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化學說課稿模板集合九篇

才智咖 人氣:2.59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中化學說課稿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中化學說課稿模板集合九篇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1

一、教學理念:

化學作為一門學科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絡,社會的發展促使化學不斷的發展,化學的發展又推動著人類社會前進的腳步。因而,要積極挖掘生活中的化學,讓學生體會化學與生產生活的關係,進而產生研究的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本課充分體現了這一點,通過學生猜想、親自動手實驗、觀察、最終得出結論。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親身經歷了知識的發生過程,使學生的創造力得到了培養。而且本節課通過多媒體的輔助增大了課堂容量,整個教學過程以最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和個性形成為目標。

二、教材分析:

(一)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人教版四年制國中化學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是本章本冊以至國中化學的重點內容,氧氣是學生在國中化學學習中系統地認識具體物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開始,也是通過實驗驗證氣體性質的開始,為今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本節教材分三部分:氧氣的物理性質、氧氣的化學性質和氧氣的用途。這三部分應以氧氣的性質為中心,尤其的它化學性質,因為物質的性質決定了物質的用途。本節課我採用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的順序,使學生逐步學會掌握物質(單質和化合物)概念的一個系統模式。為以後探索別的物質如氫氣、二氧化碳等做鋪墊,從而使學生掌握認識物質性質的程式。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氧氣物理性質和一些主要用途,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並瞭解有關的實驗現象及操作步驟。理解化合反應、氧化反應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通過氧氣化學性質的探究性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使他們逐步學會通過實驗來研究物質極其變化規律的科學方法。進而使學生感悟和理解氧氣的性質。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討論,初步學會運用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資訊進行加工,並用化學語言進行表述。通過對氧氣用途的瞭解,進一步感受化學與人類生產生活密切相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氧氣化學性質的實驗,增強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師生關係。通過氧氣化學性質的探究性實驗,使學生獲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態度。

(三)、重點和難點:

重點:1、氧氣的化學性質2、化合反應、氧化反應概念的建立。

難點:通過實驗來探究氧氣化學性質及對實驗現象的準確描述。

(四)、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三 、教學方法:

由於本節課在教材中地位的重要性,在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取了邊實驗,邊觀察,邊探究的方法,組織學生親自動手實驗讓學生親歷知識的發現過程,教師參與到學生當中,指導、答疑,師生之間不停的進行"資訊"交流,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盡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做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四、說學法:

本節課是通過實驗探究來獲取新知識,為了實驗能順利的進行,在課前指導學生進行必要的預習,課堂上利用學生分組實驗和小組討論,使學生在溝通中創新,在交流中發展,在合作中獲得新知。在實驗中真正體會了進而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能更好的掌握知識的本質和獲取知識的方法。

五、教學流程:

(一)聯絡生活實際、匯入新課:

化學這一學科的特點就決定了化學與生活實際是密切相關的。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理念,我採用了"神舟五號"升空的電腦動畫演示來引入課題。讓學生通過生動直觀的動畫演示,充分體會到"神舟五號"升空時的壯觀和對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瞭解。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時機。讓學生表達此時的想法和心情,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很快能融入本節課的學習和研究中。同時教師根據學生的想法和所提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是什麼產生了如此大的推動力,使巨大的火箭能夠飛向太空呢?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本課,真正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能讓學生體會到化學與生產、生活實際聯絡密切。從而為學習本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逐層深入、講述新課

氧氣的用途不僅體現在科技上,生活中它的用途更為廣泛,在這兒我調整了課本順序,由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根據自己生活的積累談談氧氣有那些用途?學生展開討論,

得出結論:(多媒體展示氧氣的用途圖片)教師適時的設疑,是什麼性質決定氧氣有如此重要的用途呢?(學生思考)進入本節課的研究中。

1、氧氣的物理性質

:研究物理性質通常從那幾個方面出發?學生回答,教師通過展示一瓶氧氣讓學生進行觀察,提出問題:(1)在通常情況下氧氣的色、態、味?(2)氧氣和空氣的密度值,你從中得到什麼結論?(3)魚兒在水中能自由生活,為什麼?市場上賣魚的,為什麼過一段時間要向池裡舀一些水或通一會空氣?(4)如果條件改變氧氣的狀態發生變化,固態氧、液態氧是什麼顏色?學生進行思考,再通過觀看氧氣的物理性質(三態變化的圖片)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通過思考分析、討論,學生能歸納出氧氣的物理性質。

2、氧氣的化學性質:

