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國中物理說課稿範文集合八篇

才智咖 人氣:1.68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中物理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有關國中物理說課稿範文集合八篇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1

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我說課的題目是《電阻的測量》。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

《電阻的測量》是人教版九年級第十七章第三節內容。從編者的編寫意圖來看,《電阻的測量》安排在歐姆定律之後,是歐姆定律的應用,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一種測量電阻的方法,正確、安全的使用電路元件,是對前面學習使用電路元件方法的鞏固,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點內容。從整個國中電學體系看,本節內容是繼規律型實驗,如:探究串並聯電路電流、電壓、電阻的特點,探究電流與導體兩端電壓、電阻的關係之後的第一個測量型實驗,是後續學習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高中學習伏安法測電阻的基礎,因此本節是國中電學的重點,是高中物理知識下移的良好載體,處於電學實驗的核心位置,是會考熱點。

2、學情分析及整體教學設計

教材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步驟、實驗表格等,並要求學生對實驗資料進行處理,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比較高。學生已經有了探究的經歷,有一定的實際操作經驗。但考慮到學生的動手操作機會少,學生在本節內容的學習中可能存在三個方面的困難:

(1)不能很好的設計實驗步驟和實驗表格

(2)實驗操作中,出現一些電路故障不能迅速排除。

(3)通過分析資料得出實驗結論存在一定的困難。

基於存在的困難,我將整個教學分為三個板塊,一是探究前的準備,讓學生理解實驗原理、步驟。二學生自主探究。三是對實驗資料的分析處理。三個環節是層層遞進的。

實驗探究,一般可以分為七個環節,一節課不可能面面俱到的,為突出重點,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資料處理三個環節作為重中之重。

二、說教學目標

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道測電阻的原理,會同時使用電流表、電壓表測電阻。

(2)理解定值電阻和小燈泡的電阻有不同的特性。

(3)在測量過程中,體驗設計實驗、分析實驗資料的重要性,讓學生逐步養成安全操作的習慣,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目標的確定依據:(1)按照物理課程標準。

(2)本節的中心任務是測量定值電阻的阻值,教材中並未對是否測量小燈泡的電阻提出要求。由於物質種類不同,燈絲電阻受溫度影響明顯,學生對此難以理解。為降低難度,讓學生知道溫度對電阻的影響,我利用測出實驗資料讓學生類比思考的方法將測量燈泡電阻融入到本節課中。

教學重點:自行設計完整的實驗操作方案,完成伏安法測電阻。

重點設定依據:經歷設計實驗與制定計劃的過程,為測定小燈泡的電功率做好鋪墊。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分析實驗資料,發現規律,正確理解影響小燈泡電阻的因素。

三、說教法

說教法:主要採用實驗探究法、談話法、啟發引導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教學設計的第一個環節是探究前的準備,要讓學生了解實驗原理、儀器選擇、電路圖、表格、注意問題等,採用啟發引導、談話討論、師生互動的教法。第二個環節是讓學生自主探究。當然根據學生的探究情況可以適當的指導。第三個環節是資料處理。

四、教學流程

1、探究前的準備

實驗原理的確定:讓學生回憶歐姆定律,由匯出公式聯絡實驗的原理。

實驗儀器的選擇:教師提問:(1)測量電壓和電流需要什麼儀器?(2)為確保電路元件不被燒壞,應選擇什麼儀器?(引出變阻器限流式作用)只測量一組資料可以嗎?進而讓學生思考如何改變導體兩端的電壓?(引出變阻器分壓式作用)。

電路圖的確定:通過所選儀器的作用,引導學生設計出本實驗的電路圖。

實驗步驟的確定:讓學生在討論中,理解實驗是如何進行的。提問學生,然後讓其他組的學生補充,最後教師總結。

實驗表格的確定:表格設計的要領是:明確測量的物理量有哪些?計算的物理量有哪些?為提高實驗結論的普遍性,還應該注意什麼?在學生展示了自己設計的表格後,

在這個環節中,要讓學生明確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在使用中應注意什麼?連線電路應注意什麼?

