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化學說課稿合集6篇

才智咖 人氣:2.44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中化學說課稿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中化學說課稿合集6篇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1

根踞教學內容和新課程標準,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世界和我國的水資源狀況

(2)知道水體汙染的主要來源和危害

(3)瞭解保護水資源,開發水資源方法

2、過程和方法:

(1)學習利用身邊的報刊、網路等資源獲取資訊

(2)學習利用數字和圖表來獲取資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形成正確、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意識

(2)體驗學習化學的樂趣,增強社會責任感

教學內容分析:

通過第二單元的學習,學生對身邊的化學物質“空氣”有了初步的瞭解,接著學生又認識了另一種身邊的化學物質“水”,並學習了水的組成,性質及淨化,最後展開“愛護水資源”這樣一個社會課題,不僅符合學生認知特點,而且有利於發展學生各方面能力。本課題主要介紹兩部分內容:一是水資源概況、二是水資源的保護。水資源的保護是從節約用水和防治水體汙染兩個角度介紹的,這兩個問題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也是這節課的重點所在。

教學物件分析:

九年級學生由於剛剛接觸化學,分析、歸納、概括能力相對薄弱。我所教授的學生為合肥市市區的學生,由於合肥市近年來並未出現嚴重缺水現象,學生大多沒有時間到郊外觀察和實際考察水汙染情況,對於淡水危機和水汙染問題,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不具備,所以如何讓學生感受淡水危機和水汙染給人類帶來的嚴重後果,如何解決水體汙染問題,就是本堂課的難點所在。

教學流程中多媒體手段的運用(在本課中我是這樣運用多媒體手段,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的)

一、聯絡生活,引入課題

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我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了一段視訊新聞,讓學生了解到表面上我們過著用水無憂的生活,實際上水危機現象早已存在。此處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的視訊新聞,讓學生感到真實可信。

二、增刪調並,上好新課

在本課中我將學科中的書本知識儘可能的“增刪調並”。比如,我增加了海水淡化問題、節約用水的標誌、水體富營養化等內容。我將節水、護水、開發水資源等內容進行了調並。這樣做,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實現,也更符合學科書本知識內在的邏輯結構,這些是我這節課的亮點,也是我的匠心所在。

對於水汙染,在本課中,我播放了一段視訊新聞,還展示了多張水汙染危害的圖片。通過這些,學生的內心受到了強大的觸動,巨大的震撼,面對黃河在流淚、淮河在哭泣、長江在受罪等情景,學生從內心發出吶喊:“不能再汙染水了。”如果此處不利用資訊科技手段,而僅僅用傳統的講授法、討論法是沒有辦法讓學生有著直觀感受的。多媒體技術解決了本課題的難點,起到了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替代的效果。

三、創設情境,結束新課

通過九寨溝如詩如畫的美景,與先前水汙染進行了鮮明的對比,撥動了學生的心絃,讓學生感受到只有山美、水美,人才能更美。

教學方法:

在本節課中,我運用了讀書指導法、講授法、練習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我們知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高清晰度的講授,熱烈地討論、認真地閱讀、適當地練習,多種教學方法的恰當組合,使得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教學反思:

1、學生學會關注生活、關注健康

2、利用現代資訊科技有效地向學生提供了感性經驗。

3、由於多媒體資源的缺乏,不能完全滿足個性化學生的需求。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號考生,我說課的題目是《碳的單質》。接下來,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麼教為思路,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我的說課。

(過渡: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該部分屬於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第6單元課題1的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於石墨和鑽石有所瞭解,同時對於煤炭燃燒,以及冶煉金屬也略知一二,這些對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與生活聯絡的構建起到了很大的幫助。本節課內容源於生活,瞭解碳元素組成不同的物質,體現元素的統一性和物質的多樣性。能夠藉助碳元素組成的金剛石、石墨和C60的結構不同,明確三者物質的性質不同,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也有區別,理解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這一道理。學生學完本課,不僅對碳元素組成的三種物質有了充分的認知,同時能夠提升學生抽象邏輯思維,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渡: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二、說學情

學生在生活中常見鉛筆芯、鑽石、玻璃刀等等物品,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儲備,便於學生更好的瞭解和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同時學生在此之前學習過碳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的知識儲備也能夠幫助學生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但是學生並不能系統概括金剛石、石墨以及C60的物理性質以及其他碳元素單質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和用途,因此在講課期間可以應用大量的圖片視訊和相關材料,加深學生對於這部分知識點的認知。

