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高中說課稿集錦五篇

才智咖 人氣:1.2W

作為一名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高中說課稿集錦五篇

高中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課文,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個政治風雲激盪、新舊詩風交替的時代,戴望舒攜著中國古典詩歌婉約的深蘊,踏著法國象徵派詩風的輕雲,飽含著純潔而苦悶的真情,用那回環往復的和諧音節,譜寫了一曲幽怨而悽美的雨巷之歌,為中國的新詩領域樹立了一座豐碑。它的音韻、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內涵,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嚐。

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以新詩為第一單元來組織文字,顯然突出了它的審美性。《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徵的《再別康橋》共同組成一個文字,出現在這一單元,那麼我們就得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中心,在音樂般的節奏中,在優美徜徉的語言中,在迴環往復的結構中,在朦朧如雨的意象中,引導學生去欣賞美,去探索美。

二、說學情

《雨巷》是高一學生接觸的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新詩”,也是被人們傳唱不休的名作。本課恰可以作為視窗,幫助學生認識這個陌生的領域,學會欣賞它,並喜愛上它。以此達到審美訓練的效果。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審美能力的培養目標,根據課文字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認知情況,我由淺入深地設定了如下幾個有層次的教學目標,皆在誦讀中完成:

一讀音韻,品味詩歌的音樂美;

二讀語言,品味詩歌的情感美;

三讀意象,品味詩歌的意蘊美;

四讀內涵,品味詩歌的思想美。

四、說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中“雨巷”“丁香”等重點意象的含義,並由此把握我國傳統詩歌當中的意象情節。

意象是中國詩學的重要概念,是解讀作品靈魂的關鍵所在。在這首朦朧含蓄極富象徵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為重要。將本篇的意象理解與中國古典詩歌傳統意象的解讀結合起來學習,不僅有助於理解本課,也為以後的詩歌鑑賞打下了基礎。

五、說教學難點

理解“姑娘”這一意象,品讀其象徵意味,解讀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詩無達詁”,對詩歌的鑑賞沒有固定的方向,然而解讀要合理,要有依據,必須知人論世。

六、說教法

採用多媒體課件與板書相結合,運用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完成本課。詩歌重在朗讀,所以本課四個環節的解讀都在朗讀中完成。

七、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美的詩歌需要美的心境來欣賞,更需要一顆好奇心牽引著去求索。我的匯入語是這樣設計的:

聽慣了北方衚衕裡粗獷的叫賣,看慣了北國風光的千里雪飄,卻不曾體會,那細雨如絲的江南空氣中氤氳的朦朧與悽婉。一條悠長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紙傘,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點太息般的淚光,若有若無地,飄進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麼樣的意境如此蕩人心腸?讓我們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欣賞那別樣的美。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詩歌,感音韻之美

我不準備一開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紹作者和背景,因為我想努力創造一種讀詩的心境,隨著匯入直接進入一種美的境界,而不想因為作者、背景的介紹而中斷;再者,介紹之後,反而扼殺了學生自己對詩的想象和理解。尤其這首朦朧的小詩,更有多樣的解讀。

初聽配樂朗誦,進入詩境,同時展示江南雨巷的畫面。這詩歌與音樂的結合是那麼完美,而詩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動人的旋律嗎?

再聽配樂朗誦,思考:詩人的音樂美是怎樣造成的?

明確: ①、重疊和反覆手法的運用。(構成聲音和感情的迴環往復,強化了節奏,增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

②、一韻到底,每節押“ang”韻二、三次。(保證了音韻的和諧一致,使詩從頭至尾保持了一種鮮明的音樂效果。)

③、使用排比。

④、雙聲疊韻詞:芬芳、彷徨、惆悵。

教師總結:這些手法的運用形成了一種悠長舒緩、低沉徘徊的旋律,營造了一種悽婉迷茫的意境,加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種音韻美。

2、再讀語言,品情感之美

請一位同學朗讀,讓同學們在與錄音朗誦的對比中,思考:該用什麼語調去讀?