這部分內容既是本節重點又是難點,這部分我主要採用探究性實驗學習的模式進行教學。由於學生剛開始學習化學,學習物質的性質,剛開始接觸化學實驗,所以,講課時我注意引導學生想到(或觀察到),這些物質在空氣(或純氧)中預熱(或點燃)前並不跟氧氣發生反應;點燃後再觀察它在空氣中能否持續燃燒,以及燃燒時的現象;繼而觀察它們在純氧中燃燒現象,最後才是對生成物的檢驗。以上這一系列有目的的思維性觀察,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訓練學生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的有效之路。在教學中注意啟發,並有程式地教給學生操作實驗的技巧、注意事項、燃燒現象的語言描述及文字表達式。

木炭、石蠟在空氣中燃燒學生比較熟悉,為了更好的理解氧氣的化學性質,我對教材順序進行了調整,將、放在一起,採用學生分組實驗的方法進行:提出問題(1)(2)再提供給學生儀器和藥品,並用多媒體展示問題及注意實驗注意事項。學生實驗、觀察、彙報現象、得出結論。然後我再通過播放木炭、蠟燭在氧氣中燃燒實驗的圖片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識。使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並填入表格中。學生分組實驗可激發學生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溝通中創新,在交流中發展,在合作中獲得新知。

硫在氧氣中燃燒和鐵絲在氧氣中燃燒這兩個實驗有它的特殊性(硫點燃的時候汙染空氣,鐵絲不容易被點燃),因此我採用師生合作的方法完成,學生彙報現象是再播放燃燒時的圖片,使實驗再次呈現,加深學生的記憶。

:硫在氧氣中燃燒

我採用教師先演示學生觀察,然後提出問題的方法(多媒體展示):

問題: (1)、(2) :鐵在氧氣中燃燒

問題:(多媒體展示)

(1)鐵絲在空氣中能燃燒嗎?如果給它提供足夠的氧氣,能燃燒嗎?怎麼樣才能讓它燃燒起來?

(2)將鐵絲繞成螺旋狀並系一根火柴會怎樣?集氣瓶底放少量的水和細紗起什麼作用?

共同討論後,教師演示,通過觀察學生可以得出現象和結論

總結結論:反應條件(點燃)和物質濃度對化學反應有影響

氧氣的化學性質,由學生根據物質在空氣、氧氣中燃燒的現象的比較,小組討論,學生能夠得出: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在點燃或加熱條件下能與許多物質發生反應,同時放出大量的熱。,使學生懂得: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用途又體現性質的辨證關係。

最後通過對氧氣化學性質的四個文字表達式對比分析,讓學生歸納出國中階段要有氧參加的反應就是氧化反應。在通過碳、硫、磷、鐵與氧氣反應的特點——多變一,得出化合反應的概念。進而強調它是化學反應的基本型別之一。從而,使學生從邏輯上分清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是從兩個不同的側面描述反應型別的方法。經過討論,再歸納概念,學生容易接受,突破了難點。

(三)鞏固練習:根據本節課的重難點我設計了鞏固練習,培養學生對新知識的運用鞏固能力。由於多媒體的採用,增加了課堂的容量,使學生能夠充分的檢驗本節課的收穫和掌握的程度,並能夠得到訓練和強化,使知識和技能也能夠得到發展。

(四)反思與體會:由學生先談對本節課的認識體會和收穫,並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獲得了哪些方面的發展。對本節課還存在哪些疑惑,思考。學生相互補充。師生共同評價。教師點撥昇華。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點和作用

《離子》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的第四單元課題三。本課題包括核外電子的排布和離子的形成兩部分內容,教學分兩課時完成。離子的形成是本課題的核心,是國中化學課程中要求達到了解水平的基礎知識。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為學生從微觀的角度探究巨集觀物質變化的奧祕開啟一扇視窗;為學生後面學習酸鹼鹽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在瞭解原子結構與元素化學性質關係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離子形成的過程,認識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從而培養學生從微觀的角度探究巨集觀物質變化的能力。

(2)學習方法與過程:學習“探究、交流”的學習方式。能在特定情景下,積極主動地探究新知,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對微觀世界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積極探索、勇於探究的學習精神;喚起對科學的好奇與嚮往。初步瞭解物質構成的奧祕,樹立“結構決定性質”“物質的微粒性”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及解決方法

(1)教學重點:離子的形成

(2)教學難點:離子的表示。

(3)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方法:

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動畫,模擬微觀變化,幫助學生認識離子的形成過程和學會離子的符號表示。這樣,不但能順利突破本節課的難點,也促進了學生微觀想象能力的發展。

二、教法與學法:

1、學生情況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在課堂上他們厭倦教師的單獨說教灌輸,希望教師能創設便於他們自主學習的環境,給他們自我表現的機會。所以本節課我設定了許多活動:比如,“我會答、“我會寫”、“討論與交流”等。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整節課的學習中始終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在探索中學會學習。