(過渡: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瞭解金剛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質,以及生活中對應的用途。

2. 通過對金剛石、石墨和木炭以及C60的相關圖片和實體物品觀察與分析,提高觀察與總結能力。

3.提高思考能力,增強對化學現象的探究慾望,感受化學的奇妙和諧。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碳元素形成的金剛石、石墨和C60及其性質。

【難點】金剛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質,瞭解三者物質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

(過渡:為了解決重點,突破重點,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方法

講授法、實驗探究法、問答法、小組討論法。

(過渡:我認為,鑽研教材,研究教法學法是上好一門課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安排教學程式則是最關鍵的一環,為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將從一下四方面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課程開始我會提問同學,生活中的水和氧化碳,分別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學生經過思考能夠明確: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進而我會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的物質是否可以由同一種元素組成?進而引導學生進入到本節課的學習《碳的單質》。

此環節能夠充分呼叫學生的生活經驗儲備和知識儲備,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

環節二:新課講授

1.金剛石

我會和學生共同瞭解碳元素組成的第一個單質——金剛石。

首先我會給學生在大螢幕上呈現金剛石的巨集觀圖片和微觀結構圖片,學生可以通過觀察對於金剛石的物理性質進行適當瞭解,隨後同學們可以總結出,金剛石是無色、正八面體的堅硬固體。進而提問同學,金剛石是非常堅硬的固體原因是什麼?學生能夠根據微觀結構圖,解釋是由於金剛石原子是由正四面體堆疊而成,這種結構非常堅固。

隨後我會給學生呈現生活中金剛石的使用領域資料以及相關圖片,並且引導學生總結出金剛石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學生能夠回答出:金剛石可以經過打磨和切割,形成鑽石,起到裝飾物的作用;玻璃刀上的金剛石能夠切割玻璃,利用了金剛石硬度大這一物理性質等等。隨後我會給學生們總結,金剛石其實是自然條件下最堅硬的物體。

此環節利用圖片展示金剛石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和微觀結構,學生通過觀察討論能夠總結出金剛石硬度大,是無色透明的固體等物理性質以及生活中的利用價值,並且一一對應,提升學生們概括總結的能力和觀察能力。

2.石墨

用相似的方法,先給學生呈現巨集觀圖片和微觀結構圖,並且給學生同步呈現石墨在工業以及生活中的用途,給學生幾分鐘的時間進行小組討論,總結出石墨的物理性質和生活實際的用途和價值。幾分鐘後,引導部分同學呈現小組討論的結果。學生們能夠總結出石墨的物理性質為:黑色質軟、有滑膩感的鱗片狀固體,導電性優良。生活中鉛筆芯和潤滑劑,利用了石墨滑膩感這一物理性質;石墨電極芯則是利用了其導電性優良這一物理性質。進而我會提問同學,與石墨結構近似的木炭,又會有那些物理性質呢?進而給學生呈現一組實驗。

我給每個小組準備好一個裝有半瓶水的錐形瓶,在每一個錐形瓶內加入一滴紅色的墨水使錐形瓶內液體呈現紅色,隨後加入烘烤過的木炭,讓學生觀察試驗現象並且可以討論原因。實驗結束後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錐形瓶內液體紅色褪去,說明木炭具有吸附效果。進而我會總結,木炭的結構疏鬆多孔,具有吸附性,所以在工業中常常利用木炭的這一性質吸附一些工業產物的色素,除此之外,活性炭的吸附性更強,目前在生活中被廣泛利用在除味,淨化空氣等等領域。

此環節的目的是理論聯絡實際,提升學生們觀察能力,讓學生帶著興趣學習化學知識。

3. C60

此部分學生在生活中並不能夠找到太多相關的生活經驗,所以這部分主要會用講解法給學生們普及一些相關知識。同樣我會給學生展示分子結構圖,同時引導學生總結:C60分子是由60個C原子構成,結構類似足球,非常穩定。憑藉其特殊的結構特點,C60也會有很多特殊的應用價值。C60被廣泛應用在超導、醫療等領域當中。

此環節主要讓學生了解C60的應用價值,所以這部分我會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幫助學生們完成學習任務。

