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心理健康知識講座

才智咖 人氣:2.96W

老年心理學及研究內容

老人心理健康知識講座

老年心理學,又稱為老人心理學和衰老心理學。是研究老年人心理活動的變化、特點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老年人要使自己身心健康,延緩衰老,首先要認識和掌握本身生理上、心理上的特點,進行自我調節,提高生活質量。幫助老年朋友們做到這一點,也正是我們老年大學開設老年心理保健知識課的目的。

老年人的心理特點

走過人生幾十年的風雨歷程,飽經滄桑的老人既獲得了寶貴的成功經驗,也得到了深刻的失敗教訓,這些就形成了他們心理髮展過程中的一些特徵。根據心理專家觀察研究發現,一般老年人的心理特徵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

(1)腦功能下降,記憶力衰退。這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症狀,精神易興奮和易疲勞交織。易興奮主要表現為聯想與回憶增多,思維內容雜亂無意義,感到苦惱;注意力不集中,易受無關因素的干擾;對外界的聲光等刺激反應敏感,情緒易激動。精神疲勞是腦功能衰退的主要表現,有時還伴有軀體疲勞。如煩惱、緊張,甚至苦悶、壓抑,休息不好,看書就打呵欠,腦子裡雜亂無章,昏沉沉的;常常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記憶力下降,智力減退,思維缺乏創造性,但是對綜合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影響較小。

(2)情緒不穩定,自控能力差,經常被負面情緒控制。易激怒,動不動便大發雷霆,或易哭泣,經常產生抑鬱、焦慮、孤獨感、自閉和對死亡和恐懼等心理。(案例略)對外界的人和事漠不關心,不易被環境激發熱情,還經常出現消極言行。

(3)趨向保守,固執已見

許多老年人在多年的社會實踐中,養成了一定的生活作風和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作風習慣不斷受到強化。因此,他們在評價處理事物時,往往容易堅持自己的意見,不願意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經常以自我為中心,很難正確認識和適應生活現狀。常常沉湎於舊事,悔恨無法挽回的美好的過去。稍有成就者則變得高傲自大,拒聽逆耳良言。還有部分人變成“老頑童”,言語、行為幼稚。但大多數老年人還是通情達理的,只要經過認真研究、討論,他們也會放棄己見,服從真理。(案例略)

(4)感覺敏銳,判斷準確

大部分老年人都感覺敏銳,他們能夠運用一生中積累的寶貴經驗指導後來的實踐,經過周密考慮,更深刻地認識當前事物,準確判斷,避免失誤,做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5)喜安靜、懼孤獨,不耐寂寞

心理專家研究發現,多數老年人由於神經抑制高於興奮,故不喜歡嘈雜、喧鬧的環境,願意在安靜、清閒的環境中生活,工作和學習。有些老年人當離開他們為之奮鬥一生的工作崗位時,往往若有所失,產生孤獨寂寞之感。在家庭中,不少老年人既願 意享受兒孫繞膝之樂,又對持續喧鬧的環境,感到心煩意亂。(案例略)

(6)希望健康長壽

能夠看到自己從事過的事業蓬勃發展,看到社會的進步與兒孫們的茁壯成長,是老年人的共同心願。因些他們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一旦生了病則希望儘快痊癒,不留後遺症,不給後輩增加負擔,儘可能達到延年益壽,能夠看到自己願望的實現。

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

一般而言,一個人在進入老年期後,大致都要經歷四個階段,即角色轉換階段、適應階段、重新計劃人生階段和穩定階段。老年人在經歷這四個階段過程中,由於生理和心理的難以適應和逐漸老化,便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

首先,社會角色的轉變導致心理的不適。老年人退休後一般需要四個階段才能穩定下來。

第一個階段是期待期(也就是退休前期,大概半年的時間)。自願退休或是急切盼望退休的老人常常以積極樂觀的態度等待退休,他們大多已經在工作中充分獲得了滿足,實現了自我價值或是厭倦了工作因而他們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退休;而對那些不願意退休者的心理則十分矛盾了,他們往往擔心因喪失工作導致社會地位的改變而失去現有的一切。(案例略)