2、教學方法

依據新課程教育理念及本節課的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情況,我對本節課的教學採取瞭如下方法:利用課件優勢,充分展示NaCl的形成過程,從而瞭解離子的形成,認識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3、學法指導

在第三單元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許多物質是由原子、分子構成的,本課題介紹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另一種粒子。由於本課題的知識形成較抽象,所以在教學中,一是成立學習小組,互幫互學;二是通過“創設情景、探究新知”等形式,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掌握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從而形成“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

4、教學手段

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將抽象的微觀粒子生動形象地顯現出來,有利於培養學生微觀想象能力。

三、教學程式: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基於對教材、學生情況的分析,我確定通過以下五個教學步驟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一)知識回顧、情境引入

1、知識回顧:“離子的形成”是本課題的核心,是教學的重點。由於國中學生的知識和思維水平的限制,我在教學中先通過複習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的關係,(展示課件,抽生回答。)使學生意識到元素的化學性質與最外層電子數有著密切的關係。

然後我是這樣引入新課的: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一般少於4個,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電子,趨向達到相對穩定結構;而非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一般多於4個,在化學反應中易得到電子,也趨向達到相對穩定結構。那麼,當他們得失電子後,結果會怎樣呢?本節課我們就以氯化鈉的形成過程為例來探究離子的形成。

2、創設情景:當鈉原子和氯原子在發生化學反應時,它們是如何得失電子的?氯化鈉又是怎樣形成的呢?(創設問題情境的目的,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切入,形成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

3、討論交流:全班分為八個小組,短暫討論交流。(這一環節充分尊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避免了教師的“填鴨式”教學。)

4、漫畫匯入:投影教材第79頁插圖4—10和鈉原子與氯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最外層電子數目,從微觀上分析得失電子趨勢。

(設計目的:充分利用漫畫效果,運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分析氯原子和鈉原子得失電子的趨勢,使學生在有趣、輕鬆的氛圍中接受難懂的知識,激發其學習興趣。)

(二)引導觀察、啟發探究

環節1、離子的定義:動畫展示鈉原子、氯原子得失電子後的結構示意圖,並提問:鈉原子和氯原子得失電子後帶電荷嗎?學生經歷觀察並發現它們都帶電荷,從而很自然地引出離子的定義。

(這一環節的設計,通過啟發分析和誘導,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新知,使定義的引出水到渠成。)

環節2、離子的分類:在學生已經得出鈉離子和氯離子都帶電荷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比較它們所帶電荷有什麼不同。交流發現:鈉離子帶正電荷而氯離子帶負電荷,從而得出陽離子和陰離子的概念。

(在輕鬆的氛圍中接受抽象的分類思想,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環節3、離子的表示:通過分析離子是原子得失電子而形成,讓學生很自然地接受離子符號的書寫就是在原子的基礎上標明所帶電荷。這樣可以輕鬆突破離子符號的書寫這一難點,也為介紹離子符號的意義作好鋪墊。當然離子符號的書寫還要結合後面的化合價反覆訓練才能落實。

環節4、離子是構成物質的微粒:整合學科之間的知識,提出問題:帶異種

電荷的兩種微粒之間會產生什麼作用力?展示NaCl的形成課件,使學生認識到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通過課件展示,使學生始終都處於“創造性”積極思維中,強化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三)聯想整合、形成體系

1、展示課件原子和離子的關係,讓學生分組討論,代表發言,然後教師評價歸納。(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在討論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訓練分析、歸納、表達的能力。)

2、到現在為止,物質構成的奧祕已初步形成體系。結合問題:“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哪些?(此時提出問題,學生有話可說。通過新舊知識的對比和歸納,讓知識更加系統,有利於學生很快理解物質是由分子、原子和離子構成的含義;同時也使學生對化學學習,尤其是微觀領域的學習產生了渴望之情。)

(四)學用結合、展示個性

1、我會答:原子失去電子後,就帶上(正)電荷,成為(陽)離子;原子得到電子後,就帶上(負)電荷,成為(陰)離子。當陽離子和陰離子相互作用形成化合物時,整個化合物就(不顯)電性。

2、我會寫:寫出下列離子符號:帶一個單位正電荷的鈉離子;帶兩個單位正電荷的鎂離子;帶兩個單位負電荷的硫離子。

(設計目的:第1題,主要是對離子的形成進行檢測,第2題,熟悉離子符號的書寫。對錶現突出的學生給予獎勵,獎勵的形式是發放“小禮包”,“小禮包”內寫著本節課的知識點,讓學生當堂開啟“小禮包”宣讀知識點,給學生一點點神祕,再一次激發學生的興奮點。既是對本節課進行總結,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是對本課題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進行了檢測,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達到了教學高潮。)