環節三:鞏固提高

此環節我會詢問學生狗一個問題:戰爭爆發年間,一些國家曾經使用過“石墨炸彈”,能否用本課的知識解釋“石墨炸彈”的危害有哪些?並且給學生髮放相關歷史資料。

學生經過閱讀和討論能夠得出結論:石墨炸彈是大量的石墨粉末經過爆炸散步到空氣當中,由於石墨具有優良的導電性,空氣中彌散的石墨粉末就能夠使城市上空的電網迅速短路,從而造成整個城市電網的癱瘓,進而切斷通訊裝置。

這一環節與歷史學科聯絡。擺脫傳統教學單一教學的束縛。提升學生靈活使用知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環節四:小結作業

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穫:金剛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質以及生活中的使用領域。

佈置作業:查閱相關資料,三種物質除了本節課提及的生活利用價值,還有那些領域應用了三種物質,分別利用了哪些物理性質?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夠體現教學重難點,方便學生梳理課堂中學到的知識,我的板書直觀而簡明,請各位老師看我的板書,在我的板書上呈現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內容,學生能夠很容易把握本堂課的重點和基本知識。

謝謝各位老師,我的說課到此結束!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3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生活中常見的鹽(第二課時)》。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設計及教學策略等方面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

本課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下冊,第十一單元《生活中常見的鹽》的第二課時,通過上節課教學,學生知道了生活中常見的鹽及主要用途,瞭解了碳酸根離子的檢驗方法及鹽的某些化學性質,在此基礎上,這節課主要探究學習複分解反應及發生的條件。從《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化學學科自身特點可以看出:複分解反應是非常重要的知識內容,它要求學生掌握複分解反應的概念、條件及酸鹼鹽的溶解性;學會判斷複分解反應型別;正確書寫複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

本課學習前學生已知道常見酸、鹼、鹽的化學性質和化合、分解、置換反應,但對酸、鹼、鹽之間的反應型別不能做出判斷,從而產生疑問,因此,本課學習複分解反應,會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感到似曾相識,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會緩解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緊張情緒,使學生保持輕鬆、良好的心態。而教材內容的整體安排又體現了複分解反應知識的`層次性、系統性,滲透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理念,符合國中學生的認知規律。

複分解反應作為化學用語中的“高層建築”,既需要前面基礎知識:元素符號、化合價及化學式書寫等基本化學用語的輔助,也需要酸鹼鹽溶解性和複分解反應條件的支撐。所以,熟練準確的書寫複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無論是對國中化學知識的學習還是今後化學的繼續學習,都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提升學生化學學習的綜合素養也將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 說目標

依據課標、教材內容,從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理解複分解反應,能根據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判斷一些常見酸、鹼、鹽之間的反應能否發生。

2、初步學會正確書寫複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資訊,能用文字和化學語言表述有關的資訊。

2、學會運用分類、比較等方法對實驗所得資訊進行歸納,概括出反應規律,形成“複分解反應的概念”,通過複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體會“複分解反應的條件”、“酸鹼鹽的溶解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通過對複分解反應的學習,增強了對基礎知識的系統掌握和靈活應用能力,初步形成較系統的知識網路,感受到知識之間相互聯絡的重要性,深刻體會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三、說學情

《化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化學教學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化學學習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這一要求,本課題的教學過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關注:

(1)關注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

本課題所需的知識基礎,如:鹽的組成特點及常見鹽的化學性質、酸鹼鹽的溶解性等,學生已經具備。但從學生學習過程中反映的情況看,還存在如下幾個問題:基礎不紮實、知識不繫統、應用不靈活,再加上我校學生基礎相對比較薄弱,這些因素都直接制約著學生今後化學學習的提高與發展。因此,本課教學,應採取鞏固完善、系統提高、循序漸進的方式,使學生在回憶、比較、歸納等過程中形成有關複分解反應內容的學習思路和方法。

(2)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技巧

形象感悟和系統歸納是學好本課題的重要方法。教學中,採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提高對知識的理解感悟;採用不同的習題練習方式,從不同角度對複分解反應的概念及發生條件進行鞏固,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系統歸納與綜合應用能力,開闊學生的學習思路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系統建構能力。

(3)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群體提高

本課題所需的知識是將已學的內容進行歸納、延伸,所以,對基礎知識應讓基礎較差的學生交流回答,並給予相應的肯定評價,提高他們化學學習的自信心;對具有一定綜合難度的問題,讓基礎相對較好的學生進行討論、交流,鼓勵他們勤于思考、敢於質疑,形成善於爭鳴的學習氛圍,積極引導他們合作交流、合作探究。使各類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都能有所收穫、提高和發展。

