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安慰一個人

才智咖 人氣:7.56K

安慰人其實是一門藝術,分寸要掌握得好才會讓受傷的人得以治癒。如何有效地安慰一個人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如何有效地安慰一個人

  

1.錯誤的安慰,會變成更大的傷害

共情能力指的是,置身於對方處境,並體會對方的感受的能力。

錯誤的安慰,有時候是因為沒有共情。

一種是不以為然,不當回事兒。你告訴他你面試失敗的失落,你被朋友貶低的憤怒,你被老師誤解的委屈,他只會冷靜地告訴你:“哎呀,這很正常,這沒什麼,這用不著放在心上,你要豁達一點。”

這種安慰思路邏輯上當然是對的,我們所有的情緒都是暫時的,過段時間就會煙消雲散。可是這樣的安慰等於告訴對方根本不該有這些情緒,本質上是在否定對方的感受,這種迴應很冷漠。

一種是比慘。無論你告訴你置身於何種處境,他好像總能挖出一件往事告訴你,“你這種情況我也經歷過,當時我比你慘多了,你這都不算什麼。”就算自己沒有相關經歷,他也會弄來一段別人的經歷,強調這一點。

這種安慰邏輯,等於在告訴傾訴者,你是弱者,因為你是弱者所以才會有這些情緒。

一種是輕易下判斷。這是我最不喜歡的,她還沒來得及細聽你訴說原委,還沒完全理解你的感受,就開始判斷“我覺得你這樣有點自私”、“我覺得你也有不對”“他可能不是這樣想的,你或許誤會他了”儼然一個公正嚴明、不偏不倚的法官。

也許你是對的,可是作為被安慰的那一方,情緒不佳之餘,還要替自己申訴辯解。本來簡單的事情,反而更復雜了,只會煩惱更甚。

錯誤的安慰,有時候還因為錯誤的共情。

一種是談論自己。和比慘不一樣,這種安慰方式是告訴對方我也經歷過這樣的事,所以我理解你的感受。可是這真的是感同身受嗎?

這種安慰邏輯本質是在不停地談論自己,卻沒有給予對方足夠的注意力,對方會感覺:“我的經歷不斷被你投射到自己的經歷,我只讓你想到你自己,好像你只關心你自己。”

一種是自以為是的建議。誤以為,對方的傾訴是為了尋求建議,沒有等情緒冷卻,就極其冷靜理性地給出一堆建議。可是說真的,該怎麼做,要這麼做,我自己何嘗不知道,何嘗想不出來,只不過我現在沉浸在感性的情緒裡,需要理解、安慰和陪伴。不要貿然給建議,除非對方向你尋求建議。

比建議更糟糕地是貿然替對方拿主意。世界上最瞭解一個人的,永遠是他本人。他無法向你傾訴他生活的全部細節,也會有保留地和你分享他的感受,所以我們對別人的瞭解永遠只可能是區域性的,你自以為那是對方最好的選擇,卻未必是他想要的。

朋友向你抱怨男朋友的不好,可能只是小牢騷,你來一句“我勸你還是早點和他分手吧。”對方豈不愕然。替別人拿主意,不注意分寸,有時候甚至逾越了傾聽者和安慰者的本分。

錯誤的安慰,不僅無法帶來真正的安慰,還會造成新的傷害,甚至讓安慰者和傾訴者之間生出嫌隙。

2.情緒的錯誤觀念,大多來自原生家庭

錯誤的安慰來自錯誤的情緒觀念。而錯誤的情緒觀念,常常來自原生家庭。

觀察其他家長,回想自己小時候,我發現父母對孩子情緒的處理,常常是簡單粗暴的。

無非是以下四種方式:

交換:拿孩子平常喜歡的東西,去交換這種情緒。

孩子哭鬧,告訴他:“你不哭,我就給你吃糖”“別生氣了,我帶你去遊樂園”。這對小孩可能是奏效的,可是通過轉移來處理情緒不是長遠之道,情緒不會因為轉移而消失,而會在心理積壓。

如果“交換”變成這個孩子處理情緒的單一辦法,他以後處理自己的情緒的時候,無法從內部消解,只能從外部尋求轉移,很可能失控地變成暴食症患者、購物狂等。他處理別人情緒的時候,也傾向於提出用吃飯、遊樂等方案替代掉別人的情緒,這種方法會奏效,也提供支援,但不能真正地走進別人的內心。

懲罰:認為負面情緒是不好的東西,是不應該有的。

誰有負面情緒就是他的錯,應該受到懲罰。家長對孩子說:“你再哭,我就揍你”。這種做法帶來的影響就是孩子認為負面情緒是不該有的,是錯誤的。所以自己有情緒的時候,覺得無根據、不恰當、不應該。對於別人情緒,自然也認為不應該出現,容易否定別人的感受。

冷漠:認為情緒是個人問題,其他人難以幫助。

遇到孩子有情緒,家長的.反應是“回自己房間,氣消了再出來”“要哭就給你哭個夠”。這種情緒處理辦法,是一種孤立,這種孤立帶來的孤單和無力,比情緒本身更難以承受。

說教:對有情緒的人說大量的道理,你應該怎麼樣,不應該怎麼樣。

“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都已經……你不應該……。”大量的說教讓人煩不勝煩,卻沒有真正的理解。

長期被這樣對待的孩子,長大後不僅處理不好自己的情緒,也無法對別人的情緒產生共情。

3.正確的安慰,大多遵從這樣的步驟

那有效的安慰應該是怎麼樣的呢?

李中瑩在《愛上雙人舞》這本書裡,介紹了一個處理他人情緒的方法,非常有參考價值。

第一步是“接受”。

一方面告知對方你注意到了對方有情緒。我們覺得自己最不被理解的時候,可能是默默生氣、悲傷、憤怒卻沒有人覺知、關心。朋友、戀人沒發現或假裝沒看到我們的情緒,我們會感到失望,覺得被冷落。

另一方面,要告知對方你接受這個有情緒的她。“你怎麼又鬧情緒了?”“你怎麼又發火了?”“你幹嘛又發脾氣啦?”這些說辭不管說得多麼和顏悅色,其實都是在否定對方的情緒。

正確的做法是:“我注意到你有點不開心,想和我談談嗎?”“你的狀態跟之前有點不一樣,告訴我發生什麼事了?”

第二步是“分享”。

一個情緒裡其實包含情感、事實、行動三個方面,分享的重點是情感和事實。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先分享情緒感受,然後再分享事情本身。

傾訴者總是忍不住先說事情,這個人多麼過分,這件事多麼不合理,這個遭遇多麼讓人生氣,牢騷和激烈的言辭鋪天蓋地來。但是安慰者不能被他牽著鼻子走,你必須把對方的注意力遷移到他的感受上。

為什麼?因為人對自己情緒的覺知和覺察,本身就是對自己情緒的瓦解。

當他說出大約6個關於感受的詞語,你就會發覺他的聲調降低了、身體的動作減少了。這個時候再問引起情緒的緣由,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就不致於兩個人被困在情緒的沼澤裡出不來。

第三步“設範”。

設範的意思是指為對方的行為設立規範,即劃出一個明確的範圍,裡面的是可以理解或接受的,而外面的則是不合適和不能接受的。

這並不是讓你變成一個公正的法官去批判他人的行為,而是拿出同理心。

溝通中的同理心,它包括三個層面。

一是觀點上,你先把自己的意見放到一邊,你試著去理解別人的觀點。同理心並不意味這要同意對方,但可以幫助你快速找到基本共識。

二是情感上,你去體驗別人的感受,他們的恐懼、悲傷、失望。

三是關心對方的福祉,不光是和對方有一樣的想法和感受,而是進一步真誠地為他們的利益著想。

設範,首先要找出事情中你可以接受的地方,並進行言語上的肯定。你總能找到一些基本共識,予以肯定的,比如“你這麼考慮是有道理的!”“遇到這樣的事情,肯定會生氣的。”

這樣一來,傾訴者在心理上,就不是孤立的,能感受到自己是被支援的,你是站在他這邊的。

接下來你向對方指出他需要改變的地方,不可以直接說出對方的不對,或者應該怎麼做,這樣就把自己重新放在和對方對立的立場上,把剛剛建立起來的心理效果破壞。

你應該關心對方的福祉,真誠地為他們利益著想,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

比如,傾訴者和男友鬧矛盾,但兩個人是準備結婚的,你可以說:你是打算和他結婚的,一定希望兩個人心裡沒有疙瘩地走進婚姻,你如果把矛盾激化,可能會破壞了兩個人的親密感的。”

比如,傾訴者抱怨上司處處針對她,你可以說:上司挑剔肯定做得很辛苦,但是如果不準備辭職或調崗,想在這裡發展總是跳不過他,把矛盾公開化,可能會對你不利。

TAGS: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