提示電壓應該拉開距離,第一次取1V,第二次取1.6V,第三次取2V。雖然在實驗前做了準備,但考慮到學生的動手操作的機會少,這一環節我計劃用15分鐘。

在探究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巡迴指導,學生在連線電路中出現的問題,不要急於給學生回答,先讓學生自己思考。

3、實驗資料的處理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不易突破。我計劃用10分鐘時間。我設計了以下一組問題:

(1)讓學生先算出自己電阻的電阻值,並且上去展示。

(2)三次測量定值電阻的阻值變化大嗎?

最後教師進行總結,讓學生對電阻的理解達到一個全面的認識。

讓學生思考:為什麼小燈泡與定值電阻受溫度影響阻值變化不同呢?教師引導學生總結。

5、板書設計

實驗原理:R=U/I

實驗電路圖:

實驗表格設計:

次數

電壓/V

電流/A

電阻/Ω

電阻RX平均值/Ω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2

一、教學目標

1.瞭解簡單電路在生活中的運用例項。

2.會根據串聯、並聯電路的特點,分析簡單電路的結構。

3.通過簡單電路的設計和線路連線,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學素養。

二、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簡單電路設計的思路和具體方法,設計電路是難點,實驗中的難點是如何正確地連線電路。

三、教學方法

通過聯絡生活實際,討論和交流生活中採用簡單電路的例項。

四、教學儀器

天鵝城堡電路模型 學生實驗電路元件(包括兩節電池、兩個單刀開關、一個燈泡和燈座、一個蜂鳴器、六根導線)

五、教學程式設計

1.引入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聽說過吧?它的原型取自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新天鵝城堡,這是新天鵝城堡的模型;這麼龐大的建築,要看管起來相當困難。為此,我們今天就來為新天鵝城堡設計一個報警系統。

2.主要內容:報警電路設計和學生連線實驗電路圖

例題:設計報警電路

閉合報警系統的開關S時,指示燈亮,報警鈴不響。當不速之客進入大門時,報警鈴響。

以天鵝城堡報警電路為例,介紹簡單電路設計的步驟分為五步: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電路元件。第二步是分析用電器之間的連線方式。第三步是判斷開關和用電器之間的連線方式。第四步是畫出電路圖,再連線電路圖。第五步是對照檢查。

在學生畫出電路圖後,對電路圖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對稱性和對應性為原則,對學生電路圖進行優選和評價。還應對例題的設計思路重新梳理,彌補學生設計電路時思維和認識上的不足。

在學生實驗前,應先強調實驗中需要注意的問題:①這是一個蜂鳴器,紅色導線這端是正極;②連線的過程中開關要一直處於斷開狀態;③接線時,先擺位,再順次連線。若遇到並聯時,先連線其中一條支路,要試觸。

在學生實驗中應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並進行指導,可以讓已完成實驗的同學去幫助實驗未完成的同學完成實驗,使學生課堂上的時間能夠充分利用。

3.課堂練習:安全帶未系提醒電路

45秒的公益廣告《Heaven can wait, belt up!》講述了安全帶的重要作用,因此,安全帶未系提醒電路具有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

交通安全法規定,機動車行駛時,駕駛員必須使用安全帶,安全帶未系提醒功能電路的原理是:①司機坐在座位上,相當於閉合開關S; ②繫好安全帶,相當於閉合開關S1; ③當司機坐上座位,若未繫好安全帶,指示燈亮。若繫好安全帶,指示燈熄滅。請根據以上要求畫出電路圖。

六、小結

對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和學生實驗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小結。

七、思考題:

車門未關提醒電路

汽車儀表盤上都有一指示燈,用它提醒司機車門是否關好.四個車門中只要一個車門沒有關好,該指示燈就會發光,請設計電路圖。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3

大家好!我是來自謝河鎮廟山中心學校的趙國輝,我今天的說課的題目是《功》,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八年級物理(下)第十一章第一節。

