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生活中的負面情緒

才智咖 人氣:2.51W

生活中總有不如意的地方,同時也會帶來負面情緒,那麼這些生活中的負面情緒應該怎麼處理呢?下面小編教你如何處理生活中的負面情緒。

如何處理生活中的負面情緒

現代心理學家將人的基本情緒歸納為五類:快樂、憤怒、厭惡、恐懼、內疚。除了快樂之外,其他情緒都可以歸入否定性情緒。人一切心理活動都帶有情緒色彩,並以不同的狀態顯露出來。

心理學家認為,一切情緒狀態都具有暫時性及主觀性,但他們都是由一定的原因所引起的,儘管人們並不總是明確地意識到自己情緒的成因。從心理健康角度來看,情緒的控制與調整是自我心理結構中最重要的調節機能,也是一個人心理成熟的首要標誌。而情緒控制的前提條件:一是接受自己的情緒而不否定和排斥它; 二是理解自己的情緒。不過,要做到這兩點,多數情況下是需要尋求專業心理醫生或精神分析師的幫助的。

情緒分為負性情緒和正性情緒,也就是消極情緒和積極情緒。但不論哪一類情緒,都會在人的行為上留下烙印,使人的活動具有某種情調,激發或壓抑個人的積極性。當你被否定性的負性情緒如抑鬱、憂傷、焦慮、厭惡、憤怒等所困擾時,你的生活最容易遭受打擊或損傷。持久的否定情緒是典型的自我挫敗行為,最終的受害者是自己,它導致生活困擾、人際關係衝突和各種心理障礙,最終可能演化為智力障礙(如判斷力下降、思維運轉不靈、工作總是出錯等)和軀體化症狀(如偏頭痛等神經官能症、心血管系統疾病、骨癌等),嚴重地阻礙你的人生走向成功與幸福。心理諮詢的目的則是幫助來訪者分析否定情緒的成因,提供相應的減壓指導,幫助來訪者從各種惱人的情緒中走出來。

關於憤怒

憤怒情緒大家都有切身感受,但它的強烈程度和帶給人的傷痛卻因人而不同。其共同表現為:血液湧向四肢軀幹、腦部,心率加快、腎上腺激素分泌增加,產生強大的身心能量,以應付激烈的行動。憤怒、生氣、不滿、仇視、鄙視等情緒都屬於激惹衝動類情緒。這種性格型別人,常容易產生難於控制的行為。

在諮詢電話中,常有許多年輕人詢問這樣的問題:我的人際關係差,是不是與我的性格上好衝動有關?當然!這類問題又常表現為與同事或上司之間關係障礙。述說如何看不慣部門領導,自己的頂頭上司如何地專橫、不公平、苛刻、刁難等,但又不敢得罪人,不敢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是常見的憤怒心理的表現,尤其是女性青年面對上司的為難要求時尤為突出。我們必須明白,真正容易以極端憤怒的情緒對待別人的人,往往在生活中是比較壓抑自我的人。

例:我的一位來訪者,一位40歲左右的先生,技術員,大專文化,是某一單位的業務骨幹,因與單位領導經常發生頂撞和衝突,便辭職幹起了個體。

原因開始於他的幼年時代,其父自被打成右派以後,他常受別人欺侮,讀中學以來,入團、入黨、升學等也常受父親問題的牽連。工作處境稍好後,又遇領導不重視人才,並因自己在技術上的一次差錯被罰款數千元,被記過處分。李某氣急敗壞,企圖預謀與領導同歸於盡。在多方勸導下,李某稍息怒氣,決定辭職以儲備力量,懷著“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意念,而擬定了報仇計劃。之後兩年,報仇的衝動情緒雖有些緩解,當得知那位領導調到外省工作去了,又激起他不平衡的心理,既恨當初為何沒對某領導“通一刀”,有耿耿於懷“如今上哪兒去找那位領導”。不服氣的是“如今落得丟了鐵飯碗,生活靠自己打拼,仇也沒報”。就這樣懷著錯綜複雜的心情,長時地體驗著憤怒衝突情緒,難以釋懷。

處理建議:倘若你陷入憤怒情緒,首先調動自己的自制力,並弄清憤怒情緒的根源。

(1)採取內心質問:“在我的生活中,究竟是誰給我造成了怒氣衝衝的感覺,這種感覺從什麼時候就開始反覆體驗的?”通常,通過分析會發現,自己的憤怒往往都有較長的歷史根源。