第二個階段是退休期。(也就是正式退休那一天)。有的老人想到退休後的生活十分可怕,“天天無所事事,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啊”;有的老人卻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想著“終於可以出門轉轉了,是先去雲南還是先去內蒙?”開始籌劃旅遊線路,幸福之情溢於言表。

第三個階段是適應期。(大概一年左右)。從一個熟悉的工作環境中退到家庭這樣一個小圈子裡,生活內容和生活的節律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都有很大的不同。這時,老年人就會感到無所事事,無所適從,產生了煩躁、焦慮、抑鬱等情緒。適應期的時間也是因人而異,有人容易調整,有人難以調整,對於那些事業心強,興趣愛好比較窄,退休後又整天待在家裡,很少和人溝通聯絡的人,適應性就差些。對那些性格開朗,興趣廣泛,愛活動坐不住的人就很容易適應了,所以在適應期這一階段,主要是要接受現實,敢於面對,敢於承認,平穩地“軟著陸”,要適當地降低期望值,要走出去,多交朋友,瞭解社會,把注意力放在社會層面上。總之,快樂和開心沒有人送給你,只能靠自己去找。

第四個階段是穩定期。“即退之,則安之”,老人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痛苦心理掙扎後,認識到了由於種種原因自己目前的狀況已不可能改變了,於是漸漸習慣下來把注意力移到家庭圈子裡,或是尋找人生的第二個別樣的春天。

其次,家庭和家庭關係導致的心理不適。

家庭是老年人退休後的.主要生活場所。老年人的生活及其心理健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家庭的結構、家庭成員彼此間的關係及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等影響。

一是夫妻關係。老年人夫婦間的恩愛程度如何、喪偶老人能否再婚及再婚後的夫妻關係是否融洽等都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產生重大影響。

二是與子女間的關係。由於社會文化的影響,老年人與其子女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值得關注。很多老年人為子女操心勞神,直至心疲力竭;晚年喪子或子女患病,或是子女為爭財產而不顧骨肉手足之情等都會給老人帶來極大的痛苦,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傷害。還有就是子女不孝或是婆媳關係緊張都會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三是與孫輩人之間的關係。很多老年人往往把希望寄託在孫輩身上,但由於社會文化及教育背景的差異,在思想觀念上很容易與孫輩們發生分歧。有些老人看不慣孫輩們的嬌生慣養,看不慣孫輩們的衣著打扮、行為舉止,往往會產生不愉快的情緒。

第三,衰老、疾病及其心理反應

首先,衰老與老年人的心理反應。隨著年齡的增長,視力下降、聽覺遲鈍、動作反應緩慢、與社會接觸減少。所有這些衰老變化都可能引起老年人情緒上的焦慮、抑鬱和孤獨感。

二是,疾病對老年人心理的影響。有的疾病能直接影響老年人的心理機能。如患腦動脈硬化症,由於腦組織供血不足,能引起老年人記憶力減退,嚴重的甚至造成痴呆。有些高血壓、冠心病等患者常出現心情急躁不安。有些老人由於長期患病,甚至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便覺得成為家人的累贅,感覺到前途無望、心情焦慮、抑鬱等。

老年人常見的心理變化

年齡增長,體質衰弱,老年人的心理也隨之出現一些變化,據研究發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產生衰老感。

我們經常聽見一些老年朋友發這樣的感慨:“我已經老了,不中用了啊!”這是老年人主觀上產生的衰老感,即自己意識到自己老了。老年人產生衰老感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身心狀態的變化,感知能力下降。如,頭髮由青絲變成花白,健步如飛變成步履蹣跚,精神飽滿變成氣力衰弱等。

