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條形統計圖》說課稿

才智咖 人氣:8.02K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就是西師版課標教材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的統計知識――條形統計圖。

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條形統計圖》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繼學習了單式條形統計圖和相應統計表後出現的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知識。這後還會認識更多形式和種類的統計圖,如複式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等。不難看出,本單元內容既是舊知的遷移與發展,也是以後學習的認知橋樑。

單元內有4個例題,前兩例在於幫助學生認識特徵,後兩例引導學生學會畫圖。而本課學習例1、例2。例1以回顧舊知為起點,引入複式條形統計圖並初步認識。例2則重在會看條形統計圖,會簡單的分析統計資料並填寫相應的統計表。在教學設計中,我將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例1的素材與例2有機整合,完成整課的教學――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

二、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四下的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觀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維仍佔主要地位。

在第一學段中,已掌握部分統計知識,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資料的能力。

而通過長期地學習策略和思維的訓練,我班的孩子,不但基礎紮實而且思維活躍。具備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經驗與能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內容的分析和學生的把握。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通過例項,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及相應的統計表。

能根據統計結果作出分析,判斷、預測,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和能力。

經歷觀察分析資料的過程,讓學生體驗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

鑑於預設的目標,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為本課的重點為: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徵,會正確分析相關的資料。難點為:知道條形統計圖中單式與複式的區別。

四、教學策略

我校進行了3年的《國小數學學習策略和思維策略》的課題研究,引發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本課就主要採用了其中的“問題探究策略”。問題探究策略,以問題為核心,以研究問題為重點,以培養學生思維策略為目標,設計遷移性、過渡性、反饋性、強化性、延伸性等問題。通過有效問題的有效解決,以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肖伯納說過:“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麼你和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麼,我們每個人各有兩種思想。”說明合作交流是一種學習,更是一種創新。在教學策略的引領下,學生的學習方式採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主。

 五、教學過程

因此教學過程設計為:創設情景,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深化認識,運用提高六個環節。圍繞“問題”展開教學。

1、創設情景。

為使教學與生活緊密相聯。創設了我任教的“四年級三班和四班的學生”準備去郊遊的情景。並提問:“這次郊遊當中準備開展五個活動,每人可選一項,事先要知道我們班參加各項活動的人數,怎麼辦?”學生自然的想到要事先進行統計才行,從而產生統計需要。並立即讓學生自主開展統計活動。於是,由真實的情景轉入學習的初期活動。經歷收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並在事先準備的表格紙上製出一張統計圖。

與此同時,我將另一個班參加各項活動人數的統計圖展示給學生。看到兩張反映不同班級學生人數情況的統計圖,自然地會進行比較分析。於是提出活動中的一個關鍵問題。

2、提出問題。

利用兩張統計圖中人數接近的一項活動。設問:“三班和四班參加××的人數,誰多誰少?”憑藉肉眼觀察,肯定會有不同答案,進而發生爭執。此時此刻,引導學生想辦法。可能會說到用直尺量高度,用直尺比刻度等方法(課件展示)。給予肯定的同時,追問:“有沒有簡單的方法,能一目瞭然地看清誰多誰少?”自然會產生把兩張統計圖合二為一的需要。順水推舟丟擲核心問題:怎樣將兩張統計圖,合二為一?學生在認知需要和問題驅使下,就開始問題的探索。

3、探索問題。

我預設,學生可能會生成這些方法(課件展示)。面對眾多的方法,“你認為哪種方法好?說說理由。”引導學生運用“選擇探究策略”進行合理選擇。讓學生體會方法多樣性的同時,又懂得尋求方法的合理性。

當兩張統計圖合併後,繼續引導學生探索。問:把這張統計圖給班主任,能看明白嗎?”“怎樣才能使班主任知道哪種直條表示哪個班的人數呢?”從而在爭論、交流中認識複式統計圖圖例的作用,體驗統

計圖表示的嚴密性。

4、解決問題。

建構主義認為:新知,納入認知系統中,形成新的.知識結構,才完成了認知的建構,新知的內化。把複式條形統計圖,納入已有的統計知識中,並明確它的特點,完成知識建構。於是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弄清:“這種新的條形統計圖與以前學習的統計圖有什麼區別?”在相互交流中充分明白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一有兩種顏色的條形;二有圖例。三還能反映兩組資料情況。充分了解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內涵後,自然地揭示它的概念名稱――複式條形統計圖。

5、深化認知。

問題得以解決,認識如何深化呢?繼續利用好例1的素材,讓學生髮表意見,提出問題和活動建議。如:兩個班參加什麼專案人數最多?三班參加野炊的人數比四班多幾人?等。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培養學生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的習慣和能力。

樹立“學習論”為中心的現代教學觀念是課改的追求。為此,讓學生自主填寫統計表。在任務驅使下,主動學會看懂統計表,並思考填寫的方法。學生可能會一行一行地填,也會一欄一欄地填等,從中體會到解決同一問題的不同方法。溝通統計圖與統計表之間內在的聯絡,明確各自的優越性。從而深化學生對複式條形統計圖的認識。

6、運用提高。

學以致用。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完成基本練習――課堂活動第1和第2題。統計學認為,收集、分析資料,是為預測、干預未來資料和解決問題服務的。為培養學生的預測意識和能力,設計一個拓展問題:“根據你們的分析,預測一下如果再投一次,小剛和小強分別會投進幾個呢?”,從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