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人心的10種營銷心理

才智咖 人氣:1.15W

市場行銷是在創造、溝通、傳播和交換產品中,為顧客、客戶、合作伙伴以及整個社會帶來經濟價值的活動、過程和體系。接下來由小編為大家整理出讀懂人心的10種營銷心理,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懂人心的10種營銷心理

一、錨定效應

這個效應在經濟中體現得很明顯,行為經濟學有個詞叫“錨”,大致意思就是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某個商品,第一眼留下印象的價格。

價格本身就是一種品牌定位,它絕非是理性的僅僅由供給和需求兩種獨立力量取得平衡進而共同決定的。消費者的購買意願,是很容易被別人操縱的。也就是說,不是消費者購買意願影響市場價格,而是市場價格本身反過來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願。

二、互惠原則

營銷中有許多方式利用互惠原則,你不需要贈送貴重的東西,小禮品就很好。運動衫、電子書、甚至像手寫便條這樣簡單的東西都能長久地建立互惠關係。切忌還沒贈與他人免費品,就考慮相應的回報。

三、社會認同原則

比如在募捐的場所,如果我們看到裡面已經有錢,我們就會更有可能往裡面放錢;如果裡面沒有錢,我們反而更不可能往裡面放錢。

這背後的心理活動就是:裡面有錢時,我們會告訴自己,別人也覺得這個東西該捐錢,我不如也捐;裡面沒錢時,我們會告訴自己,這個東西別人都不捐,估計不靠譜。

四、誘餌效應

對價格而言,相對的百分比,比絕對的金額更容易產生激發行動的誘惑力。這就是我們消費行為中常見的相對論,憑相對因素做決策是我們自然的思考方式。

五、稀缺資源

西奧迪尼提出的稀缺原則概念:機會、內容或產品越少,其價值就越大。

為何短缺原則會產生這樣的效果?原因有兩點:

1、人類習慣於用獲得一件東西的難易程度來判斷它的珍貴程度,一件東西越難獲得,它的價值往往也就可能越高,因此,短缺性會刺激我們對其奮力爭取。

2、當某種原本唾手可得的東西變得越來越難得,我們就失去了一部分選擇的自由。人類都有一種維護既得利益的願望,於是這種不自由的可能性使我們產生了強烈的抗拒心理,從而主動做出某些行動,以避免失去這件東西。

六、捆綁損失原則

為什麼經常看到很多商家會說“買3999元電腦,送耳機、送高檔滑鼠墊、送免費1年上門維修”,而不是把耳機、上門維修等價格都包在3999元裡面?同樣是花3999買了這一堆產品和服務,為什麼要把某些部分說成是“免費”的?

這是因為人對損失和收益的感知並不是線性的,假設你獲得100元能得到某種快樂,而想得到雙倍的快樂可能需要400元,而不是200元。同樣,損失100元受到的某種痛苦,可能要損失400元才能感受到雙倍的痛苦。

七、折中效應

當人們偏好不確定的情況下做選擇時,往往更喜歡中間的選項,因為中間的選項看起來更安全,不至於犯下嚴重的`決策錯誤。

八、預期效應

我們對事物已有的印象,會矇蔽自己觀察問題的視線。而對一件事物的預期,會影響到我們對其的態度和體驗。如果我們事先相信某種東西好,那麼它一般就會好,反之亦然。

九、損失規避

損失規避指一旦人們擁有某物就非常不願意失去它,人都是害怕損失的。這是因為比起收益帶來的快樂,我們更在意損失帶來的不快樂。

十、心理賬戶

每個人都有一個心理賬戶,你要別人買東西,其實就是要給他一個購買的理由來滿足這個賬戶。可以先分析瞭解目標使用者主要存在哪些心理帳戶,普遍捨得在哪個帳戶上花錢,然後運用情感化設計來突出強調,也就是為使用者找一個冠冕堂皇的花錢理由,從而減少花錢的心理愧疚,促成購買。

TAGS:人心 讀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