其次是生活、工作及社會環境的改變。如,退休賦閒,與子女分居,親人朋友的離世等。

還有就是周圍的人把自己奉為老人,處處被當作老人看待,衰老感便在他人的“老同志”、“ 老師傅”、“老先生”的叫聲中產生。

衰老感的產生是一個人精神衰老,失去了生活的動力和積極性的開始。因為衰老感無形中使人的意志衰退,情緒消沉,甚至使老人生理衰老、心理功能降低,或是出現新的疾病。

(2)孤獨寂寞。

造成老年人孤獨的最普遍原因是:退休在家,離開了工作崗位和長期相處的同事,終日無所事事,孤寂淒涼之情油然而生。兒女分開居住,寡朋少友,缺少社交活動。喪偶或離婚,老來孑然一生。老年人最怕孤獨。因為孤獨使老人處於孤獨無援的境地,很容易產生一種“被遺棄感”,繼而使老人對自身存在的價值表示懷疑、抑鬱、絕望。(案例略)

(3)空虛無聊。

這種問題多見於退休不久或對退休缺乏足夠思想準備的老人。他們從長期緊張、有序的工作與生活狀態突然轉入到鬆散、無規律的生活狀態,一時很難以適應,可能會像無頭蒼蠅一樣,東碰碰、西撞撞,他們經常感到時間過得很慢,度日如年。伴隨“空虛感”而導致的問題往往是情緒的低沉或煩躁不安,這種惡劣的心境如果長期持續下去,不但會加速衰老,有時還可能使老人產生自殺的念頭,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脅。(案例略)

(4)情緒多變。

老年期是人生旅途的最後一個階段,也是人生的“喪失期”,例如喪失工作、喪失權力和地位、喪失金錢、喪失親人、喪失健康等。一般而言,老年人的情感趨於低沉,這與他們的歷史經歷和現實境遇是分不開的。另外,由於大腦和機體的衰老,老人往往產生不同程度的性情改變,如說話羅嗦、情緒易波動、主觀固執等,少數老人則變得很難接受和適應新事物,懷念過去,甚至對現實抱有對立的情緒。老年人的性情改變,常常加大了他們與後輩、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導致社會適應能力的缺陷。

(5)人老健忘。

老年人健忘通常是老年人自然衰老的表現。老年人的健忘主要表現為近事記憶障礙,也叫近事遺忘。也就是說老年人遺忘的主要是近期發生的事情,新接觸的事物或是學習的知識,特別是人名、地名、數字等沒有特殊定義或是難以引起聯想的東西都忘得特別快。但是,對於那些陳年舊事卻往往記憶猶新,說起來繪聲繪色,活靈活現。而對這些遠事記憶的影響只有在發生大腦器質性疾病時,才會發生,即出現遠事遺忘。這是老年人健忘的一個規律。

(6)人老話多。

人到了一定歲數之後,就會變得喜歡嘮叨,總愛懷舊,而且還更加“立場堅定”。老年人由於精力有限,對許多事情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他們只好藉助語言來表達自己,以引起他人的注意,求得心理的平衡,有時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而不聽他人之言;老人們歲數大了,能做的事情少了,子女很少在身邊,為了排除寂寞,也只能藉助於嘮叨;老年人總是喜歡談論陳年舊事,炫耀以往的輝煌,也是為了得到心理上的慰藉,以填補現實生活的空虛;還有就是老年人雖然都說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律,但他們還是在不停地嘮叨以向死神證明自己頑強的生命力;老年人的這種嘮叨、言語混亂是其思維方式和思維過程混亂的表現。作為老年人應儘量控制自己,當然年輕人更應該予以諒解。

(7)睡眠不調。

老年人的睡眠不調是老年人腦功能自然衰退的徵兆。我們經常聽到老年朋友們說:“我總是夜裡兩點就起床看書”、“我一晚上得醒好幾次,不能有一點動靜”、“我晚上總是失眠,白天睡也睡不著”、“睡眠不好乾什麼都沒精神”、“年輕的時候就沒覺得困過,現在可好,一天睡十幾個小時,還是發睏”……這些都是老年人常見的睡眠不調的狀況:睡眠少,睡眠淺,易驚醒,晚上不能入睡,白天沒精神,或者是黑白顛倒,晚上不睡,白天又嗜睡等,老年人的睡眠不調是老年人腦功能自然衰退的徵兆。當然老年人睡眠不調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