一、對本節教材的理解

《功》是人教版國中物理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十一章第一節的內容。我計劃用一課時進行新課教學。本節內容主要分成兩部分,對功的理解,功的計算。在學習第七章《力》之後學生已經具備一些力的知識,本節課是對“力”與”功和能“知識的一個銜接和昇華。功和能量在國中物理教學中佔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課程標準》的科學內容的三大主題之一,通過本章的學習,為學生了解“能量”做鋪墊,而本節內容又是學習本章知識的基礎,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我設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定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含義、計算公式和單位,並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思考,判斷在什麼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麼情況下沒有做功

2、通過觀察、分析,得出功與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定量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聯絡生活、生產實際激發求知慾,培養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興趣。

2、通過討論,展示性交流,增強自信,學會合作的意識,追求學生和諧發展。

教學重點

知道力學中“功”的含義;記住功的計算公式,會用公式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知道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種情況.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特點,儘量使用身邊常見的物品進行探究活動和和例項分析,拉近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和社會、日常生活的關係。因此這節課可綜合應用學生觀察、講授、討論和例項演示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自主學習,獲得知識,並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的內容特徵,教師要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並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同時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通過手勢、眼神、表情等形體語言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絡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四、說教學過程

(一)興趣匯入:

通過手指頂籃球的.這樣一個表演,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能拉近老師和學生的距離,並引出本章的知識點《功和機械能》。緊接著問學生成語“事半功倍”“大功告成”中的功是什麼意思?把學生引入到本節課的知識《功》的教學中。

(二)新課教學

1、物理學中的功

(1)用多媒體播放叉車托起物體的過程,介紹力學中的功,並直接給出力學中做功的概念。

(2)用多媒體投影一組做功的例項讓學生加深對力做功的認識,並讓學生舉些做功的例子,加深對功的理解。

2、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緊接著給出課本中兩幅做功的圖片讓學生討論分析得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麼?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

3、不做功的情況分析

通過多媒體圖片,讓學生結合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討論分析得出不做功的三種情況,並總結出來加深學生的印象。然後再用一個隨堂練習採用搶答的方法讓學生理解。

4、功的計算

用一個簡單的實驗在多媒體上展示出來,讓學生感受功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並通過觀察分析,得出做功的大小與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關係:在力學中,功等於力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從而得出功的公式、單位。用一道課本上的例題加深對公式、單位的理解和掌握。

(三)課堂小結:通過小結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點,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四)課堂練習: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導學案的實施效果,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五)課後作業:課本64頁1、2、3題。

五、說教學反思:

這一節課,心裡有很多感受,雖做了一番準備,但上完後感覺並不是很滿意,我總結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1、重難點的把握還不是太好,總覺得重點不突出、難點不深入。

2、物理新課程標準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就要多啟發提問,多讓學生思考,但是總體下來自己說的還是太多,過分的剝奪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雖然有那麼點的小緊張,但還是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今後,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教學:

1.基礎知識講解透徹、分析細膩;準確把握重點、難點,避免課堂教學中,重點知識不突出,誤將“難點”當“重點”講的現象,避免重點、難點錯位、失衡導致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效率下降的現象。

2.重學法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有意向學生滲透物理學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實驗法、控制變數法、歸納法、轉換法等。加強學生對物理研究方法的瞭解,使學生加深

對物理知識的領會,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增強學習物理的能力。

3.重視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多與日常生活和現代社會問題相聯絡。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去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現象,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總之,以後還得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用心備好每一節課,用心上好每一節課。在此,我誠心的希望各位領導和專家對我的課給予批評指正,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讓我能更快的成長,謝謝大家!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動能和勢能》選自人教版國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十一章第三節,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功》的基礎上展開的,是前面知識的延伸,又為後面學習《機械能及其轉化》奠定基礎。為了更好的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過渡句)一切為了學生,為學生設計教學。因此要切實做好學情分析,理解學生。

二、說學情

本年級的學生在上節課已經學習了《功》的知識,所以可以通過做功引入能量的概念。本節課與實際生活聯絡較大,本班學生在平時善於觀察生活中的現象,能夠把生活中的現象與課本學習的知識進行聯絡,所以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比較容易。