明確:幽怨、低沉、傷感、惆悵

是的,詩中沒有大江東去似的豪邁,也沒有涓涓細流似的清麗明快,而是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憂愁。哪些地方體現出這種感情呢?請學生找出表現感情的詞語。

明確:寂寥、愁怨、憂愁、哀怨、彷徨、冷漠、悽清、惆悵、太息、悽婉、迷茫、頹圮。

這些都是帶有濃厚情緒色彩的雙音詞,藉以表達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詩情。

朗讀指導:語速舒緩,注意停頓,帶感情的詞要要從語氣上讀出它的感情來。

(三)深入探究

1、三讀意象,品意境之美

在整體感知了詩歌的音韻和情感後,讓學生再次誦讀,根據剛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並且畫在紙上,並口頭描述。有何物、何人、何景、何情?朦朧、悽清、悠長、寂寥的雨巷該是怎樣的?結著愁怨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又是怎樣的?

詩學,其實是詩畫不分的,真正的欣賞需要視聽嗅味觸覺在想象中融為一體。這樣做旨在培養學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留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去獨立品味,並讓本來朦朧難以琢磨的詩歌有了切入口。

歸納學生髮言,總結詩中的形象。由此引入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紹和拓展。詩歌是通過客觀景象,或者想像的景象來抒發情緒和情感的,什麼樣的景象就會有什麼樣的情緒和情感,什麼樣的情緒和情感就得用相應的景象來抒發。所以詩歌的意象是解讀詩人感情的客觀景象。

為了探究《雨巷》的意象之美,以及通過意象來體會詩人的感情,也可以用換意象的方法來把握。舉例: 姑娘 ——少女 、 雨巷——小路、丁香——荷花或臘梅等 、油紙傘——小花傘 夢——霧。讓學生比較兩種意象的不同的審美效果和負載的情感。

例如:雨巷是悠長、古老、灰暗、迷離、朦朧的,它蘊含著詩人的彷徨、失望、憂愁、等暗淡的情緒,而小路是曲折、遙遠、清晰的,它負載著一種思念、飄蕩、懷遠的感情。

再如:丁香是紫色的,給人的感覺是神祕的、含蓄的,而且在古詩詞中丁香又是愁心的象徵。“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荷花是粉紅或潔白的,給人的感覺是清高脫俗,美麗自賞。

再有油紙傘,做工是精細古老的,顏色是古銅色,所以給人的情緒是懷舊,思念,傷感。而小花傘則是新朝的,現代的,顏色是鮮亮明麗的。給人的感覺是浪漫的、美好的。

“丁香”是我國古詩中常見的的意象,可著重加以介紹,給同學們展示含有丁香意象的古詩句,並以此為例,讓學生學會詩歌的意象分析法。

2、四讀內涵,品思想之美

舒緩的旋律,淡淡的憂傷,把我們帶到了迷濛的江南,如煙的雨巷。是什麼原因讓詩人徘徊惆悵?是什麼原因讓詩人傾注瞭如此愁怨的諸多意象?詩人又為什麼想要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個愁怨的姑娘又是誰呢?

同學們分組討論。小組代表作答。

在熟悉了詩歌的音樂美、情感美、意境美之後,學生達到了探究作品思想內涵的認知高度。在這一環節中,還是在誦讀中貫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而不是把觀點直接灌輸給學生。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樣做給了學生足夠的思想空間,給了他們思想的成果以尊重,同時,也是對作品本身的尊重,教師也能收穫一些意外的觀點。

在同學們討論之後,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學生再次討論,品評先前討論的觀點,回味開始時對詩的理解。這樣,學生對這首詩很可能就有了前後不同的兩種或多種感受,就有了多重的審美體驗,應該說收穫甚豐!