四、說教學過程

1、課題引入

展示“生活中常見的鹽”教學圖片,引出鹽的組成特點及化學性質,分析歸納熟悉的酸與鹽、鹼與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特點,引出複分解反應的概念。

2、直觀形象,突破重難點

九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了一些理解感悟能力,為了能將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在教學過程中採用不同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學習器官,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感悟度。通過flash動畫,動態展示覆分解反應概念中“相互交換成分”是如何進行的,從“視覺和聽覺”角度加強對複分解反應實質的理解,突破教學難點,提高學生複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準確書寫能力。因此,我設計了兩個環節來突破重難點:

環節一,重點突破:理解複分解反應的本質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在學生熟練書寫常見酸與鹽、鹼與鹽化學方程式的基礎上,播放flash動畫,動態演示覆分解反應概念中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從“視覺和聽覺”角度加強對複分解反應實質的理解,突破教學難點,提高學生複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準確書寫能力。

環節二,難點突破:學生結合已有的學習體會歸納出酸與鹽、Na2CO3與Ca(OH)2、酸與鹼發生的反應屬於複分解反應,通過合作探究實驗:NaOH能與CuSO4或FeCl3 反應、NaCl與AgNO3、Na2SO4與BaCl2都能發生反應,並且都屬於複分解反應,有這些已知反應的生成物特點,歸納出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播放flash動畫,從微觀角度形象、動態地演示覆分解反應發生所具備的條件,加深學生對複分解反應能否發生條件的判斷,突破教學難點。

3、歸納總結

通過書寫常見鹽的化學方程式與置換反應的特點的比較,總結複分解反應的概念,歸納出複分解反應型別。

4、實驗探究

通過CuSO4與NaOH、FeCL3與NaOH、AgNO3與NaCl、Na2SO4與BaCl2實驗探究,觀察現象,分析、得出結論,鹼與鹽、鹽與鹽發生反應有沉澱生成,對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有了感性認識,將感性認識轉化成理論知識,突破難點。同時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必須要“尊重客觀事實”、“化學知識以實驗為基礎”的道理,提高學生複分解反應發生條件的認識。

5、拓展提高

通過教學設計中的具體練習,在鞏固複分解反應相關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對知識系統與綜合應用的能力,提高複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準確書寫能力。

習題的設計由易到難,體現了複分解反應知識的層次性和系統性,符合國中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滲透化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絡,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化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五、本課教學設計對我的啟示

我認為教學設計的過程就是教師——教材——學生三者之間對話的過程,不但是對學生教育的過程,也是師生相互教育的過程,更是教師自我教育反省的過程,在此才能發現自己的“弱點”,努力挖掘自己的“亮點”。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及會考分析

酸鹼鹽的複習是國中化學複習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教材中有很重要的地位,酸鹼鹽與現實生活聯絡密切,是會考中基礎題(如填空題、選擇題)、實驗探究與開放性題、資訊題型的知識區域,考查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與方法,實驗探究能力,滲透理論聯絡生產生活實際的知識。

二、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本節課主要達到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常見酸鹼鹽的通性和用途,認識酸鹼的腐蝕性;初步瞭解稀釋濃硫酸的方法;知道酸鹼性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生長的影響;瞭解食鹽、純鹼等鹽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稱和作用;知道複分解反應及發生的條件;會用酸鹼指示劑和pH試紙檢驗溶液的酸鹼性。

2.過程和方法:通過酸鹼鹽知識的討論、歸納小結,培養學生總結知識,使知識系統化、網路化的學習能力;在知識遷移題、實驗探究性問題、開放性試題、趣味性題、資訊題的解決過程中培養學生應用酸鹼鹽知識全面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建立學科內多知識點的聯絡,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保持和增強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樹立保護環境、關心愛護環境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酸鹼鹽的概念,通過化學實驗,將常見的酸鹼鹽的性質進行對比總結,歸納出酸鹼鹽的通性,掌握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和應用,培養學生對類似酸鹼鹽的性質進行推測的知識遷移能力。

2、教學難點:理解酸鹼鹽的概念,掌握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和應用,根據酸鹼鹽的性質分析常見離子的檢驗,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發散思維能力。

四、教學方法選擇

為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準備採用包括問題和實驗探究法、講授法、討論歸納法等過程式教學方法。採用"問題探究式"和“討論式探究”的複習法,即先給出實驗題例,通過對題例的探究暴露錯誤,討論發現問題,帶出知識點,引出方法,由此教會學生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和科學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應用能力,實現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複習.