(過渡句)在教學中應以知識與技能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把前面兩者充分體現在過程與方法中。因此,我將三維目標進行整合,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初步認識動能和勢能,並且通過實驗瞭解動能和勢能受哪些因素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探究物體的動能受哪些因素影響的實驗,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實驗探究加強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增加了對物理學科的喜愛。

(過渡句)明確了教學目標,本課的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我的教學重難點是: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初步認識動能和勢能以及它們受哪些因素影響。

【難點】

對質量相同,速度越大,動能越大;速度相同,質量越大,動能越大的理解。

五、教學方法

(過渡句)教師必須是課堂師生互動的引導者,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選擇必要的學習策略,創造豐富的教學情景。在教學方法上我將採用:講授法、實驗探究法、談話法、練習題法。

(過渡句)下面主要談談對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

六、教學過程

首先是匯入環節:

在這個環節中,我將在多媒體上展示一些圖片如:湍急的流水能推動水車,拉開的彈弓能將彈丸射出,並指出:流水、彈弓都做了功,便能推動水車,將彈丸射出。這時候我將引導學生思考,它們都具有能量,而這個能量叫什麼?有什麼特性?由此引出今天的課題——動能和勢能(板書)

【設計意圖】我之所以採用這種舉生活例項的方法,是因為本節課的知識點都是離生活很近的例子,這樣的例子能夠引起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並且能夠將例子與本節課知識很好的結合,不顯突兀。

接下來是新課講授環節,也是教學過程的核心。

首先是第一個知識點的講解,我會問學生類似匯入的問題:草地上運動的足球、高速公路上行駛的汽車,它們身上具有什麼能量?我將在學生的答案基礎上總結: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動能。(板書)那麼動能和哪些因素有關呢?

這就是我要進行下一個知識點講授——探究物體動能和哪些因素有關:

按照教材中的實驗裝置上進行兩次實驗演示:(1)讓同一鋼球A分別從不同的高度由靜止開始滾下,鋼球運動到水平面的快慢一樣嗎?哪次木塊B被撞得遠?(2)改變鋼球的質量,讓不同的鋼球從同一高度由靜止開始滾下,哪個鋼球把木塊B撞得更遠?

接下來,我會請學生和同桌之間進行5分鐘的小組討論,通過以上兩次實驗說明物體的動能和哪些因素有關?學生給我的反饋是:質量相同的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大,它的動能越大;運動速度相同的物體,質量越大,它的動能越大。(板書)

【設計意圖】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國中學生好表達,設定小組討論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集思廣益、同時學生之間可以互相借鑑分析問題的思路,這為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有裨益,同時可以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講完動能,自然到了勢能的講解,我是這樣操作的:展示打樁機在工作的視訊,這個過程中說明高處的重錘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勢能。(板書)接著介紹重力勢能的影響因素是什麼?並由學生回答:物體的質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勢能越大。(板書)

那麼接著就要講另一種勢能——彈性勢能。我會展示圖片:發生形變的網球拍和拉彎的弓,同時提問:它們具有什麼能量?根據重力勢能的學習和遷移學生回答:彈性勢能。(板書)追問:彈性勢能受什麼因素影響?學生會回答: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彈性勢能越大。(板書)

在講完以上兩個知識點後我會說明: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是常見的兩種勢能。

新課講授完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節:

在這個環節中,我會給出四個題目,分別讓學生來判斷它們都具有什麼型別的能量:1、在水平公路上行駛的汽車;2、懸掛在天花板上的吊燈;3、在空中飛行的飛機;4、發生形變的網球拍。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的目的在於檢驗學生是否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並且通過這個題目也能將本節課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相結合,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最後是小結作業環節:

在小結時,我將請學生來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這樣能加深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和系統化。

在作業環節,我會給學生布置這樣一個任務:請用物理知識解釋:為什麼要對機動車的最高行駛速度進行限制?為什麼在同樣的道路上,對不同車型設定不一樣的最高行駛速度?