最後,將“多家之言”展示出來,加以總結。

反覆的討論的目的,不是隻要一個結果;要的,是討論中學生思考與探索的過程。學生本課學的怎麼樣,理解的程度有多深,會不會欣賞,懂不懂品詩,在這個環節中都可以檢查出來。

(四)結束語

美是豐富多彩的,清麗明快是一種美,隱逸曠達是一種美,同樣舒緩低沉、憂鬱淒涼也是一種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麗的憂傷。但我們不能為了美而學戴望舒的傷感。畢竟他有那個時代的情緒背景。同學們可以課下再深入地瞭解戴望舒。也可以閱讀一下戴望舒的其他詩作。學習他高潔的審美情趣,學習他高尚的愛國情懷。最後,讓我們再次走進戴望舒,走進他的雨巷。

(再次聆聽配樂朗誦)

(五)作業:

試依照《雨巷》一詩的情境,展開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樣的姑娘”。

範例:

看到油紙傘我們會想起斷橋,想起白娘子與許仙相會的旖旎傳說,想起丹青繪就的江南煙雨,想起少女玲瓏的舞姿,想起輕柔纏綿的歌曲。“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淅淅瀝瀝的春雨滴落在油紙上,想起寂寥的音響,自在飛花、無邊絲雨之中,一個長髮披肩的女子從頹圮的籬牆邊嫋嫋走來,攜著一縷丁香花的幽香,載著一懷焉然極致的心事,有嘆息,但不哀傷,有顧盼,但不悽然。我們彷彿置身於江南雨巷中,感受到一種幽深空濛、迷離縹緲的意境美。

板書設計:

雨 巷

戴望舒

音樂美

情感美

意境美

高中說課稿 篇2

一、 說教材

1、 本章及本節的地位與作用。

《電功和電功率》這一章是國中物理的重點章之一,在這一章裡,講述了兩個重要的電學概念(電功和電功率),一個重要的電學定律(焦耳定律),這些知識不僅是進一步學習電學的基礎,而且在生產和生活實際中也有廣泛的應用。

本章有兩大特點,一是綜合性強,不僅要綜合運用前面的歐姆定律、串並聯知識,還涉及到了一些力學問題(如本節中的功);另外一個特點是與生活實際聯絡比較緊密,幾乎每節課都是從實際問題引入新課,講了知識後又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本節所講的電功,除了具有以上兩個特點之外它還是對八年級功的知識的延續,而且也是後面繼續學習電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識的基礎,同時也為學生將來學習更廣義的功做好了必要的準備。所以無論從大綱的要求上看,還是從物理學知識的擴充套件上看,本章和本節都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2、 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對本節的具體要求,同時針對國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使學生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1)知道電流可以做功和常見的電流做功形式。

(2)掌握電功的公式W=UIt

(3)知道電功的單位。

(4)知道電能表的用途和讀數方法。

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簡單的電功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思想目標: 結合“一度電的作用”的教學,向學生滲透節能意識。

3、 重點與難點。

作為一節概念課,從概念的建立到運用都很重要,而且大綱對電功的公式要求到掌握的層次,所以把電功的概念和公式作為本節的重點。另外以國中生的能力水平很難獨立地研究出電功與哪些因素有關,必須通過教師適當地點撥才能完成,所以把實驗探索過程作為本節教學的難點。

二、 說教學設計

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本人認為物理概念課的一般授課流程都分以下三個階段:

在本節課中,我利用了一個實物(電能表)和一個實驗(電動機提升重物)引出電功這個概念,這樣引課會使學生感到電功這個概念並不陌生,而且與學過的知識(機械功)也有聯絡,同時也為最後揭示電能表的應用打下了伏筆。

接下來是概念的形成階段,這是本節的核心,在分析電功的實質時,我強調電流做功要引起各種變化:或牽引物體運動;或發熱、發光;或發生化學反應等等。通過實驗、微機模擬等手段,讓學生知道電流做功有多種表現形式,這樣學生雖然沒有完全掌握概念的內涵,卻掌握了電功大部分外延。

在研究電功與哪些因素有關時,由於書中的實驗可見度和成功率都很低,既然是定性研究,我就用電流通過電燈做功來代替通過電動機做功,利用電燈發光來增加感性認識,利用投影電流表和電壓表來增加可見度,並採用先猜想 再實驗 最後總結的探索式教學模式。另外,在實驗中我注意了研究方法的滲透,即物理學中常用的控制變數法,還通過微機動態顯示研究電路的過程,再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討論、設計實驗方案,而不是由教師一個人包辦,目的是為了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電能表的教學中,由於實物太小,一兩句話很難講清楚,所以我用電腦設計了一個小動畫,使電能表的數字跳動和旋盤轉動一目瞭然,直觀而有效。最後介紹一度電的作用,目的是為了滲透節能意識。

