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了心理學,是不是就能完美駕馭情緒?

才智咖 人氣:2.35W

這裡木有傳說中的心理學……

學了心理學,是不是就能完美駕馭情緒?

只有一群期待生涯更加美好的傢伙……

最近一段時間,經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就是:“你們學心理學的是不是性格特別好,從來都不發脾氣?”

而我的回答,從對方的表情上看就知道特別掃興:“最近經常跟家裡的老婆大人吵架,動不動就會發發脾氣……”

其實,大家內心當中有這樣的好奇並不稀奇,因為我一直以來也總會對於醫生有一種主觀的臆斷:“作為醫生,治病救人、手到病除,是不是他們從來都健健康康的,不會得病呀?”

直到後來,有位老師當過醫生,分享了一個讓我特別驚詫的真實故事——“她的一位同事,身為一名出色的外科醫生,基本上把甲乙丙丁各種肝炎得得了……因為手術過程中難免遇到劃破手指跟患者的血液接觸的時候……而肝炎病毒就這樣被傳染到了大夫身上……”

同樣的故事,其實我們從小就聽過了……沒錯!正是那位“一個外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這是什麼精神?”的白求恩大夫!

講完白衣天使的故事,咱們還是回過頭來說道說道學了心理學的人與發脾氣吵架之間的關係了。

| 發脾氣,算個神馬問題?|

首先咱們說說發脾氣這個事情,我想先丟擲來一個問題,就是各位看官認為發脾氣是不是個問題?

選擇A——是個問題

選擇B——不是問題

選擇完畢,凡是選A的人,請完成這樣一項任務:

第一步:傍晚的時候出門找有草坪的廣場,手裡一定要拎著一本不是特別厚的雜誌。

第二步:遇到遛狗的人們和狗狗們,慢慢靠近他們……切記手裡的雜誌千萬不要鬆手!

第三步:尋找狗狗當中比較凶猛或個頭比較大的型別……慢慢靠近……然後用手裡的雜誌用力拍他們的腦袋!

第四步:你自己看著辦吧……

OK,此時此刻,如果選擇A的親們木有被狗狗咬傷……或者,被狗狗的主人打傷……再或者,被愛狗人士堵在家裡不敢出門……那咱們就跟選B的親們繼續一起往下聊!

或許有的朋友說我太慘無人道了,竟然去虐待可愛的狗狗們……我要強調的是,如果我真的喜歡虐待動物,就挑唆大家去欺負一下魚缸裡面的金魚或者水塘裡面的烏龜了……當然,如果你碰到但是一隻長得比較大的鱷龜,那就只能祈禱你的手指不會被咬掉了……

而剛才那個如此狗血的任務,其實就是告訴大家一個用腳後跟都能想明白的道理——打狗也得看主人……和狗狗!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跟狗狗和狗狗的主人一樣,當遇到行為和情緒層面的攻擊或者侵犯時,我們內心都會像平靜的湖面當中被投入一個石子一樣泛起一陣漣漪——除非湖面已經被臘月的寒冬給凍住了……

這種因為外界的.挑釁或者說刺激而發的脾氣,其實是從我們之前所提到的“自由型兒童”這個內在狀態中產生的,這用我們一句常說的話來描述就是所謂的“對事不對人!”

與之相對的,其實就是一直處在“順從型兒童”狀態下來應對外界的刺激和挑戰,其實就是所謂的“打不還口,罵不還口”。在許多人看來,這種不會發脾氣的人真的是人際關係的理想物件,但是事實上就是處在這種內在狀態下的人會像氣球一樣把產生的各種內在反應積攢到一起,直到某一天,被撐破或者刺破而一發不可收……

所以說,永遠不要以為性情溫順的狗狗品種從來都不會具有攻擊性,兔子急了都會咬人,何況天生就是從狼馴化而來的狗呢?