七、板書設計

(過渡句)最後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注重直觀系統的設計,知識點由易到難的排布,重難點突出,能夠讓學生一目瞭然抓住本節課的核心。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5

一、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電功"對於國中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電功公式是掌握層次之一,又是第九章的開首篇,足見這節的重要性,在力學中,物體做功必須具備兩個必要因素。而在電學中,不但物體在電磁力作用下移動算做功,電流通過用電器使其發熱、發光、發聲等現象都是電流做功的表現。這就擴充套件了力學中功的概念,為學生理解電能與其它形式能的轉化打下了基礎。後面學習電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由電功公式匯出。所以本節在國中物理知識結構中具有綜合、擴充套件和承先啟後的重要作用。

2、知識目標

A層次:1.知道電流可以做功和常見和做功形式

2.會計算一個用電器的電功。

B層次:由公式W=UIT求U、I 。

C層次,運用串、並聯電路特點及公式計算電功。

3、能力目標

1.學會控制變數研究問題的方法。

2.會讀電能表的示數。

4、思想教育

通過介紹一度電的用途,對學生進行節約用電的教育。

5、教學關鍵

做好電流做功的多少跟什麼因素有關的演示實驗。

6、準備教具

課本圖9-1所用儀器(將鉤碼換成小車),秒錶、電能表、投影儀改幻燈機。

二、 教法和學法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採用面向全體、師生間相互反饋的層次教學法和傳統的五環教學法。學法是討論歸納法和感知探索法。

三、 教學程式

分五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複習提問。提出與本堂課有關的易中難三個問題,分別叫ABC三個層次學生回答,為本堂課的教學奠定知識基礎。三個問題是:1.水流能做功嗎? 2.功的表示式如何? 3.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麼?

第二個環節:引入新課,水流能做功,電流能做功嗎?演示圖9-1實驗後,問:是什麼原因小車被提起的呢?是因為有了電流。即電流對小車做了功。

第三個環節:探索新知。電流所做的功叫電功。這節我們就學習電功。(板書課題)

1. 建立概念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的內容、地位及作用、編寫特點和意圖)

本節內容由怎樣認識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圖、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四部分內容構成,教材引導學生經歷感知力、描述力和分析力的認識過程,讓學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

它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重力、彈力、摩擦力以及壓強、浮力、機械效率的基礎。在這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運動的描述和運動的快慢,教材這樣安排也有利於掌握本節課的內容。

教材體現了讓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認識過程,體現了現代生活與力的聯絡是最為密切的。本節教材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比如人推車、雙手拉彈簧、推門、提水桶、人拉車等現象,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說學情分析

1.認知水平。學生在生活中對力已有一些膚淺的認識,能列舉出生活中與力有關的例子,對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2.學習能力: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具有初步的實驗探究能力,八年級學生的思維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1.知道力是物體對物體的相互作用,能通過生活例項,歸納總結出這一概念,並能解釋有關現象。能正確寫出力的符號和單位。

2.能通過實驗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釋生活中一些力的現象。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圖表示力。

四、說重點、難點及突破

重點、難點: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圖

突破措施:一是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壓彎鋸條、拉長彈簧、用磁鐵吸引鋼珠、手捏橡皮泥等,讓學生體驗力的作用效果,二是用課件出示大量的實際案例,強化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五、說教法與學法

1.實驗探究:充分體現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節課上,讓學生在推、拉、提、壓的動手體驗中思考,獲取知識。

2.學案導學:精心設計導學案,明確學習指令,整過學習過程主要包括四個知識點。精選學習問題,讓學生知道學什麼,怎樣學,學到什麼程度;

3.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加強合作交流,把問題更多的放在小組內得以解決。老師的作用就是提出問題、觀察、傾聽、點撥。

(4.多媒體輔助: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形象、直觀、便捷的作用。)

六、說教學流程

1.課題匯入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和工農業生產中常常提到“力”這個字。如一個人推了別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學們上課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的戰鬥力等。請學生說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學生思考,蒐集有關力的一些說法,由此引出,我們今天要學習物理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力”)

2.要點探究:四個要點

要點一:力的概念

首先提出問題:

請同學們根據下列現象:人推車、拉長彈簧、推土機推土、用水桶提水等,歸納總結這些現象有什麼共同特點?

