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空間的說課稿

才智咖 人氣:1.72W

導語:使學生養成學以致用、理論聯絡實際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樹立辯證的唯物主義思想觀,認識到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以下小編為大家介紹高中地理空間的說課稿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高中地理空間的說課稿

高中地理空間的說課稿1

一、說教材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和地理環境關係的學科。地理環境有氣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構成。水是地理環境中最活躍的因素之一。《陸地水與水迴圈》這節內容通過對陸地水體型別的介紹,水體型別轉化規律的分析和水迴圈原理的剖析,使學生能對地球淡水資源有比較全面的瞭解。本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從幫助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角度出發,注重闡明地理過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本節內容是第三單元的重點。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各種型別以及不同型別水體之間相互轉化規律,理解水資源的性質,使學生明白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水資源數量是有限的,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迴圈的型別、主要環節和海陸間迴圈的意義。理解人類是如何水迴圈規律來化害為利,造福人類的。

能力目標

1、通過水體型別及其轉化等圖表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利用圖表和資料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過水迴圈等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學會運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評價地理問題。

2、利用水迴圈過程的學習,學會繪製地理示意圖。

德育目標

通過陸地水體有關知識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環境觀和資源觀,使學生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陸地水體相互轉化及其規律。

2、海陸間水迴圈的過程和意義。

因為這些知識是學習河流水文特徵的基礎,也是學生正確理解水資源性質的前提。更能使學生對我國的“三峽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有更深層次的瞭解。

教學難點

1、河流水的補給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轉化規律。

2、海陸間水迴圈的意義。

這些內容和各地的氣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關係密切,而目前學生對各區域的特徵瞭解不多,就給學習帶來了難度。

四、說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式:

1、構建問題情景,引導探究性學習

在教學中,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創設思考問題的空間,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2、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導合作學習

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相互交流資訊,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培養合作的態度。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五、說學生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會學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使用自主學習的方法,組織和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合作教學和探究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養。

六、說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準備圍繞“地球為什麼鬧水慌”著一主題來組織教學。通過構建五大問題情景、四大圖表系統、兩次合作討論來完成。

匯入:通過多媒體播放地球有關水的資料,創設第一個問題情景:“地球是水的行星”,為什麼地球上很多地方還鬧“水慌”?

新課教學:展示“陸地水體型別以及儲量百分比圖”,引導學生讀圖,完成兩個知識點的學習:陸地水體按空間分佈分為地下水和地表水;陸地淡水的儲量很少,只有0.3%。這是地球鬧“水慌”的原因之一。

結合生活實際,創設第二個問題情景:人類使用的淡水資源為什麼主要依賴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展示水資源迴圈週期表,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得出結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更新週期較短,利用後在較短時期內可恢復。而其他水體更新週期很長,冰川更新需要1600年,相當於是不可再生的水資源。這是地球鬧“水慌”的原因之二。

承轉到下個知識點,也本節重點和難點:陸地水體的相互轉化的學習。需要化大約15分鐘時間。展示“河流徑流與降水量的關係圖”、“冰川補給的河流流量與氣溫的關係圖”和“河流與潛水相互補給示意圖”。詳細分析圖表,提高學生讀圖能力,突破難點,使學生掌握陸地水體補給的規律。同時理解陸地水體補給的時空分佈不均,雨季鬧水災、乾季鬧旱災,是造成“水慌”的又一原因。

結合現實問題,創設

第三問題:為什麼全球鬧“水慌”現象越來越嚴重?是地球淡水資源在減少嗎?引入水迴圈內容的學習。這也是本節的重點知識,這部分知識的教學,要讓學生學會繪製水迴圈的示意圖,來突出重點知識的學習。學習水迴圈知識後學生已經明白地球淡水資源在不斷迴圈,是一個常量,地球“水慌”加劇是人造成的,包括過量使用水資源、汙染、浪費等。

提供華北地區的一些生產、生活情況資料,創設第四個問題情景:華北地區處在半溼潤氣候區,為什麼缺水現象越來越嚴重?怎麼解決?