為了鞏固電功的概念,我設計了一組程式題,通過這組由淺入深的形成性練習,使學生對電功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是第五題的訓練(練習題另附),目的是提醒學生不要孤立地分析某一個因素,更不能顧此失彼。

小結中我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從知識、方法、思想三個方面總結,這樣,既強化了所學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用精練的物理語言進行歸納和概括的能力。

總之,本節課是在培養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前提下設計的,教學中以實驗為基礎,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概念的認識為主線,運用實驗、微機等多種教學手段,把傳授知識、培養興趣和能力、滲透方法有機地結合到一起,目的在於全方位地培養學生。

三、 說教學體會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 作為一門科學的物理,電功概念的本身固然很重要,但作為教學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則顯得更為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猜想,實驗、討論等方法,儘可能再現知識的發展過程,在先物理思維,使學生受到科學的嚴謹性的教育。

2、 這節課的內容,表面上看較簡單,學生學習也不會有什麼困難,但在備課時我發現了兩個疑點:一個是從力學的功過渡到電功;另一個是在定性實驗後直接給出電功公式,這兩點都不能用擴充套件知識的辦法來解決,所以我便著重從現象的分析中加深學生的印象,擴充套件知識的外延,至於其更本質的屬性,學生將來到了高中和大學將會繼續學習,這裡不必講得過細、過深。

高中說課稿 篇3

一、說課題

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教材必修四生活與哲學第三單元第七課第二框題“用聯絡的觀點看問題”

二、說教材

1、本框題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框題是哲學辯證法理論中一個重要觀點,既是世界觀又是上一框題《世界是普遍聯絡的》的方法論,因此它是對上一框題的延續,同時學好這個框題也為學好辯證法的其它觀點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它在整課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識記整體和部分的含義,系統的基本特徵,理解整體和部分的辨證統一關係,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

能力目標:用具體事例分析我們做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剖析生活例項,鍛鍊綜合性思維,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樹立全域性意識和顧全大局觀念,培養合作精神,增強集體主義思想,樹立為集體做貢獻的價值觀。

3、教學重點:整體和部分是辨證統一的關係;因為掌握了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係,對青年學生正確處理好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從而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難點:掌握系統優化的思維方法。因為這個知識比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但學好這個知識,對於指導學生的認識和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三、說教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圖片、材料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

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討論法

針對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四、說學法

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五、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

1.聯絡的含義

2.說明世界是普遍聯絡的

匯入:情景匯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喚起學生的興趣是學習活動的基礎。激發學生興趣可採用設疑和創設情景的方式來進行。讓學生閱讀《太子丹贈手》故事,分析說明,手和身體是部分與整體的關係,整體離不開部分,部分也離不開爭整體,否則都不能發揮其功能。所以讓學生重視整體和部分的聯絡,用聯絡的觀點看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新課講授:講議結合

第一部分是重點,我採用直觀演示法和討論法等突破重點。設計情景,事例匯入,啟發思考,層層誘導,講議結合。

1、堅持整體與部分的統一

從坐井觀天和盲人摸象的典故中,讓學生分析,整體和部分的區別,得出結論

青蛙錯誤的把頭頂上的天空,當作整個天空。而盲人們錯誤的把部分象當作整個大象。說明他們都錯誤的把部分當作整體,那麼他們有著怎樣的區別。引入第一個知識點

1.整體和部分相互區別

(1)含義不同;

整體指事物的全域性和發展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區域性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

讓學生了解張網捕雀典故

古代有個人在林中見到一張捕雀的大網,捕到的麻雀都是雀頭鑽進一個個網眼裡,於是他回家用一截截短繩結成許多互不關聯的像網眼一樣的小繩圈來捕雀,結果一個雀也沒有捕到。

學生探究活動:

單個網眼為什麼捕不到雀而網能捕到呢?