學生一般能總結出產生“力”有以下共性:①有兩個物體;②有動詞。告訴學生,物理中常把生活中所說的推、拉、提、壓等概括為“作用”,這樣,我們可以說,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針對以上力的概念,老師引導學生且強調:①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單獨存在;②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

注意:這裡的板書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板書,僅憑學生頭腦中有關力的事例,是很難得出力的概念的。

要點二:力的作用效果

設計兩個學生實驗:將橡皮泥捏成各種形狀,拉長壓短彈簧,引導學生歸納得出: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跟蹤練習:請列舉生活中力使物體形狀發生變化的例項。

接下來,讓學生在小組內參照課本第三頁圖7.1——2有關說明,完成實驗,

歸納概括實驗結果的共性特徵——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這裡,要讓學生明確“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包括哪些方面,再做一個跟蹤練習:請列舉生活中力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的例項。

要點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圖

首先提出問題: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結合演示:用力拉彈簧、打檯球,由此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方向有關係。

老師可以繼續演示推門,引導學生觀察總結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作用點有關係。但這個實驗不能讓每個學生體驗,所以,可以給學生提供核桃鉗子,讓學生在扳手不同位置使力,體驗力的作用效果。

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對光線的認識,遷移到力的示意圖的學習。達到會運用抽象的科學方法描述力。明確畫法,規範作圖,使學生達到能識圖,會畫圖。對具體步驟和畫法要提出較規範的要求。在老師示範的基礎上,完成課本第5頁畫力的示意圖2、3題。

要點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完成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學內容,是促進學生對力的概念形成整體認識的重要環節,也是本節課的難點之一。

讓學生親身體驗:學生完成用手拍桌子,用左手拍右手,用手提凳子等體驗,感受手對其他物體施力的同時,手也受到力的作用。

進一步完成圖7.1—5實驗,總結實驗結論: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力時,另一個物體也同時對它施加力的作用,也就是說,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並利用整理、歸納的方法較清晰的反映各例項的共同特徵,從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分析、歸納的難度,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形成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整體認識。

另外,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認識需要鞏固。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利用這一認識去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現象,比如火箭升空、游泳等現象。

3.梳理反思:給學生3分鐘時間,梳理反思剛才學習內容,補充修改導學案,構建知識網路。

4.達標檢測:根據學習目標,設計3個題目,讓學生獨立完成,老師出示答案,學生小組互批。

5.課後延伸:

佈置一個聯絡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和動手實踐的課程理念。

七、說板書設計

學生構建的思維導圖。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電阻”是學習了電流、電壓以後緊接著學習的一節電學中佔有非常重要地位的物理量。與理解電流和電壓的初步概念一樣,理解電阻概念的初步含義及其決定因素,是變阻器、歐姆定律、以及電阻的串、並聯等後續學習的必要基礎,在生產和生活中也有廣泛的應用。所以無論從課程標準的要求上看,還是從物理學知識的擴充套件上看,本節都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本節課重視探究方法培養,注重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體驗實驗方法,瞭解什麼是電阻和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教學內容的設計是根據提出的問題,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實驗和對實驗現象分析、處理得到相應的結論。

二、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電阻,理解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屬性。

(2)、知道電阻的單位及其換算。

(3)、理解電阻的大小與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有關。

2、過程與方法

在探究決定電阻大小因素的過程中,體會用,控制變數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電阻與哪些因素有關,產生興趣,積極動手進行實驗或觀察實驗。

4、重點、難點分析

課程標準中要求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初步認識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學習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據此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為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而難點是電阻概念的建立。

三、說學情

現在,學生已基本知道了“科學探究”的各主要環節,同時也具有了一定的實驗設計能力及操作能力,但是面對一個陌生的探究課題時,還是有困難的。結合實際對本書內容進行合理的重組,以更利於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從而學到真正的知識和掌握相關的技能,並領悟科學探究的意義。

根據以上設計理念,針對本節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確定本節採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實驗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自主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找出規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觀察、實驗能力。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實現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針對本節內容和以上教法,學生主要學法為實驗探究法和討論歸納法。

四、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首先,演示一,個小實驗:比較小燈泡的亮度。把長短,粗細相同的銅絲和鎳鉻合金絲分別接入電路,閉合開關,觀察電路中小燈泡的亮度。

(1)、小燈泡的亮度有什麼不同?說明在相同的電壓下,通過它們的電流一樣嗎?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呢?