組織一次合作討論,讓學生學會表達和傾聽。相互交鋒、相互融合、相互補充。共同提高。

引出“南水北調”、“三峽”工程,提供資料。組織第二次合作討論:“南水北調”、“三峽”工程的背景以及現實意義。

本節內容儘管屬於自然地理的範疇,但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體現人文精神,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資源觀和環境觀。

高中地理空間的說課稿2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 章第節《 》。課型是新課。我將按說教材分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程式、說反饋練習設計這四個環節去說課。

 一、說教材分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師過渡:從本課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來看)

就高中自然地理整個知識系統而言本節是具有強烈後續支撐作用的知識模組。如果就章節聯絡而言,本節承上啟下,所以本節是本模組本章的重要內容。此外,本節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都有著密切的聯絡,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的特點之一是:知識間前後聯絡非常密切;特點之二是:知識原理性極強。

從教材和資料中可以看出本節教學內容涵蓋的時空跨度非常大,思維的鏈鎖很長很廣,許多問題涉及到學科的前沿及人類所關注的熱點,而高一學生在前面的學習內容中有涉及到相關知識,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關的認知,因此,本節課對學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戰性。

(教師過渡:根據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高一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狀況,結合《指導意見》,我把本節的三維目標確定為)

2、 說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目標: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資訊,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對地理資訊進行整理分析,把這些資訊運用於地理學習過程,最後,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雖然通過一節課的幾次活動,對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並不能立竿見影,但我對學生有積極期望,這種期望會產生羅森塔爾效應。故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設定為:通過對學生眼、手、腦、口的調動,讓學生學會地理思維方法,體驗學習地理的樂趣。

(教師過渡:通過對教學目標的分析,根據教材和授課物件的特點,確定本節的教學重難點為)

3、 說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重點:

難點:

(教師過渡:為了能夠充分地完成本節的教學任務,解決教學重難點,我認為用一個課時去處理。)

4、 說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師過渡:那麼在一個課時中運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夠更好的解決教學重難點內容呢?接下來我說說教法選擇及學法指導)

 二、說教法及學法

1、說教法及選擇依據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本節課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2)、學案導學法:在學案上提出問題讓學生採取自學的方式先解決一部分知識與能力問題,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3)、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絡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

(教師過渡:這是我在本節教學設計時採用的教法選擇及其依據,課堂教學中"教"是一個方面,但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

2、 說學法指導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在這樣的時代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教並重,以學為本"的育人觀,不僅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影象中獲取地理資訊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資訊。

(2)、學會合作探究:通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總之,通過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三維目標,在活動中歸納知識,在參與中培養能力,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教師過渡:那麼怎麼把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具體得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呢?接下去我將重點說說具體的教學程式安排)

 三、說教學程式

(1)、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理論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指導理論。該理論認為,知識的學習過程並不是簡單的由教師向學生傳遞、轉移的過程,而應是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下,在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中,完成教師對學習過程的引導,而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建構生成新知識,完成對新知識的理解、把握。故本節課採用激疑導趣——設疑導讀——啟思樂動——概括昇華的四個過程,引導學生從感性——理性——實踐——感性的思維轉換過程,完成教學。

(2)、具體教學過程

【激疑導趣】(課堂時間: 分鐘)

教學手段:情境教學法、圖表教學

預期目標: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絡的線索,幫助學生匯入並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讓學生帶著興趣帶著問題進入課堂。

【設疑導讀】

【啟思樂動】

請同學們按照課前要求分組入座,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 個探究任務。

探究一(課前通過學案預習完成一部分,課堂時間: 分鐘):有關概念性質等問題

探究二(課堂時間: 分鐘)設定第一個教學高潮:

設計意圖:

教育心理學上認為,在上課後第5分鐘到第20分鐘之間,這一段應該是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時間。我注意到學生這一心理特徵,此時便圍繞教學重點,抓住教學時機,設定了第一個教學高潮,以便利用學生注意力比較集中的特點,順利的完成教學重點,使學生愉快地接受地理知識。

探究 (課堂時間: 分鐘)設定第二個教學高潮:

設計意圖:

教育心理學上指出,由於中學生注意力的穩定並不很長,一般在20分鐘左右。我注意到學生這一心理特徵,此時便圍繞教學難點,抓住教學時機,設定了第二個教學高潮,來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激起思想上的喚醒,使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求索,希望能夠再次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愉快地接受地理知識。

教學手段:小組合作探究

預期目標:通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整個課堂時間安排:根據各個學校一節課不同的時間長度,根據學生在課堂活動時的具體情況可以適當的在時間分配上靈活點、機動點。

【概括昇華】

學生在我"知識小結"完成後,老師再出示板書以參考。

板書:

教學手段:合作探究

預期目標:自主構建知識網路。

四、說反饋練習設計

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設定幾道有梯度的常規性練習,如配套作業本;為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維能力,設計一個半開放性題目,佈置給學生小組作為課後研究性練習。

五、小結

本節的課堂設計,我以建構主義為理論指導,主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主線是

.課堂設計符合新課程理念,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掌握程度,利於學生的發展。為避免預設與生成之間的矛盾關係,在課堂活動中加強教師的指導作用。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