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心理之"奔四"的職業危機

才智咖 人氣:1.32W

最近遇到了好幾位在四十歲左右遭遇職業挫折的人。一位部門總監因為和總經理不和,被迫辭職了,賦閒在家;一位本來職權範圍相當大的區域經理,莫名其妙地頭銜縮水了,本來直接向總經理彙報,現在變成和他的下屬一起向大區域經理彙報了;一位前外資銀行的客戶經理,被裁員了,一直沒找到下家……而在一次聚會中,我遇到的八位四十左右的職業人當中,有三位已經離開了公司總監職位,自己創業去了,剩下的繼續懷揣忐忑,隨時準備著與現有崗位說拜拜,其中有一位我以為工作超級穩定的外企部門經理對我說的肺腑之言是:一定要開闊視野,萬一工作有變動,還有其他的選擇。要未雨綢繆!

職場心理之"奔四"的職業危機

這些人大多是70後,是曾經的`時代寵兒,也是現在職場的中堅力量。在大多數外人看來,他們都是春風得意的成功人群,有房有車,在很像樣的公司裡任職經理總監或者更高職位,只有他們自己才清楚危機四伏。

一、前有職業天花板,後有80後追兵。若長時間沒機會向總經理、總裁職位衝擊,自己的價效比將一天天縮水,直到被價效比更高的80後無情替代;

二、四十歲後體力下降,被家庭牽扯的精力更多,對長時間出差、加班的工作需求更為吃力。一位經常出差的外企首席代表甚至擔心在50歲後自己的身體還能否適應得了空中飛人的要求。

三、一些副總職位的精英看似風光無限,實則心虛至極。這些脫離了一線工作的高管們儘管出席的會議足夠多,對公司事務的影響力其實還不如部門總監。但誰願意放棄這個錢多事少地位高的機會呢?得到這個機會後的另一個問題是,有多少個副職有機會轉成正的呢?而在市場化的公司裡,副職隨時有可能被作為不必要的人力成本砍掉。有位市場部總監曾經向我抱怨,一位公司副總經理有事沒事找他開會,害得他自己的具體事務只能加班完成。

我估計,等到他自己被提升到副總經理的時候,可能也會有事沒事找他的繼任者開會。這種雙腳離地的空虛與危機感,大概只有身臨其境才能真切感受。

對專業素養來說,20年的工作經歷到底比10年的更值錢呢,還是更不值錢呢?我覺得這個問題主要取決於你看待它的態度和角度。我周圍也有已經成功把自己打造成知名專業人士的例子。他們的做法是,將自己工作的平臺,加上人脈關係,再加上工作經驗的累積,重組成一種屬於自己的新產品,比如諮詢工作室、比如研發中心等,作為工作之外的職業補充。還有人已經成為業餘風險投資者,成為小公司的股東。另外一種體面的作法是成為有機農場主或者葡萄酒培訓師或者公司外腦,用經驗換取工作平臺外加多多少少的報酬。

現在人人都會拍馬溜鬚向上迎合,這在事業上升期當然是有用的;但到達一定職位後的停滯期,如何體面地放低身段向下迎合,還是個甚少被關注的冷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