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棉花糖與幸福

才智咖 人氣:1.4W

你就是我心中的棉花糖,甜蜜的夢想,很多時候棉花糖會與幸福掛鉤,下面小編想跟大家聊聊關於棉花糖與幸福!

關於棉花糖與幸福

  

知乎最近有這樣一個帖子:如何搞定一個才華橫溢但沒有責任心的拖延症患者。排名第一的回答,是一個匿名使用者的現身說法。他說,在他 “口才不錯,形象討巧,文憑,見識,談吐,專業背景,都‘頗具設計感’” 的背後,是 “你讓我做的事我保準給你100個想法,然後給你爛尾了。你說不能拖延的,我保證會拖延。我在組會上永遠在說未來的事情而不是已有的成果。而且我毫無責任感,歷次戀愛都以劈腿告終,屢次上床後不告而別。看似熱心實則冷漠,從來記不清同事名字。” 對付這樣的人,這位匿名使用者同時給出的建議是 “讓他趕緊滾。他除了給你留下爛攤子之外別無意義,千萬別被他瑰麗的言語和明亮的眸子欺騙,其實他渾渾噩噩,找不到回家的路。” 而匿名使用者本人也在 “停止說話,停止想像,只做毫無技術含量的工作,拿很少的薪水” 後,覺得自己終於不再給世界添麻煩了。

這真是最痛的領悟,卻沒帶來最真的救贖。

為什麼看起來智商頗高的匿名君沒能在工作中發揮其智商優勢?為什麼“拖延”會和“劈腿”、“冷漠”聯絡在一起?為什麼作者明知問題所在,卻無力自拔?這背後,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答案:意志力缺乏。

心理學史上最有名的意志力實驗,大概屬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米歇爾教授所做的延遲滿足實驗。做這個實驗時,教授的女兒正好也讀幼兒園。於是他和同事們找來些女兒的小同學,帶他們到一個單獨的小房間,在他們面前擺一顆他們愛吃的棉花糖。教授告訴這些孩子,他們可以選擇馬上吃掉這顆棉花糖,也可以選擇等實驗員回來再吃。如果他們能等到實驗員回來,那麼他們將能額外再得到一顆棉花糖。

這可真難為這些孩子了。一些孩子還沒等實驗員走開,就已經把棉花糖塞嘴裡了。另一些孩子稍好一些。最初他們告訴自己,我不吃,我只是舔舔。慢慢地,舔舔變成了咬一小口,咬一小口又變成了咬半邊,最後,既然半邊都沒了,再留半邊有什麼意義呢?於是棉花糖也下肚了。真正有抱負的,是那些苦苦掙扎的孩子。有些孩子蒙上了自己的眼睛,眼不見為淨。有些孩子開始踢桌子來轉移注意。另一些孩子甚至揪起了自己的小辮,通過疼痛來轉移誘惑,頗有頭懸梁錐刺股的風範。最後,約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抵禦住了棉花糖的誘惑,獲得了額外的一顆棉花糖。

一顆棉花糖,多大點事,擱現在的家長非得說,咱不吃別人的糖果,要多少,媽給你買去。本來教授的實驗也就發現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普遍意志力薄弱,順便發現了其中幾個很有成為吃貨的潛力。實驗到此為止了。但當教授女兒上高中時,偶爾說起高中同學的學習和生活時,教授忽然如被電光照過一般,頓悟了棉花糖實驗和他們現在的學習生活的聯絡。於是實驗重新開始。教授調查了這批人的學習、生活、心理健康、人際關係等方面的表現,從高中一直到步入中年。

規律讓人震驚的。

研究發現,當初這些幼兒園小朋友面對棉花糖時候的表現,居然能夠預測他們的學業成績、工作業績、情緒狀況、人際關係,甚至能夠預測他們生活是否幸福。

Why?為什麼小小的棉花糖實驗會有這麼大的預測力?這是因為棉花糖實驗製造了一種典型的誘惑。它所測得的.延遲滿足能力,即我們為未來更大的利益抵禦當前較小的誘惑的能力,是意志力的本質,也是幸福的基石。

如果那些成年後不幸福的人,說盡管放一堆棉花糖在老子面前老子眨下眼睛就不算好漢請上帝賜予我幸福,還來得及嗎?

怕是來不及了。

成年後我們所面對的誘惑,遠非棉花糖可比。也因為如此,意志力缺乏對我們生活的危害,隨處可見。我們因為沒法抵禦美食的誘惑而暴飲暴食(我一定是吃貨的敵人),又因為沒法抵禦被窩或沙發的誘惑而懶於運動,於是,身體不健康了;我們因為沒法抵禦淘寶打折而過度消費,又因為覺得退休還遠而懶於存錢,於是經濟不健康了;我們因為一言不合而心生怨氣,又因為懶於控制脾氣而與人衝突,於是人際關係不健康了;我們可能因為沒法抵禦QQ、微博之類的網路工具而效率低下,又因為總被“更好的選擇”吸引而心浮氣躁,於是學習和工作不健康了。

對了對了,還有愛情了,這個處處充滿誘惑的領域,我們怎麼可能為了忠誠而錯過美女呢?什麼,你只是曖昧下,不上床。那你跟覺得只是舔舔棉花糖不吃的小朋友有什麼區別呢?還有情緒。焦慮、抑鬱、無價值感,大部分時候都是因為我們無法行動。我們也知道,做些什麼會比無所事事讓給我們感覺更良好,但做點什麼,同樣需要意志力。

匿名君的問題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因為我們都自覺意志力缺乏。力量缺乏可以上健身房,意志力缺乏又該怎麼培養呢?且聽下節課分解。

TAGS: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