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快樂小火車》說課稿

才智咖 人氣:3.26W

各位評委老師

幼兒園《快樂小火車》說課稿

我今天要說的內容是幼兒園《快樂小火車》。

活動目標: 托兒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把火車連線起來,體驗成功的快樂。

設計思路:

《方案》中指出:“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與遊戲中的情景,讓孩子操作和擺弄玩具,提高手指的靈活性和手眼協調能力。”小火車這個材料來源於孩子的生活,是孩子在玩汽車城的遊戲時產生的。為了滿足孩子的需求,我提供了小火車,但發現幼兒玩火車的方法和汽車沒有區別,,正好幼兒園組織親子一日遊,利用這個機會,我對家長提出帶孩子去坐坐小火車,感受火車和汽車的不同。之後我充分挖掘了小火車的功能,對小火車進行了改造,把《方案》中的一些目標和觀察要點隱含在火車這個材料中,讓孩子在操作擺弄中發展各種能力。

此次活動中的小火車我選擇了孩子喜歡的水果形狀:西瓜和香蕉,使火車更有童趣,更激起了孩子的遊戲興趣。同時在活動中注重孩子的活動過程,留給孩子更多的操作機會,我更多的是對孩子的觀察,觀察孩子的行為、表情、語言,在需要的時候適當的介入孩子的活動,以提升他的原有經驗。

材料提供:

數字火車(3套),綠色西瓜火車、黃色香蕉火車、紅色火車、泡沫火車各一套(各有十幾節);牛奶盒做的山洞,軌道,滑坡;各種材料的繩子(色彩、質地、粗細都不同)。

活動過程:

1、教師以開火車的形式引導孩子參與活動。

2、孩子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火車。

2、教師以觀察為主,適時指導。

過程中托兒可能出現的行為:

● 孩子按照一種材料連線火車。

● 兩種材料的火車連線(現成和自制的火車)。

● 沒有規律的連線。

● 火車顏色和繩子顏色的配對。

●兩種顏色有規律的連線。

● 拉著火車鑽山洞,過軌道。

● 孩子模仿生活,用語言表達火車開到哪裡。

● 孩子比一比火車的長短。

教師適時介入,引導提升經驗,但不強求。

說說託班插入式活動:快樂小火車

《方案》中指出:“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與遊戲中的情景,讓孩子操作和擺弄玩具,提高手指的靈活性和手眼協調能力。”小火車這個材料來源於孩子的生活,小火車是孩子在玩汽車城的遊戲時產生的,當時有幾位孩子在開小汽車時發出了“嗚嗚、卡嚓卡嚓”的聲音,另一個孩子說:“這是小火車開來了。”於是我在第二天的汽車城邊增添了小火車。一段時間後,發現孩子們玩火車的'方法雷同汽車,正好幼兒園組織了到和平公園的親子活動,我就對家長提出要求:一定要帶孩子乘乘小火車,讓他們感知火車和汽車的不同。回來後發現幼兒有想把火車接長的動作。為了使孩子的這一玩興得到提高,促使孩子手指接扣能力的提高,推動孩子的發展,因此我對小火車進行了改造。在一開始投入的是一種型別的火車(數字),孩子是隨意的玩的,隨著孩子操作的提高,我逐漸投入紅色的火車,綠色的火車,黃色的火車,但這些色彩的要求並沒有對 孩子說明,也不強求孩子一定要達到,而是讓孩子不斷操作,讓他們在自己的操作中積累經驗。正是充分挖掘了小火車的內在功能,力圖在小火車中隱含多種可能會產生的目標(有顏色、數字、形狀的目標),使孩子有層次、有個別化的發展,在原有基礎上有提高。這符合《方案》中的教養理念:“提倡更多的實施個別化的教育,使保教工作以自然的差異為基礎。”。同時根據《上海市0-3歲嬰幼兒教養方案》中的觀察要點中提出了“讓孩子認識紅、黃、綠、知道圓形、方形,能數數,會比較長短”。

此次活動的小火車我利用了現成的和自制的相結合,選擇了孩子喜歡的水果形狀:西瓜和香蕉的形狀,使小火車變得更有童趣,更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同時我用其它材料製作火車,讓孩子感受操作不同的材料所帶來的成功感。這次火車頭所用的繩子我也選擇了不同質地的材料:有毛線、絲線、塑料線等,而且色彩也和火車的色彩一致,這和隱藏的目標(色彩配對)是一致的。但是這些並不強求孩子一定要達到這個目標,可以在此次活動中實現,也可以在以後實現。

插入式活動不同於其他的活動,它凸現了個別化教育,使保教工作以自然的差異為基礎。它注重的是活動過程,強化的是各個孩子在活動中的個體經驗,教師關注的是不同孩子在活動中可能出現的不同行為。因此我在插入式活動中的角色更多的是觀察者、玩伴者,讓孩子自由擺弄。本次活動我力圖凸現幼兒在前、教師在後的教養理念,作為觀察者,在此次活動中我重點觀察幼兒可能出現的一些行為,如:孩子按照一種規律連線火車;兩種顏色有規律的連線; 沒有規律的連線;比一比火車的長短;拉著火車鑽山洞,過軌道;孩子用語言表達火車開到哪裡等。

此次活動一開始我採用點將式的方式,以遊戲的方法帶幾名孩子到已準備好的環境中,因為《規程》中指出:“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於各項活動中。”因此以遊戲的方式匯入,激發幼兒的興趣。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經驗選擇操作的材料。因為孩子的經驗是在操作擺弄中獲得的,而不是教師教授的。過程中我的玩伴角色是根據孩子的語言、行為、表情或出現的困難而出現的。當孩子產生問題時,教師要解讀孩子的行為,要尋求開啟目標的機會之窗,即觀察孩子的行為是否是預設中可能會出現的一些行為。教師只有在觀察到孩子出現的行為中再進行指導,才能使不同層次的孩子得到不同的經驗積累。(如:……………)此次活動的保底目標是讓孩子把火車連線起來,這對不同的孩子來說有不同的難度,能力強的孩子會很快連線的,但能力弱的孩子會很慢連線的,教師要根據能力不同的孩子給予不同的觀察和指導,讓孩子充分操作後再看實際情況而言。教師在活動中不能急於把答案告訴給孩子,而是讓孩子自己尋找答案。這些行為可能孩子在活動中沒有體現,也有可能孩子出現了,因此我在活動中要注意觀察為主,為活動的後繼發展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