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文化心得體會1500字

才智咖 人氣:6.33K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裡,讓自己銘記於心,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孝道文化心得體會1500字,歡迎閱讀與收藏。

孝道文化心得體會1500字

孝道文化心得體會1

中國傳統“孝”文化的形成歷史悠久。孝,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忠孝節義向來被認為是是中華傳統美德,其中孝佔有重要位置。萬惡淫為首,百善孝行先,這也是流傳甚廣的古訓。

今天為我們青馬班全體成員授課的是理學院黨委,餘育新副書記,這次講座的標題是《中華傳統文化——孝文化》。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範,一般指社會要求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尊敬關愛父母。

曾子把孝分了三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能養是個底線,底線以下就是不孝。不孝有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縱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戳,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在弄清形成過程之前我們必須知道“孝”的本質。這是研究問題的基礎。孝的本質是子孫之德。後輩應對先輩進行衣食上的供養和態度上的尊敬等。

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孝”字。

在西周王朝,統治者主張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視尊老敬賢的教化,要求每個社會成員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長幼之道,在家孝順父母,至親至愛;在社會上尊老敬老,選賢舉能;在國家,則忠於君主,報效朝廷。

漢王朝提倡“以孝治天下”,選拔官員也把“孝”作為一個基本標準。漢文帝劉恆,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其侍奉母親從不懈怠。《親嘗湯藥》講述的是漢代文帝孝行的故事,這是《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則故事。他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從小就奉行孝道。劉恆被封為代王時,生母薄太后跟隨他住在一起。劉恆與母親感情深厚,傾心的侍奉母親,盡力讓她感到快樂和滿足。然而薄太后身體虛弱,常患病,連續三年都臥病在床。三年裡,漢文帝每日勤理朝政,下朝後便衣不解帶地陪伴在薄太后病床前。給太后煎好的湯藥,他總要親自嘗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唯恐藥餌失調。那些日子裡,漢文帝往往通宵達旦,陪伴在母親身邊。三年後,母親的身體終於康復,他卻由於操勞過度累倒了。漢文帝的仁義和孝順感動了天下人,加上他治國有方,國家一派興旺景象,與後來的漢景帝一起開創了歷史上“文景之治”的繁榮時代。

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孝”,中華民族素有尊老敬老養老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就把“孝”視為一切道德規範的根本基礎和發展前提,認為“孝”是美德之首,立身之本,齊家之寶,更是治國之道。古有虞舜孝感動天,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今有陳毅探母,鄧小平贍養繼母等鮮活事例,還有“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等等諸如此類,無不折射出孝文化的光輝。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贍養父母,孝敬老人是天經地義之事,乃做人根本。為人子女者當懂得感恩,崇尚孝道,做好份內之事。

講座最後餘育新副書記為我們總結了中國孝道文化主要內涵包括: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而孝文化的歷史作用則包括修身養性,融合家庭,報國敬業,凝聚社會。最後,他給了我們一句話:“遠大理想,刻苦學習,艱苦奮鬥,開拓創新,高尚品行。”

聽完講座,我感受頗深。如今社會,不知是因為巨大的社會壓力還是本為這社會的人情淡薄,不孝之人、不孝之事在頻頻出現。“孝”是我們的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美德,我們作為炎黃子孫,就應該好好地將此傳承下去。“孝”是一種愛,是對父母、長輩之愛。是一種最基礎、最切近的情感。常有人說:“如果一個人他懂得孝順,那麼就一定不是個壞人。”因為懂得孝,那麼心便是善良的。父母對於我們是一輩子的恩人,從我們呱呱墜地到蹣跚學步,從我們踏進學習的殿堂到走進工作的大門,都是他們在背後默默的注視著,默默的奉獻著。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啊!我們一輩子都無法回報玩的恩情,所以“孝”是我們應該做的是,而且也是我們必須做的事。人不孝則喪失了最基本的道德準則。所以,現在的我們都應做一個懂得“孝”的人。

孝道文化心得體會2

“百善孝為先”這是中國人從古至今不變的認知,不孝道作為道德的根本。當今社會文化在進步、時代在變遷,唯有孝道一直被人所遵從,被人所繼承。讀了《論語》中的《為孝》我更深刻體會到了孝道的真諦。