五、教學過程設計

圍繞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精心設計編排一些具有針對性的提問,實驗習題,在練習、討論探究中讓學生複習酸鹼鹽的知識的同時,能力和思維得到提高,科學素養得到昇華。 引入課題:由前面物質分類中的化合物引入,這節課複習化合物中的酸鹼鹽,重點掌握它們的性質和用途,酸鹼鹽之間要發生複分解反應的條件。

1、常見的酸鹼鹽

活動探究一,讓學生討論回顧常見酸鹼鹽,提出問題:你對它們有多少認識?讓學生了解它們的俗名和化學式,並探究這些物質的類別,引導學生如何認識酸鹼鹽,敘述酸、鹼、鹽的概念,認識實驗臺上提供的物質的類別,為下一個活動打

2、酸鹼鹽的通性和反應發生的條件

再由用途體現性質過渡到化學性質的複習。首先提問:同學們你對常見酸鹼鹽的化學性質有哪些認識?如鹽酸、氫氧化鈣、碳酸鈉、硫酸銅分別能跟哪些物質發生反應?揭示課題:通過化學實驗,驗證某些物質之間能發生反應,觀察並描述實驗現象,並正確書寫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部分學生板演,師生共同評價,從而歸納出酸、鹼、鹽的通性。從所寫的化

學反應方程式歸納出置換反應和複分解反應的概念和反應發生的條件。

3、探究應用

展示另一個探究活動題目,提問,下面這個探險隊員硫酸怎樣走出小山?請你幫幫忙給他指指路。根據學生討論分析並給以適度的引導,在探究中複習鞏固酸的化學性質。再由學生寫出相關的化學方程式,鞏固複分解反應和置換反應發生的條件,在興趣、討論、質疑中愉快的學習,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後讓學生利用鹼、鹽的化學性質幫助氫氧化鈣、硫酸銅順利通過小山,作為課後探究,讓學生鞏固酸鹼鹽的知識讓學生學會審題,學會探究,學會解答開放性題,培養探究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評價與反思

讓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進行自我總結回顧,不但要弄明白學到了什麼?明白了什麼?還有哪些問題沒弄清楚?通過展示板書設計進行反思回顧,整理歸納,並通過精選的練習拓展延伸,並提示下節課將從物質的鑑別,推斷,實驗研究,除雜等反面進行綜合複習下基礎。說出你最熟悉的一種物質的用途。化能力。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 教材分析

國中化學第三章“水氫”的內容可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水和氫氣,第二部分為原子結構知識的擴充套件。對於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節以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為題,討論了水與工農業生產等的緊密關係,在學生了解了水汙染產生的嚴重後果和防止水源汙染的重要意義之後,就應該對水作進一步認識,但教材只講了水的物理性質和水的組成,把水的化學性質分散到以後的其他章節中去,而把本節重點放在分析水的組成。教材的編排還注重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絡,本節是在學習了原子、分子、元素、單質、化合物等概念基礎上編排的,因此,通過本節的學習,鞏固和加深了這些知識。通過實驗現象引出的氫氣,又為學習氫氣的性質作出鋪墊。

2. 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

a、使學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質;

b、通過電解水的實驗,使學生認識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瞭解水的化學式;

c、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關係,並可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

②能力目標:

a、培養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

b、培養學生巨集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標:

a、通過電解水的實驗對學生進行物質無限可分性教育,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

b、通過觀看有關水資源和水的汙染的錄影,增強環保意識。

3. 教學重點、難點

①教學重點:電解水的實驗和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確定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學難點: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電解水,即從巨集觀現象轉向微觀分析。

二、說教學實施

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過程如下:

1. 以問題匯入新課,簡潔明瞭 在講授新課前,通過計算機展示出兩個聯絡實際的問題,然後進入新課。

2. 歸納出水的物理性質 展示一杯水,培養學生從觀察中發現問題,學生結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質。

3. 分析實驗現象,探究水的組成,進行微觀解釋(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引出水的組成這個重要知識點。因此,作好演示實驗尤其關鍵(展示實驗),書第48頁,這是未改進的演示實驗,實驗效果不直觀,效果不好;這是改進後的實驗,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更便於學生主動根據實驗進行探究。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出水的電解產物——氧氣和氫氣,然後學生根據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的種類不變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水屬於化合物,重點知識得以解決。

