方法,通過實驗,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主動獲取知識。

三、教學準備

教師:儀器:燒杯、試管、注射器、量筒、膠頭、滴管、玻璃棒等。

藥品:濃氨水、酒精、水、酚酞、品紅等

用具:多媒體教學課件

學生:準備好課本和學具,課前預習相關內容。

四、設計理念

1、體現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

2、主要以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多種方式結合,以實驗探究為主線,結合交流討論、分析歸納等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3、順應國中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

五、教學流程

創設情景、激趣引思

設問激趣,匯入新課

實驗探究,瞭解性質

知能訓練,鞏固知識

學習反思,及時總結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景、激趣引思

多媒體課件展示:我們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1、現在正值金秋十月,丹桂飄香的季節,走過桂花樹邊,會聞到桂花香;

2、潮溼的衣服會自己晾乾,特別是夏天更容易晾乾;

3、糖塊放到水裡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

4、教師演示實驗:品紅在靜置的水中會擴散。

上述這些生活和實驗中的現象,你們想過這是為什麼嗎?你們會從化學角度來解釋嗎?

今天這一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如何從化學的角度來解釋這些生活和實驗中的現象。也就是從分子和原子的角度來解釋這些現象。

[板書]課題1分子和原子

二)、設問激趣,匯入新課

在緒言中,我知道了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變化規律的一門科學。也就是說,化學是研究物質的,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都是物質組成的,世界即物質。我們身邊所熟悉的物質很多。

多媒體課件展示:一組圖片:空氣、水、煤、石油、天然氣、鐵、銅、食鹽等等。

這些物質都是什麼由什麼構成的呢?為了解釋上面的這些現象,長期以來,很多科學家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猜想。他們提出物質都是由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的設想。

[板書]一、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

比如在緒言中,我們瞭解的英國科學家道爾頓和義大利科學家阿伏加德羅在18世紀就提出了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組成的理論。當時這只是一種猜想,但可以用它來解釋生活中的很多化學現象。隨著科學的進步他們的這種猜想已經得到了證明,分子和原子是真實存在的。我們通過先進的科學儀器不僅能看到了分子和原子,而且還能移動原子。

多媒體展示:視訊、教科書P49中的圖3—2和圖3—3

三)實驗探究,瞭解性質

為什麼必須藉助先進的遂道掃描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分子呢?這是因為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板書]1、分子很小

多媒體課件展示:分子的自述

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10—26kg

1滴水中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如果10億人來數這1滴水裡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日夜不停,需要3萬年才能數完。

分子除了體積和質量很小以外,還有什麼性質呢?

[實驗探究]

多媒體課件展示:實驗步驟

[對比分析]步驟1說明蒸餾水不能使酚酞變色,只能起稀釋作用。步驟2說明濃氨水可以使酚酞變紅。步驟3酚酞變紅是因為燒杯B中的氨分子運動到了燒杯A中,使A中酚酞變紅。由此可以得出分子總是不斷地運動著。這樣,就可以解釋開頭的幾個現象了。而且分子的運動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運動速率越快。

[板書]2、分子總是不斷地運動

激發興趣:請問:1+1在什麼時候不等於2?

[實驗探究]

先往玻璃管中加入前面的品紅溶液,使其充滿玻璃管容積的二分之一,再滴入無水酒精使其充滿玻璃管。用手指堵緊兩端,顛倒數次。

現象:總體積小於1玻璃管。

[課件展示]哲理故事

解釋:這是因為分子之間有間隔。

[板書]分子之間有間隔

課件展示:酒精和水混合時體積變化的模擬圖

[實驗探究]

一打氣筒,用手堵住出氣孔,用勁推,可以推動活塞。再吸入一針管水,看能不能推動活塞。

解釋:這是因為氣體分子之間間隔比較大,容易壓縮,而固體和液體分子間隔較小,不易壓縮。

課件展示:物質狀態變化時,分子之間間隔的變化示意圖。

說明:石油氣可裝入鋼瓶中,是因為氣體受壓下,可以液化,分子的間隔減小;相同質量的固體、液體和氣體,體積不同,是因為它們分子間的間隔不同;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是因為受熱時分子間隔增大,遇冷時減小的緣故。

四)知能訓練,鞏固知識

多媒體展示:課堂練習

五)學習反思,及時總結

經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覺得你有哪些收穫?

六)課後思考:

假如你是一滴水中的小微粒,在你周圍你看到了什麼?如果給你稍稍冷卻或加熱,你又會怎樣?展開你想象的翅膀,在化學的微觀世界中翱翔吧!