(2)、常用的導線通常是用銅或鋁做的,特別重要的用電裝置的導線,還要用昂貴的銀來做。鋼鐵也是導體,又多又便宜,那麼,為什麼不用鋼鐵來做導線呢?

(通過創設情景,自然引出問題,激發起學生探究的慾望。也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思想。)

2、設疑分析,突破難點

看來導體之間是有著某種區別的。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看看區別到底在哪裡?

實驗前提示學生觀察:兩次實驗電路發生了什麼變化?出現了什麼現象?

演示實驗後,教師及時點撥分析: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燈的亮度不同?燈的亮度不同說明什麼?那麼造成通過兩個燈泡的電流不相等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紛紛討論,但所提猜想缺乏針對性,於是教師設定情景,進行誘導。

通過學生,分析、比較和討論,最終達成共識:燈泡亮度,不同是由於通過燈泡的電流大小不同,而造成電流大小不同的原因是組成電路的導,體不同,導體對電流,有阻礙作用,不同的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不同。從而總結出電阻的概念: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用“電阻”這一物理量表示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的大小,導體的電阻越大,通過導體的電流就越小。

教師及時在黑板上板書,同時介紹電阻的符號、單位、單位的符號及換算,水到渠成,輕易化解難點。

另外,投影出示歐姆簡介和電子產品中各種各樣的電阻器,目的是進行物理學史教育,人文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去感染學生,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投身科學研究的熱情。

3、科學探究 、 突出重點

在瞭解電阻概念的基礎上提出:是什麼因素影響導體電阻的大小不同呢?

為了探究這個問題首先要提出猜想:學生進行討論,回答:長度、橫截面積、材料、體積、顏色等,要讓學生懂得控制變數的意識。各小組根據要求,設計實驗,然後選代表講解。在獲得同學肯定評價的基礎上,選擇將所需導線與電流表串聯接入電路中,讀出電流表的示數,填寫實驗報告,通過比較得出探究結果。

師生共同總結結論:導體電阻的大小與導體的長度、橫截面積和材料性質有關。並定性地指出有什麼關,系。

最後補充:導體的電阻除了與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有關外,還與一個因素有關。

演示:將電源、開關、電流表、廢燈管燈絲串聯起來,用酒精燈給燈絲加熱,觀察現象。

問:從這個實驗中可以得出什麼結論?引導學生得出溫度對電阻的影響。

4、課堂練習,深化知識

教師講述: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電阻及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接下來我們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前面提到的生活中的幾個問題。

(1)家用電源線通常用銅絲製成,為什麼不用鐵絲或銀絲?

(2)一根電阻絲的阻值是10Ω,當它兩端電壓增大時,通過它的電流怎麼變?電阻怎麼變?要想改變電阻,有什麼辦法?

將所學知識及時應用,不但可以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且在課堂上起到了前後呼應的作用。也為後續學習作了鋪墊。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國小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並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的: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麼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還要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絡,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國中生側重於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國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託,可以藉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

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資料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程式

教學中要以瞭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匯入新課。學源於思,思源於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採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託的力,這裡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託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裡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學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後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係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係,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麵,最後漂浮在液麵。並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於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麵的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箇舊實驗:六個面紮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後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絡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係,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於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後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並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為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瞭。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後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後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於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後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餘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4、板書設計 :

第一節:浮力

1、什麼是浮力

2、物體的浮沉

(1)下沉:F浮<G

(2)上浮:F浮>G

(3)懸浮:F浮=G

(4)漂浮:F浮=G--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

3、浮力產生的原因

5、佈置作業: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