孝乃是《論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子又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一喜為父母還在世而喜,一懼,因父母年高而懼。也有許多人覺的自己已經盡到了孝道了,他們都說“我父母吃的是最好的,穿的是最新的,住的是最大的。”可是他們卻不知道,孝道乃是心為先,行為次。面對父母,今天的兒女應該要問問自己:如何讓老人因為有自己這個孩子而感到自豪,我們怎樣做到真正的孝?一首現代歌唱出了許多父母的心,那就是《常回家看看》,父母不在乎你在外面做什麼,不在乎你給與他們多少。在乎的僅僅是你對他們的心,希望你可以常回家看看,不管如何,他們只要能看見你們,那麼他們就會覺的他們是最幸福的老人。在孝敬父母的時候我們要做到一點:“事父母,能竭其力。”我們在孝敬父母的時候,我們應該做到竭盡全力,儘自己所能去孝敬父母。心為先,行為次。當往往我們把這竭盡全力都用到了工作上面去了,對於父母,我們竭盡全力了嗎?

孝,乃是子女對父母、晚輩對長輩的尊敬、依從、感恩的心理。嬰孩呱呱落地,從此即與父母家人朝夕生活在一起,其感最親者,無過於父母雙親。父母對孩子的`照顧可謂無微不至,為子女的成長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此種慈愛之情,嬰兒即能感知。待其稍長,略具智識,即開始教以孝道,即教導孩子體認父母之辛勞,要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回報父母。這樣教,這樣說,這樣做,都是在孩子能理解的範圍之內。孩子雖小,也能感知父母是怎樣的疼我愛我,我學父母的樣,也應該如此這般去疼父母愛父母,從而使孩子從小即體悟到愛父母是怎樣的一種滋味。這種情感體驗,就是在孩子天真無邪的心田中播下了一顆“愛”的種子。從小即知愛父母,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長大後就會很自然地愛兄弟姐妹,愛周圍的人,愛國家,愛社會,愛人類。可見,中國人教孝,就是要由近及遠,由易及難,一步步培養出孩子的愛心來,最終使孩子養成一顆對人類全體大公無私的愛心。而這一切,都是打小從教孩子孝道開始。孝,既是一切教育的開始,又是一切教育的歸宿。所以中國人說:“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

如果說父母疼愛子女在相當的程度上是本於天性,那麼教孩子孝道則是一種人文教育,是後天教化的結果。固然在人的天性中,人人皆知父母辛勞,要盡我所能來回報雙親,但這種良善的天性如果不及時施以正確的教導方法,使之生根、發芽、成長、堅固,則此種感恩的心情很快會泯滅掉。不知不覺中,認為父母疼我愛我乃天經地義之事,已經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至於我也要疼父母愛父母,因無人教無人提醒,沒有成為我的生活習慣,乃漸漸遺忘於腦後,最後則渺然無知矣。幼童時期就沒有引導孩子形成孝道的觀念,沒有使孝順父母成為孩子的自覺行動,長大後卻埋怨孩子不懂孝道,豈非是緣木而求魚!打小就培養孩子的孝道精神,從娃娃抓起,這是最關鍵的,也最容易見成效。所以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中國人的老話:“愛子,教之以義方”,而孝道,就是義方之最大者。

《史記》中說:“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父母是我們的生命之源,是人生的啟蒙老師,是天下最疼愛自己的人。倘若沒有父母的撫養,自己能從一棵幼苗成長為參天大樹嗎?世間最可報答的人是誰?依我看就是父母親。自己本事再大,官職再高,也不能忘本,不能過河拆橋。正如一首詩中寫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兒育女迴圈理,世代相傳自古今。為人子女要孝順,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貧才能出孝子,鳥獸

尚知哺乳恩。養育之恩不圖報,望子成龍白費心。”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尊重的人,能承望他愛別人呢?

孝道文化心得體會3

每天為了生計奔波,看慣了世態炎涼,看多了人間冷臉,以為自己已經沒有了眼淚。看到演講臺旁的大螢幕上幼小的小女孩稚嫩的聲音深情地叫著“媽媽”,“媽媽”。我的眼睛禁不住溼潤了。我的孩子們也是這樣“媽媽”“媽媽”的叫著我啊!媽媽,多麼美妙的字眼啊!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夠快樂的呼喚媽媽,那些生活的小磨難又算得了什麼呢?