師析:(1)因為他不懂得捕雀的網雖然由一個個網眼組成,但網中的網眼相互制約地聯絡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因而使網在功能上具備了單個網眼所不具備的功能。這說明,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

(2)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出示鍾和各個零部件,讓學生說思考:鐘錶是由各個零部件組成,但任何一個零部件都不具有計時的功能。這說明了那些哲學道理?

2.(1)整體和部分相互聯絡、密不可分

整體由部分組成,整體功能的形成離不開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部分離開整體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

讓學生分析,“國興則家昌,國破則家亡”“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從而得出結論:

(2)二者相互

影響

整體功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部分也影響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及其變化起決定作用。

再次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講述“三個老師偷油”的故事,得出方法論的啟示,方法論的講解,是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和昇華。

3、整體和部分關係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1)樹立全域性觀念,立足整體,尋求最優目標

讓學生再思考:我國為什麼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

(2)搞好區域性,用區域性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學習完整體和部分,讓學生列舉出整體和部分的例子,從而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二者的關係,老師再列舉一個“地球,由地核、地函、地殼三大部分的相互聯絡構成的系統”的例子,過渡到第二部分知識點,這是本課的難點,我採取學生探究,教師總結的方法,突破難點。

二、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

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係。由於之前已經講過整體和部分的含義,所以系統和要素的含義,可直接給出。

1、系統和要素的含義

系統是由相互聯絡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

要素是組成一個整體而相互作用的部分

為突破難點,激發學生的興趣,給學生講述一個“一舉而三役濟”的故事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述了一個“一舉而三役濟”的故事。宋真宗年間,一場大火把宮內樓臺宮室燒成廢墟。修復這些宮室樓臺有三個困難:一是取土困難,路途遙遠;二是運輸困難,要運土及大批建築材料;三是處理大量垃圾困難。面對這些困難,負責該工程的丁謂經過周密思考,首先下令把宮前的大街挖成大溝,就地取土燒磚。第二步把宮外的汴水引入大溝中,運進竹木等建築材料。第三步,重建宮室樓臺,工程完工後再把碎磚廢土填入溝內,修復原來的大街。

學生探究活動:用哲學道理分析一舉而三役濟的意義?

多媒體顯示:《一舉而三役濟》(內容見注4)

引導學生探究活動得出結論:

這個施工方案全面考慮了施工的各個環節及其相互聯絡,結構合理、關係順暢,既節約了資源,又大大縮短了工期,實現了整體的最優目標。古人尚能如此,我們更應該自覺地優化結構、協調發展,爭取系統目標的最優化。

2、系統的基本特徵

系統觀念為人們把握複雜事物提供了一系列科學方法和原則。

第一,整體性原則。

第二,有序性原則。

第三,優化原則。

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可以再調起高潮,讓學生聽一首歌曲,三個和尚挑水,讓學生從愉快的歌聲中,明白一個道理:

“三個和尚沒水喝”,導致這一結果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人數雖然多了,但沒有形成合理的結構,不是相互支援,相互促進,而是相互制肘、相互消磨,結果各要素的力量或作用被內耗了,出現了1+1<2的效應。所以,就要求我們一定要做到:

3、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的要求

(1)著眼於事物的整體性;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2)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鞏固練習:以鞏固知識為基礎,培養能力為目標。

鞏固新知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過程,這一階段從時間上來看是學生注意力易分散,易疲勞的階段。進行練習可重新喚起學生的注意力,練習的形式和內容可以多樣化,但要以能提高學生技能、發展能力為目標。高中哲學常識的教學更要突出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對社會政治經濟等各種現象的觀察、分析能力。

最後依據本課知識結構,回顧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並佈置課後作業。

六、說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用聯絡的觀點看問題,知道了整體和部分是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絡、密不可分的。應當樹立全域性觀念,統籌全域性,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同時必須搞好區域性,用區域性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明確了系統是由相互聯絡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要運用系統優化的方法處理問題。設計這課的意圖是通過通俗易懂的典故、成語和材料,把抽象的哲學思想簡單化,讓學生能很容易就接受知識的目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滲透語文、歷史、等學科的知識,有助於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精心設定疑問,讓學生根據事例得出結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思辨能力。

