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別輸給別人”是否也曾傷害過你

才智咖 人氣:1.14W

昨天看了一篇來自頭條高中生自殺的新聞,原標題:渠縣一學生大學聯考後自殺,遺書曝光,驚醒無數家長!新聞報道稱6月10日下午5點,渠縣高三畢業生小斯(化名)和父親一前一後走到渠縣北門附近時,忽然不見了。6月13上午在渠江河面發現一具屍體。孩子在QQ空間裡留下數千字,記錄下怎樣的一個內心世界,點點滴滴透露出他是怎麼經歷的心理變化,家人對學習成績要求的一次次不滿意,缺乏理解與溝通,到最後他選擇自殺結束一切,有憤怒、不滿,糾結過,痛苦過,想改變過,但是又無奈父母的觀念與態度,字裡行間書寫著內心的這些年的感受,無可戀感在這樣一個青春年華的孩子身上顯得那樣平靜很是讓人惋惜。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不免心酸,年年都有學生自殺的,而發生這樣的悲劇應該警醒社會與每一個家庭,對待孩子的教育需要那麼拼命拿高分爭第一就是對孩子最好嗎?難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知道表現出自己的優點,不知道上進嗎?希望被家人、同學和老師的認可,這是一個自然人的本能,尤其在孩童階段更重要,這是他在形成穩定人格、對自我認識影響的重要階段,家庭環境對孩子們的成長有重要影響作用,儘管現代關注家庭教育的父母意識上也比上一輩父母重視很多,進步很多,他們也會積極學習子女教育知識、參加相關教育培訓學習,但有時還是會被集體焦慮的洪流推動著前追後趕,生怕落後於別人,學習即使是在前幾名還是希望能再努力努力衝到最前面。很少一部分父母可以真正堅持自己的理念尊重孩子、理解、包容、接納、不盲目評價,能堅持選擇給孩子需要的愛,不被他人影響。

父母的“別輸給別人”是否也曾傷害過你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知害了多少人

曾經有一句話流行了很久“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知害了多少人,後來終於有人糾正這句話是不合邏輯的,每個人在出生前其父母的基因就已經決定了這個新生命的主要特質,從智力、人格特點、心理狀態都已經有了不同基礎,後天的環境、家庭環境、父母的言傳身教等又是一部分;所以所謂的起跑線在哪裡?還有一部分來自後天成長過程中從同學、朋友的互動交往中習得,自己經歷遇到問題到學習面對解決問題,而這些不是學習書本都能解決的,不同階段他們遇到不同的問題,這時可能需要父母的關心、理解、支援和幫助,父母的價值觀、家庭文化的薰陶,前提就需要父母與孩子有比較好的親子關係,良好的家庭氛圍,孩子可以遇到自己處理不了的問題時向父母尋求幫助,遇到委屈時尋求家庭的庇護,家庭應該是一個認可、接納、療愈傷痛的地方,溫暖、學會愛、學會與人相處的地方。

愛孩子也請給予他們學習基本生活技能的機會

在我早先工作中做為班主任兼心理老師時,管理30多個學生的學習教務及心理輔導,最小的8歲,最大的高三19歲,其中一個國中女孩子一次在補習完課時對我說:“老師,我告訴你一件我今天最開心的事,我今天第一次會剝雞蛋了!早上我自己剝的`雞蛋!”我當時有點兒驚訝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不會做這個很平常、並且早在兒童時就會的事,不過還是肯定並鼓勵了她,通過幾次與她及家人的交流,發現孩子的母親對孩子的呵護較多,管教也比較嚴格,一般家務從來不讓孩子動手做,孩子不會剝雞蛋也是因為從來沒有機會自己做過,每次都是現成剝好的,雖然自己也有爭取過想要做些什麼為家裡,但都被媽媽以只管把自己的學習弄好就行了,別的不用她做,站在媽媽的角度說起來也是愛孩子,只是方式不對;雖然聲稱與孩子關係很好,像朋友一樣可以無話不談,甚至可以開玩笑問孩子班裡有沒有男生喜歡她,而實際孩子心裡不認為有些事可以和媽媽分享,孩子媽媽沒有意識到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祕密,希望有自己的隱私,這也是很正常的,這時的父母可能需要尊重孩子的這種發展變化,調整親子相處模式,平等、理解、包容一些更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愛孩子也請給予他們一定的個人空間。