兒子第一次叫媽媽那天剛滿四個月。做完一天繁重的工作,晚上十點多鐘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婆婆看我進門,把孩子放到床上便翹著腳坐到旁邊看電視。廚房冷冰冰的,房間亂糟糟的。年輕的我不會看臉色,一邊笑著和婆婆說話,一邊趕緊做飯做衛生。我幼小的兒子躺在床上,不哭也不鬧,小臉一直掛著笑,眼睛一直盯著我轉。我當時並不知道孩子餓了多久,只想把事趕緊做完。等我弄好飯,做好衛生,站到床前時,已經快十一點了,兒子望著我,突然叫了一聲“媽媽”,然後把小臉轉到一旁格格的笑,我驚訝極了,孩子才四個月,居然會叫媽媽?我驚喜地抱起孩子,兒子又衝我叫了一聲“媽媽”,小眼睛裡都是笑。我渾身的疲倦一下子消失了。小羊兒跪乳知道感母恩,我這麼小的孩子餓著肚子,不哭不鬧望著母親歡笑,難道不是感母恩嗎?這也是一種孝啊!

兒子七歲多的時候,有一天感冒,我帶他去醫院看病,途間路過一家花圈壽衣店。兒子遠遠地站住了,表情肅穆,很認真地對我說:媽媽,我以後一定會給你買最貴的花圈。我笑著握住他的小手,問他:怎麼會想到送媽媽花圈呢?媽媽還要把你和妹妹養大才能死啊!兒子有些著急,望著我的臉一字一頓的說:媽媽,我是說你很老很老以後死了,我會買最貴的花圈給媽媽。我愣愣的看著我幼小的兒子,心裡感動極了。我的孩子該是多麼的愛我這個媽媽呀!我的孩子沒有學過孝道,這麼小的年齡,卻已經知道媽媽去世後要厚葬媽媽,這是一種多麼令人感動的孝啊!

生活的艱難磨沒了我的耐心,對著一天一天長大的孩子常常口不擇言,不知道兒子怎麼想,就算剛罵他出門,他也不忘說一句:媽媽小心。我知道他的意思,我的聽力不好,他是叫我過馬路小心車輛。心裡也感動轉眼卻還是態度惡劣的對我的孩子。看著演講臺上講課的老師,他主講的內容是要教好孩子學孝道和弟子規。我真想對他說:老師啊,其實我們的孩子都是好孩子,需要學習傳統文化的不應該是他們,而應該是我們這些自以為是的父母需要好好地學習啊!

我的孩子真的是很聰明很孝順。那天大雨,兒子沒帶傘,看著已經放學了,又沒法聯絡他,只有呆在家裡站在窗邊望著車站乾著急。真是老天保佑,孩子下車時瓢潑的大雨居然停了。看著兒子輕快地步子過了馬路,我心裡鬆了口氣。進門後兒子很得意的望著我的臉說:媽媽,你兒子很棒,這麼大的雨身上一點沒淋溼噢!是啊,我的孩子是很棒!這麼大的雨居然沒淋溼自己,他很好的保護了自己的身體,他知道怕父母擔心,所以學會了保護自己,這不是孝又是什麼?難道孝道真是需要學才會嗎?

吃晚飯後坐在桌旁和兒子談論我去聽了傳統文化課的事,兒子很嚴肅的對我說:媽媽,學習傳統文化是好事,但是好多事情不能牽強附會,愛和孝並不需要寫到臉上。磕頭作揖只是形式,古時候是因為沒有凳子,古人只有席地而坐,慢慢演變成了下跪。現在是新世紀了,有必要往地下跪嗎?難道下跪的人一定就是孝順的人嗎?還有節儉一方面是好事,另一方面卻是壞事,如果所有的人都節儉了,消費自然就少了,經濟自然就會停滯不前了,社會也就不會向前發展了。這樣好嗎?所有的事情不能只看一面的,我的媽媽。

我看著兒子,感覺好新奇,原來只是個高中生的兒子居然懂得這麼多事情,看來我怎麼樣辛苦也是值得的啊!在孩子的面前,我成了國小生,在古人面前,我也是國小生,在生活面前,我更是國小生,需要好好學習的更應該是我們這類自以為是的國小生啊!這樣想想,我心裡豁然開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