高中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4第一單元第一個框題《生活處處有哲學》。

一,說教材

《生活處處有哲學》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4第一單元第一個框題,是學習哲學的入門框體。設計好這堂課對激發學生學習哲學的興趣尤為重要。因此,本框題在《生活與哲學》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高二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

哲學智慧生成於人類的實踐活動。

哲學源於人類對世界的追問和思考。

哲學是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

哲學可以使人們正確對待宇宙和人生。

(2)運用:

聯絡我們的生活和實踐,說明哲學並不神祕,它就在我們周圍的生活和實踐中。

(二)能力目標

(1)提高學生的思維層次,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

(2)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認識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和發展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喜歡哲學,熱愛哲學,切實體會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學。

(2)使學生認同哲學對於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認同哲學是一門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它可以指導人們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人們要想生活得有意義和有價值,就不能沒有哲學。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根據著高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重點的依據:只有理解了哲學就在我們身邊,學生才不會對哲學陌生,而逐漸試著去嘗試探索。

教學難點: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

難點的依據:學生對哲學的作用之前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沒有系統地概括,因此不易理解。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框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哲學是一門培養人的理性思維,並能夠加以應用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學習相應的哲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對哲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使得應用哲學是學生自覺的行為,這也將對他們將來的人生產生裨益。因此,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將作為這堂課的中心任務。

考慮到我校高二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學生參與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融入課堂,體驗哲學的魅力,從而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思想和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鍛鍊學生思考生活的能力。

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基於本框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視訊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針對課前自主探究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並且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獲得成就感,樹立信心。

由於本框題內容與學生生活的關係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一些的哲理儲備,並且中以前的學習中有加以應用,如寫作中。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知識能力,讓學生自己閱讀來闡釋其中的哲學意義。並例舉社會上存在的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後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哲學的興趣更盎然。

五,說學法

學生學習背景分析:學生在國小開始學習成語,瞭解了一些哲學道理。高年級之後懂得用這些道理來闡釋自己的人生感悟。到了國中以後懂得用一些詩句,長篇來體會人生。到了高中之後,有了哲學,應該能借用這一系統的哲理來體驗人生。所以,要做好這個哲學的命題,就是讓學生學了哲學之後能夠自覺地利用哲學智慧來思考人生,經營人生。

學法的指導是體現學生主體性的重要要求。讓學生把握一般哲學道理和哲學的不同,進行相應的知識轉化。充分利用學生的哲學道理積累,讓學生展現自己的思維,從而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課後自我探究法,分析歸納法,合作探究法,課後探究法。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匯入新課:(2—3分鐘)

由辯論賽《笑比哭好哭比笑好》匯入新課。

導語設計的依據:通過輕鬆的辯論形式讓學生眼前一亮,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設問:笑比哭好哭比笑好你認為哪者更好呢為什麼通過設問,讓學生思考,活躍他們的思維。這是政治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2,教學過程:(35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瞭地分析教材的難點。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裝置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主要通過個環節進行。第一,對學生作為習作《如果》的點評。第二,思考三幅漫畫的哲學道理。第三,總結自己在課後探究——仰望天空中的思考。第四,結合教材事例《燭光照亮小屋》展現哲學的智慧。第五,闡述什麼是哲學以及它的作用。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2—3分鐘)

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

4,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板書:

框體一:生活處處有哲學

1,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1)哲學智慧和思想產生於人類的生活和實踐活動。

(2)哲學起源於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2,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

(1)哲學是一種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其本義就是熱愛智慧或追求智慧的學問。

(2)哲學可以使我們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和發展,從而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5,課後探究

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我設制了這一探究活動:收集十句影響你人生或者你最喜歡的哲理名言。這樣可以讓學生有意識地收集跟自己有關的哲理,之後通過哲學學習可以更全面的理解它們,乃至以後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那麼就能更深刻地領悟它們,這些哲理也將融入生活指引人生,一生受用。

高中說課稿 篇5

一、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本課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發展學生為本,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並注重學生和教師的互動教學,以增強學生的健康意識,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本課力求流暢、靈活、緊湊,教學中做到面向全體同學,對技能水平和身體素質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練習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和能力自選練習起點,並提倡互幫互學能者為師,促成學生在合作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本堂課通過教師講解示範正確的跨欄的動作,學生分組練習。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對動作的理解更加深刻,注重學生的觀察與模仿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興趣,發展學生的觀察與模仿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二、教材分析