通過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啟迪思維,激發探究慾望。

培養學生世界是物質的哲學觀點

展示學生熟悉的身邊的化學物質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品質。

通過對物質構成的認識過程介紹,讓學生知道科學探究是一個猜想——驗證的過程。

讓學生了解現代高科技,並培養愛國主義品質。

通過水分子的自述將分子的特性生動形象的展示給學生。同時讓學生領會分子的“小”,激發了學生興趣和好奇心理。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動手探究的能力,通過對比分析,培養學生觀察、推理、對比、歸納、總結的科學探究能力。

通過腦筋急轉彎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哲理故事讓學生知道學無止境,通過類比遷移理解現象本質。

便於學生直觀理解。

讓兩名學生合作完成此實驗探究,培養動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便於學生直觀理解。

增強用化學解釋生活,從生活中發現化學的能力,讓自己擁有化學的眼睛。

鞏固新知,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讓學生學會總結反思。

給學生一個思考想像的空間。

六、板書設計

課題1分子和原子

一、物質由分子和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

二、分子的性質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很小

2、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

3、分子間有間隔

一般溫度越高分子間隔越大

一般壓強越大分子間隔越小

七、課件說明

課件中有很多視訊及動畫很好的幫助我把握了教學的關鍵,是用任何生動語言無法替代的,在這節課中使用課件是國中化學中最恰當且必不可少的。

八、設計反思

新課標要求,國中化學要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因此我們教師在設計課程過程中要不失時機的引導學生,通過交流與討論發現別人的長處,大家互相幫助,互相鼓勵,不斷地提高,不斷的體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點和作用

《離子》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的第四單元課題三。本課題包括核外電子的排布和離子的形成兩部分內容,教學分兩課時完成。離子的形成是本課題的核心,是國中化學課程中要求達到了解水平的基礎知識。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為學生從微觀的角度探究巨集觀物質變化的奧祕開啟一扇視窗;為學生後面學習酸鹼鹽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在瞭解原子結構與元素化學性質關係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離子形成的過程,認識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從而培養學生從微觀的角度探究巨集觀物質變化的能力。

(2)學習方法與過程:學習“探究、交流”的學習方式。能在特定情景下,積極主動地探究新知,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對微觀世界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積極探索、勇於探究的學習精神;喚起對科學的好奇與嚮往。初步瞭解物質構成的奧祕,樹立“結構決定性質”“物質的微粒性”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及解決方法

(1)教學重點:離子的形成

(2)教學難點:離子的表示。

(3)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方法:

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動畫,模擬微觀變化,幫助學生認識離子的形成過程和學會離子的符號表示。這樣,不但能順利突破本節課的難點,也促進了學生微觀想象能力的發展。

二、教法與學法:

1、學生情況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在課堂上他們厭倦教師的單獨說教灌輸,希望教師能創設便於他們自主學習的環境,給他們自我表現的機會。所以本節課我設定了許多活動:比如,“我會答、“我會寫”、“討論與交流”等。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整節課的學習中始終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在探索中學會學習。

2、教學方法

依據新課程教育理念及本節課的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情況,我對本節課的教學採取瞭如下方法:利用課件優勢,充分展示NaCl的形成過程,從而瞭解離子的形成,認識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3、學法指導

在第三單元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許多物質是由原子、分子構成的,本課題介紹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另一種粒子。由於本課題的知識形成較抽象,所以在教學中,一是成立學習小組,互幫互學;二是通過“創設情景、探究新知”等形式,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掌握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從而形成“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

4、教學手段

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將抽象的微觀粒子生動形象地顯現出來,有利於培養學生微觀想象能力。

三、教學程式: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基於對教材、學生情況的分析,我確定通過以下五個教學步驟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一)知識回顧、情境引入

1、知識回顧:“離子的形成”是本課題的核心,是教學的重點。由於國中學生的知識和思維水平的限制,我在教學中先通過複習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的關係,(展示課件,抽生回答。)使學生意識到元素的化學性質與最外層電子數有著密切的關係。

然後我是這樣引入新課的: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一般少於4個,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電子,趨向達到相對穩定結構;而非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一般多於4個,在化學反應中易得到電子,也趨向達到相對穩定結構。那麼,當他們得失電子後,結果會怎樣呢?本節課我們就以氯化鈉的形成過程為例來探究離子的形成。

2、創設情景:當鈉原子和氯原子在發生化學反應時,它們是如何得失電子的?氯化鈉又是怎樣形成的呢?(創設問題情境的目的,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切入,形成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

3、討論交流:全班分為八個小組,短暫討論交流。(這一環節充分尊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避免了教師的“填鴨式”教學。)

4、漫畫匯入:投影教材第79頁插圖4—10和鈉原子與氯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最外層電子數目,從微觀上分析得失電子趨勢。

(設計目的:充分利用漫畫效果,運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分析氯原子和鈉原子得失電子的趨勢,使學生在有趣、輕鬆的氛圍中接受難懂的知識,激發其學習興趣。)

(二)引導觀察、啟發探究

環節1、離子的定義:動畫展示鈉原子、氯原子得失電子後的結構示意圖,並提問:鈉原子和氯原子得失電子後帶電荷嗎?學生經歷觀察並發現它們都帶電荷,從而很自然地引出離子的定義。

(這一環節的設計,通過啟發分析和誘導,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新知,使定義的引出水到渠成。)

環節2、離子的分類:在學生已經得出鈉離子和氯離子都帶電荷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比較它們所帶電荷有什麼不同。交流發現:鈉離子帶正電荷而氯離子帶負電荷,從而得出陽離子和陰離子的概念。

(在輕鬆的氛圍中接受抽象的分類思想,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環節3、離子的表示:通過分析離子是原子得失電子而形成,讓學生很自然地接受離子符號的書寫就是在原子的基礎上標明所帶電荷。這樣可以輕鬆突破離子符號的書寫這一難點,也為介紹離子符號的意義作好鋪墊。當然離子符號的書寫還要結合後面的化合價反覆訓練才能落實。

環節4、離子是構成物質的微粒:整合學科之間的知識,提出問題:帶異種

電荷的兩種微粒之間會產生什麼作用力?展示NaCl的形成課件,使學生認識到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通過課件展示,使學生始終都處於“創造性”積極思維中,強化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三)聯想整合、形成體系

1、展示課件原子和離子的關係,讓學生分組討論,代表發言,然後教師評價歸納。(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在討論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訓練分析、歸納、表達的能力。)

2、到現在為止,物質構成的奧祕已初步形成體系。結合問題:“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哪些?(此時提出問題,學生有話可說。通過新舊知識的對比和歸納,讓知識更加系統,有利於學生很快理解物質是由分子、原子和離子構成的含義;同時也使學生對化學學習,尤其是微觀領域的學習產生了渴望之情。)

(四)學用結合、展示個性

1、我會答:原子失去電子後,就帶上(正)電荷,成為(陽)離子;原子得到電子後,就帶上(負)電荷,成為(陰)離子。當陽離子和陰離子相互作用形成化合物時,整個化合物就(不顯)電性。

2、我會寫:寫出下列離子符號:帶一個單位正電荷的鈉離子;帶兩個單位正電荷的鎂離子;帶兩個單位負電荷的硫離子。

(設計目的:第1題,主要是對離子的形成進行檢測,第2題,熟悉離子符號的書寫。對錶現突出的學生給予獎勵,獎勵的形式是發放“小禮包”,“小禮包”內寫著本節課的知識點,讓學生當堂開啟“小禮包”宣讀知識點,給學生一點點神祕,再一次激發學生的興奮點。既是對本節課進行總結,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是對本課題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進行了檢測,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達到了教學高潮。)

(五)小結交流、佈置作業

1、小結交流:我把這個環節設計為(1)過程小結、(2)知識小結兩個步驟,讓學生交流學習心得、小結本節課的知識。

2、佈置作業:完成基礎訓練

四、教學評價

本節課始終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基本原則,以“情境教學、問題教學”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通過師生的雙邊情感交流,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微觀思想方法的建立,學習心理、品質的優化都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五、板書設計

離子

一、離子的形成

二、離子和原子的`關係

1、離子的定義

2、離子的分類

三、構成物質的微粒

3、離子的表示方法和符號的意義

4、離子是構成物質的微粒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化學式與化合價》是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題4的內容。本節課主要講述了化學式、化合價和有關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三部分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元素以及一些物質化學式的寫法,這位過渡到本課題起到了鋪墊作用。為之後學習第五章《化學方程式》的內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本節課整個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九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化學式的涵義;知道一些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化合價;能用化學是表示某些物質的組成,並能利用化合價求化學式;瞭解相對分子質量的含義,並能利用相對原子質量和相對分子質量來計算物質的組成;能看懂某些標籤或說明書上標示的物質成分和含量。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討論交流,活動探究,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充滿化學,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的感情。

(三)教學重難點

1.瞭解化學式,知道元素、原子團的化合價。

2.用化學是表示某些物質的組成,利用化合價求化學式。

3.瞭解相對分子質量的含義,並會應用解決問題。

二、說學情

對於九年級的學生來說,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對元素的概念和物質的微觀構成的基礎知識有一定的瞭解,對數字的基本運算能力有一定的把握,這為化學式的有關知識學習打下了基礎。但學生在化學學科中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有強烈的好奇心,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多采用直觀方法指導學生學習。

三、說教法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採用談話法與講解法。採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面向全體,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問不同難度的問題,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慧,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

四、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本節課內容,我將本節課的學法確定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

由前面學過的一些物質的化學式引入:元素可以用元素符號來表示,那麼我們前面學習的氧氣、二氧化碳這些由元素組成的各種單質和化合物怎樣來表示呢?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期待錄找理由和證明過程。在實際情況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二)新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