聊到這裡,至少我們可以澄清這樣一個概念——發脾氣本身不是問題,關鍵取決於“在什麼情況下?”、“由於什麼原因?”和“朝誰發脾氣?”這三個判斷前提。

例如,一個鹹豬手在地鐵上對一位目測為E杯的妙齡女性下黑手……而該女性身份為某跆拳道館首席教練……並且,她在一分鐘之前剛剛看到好友發給她的自己相愛了五年的男友劈腿的高清、無碼的套圖……

| 心理學,強調關係的程序!|

之所以許多朋友總在誤以為學心理的人都不會發火,那是因為在許多人的腦袋當中都有一個誤解——心理學就像一個模子,給你扣上之後就達到了一種姥姥疼舅舅愛的美好狀態!而這種美好的狀態之下似乎千篇一律的包含了隱忍、和善、友愛等等近乎“三從四德”的東東……

事實上呢?“會哭的孩紙有奶吃”,“發嗲的女孩乾爹疼”,“深V的祕書老闆頂”……現實似乎在告訴我們,姥姥疼舅舅愛的那些人往往更會折騰身邊所有的人,而不是所謂的從不發脾氣的人……

無論是古語,還是現實,似乎都在想我們展示著一些不太公平的情景。但是,從心理學的層面來看,這些讓我們稍稍有些羨慕嫉妒恨的情景,所展現的只是一種關係的存在形式。

假如,會哭的孩子並非是獨生子女,而是因為沒有避孕意識的家庭當中的第四個孩子,而且因為這個孩子的降生而讓家庭擔負了更多的罰款……再假如,深V的女祕書的老闆是個從小被稱為“太平公主”的女漢紙,而且生平最大的特點就是鄙視和藉機“收拾”比自己胸大的一切雌性動物……

具體來講,其實就是雖然具備同樣的特點,一旦與之建立連線的另一方發生的變化,彼此的關係也就有可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對於心理學的學習,其所具備的重大的價值和意義,就是讓我們更加用心和專業的去留意、關注和合理維護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無論是拉近、保持,或者疏離。

| 心理學是死的,人是活的!|

①通過學習心理學快速控制或改變某個人或者某些人。

②通過學習心理學將自己快速改變成某一期待的型別。

假如,你有以上兩種期待當中的一種或者兩種…… 那麼,你真正需要的其實不是心理學,而是無論白天或者晚上都能讓你做夢的安眠藥……

心理學的持續學習和應用,確實能夠期待自我調整和影響他人的效果,但是這個過程其實是一個漸變和共創的過程。藉著前面提到的“模子”的說法,人與心理學的關係並非案板上的麵糰與扣下來的呆板、固定的模具,更像是草木和園藝師之間的關係。

事實上,心理學首先要促成的其實是充分接納和尊重自己或他人原本的個性和價值觀。基於此,再去共同決定彼此之間的關係走向,而這種關係的走向,其實是有著特別典型的“不確定性”的。這樣一個過程,包含了三個重要的內容——一是或快或慢的覺察自己和對方的內在特質;二是初步建立彼此共同認可的關係契約;三是共同投入並維護這份契約。

覺察的目的,是讓彼此活得舒服、死得明白的大前提,而牛叉的園藝師,是真正懂得花花草草的人,他們絕對不會分不清竹子和柳樹,也不會納悶為什麼梧桐不會像松柏一樣四季常青……

關係的契約,其實就是雙方達成的一個比較明確或者潛在認可的目標。對於園藝師而言,究竟是要設計一個私人園林,還是要規劃一個私人墓地?弄錯了目標,往往會死的很慘……

對於契約的維護,其實就是在不斷的覺察當中,對於既定的目標進行協商式的調整。對於園藝師而言,就是要跟東家保持充分的溝通,或是持續推進,或是推倒重來,或者乾脆撂挑子不幹……這都是關係當中的不確定性——或喜或憂,或是收穫或者損失的不確定性!

心理學的作用,不是依照某種刻板的期待去泯滅個性而屈從與誰,而是基於對於彼此個性的尊重促動雙方的磨合——無論磨出來一個什麼樣的結果。

正是因為每個人內在都兼具攻擊、愛、理智、感性、約束……等等不同的能量,也就決定了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是無法以一種跟誰都能建立良好關係的狀態一直維持下去。正所謂“兔子急了也咬人”,不是因為兔子天性喜歡咬人,而是真的被所處的環境和關係逼急了——這句話的關鍵點並不是“兔子”,而是“急了”!

最後,做一個總結,那就是如果你遇到一個學心理學的人,他卻朝你發脾氣,跑不出如下三種可能:

第一,他把你當成親近的、可以信賴的人而宣洩了自己在過去積累的一些負向情緒……

第二,他一直努力對你進行理解和包容,但是你卻一直在挑戰他小心臟的底線……

第三,你姓王,住在他隔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