一個國中的男孩子小凱(化名),在媽媽眼中的問題孩子,每次寫作業是大問題,就是不願意寫,有空就喜歡打電腦遊戲,穿的、用的都是名牌,媽媽是全職太太,專門管理他所有日常生活,小凱很反感他的媽媽天天盯著他一舉一動、追學習、寫作業等,一次和孩子交流中孩子說:“我媽把我當廢物養著呢!”小凱稱希望媽媽有她自己的事情做,不要把精力都用來管他,嫌媽媽什麼都不懂,一起出去玩也主要就是購物買東西,小凱對這些很不屑,認為媽媽也很無聊,不願意與媽媽多交流,顯然這位媽媽付出了那麼多卻不是不是孩子需要的愛;小凱的媽媽也不太會理解孩子,不知道怎麼與孩子相處好,也很苦惱,在小凱面前常常又無原則,幹什麼都喜歡在旁邊盯著,所以孩子反感,也很難管了,孩子從內心就不服。每一個有心理問題的孩子背後也是有一定或多或少與家庭環境影響有關的,適當的空間需要給孩子一些。

愛的語言如何表達

現代社會資訊很發達,各式各樣的兒童青少年教育類的書籍、課程、培訓等等很多,家長們怎麼也都學習了個七招八式的一用,加上自己的領悟力,現代家庭教育應該比起過去好很多,不過依然有各種各樣讓家長不知所措的問題出現,真的是我們的熊孩子太難處了嗎?其實不是,一代代是進步很多,變化很大,但萬變不離其宗,每一個人從小的成長過程中都需要愛的語言、愛的眼光、瞭解、支援、認可、尊重,只要用心,每個人都可以是心理大師、教育專家。之前還有過一個記憶深刻的案例,是一個12歲五年級的男生小五(化名),小時候有過抽動症,情緒易激動,較敏感的一個孩子,起初與他的互動不是那麼順利,不能過於關注,不能距離太近,他會很敏感的懷疑你是不是在監督他學習,一次另外一名和他爸爸比較熟的老師出於關心教導了他幾句要好好學習什麼的,小五就情緒激動的嚎啕大哭,並哭喊著說:“我在學校被老師盯著學習,在家被父母盯著學習,在這裡還被盯著學習!”小五也很憤怒,喊著不想再看到那位老師,經過一陣安撫才慢慢平靜下來,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都不願意見那位老師,經過近兩個月的磨合才與小五建立起比較好的信任關係,期間的交流、關心、理解、支援、尊重都是必不可少的,包括看他的眼光不帶任何批判色彩,只是真實的關心、平等尊重的傳遞給他這些資訊,才真正帶來之後的變化,當然期間也少不了對父母方面的意識調整,經過更多的交流才理解為什麼小五會這麼敏感,因為他的父母都比較敏感,並且家庭關係還有一些矛盾,愛的語言和眼光上就欠缺很多,小五的媽媽意識到這些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最先做出自我調整,這也是一個媽媽最大的進步,兩個多月後小五已經可以從開始的每天都寫不完作業到後來會主動彙報當天有幾項作業,自己在學校做了多少,還剩多少,大概在我下班前可以寫完,有時還會等我下班,一次媽媽來接他他很自然的對站在門口的媽媽說:“等一會兒,我等我們老師下班呢。”當時很意外小五的舉動,也很感動,當自己發自內心的接納一個孩子時,他可以感受到,並且會回饋你,讓你意外驚喜,我想這就是愛的力量吧,既簡單又很實用。

需要讓孩子從小知道哪些事是他們的責任,

學會為自己的事負責,原則與邊界的建立。

這裡還讓我想起不久前我回家看老媽見到我小侄子的情景,小侄子是弟弟的孩子,今年已經12歲了,一天和他討論他們學校的事,談到他們老師,我談到我曾經管過的學生,小侄子很好奇的追問我怎麼管那些不聽話的學生的,我說我和他們平時像朋友,但也有我的原則會讓他們知道,該嚴格時會嚴格,需要他們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時讓他們知道那是他們的事,完成與否是他們的責任;做完他們的學習功課可以放鬆做他們喜歡的事,也少不了交流他們感興趣的事,我也會帶著很好奇的心去傾聽,小侄子興奮的跳起來說:“我們就喜歡這樣的老師,我們班以前也有一個這樣的老師,但是後來調走了,就沒有這樣的老師了,我們班同學都喜歡那個老師,你要是教我們就好了!”所以當孩子說出這些心裡時是他們真情流露,平時的小侄子看起來是個內秀話不多的孩子,有些靦腆、害羞,但是如果是和他溫和平等的交流會發現他也是很活躍的,內心很豐富的孩子,只是不善於表達,但當我發現他有什麼興趣愛好都會支援鼓勵他去做嘗試,不打擊他任何積極的想法與嘗試,需要鼓勵支援的要讓他知道有人理解、認可,這也是他願意和我多交流的原因,當孩子不管有什麼樣的奇思妙想,哪怕在成年人看來是不可行、幼稚的,但也請身邊的成年人不要拿自己的評價標準去評價孩子,在他們的眼中所想到、看到的好的、有意思的事物只有他們能理解帶給自己多少快樂。

TAGS:輸給 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