首先是教學內容,本節課包括兩個教學內容,一個主教材,一個是輔教材,主教材是跨欄跑技術教學,輔教材是身體素質練習。

跨欄跑是田徑運動中的競賽專案,由起跑至第一欄技術,過欄技術,欄間跑技術,全程跨欄跑技術構成。其中過欄技術又稱跨欄跑技術,是跨欄跑技術教學的重點,他由起跨攻欄,騰空過欄,下欄著地

組成,為了很好的掌握過欄技術,應先從學習起跨腿欄側過欄技術,擺動腿欄側過欄技術開始,這是基礎。該專案能發展學生的速度、力量、柔韌、靈敏等身體素質和動作的協調性與節奏感,能培養學生勇敢果斷,不畏困難的意志品質。

身體素質練習(障礙接力跑,自選專案)是為了進一步發展學生的速度、柔韌、力量等身體素質。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跨欄跑擺動腿和起跨腿欄側過欄技術,掌握跨欄跑的基本技術、基本知識、基本技能。

2、發展速度、彈跳、柔韌、靈敏、協調等身體素質。

3、培養學生堅毅、果斷、克服困難的頑強意志品質。

4、培養學生分析、研究、解決跨欄跑學習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攻欄腿和起跨腿欄側過欄技術

難點:1、擺動腿屈膝攻欄,兩臂配合,眼視前方。

2、起跨腿收緊抬平腿勾腳尖,晚收快拉,側平拉並拉正。

五、學情分析

高中學生身心發展逐漸成熟,已具備了獨立思考、判斷、概括等能力,在身體鍛鍊中也具備了一定的基本運動能力,在教學中只要引導得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很容易實現,我選擇適應他們生理和心理髮展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激發他們在練習中獨立思考,去發展他們的體能與智慧,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另外,我還會注意個體之間的差異,以及男女性別之間的差異,充分發揮體育骨幹的帶頭作用,來提高教學質量,確保每個學生受益。

六、教法

1、示範講解法:先進行集體示範,講解,精講,抓住重點,示範動作標準規範。(先示範,後進行示範與講解相結合)。

2、分組練習法:根據學生掌握動作的情況,進行交叉搭配分組,運用運動技能掌握較好的學生帶動運動技能掌握稍欠缺的同學,使他們共同進步。

3、個別輔導法:針對技能掌握欠缺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培養他們對此項運動的興趣,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4、遊戲法: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團隊精神。

七、學法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注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在這節課中我會從三個方面進行體現的:

1、會聽、會看、會想:教師示範講解,學生通過看,聽、想明確技術動作概念。

2、會合作與探究:分組練習,學生學會合作,探究出掌握本課所學技術的方法。

3、會展示與評價:優先示範,相互開展評價,提高學習能力。

八、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 (2分鐘)

1、體育委員整隊請點報告人數。

2、師生問好

3、宣佈本課內容提出相應要求

4、強調安全意識

5、檢查服裝衛生安排見習學生

(二)準備部分 (5分鐘)

1、繞田徑場慢跑

2、行進間徒手操

擴胸動動

單臂後振

體轉運動

體側運動

弓步壓腿

(三)基本部分 (28分鐘) 學習攻欄腿和起跨腿欄側過欄技術

1、原地模仿攻欄腿和起跨腿技術動作

2、走動中模仿攻欄腿和起跨腿技術動作

3、慢跑中模仿攻欄腿和起跨腿技術動作

4、利用器械做攻欄腿和起跨腿練習

身體素質練習

1.障礙接力跑遊戲

2.自主練習

(四)結束部分 (5分鐘)

1、放鬆活動

2、本課小結

3、宣佈下次課的內容

4、組織學生歸還器材

5、宣佈下課師生再見

九、場地器材

欄架12個

十、課的效果預測

90%---95%以上學生達到本課教學目標

平均心率為135---140次每分鐘

練習密度約為45%

愉悅度為愉悅

協作性好; 互動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