(展示課件)分析了水的組成後,接著展示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將微觀過程進行巨集觀模擬,從討論中發現,問題得到解決,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難點也得以突破。

4. 課堂練習鞏固,達標檢測

5. 觀看錄相:有關水資源及其汙染

三、介紹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堅持“教與學、知識與能力的辨證統一”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原則,博採演示教學法、課件展示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等諸方法之長,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組織,並體現以下特點:

1.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重點改進了演示實驗,利用實物投影將實驗投在螢幕上,將實驗加以放大,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包括實驗裝置、步驟、現象都展現在每一個學生眼前,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讓每個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突出了重點。

2.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通過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水屬於哪類物質?水分子是由什麼構成的?),給學生創造思維的良好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思考、分析,最後探究得出結論。自制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巨集觀模擬,化枯燥為生動,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從而產生樂學情緒,激發了他們以探究為特徵的求知慾望。

3. 加大教學密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做到高密度的學習知識,大資訊量的優化處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利用文字閃動,圖象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為了增強學生對水的分佈和水的汙染的感性認識,課上選擇一段“有關水資源和水汙染”的錄影,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4. 優化教學過程:計算機以其獨特的功能創造良好的思維情景,培養探究能力,發展智力,教師、計算機、學生形成一個有機的組合。通過計算機不僅能學懂、學會、學活、學精,而且能促使學生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師生共同進入教與學的自覺狀態和最佳狀態,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

總之,我在設計本課教學程式時,力求符合探究學習的三個特徵:

(1)學習者由問題或設計任務出發;

(2)學習者通過觀察、假設、實驗等探究活動提出自己的解釋;

(3)學習者通過表達和交流,檢驗或修正自己的解釋。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特別是燃料燃燒對環境,是不容忽視的問題。本科結合化石燃料燃燒對環境的影響,說明使用清潔燃料和開發新能源以及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學習本課題教材注意從學生的親身體驗出發,選擇學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見的知識和現象,並配合影象和繪畫,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感受;同時,注意通過活動與探究、調查研究、小資料核試驗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習本課題,學生可通過親身體驗探究活動來認識化石燃料對空氣的汙染,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二、學情分析

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特別是燃料燃燒對環境造成的汙染,但是針對於造成汙染的原因以及選擇燃料的依據,學生能從自己的親身體驗出發,通過實驗等方法增強對知識的感受

三、教學目標的確立和理論依據

知識與技能:

瞭解化石燃料對環境的形象。

認識使用和開發清潔燃料及各種能源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通過活動與探究、調查與研究、小資料和實驗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可通過親身體驗探究化石燃料對空氣的汙染,形成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瞭解燃料對環境的影響,懂得選擇對環境汙染較小的燃料,認識新能源開發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燃料燃燒對空氣汙染的原因,選用燃料的依據及新能源的優點。

四、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選擇

要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以發展,就應引導學生主導參與和體驗各種活動,而不僅僅是被動地學習,擺脫以志士為中心的束縛,促進學生轉變學生方式,同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對比分析、討論、進行思考得出結論。

五、教學流程

生活感知:某些燃料燃燒會汙染環境;分組實驗:酸雨危害模擬實驗;觀察圖片: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討論:1、空氣受到汙染的原因;2、如何才能減少有害氣體對空氣的汙染;介紹:兩種清潔燃料;閱讀:有哪些可被利用的清潔能源。交流:本節課的收穫。

六、教學過程的設計

1、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用一問一答問題的形式提出,讓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燃料燃燒對環境的影響。

2、新課探究

(1)通過小組實驗探究酸雨的危害,發揚小組合作精神培養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在界河圖片對酸雨造成的危害產生心靈的震撼,從而形成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思想,從而對我們的生活環境有清醒地認識。

(2)通過市區的環境,明確造成我們生活環境汙染的主要因素,並分析解決的方法,從而從學生內心喚起保護環境,從我們身邊做起的緊迫意識,同時激發對使用清潔能源的渴望。

(3)介紹使用和開發新的能源,通過自學和討論的形式,培養分析對比能力,知道在化學燃料中,天然氣是比較清潔的燃料。

(4)通過閱讀新能源,瞭解我國在改善大氣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方面所作的工作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3、小結:提出希望,給學生鼓勵,引導努力奮鬥的方向。

4、作業

5、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