(五)小結交流、佈置作業

1、小結交流:我把這個環節設計為(1)過程小結、(2)知識小結兩個步驟,讓學生交流學習心得、小結本節課的知識。

2、佈置作業:完成基礎訓練

四、教學評價

本節課始終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基本原則,以“情境教學、問題教學”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通過師生的雙邊情感交流,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微觀思想方法的建立,學習心理、品質的優化都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五、板書設計

離子

一、離子的形成

二、離子和原子的關係

1、離子的定義

2、離子的分類

三、構成物質的微粒

3、離子的表示方法和符號的意義

4、離子是構成物質的微粒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課標是以海洋資源為明線,知識構建為暗線,但始終貫穿了一條方法線:即混合物的分離方法。

本節課是對前面課時所學原理的應用,利用溶解度、溶解度曲線、結晶等知識的生長點,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粗鹽提純的原理,也將第一節《海洋化學資源》、第二節《海水“晒鹽”》的知識建構體系更加系統化;同時,本節所學知識和研究方法將為本單元的探究活動“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的學習做好準備,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另外,本實驗也對溶解、過濾操作起到很好的複習鞏固作用,幫助學生總結學習過的混合物的分離方法的同時並提升出一般思路,將以觀念為本的教學體現出來。

二、說學情

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對海水晒鹽的方法已經有所瞭解,同時,學生已經瞭解了蒸發、過濾等分離混合物的原理,這些都為本節課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所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不僅做到資源共享,而且做到智慧共享,不斷完善孩子們的想法,並滲透從混合物中提純和分離物質的思想和方法。

三、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通過分析海水晒鹽的方法及海水中的離子,瞭解粗鹽的成分,通過了解粗鹽不能直接利用到生產生活當中,使學生理解粗鹽提純的意義。

2、通過去除粗鹽中雜質問題的解決,歸納出混合物分離的方法並提升總結出分離混合物的一般思路,由於學生提煉整合知識的水平不高,我認為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3、根據生活經驗和本節學習,學生能彼此交流食鹽的用途。重點體現了“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通過比較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化學式知道體現了元素的守恆觀,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建立化學的學科觀念。

四、說設計理念

1.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

2.遵循知識的發展規律

3.以問題情景驅動科學探究活動

五、說教法學法

教法:主要是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等活動過程,師生雙方相互配合,相互瞭解,這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體驗學習化學的快樂,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學法:(1)實驗探究法。從探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2)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分組討論實驗方案,使學生在交流中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

六、說教學過程

我主要設計了四個環節:一創設情境激情匯入;二學習之旅,這裡又分為三部分:一是發現之旅二是探索之旅三是應用之旅。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三構建知識網路,交流收穫,這是本節課的難點內容;四課後延伸,反饋練習。通過解決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情匯入】

這節課的內容與食鹽有關,如何做到教師善導,學生易入?我讓學生從回憶海水晒鹽的原理開始,目的之一是讓學生明確“蒸發”這種分離混合物的的原理。其二是讓學生明確此法得到的鹽是含有雜質的粗鹽。而粗鹽在生產生活中的利用價值不高,由此使學生明確“粗鹽提純”的意義。知道本節課的主要學習任務。

【第二環節:學習之旅】”

這節課的主要任務是將粗鹽提純為精鹽。要解決這個任務我將學生始終置身於情境中,將學習的過程變為一個旅程,我設定了三個板塊:發現之旅、探索之旅、應用之旅。

板塊一:發現之旅

要除去粗鹽中的雜質首先必須知道雜質是什麼?所以,我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晒鹽的方法”及“海水中的離子”的有關圖片,使學生明確粗鹽中既有不溶性的泥沙又有可溶性氯化鈣、氯化鎂、硫酸鈉等雜質。此活動的另一個目的是培養學生通過識圖獲得資訊的能力。明確探索之旅的任務。

板塊二:探索之旅

任務一、除去不溶性的泥沙。

要完成此任務,我先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討論出實驗方案,然後交流方案,交流的過程中主要思考以下問題1、除去粗鹽中不溶性雜質的實驗步驟是什麼?2、除去泥沙的操作是什麼?你的依據是什麼?據此,使學生明確“過濾”分離混合物的原理。接下來再讓學生思考過濾需要哪些儀器?操作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然後讓學生構思出裝置圖。以此完成了舊知識的複習。為後面到實驗室中去做好準備。3、過濾後的液體為什麼用蒸發結晶而不用降溫結晶?據此,加深對“蒸發”這種分離混合物的理解。並啟發學生思考:蒸發過程中需要哪些儀器?注意哪些問題?最後和學生一起總結從海水中得到粗鹽,是第一次結晶,而從粗鹽中得到食鹽是第二次結晶,這種提純粗鹽的方法就是重結晶法。並用圖片呈現重結晶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目的讓學生認識到化學與社會發展的密切關係。

任務二、除去粗鹽中的可溶性雜質。

這裡我讓學生先自讀課本68頁多識一點,然後討論以下問題:

1、加入的試劑有哪些?作用分別是什麼? 為什麼是過量的?

2、除去粗鹽中的可溶性雜質的方法是什麼?

3、能否將氯化鋇換成硝酸鋇?為什麼?

完成以上三個問題的討論交流後讓學生寫出反應過程中涉及到的反應方程式。再思考總結化學方法除雜質的原則,然後再結合前面兩個板塊的研究總結出混合物分離提純的思想和方法。使思想得到昇華。

板塊三、應用之旅

食鹽的用途。

首先讓學生思考製得的食鹽有什麼用途?學生暢所欲言,再此我再以資訊衝浪的形式給學生加以補充氯化鈉對身體的作用,以及工業用途和農業用途等,在此我特意讓學生寫出幾種物質的化學式,讓學生分析體現了怎樣的化學觀念?個別學生如果沒分析出來,我就讓他們看看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元素種類,符合質量守恆定律,體現了元素的守恆觀。

為了解教學目標達成情況,設計了一組富有梯度的習題,用到了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並且採用競賽搶答的形式來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最後讓學生進行思維碰撞交流收穫,構建出本節課的知識框架。重點是讓學生明白化學是一門認識物質,改造物質,應用物質的學科。

作業的設計的目的是通過解決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教學重點是物質結構的初步知識及一些化學基本概念、化學用語等。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分子、原子、離子。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離子是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因此,可以說對原子的學習更是本章的重中之重。理解原子的概念,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分析化學反應的實質,使學生對巨集觀物質的性質認識得更為深刻;瞭解原子的結構,使學生能深入瞭解巨集觀物質的組成、結構。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編寫教材的意圖及本節的特點,結合九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年齡特點、日常學習態度等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理解原子的概念,掌握原子、分子之間的相似、相異和相互關係;

b、用原子和分子的觀點加深對化學反應實質的理解;

c、瞭解原子的組成,瞭解核電荷數、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的關係;

d、認識物質的可分性。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分析推理、歸納總結及閱讀等能力。

(3)思想情感目標

進行化學史教育,激發學生愛科學的熱情,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認識物質的可分性,逐步培養量變引起質變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原子概念;原子的結構

教學難點:原子概念的形成

4、對於教材的處理

要讓學生理解看不見、摸不著的微觀粒子原子的概念及結構是本課時教學上最大的難點。故將此種微粒通過電腦製作成形象、生動的模擬動畫,讓學生更直觀的接受分子、原子的真實存在,理解分子、原子概念,初步形成原子結構模型。

二、說教法

主線:激疑——探索——引導分析——歸納總結

1、對於原子概念的教學,我採用實驗—分析—歸納等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首先從實驗入手,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直觀接受巨集觀物質的可變性,並積極思維,逐步認識到分子雖小,在化學變化中卻可以再分的客觀事實;通過演示模擬動畫,分析水分解反應的實質得:在反應過程中,構成水分子的氧微粒和氫微粒並沒有改變。從而概括出原子的概念。

2、引導學生討論、比較、分析、歸納總結出原子的基本性質。

3、列表比較分子、原子的相似、相異及相互關係,進行抽象思維訓練。

4、對於原子結構的教學,仍從觀察實驗現象入手,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初步建立原子的核型結構;充分利用模擬動畫,進一步學習原子的組成。

三、說學法

主線:觀察實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總結,得出結論

1、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從實驗入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積極思維,並藉助形象、直觀的模擬動畫,接受微觀粒子的客觀存在。

3、引導學生通過對舊知識的回顧,並進行分析、比較、歸納,引出新知識。

4、通過小結、課堂練習,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5

一 說教材

1、教材的內容地位及其作用

“硫酸”來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學室編著的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教科書《化學》第一冊第六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內容主要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濃硫酸的性質,涉及到濃硫酸的吸水性、脫水性、氧化性;第二部分為硫酸根離子的檢驗,涉及到碳酸鋇和硫酸鋇的區別。硫酸作為三大強酸之一,是高中化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每年會考、大學聯考的重要考點。硫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是極其廣泛的,學習好該節課是十分有必要的。教材的編排注重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絡,本節是在學習和了解有關硫酸的基本性質和氧化還原概念、物質的結構、元素週期律等基礎上編排的。因此通過本節的學習可以加深和鞏固這些知識,銅和濃硫酸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硫汙染物為下一節的環境保護作出了鋪墊。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濃硫酸的性質和怎樣檢驗硫酸根離子。

(2)能力目標:通過實驗培養學生觀察探究能力,通過本節的學習讓學生設計幾種辨別濃硫酸與稀硫酸的方法。

(3)情感目標:通過一些具體事例,讓學生學有所用,更加的熱愛科學從而更加認真的學習科學。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 教學重點:濃硫酸的反應和根據實驗分析濃硫酸的氧化性和硫酸根離子的檢驗

(2) 教學難點:用氧化還原的概念解釋濃硫酸的氧化性,由巨集觀現象轉入微觀分析

二、學生現狀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物件是高一的學生,他們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探究意識,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將會帶著問題去上課。在國中時他們已經學了硫酸的基本性質,對濃硫酸的特性和稀硫酸的性質有了一定的瞭解。在高中他們學了氧化還原反應、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為此這節課是對以往知識的鞏固應用和進一步的闡述和完善。

三、說教法和學法

教學的方法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採取的手段,它要求符合學科特點符合教材的內容和目的。

本節課堅持體現“以學生為主”和“教與學的統一”的原則。結合課本採用實驗演示和課件展示的方法。體現以下特點:

1、 採用多媒體獨特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思維情景。利用多媒體教學使得教學容量更大,速度更快而且效果更好。比如本節課採取一則實際材料匯入,由學生找出其中的關鍵字並說明體現了硫酸的哪些性質。如果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則須教師

讀材料或發放材料,顯得浪費時間和資源。

2、 通過演示實驗的教學方法,並且利用實物投影,將實驗加以放大,使得實驗更加清晰地展現給每個學生。通過實驗探究濃硫酸的的特性引出該節的重點和難點,因此作好實驗演示是十分重要的,要儘可能地使實驗直觀清晰,利於學生觀察,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而後對實驗的現象進行討論,分析概括總結,難點得以突破。

3、 結合本節內容,採用探索分析討論的教學法。通過給學生提出問題,共同討論,解決問題,層層推進,使學生沿著由易到難,由表及裡的認識規律來思考,推理判斷和概括總結的程式進行學習。如濃硫酸和銅反應的實驗時,學生觀察到反應後試管的溶液顯藍色,品紅溶液褪色等現象。可由學生大膽猜測藍色的溶液是什麼呢 ?為什麼品紅會褪色呢?然後通過分析可知藍色溶液是硫酸銅,使品紅溶液褪色的是因為生成了二氧化硫氣體。然後可由學生自己寫出化學方程式。這樣學生的心裡就會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又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將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實驗、課本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教學過程如下:

1、 由一則實際材料匯入新課,簡潔明瞭。由於剛上課學生的注意力還不是很集中,這樣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激起動機。用幻燈片播放一則實際材料,請學生找由關體現硫酸性質的關鍵字,積極思考,運用已學過的知識來說明材料中體現了哪些濃硫酸的性質。藉此複習已學過的知識。

2、 歸納硫酸的物理性質:展示一瓶純硫酸,並提問大家仔細觀察有哪些特徵。結合課本,探究出硫酸的物理特性。

3、 演示實驗,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歸納總結濃硫酸的性質。實驗一:往三支試管裡分別加入紙片、蔗糖、木屑,滴加幾滴濃硫酸請學生觀察實驗並回答問題得出濃硫酸具有脫水性,引出重點。實驗二:濃硫酸和銅的反應,觀察實驗,分析討論,寫出化學方程式。通過啟示的方法:反應中的物質化合價發生了怎樣變化呢,引出濃硫酸氧化性的難點。回憶並利用氧化還原的概念進行解釋突破難點。指導學生舉一反三,寫出碳和濃硫酸的反應方程式。

4、 演示實驗,觀察實驗現象,掌握硫酸根離子的檢驗。學生已知鋇離子可以檢驗硫酸根離子,所以重點放在碳酸鋇和硫酸鋇的區別。在兩支試管裡分別加入硫酸鈉和碳酸鈉滴入氯化鋇觀察實驗現象,再滴加鹽酸,學生可發現碳酸鈉的試管生成沉澱而後沉澱溶解。使學生明白硫酸根的檢驗需加入酸化的氯化鋇以去除碳酸根的影響。

5、 教師進行小節

6、 教師佈置作業,使知識得以應用訓練

7、 板書設計:板書設計力求突出重點,簡潔明瞭。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 教材分析

國中化學第三章“水氫”的內容可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水和氫氣,第二部分為原子結構知識的擴充套件。對於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節以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為題,討論了水與工農業生產等的緊密關係,在學生了解了水汙染產生的嚴重後果和防止水源汙染的重要意義之後,就應該對水作進一步認識,但教材只講了水的物理性質和水的組成,把水的化學性質分散到以後的其他章節中去,而把本節重點放在分析水的組成。教材的編排還注重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絡,本節是在學習了原子、分子、元素、單質、化合物等概念基礎上編排的,因此,通過本節的學習,鞏固和加深了這些知識。通過實驗現象引出的氫氣,又為學習氫氣的性質作出鋪墊。

2. 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

a、使學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質;

b、通過電解水的實驗,使學生認識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瞭解水的化學式;

c、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關係,並可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

②能力目標:

a、培養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

b、培養學生巨集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標:

a、通過電解水的實驗對學生進行物質無限可分性教育,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

b、通過觀看有關水資源和水的汙染的錄影,增強環保意識。

3. 教學重點、難點

①教學重點:電解水的實驗和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確定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學難點: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電解水,即從巨集觀現象轉向微觀分析。

二、說教學實施

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過程如下:

1. 以問題匯入新課,簡潔明瞭 在講授新課前,通過計算機展示出兩個聯絡實際的問題,然後進入新課。

2. 歸納出水的物理性質 展示一杯水,培養學生從觀察中發現問題,學生結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質。

3. 分析實驗現象,探究水的組成,進行微觀解釋(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引出水的組成這個重要知識點。因此,作好演示實驗尤其關鍵(展示實驗),書第48頁,這是未改進的演示實驗,實驗效果不直觀,效果不好;這是改進後的實驗,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更便於學生主動根據實驗進行探究。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出水的電解產物——氧氣和氫氣,然後學生根據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的種類不變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水屬於化合物,重點知識得以解決。

(展示課件)分析了水的組成後,接著展示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將微觀過程進行巨集觀模擬,從討論中發現,問題得到解決,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難點也得以突破。

4. 課堂練習鞏固,達標檢測

5. 觀看錄相:有關水資源及其汙染

三、介紹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堅持“教與學、知識與能力的辨證統一”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原則,博採演示教學法、課件展示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等諸方法之長,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組織,並體現以下特點:

1.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重點改進了演示實驗,利用實物投影將實驗投在螢幕上,將實驗加以放大,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包括實驗裝置、步驟、現象都展現在每一個學生眼前,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讓每個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突出了重點。

2.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通過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水屬於哪類物質?水分子是由什麼構成的?),給學生創造思維的良好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思考、分析,最後探究得出結論。自制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巨集觀模擬,化枯燥為生動,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從而產生樂學情緒,激發了他們以探究為特徵的求知慾望。

3. 加大教學密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做到高密度的學習知識,大資訊量的優化處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利用文字閃動,圖象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為了增強學生對水的分佈和水的.汙染的感性認識,課上選擇一段“有關水資源和水汙染”的錄影,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4. 優化教學過程:計算機以其獨特的功能創造良好的思維情景,培養探究能力,發展智力,教師、計算機、學生形成一個有機的組合。通過計算機不僅能學懂、學會、學活、學精,而且能促使學生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師生共同進入教與學的自覺狀態和最佳狀態,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

總之,我在設計本課教學程式時,力求符合探究學習的三個特徵:

(1)學習者由問題或設計任務出發;

(2)學習者通過觀察、假設、實驗等探究活動提出自己的解釋;

(3)學習者通過表達和交流,檢驗或修正自己的解釋。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7

一. 教材分析

從知識結構來說,空氣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氣體,教材選擇了空氣作為國中化學中接觸物質知識的開端,不僅承接了國小對空氣知識的介紹,更重要的是它與人類的生活關係最為密切,是人類不可離開的天然物質。空氣汙染對人類的危害也是學生經常見聞的,而需要科學方法測定空氣組成成分帶給學生從未有過的體驗。通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比較順利地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祕。

1. 目標確立:

⑴通過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認識空氣的組成,學習從混合氣體中除去某種氣體進而測定其含量的方法。

⑵結合社會生活了解空氣是一種重要的資源。

⑶通過驗證通風不暢環境中空氣與新鮮空氣的區別和認識空氣質量日報,增強關心環境、關愛自然的意識和責任。

⑷在分析空氣組成的基礎上,初步認識混合物、純淨物的概念。

2. 重點及難點,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重點:讓學生認識空氣對人類和自然界的動植物的重要意義。知道空氣是重要的自然資源。

難點:設計實驗方案,測定不同環境中空氣的成分。

突出重點方法: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儲備對空氣進行重新認識,通過學習和討論較為理性、科學地整理自己對空氣的理解,並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突破難點方法:給學生講清該實驗的反應原理、實驗裝置、操作要領。最後再把學生的思維擴出去:你還能設計哪些實驗來證明這一問題?(可留作課外作業,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

二. 教學方法

本節課採用了啟發式,邊實驗,邊觀察,邊討論及科學探究,自學等綜合性的教學方法。根據化學教材學科的特點,從學生的認識規律出發,以實驗為基礎,理論為線索,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實驗探究,邊實驗,邊討論,邊比較,進行探究性學習,突出獲取知識的主動性,同時發展學生的智慧,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三. 學習方法

由於客觀條件所限九年級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還不是很強,為了有意識的鍛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本節課主要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主動參與,親密合作,討論交流為主旨學習方法,真正做到了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成為了課堂小主人。

四. 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按照我校“師導生探”的教學模式可歸納為: 激發情趣,出示目標---出示自學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實驗(重點)---實驗探究---活動天地(自學)---當堂訓練。

1. 激發情趣、出示目標: 課件出示①②③④

匯入新課:上課開始,教師富有激情地表白:空氣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物質,我們每時每刻都生活在空氣的“海洋”裡,離開了空氣一切生命就不符存在。那麼:(課件出示)

(1) 你知道空氣是純淨物還是混合物?

(2) 空氣中含有哪些物質?

意圖: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

2. 學生積極回答對空氣的認識。(課件出示——空氣成分)

意圖:給學生一個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認識能力。

3. 在認識空氣成分的基礎上,將問題引向深入:

同學們都知道氧氣的重要性,那麼如何測定空氣的中氧氣的含量呢?同學們感興趣嗎?好!今天就給大家提供一個平臺。請你設計實驗進行證明。

4. 在教師的點撥下,引導學生思考實驗思路。同時需要學生明白:(課件出示)

(1)實驗目的。

(2)實驗原理,引 導思路:

a.如何將密閉容器中的氧氣消耗掉而又不產生新的氣體?

b.如何測得消耗掉氧氣的體積?

(3)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驗,觀察現象,記錄資料。

(4)討論與交流,得出結論。

重點討論:同學們實驗結果差別較大,你認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學生各抒己見。最後教師總結。

(課外研究性學習:你還能設計出什麼實驗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意圖: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實驗探究能力,真切體會到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5。教師小結空氣的成分,並引出混合物、純淨物的概念。學生以具體的例子為感知物件,形成對混合物、純淨物的認識。

意圖:鞏固純淨物,混合物的概念。

6。自學“空氣是一種重要資源”知道拉瓦錫首先得出“空氣是氧氣組成的結論”。 意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7.認識空氣質量日報。學生自學,明確日報內容,體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

意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8。探究實驗:空氣質量的差別。

學會採集氣體樣品方法,學會如何驗證二氧化碳。進一步增強環保意識。 意圖:鍛鍊動手能力,使學生獲得深切的真實感受。

9. 當堂練習. 意圖:鞏固所學重點知識。

國中化學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化學式與化合價》是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題4的內容。本節課主要講述了化學式、化合價和有關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三部分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元素以及一些物質化學式的寫法,這位過渡到本課題起到了鋪墊作用。為之後學習第五章《化學方程式》的內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本節課整個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九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化學式的涵義;知道一些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化合價;能用化學是表示某些物質的組成,並能利用化合價求化學式;瞭解相對分子質量的含義,並能利用相對原子質量和相對分子質量來計算物質的組成;能看懂某些標籤或說明書上標示的物質成分和含量。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討論交流,活動探究,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充滿化學,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的感情。

(三)教學重難點

1.瞭解化學式,知道元素、原子團的化合價。

2.用化學是表示某些物質的組成,利用化合價求化學式。

3.瞭解相對分子質量的含義,並會應用解決問題。

二、說學情

對於九年級的學生來說,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對元素的概念和物質的微觀構成的基礎知識有一定的瞭解,對數字的基本運算能力有一定的把握,這為化學式的有關知識學習打下了基礎。但學生在化學學科中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有強烈的好奇心,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多采用直觀方法指導學生學習。

三、說教法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採用談話法與講解法。採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面向全體,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問不同難度的問題,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慧,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

四、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本節課內容,我將本節課的學法確定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

由前面學過的一些物質的化學式引入:元素可以用元素符號來表示,那麼我們前面學習的氧氣、二氧化碳這些由元素組成的各種單質和化合物怎樣來表示呢?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期待錄找理由和證明過程。在實際情況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二)新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