(2)分析一下發怒或衝動或報復的後果,重要的是會對自己會造成什麼後果。

(3)怎樣使自己不過分衝動?平常要訓練自己的自我約束能力和放鬆能力,儘量做到避免衝動後的遺憾。同樣是別人不友好的舉動,關鍵在於自己怎樣去理解。

(4)嘗試做出建設性的行動來改善人際關係。美國一位社會心理學家對容易發怒的`人提出了這樣一個建議:試試推遲你的動怒時間。一旦你意識到可以推遲動怒,你便學會了自我控制。推遲動怒也就是控制憤怒。經過多次練習後,你便知道如何消除憤怒。

關於內疚

內疚感包括恥感、自責心理、自卑心理、無地自容,覺得自己像是欠了別人的債似的。這是一種消極無益的情緒。為這類情緒所纏繞的人,常常會沉湎於往事,為過去所做的事情而自悔自恨。有哲學家說:“內疚的人是生活在過去的人,他們不去體驗現在的快樂,更沒有明天的夢想,他們僅僅在不斷的反省自己的錯誤與過失,從而試圖為自己的失誤還債。”許多人在生活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內疚情緒的影響,而至精神抑鬱。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內疚是導致抑鬱的主要情緒根源,它實際上是指向自我的憤怒與不滿,也是抑鬱症患者慣常的症狀表現,因而,極端抑鬱的人往往有自殺傾向,他們有一種對自我的極端自責和否定。

有一婚外情案例,餘某,男,45歲,夫妻感情和睦,但他卻與另一位女子保持著長期的婚外情關係,併為此感到內疚,長久地忐忑不安。

雖如此,他仍然瞞著妻子和情人幽會。這是婚外情當事人常見的內心矛盾心理。長期受內疚感折磨的人,甚至可能出現性功能障礙。

心理學家戴埃指出:他們的內疚情緒毫無意義,它既不能改善婚姻生活的質量,也無法享受與情人幽會的樂趣。他們實際上面臨著兩種選擇:要麼長期為內疚情緒所困擾並付出身心代價,要麼就認真審視自己的婚姻生活並設法改變這阿訇狀況。

控制內疚情緒的積極措施是:1、設法面對和理解你所一再逃避的問題,對婚姻情感問題和內心衝突做出理性的評估,必要時可以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2、保證最重要的心理需要得到滿足的同時,學會放棄一些並不重要的需要。3、檢查造成內心衝突和焦慮的觀念,用新的觀念替代陳舊的觀念。這需要在精神分析狀態下才能做到。

關於厭惡

厭惡包括討厭、噁心、難受、拒絕、不滿等。抽象的地說,生活中凡是和真、善、美相對立的東西,都容易引起人們的厭惡情緒。但實際上並不如此涇渭分明,有時厭惡情緒與真善美的標準似乎無關,它不過是由於某種挫折感引起的,比如升學、應聘、晉級受阻受挫。挫折感通常是當個體的願望與現實發生矛盾時發生的,它導致人的心理失調。長期處於對某一物件的厭惡感中的人,可能會把這種厭惡感“泛化”到更多的物件身上,從而嚴重影響當事人的社會適應功能,造成人際關係緊張。

例如,有這樣一件事情:小靜先生在朋友李先生的心目中是個品質高尚的人,但有一次李先生突然發現小靜乘車時不買票,而李先生對逃票行為十分厭惡,這時他對小靜的感情就有了挫折感,從而對他的整個認識也改變了,非常討厭小靜。

那麼,如何調整因此而產生的厭惡感呢?有專家提出“認識平衡理論”的三角模型,很適合處理這些問題:由於你對朋友原先是肯定的,朋友的逃票行為你不認可,因而“你”、“朋友”和“逃票行為”三者之間所形成的三角關係中,有兩個正號(對朋友的認同、朋友對逃票行為的肯定),一個負號(你對逃票的否定),三個符號相乘為(負)乘(正)乘(正),結果為負,這時,三角形處於不平衡的狀態,你會產生焦慮。

如果你因此而改變對朋友的看法,變為否定,即出現“兩負一正”的關係,三個符號相乘為正,三角關係處於平衡狀態。

從“三個符號相乘為正就可以維持平衡”的角度說,你(李先生)實際上可以有三種解決辦法,而不是隻有疏遠朋友一個辦法:

﹝1﹞你改變對朋友的態度,對他產生厭惡感,並因此疏遠他。這是李先生準備採用的辦法;

﹝2﹞你改變對逃票行為的看法,從朋友品格和行為習慣養成的角度理解他行為的原因,達成諒解,接納他偶爾所犯的錯誤,三角關係也能恢復平衡;

﹝3﹞明確要求你的朋友不再逃票,讓他放棄這種行為,這也是一種積極的措施。類似情況太多,只要你不斷調整自己用來對比的參照體系,看到更多的解決途徑,才能減少由於挫折感而引起的厭惡情緒,從而保持良好的心境。

關於恐懼

恐懼感包括擔心、懼怕、被威脅感、不安、焦慮等。在負性情緒中,恐懼是最常易出現的,區別只是程度上的差別。因為來自生活方方面面的困難與矛盾太多太多——擔心長得不好看、擔心不能勝任工作、擔心朋友背叛自己、擔心配偶在情感上拋棄自己、害怕生病、害怕孤獨、害怕窮困潦倒、害怕別人對你印象不好、焦慮考試不及格、焦慮大學聯考落榜丟面子、害怕失業等等,無以窮盡。

例如,有這麼一位大學生,他總害怕別人取笑自己。其實他是一名成績優秀的學生會幹部,在大學,一次聯歡晚會上唱歌唱跑了調,引起臺下同學鬨堂大笑,立即覺得面子掃地、極度羞辱,而後服毒自殺。因恐懼而導致的心理疾病可算是繽紛多采,如疑病症、強迫症、焦慮症、恐怖症等,僅恐怖症就包括有對人恐怖、異性恐懼、對物恐怖、廣場恐怖、動物恐怖、高空恐懼、社交恐怖等。日常生活中常見有人總是怕別人說三道四,怕社會輿論壓力,怕被別人拒絕而使行為受阻,這些所有的“怕”,都會嚴重影響事業順利開展和成功。

恐懼感通常與當事人幼年及青春期經歷和挫折體驗有關,但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治療的心理症狀,療程也比較短,精神分析治療、催眠治療、脫敏治療、森田療法等,往往均有明確的療效。

日常處理建議:1、面對現實、接受事實。首先要確定你害怕的是什麼?對於已經存在的恐懼事件,與其逃避,不如正視它並改變它。觀念上要明確,只有面對才能消除恐懼。2、放棄消極無效的行動,採取積極行動。有了觀念的改變,才有望建立克服恐懼的信心。有恐懼傾向的朋友應該好好想想,採取些什麼方法措施來防止恐懼的加深,在紙上一一列出來,並“由易到難”地排列出來,一步一步地做到。3、對於潛在的危險、威脅、恐懼等,最好的辦法是,從心理上做最壞的打算。通常,為了消除中學生的大學聯考焦慮,心理醫生會與來訪的學生一起討論大學聯考失利或落榜的後果及其落榜以後的打算,道理就在於此。把失敗考慮在前,有利於以放鬆的心態參與競技。這樣,你就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應對不測。著名的哲學家羅素提出過這種緩和恐懼情緒的技巧,即:只要你堅持面對最壞的可能性,並懷著真誠的信心對自己說“不管怎樣,這沒有太大的關係”,你的恐懼情緒就會減少到最低限度。

情緒,需要你的安撫和照顧

人生有太多的不確定,我們無法預料會發生的事情,當意外來臨的時候,我們也無法每時每刻都清楚,自己該做什麼、能做什麼。情緒有時就像風暴,席捲而來,讓你動彈不得,任由其擺佈。在這樣的情緒風暴中,你不知道是否要掩飾自己真實的樣子,在關係中偽裝自己故作堅強,以為如此,一切就會過去。但事實上,一切並沒有過去。

每種痛苦的情緒,都有被理解、被連結的需要

所謂的負面情緒,只是一種界定,並不意味負面情緒等於錯誤,或者不該存在。比如,憤怒、悲傷、無助和脆弱,都是人生裡必然經驗的情感歷程。就如同人生有悲有喜,有高低起落。負面情緒和正面情感,都是環境和我們個體互動之後,回饋而來的資訊。當每一種痛苦的情緒,完成被聆聽、被懂、被連結的需求,它便不再緊繃,獲得調節和釋放。

TAGS: